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教育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2022-04-20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移动教育发展现状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文章结合海淀区教育发展现状,通过对海淀区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从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发展的探析,提出了“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理念,探讨了相关理念和模式的转变,并探索了海淀区智慧教育发展的技术路径。“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理念的得出为海淀区智慧教育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教育发展带来重要启示与借鉴。

移动教育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篇1: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建设新江苏”终身教育建设研究

摘要:在“建设新江苏”的宏伟蓝图下,分析江苏省终身教育发展现状,探索终身教育体制建设和体系建设,以教育信息化视角审视信息化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建设新江苏”所需的终身教育体系。

关键词:终身教育;江苏;教育信息化

2014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为江苏勾画了“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蓝图,向全省发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动员令。随后江苏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将建设“强富高”的“ 新江苏”作为下阶段的战略目标。如何完善江苏终身教育成为“建设新江苏”的关键助推环节。

2012年教育部頒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简称《十年规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终身教育在教育信息化高速列车的带动下势必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十年规划》明确指出将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作为重要目标,这与终身教育的目标高度吻合。多位学者分别就教育信息化对高校、学习型社会、社区教育作用进行过相关研究;胡晓源等分别就信息技术对非正规学习系统、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建设做了相关论述。

一、江苏省终身教育现状

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 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终身教育是贯穿人一生、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体系,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促进个人的终身学习,使每个社会成员在一生中持续学习,以满足其在一生中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它在形式上强调终身性和灵活性,对于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补充作用。早在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终身教育作为一项规定和任务,已分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

经济、教育、社会、文化快速发展的江苏省经过十几年的终身教育探索实践,已经基本建立起以社区教育和民间教育机构为主要渠道的终身教育体系,已经实现从无到有的阶段。但是距离构建全民共享的终身教育体系还有很大的距离。主要表现在非学历终身教育成果社会认可度差,苏南苏北终身教育进展差异性大,农村和城市终身教育进展差异性大等现象。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社区教育和民间教育机构在终身教育体系中有很大的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很难满足人们快速、准确、多样、随时随地获取的知识诉求。随着江苏各方面建设发展进入“新常态”,谋求“建设新江苏”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使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完成从有到精的跨越,让江苏省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符合、促进“新江苏”发展的要求是一个新的历史性课题。

二、构建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新江苏”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机制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包含终身教育体制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本文将以终身教育体制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完善为突破口,结合江苏省目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现状,以教育信息化视角审视信息化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建设新江苏”所需的终身教育体系。

(一)完善“建设新江苏”终身教育体制

1. 善终身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目前国家和江苏省关于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经形成共识,早已确立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但是在终身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层面还存在一定的误区。目前国内主要是通过继续教育办公室来负责终身教育工作,但是从终身教育范畴来看,继续教育是隶属于终身教育体系的范畴,这就导致现行管理部门难以对全局教育资源进行把控、协调。在教育信息化全速推进的新时期,应该设立专门的行政机构来负责终身教育工作部署,它的职能定位于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协调各种教育关系、搭建各种教育平台、推进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学分互认等等相关工作。

2. 信息化背景下完善终身教育立法。提倡终身教育十几年,《终身教育法》却仍然处于空白状态。这使得传统校外终身教育活动缺失基本的法律保障,社区教育、民间教育活动难以为继。教育信息化催生远程教育、MOOC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使得“体制内教育”和“体制外教育”有更高的一致性,也为终身教育立法增添了更多的可行性。终身教育立法不仅局限于国家层面,尝试建立地方性终身教育立法规范、约束和指导地方终身教育的开展对地方终身教育的稳定运行也有很强的必要性。

(二)以信息化技术完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1. 拓宽广泛的学习渠道。依托教育信息化提供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新型、多样、灵活的校外教育渠道。信息技术为人们的受教育或学习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移动多媒体的普及,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的新式学习方式不断涌现:远程教育、网络培训、MOOC课堂、反转课堂、微课等等让人目不暇接。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力量为终身教育体系增添更加灵活、新颖、便于民众接受的新式教育方式,并且让其科学地融入终身教育体系。

2. 教育信息化助力传统在校教育。传统在校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主干部分,教育信息化让传统的在校教育手段更加多样化,为在校教育的科学管理、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和科学教学评价机制构建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化技术支撑。

3. 构建教育信息化的非正规教育系统,为校外教育途径注入新活力。校外教育是相对正规学校教育而言的各种学校以外的非正规和非正式教育形态。校外教育资源是否充足、校外教育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对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极为关键。

4. 教育信息化促进终身教育立交桥搭建和各种教育资源整合。目前终身教育体系中各类教育条块自成一体,分割严重现象尚未有效解决。上海开放大学成立的以学分互认为目的的“学分银行”是国内终身教育实践研究中的重要探索。《教育信息化规划》提出完善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目标。依托教育信息化探索相关学分互认系统与支撑平台建设,建设支持终身学习的考试与评价、质量监管体系,形成校外教育公共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成为新时期打破终身教育“围栏”的有效途径。

