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导向教学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行动导向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行动导向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更适用于应用文写作教学。它改变了“先讲后练”或“先单项训练后综合训练”的方法,从不同文体为载体的教学项目出发,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应用文实际写作过程,实现学生的个体知识和技能的建构及能力的发展。

第一篇:行动导向教学论文

电工专业的行动导向教学

摘要:本文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电工专业教学的现状,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总结出几种适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模拟教学法

今天的职业教育不同于以往,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我们的学生已经不能凭借一张毕业证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了。培养出的学生怎样才能跟得上科技的进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是我们每一位职教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难题。作为电工专业的一名专业课教师,我压力很大。我们的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文化基础差、厌学,要想让他们掌握一门娴熟的专业技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讲更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本人结合十几年的职业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在中职教学中非常适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独立或协作完成任务。其思路是以“任务”为主线,以“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将“任务”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把任务设计得简单清晰,多联系实际。任务还要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任务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尽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解决,而要让学生讨论、分析、提出问题,可适当启发、给予适当提示和合理建议,对于学习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只要完成基本任务就可以了。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可以采取自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在学生自评中,学生往往会提出一大堆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然后在教师点评中,不仅对工艺点评,而且对仪表的使用、通电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点评,指出哪些方面可取,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同时提出合理的建议。教师的点评应以肯定评价为主,既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又要指出一些缺陷与有待改进的方面,在激发学生积极性与增强信心的同时,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工电子教学中应用效果更佳,以“任务”引领新的教学内容的学习方式,以实现学生的技能提高与知识增长为目的,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来实现,如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理解性专业知识内容是不适合用电子、电器实物加以呈现的,因此对于这类教学内容教师最好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讨论,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四阶段教学法

(1)了解四阶段教学法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而动作技能是由一系列实际动作组成的自动化的肢体活动方式,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学习动作技能必须反复练习,经过一系列动作练习使之熟练,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技能才算形成。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可采用四阶段教学法。其基本特征为:教师——讲解、示范、指导、评价;学生——倾听、观察、模仿、练习。就像我们常说的“师傅带徒弟”。

(2)四阶段教学法在电工专业中的应用

四阶段教学法是机电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之一。由于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子和电器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电路搭接与调试等等,因此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具有危险的电气控制、供配电设备安装后的运行;同样学生也必须通过倾听、观察、模仿、练习四个阶段,才能逐步认识和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如二极管、三极管等基本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插装与焊接;熔断器、低压断路器、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等电器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安装与运行等等,同时职业教育专业课具有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许多知识技能都需要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才能掌握,在最初的教学中,都需要教师手把手地传授与指导。指导教学时,可根据该操作步骤的难易程度,采用学生独立模仿和先分组观摩,后独立模仿操作两种教学组织方法。教师在这个阶段主要起着监督和指导作用,当发现学生出现不规范动作及操作方法时,实习指导老师应及时给学生进行个别身教。

三、模拟教学法

(1)认识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指在一种人造环境或虚拟的情况下按照事情发展的逻辑顺序及其依存关系来复制事件,并按这一过程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模拟教学分为模拟设备教学与模拟情境教学两大类。主要应用于以下两种情况:(1)模拟工厂进行,模拟企业管理、考核标准,将实习实训内容以企业生产的标准进行量化,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找到与企业需求的差距,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找准自己的学习目标。(2)计算机仿真模拟,如目前中职学校使用比较多的数控技术与应用仿真训练系统、PLC专业的仿真实验台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效率。

(2)模拟教学法在机电专业中的应用特点

模拟教学法是电工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之一,其主要的形式就是实现“仿真”。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绝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具备了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条件,这就为电路仿真系统提供了教学实践的平台。如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可以采用EWB或Multisim仿真软件;对于PLC专业课程,可以采用FX-TRN-BEG-C三菱PLC仿真软件;对于单片机专业课程,可以采用Proteus 7 Professional仿真软件。

