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情报硕士论文

2022-05-15

第一篇:图书情报硕士论文

基于具身认知的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教育质量研究

〔摘要〕文章用“身心一体”的“具身认知”理论来研究图书情报专硕教育的质量问题。在特别重视实践性的图书情报专硕教育中,强调实践是身体的实践,要让“身体”成为教育的重点,创造一种“身在”的教育模式。文章阐释了具身认知与MLIS教育相契合的理念;分别从自然身体的制约性、主体身体的能动性、体验身体的实践性、媒介身体的联系性4个方面,提出了MLIS教育的具身性特征;从具身认知视角出发,解释了MLIS教育的意蕴,并提出了提升MLIS教育质量的新思路。

〔关键词〕具身认知;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教育质量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1.001

〔Key words〕embodied cognition;MLIS;education quality

高質量的图书情报专硕教育,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追求。但是,什么才是高质量的图书情报专硕教育?换句话说,追求高质量的图书情报专硕教育应该从哪里作为切入口呢?具身认知思想是心理学中新的研究领域,强调人是通过自己的身体来“体认”世界的,人的身体不仅能够体现生理意义,而且更能表征精神价值,人的身体的活动是心智层面精神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告诉我们:“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灵魂。”[1]洛克的观点表明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身体的作用。图书情报专硕教育离不开学生和教师身体的参与,身体深深地嵌入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模式中,教学场域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是通过身体来进行的,所以,在特别重视实践性的图书情报专硕教育中,实践是身体的实践,要让“身体”成为教育的重点,创造一种“身在”的教育模式。

1具身认知与MLIS教育的契合

1.1具身认知释义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具身认知”理论源于杜威、詹姆斯、吉布森等的生态心理学观点,生态心理学理论是“具身认知”的理论基础[2]。具身思想强调两点:第一,人的认知信息依赖于身体的体验而产生,而身体的体验又来自感知运动的身体;第二,个体大脑感知身体器官变化和运动依赖一定的生物、心理和文化的情境[3]。总之,“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不仅参与了认知过程,而且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基于解剖学的身体结构、身体各器官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知觉和运动体验决定一个人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人的心智活动是被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强调人通过“体认”即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来认识世界的,认知的产生不仅仅局限于大脑,还需要整个身体和环境的参与[4]。

1.2MLIS教育的特点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不同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专业学位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5]。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简称MLIS),2011年各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开始招生[6],历经5年多的建设,目前我国MLIS教育初具规模,培养单位达31家[7]。MLIS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实践,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模式,各培养单位都采用“双导师制”,即教师由来自高校的专职教师和来自图书馆、情报所等信息机构的兼职教师组成,兼职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工作实习。MLIS教育特别重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各培养单位重视建立实习基地,力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场所,增加实习课程,保证学生至少有一学期的专业实践时间。MLIS以专业实践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各培养单位多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8-9]。

1.3实践活动的具身性要求

MLIS教育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然要关注学生实践活动,而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身体则是必须在场的,实践是学生身体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活动,学生是通过身体来调整和控制自身与实际工作之间的物质或非物质的变换过程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强调身体对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所指的“个人的存在”必然是有血有肉的人的身体的存在,实践活动需要人的有生命的肉体组织——身体的参与以及身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MLIS教育重视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必然离不开身体的知觉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学生的实践活动具备具身性要求。

2MLIS教育具身性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身体变化及相关环境因素会对教学效果进行塑造、限制和调节,所以说MLIS教育的质量是受具身认知制约的。同时,现代教育是以语言、文字、视频和音频符号为桥梁来传授知识内容的。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语言、文字、视频和音频符号蕴含的知识内容必然植根于学生的动作和知觉系统中,学生对语言、文字、视频和音频符号的理解必然源于具体的身体感知系统,因此,MLIS教育过程本身能够使学生经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教学中有关知识内容会引发学生的生理运动,肢体会模拟所学的动作信息,产生相关姿态信息的适应动作,而这些生理的肢体动作又会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身体经验,进而引起学生心智的变化,提升智慧的层次——实现教育的目的。

2.1自然身体的制约性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10]人的身体从属于大自然,是大自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身体的自然属性,学生身体的承载能力,学生身体的发展的时序性等身体的自然天性对MLIS教育和教学效果必然存在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从总体上说,处于MLIS教育阶段的学生身体的发展变化必然遵循特定的规律性,MLIS教育必须遵循学生身体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的规律性和阶段性,教育工作决不能违背学生身体的发展规律;学生身体在学习中带有本能的冲动,这种冲动将在学习中,特别是实践活动中将学生身体本真的状态呈现出来,体现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身体认知的内涵式发展,所以,可以断定:学生自然性的身体制约MLIS教育的效果,MLIS教育具有具身性特征。