(三)构建全民参与的终身教育建设模式

长期以来,终身教育只是少数专家、官员或“小众”群体在推动,而真正享受终身教育的大众群体处在等待、旁观的角度,教育信息化可以依托信息化技术为终身教育搭建全民参与的交互式平台,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进来,群策群力、共商共议、共同施工。

(四)解决苏南苏北地区差异大的问题,构建符合“建设新江苏”终身教育机制的研究

江苏省虽然在经济文化各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发展终身教育方面有很多优势条件,但也存在很多不利条件。优势条件在于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发达的教育系统、充足的教育资源。不利条件在于苏南苏北地区差异明显,而且这种差异段时间难以调整。在终身教育跨越式发展中,如何避免现存地区发展不均衡导致终身教育鸿沟扩大,让全省人民共同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是“建设新江苏”特殊时期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信息技术其“传播快、覆盖广、资源共享”的独特优势将这种地域和空间差别缩短到极致,“建设新江苏”阶段的终身教育也将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让全省人民享受更加公平的教育环境。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教育信息化和江苏省终身教育现状的审视,试图厘清信息时代终身教育体系中各方面的关系、发展动向和实施情况,对探寻当下江苏省终身教育面临的主要环境条件及制约因素,尤其是完善具有江苏特征的终身教育体系具有现实的理论价值。实践方面,通过对江苏省终身教育区域差异的研究,提出对策,尤其是学分银行顶层设计方面的构想和建议,为“建设新江苏”終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参考文献:

[1]任友群,郑旭东,吴旻瑜.深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6)解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05).

[2]陈琳,陈耀华,乔灿,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开局之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新发展——2014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5(01).

[3]任友群,陈超,吴旻瑜.从“开创局面”到“全面推动”——从两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看中国教育信息化的走向[J].远程教育杂志,2016(02).

[4]胡晓源.基于信息化教育的非正规学习系统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3(07).

[5]祝智庭,郁晓华,管珏琪,等.面向“人人通”的学生个人学习空间及其信息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15(08).

[6]杨智,袁再龙.终身教育背景下我国成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展望[J].继续教育研究,2016(09).

[7]吉兵.远程教育中混合式学习模式转型发展路径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17(02).

[8]左明章,卢强.区域教育信息化协同推进机制创新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 2017(01).

[9]王正青,唐晓玲.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动力逻辑与推进路径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7(01).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省哲学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建设新江苏’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研究”(2015SJB024)。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作者:董鹏

移动教育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篇2:

技术推动教育变革

摘要:文章结合海淀区教育发展现状,通过对海淀区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从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发展的探析,提出了“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理念,探讨了相关理念和模式的转变,并探索了海淀区智慧教育发展的技术路径。“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理念的得出为海淀区智慧教育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教育发展带来重要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教育变革;海淀区;智慧校园;智慧教育

一、引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特别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海淀区是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新近又被列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辖区面积43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348.4万人,相对首都其他核心城区,地广人多的特点比较突出。同时,海淀区辖区内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众多,高新技术企业汇集,中小学校200余所,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优势明显,这成为海淀的教育文化与科技优势。但另一方面,海淀区人员结构复杂,山前山后经济文化发展差距较为明显,外来务工人员所占比例较大,如何借助教育信息技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精神,使海淀丰富高质的教育资源更好地为区域内常住人口、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儿童学生所共享,是摆在海淀区教育发展面前的重要任务。

围绕着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核心目标,海淀区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乃至教育变革的推动作用,通过实地调研、统筹规划、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由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由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教育变革之路。

二、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理念与模式的转换。

海淀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乃至教育发展所存在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对海淀教育公平、均衡、高质发展的需求与教育信息化尚未能确保教育满足以上需求的矛盾,而解决这一根本矛盾的基本出路在于遵循“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理念,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海淀教育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跃迁及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型,为此,要实现一系列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转换。

1.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发展与跃迁

通过调研,我们对海淀区校园教育信息化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对校园教育信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从而提出了智慧教育成熟度模型,见图1。

如上图所示,校园教育信息化有一个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逐步过渡的过程,而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呈现一种质的飞跃。数字校园的基本特征是:(1)进行了各种交互性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实现了“校校通”;(2)初步进行了教学资源建设;(3)在管理方式上是按照计划机制进行建设并开展相关技能性培训;(4)教学方式以授导式教学为主;(5)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初级培训与考核;(6)学生仅具有基本的信息搜索、获取、加工的技能。智慧校园的基本特征是:(1)各种信息系统进行了优化、完善;(2)不仅高标准实现了“班班通”还高标准实现了教师空间、学生空间“人人通”;(3)在管理方式上以恰当的评价与适当的监控为主;(4)教学方式采取移动学习、社区内学习、大规模协同学习等形式;(5)制订智慧教育教师标准,对教师进行国际高质量认证等;(6)重视学生的信息加工、创造等技能以及信息道德与伦理的培养。通过调研发现,海淀区学校大多正处在上图中的第二、第三个层次上,亟须实现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跃迁与发展。