模拟教学法的优势在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许多重复的机会,且成本较低。通过模拟方法我们可以营造出能减轻实际环境复杂性的学习环境,避免了强电设备给学生带来的危险。特别是一些实验条件差的学校,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实验,把电工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仿真实验学生掌握了仪表的使用、元件的测量方法,增强了对电路的感性认识,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电工专业中各专业课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而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是摆在每一位职教工作者面前的实际情况和困难。要想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王 俭

第二篇:以项目为导向的行动导向应用文写作教学

摘 要: 行动导向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更适用于应用文写作教学。它改变了“先讲后练”或“先单项训练后综合训练”的方法,从不同文体为载体的教学项目出发,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应用文实际写作过程,实现学生的个体知识和技能的建构及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应用文写作教学 行动导向 可行性 实施

1.行动导向教学的解析

1.1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

行动导向(Handlungsorientierung)教学的基本内涵是通过行动产品引导教学过程,学生通过主动与全面的学习达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统一。这里的“行动”不是日常生活的行动或劳动,而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特征是用“完整的行动模式”(即包括明确任务、计划、决策、控制和反馈整个行动过程)替代(按照外部规定完成任务)的“部分行动模式”,教师通过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和使用多种辅助手段帮助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并构建个体的知识体系。在理论上,行动导向教学与知识导向教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没有专门的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按照行动的复杂程度,行动导向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实验导向性教学,主要过程为制定试验计划,进行试验和检验评价结果,目的是解决实际技术问题;二是问题导向性教学:主要过程为理清问题实质、确定结构、解决问题和实际应用结果,目的是培养技术思维能力;三是项目导向性教学,即按照完整的行动模式,全面培养技术、社会、经济和政治多方面的能力,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典型的如项目教学和引导课文教学法,其中项目教学是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方法。

1.2行动导向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1.2.1从教学方式看,人类最基本的教学方式一般有两种,即演绎式和归纳式。传统教学一般采用演绎式学习方式,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实践,如传统的四阶段教学法:准备—示范—模仿—练习;行动导向教学则先提出引导问题,借此学习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实践与理论是一体化的,是归纳式和发展式的学习。

1.2.2在教学内容上,传统教学一般要给出所有的信息,内容是客观的事实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讲授(或学习)较多必要的知识;行动导向教学一般不给出信息或只给出信息的框架,教学内容是较少的必要的基础知识或很多可利用的基础知识。

1.2.3从教学过程和教师地位看,传统教学内容分为多个教学阶段,学习过程是教师控制的学习过程,一般要求学生独立学习;行动导向教学则对复杂的课题进行全面理解,部分过程是学生自我控制的学习过程,学生分组学习,互相交流信息,采用合作式的学习。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伴随者。教师的教案即是学生的学案。

1.2.4从学习的成果上看,在传统教学中学习成果是客观的事实性的知识,获得的能力是对知识加工的能力;而行动导向教学中的学习则会有多种答案,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的是对知识和能力不断的自我构建,以及其他方面,诸如团队意识、合作学习的发展,从而实现职业综合能力的发展。

2.行动导向策略引入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直以来,应用文教学是高校基础课教学中令人困扰的难题,一方面对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许多学校都开设应用文写作课,就连重视专业技能的高职院校在基础课大幅度缩减甚至取消的情况下,仍然保留应用文写作课,更不用说管理类等文科专业中应用文写作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应用文写作教学一直不甚乐观,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置于边缘地位,许多教师对该课的教学较为头痛。虽然近几年在教法上不断有新的探索和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应用文教学,但仍然未摆脱“讲授+练习”的模式,使得应用文写作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没能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课程。分析应用文教学现状,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对应用文写作本身缺乏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许多教师往往是临时“受命”,匆匆授课,很多是为了填补工作量的不足,对应用文本身的魅力和特质认识不足,难以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问题二:教学方法保守。常见的做法“格式+例文”虽然有许多可取之处,但是有致命的弱点,即没有充分考虑到写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仅注重从格式层面的训练。有的学者提出进行专项(单项)训练之后,再进行综合性训练,这种做法带有明显的学科教学训练特征,仍有一定的弊端,不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问题三:教学观念陈旧。以“教师为主体”或“口号中以学生为主体、实际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仍然存在,教师为达到某一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无论是“精讲多练”还是“专项训练”都不能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导致学生理智上注重应用写作,实际写作却感到枯燥无味,心生厌倦。近些年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探索此起彼伏,甚至还借用它山之石,如在写作课上采用多媒体、引文学因素进应用文写作课堂等,这些做法没有太大效果,反而使教学有失偏颇。我认为,因为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享受应用写作过程的乐趣和创作的愉悦感,体验到写作成果的功效性,所以其他任何寻求提高其写作兴趣的做法都显得苍白无力。