2.2主体身体的能动性

梅洛-庞蒂认为,身体不是纯粹的意识主体,不仅仅通过静观、俯视的方式将我们带入实际的生活,而是采用行动的方式推动我们进入实际的生活状态,即身体具有主体性[11]。根据具身认知的观点,MLIS教育中学生身体是一个积极的、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课堂教学或者实践教学都是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身体相互碰撞以及身体行为对话、交流和融合的过程,教学效果正是体现和完善身体主体的历程。所以,在MLIS教育中,学生身体是教学的主要对象,在教学中,身体的主体特性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原始动力,身体会主动地、自觉地反馈教学内容,影响教学效果,正是学生身体对教师教授的内容作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或回答,才体现了教学效果的差异。

2.3体验身体的实践性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身体必然要强调行动,“事必躬行”中“躬行”是指“身体”的行动,“躬行”更是体现了身体的实践特征。英国人类学家特纳指出:身体本身就代表一套社会实践,身体的动作、姿势仪态、面容特征和服饰特点展示的就是一种体化实践[12]。身体的实践性是MLIS教育的重要保障,身体的实践性让MLIS教育的教与学更加生动,实践就是作为感性存在的身体与包括身体在内的感性对象打交道的过程[1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关的认知、思维、记忆、情感和态度等心智活动是由身体的实践活动创造的,也就是说,来源于实践的心智是一种身体经验,在具身认知的MLIS教育模式里,教育与教学效果是基于身体、源于身体的,学习过程被视为一种“具身”的实践体验。

2.4媒介身体的联系性

身体作为媒介联系着人自己与外部世界,使得纷繁复杂外部世界展现在人的感官面前。梅洛-庞蒂指出:身体不仅作为物体存在于世界中,更是人的内心与世界联系的手段[11]。可见,在MLIS教育中,学生的身体无时不在与周围的环境密切联系着,学生正是通过躯体感知才会与世界建立联系的,在学习和实践中,学生对各种知识的领悟通过身体的行动得以彰显,并且在身体的行动中不断地重建自身。所以,学生的身体是链接MLIS教育内容的媒介,正是学生身体进入特定的教学场域中,使得各种知识的学习通过学生的身体进入学生的认知,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学生身体成为连接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的媒介。

3具身认知视角下的MLIS教育意蕴

MLIS教育意蕴就是MLIS教育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MLIS教育的理性追求就是要在现有的教育约束条件下,教育管理者应该如何根据自身所认识到的约束条件和目前MLIS教育所拥有的资源结构来寻求满足教育需求的最大化。要满足教育需求的最大化就必须摒弃基于“身心二元”的“离身认知”理念,必须坚持用“身心一体”的“具身认知”的理论展开研究,承认MLIS教育行为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心智活动必然受到身体及其所处的环境的影响、限制和调节。

3.1主张身体与精神的融合

MLIS教育必须摒弃将“身体”与“精神”对立的“离身认知”理念,承认身体是MLIS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和重点,强调教学的本质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身体的積极参与和身体的客观生理反应,实现调节学生心理反应——提升认知的目的。使学生的“精神”朝向真、善、美的方向转化和改变,此时MLIS教育不仅达到了传授知识的目的,而且MLIS教育将回归教师和学生的身体本身,从教师和学生身体开始,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重视社会实践,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反思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让学生通过身体进行思维,总结自己的经验历程,在正确信念的支撑下,使学生学习的短期动机目标与其整体长远目标相互统一,进而产生积极主动性的身体行为,帮助学生身心获得全面的发展。

3.2重视教学环境的具身程度

高品质的教育、教学效果不仅包括教师和学生个体自身的因素,还包括教学环境的具身程度。具身认知的观点认为:认知不仅植根于环境,而且嵌入社會和文化之中。人的认知是身体(包括大脑)和环境互动的结果,认知是“建构”在相应的环境信息之上的[14]。教学环境不仅是教师和学生所处的客观物理场所,也是体现教学质量的具身化前提。根据具身认知理论可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认知,是身体(大脑嵌入身体中)物理状态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知觉、行动和自我内省的体验。可见,学生的认知受身体的制约,教师和学生通过身体融入教学世界,互动于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中,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方式决定了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15]。

3.3强调参与教学的重要性

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是具身认知的生物学基础,镜像神经元会在学生实际做出某种行为或者仅观察到教师的特定行为的信息时被激活,这种激活不仅是针对身体动作的物理性质,也能针对动作行为的意义和意图,使学生能够理解教师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动向,达到“生理与心理共鸣”,进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镜像神经元在学生接收教学信息时被激活,学生的身体会产生感知、动作和反应,身体的相应运动会把接收的信息纳入学生的认知加工系统,并且与大脑中原有的认知信息实现交互,学生就会产生各种心智活动,此时,认知、身体和环境组成动态的统一体[16]。由于镜像神经元的存在,在学生观察教师或其他人的行为时,会自动调动起自身的行为记忆模式以及与之相应的感受经验,此时,学生学习的方式就不仅仅是对教师或其他同学行为的简单复制,而是在具身模仿的基础上,实现更深层次的身体参与和具身学习,此时教与学通过学生身体的参与介入形成一个互动的共同体,学生通过积极的身体参与促进了自身认知的发展。

