生活卫生习惯认知论文

2022-04-24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生活卫生习惯认知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面对农村幼儿所存在的卫生习惯问题,我们需要积极分析,并快速采取合理的对策,确保幼儿能够健康、快乐成长。幼儿教师需要发挥榜样与监督作用,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情境,营造合适的氛围,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教育,发挥出家庭教育的力量,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提高卫生教育的效果,进而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生活卫生习惯认知论文 篇1:

小学保肓员如何使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

摘要:小学阶段,学生偶尔会呈现出不良的卫生习惯,需要做以积极调整,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作为小学保育员,通过组织师生进行主题卫生教育活动、校园环境的布置、获得家长的支持及参与等外部方式。再逐渐通过引导学生自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使其自觉养成卫生习惯,以完成教育任务。

关键词:小学保育员;卫生习惯;主题活动

前言:良好的卫生习惯,能够保障学生身体健康,使其受益终身。身为小学保育员,应当及时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做良好卫生的执行者和维护者。作为小学保育员,也是学生的授课教师,与学生在校园朝夕相处,了解孩子的一言一行,也要在一言一行中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及卫生意识。

一、小學生不良卫生习惯出现的原因

(一)学校因素

尽管素质教育推进多时,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学校的重要工作目标。然而,长期应试教育约束,学校在教育中通常展现出来的依然是对学生学习的过多关注和对其它方面的有所疏忽,其中包括对卫生习惯等的培养及宣传[1]。

(二)家庭因素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深刻影响着学生。小学阶段学生对世界的认知与了解,还以感性认知为主,通常会去不自觉地模仿家长的行为等,此时家庭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就尤为明显,如家长的随地吐痰,学生也可能会模仿;家长乱扔纸张,孩子也可能会不自觉地去扔垃圾。总之,不同的家庭环境影响着孩子不同的卫生习惯养成。

(三)学生因素

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阶段,因此学生受到前文提及的环境及家庭影响较深,此时本身正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时期,因此教育的作用十分明显。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小学阶段学生当前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此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自律能力都相对薄弱,需要有人做以积极的引导,以帮助他们调整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小学保育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策略

(一)组织开展卫生习惯主题活动

作为小学保育员,应当主动承担自身职责,围绕卫生习惯的养成,设置主题活动,以此做以卫生习惯宣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一般而言,班会课程和晨会课是常见课程时间块,组织设定主题卫生时间活动,如一起读《中小学生守则》等日常活动,再如每年的世界卫生日、地球日等,做以主题班会,如“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演讲、主题作文写作及朗读、环保话剧的排演等,使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有所感知、收获,逐渐形成对卫生习惯的感性认知。在组织开展卫生习惯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有所感知、有所思考,逐渐形成对良好卫生习惯的意义及思考。

(二)充分调动班级学生的主动性

经过前文阐释,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做以卫生习惯的建设及调整,是因为小学阶段学生受到周围环境,包括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等的影响十分明显,然而此时学生对卫生习惯的意识是相对模糊的,缺乏自主控制。作为小学保育员,应当借以一定形式,使学生由被动化为主动。例如,在班级设置轮班的值日,特意设置花草种植环节,在班级养上花草,哪位学生“偷懒”,疏于对花草的照顾,花草就会出现干枯等现象,也会让学生感知到自己对花花草草的职责。在推进卫生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尽可能组织一些具有参与性、互动性的活动,由学生自主完成,感受到劳动、卫生等的意义。在班级也可以设置“红花榜”,让学生能够得到一定的鼓励,进而更为积极地参与其中,感受到良好卫生习惯的意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日常的卫生习惯养成中,逐渐变为主动的参与。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作为小学保育员,应当做好校园整体人文环境的建设,以此实现对校园环境的优化。首先,作为小学保育员,同时也是学生的教师,应当做好表率作用,以自身良好的卫生习惯,以身作则,影响到周围的学生[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除了前文提及的基于班级的主题卫生活动,可以进一步设置校园卫生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加强校园卫生的宣传。如通过张贴卫生指示标语和宣传画、利用校园橱窗等做以宣传工作,向学生宣传。在学校中,也要紧扣卫生需求,做以调整,如2020年以来的疫情,可以在学校通过动图等,利用校园自媒体宣传“六步洗手法”、“口罩的戴法”等,以此指导学生积极学习,逐渐养成公共场所戴口罩、勤洗手等好习惯,逐渐参与到防疫中。在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认真配合,以趣味的形式等丰富教育工作。