2.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型与发展

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发展与跃迁,同时也昭示了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型与发展。所谓数字教育,即数字化的教育,就是将数字信息技术用于教育领域,力图使教育的某个组成部分及某一运行环节数字化的教育形态。按照通常的理解,只要教育的某个组成部分或某一运行环节进行了数字化,就可以称之为数字教育。基于这个层面的认识,即使教育的整个组成部分或全部运行环节都实现了数字化,从本质上来讲仍是将传统教育改头换面而己。因此,数字教育属于较低层次的教育信息化,数字教育需要转型和升级。所谓智慧教育,即智慧化的教育,就是主要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并旨在打造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按照这一全新认识,智慧教育强调最新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适当而全面的应用,强调整个教育组成部分或全部教育环节有机化、智慧化的内在协调与统一。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发展形态,是数字教育转型升级的方向所在,必将对传统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和改变。

结合海淀区教育实践,将智慧教育与数字教育相比较,可以看出,智慧教育呈现出一些更为突出的新特征,具体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高度发展的集中体现,是面向未来教育的主要理念,是新世纪信息技术与教育发展深度融合的必然境界,是教育信息化从量变到质变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技术革新的力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理念与模式的转换

作为智慧校园、智慧教育的建设者与参与者,海淀区的教育管理者、广大教师、广大学生及广大市民需要实现一系列理念与模式的转换。

(1)在教育理念上,主要是确立以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思路。要通过智慧校园、智慧教育建设促进实现教育均衡、高质发展,从而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使优质教育资源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为人们的终身学习服务,从而促进学习型社区乃至学习型社会的实现。

(2)在智慧教育建设理念上,主要是实现从传统办学思想到现代办学思想的转变。要把智慧教育建设放到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地位进行统筹、谋划、布局和落实,以智慧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的整体提升;要致力于全面实现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技术与教育的智能无缝连接,以促生未来新型学习形态与人才培养模式;还要树立全社会办教育的思想,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激发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智慧教育建设中来。

(3)在教学模式上,主要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是我国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智慧教育是“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在智慧教育背景下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这样不仅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在学习模式上,主要是实现学习模式“根本性、多向度、全方位”的变革。在数字教育阶段,学习者通过网络去寻找学习资源,而在智慧教育阶段,位于“云”和“端”等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会通过学习分析技术自动智能地推送给学习者,实现信息找人。海淀区未来的学习将是开放的、泛在的、协作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多向度、全方位的变革: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协作学习、变机械学习为探究发现学习、变基于网络的学习为基于云的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

三、技术推动教育变革——技术路径的选择

在全面把握海淀区智慧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基于“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理念,海淀区对全区智慧教育发展的路径进行了统筹规划,并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确保规划的落实,这主要体现在智慧教育的建设框架及其实施上。海淀区智慧教育的建设框架可以概括为:建设三类智慧环境、提升为四类人群的智慧服务、建立五个保障体系、实施六大板块工程。如图2所示:

1.建设三类智慧环境

为打造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适合2l世纪数字原著民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态环境,海淀区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语义网、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和完善能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学习资源与便利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结果的三类智慧教育环境,分别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智慧云(教研)中心,支持学校教育的智慧校园和支持终身教育的智慧型学习社区。如图3所示。

智慧云(教研)中心主要是整合现有各类软件系统,促进应用系统贯通与集成,建成基于统一数据环境的集成化、智能化的海淀区智慧教育公共云平台,为全区师生提供“人人通”空间等基础支持服务,实现全区通用教育业务的集中化管理和信息资源的按需分配。支持学校教育的智慧校园主要是研制智慧校园能力成熟度模型(如图1所示),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设备,体现教学硬件资源的均衡配置,高标准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和“师师通”。支持终身教育的智慧型学习社区主要是积极推进支持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混合的智慧型学习社区建设,为海淀区师生及公众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与服务,进而创建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相融合的学习型城区。

2.提升四类对象的智慧服务

为体现智慧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对象服务的理念,海淀区智慧教育力图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教育科研、师资培训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全力做好面向学生、教师、管理者与公众四类对象的服务,持续推进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教研和智慧服务等四大应用(如图4所示),从而促进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服务、师资队伍和教育管理五个现代化的实现。

推进智慧学习主要是广泛推广信息化的学习方式,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层次融合达到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大幅度提升。推进智慧教研主要是创设良好的网上教学教研环境,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师协同教研平台,使得优质学校教师的智慧能够向薄弱学校、社区、社会辐射,形成具有海淀鲜明特色的区域性网络教育体系。智慧管理主要是在“教育管理基础数据”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决策”方面推动深层次应用,实现教育的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和远程督导以及构建一体化智能运维体系等。推进智慧服务主要是为公众提供智能沟通服务、即时教育信息服务、优质教育资源服务、意见建议反馈服务等。

3.实施六大板块任务

为实现打造三类环境的宏伟目标,切实做好面向四类对象的智慧服务,结合海淀区智慧教育发展现状,初步规划并逐步完成六个板块的任务,分别是:智慧教育云中心建设板块、智慧校园建设板块、智慧型学习城区建设板块、智慧教研素质提升板块、智慧学习应用推进板块、一体化智能运维板块等。这六大板块的总体逻辑架构如图5所示。

