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控制原则试析论文

2022-04-25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成本控制原则试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我国城市化建设程度不断踏上新台阶,随着经济科技水平日益上升,建设工程行业的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已面向现代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和成熟。广州,作为国内建设工程一线水平城市,针对建设工程的结构安全和质量管理,强化建筑结构主材——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和监督管理,已率先在地区内投入并运行混凝土质量追踪和动态监管系统。

成本控制原则试析论文 篇1:

基于生产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及措施的研究

【摘 要】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有效促进了各类企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制造行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成本控制是生产企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就生产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进行讨论研究,希望能给生产企业的管理者及员工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生产企业;成本控制;现状;措施

一、前言

成本控制是生产企业发展的关键,在生产企业发展战略中有重要的作用。生产企业的成本控制不仅仅要对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行控制,还要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控制。生产企业成本控制中成本的实质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及员工创造的劳动价值的货币表现。成本控制是生产企业运用各种手段对经营活动中的成绩与效果进行衡量,并用“例外”管理的原则对不利于企业战略发展的因素进行纠正。我国生产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目的是让企业取得长远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生产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实际的操作过程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改进和完善。

二、生产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

生产企业要想成本控制工作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就要制定明确的成本控制目标,实行成本控制的目标化管理。企业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就能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生产企业不但要制定长期的发展目标,还要制定短期的发展目标,短期发展目标是长期发展目标的支撑,能够保证长期目标的实现。生产企业的成本目标是企业目标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生产企业的成本目标能够明确企业人力、财力的利用方向,为企业的成本控制提供衡量尺度。我国生产企业传统的成本控制目的是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进步生产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逐渐转变为提高企业的成本效率。生产企业的成本效率指的是企业经济收益与成本之间的比例(成本效率=经济收益÷成本),从数学角度来看,提高成本收益就是提高两者的比值,具体途径如下:(1)提高经济收益,降低成本;(2)提高经济收益,成本维持不变;(3)经济收益维持不变,降低成本;(4)经济收益稍微降低,成本大幅降低;(5)经济收益大幅提高,成本小幅度增加。以上五种途径都能实现成本效率的提高,为企业成本控制提供更多的思路。

三、当前生产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成本控制是生产企业自身发展及其员工素质提升的核心环节,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收益及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生产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存在一定的缺陷,阻碍了生产企业的发展。

1.企业的成本控制意识不强

我国生产企业的成本控制意识普遍不强,大部分生产企业的成本管理仅针对员工,忽略了对管理层进行成本控制管理。另外,生产企业对成本控制人员的招聘及培训不到位,使得成本控制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不强,进而影响生产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有序开展。加之,很多生产企业过于重视企业的生产,且成本控制意识不强,单纯的认为成本控制是企业财务部门的职责,与企业的管理层无关,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造成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混乱。

2.成本控制制度体系不健全

任何一个企业的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及体系为依托,成本控制工作亦是如此。当前,大部分生产企业缺乏成本控制管理体系的约束,将使成本控制工作出现问题,让一些人乘机钻空子以权谋私,或出现其他违法违规的现象。所以生产企业务必要加强对成本控制体系与制度的建设,建立并健全与成本控制相关的条规定及规程,确保成本控制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3.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作

成本控制管理工作较为复杂,且科学性较强,需要生产企业的多个部门共同协作完成。在生产企业成本管理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部门的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成本控制意识薄弱,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尤其是涉及到交叉职责权限时,部门间相互推卸责任,使成本控制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四、完善生产企业成本控制的措施

1.改变管理者的指导思想

通常情況下,企业管理者都把量、本、利挂在嘴边,他们认为的“量”指的是销量,“本”指的是实际发生的生产成本,“利”指的是企业既定的销售利润率。而实际它们还有另一层含义:“量”指销售价格,“本”指保本点生产成本,“利”指销售价格-保本生产成本。而技术含量低的生产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认为:销售收入=成本+利润。即不论成本是否合理,是否最优,只要是发生了的成本,都直接以成本为基础加上一定比例的利润,组成对外销售价。由于每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不同,同品种、同质量的产品在市场上有不同的销售价格,售价高的同类同品质产品销路受阻,甚至逐渐被取代。所以应尝试改变上面的等式:利润=销售收入-成本,即首先根据市场公允价值对企业的产品核定销售价,提升自制产品的质量,加大知名度,保证本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占有率,在售价与市场一致时,提高利润的方法就只能是降低成本。通过工艺、设备、技术的更新,提升成本管控的硬件设施。通过招聘、培训、绩效考核,增强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水平,使生产企业管理者从成本主义思想逐渐向利润主义思想转变。