4具身认知对提升MLIS教育质量的启示

提升MLIS教育质量,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身体图式的“积极的被动”作用,帮助学生将学习和实践具身化成为“思考的身体”而不是去“思考身体”。学生身体图式之“积极的被动”的含义是:学生身体为了应对实际的或可能的学习任务而自行呈现的身体姿态,此时,学生的身体具有适应教学内容刺激的能力和在具体条件下的认知发展能力,学生可以在身体动作行为中进行认知的反思,促进学生认知的自我更新[17]。

4.1摒弃反身性的教学理念

以往的教学管理者对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认识不正确,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身体必须端正姿势,手脚不能乱动,学生身体不能出现“小动作”,教师在课堂上也必须姿势端正,要求老师必须站着,即使在教师身体不舒服时的状态下,这种做法是与具身认知理论相违背的,具有反身性特征。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不仅代表传统意义上的肉体,身体还蕴含灵魂、理性、价值等精神特质,要提升MLIS教育质量,就必须给予教师与学生身体的人文关怀。重视师生身体的主体性,倡导教师和学生以不同的身份积极参与到MLIS教育活动中,使教师与学生彼此感知到对方的知觉场,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彼此身体之间的相遇、对话和互动来诠释和理解教学内容。

4.2构建具身化的教学环境

首先,营造身心愉悦的教学氛围,理解和呵护不同身体的特性,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释放教师和学生身体的自然活力,提倡通过身体有节律的运动,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师生内心真正的意图,诠释身心的内在对话,使师生之间彼此理解和接受,从而实现知识的传授和接收。其次,创设情境化的教学体验环境。学生身体的感知体验对于学生学习具有独特意义和创造力量,这里的体验是基于身体的、嵌入身体并与情境存在交互作用,教与学的效果都与教学体验环境好坏有关,创设情境化的教学体验环境会使学生过去的经验和现在以及想象的经验融为一体,在特定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更容易交流、分析和论证所教和所学的内容,将会更好地厘清并澄明所要解决问题,深化学习的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4.3倡导身体思维的教学方式

传统“离心认知”的教学方式忽视师生的身体,回避身体的构成特性,在“具身认知”的视角下,MLIS教育的教学方式倡导身体思维,强调身体思维是所有思维形式的基础。身体思维的动态性和生命力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学作为一种身体力行的活动,必然需要教师动手动脑,教学内容也需要教师利用身体的肢体语言来表现,通过肢体语言来解读教学内容所蕴含的理念和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传达完整的教学信息,单纯的语言只能传达7%的信息,声调能够传达38%的信息,而另外55%的教学信息都需要由身体的动作和体态来传达[18],可见身体思维的教学方式对提升MLIS教育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从具身角度而言,教师不仅要凝练自己的语言,使自己语言更加具有吸引和感染力,还要善于利用身体语言,通过身体来表达那高达55%的教学信息,教师的一个肢体动作、愉快的面部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都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自身的肢体表达,更要调动学生身体的积极参与,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案例研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加学生身体的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身体器官的运动,让学生通过眼睛的观看、耳朵的倾听、双手的触摸等方式来充分认识和体验所学的事物,必然能够提升教学质量。

4.4拓展以身体为媒介的教学空间

“具身认知”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空间不仅局限于课堂和学校,应该以身体为媒介拓展MLIS教育的教学空间,把教室延伸到图书馆、情报所等信息机构,把学校延伸到图书情报行业的所有实际工作中。让学生在各培养单位的实习基地和其他实习场所中,通过从事图书情报行业的实际工作来提升实践能力,以多姿多彩的实际工作为教育素材和内容,注重学生实践工作的应用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培养[19],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技能和领导才能[20]。拓展以身体为媒介的教学空间,正如斯兰特瑞的观点,整个世界都是我的教室,我的教学目标是促使学生将所学课程的知识内容与周围世界的实践经验进行联结[21],在广阔的教学空间中,教学活动不再是常规的复制和既定程序的重复,而是在图书情报行业的所有实际工作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实际工作的身体实践。

参考文献

[1]Locke,J.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M].London:Clarendon Press,1989:12-13.

[2]李其維.“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心理学报,2008,40(12):1306-1327.

[3]李恒威,盛晓明.认知的具身化[J].科学学研究,2006,(24):184-190.

[4]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05-710.

[5]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7):1-6.

[6]桂思思,方婧,陆伟.中美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比较分析及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4):12-19.

[7]王协舟,鄢嫦.图书情报硕士人才需求现状的调查[J].图书馆学研究,2016,(9):7-11,40.

[8]卢小宾.关于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问题[J].图书情报知识,2011,(5):15.