(四)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

在小学阶段,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而言是受益终身的,不仅是在校园生活,在实际生活中也有所展示[3]。在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使家长参与到帮助孩子习惯的养成中。如在家庭中,家长可以为学生做好表率作用,通过自身讲文明、爱卫生及在公共场所主动遵守一系列卫生习惯等行为,影响孩子。在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等,与家长形成沟通,向家长宣讲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意义,并且向家长发出倡议,以此实现家校的沟通互动,共同完成对孩子的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结语:在小学阶段,关注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通过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建设,培养学生,使其成为具有良好卫生习惯、关注环保成长的孩子。作为素质教育下的保育员,紧跟当前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指导,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了解到相应的学习,全面提升学习效率,以此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牛莹莹.小学礼仪教育的构建与实施:小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J].小学科学(教师),2012,13(4):188.

[2]张蓉.培养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策略[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8,17(10):100,120.

[3]赵生军.浅谈民族寄宿制小学生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8,63(8):213.

作者:贺西字

生活卫生习惯认知论文 篇2:

关于农村幼儿卫生习惯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面对农村幼儿所存在的卫生习惯问题,我们需要积极分析,并快速采取合理的对策,确保幼儿能够健康、快乐成长。幼儿教师需要发挥榜样与监督作用,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情境,营造合适的氛围,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教育,发挥出家庭教育的力量,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提高卫生教育的效果,进而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关键词]农村;幼儿;良好卫生习惯;问题;对策

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减少幼儿患病的几率。保证幼儿健康成长,需要对幼儿卫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农村地区的幼儿主要是隔代照顾,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赚钱,导致幼儿缺乏科学的卫生习惯引导,出现各种形式的卫生习惯问题。因此幼儿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幼儿卫生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孩子的成长发育非常重要,尤其在幼儿阶段,需要积极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但是通过对农村地区幼儿卫生习惯的分析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卫生习惯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系统分析农村幼儿卫生习惯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对策。

一、农村幼儿卫生习惯问题分析

(一)个人卫生习惯方面

餐前、便后洗手是幼儿所需要了解并践行的良好卫生行为。部分农村幼儿即使了解此项内容,却无法践行,进而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如常见的手足口病等。农村幼儿经常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则是老人家的“教育理念”,因此农村幼儿难以形成“餐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除此之外,有些农村幼儿甚至没有睡前洗脸与洗脚的习惯,这会滋生许多细菌,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

(二)饮食卫生习惯方面

饮食卫生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健康水平,主要因为“病从口入”。部分农村幼儿的爷爷奶奶会拿手抓食物给幼儿吃,幼儿通过模仿学习也会逐渐形成这样的饮食习惯。此外,部分家长未能给幼儿提供勺子,致使幼儿使用筷子非常吃力,进而导致他们通过手抓的方式进行饮食,而手上的细菌极易被食物带入体内,最终出现健康问题。