2.提升成本控制队伍的综合能力

生产企业的成本控制人员对企业的成本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生产企业成本控制的能力及水平。成本控制人员不但要懂流程、设计、工艺,更要充分利用成本会计的核算结果,分析成本的合理性,提出有效的成本管制方法,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就此,生产企业应打造一支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成本控制专业队伍,以此提升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和水平。生产企业要提升对企业成本控制人员的招聘要求及标准,招收高技能、高水平的成本控制人才,提升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加强对企业中在职成本控制人员的培训,如:成本控制知识培训、成本控制技能培训及成本控制管理培训等,强化成本控制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端正其职业思想,为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3.将成本控制的责任制度落到实处

生产企业的领导层及成本控制部门是生产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生产企业要建立并健全监理与法人相结合的企业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充分发挥领导层和成本控制部门的领导管理职能。同时,将成本管理的责任制度落实到各层领导、技术人员及生产负责人中,加强企业成本控制的检查及审核力度,保障成本控制工作的有序进行。另外,生产企业的领导层及法人要全面负责企业的生产安全,各个部门要按照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进行安全生产工作,生产企业的领导及全体员工共同做好成本控制的工作。

4.健全成本会计核算及监督体制

在成本管理工作中,会计的核算方式及方法需要以相关的成本会计监督体系为依托,否则该工作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生产企业务必要建立并健全相关的成本会计核算及监督体制。(1)在成本的分配和核算过程中,不但要遵循财务会计的核算原则,更要充分考虑和运用管理会计的理念,让产品的成本更接近真实准确。批量生产的产品首先考虑的是“保本点”,不但要会算,更为重要的是要清楚为何要如此算。(2)成立专门的企业成本会计监督机构,加强对成本报表的编制、对企业成本控制制度的执行,对于每一次的成本核算结果及时呈报给管理者,并对其成本核算结果作财务方面的讲解和分析。对于成本控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责任追究,进而提升成本会计的监督水平。(3)引进企业外部的会计审计制度,同时,要求相关责任部门及责任人定期审查会计监督工作,强化对企业成本的合理化、科学化控制,进而提升企业的成本控制效率及质量。

5.鼓励全员参与成本控制,塑造企业文化氛围

生产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较为复杂,且科学性较强,企业要想做好成本控制的工作,就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企业的全体人员都参与到成本控制的工作中来。另外,生产企业还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工作技能的培训,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将企业的文化力量有效转化为物质力量,在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的同时,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扩大企业文化的普及率,进而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6.加强经营成本的整体控制

企業的成本不只是单纯的生产成本,还包括经营过程中的管理成本,只有在两方面均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时,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才会充分体现出来。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降低成本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增加经济收益的有效途径。我国生产企业的成本控制随社会发展及企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不断发展变化,随着社会及市场竞争机制的改变而有所不同。所以,企业务必要深入了解企业自身的成本控制状况,创新企业的成本控制策略,各级领导及管理部门务必要加强学习,正确有效地开展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储蓄更多资源,赢得更多的客户,最终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亮.新时期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及解决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3, 2(11):103-104.

[2]张扬.试析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及完善[J].中国外资,2014,3(7):89-90.

