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习作之生命

2022-09-14

1 习作需要“真”

至今那堂童话习作课的场景, 我仍记忆犹新, 历历在目:我走进课堂, 刚把动物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孩子们就跃跃欲试, 小手一个比一个举得高。我还来不及给出童话这种文体的写作方法, 课堂上就已经热闹起来。孩子们畅所欲言, 故事情节, 新颖离奇, 却又耐人寻味。他们完全不安常规出牌, 可又毫不矫揉造作。在他们的幻想中:凶恶的老虎会笑容可掬;狡猾的狐狸会调皮可爱;大灰狼疼爱自己的孩子;连人人喊打的老鼠也和猫交上了朋友。天上的云、风中的雨、地上的草、水中的鱼, 都是他们的伙伴。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在课堂涌动。下课铃响, 孩子们仍意犹未尽。我想那场面一定会打动当时在场的每位听众。

于是乎, 我特别惊讶于童话为什么能给我们带来那么多欣喜?为什么我们精心设计的课堂, 那么沉闷?而童话编写课上, 孩子没们的信手拈来却是那么洋洋洒洒?辗转反思, 也许正是因为童话给了孩子自由幻想, 自由呼吸的空间, 可以我嘴说我心, 我心说我话, 才让他们的思维像插上了翅膀, 自由翱翔于蓝天。我班陈佳同学有两篇习作, 很能说明问题。一篇是编写童话故事, 一篇是写我熟悉的人。

在陈佳的童话故事的编写中, 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心灵里的东西, 他们的喜怒哀乐, 他们的是非观, 他们的道德观。而后一篇写人的习作就明显有老师指导后的痕迹, 比如, 先从外貌入手, 然后抓住一个性格特点去展开, 最后总结性的结尾。模式化的习作束缚了他们的思维, 他们只是小心翼翼的按照老师给的模式去完成, 缺少了从自己角度看身边人的真情实感。童话正是给了孩子“海阔任鱼跃”的空间, 他们才能写出撞击心灵的精彩。

童话习作的教学, 使困惑的我茅塞顿开。我要大声呼吁:习作需要真。习作需要说真心, 表真情, 写真爱。只有有了真情实感, 孩子们的话匣才会被打开, 情感方能如汩汩清泉, 倾涌而出。

2 在习作中落实“真”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何把“真”真真正正落实到习作中, 这也是我在实践中摸索, 探求的难题。在长期跌爬滚打中, 由失败到反思, 由反思到总结, 由总结回归教学, 再在课堂中不断检验, 终于渐渐有所领悟。

2.1 教师要“放”一点, 让“真”走进习作

“放”, 是针对束缚而言。要放下条条框框的要求, 要放低习作的门槛让孩子轻松走进习作。只有轻装上阵, 才能让孩子保持轻松的状态。习作的课堂应该是个快乐的课堂, 不要给他们附加太多的包袱, 像什么文章要构思严紧、要立意新颖、要首尾呼应……让孩子还没来得及思考自己心里要说的话, 就已经晕得不知该说什么了。小学阶段, 特别是刚开始学写习作, 应该不要给他们任何束缚, 先让他们走进习作中来, 不做门外汉。不要让孩子一听说习作就有“谈虎色变”的惊恐, 那样习作就失去了本来的价值。习作原本是“生命的表达和交流”, 何时起孩子们连真情流露也成了件难事?这就不得不检讨我们的教育了。教学生习作就像教孩子学走路, 他还不会走, 你就在路上给他设置障碍, 他还敢走, 还有兴趣走吗?况且这些空洞的东西, 有多少指导价值?思维有它的阶段性, 不可盲目拔高。揠苗助长的道理谁都懂, 明知故犯, 就是反其道而为。

放下我们高悬而又坚固的城门, 让孩子感觉习作就是大家围绕一个主题说话, 然后把它写下来, 就像我们呼吸、饮食、思维、说话一样, 并没什么特别高深的奥妙。这样他们还会害怕习作吗?不要主宰孩子的思维, 不要让他们成为我们思维的奴隶。教育好比种庄稼, 它要遵循事物的生长规律。