[9]崔芳.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探析[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2,(4):5-8.

[1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3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1](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74-189.

[12]郭祥超.教师专业发展:身体哲学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2-68.

[13]高春民.论审美活动中的身体及其实践性[J].文艺评论,2016,(2):35-39.

[14]何静.具身认知研究的三种进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53-59,150.

[15]Angier,N.

[16]丁峻,张静,陈巍.心理科学的“DNA”: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意义[J].自然杂志,2009,30(4):205-209.

[17]VANNATTA S.A Phenomenology of Sport:Playing and Passive Synthesis[J].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2008,35(1):63-72.

[18]项湍舟.言语交际中的有声副语言现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0):210-212,216.

[19]Catherine A.Johnson.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 Library Review,2007,(39):64-71.

[20]Harvey,Ross,Higgins,Susan.Defining Fundamentals and Meeting Expectations:Trends in LIS Education in Australia[J].Education for Information,2003,(2/3):149-157.

[21]普煜.基于具身认知的课堂教学意蕴与改进路径研究[J].教育参考,2016,(3):35-39.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

作者:马海群 孙瑞英

第二篇:基于知识融合的高校图书馆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地方高校图书馆设立情报学硕士点为数不多,为了保证培养质量,本文从我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入手,对山西财经大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了分析,在确定指导思想和构建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并着重就课程教学体系、知识资源平台、教学实践和创新人才培养4个系统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立足实际、面向社会需求、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知识融合;高校图书馆;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10.028

The Research of Traing Mode of Master Student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Based on Knowledge Fusion

——A Case of Shanxi Fiance and Economic UniversityZhang Yuzhu1Wu Sanlin2

(1.College of Applied Mathematics,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2.Library,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Key words〕knowledge fusion;university libraries;master students of information science;training mode

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1]。积极开展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完善人才培养结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高层次情报学人才需求量猛增,情报学硕士授权单位也随之不断增多[3]。就高校图书馆而言,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所1996年获得情报学硕士授权点,其中设在985高校图书馆的有5个,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空大学;设在211高校图书馆的为5个,分别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重庆大学、扬州大学与江苏大学;设在普通高校的为7所,分别是山东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与新乡医学院。高校图书馆情报学硕士点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发展周期短,但从培养过程看,各馆情报学硕士点积极挖掘本馆教学科研潜力,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改革,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规范的,且具有本校特色的研究生培养程序。山西财经大学图书馆有幸于2005年获得情报学硕士授权点。为了能保证财经类院校图书馆情报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开展了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1我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11模式的概念

古今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分别对“模式”进行了解释。《辞海》解释“模式”亦译“范型”[4]。《现代汉语词典》称模式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或为模式[5]。西方学术界理解模式概括起来有4:(1)模式是一种模型和计划;(2)能在短期为学者或实际工作者提供模型问题和解答的科研成果为模式;(3)模式是一种简化、理论性的形式;(4)模式是可表达结果和过程的主要因素与其之间的关系[6]。在《新英汉词典》中,模式相应的单词有:Model(模式)、Paradigm(范式)、Patteru(模型)[7]。从上述的解释看,相关工具书与学者对模式概念的解释有一定的差别,但就内涵来讲,认同是一致的。

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Oct,2015Vol35No10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基于知识融合的高校图书馆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Oct,2015Vol35No1012研究生培养模式内涵

在研究生培养模式内涵方面,我国存在有结构论与过程论两种。简单来说,结构论认为培养模式是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将若干个有关要素组合而成的一种结构。而过程论认为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动方式[8]。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1995年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谈到“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由此可见,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由培养过程中的诸因素构成的结构化的标准要素、教育理论及特定需求而建立的,它具有可操作性、可借鉴推广、实践价值大。

13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根据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既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特定需求指导下,为实现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由培养过程的诸要素构成的结构化的标准样式[9]。(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入学形式、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绩效评价各要素相互影响作用,构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其中培养目标是系统的核心。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社会、经济、环境等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图1我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2山西财经大学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可行性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基于知识融合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可行性主要从学校研究生管理层面、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层面及社会环境层面进行分析。

21学校研究生管理层面分析

山西财经大学始建于1952年,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干学科,经、管、法、文、理、工、教相互支撑的多学科财经大学。学校设有24个教学单位和32个学术研究机构,现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7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49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学校研究生采取集中管理、分散培养,这种管理体制有利用提高管理效益,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详见图2)。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丰富的教学资源、研究生教育培养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培养经验,能为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图2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管理框架图

22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分析

山西财经大学情报学硕士点属管理学科,管理学为省级品牌特色专业,设有一级学科博硕点,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就是依托其开展的,教学已有8年。从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来讲,图书馆负责研究生的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方案的制定、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及指导学位论文撰写等。(见图3)图3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流程