作者:李喜霞

成本控制原则试析论文 篇2:

混凝土试件的质量管理应用

【摘要】我国城市化建设程度不断踏上新台阶,随着经济科技水平日益上升,建设工程行业的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已面向现代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和成熟。广州,作为国内建设工程一线水平城市,针对建设工程的结构安全和质量管理,强化建筑结构主材——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和监督管理,已率先在地区内投入并运行混凝土质量追踪和动态监管系统。本文结合主体结构混凝土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和混凝土追踪系统,阐析其中混凝土试件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混凝土试件 强度评定 质量追踪系统 质量问题处理

广州市混凝土质量追踪和动态监管系统从2009年8月起,率先在市内部分工程、检测机构和混凝土生产企业使用,自系统投入运行以后混凝土生产、使用、检测和监管得到了全面加强,工程的质量监管工作水平有所提高。系统于2010年12月5日通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专家委员会验收并建议进一步加强该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随后,根据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穗建质[2010]25号)通知要求,全市建设工程于2010年12月31日全部使用系统管理,经过5年的磨合,全市建设工程实现了从被动监管向主动监管、从事后监督到事前监督和全过程监督的重大转变。

一、混凝土试件的使用意义

混凝土施工质量子分项工程合格的其中一个条件为其中包含的检验批全部合格。混凝土施工质量检验批是混凝土分项工程工程验收的最小单位,依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的规定,检验批的质量验收分为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混凝土施工质量检验批主控项目的首条为结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且为强制性条文。有别与一般条文的违反—整改处理原则,违反强制性条文是属于违法行为,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要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予以处罚。

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检查以结构构件混凝土试件强度报告为检查证明。混凝土试件均为其相对应取样部位的构件的代表,论证的是代表构件的强度。

混凝土试件根据养护方式的不同,分为标准养护试件和同条件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试件中根据使用目的可分为用于施工期间确定结构构件强度的试件(如拆模试件)和用于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的检验试件。

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的检验,是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发生在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的验收阶段的行为并衍生相应的检验证明资料,是对设计结构安全的重要部位进行的结构实体检验的其中一项内容。根据要求,该检验用的试件应为同条件养护试件,而须代表的构件对象是由建设方、监理方和施工方所共同选定的,具有项目主观性和验证对象划分的灵活性。检验对象的最基本划分要求为各混凝土等级,试件留置数量要求为不应少于3组、不宜少于10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结构实体检验用同条件养护试件的每组使用的是等效龄期,即达到累计600℃·d的养护目标对试件进行试验的强度。因此,广义理解即如某强度竖向构件(某层数范围)须相应的若干同条件代表试件检验,另一强度等级竖向构件则须相应的同条件代表试件检验,(复数)梁板构件类同。

必须清晰理解的是,混凝土试件作用始终是对其代表构件部位进行的评定。结构实体检验用同条件养护试件的上述取样數量要求其实也是《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中的强度评定基本要求,即强度评定方法根据试件样本容量,大于10组时采用统计方法评定,大于等于3组小于10组时非统计方法评定,评定的计算公式和计算结果的合格性评定标准均可在《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中查阅,在此不再详述。

混凝土试件评定:一组内3个混凝土试件的强度,评定该组试件强度是否有效。

混凝土构件评定:若干组混凝土试件的强度,评定该构件强度是否合格。

在阐析结构实体检验用同条件养护试件的应用后,再关注另一类的混凝土试件——标准养护试件。《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明确规定了每一检验批标准养护试件取样留置必须不少于1组,但现行业已强制使用商品混凝土,商品混凝土属于大批量、连续生产的混凝土,根据《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里的规定,该类混凝土应采用统计方法评定,即混凝土试件样本容量理应不小于10组。至此,总合理解,每混凝土检验批留置标准试件不应少于10组,结构实体检验用同条件养护试件每代表部位不应少于10组。

二、混凝土质量追踪系统的运行

混凝土追踪系统属于广州市建设工程中的地区特点,系统运行中离不开混凝土生产方(搅拌站)、监理方和检测机构对于混凝土质量信息的实时录入上传。混凝土生产企业供货时须向施工单位提交网络打印的“混凝土生产信息登记回执”,并按照要求准确、及时录入各类质量信息,是实时信息的第一环。