通过以上六大工程板块的任务完成,结合探索教育云平台与智能终端在学生学习、教师工作、课堂教学、教育管理、工作场所的无处不在学习(泛在学习)等领域的典型应用,最终为各级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最需要、最适合、最准确、最便捷的智慧教育服务。

4.建立五个保障体系

为确保以上各大工程板块的顺利实施以及智慧教育总体目标的达成,海淀区智慧教育着重持续加强理念、组织、资金、制度、标准等五个方面的保障体系。

(1)理念保障。主要是从智慧教育建设的高度,以“技术推动教育变革”为核心理念,及时实现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理念的变革,促进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转变,不断破解海淀区教育所面临的教育难题,不断提升海淀区教育质量水平。

(2)组织保障。主要是在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完善并充实海淀区智慧教育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成员库,完善学校等教育机构智慧教育小组及其运行机制,贯彻“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做到职能明晰、责任落实、协调统一,从而形成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的合力。

(3)资金保障。主要是本着“财政驱动、社会参与、多方开源”的原则,以海淀区智慧教育财政资金为主要投入来源,在妥善利用并主动争取国家、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专项转移财政资金的同时,充分发挥海淀区智慧教育财政资金的杠杆与导向作用,引导并撬动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促使形成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多方投资、多方参与、优势互补的有利局面。

(4)制度保障。主要是以国家、北京市相关规范性文件为指导,制定《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并不断完善海淀区智慧教育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智慧教育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规范操作,提高效率。同时以创新的精神科学设定、不断完善各方工作机制,为技术推进海淀区智慧教育发展添动力。

(5)标准保障。主要是加强智慧教育标准采纳、建设与应用,在积极采纳教育部、北京市制订的相关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同时,建立海淀与国家和北京市教育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相衔接的区域性智慧教育技术类、管理类标准、环境配置规范和应用绩效评估规范。

四、结论与展望

在“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理念及智慧教育技术路径的指引下,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初见成效。如中关村二小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和智慧教育理念,初步实现了多址、同步、同质办学,使中关村二小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共享,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理念的确立与施行,是海淀区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从数字教育向智慧教育转型升级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必将对海淀区智慧教育更高层面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会给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教育发展带来重要启示与借鉴。相信在“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理念的推动下,海淀区智慧教育必将有力支撑海淀区在全市乃至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学习型城区”重大目标的实现,从而创办国内领先、世界水平的海淀教育。

作者:傅首清

移动教育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篇3:

基于我国10项人工智能规划与政策的内容分析

收稿日期:2020-06-16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务费专项资金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19JDGC003)。

作者简介:章小童(1991-),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交互信息检索、信息行为、情报理论与方法。樊振佳(1984-),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社会问题、数据治理。

通讯作者:李月琳(1970-),女,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信息行为、交互信息检索、健康信息学、信息系统评估。

摘  要:[目的/意义]文章旨在揭示相关政策的主题结构特征及其涵义,为政策精神传播、政策制定与优化、产业布局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对我国国家及人工智能发展水平不同层级省市的共10项人工智能发展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各省市及国家人工智能政策的内容分布呈现出同一性与差异性并存的特征。最后,揭示了已有政策中文件可能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为相关政策制定和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政策分析;内容分析;话语分析;产业情报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0.12.002

Content Analysis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lanning and Policies in China

Zhang Xiaotong  Li Yuelin*  Fan Zhenjia

(Depart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Business School,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Key words:artificial intelligence;policy analysis;content analysis;discourse analysis;industrial intelligence

自1956年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以来,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3个阶段[1]。60多年的演进,特别是脑科学、超级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取得的突破和进展,使得人工智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2]。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深刻的改变,也进一步驱动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3]。人工智能发展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我国在抢抓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机遇、构筑国家人工智能发展先发优势等问题上积极应对,相继出台了多项发展规划政策文件。2017年7月,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2]。此后,全国各省市为响应国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规划和工作安排,纷纷制定了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政策文件,如《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的指导意见》《浙江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智能贵州发展规划(2017—2020年)》等,这些政策立足于各省市的具体发展状况,遵从国家人工智能总体发展原则,展示了我国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蓝图。对这些政策文本的分析可揭示国家及各省市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工作任务结构分布、工作重点和亟待解决的相关问题,助力政策精神的传播和发展规划的落地实施,也为未来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基础理论发展、支撑服务体系创新等工作探明方向。鉴于此,本研究试图借助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对我国各项人工智能政策进行分析和解读,着重回答以下问题:

1)国家及各省市人工智能政策文件内容主题结构有何特征?

2)人工智能政策內容中的核心话语分布及重点任务有哪些?

3)当前人工智能政策文件的话语性实践指向存在哪些不足?