从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团队梯队建设来看,目前教学团队共有25人,其中教授(研究馆员)9人、副教授(副研究馆员)12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为8人,硕士学位16人,其中硕士生导师的为10人,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能胜任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见表1)表1情报学教学团队基本情况一览表

名称数量(人)百分比(%)合计25100教授936副教授1248讲师416博士学位832硕士学位1662其他14

从实践教学和科研来看,情报学研究生培养实践教学基地有13个,学校配有专业实验室12个,教学软件5套。情报学硕士生培养注重与基地合作,与企业联合,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与社会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近五年情报学团队共发表学术论文112篇,出版著作7部,承担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36项,2011年被学校评为校级信息资源管理科研创新团队。

基于知识融合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强调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强调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图书馆也正是需要通过知识融合的情报学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实习等多种方式,强化研究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导师组开设的专题讨论,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力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研究生实际技能;通过参加导师项目,参加各种竞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对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情报学专门人才来讲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可行性。

23社会环境层面分析

情报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尤其是网络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的需求,对情报学研究生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影响了培养质量[10]。

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践基础上,为了改善教育培养环境,促进知识融合共享,提高教育质量而提出的,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思考的路径,其最终目标就是强调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情报学人才。因此开展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有利于经济发展,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需求。

3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思想与原则

31基本思想

知识融合包含情报学课程教学体系中相关课程间的知识,同时也包含交叉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随着现代化社会实践中大量复杂性、跨领域性和综合性问题的不断提出,多学科横向联合和纵向集成已成为必然趋势[11]。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结构和技能的教育,它超越了情报学科本位的思想,适应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根据国家学位条例要求,在对情报学硕士生研究生加强基础理论和拓展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创新思路,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充分重视科学与情报学、技术与管理、应用与创新的融合,强调财经类院校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要反映情报学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专业课程的开设上要注重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学习实践,要将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经济管理等领域与情报学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探索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山西财经大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指导思想,其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够系统掌握情报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系统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法律,能够综合运用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知识解决情报学界和情报工作的实际问题,信息分析能力强,能组织协调情报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2模式构建的原则

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对情报学研究生培养实践的理论抽象与概括,是对培养实践规律性的揭示,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反映,因此,培养模式构建应遵循如下原则:

321社会需求原则

情报学研究生教育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情报学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的联系颇为紧密、直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有巨大的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情报学大量人才,需要硕士研究生来补充,因此需建立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把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研究生至于核心的地位,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22知识融合原则

知识融合原则体现的是知识本位与知识共享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价值观。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伴随着新知识融合、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与发展逐渐探索而建立的,它与社会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息息相关。作为复合型、应用型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它决定了其运行的基础是专业所属的学科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知识融合是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信息资源,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知识融合与共享就不能实现,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也就成为无米之炊。新型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一定要有利于知识的融合,通过培养模式促进知识融合与共享,促进教学科研条件的改善,促进学科科研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科教学团队与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323研究生主体原则

研究生主体原则主要强调以情报学硕士研究生为主体,强调研究生独立性、整体性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改变传统的高度集中化、同步化的教育观念,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发展要求、兴趣与能力,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育培养阶段的自主学习、自我实现,学校与图书馆要为研究生提供最佳的选择范围和灵活的学习、实践方式。因此,在基于知识融合的培养环境中,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有利于研究生在情报学学科的前沿与交叉领域探究问题,使研究生能在学习、实践、研究中受益与创新,使终生教育理念深深扎根。因此培养模式的构建要充分坚持以研究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4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分析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基于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过程等因素构建的。构建新的模式并非是对原有培养模式的否定,而是依据原有的模式,通过分析与探索,进行的完善和发展,以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情报学人才。

41培养模式构建

通过对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指导思想和可行性的分析,对构建培养模式原则的确立,作者应用本体论的思想,构建其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共分4个核心系统模块,即情报学课程教学体系系统、情报学知识资源平台、教学实践系统和创新能力培养系统,这4个系统各自承担着知识融合中相应的角色与功能,形成了一个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机整体(详见图4)。

42培养模式分析

从培养模式反映出,山西财经大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以研究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需求为导向,以知识讲授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开拓创新为突破,培养能够系统掌握情报学专业理论,了解本领域研究动态,具有较强的信息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421情报学课程教学体系系统分析

情报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是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础,具体是由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分析方法与技能、专业方向知识四部分组成。其中基础知识包含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专业外语、情报学理论研究、管理学方法论、中级宏观经济学等。专业理论知识为情报学学科前沿专题、信息服务专题、信息系统分析与数据库、信息检索、信息政策与法规、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管理与决策支持、智能技术、数据挖掘、信息资源整合、网络策划与安全技术等。分析方法与技能课程主要涉及信息分析与案例研究、信息计量学、网络信息资源统计分析、信息处理技术、市场分析与预测、数字图书馆的关键技术专题等。专业方向知识课程主要是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设计的方向选修课程,主要有经济信息管理研究专题、网络资源开发与管理专题、竞争情报专题、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专题、知识管理与企业信息化等。

