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研究论文提纲

2022-08-27

论文题目: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摘要:高校承担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青年学生中的先锋分子,是党的青年政治骨干,应当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突出的专业素质能力、卓越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强大的榜样引领力。能否培养出一批坚定的、经得起复杂环境考验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目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运行虽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尚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培养主体要素之间配合不力、运作过程中集中培训和日常培养衔接不畅、缺乏长期跟踪评价环节和监管制度等方面。究其主要原因是,培养主体对机制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培养机制的目标设置不恰当、资源调配能力不足、各要素关系尚未理顺等。当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难以满足时代需求。因此,为提升培养实效,亟需结合新时代的条件和要求,创新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新时代“大思政”格局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的应然结构包括多元化的培养主体、特定化的培养对象、科学化的培养内容和复杂化的培养环境等主要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应保持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协同演进的相互关系。该培养机制还应具有稳定性和有机性相统一、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统一、协同性和独立性相统一、传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特征,充分发挥目标导向、程式规范、整合调控和资源保障等功能。依照上述原则,为进一步提升当前培养机制的成效,要对其作出创新。因此,要整合多元主体的力量和资源,构建“六级三阶一体化”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首先,加强顶层设计,打造从个人、班级团体、院系、学校、省级到国家的“六级联动”培养组织机制。要坚持党的领导以强化六级联动培养组织机制的核心,以“三全育人”搭建六级联动培养组织机制的架构,保持交流共享以凝聚六级联动培养组织机制的内部合力。其次,坚持育人导向,构建“三阶课程化”培养过程机制。为帮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实现从理论闻思、情感链接到相融共生三个阶段的成长,需要在培养机制中构建“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推动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课程化,并利用网络课程实现培养过程全覆盖。最后,打破条块屏障,构建“一体化”培养跟踪机制。要促进集中培训与日常培养相结合,坚持线上培养与线下培养相协同,推动跟踪培养与人才举荐相衔接。通过以上路径切实创新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效。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

学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之处

2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创新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的核心概念

2.1.1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界定

2.1.2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含义

2.1.3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的内涵

2.2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创新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2.2.2 马克思主义教育灌输理论

2.2.3 马克思主义教育同无产阶级政治相联系思想

3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运行的现状

3.1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运行的成效

3.1.1 已建立较为固定的组织结构

3.1.2 已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3.1.3 部分地区和高校已探索出较科学的培养模式

3.2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运行存在的问题

3.2.1 培养机制的主体要素之间配合不力

3.2.2 培养机制的运作过程衔接不畅

3.2.3 培养机制缺少长期跟踪评价环节

3.2.4 培养机制自身的监管制度缺位

3.3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运行存在问题的原因

3.3.1 培养主体对机制构建重视程度不够

3.3.2 培养机制的目标设置不恰当

3.3.3 培养机制的资源调配能力不足

3.3.4 培养机制各要素关系尚未理顺

4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的应然结构

4.1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的主要构成要素

4.1.1 多元化的培养主体

4.1.2 特定化的培养对象

4.1.3 科学化的培养内容

4.1.4 复杂化的培养环境

4.2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要素的关系

4.2.1 整体关联

4.2.2 动态平衡

4.2.3 协同演进

5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的特征与功能

5.1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的特征

5.1.1 稳定性与有机性相统一

5.1.2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

5.1.3 协同性与独立性相统一

5.1.4 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5.2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的功能

5.2.1 目标导向功能

5.2.2 程式规范功能

5.2.3 整合调控功能

5.2.4 资源保障功能

6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创新的路径

6.1 “大思政”格局下“六级三阶一体化”创新性培养机制概述

6.1.1 “六级三阶一体化”培养机制构建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6.1.2 “六级三阶一体化”培养机制的含义及内在逻辑

6.1.3 “六级三阶一体化”培养机制的效用和引领价值

6.2 加强顶层设计,打造“六级联动”培养组织机制

6.2.1 坚持党的领导以强化培养组织机制的核心

6.2.2 以“三全育人”搭建培养组织机制的架构

6.2.3 保持交流共享以凝聚培养组织机制的内部合力

6.3 坚持育人导向,构建“三阶课程化”培养过程机制

6.3.1 构建“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

6.3.2 推动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课程化

6.3.3 利用网络课程实现培养过程全覆盖

6.4 打破条块屏障,构建“一体化”培养跟踪机制

6.4.1 促进集中培训与日常培养相结合

6.4.2 坚持线上培养与线下培养相协同

6.4.3 推动跟踪培养与人才举荐相衔接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的调查问卷(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版)

附录B 关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的调查问卷(普通学生版)

附录C 关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的访谈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提纲下一篇:强制性披露微观经济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