监理方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按有关规定,要求施工方进行有见证取样和对进场混凝土进行必要的外观质量检查,并按追踪系统要求,准确、及时录入各类混凝土质量信息,是实时信息的第二环。监理的录入工作中须要使用由系统指定的混凝土试件芯片,该芯片也是整个混凝土质量追踪系统的核心部件,其工作原理为RFID无线射频识别通讯技术,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NFC功能、羊城通公交卡等类似,通过专用刷写工具写入混凝土信息后植入到混凝土试件表面,是每个试件都具有唯一的识别码。

检测机构应及时录入混凝土试件的流水号和试验数据,并及时实现检测数据计算机实时采集、上传;钻芯、回弹法检测主体结构、桩基础等混凝土强度,须在相应检测报告后附具系统打印的检测报告附件,是系统第三环。各相关参建方均发挥系统的集成效应,利用系统加强各自行为的监管,确保了工程质量在受控状态。

三、混凝土试件的异常及其质量问题处理

混凝土强度不满足设计要求属于典型的质量问题,直观表现为混凝土试件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在追踪系统的运行下,不合格问题均会第一试件在系统内通告,避免了隐瞒质量问题的行为发生,强化了质量问题处理和事件闭合。

根据质监站的文件指引,混凝土的试件强度低于设计强度属于质量问题。经评定所代表混凝土构件强度低于设计强度5MPa以内属于一般质量问题,5MPa以上属于严重质量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标准养护试件不合格和结构实体检验用同条件养护试件不合格,即使两者的验收评定阶段不一样,都属于混凝土质量问题。当发生质量问题时,应在两者相应的验收阶段内先搜集评定所须的混凝土试件强度数据进行评定,经评定合格,则具条件闭合处理,若经评定不合格,则须进行质量问题的定性,并按定性结果进入较为复杂的相应质量处理流程。

四、结束语

标准养护试件和实体结构检验用同条件养护试件都是为了检验混凝土质量而留置的试件,在混凝土质量追踪和动态监督系统的监控下,在现行业规则要求所有第三方检测必须由建设方委托的的前提下,为提高混凝土质量控制而发生大量的取样检测奋勇和工程造价成本控制是一对矛盾的客观存在,因此在施工前建设、监理、施工方对于质量检测、验收的要求的解读和检验批划分方案、结构实体检验计划的统筹显得尤为重要,工程技术人管理人员应继续扎实基础业务知识,保持行业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2010

《关于全面使用广州市混凝土质量追踪和动态监管系统的通知》

《关于明确建设工程质量问题处理有关规定的通知》穗建质监字[2013]12号

作者:凌舜杰

成本控制原则试析论文 篇3:

论企业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构建

摘 要: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是企业规避经营风险、增强竞争优势的关键点,将两者有效结合,并构建形成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必然趋势。目前,大多數企业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已无法满足市场竞争所需,其应结合自身,意识到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的相关理念,阐述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的实施要点,明确构建基本框架的相关理论、完善预算组织和优化会计队伍等都是其框架构建基础,并以甲企业为例,对其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体系提出设想,最后指出基于以甲企业成本控制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效用评价。

关键词:成本控制;预算管理模式;企业

一、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的理念

预算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综合性管理,是具有控制性和约束性的一种管理机制。预算目标是根据市场经济情况和企业生产经营实情,依据各项原则规定,由企业经营者制定的一系列经营思想、经营目标以及经营决策的相关内容,且该目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具有规划、协调、控制及考核等功能。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预算管理同成本控制不协调,或信息不对称,造成预算指标失效、弹性较差等问题,进而使得预算效果难以实现。

企业构建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是进一步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的成本控制管理,成本和费用管理都是预算管理的重点内容,也是预算与成本控制体系之间共生共存的重要桥梁。同时,可以依据两者之间存在的这种特殊联系,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与交流,使预算管理能够促进和加强成本控制,且增强对成本费用管理的约束力,使得企业成本控制指标能够得到有效改进,进而形成能够随着生产经营而不断循环和优化的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体系。