二、农村幼儿卫生习惯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发挥示范与监督作用

幼儿已经具备初步的认知能力,所以幼儿教师需要将简单的卫生知识传授给他们。幼儿阶段主要以形象认知为主,通过模仿进行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利用幼儿的心理认知特点,发挥出示范的作用,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在培养幼儿的洗手习惯时,许多幼儿根本不知道如何进行正确洗手,只是单纯用水冲下即可,这样的方式显然无法保证幼儿的健康。因此幼儿教师需要进行正确的示范,在示范过程中进行讲解,让幼儿知道洗手的要求,并逐渐掌握正确的吸收方法。真正影响卫生习惯的因素在于“坚持”,所以幼儿教师需要发挥出监督的作用,让幼儿将正确的卫生行为保持下去,并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如在幼儿运动结束后,幼儿教师需要在旁及时观察每位幼儿运动后的行为,若发现有幼儿没有洗手,则需要耐心引导他们。又如在餐前阶段,幼儿教师可通过播放《勤洗手讲卫生》儿歌,加强学生对餐前洗手行为的认知,确保对幼儿的卫生行为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与引导。

(二)重视卫生习惯养成教育

农村地区幼儿园除了进行常规的教育活动外,还需要重视卫生习惯养成教育,适当增加与卫生有关的主题活动,如饮食卫生、个人卫生等,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活动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如刚入园的幼儿,需要从基础的卫生习惯开始,通过游戏、故事与歌曲等方式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能够掌握丰富的卫生知识。寓教于乐比单纯说教效果要好,幼儿也更容易接受与改正。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需要让幼儿认识到校园规矩,让学生意识到不良卫生习惯的后果,进而严格要求幼儿改进。部分幼儿可能会采取哭闹的方式进行抵制,但仍然需要严格要求并通过耐心地讲解,让幼儿认识到讲卫生的重要性。若长时问保持这样的状态,并坚持进行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幼儿必然会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氛围

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卫生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氛围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卫生行为。首先,幼儿教师需要正确看待农村幼儿身上所存在的卫生习惯问题,尤其不可存在“歧视”心理,需要尊重与爱护幼儿,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调动幼儿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幼儿教师习惯以最高的标准要求幼儿,或者规范幼儿行为,让他们了解到什么是对错。此方式显然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所以不可因幼儿出现卫生习惯问题而斥责他们。幼儿教师需要激发幼儿自主教育的积极性,与幼儿共同营造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氛围。例如:幼儿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以“卫生”为主题制作装饰品,这样幼儿在园内随处可见自己的杰作,通过装饰品的提醒,促进卫生习惯的形成。幼儿卫生习惯的前提在于良好的师幼关系,农村幼儿的父母时常不在身边,所以教师需要多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卫生习惯培养方面坚持正面教育,通过鼓励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进而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创设丰富的情境,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在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过程中,创设丰富的情境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发展需求,还能够在情境中训练幼儿养成正确的卫生行为。首先,幼儿教师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始终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进而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健康快乐的一天”游戏,幼儿教师引导他们模拟一天所需要做的卫生行为,加深幼儿对正确卫生行为的认知。又如:幼儿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幼儿呈现正确的餐前、便后洗手方法,强化幼儿的感官体验。

(五)通过家园共育,提高卫生习惯教育效果

幼儿园需要充分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提高卫生习惯的教育效果。幼儿的家长是幼儿园开展教育的重要力量,若家长与幼儿教师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必然会解决幼儿所存在的卫生习惯问题。

首先,幼儿教师需要进行家访,加强与幼儿监护人之间的联系。农村地区大部分的幼儿监护人为爷爷奶奶,所以他们的出行会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通过家访形式对幼儿卫生习惯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引起监护人的高度重视。幼儿教师应让监护人明白,幼儿卫生习惯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不仅在幼儿园需要保持,在家中应同样如此。

其次,幼儿教师需要加强与幼儿父母的联系,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到幼儿所存在的问题,与家长一起交流、分析。家长则可通过幼儿教师的反馈,通过电话与视频等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爱护。他们在盼望父母归来的心理驱动下,也更愿意改正所存在的不良卫生習惯,希望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父母。