“落在猫爪下的夜莺是唱不出动听的歌”, “戴着镣铐也跳不出优美的舞蹈”。放手吧, 让孩子轻松走进习作王国, 做王国的主宰者。

2.2 教师要“懒”一点, 少说, 多听, 营造“真”课堂

“懒”, 是指相对包揽太多而言, 像满堂灌和填鸭式的“勤”, 是违背如今的新课程理念的。

我觉得“懒”是现代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技巧。要把自己从滔滔不绝地说课中解放出来。把课堂腾出来, 变成孩子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欣赏、学会做人的乐园。只有解放了教师才能真正解放孩子。-陶行知老先生在二、三十年代就提出了儿童的“六大解放”, 即解放儿童大脑, 解放儿童双手, 解放儿童嘴巴, 解放儿童眼睛, 解放儿童空间, 解放儿童时间。如果我们总占有着课堂的主权, 孩子们能实现“六大解放”吗?

我们都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我们在忙着耕耘, 忙着给予, 却不知我们在过度给予的同时会扼杀了孩子的思维。这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打破的规律。熟知“我们的教育重要的是在于育人, 而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

课堂应该是个放飞心灵的乐园, 孩子是学习的主人, 我们只是课堂的“调控器”“导航标”, 要甘做孩子的学习伙伴, 陪他们说, 陪他们笑, 陪他们哭, 和他们一块成长。

2.3 教师要“蹲”下来, 尊重孩子的“真”

“蹲”, 是相对高高在上的权威而言。我们在习作教学上, 特别容易强调思想性、教育性。总喜欢站在一定高度、一定深度、一定广度, 去审视孩子的习作。认为只有那样才能算得上是好文章。并以此为己任, 为达目的, “不辞辛苦”地为之奋斗, 直至把孩子培养成习作的奴隶, 才算是功成名就。

上学期统考, 在批改二年级语文试卷中的习作时, 就有一位很有影响力的老教师说:“语句是好, 就是没什么意义。”我不知道她所指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捡一个纸团必须要上升到环保的高度;是不是遇到难题要提升到和困难做斗争的深度;是不是捡到东西也要推到拾金不昧的广度?二年级的习作, 她又指望孩子写出什么有意义的东西来?他们在习作路上, 不就还是个呀呀学语的孩子吗?你会指望刚出生不久的孩子, 就能说出多么完整、流畅、感人至深的语言来吗?对于孩子来说习作就是语言不是文学。

请“蹲”下来, 想想我们面对的是孩子。孩子和成人就像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如果说成人生活在陆地, 那孩子就生活在天空或海洋, 我们用成人的思维去要求他们, 那是违背成长规律的。

是啊, 给孩子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课堂, 让他们可以在课堂上, 想我所想, 说我想说, 写我想写。可能语言还显稚嫩, 思维还欠严紧, 那也比不说好, 比说假话要强啊。王尚文先生在《关于读写听说的动机问题》一文中指出:出于虚假的动机尽管说得生动、流畅、严密、充分, 也不如出于诚实动机的结巴、幼稚。教育是一种艺术, 教育是一种智慧, 教育还是把双刃剑。如果我们的教育偏离了方向, 害的是一代人。

我想只要我们树立“传真知、动真情、做真师”的教学理念, 就一定能为孩子门开启一扇舒展情感和思维之门。

摘要: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 莫过于习作教学。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走出盲区, 发挥习作的功能, 是实实在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难题。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童话编写习作中的感悟, 紧扣“真”展开论述, 摆明了“真情实感才是习作之生命”的观点。

关键词:真情实感,童话习作,轻松习作

参考文献

[1] 施建平.成就孩子的梦想[M].江苏出版社, 2006.

[2] 何义田.童话, 让作文也快乐[M].辽宁出版社, 2007.

[3] 滕云.别剪掉天鹅的翅膀[M].上海出版社, 200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光纤光栅传感器的设计下一篇:多功能课桌创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