在课程安排方面,尽量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根据不同课程设置,将部分课程讲授由团队完成。我校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加强专题讨论,加大研究生的选修课比例,引入学科前沿知识和相关知识的交叉,融合教师科研成果与实践基地丰富的资源,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发挥研究图4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作用,实现了“干中学”、“项目中学”的培养目标。

422情报学知识资源平台分析

情报学知识资源平台是情报学信息资源通过知识发现、知识加工、知识处理、知识传播,达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环节的知识流程。情报学知识资源平台是将情报学相关知识进行融合,其核心是培养研究生具有自主学习、综合运用和知识创新能力。

情报学知识资源以资源平台系统为依托,建立各类知识元数据库。主要从3个方面展开:(1)建立情报学数字图书馆,可通过网站,方便快捷地检索获取知识和信息。(2)建立情报学教、学、研互动知识库,这个知识库包括课件、教案、教学参考资料、案例分析、试题、实验数据库,它还是一个教、学、研心得交流平台。(3)建立情报学动态知识库。它必须是一个动态系统,要不断收集新知识,使教师和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的动态,能及时利用新理论和新方法开展学习与研究。

423教学实践系统分析

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紧跟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形式多样,适合现代教学实践的要求。教学实践系统包括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现场观摩教学、基地教学、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等,这些教学实践方法和手段有利于研究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实践系统一方面构建了实践应用型的教学模式,专业教师能积极探索教学工作和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模式,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这样,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有效提高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感染力强,效果好。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中安排有实践的内容,并将先进的软件开发、系统仿真工具、定量分析软件及数字图书馆的关键技术等融入教学实践,研究生思想活跃,教与学相长,促进了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因此,教学实践系统模块有利于研究生早实践、多实践,强调了知识融合下的专业技能训练,使研究生在实践中得到自身能力的提高。

424创新能力培养系统分析

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创新能力培养模块正是满足社会经济和科技创新的需求,注重创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环节,系统模块中有社会调研、参与项目、参加各类竞赛、撰写调查报告、发表专业论文、完成学位论文等内容。

创新能力培养系统模块主要要求研究生的创新活动是在专业教师与导师引导或指导下完成。教师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注重培养研究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激发研究生的兴趣,指导或引导他们开展社会调研、参与项目、撰写报告和发表论文等。研究生通过这些活动,学会了收集查阅资料文献,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研究生活跃的思维有利于拓展情报学专业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因此,这种创新能力培养模块可以激发硕士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可以激发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以使研究生尽快适应社会,在工作岗位上能开拓性地工作。

总的来讲,从知识融合的角度分析,情报学课程教学体系是使研究生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教学实践系统是很好地满足了研究生理论知识的转化与方法技能的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系统是培养研究生能综合运用知识、方法与技能,创新性地将知识融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情报学知识资源平台系统是为上述3个系统提供资源支撑。

因此,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现了以研究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体现了教学团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一种有机的、扁平的、能持续发展的培养模式,它能使师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发展、自我完善,使知识融合在教与学的交互过程中得以积累和创新。

5措施与建议

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将教学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学与资源有机结合,将校内教学资源与校外实践资源有机结合,实现了培养模式的立体化,但就目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还与预期目标有一定的差距,还需不断的探索与实现。

51进一步构建动态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科学合理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应该是与学科发展、人才需求结合起来,在现有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最新研究成果的课程和讲座,增加专题讨论,使研究生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学术动态,自主学习,与教师互动交流,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52逐步建立情报学硕士研究生部分专业理论课资源共享平台我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学资源丰富,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他们有著名教授与专家承担研究生的核心课程,逐步把这些作为精品课程,通过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不仅能增强了师资团队合力,保证了培养质量,而且能促进了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53实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质量控制

尽快建立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动态评估制度,通过对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研究生的学习成绩、实践与科研能力、就业情况等进行动态评估,不断完善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5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是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保障。积极为教师营造宽松的教学和科研氛围,采用引进与送出培养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历层次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为情报学研究生提供充足的师资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知律,徐芳.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五个导向[J].图书情报研究,2008,(1):6-8.

[2]韩晓红,刘文云.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竞争分析[J].情报科学,2011,(7):1031-1035.

[3]葛敬民.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08,(1):69-72.

[4]夏征农.辞海(普及版)[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554.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934.

[6]田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10.

[7]新英汉词典编辑组.新英汉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8]田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15-16.

[9]祝培培.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规划机制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08:20-25.

[10]孙全军,左文革.高校图书馆独立培养研究生的优势与挑战[J].情报杂志,2011,(11):247-248,237.