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揭示政策文本的主题分布特征及其核心话语,为相关政策制定和优化提供参考。

1  文献回顾

政策分析已成为情报学关注的重要问题,相关问题也已成为不同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从研究主题分布来看,出现频次较高的领域有财政政策分析[4-6]、经济政策分析[7-8]、金融政策分析[9-11]、公共政策分析[12-14]、税收政策分析[15-17]、产业发展政策分析[18-20],这6个主题的文献数量较多、研究问题较深入、研究成果丰富,为国家的产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研究方法来看,内容分析[21-22]、话语分析[23-24]、扎根理论编码技术[25-27]、文献计量法[28-30]成为近年来政策分析领域备受欢迎的方法[31]。其中,介于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内容分析法最为常用[32-34]。由于内容分析是通过词频统计来揭示内容主题或概念的分布结构特征,很难把握内容背后的内涵或关联关系,因而在一些政策分析研究中,使用内容分析法的同时常佐以话语分析[23],从而使得政策分析结果更具深度和系统性,内容分析与话语分析也由此成为政策分析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29]。

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与基础理论研究[35-36]、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研究[37-38]、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应用研究[39-41]、人工智能社会问题研究[42-44],而专门针对人工智能政策文件的分析研究在已有文献中为数不多。已有的几项研究[45-50]虽初步探讨了人工智能政策的相关问题,但多以内容归纳解读为主,量化、系统性分析较为少见。随着国家及各省市人工智能发展政策文件的出台,有必要对人工智能发展政策文本进行分析,以揭示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趋势和导向。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对我国人工智能政策进行分析,以揭示相关政策的主题分布特征及其涵义,为政策精神传播、政策制定与优化、产业布局与发展提供参考,也为未来人工智能政策分析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在2018年8月发布了《中国智能化发展指数报告(2018年)》,该报告显示我国各省市(不包含港澳台地区)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大致分为3个梯队。以此为依据,选取了3个不同梯队中各3个省市及国家层面共10项人工智能政策文件作为分析样本,包括第一梯队的北京、上海、浙江,第二梯队的天津、四川、辽宁,第三梯队的吉林、贵州、黑龙江。样本来源如表1所示。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路径与技术路线

研究结合内容分析的量化描述和话语分析的深度建构的方法特性,对人工智能政策文本内容进行系统性分析。首先,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内容分析类目的确定参考了政策文本中的各级标题名称,词

频统计过程中对近义词、同义词、指代词及其关联关系进行人工识别和处理;其次,借鉴话语分析的研究思路,结合政策文件所处的具体话语情境,分析文本的话语指向和分布特征;最后,从人工智能发展政策文本话语中阐释国家及各省市在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布局与工作安排政策中的同一性与差异性,并探究相关内容中可能存在的不足。

为了更好地分析各省及国家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政策文件的文本,本研究遵循“问题的提出→数据收集→分析方法与步骤→研究目标”的研究路径,发挥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的特性,挖掘相关政策文本中主题结构和工作任务分布特征及其内涵,为政策解读和政策优化提供参考。详细研究路径如图1所示。

2.2.2  研究方法与分析示例

1)内容分析:分析单元、类目编码与词频统计

由于政策文本内容较为规范,与一般的文本数据相比,其主观性冗余表述较少,且语言精练,语义明确,故而采取逐句语义分析、编码的分析策略。编码过程由初始编码、一级编码、二级编码、核心内容4部分组成,示例见表2。因为不同政策文件内容在表达和用词上存在差异,为了提高编码的效率和有效性,初始编码前对相关文本语料进行了人工语义相似性识别和处理,其过程如表3所示。

通过上述分析过程,可以获得结构稳定的类目表,从而可以对不同层级的类目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如表4所示,是对《智能贵州发展规划(2017—2020年)》核心内容“重点任务”的编码和词频统计结果的示例,其他政策文本编码和统计结果结构与此类似。基于词频占比结构,可对人工智能政

2)话语分析与话语性实践

本研究通过对人工智能政策文本的话语分析揭示文本内容所建构的意义,从而能够深入解读内容分析的结果。话语性实践理论是指一群人遵从话语建构的意义来进行实践活动,即人工智能发展政策内容作为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实践活动的指导方针,将一一走入社会实践,成为现实。基于此,我们结合内容分析结果,对政策文本的话语性实践指向展开进一步分析,对政策文本中体现出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同一性、差异性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3  政策内容结构分析

国家人工智能政策文件中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智能经济、智能社会等3个主题下的词频较高,分别为312次、285次、222次,合占比约55%,可见其表征的是政策内容的核心主题。政策内容指出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和军民融合路线是建设智能社会、发展智能经济、构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路径,如图2所示。智能社会主要聚焦于智能服务、社会治理智能化、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社会交往共享互信等方面,体现出智能社会新常态需要新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来维持其正常运行的政策特征;智能经济方面最关注的是“产业智能化升级”,即对已有产业或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任务,智能企业建设发展和人工智能创新高地战略目标也是国家发展智能经济的重要任务。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体系、关键共性技术体系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基础,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人工智能创新平台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服务支撑。