对于以上问题,引入行动导向教学就可得到解决。首先,行动导向教学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方面,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强调学生是主动、不断优化和自我负责的,能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学习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过程。其次,行动导向教学可有效解决上面问题二中“单从格式层面训练”的问题和“单项训练+综合训练”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如在大部分专业较难实施),让学生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手、脑劳动的统一,更符合应用写作的需要。在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事实性知识的积累和心智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将写作有关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整合,这一整合过程只能在学习者个体内部以隐形的方式进行,而不可能用语言或示范的方式传授。最后,问题一属于教师的主观原因,不是教学策略所能解决的,但行动导向教学至少要求教师对教学做充足而深入的准备,否则可能无法实施教学,无法解决学生在行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行动导向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实施

应用文写作教学适合于采用行动导向教学的最基本方法——项目教学法。

3.1应用文教学项目的开发和设计

应用文教学项目的开发应围绕教学目标尽量选取真实情境中的工作任务。经过对实际工作中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发现,许多应用文体本身即可以构成一个教学项目,如计划、总结、调查报告、演讲稿、条据、启事、请柬、聘书、商品广告、商务信函、电子邮件等。有的可由两种或几种应用文体写作构成一个教学项目,如求职信和个人简历可放在一个教学项目中,谈判方案、会议纪要、合同可放在一个项目中,欢迎词、答谢词可视情况放在同一个项目中,请示、批复放在一个项目中,等等。教学项目明晰的学习任务是一种或几种应用文体的写作,学习任务的背景是情景的设计和提供。应用文写作是一种实用写作,有别于文学写作,不是主观的、自说自话式的写作,而是客观的、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写,写给谁、写什么内容、写成什么样式、什么时候写都由客观存在的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决定。有时,同一种文体因应用的情境不同,写作上就有较大的不同,因此恰如其分地设计情境就显得十分重要。

教学项目的设计应有完整的学习过程,可采用六步法,即明确任务(并获取与任务有直接联系的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

3.2应用文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

从教师角度看,项目教学要以任务为驱动,首先布置学习任务,以任务书的形式下发给学生,同时告知学生任务完成的具体要求和标准。以求职信、个人简历项目教学为例,教师设计如下的学习任务,以任务书的形式下发。

学习任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某一职位,分别写作(制作)一份求职信和一份简历。

参考职位:公司前台接待、培训学校英语教师、计算机网络维护员、销售顾问(药品、汽车、房地产等)、公司文员等。

任务要求:1.文面清晰,格式规范正确。(包括标题、段落、称谓、祝颂语、署名、日期等的文面和格式。)

2.内容完整,诉求重点符合选定职位的需求。

3.语言表达准确,表述明确、恰当、得体。

4.求职信和简历有特点,能吸引人或打动人。

然后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求职信和简历写作中,可根据选取职位的不同分组,每组4—6人。根据学生需要,指导学生获取如何写作求职信和简历的信息,因为项目教学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法,故在必要时可作统一讲解,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随时解答学生的咨询或作指导。最后组织学生检查控制,组织学生评定并反馈。

从学生角度看,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在教师的伴随下寻找或接受合作伙伴,获取信息,共同制定初步计划,阐述计划,然后作出决策。如在求职信和个人简历的项目教学中,从制定计划到作出决策应包括以下内容:确定某一职位,分析该职位的要求(该项分析越细致越好),确定求职信和简历的诉求重点;分析个人优势,并筹划如何与职位需求相契合,如何表述;按照求职信和简历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内容取舍、填写和主次顺序安排;对求职信和简历进行润色和校对;然后实施计划。在文章初步完成后,实施检查控制,这一环节可由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并进行修改完善。最后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文章,并把评价结果反馈回去。互评环节,可采用组与组之间互评并反馈的方式。