最后,幼儿园需要积极地对家长进行针对性的培训,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对家长的卫生教育方式进行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专题讲座的主讲人既可以是专家,也可以是经验丰富的家长,针对幼儿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讲解。家园可以共同制定卫生习惯培养计划。因为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每个幼儿所存在的卫生习惯问题也不同,所以需要通过计划确保卫生习惯教育的针对性,每隔一段时间对教育内容进行总结,并积极进行优化与调整。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家长会与开放日等活动,让他们了解幼儿在园内的卫生习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卫生习惯教育指导。对待家庭教育困难的农村幼儿,需要采取合适的帮扶措施,加强对此类幼儿的教育,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状态,尽最大努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作者:王晶晶

生活卫生习惯认知论文 篇3:

关于农村留守幼儿卫生习惯养成的措施

[摘要]农村留守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是日积月累、不断巩固和加强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有效率、有策略地促使留守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所以,怎样才能更好地让留守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家长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社会各界人士都在思考的问题。在外出务工的同时,幼儿的身心发展问题,还有卫生习惯问题是否得到有效的改善或者解决,都是家长需要留意和思考的。

[关键词]农村;幼儿;卫生习惯;养成;措施

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农村产生了一些特殊人群一留守儿童。农村相对于大城市而言较为闭塞,很多留守儿童都是跟着老人生活。由于父母不在身旁、老人偏于溺爱且对卫生习惯的培养不太重视,就会使幼儿们产生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较差的卫生习惯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农村留守幼儿的卫生习惯问题也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要求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原因,研究并制定相关措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为他们的人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提高农村卫生意识

现代社会通讯发达,大部分农村地区都能通过手机和互联网与外界取得联系。但由于青壮力都外出务工,家中只剩幼儿和老人,幼儿懵懂无知,根本无法获取外界信息,而老人文化程度不高,不熟悉电子产品的使用,老人和幼儿难以获取卫生健康知识,也就不重视卫生问题。因此,上层领导与基层农村干部应该加强农村卫生知识的宣传,定期评定文明卫生户,开设卫生知识讲座,以直观有效的方式对老人进行卫生意识教育,指出不重视幼儿卫生问题的后果;并探究适合培养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举止文明、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的习惯的方法和措施,做到内外兼施。久而久之,老人卫生意识加强,也会重视幼儿的卫生习惯问题,幼儿的卫生健康意识也随之增强,幼儿的身体更加健康,国家未来有希望。

二、加强幼儿园卫生管理的监督,提升幼儿园管理水平

幼儿园是影响幼儿行为习惯的又一个重要环境。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大部分留守幼儿在幼儿园待的时间较长,所以幼儿园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卫生习惯,在没有父母家长的教导和陪伴下,幼儿园是幼儿发展的最好场所,应该响应国家的政策和号召,积极应对幼儿的卫生问题,加强卫生管理监督,督促幼儿勤剪指甲、勤刷牙、勤洗澡洗头、吃完饭勤漱口。除了培养幼儿讲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还需要教导幼儿注意公共卫生。培养农村幼儿卫生习惯不仅要从个人卫生方面人手,也需要加强对幼儿公共卫生意识的培养,教师也要尽职尽责,在培养儿童卫生健康习惯的同时,也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给予一定的关爱,增强幼儿抵抗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健康价值所决定的。最后,幼儿园与家庭应一起找出解决办法,共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制定卫生习惯培养方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避难的港湾,家长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孩子的认知选择。孩子都喜欢以父母为榜样,但在农村,大部分父母都外出打工,不能陪在孩子身旁,而老一辈人的卫生意识虽有,但是不强,只是停留在一些简单的卫生问题上。大人在饭前不洗手,久而久之孩子也养成了这个的坏习惯。教师虽能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仅靠教师的灌输,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加之,若幼儿被动接受卫生知识,导致强制性要求无法起到作用。所以,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来制定卫生习惯是有必要的。小班的幼儿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游戏活动获得卫生知识,中班的幼儿就可以通过扮演故事情景角色加强卫生意识,可以通过直观地讲解并引导大班幼儿发言来增强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意识。