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虽然人工智能发展水

平同属于第一梯队,但其人工智能政策内容结构却存在一些显著性差异,如图3所示。北京市人工智能政策各项工作内容主题结构分布中,人工智能产业化、人工智能创新体系、人工智能融合应用3项在主题内容结构中占比均超过了10%。政策内容强调向产业集群(占比20%)方向发展,并希望在已有发展基础上,逐步构建人工智能创新体系(占比17%),此外还着重强调人工智能示范应用,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切实地改变或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上海市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则从多元生态(30%)、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发展(26%)、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场景(24%)和人工智能科研前瞻布局(12%)4个方面进行规划,直接对主要任务或重点任务进行分解,各项工作内容主题项目划分较为精细,不同主题下主题词频次分布也较为均衡,“扁平化”特征明显,如图3所示;浙江省人工智能政策的主题结构中也强调了人工智能示范应用(24%)、关键性技术(13%)、人工智能产业化(14%),相较于北京、上海等省市,浙江省的政策内容更注重示范应用(24%)、关键共性技术(13%)的发展,而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建設的总体规划详细内容不多。

以四川、天津、辽宁等省市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第二梯队的人工智能发展政策也有自己的特点,如图3所示。四川省人工智能政策各项工作内容主题结构分布中行业应用示范(22%)与重点产品培育(19%)占比较高,此主题结构分布特征与四川省产业发展基础和技术水平有关。其中,行业应用示范工程包括智能物流、智慧文旅、智能社会治理、智慧农业等8项任务,智能物流和智慧文旅占比均较高,这应与四川省的地理环境特征及丰富的旅游资源有较大相关性。天津市在产业智能化升级方面重点关注智能制造(4%)、智能交通(3%)、智能农业(3%)、智能金融(3%)、智能医疗与健康(3%)、智能文化创意(3%)、智能家居(2%)以及智能商贸物流(2%)。天津智能科技创新生态建设政策强调对京津冀地区资源的整合利用以及产业空间布局,并强调对智能软件、智能硬件、智能传感器、智能机器人等科技创新项目的培育。辽宁省人工智能政策中,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包括人工智能创新平台(13%)、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体系(11%)、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9%)3个部分,高端高效智能经济包括人工智能新兴产业(9%)、产业智能化升级(9%)、智能企业(4%)、人工智能创新高地(2%)。

人工智能发展水平位列第三梯队的省市,因其本身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其人工智能政策有着较强的地域特征,如图3所示。贵州人工智能政策主题内容占比≥10%的有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18%)、智能农业与智能服务业(16%)、人工智能新兴产业(10%),主要任务涉及政府、民生和社会智能化、智能农业与智能服务业、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以及智能制造等8项内容,智能制造占主体结构的12%。另外,智能农业与智能服务业是贵州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方向,这与贵州省以农业和旅游业为重要支撑的经济结构存在较大关联。医疗健康智能化、智能城市建设的内容比重较大,这也与贵州省目前整体经济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发展现状有关。黑龙江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的重点项目(占比31%)也具有较强的特色,其内部结构包括群体作业智能机器设备、订单农业大数据平台、林业智能装备、知识图谱、基因组大数据智慧健康产品等12项内容,其中,林业项目是各项目中的重点支持对象,这与黑龙江的产业结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有较大关系。吉林省人工智能政策对智能经济发展(29%)、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25%)、智能社会(15%)3个方面较为关注。由于吉林传统产业基础较好,“产业智能化升级”任务是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重点,他们也希望通过对人工智能高端人才、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人工智能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关键共性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布局来构建吉林省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

4  政策内容文本分析

基于国家及省市10项人工智能政策的内容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借鉴文本话语分析方法,对政策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综合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省市人工智能政策文本内容既存在同一性特征,又因不同省市产业基础和发展而存在差异性。这些同一性和差异性,一方面揭示了我国各省市人工智能发展的共同目标和一般路径,也反映出各省市因地制宜的不同发展策略。以下主要从各梯队省市及国家人工智能政策文本内容结构及所反映出的实际问题的同一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已有人工智能政策文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探讨。

4.1  同一性分析

1)人工智能发展政策内容结构及主题分布的同一性

首先,政策文件结构具有同一性。国家层面的人工智能政策文件内容结构是各省市制定政策时的参考依据,其中“指导思想”是各项政策内容同一性最高的部分。各省市的政策规划与国家政策具有较高的战略一致,均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保障措施”以及“主要任务(或重要任务)”,体现了对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的呼应与支持。其次,各政策面向的基本问题具有同一性。不同政策文件均反映出人工智能的发展主要面向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已有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二是人工智能新兴产业的前瞻布局。从各省市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政策文件的主题分布结构可以发现,“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或布局”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两条重要路径,而且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命是众多省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工作。