3.3把握几个环节

需要指出的是,在行动导向的应用文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环节需要注意。

3.3.1教师要创设贴近工作实践的教学情境,精心选择并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并通过任务这一载体完成学生个体知识体系的不断建构和能力的发展。有的情境可设计多种,让学生任选其一,如方案的写作比较复杂,可安排几次课、设计不同情境下的任务,如销售方案、活动方案、接待方案、培训方案、谈判方案、招商方案、产品策划方案、广告方案等;再如调查报告,教师可提供不同的调查项目供学生选择,也可让学生自拟题目调查并写作。有的情境需要交代得细致一些,有的情境就可粗略交代,如欢迎词、答谢词的写作情境设计和交代要细致,对求职信、简历的情境不必规定是毕业求职或是假期实践,从而给学生更多创造发挥的空间。

3.3.2教师应为学生所需要的信息做好准备,并随时准备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根据学生手中的教材,也可准备学习活页供学生使用。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例文是不可缺少的,要精选相关的不同情境下的经典例文,供学生选择和使用。目前,应用文写作教材大多按文体归类编写,例文较为陈旧,所以按照行动导向教学要求编著教材,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3.3.3在学习中,部分过程是学生自我控制的过程,但在制定计划后、作出决策前,可由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阐述本组计划,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其可行性,使其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保证学习结果不会有偏离或偏离太远。

3.3.4在实施计划这一环节,应用文写作有本身特点,即完成任务的成果形式是文本形式的文章,因写作人不同而有不同的创造性,故要求小组中的每个人都要按决策计划写作,都要有个人的可展示结果。

3.3.5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修改”对于提升应用文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重要意义,因此检查控制和评定反馈环节十分重要。文本式的文章便于修改,修改后可再现其完美性,所以对于学生的文章要重视给出具体意见。可组织学生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互评,以书面形式提出具体意见,并将其评价别人作品的过程纳入对本人的考评中。意见反馈到本人后由本人进行修改,然后再进行评价,根据需要可再提出建议,再次反馈,再次修改,直到作者本人满意为止。

行动导向应用文教学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细节,使其逐渐走向成熟,促使应用文教学课程更加专业化,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J].职教论坛,2008,

(10).

[2]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3]王正.从“去文学化”走向“专业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4]孟建伟.从“现用现查”看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的调整[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5]李喜民.议强化应用文写作教学效能的对策与途径[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作者:赵东明

第三篇:行动导向设计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行动导向设计教学的基本特点,然后以《产品设计》课程中的一个教学内容单元为案例,探讨行动导向设计教学的三个基本步骤,即课前准备、教学实施和反馈评估。并进一步说明不同的教学步骤和环节,应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学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实施方法。

关键词:行动导向;设计教学;教学过程;教学实施方法

行动导向设计教学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从完成一个设计任务着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与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行动导向设计教学包括课前准备、课程实施和反馈评估三个步骤。以《产品设计》课程中的“产品因素、要素关系协调”这一教学内容作为案例,具体阐述行动导向设计教学的实施步骤。

1 课前准备

首先根据教学内容构建设计任务。教学内容是对于产品设计中的产品功能、造型要素、工艺要素三者的协调与处理,考虑到设计类学生在工程技术知识方面的欠缺,课题任务对象选择功能结构较为简单的产品。构建如下:西服衣架为设计对象,一次注塑成型(不允许任何装配)、壳体结构,满足承重和保护功能,符合基本的形式美学,并将设计任务以设计委托书的形式确定。