[11]张文德,赵需要,陈秀莹.高校图书馆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特色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09,(6):92-95,104.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作者:张玉珠 武三林

第三篇:高校图书馆丢失图书情报分析及对策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103-5042-7357

摘 要:该文主要针对高校图书馆丢失图书情报分析及对策展开深入研究,结合图书馆丢失图书的严重性,阐述了高校图书馆丢失现状,并根据高校图书馆丢失的原因,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对策,如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建立图书馆质量状况核对制度、制定图书馆损毁丢失的赔偿制度、严格实施借书证管理、完善管理制度,配置好相应的设施、加强对读者监督,全面实施预防管理、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等。通过以上措施,以期能够有效地防止图书馆图书丢失的现象,促使图书馆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丢失图书情报 对策 研究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Loss of Library Information in University Library

Khankyz Wusur LI Ting

(Library of Tarim University, Alar, Xinjiang ugyur autonomous region, 843300 China)

在人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高校图书馆作为其凝结地,不仅是教师知识更新和学习等方面的重要场所,还是学生扩大知识面并不断积累知识的第二课堂。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图书馆有助于将育人工作落实到位并做好,将建设型人才培养出来。而且部分优秀生和科学家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与图书馆还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近年来,对于部分高校图书馆而言,还存在图书丢失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与图书馆育人工作有直接关系。基于此,高校图书馆针对此问题一定要重视起来,并采取有效的对策,以防止图书馆发生丢书的现象。

1 图书馆丢失图书的严重性

在现代图书馆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借阅图书时实施开架借阅,而且这在图书馆发展中还是其实际需求。而且通过开架借阅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便于读者更好地借阅图书,且还能不断提高借阅量。与此同时,图书的借阅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书刊破损的问题,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即会出现部分书刊丢失情况。举个例子,如果某个高校的图书有1 000多册,且每天丢的图书平均为40册,这其中还没有计算损坏的图书,可想而知给图书馆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不利于图书馆更好地发展。

2 高校图书馆丢失现状

从高校图书馆的角度上来看,为了能够将最好的服务提供给读者,使得图书馆文献的利用率不断提高,为读者的阅读带来一定便利,实施开架借阅是必然趋势。其在借阅等方面,改变以往传统的以闭架为主的借阅方式,赢得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也帮助工作人员减轻了工作量。但是,开架借阅也带来了书刊损毁、丢失等问题,需要引起图书管理人员的重视。

2.1 书刊损毁

首先,对于部分读者而言,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文献信息,于是去图书馆借阅图书,在借阅的图书中找到了自己需要的资料信息,但是为了能够得到资料,没有运用复印这种最佳的方式,而是将这页剪了下来,在归还图书的过程中,如果相关人员检查得不够仔细,就将其进行入库,如此,会使得图书架上有的图书发生少章缺页现象。还有部分读者在阅览图书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和段落等,运用彩色的笔进行了标注,还有读者直接将自己的想法写在图书上,使得一本书不够完整,到处都是字迹,这直接影响到下个读者的观看体验。

其次,从学校的角度上来看,针对社会的各类资格证书的考试,为了能使得学生对考试相关方面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学校不断增加这方面的图书。然而部分读者为了能获得良好的成绩,在借阅此图书时,在图书上直接做题,一定程度上这对其他读者的思维会产生干扰。其中在英语图书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最后,有的读者对自己借阅的书籍不够爱护,将其油汤和饮料等洒在上面,这种情况会致使图书受潮,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藏书的寿命,而且对于书刊的利用率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2.2 书刊丢失

首先,对于少部分读者而言,还存在图书对换的现象。在实际对换的过程中,他们主要是从图书条形码入手,将价格比较贵的书对换价格低的书,进而将价格比较贵的书自己留下,在还书高峰期的时候最容易发生这种现象。其次,有的读者在将图书防盗磁条挖走,在工作人员一不留神的过程中将书拿走。再次,还有读者从借书证入手,偷盗他人的借书证将书借走。最后,还有人从放包处着手,将自己看完的书放放在书包中,将图书盗走。

3 高校图书馆丢失的原因

3.1 部分读者思想道德素养不高

在图书馆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因在服务等方面缺少一定的措施,在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不够重视,再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同学对窃书和偷盗这两种行为存在误解,给偷书的人员提供一定的机会,使有的人三观受到一定影响,存在侥幸的心理。

3.2 图书市场价格上涨影响读者购买力

在图书印刷等方面,随着成本不断增高,图书市场在价格等方面出现了上涨的趋势,一定程度上来看,这直接关系到读者的购买力,进而还會对图书获取途径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前高校学生经济来源,主要来自家庭,由于家庭经济比较有限,有的学生为了能获取大量的资料,为自己的学习带来便利,容易发生损害盗取图书的事情。

3.3 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

在高校不断扩招下,其办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高校没有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当前,在高校图书馆中,其借阅赔偿和岗位管理等方面虽然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但是还不够健全。而且有些图书工作者,还不够注重自身的工作,自身的责任心不强,且在实施巡架和检查工作的过程中,不够细致化,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发生图书丢失的现象。