2)人工智能发展一般路径的同一性

第一,各省市“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未来工作重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前沿核心技术研究”“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建设”。从各省市政策文件内容结构分布中可以看到,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决定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水平的关键。第二,人才培养是人工智能发展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发展依赖于基础理论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而这些工作的主体是人,人才是最核心的要素,各省市的政策文件都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第三,军民融合是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路径。政策内容多次强调军用技术民用化能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加速度,如无人机技术、北斗卫星导航定位、航天航空技术等军事领域高精尖技术的民用化将大大提高人工智能发展水平,是目前各省市快速掌握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促进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重要路径。最后,不同省市的政策均强调“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与试点示范相关的主题词在各省市人工智能规划政策文件中出现频率偏高,反映出目前人工智能还没有一个较为通用和成熟的发展模式,各项新技术的融合应用需要大规模试点试用,以获得相关反馈,从而进一步优化发展路径。

3)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问题的同一性

第一,民生问题是第一位的。从国家及各省市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出,“智能农业”“智能医疗与健康”“精准扶贫智能化”“民生服务智能化”等主题词出现频率较高,政策指出不论人工智能发展被提到怎样的高度,最后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还是民生问题。第二,社会治理智能化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问题。“社会治理智能化”是各政策文件中主题词出现频次较高的一项内容,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社会状态,和谐有序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治理或社会秩序维护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需要重点关注。

4.2  差异性分析

在内容结构分布上,不同省市的政策文件在目标、基本原则、指导思想保持一致的基础上,也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征。上海、天津的政策文件结构较之其他省市,其政策视角和内容结构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上海、天津等省市人工智能发展的各方面规划工作做得较为细致,而贵州、吉林、遼宁等省的政策则更突出主要任务或重点任务。不同省市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考虑到各自所在地域的经济基础、地理环境特征、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因素,制定了不同的发展目标,如北京、上海等省市人工智能发展基础相对较好,其人工智能发展政策更偏重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而四川、贵州整体经济基础相对差些,其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更强调宏观、微观一起抓,具体表现在主要任务中的内容篇幅较大,主题词类目多且细。另外,黑龙江省的“林业智能装备”“基因组大数据智慧健康产品”,贵州省的“精准扶贫智能化”“生态环保智能化”,四川省的“智慧文旅”,浙江省的“智能文创”“智能消费服务”,天津的“人才引进”“区域协同创新”,这些主题词在不同地区的政策文本中的分布,也是各省市在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因地制宜”的结果,旨在结合自身特色、特点,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5  人工智能政策分析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政策建议

人工智能政策分析可描绘出我国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蓝图,对已有人工智能政策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从理论上来讲,从宏观视角来分析和比较国家及不同省市间政策规划可以进一步阐释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状态,进一步“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思想,正确地理解区域发展与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从实践方面来讲,好的政策会有较好的话语性实践指向,好的人工智能政策的落地实施将促进我国人工智能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政策分析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探究已有政策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或需完善的地方,这也是此文的核心研究内容。基于以上分析,发现当前人工智能政策可能存在一些话语指向性不足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5.1  人工智能人才教育问题需要更多的关注

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不仅涉及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发人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人才的专业教育,还涉及人工智能社会生存理念、生活能力、社会伦理的通识教育。此外,教育阶段涉及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等不同阶段,相应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也需要政策层面的指导。虽然,各项政策文件对“人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的认识非常一致,各项政策文件对人才培养、引进和储备问题也非常关注,但是,相对于其他方面,人工智能人才教育的发展规划存在不足,文本中涉及人工智能教育的政策细节相对偏少,还需要优化和完善,进一步突出人才教育工作任务的重要性。

5.2  点面结合的合理性需要进一步优化

从政策文件主题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来看,部分省市的人工智能发展工作布局的点与面结合不是非常合理。部分省市的人工智能政策内容翔实、全面铺开,但其政策内容过多强调了“面”的完整性,而忽略了自身的经济产业发展条件,使得其在重要工作安排和重点突破方向上不够明确;而另有部分省市又过于强调特色产业的人工智能化发展,在全局规划的“面”的把握上稍显不足。过分关注重点突破可能会影响全面布局的协调性和完整性,过于强调全面发展,在人力物力财力的局限下,又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所以,点面结合的合理性是各省市在政策优化中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5.3  因地制宜的考量还需再充分

在制定人工智能政策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条件、人才状况和经济及产业基础,从实际出发,不可盲目跟进、攀比。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和水平的省市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明确自我定位,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工作。一些省市的政策对当地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的考虑可能有些欠充分,政策制定上强调向发达地区看齐,这样会使得部分政策内容有失理性,这将导致政策实施困难。因而,在进一步的政策优化的过程中,政策制定者需要多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循序渐进的发展策略,避免急于求成,过犹不及。

参考文献

[1]高文.解读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J].软件和集成电路,2018,(11):1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2018-08-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lpxgsl.gov.cn/details.aspx?id=564,2018-10-20.

[4]何瑾,杜小民.地方政府扶持信息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分析——以珠海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5):109-112.

[5]闫坤,张鹏.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美国经济全面复苏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J].经济研究参考,2014,(15):3-20.

[6]薛二勇.论教育公平发展的财政政策创新——基于美国的政策分析[J].教育研究,2011,32(10):95-100.

[7]马欣,田志宏.巴西农业支持政策分析与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2015,(3):14-18.