其次是分析学生情况,包括已有知识、能力、技能框架基础,学生群体中的个性差异,前者用于构建学习链条,后者用于进行合理的学生分组。《产品设计》课程一般开设在《工程力学》、《工程基础》、《造型基础》、《设计表达》等课程之后,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力学常识、材料及其工艺知识、美的形式塑造与表达能力。因此,学习内容不是单个的要素,而是要素之间关系处理的原则、方法和手段等,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技能面关系界定法造型设计。其次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合理的分组,以保证每个学习小组里面尽量包含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以实现相互学习。为保证每组学生有充分的展示交流时间,每个教学单元中的学生组数不超过6个。

最后是学习媒介准备,如多媒体课件、辅助学习资料等;并考察学习硬件条件,如场地、设施等。以本例为例,课件包括“技能面关系界定法造型设计”、“功能与造型要素之间的关系”、“造型与材料要素之间的关系”,辅助学习资料包括《工程力学》、《工程基础》、《造型基础》、《设计表达》等课程的教材,西服衣架实物;学习场所要求有多媒体设备、设计工作台及装载有相关设计软件的计算机)。

2 课程实施

首先由教师以设计委托书的形式下达设计任务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设计输入和成果要求。由教师与学生一起构建完成设计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链图,并根据学生在先修课程中已经掌握的已有知识、技能、能力情况,提出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形成学习链条。如本例,指如何在既定的功能要求下展开造型—技能面关系界定法造型设计、造型如何与其他要素(如材料工艺等)协调;针对已有知识、技能、能力基础缺失的同学,要求其根据相关辅助学习资料进行自学。

其次,学生按照学习链条进行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差别采取不同学习方式,如教师授课学习、小组自学等。本例采取教师授课学习和小组讨论学习两种方式,对“技能面关系界定法造型设计”进行集中授课,让学生了解该方法的特点、过程及要点;对要素协调采取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学习,由老师展示几个产品案例并说明其各个要素在该案例中的含义,每个小组讨论其中一个产品案例的各个要素之间如何实现协调,最后每个组向全班汇报展示讨论结果,训练设计交流能力。

根据设计任务,结合学习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力,由学生自己制定设计工作计划,包括设计节点、各节点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的方法手段和工具、达到的目标。本例一般包括:依据“技能面关系界定法造型设计”进行功能结构分析,并产生若干设计草案、进一步分析造型草案的工艺性并优化方案、设计成果的计算机辅助表现等环节。

最后,以小组形式实施设计工作计划,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在其中一个环节承担负责协调、综合组内成员意见的工作,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学习和设计实施的伴随者,只有在学生出现学习或设计实施困难的时候才介入,如小组讨论学习无法进行时的适当引导。

3 评估反馈

对学生学习及设计能力的评估,是贯穿整个学习和设计工作过程的、全面的评估。以本例为例,学习过程评估包含两点:一是各个要素之间关系协调学习的评估,以小组汇报方式展示小组讨论学习的成果,由其他组提出意见建议并为其打分;二是设计工作计划的评估,各组将自己的计划张贴在墙上,由其他同学投票,票数高低即为评估结果。教师的任务是总结各组成就,并鼓励相互学习。设计实施过程评估主要考察团队协作能力。设计成果评估采取小组汇报与墙报相结合的方式,各组将自己的成果张贴在墙上,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全班汇报,由组外学生提出意见建议并投票,票数的高低即为评估结果。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评估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评估的实施者。但需要对每个学习成果进行适当的点评与总结,以鼓励学生的学习和相互学习。

4 结论

行动导向设计教学是以设计职业行动为导向的一种综合教学模式方法,通过合理的设计任务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实施、以交流学习为目的的评估,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锻炼了自主持续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设计交流能力,满足了设计职业的全面能力需求。

参考文献

【1】 柯善军等.基于CAID 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探讨[J].焦作大学学报,2009,23 (2) ,96-98.

【2】 Jonathan Cagan,Craig M.Vogel.Creating Breakthrough Product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 柯善军.面向重庆市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1,28(2),8-10.

【4】 徐磊,熊明华.德国行动导向教學范式解析[J].教学与管理, 2012,09, 157-160.

作者:柯善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食品安全监管论文下一篇:儿童安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