四、开设卫生心理健康课程。提升幼儿的卫生意识

农村地区较为闭塞,教学水平与教学设施都较为落后,留守幼儿是国家的未来。为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留守幼儿的身心健康,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许多有志青年前往农村地区支教。教师集结起来之后便开设对应的课程,而开设卫生心理课程便是首要的。针对留守幼儿卫生意识不强,做出有效的教学指导,在课堂中给幼儿灌输卫生知识,并及时关注幼儿的生活情况和心理变化;增加感情投入,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教师和同伴的温暖。卫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动画教学。通过白板放映既有趣又具有教育意义的动画,幼儿们年龄尚小,动画教学最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二是情景教学,创设一个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的情景进行模拟教学,调动幼儿对于卫生习惯养成的积极性。三是设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告诉幼儿们记住卫生习惯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就能获得奖励,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在理论结合实际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个人卫生习惯。

五、活动体验与总结示范,优化农村留守幼儿卫生习惯养成

(一)四个体验活动

首先是唱:在培养孩子时,可以编一些朗朗上口、易读易懂的儿歌,如《洗手歌》《吃饭歌》等,将卫生健康知识编入歌曲中,使幼儿更容易记住。一边唱儿歌,一边动手操作,趣味盎然,幼儿的记忆更加深刻,也更容易掌握动作要领。其次是说一说:针对幼儿讲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这一话题,以故事、生活内容为题材,开展师幼之间的交流,进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让每一个幼儿主动讲出自己认为与卫生习惯有关的好故事,引导幼儿认识到讲卫生的重要意义。三是演:围绕讲卫生的主题创设故事情景,让幼儿扮演故事情景中的角色,亲身体验到不讲卫生的弊端和讲卫生的益处。四是比:开展“洗手小能手”、“环保小卫士”、“爱牙小天使”等评比活动,对优胜者进行表彰,树立榜样,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家园共育中重点帮助和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家长转变观念,提高家长对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总结示范的五个策略

1.指导幼儿形成意识。教师通过讲故事、列举实例的方法,使幼儿认识到不讲衛生的危害,在日积月累的教导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卫生意识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指导幼儿形成一定的卫生意识,还需把卫生知识和操作要领向幼儿详细讲解,使幼儿充分了解刷牙步骤和洗脸洗澡的要求,注意个人卫生,为以后的发展做铺垫。

2.示范。示范包含教师示范和同伴示范。第一,教师示范是根据幼儿喜好模仿的特点而实施,教师一边讲解动作,一边指导幼儿模仿,讲解与示范相结合能有效提高幼儿的卫生能力。教师除了在课堂进行有效示范之外,还要注意课堂之外的日常接触,注意行为习惯的规范,时刻为幼儿做出典范和表率。教师除了要教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还需要严于律己。比如指甲及时剪、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穿着整洁等。公共卫生方面,教师要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看到垃圾及时捡起等。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幼儿潜意识中种下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种子,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其次是同伴示范。教师在班级中选举一个小老师,也就是班长,这个幼儿在卫生方面做得比较好,可以给大家做出示范。这个小班长也可以通过游戏活动轮流选举,激发幼儿模仿的欲望,逐步改善幼儿群体的卫生习惯。

3.训练。在每个不同的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既可以使幼儿巩固卫生习惯、牢牢掌握卫生要求,又可以预防疾病。

4.调控。在训练巩固的基础上内化卫生行为意识,外化卫生行为习惯。

5.纠正。教师与同伴帮助卫生习惯出现问题的幼儿进行纠正,及时指出其错误。

六、结语

总之,农村留守幼儿的卫生习惯问题有待解决,且任务沉重。因此,今后还需不断深入探究有关留守幼儿卫生习惯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提出更加科学的措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作者:陈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项目管理研究论文下一篇:营改增企业信息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