[8]丁悦,李崇明,丁烈云.均衡理论下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8):48-51.

[9]黄桂杰.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与现金股利政策分析[J].商业研究,2012,(8):147-152.

[10]欧阳昌朋.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分析及2011年走势预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3):5-14.

[11]陈婷.国外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分析及启示[J].企业经济,2005,(4):128-129.

[12]陈辉玲.政府主导乡镇图书馆专业化发展的公共政策分析——以河南信阳平桥区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5):54-57.

[13]柳鸣毅.健康中国背景下全民健身公共政策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7,53(1):38-44.

[14]洪凯.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均等化:目标、途径与保障条件——基于公共政策分析视角[J].图书馆论坛,2010,30(1):104-107.

[15]杨志强.中关村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分析[J].税务研究,2015,(10):55-61.

[16]包健.中小高科技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3,31(5):96-99.

[17]路春城,黄志刚.关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的税收政策分析[J].税务研究,2011,(5):29-32.

[18]罗清郁.煤炭产业市场结构与产业组织政策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0,30(4):496-501.

[19]陈小洪,仝月婷.我国产业组织及产业组织政策分析[J].管理世界,1989,(5):28-37.

[20]隋广军,苏启林.环保产业发展与政策分析——以加拿大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2):46-49.

[21]黄如花,温芳芳.我国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的政策框架与内容:国家层面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20):12-25.

[22]宋懿,安小米,马广惠.美英澳政府大数据治理能力研究——基于大数据政策的内容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8,(1):12-20.

[23]涂端午.教育政策文本分析及其应用[J].复旦教育论坛,2009,7(5):22-27.

[24]夏倩芳.党管媒体与改善新闻管理体制——一种政策和官方话语分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2004,(1):124-133,234,243.

[25]樊振佳,程乐天.面向农村创业的信息服务体系:政策分析和田野调查[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43(3):87-103.

[26]吴爱萍,董明,李华.“互联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结构分析——基于扎根理论和共词分析法[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0):44-52.

[27]霍东娇,曲铁华.21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核心要素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7,(6):203-207.

[28]裴雷,周兆韬,孙建军.政策计量视角的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与应用[J].图书与情报,2016,(6):41-46.

[29]李江,刘源浩,黄萃,等.用文献计量研究重塑政策文本数据分析——政策文献计量的起源、迁移与方法创新[J].公共管理学报,2015,12(2):138-144,159.

[30]罗敏,朱雪忠.基于共词分析的我国低碳政策构成研究[J].管理学报,2014,11(11):1680-1685.

[31]宁甜甜,张再生.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我国人才政策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4,(4):82-86.

[32]王薇,刘云.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分析[J].科研管理,2017,38(S1):581-591.

[33]黄如花,温芳芳.开放政府数据生命周期视角的我国政府数据资源管理政策文本内容分析——国家各部门的政策实践[J].图书馆,2018,(6):1-7,14.

[34]李良成,于超.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广东省科技创新人才开发政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5):49-56.

[35]王亚辉,余隋怀,陈登凯,等.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设计决策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9,25(10):2467-2475.

[36]赵楠,缐珊珊.人工智能应用现状及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7,12(6):590-592.

[37]王振.人工智能对产业发展的影响[J].现代管理科学,2018,(4):58-60.

[38]朱巍,陈慧慧,田思媛,等.人工智能:从科学梦到新蓝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分析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21):66-70.

[39]傅云霞.人工智能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应用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9):47-51,79.

[40]萧毅,夏晨,张荣国,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讨论[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8,39(8):813-818.

[41]何晓昀,苏真伟,邓斌攸,等.一种人工智能检测籽棉中异性纤维的方法[J].棉纺织技术,2018,46(7):49-52.

[42]李晓洁.生命3.0时代的道德秩序——评《生命3.0: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J].科学与社会,2018,(3):123-132.

[43]周程,和鸿鹏.人工智能带来的倫理与社会挑战[J].人民论坛,2018,(2):26-28.

[44]高奇琦,张结斌.社会补偿与个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失业问题的两种解决[J].江西社会科学,2017,37(10):25-34.

[45]贾开,郭雨晖,雷鸿竹.人工智能公共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历史、特征与启示[J/OL].电子政务.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5181.TP.20180621.1436.008.html,2018-09-13.

[46]腾讯研究院.人工智能各国战略解读:联合国人工智能政策报告[J].电信网技术,2017,(2):26-28.

[47]唐怀坤.国内外人工智能的主要政策导向和发展动态[J].中国无线电,2018,(5):45-46.

[48]贾开,蒋余浩.人工智能时代的公共政策选择[J].领导科学,2017,(30):20.

[49]袁娜,韩小威.浅析人工智能时代的公共政策选择[J].戏剧之家,2018,(7):214.

[50]刘红波,林彬.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价值取向、议题建构与路径选择——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研究[J].电子政务,2018,(11):47-58.

(责任编辑:郭沫含)

作者:章小童 李月琳 樊振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英语教学经验体会论文下一篇:课程设置下的特殊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