4 高校图书馆丢失图书情报解决对策

4.1 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在图书馆的借阅图书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存在撕书行为,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能获得一定知识,且能快速获得图书,但是实际上,这直接能体现出他们的道德意识淡薄。由此可以看出,在大学生教育中,只是开展专业知识教育,忽略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会带来一定的危害。基于此,学校一定要对人文素质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对学生开展这方面的教育,以使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不断提高[1]。人文素质教育主要的目的就是在做人以及与集体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进行处理。在人文素质教育中,除了学生对人文知识给予充分了解并逐渐掌握之外,还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着手,要遵守公共道德,做到对公物给予爱护等,尤其在对图书馆的公共道德上,要懂得珍惜图书,学会爱护图书,学会遵守图书馆的公共道德秩序,进而让大学生的修养不断提高[2],且通过开展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2 建立图书馆质量状况核对制度

在图书馆流通工作的过程中,有的工作人员,没有及时发现图书损坏现象,其中这主要的原因与检查工作有直接关系,其检查得不够认真仔细,而且从读者的角度上来看,也没有对借阅的图书进行检查,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与工作人员发生矛盾。基于此,从工作人员的角度上来看,一定要加大检查力度,来对图书进行检查,重点检查是否存在损坏现象,与此同时,还要让读者自行检查一遍,确认没有任何问题之后,确定此图书完好无损。在读者还书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还要对图书进行检查,检查是否发生污染和损坏的现象,如果存在这种现象,要结合相关规定,让读者进行赔偿,并给予一定的处罚,并将相应的标记做好,再将此书进行入藏[3]。

4.3 制定图书馆损毁丢失的赔偿制度

对于每位公民来说,爱护好公共财物是我们的责任,如果将公共财物破坏了,要进行相应的赔偿,这也是我们的责任。进而在高校图书馆质量管理工作中,在现有的损毁丢失赔偿制度基础之上,还要积极进行完善,建立健全的制度。在开展图书借阅工作的过程中,如果借阅者在归还借阅图书时,发生损坏和丢失的现象,不管什么原因都要按照相关赔偿制度给予相应的赔偿,其中在些因素赔偿价格等方面,还要综合考虑图书购置的价格和图书的价值考[4]。在时间不断推移下,图书价值会有新的变化,这些因素在其赔丢损制度上要予以体现,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在实际操作中要适当进行调整并向读者解释,便于读者对此制度更好地接受,而且有利于约束读者。

4.4 严格实施借书证管理

在图书馆借书等方面,借阅证就好比是身份证,此证件不允许借给他人。从工作人员的角度上来看,还要加大控制力度,在借阅者借阅证上,严格进行控制,实际控制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借阅者在借阅图书时,与自己的信息不符,这时要采取一定策略,展开相应的教育[5]。

4.5 完善管理制度,配置好相应的设施

从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角度上来看,其管理制度等方面还要积极进行完善,在实际完善的过程中,要在读者的视角上开展,将读者的服务作为主要的核心。并结合读者的实际情况,让此制度做到个性化,使其可操作性不断提高[6]。

4.6 加强对读者监督,全面实施预防管理

在借阅者借阅图书的过程中,如果有的借阅者发生了违规的情况,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角度上来看,在开展教育和处理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单一地按照相关的处罚规定来对借阅者进行处罚,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可将读者参与管理机制渗透在其中,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加大管理和预防力度,让读者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树立良好的借阅观念,将他们借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7]。

4.7 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对于图书馆领导来说,还要清楚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的发展,要加大培训力度,开展各种各样的培训活动,采取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方式培训图书馆管理人员,并将该馆的实际情况和主观业务以及相关工作经验作为培训内容,促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并将最好的服务提供给读者[8]。图书馆领导一定要重视这点,适当加强服务意识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

5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校图书馆领导来说,一定要重视图书馆图书丢失和损毁这种现象,并分析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对此采取有效的对策,加大对图书馆的管理,在其现有的管理制度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完善,将健全的制度建立出来,进而使得图书馆管理人员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哲,韩布和.高校图书馆全开放书库图书丢失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7):152-153.

[2] 郭晶焱.高校图书馆图书资料的信息管理策略思考[J].科技展望,2019,26(6):261.

[3] 王志英.高校图书馆图书丢失、毁损及应对[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24):151,153.

[4] 赵淑娟.从丢书现象谈高校图书馆文献管理[J].大学教育,2019(10):180-181.

[5] 曹伟.高校图书馆图书流通工作存在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6):123-124.

[6] 孔德刚.高校图书馆馆藏图书丢失赔偿浅议[J].黑龙江史志,2019(18):109.

[7] 叶小红.高校图书馆丢书赔付对策浅议[J].企业导报,2018(5):253.

[8] 周莲云.对高校图书馆图书丢失现象的研究与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9,23(4):13-14.

作者:汗克孜·吾苏尔 李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育行政管理论文下一篇:投资风险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