二、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实施要点

为构建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其将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作为根本,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并通过这三大体系之间的关系,明确其运行模式的实施要点。首先,应以成本控制体系为核心,构建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依据成本控制体系、预算管理体系以及绩效考核体系规范企业整体经营管理,并确保各大体系的运用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其次,应确保以成本控制体系为核心的预算管理信息获取能够真实可靠。成本控制、预算管理以及绩效考核体系之间,不但具备对信息的正向控制能力,同时还具备了对信息的反馈控制能力,其信息交流存在双向性,即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体系为企业绩效考核体系提供必要的信息参考,而绩效考核体系为信息施加反馈控制。最后,应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循环,优化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指标。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指标被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所参照,并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体系中反映出来,在绩效考核体系的实际作用下,分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确保企业经营依照预算管理,全面提升企业控制成本的能力。同时,在企业日复一日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建立和完善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

由此可见,企业构建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能够为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实施提供保障,并根据其自身实际生产经营情况,不断优化其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指标,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可靠,同时该模式还是企业成本控制、预算管理以及绩效考核体系相互交叉融合的一种管理系统和模式。

三、建立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

1.明确构建基本框架的相关理论。在构建初期,应尽可能规避由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预算不合理,以及成本控制同预算管理不协调等问题,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构建总部、生产部以及基层工作部三个不同层次,且以成本和预算为主要管理的矩阵式基本框架。建立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生产管理模式。一方面,在管理模式过程中应对总部、生产部以及基层工作的成本管理给予鼓励,并将此方式同成本方法相结合,使其能够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成本控制体系,加大成本控制力度;另一方面,借助预算同成本管理之间的关联关系,推进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的构建,使得两者之间关联更加紧密,并相互作用和促进,进而提升企业的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能力。绩效考核不但是成本控制同预算管理之间的重要关联桥梁,同时还是得出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指标的参照点,是确保和推进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实施的根本。所以,构建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需明确和建立这三个重要管理体系。

2.完善预算组织和优化会计队伍。以甲工业企业为例,其根据实际生产经营管理情况,明确预算管理责任主体与权利范围,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并由甲企业领导者担任该部门负债人,增强企业经营领导者和各部门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使得在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能够保证各部门人员都参与其中,发挥各岗位的重要监管和合作效用,同时赋予预算管理部门相应的职责与权利,提升预算管理重要性,确保预算管理的实施有效性和科学合理性。除此之外,甲企业会计人员在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某工业企业应从实际出发,拓宽企业会计人员知识层面,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和操作水平,使得其能够满足企业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预算管理需求,推进该管理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3.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体系设想。结合甲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对其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体系构建展开设想。其一,甲企业为工业企业,并以生产铸件为主要经营范围,根据企业生产周期和交货期,了解到所用原材料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均为74 630万元,加工费实际支出和目标成本均为54 000万元,辅助原料费实际与目标成本均为8 700万元,人员费用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均为4 326万元。其二,甲企业预算指标以年为计算单位下达,假如企业接到一笔大的订单,且该产品供应周期为1年,即在2016年开始生产,次年结束,那么企业2016—2017年产品生产成本分别为,原材料费用2016年为30 217万元,2017年为 44 413万元,分解后目标成本为74 630万元;加工费2016年为18 333万元,2017年为44 413万元,分解后目标成本为54 000万元;辅助原料费2016年为2 945万元,2017年为5 755万元,分解后目标成本为8 700万元;人员费用2016年为1 045万元,2017年为3 281万元,分解后目标成本为4 326万元。其三,甲企业在2016年制定产品预算时,假设所需用辅助材料和人员费用价格上涨,其辅助原料费2016年为3 117万元,2017年为6 010万元,后继生产目标成本为9 127万元;人员费用2016年为1 100万元,2017年为3 341万元,后继生产目标成本为4 441万元,结合企业产品生成情况,及时对目标成本和预算指标进行调整,有效控制成本支出,构建企业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可随生产情况而变化的管理模式,加强企业成本和预算管理的合理管控。通过甲企业数据可知,当企业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实现循环后,其所实施的成本控制格局基本稳定,而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企业预算管理模式,其预算管理指标主要取决于所需成本费用的支出,控制好成本费用,那么就是达到了预算管理的目的,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增强企业的经济收益获取能力,确保实现企业的持续经营与发展。

四、基于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效用评价

以甲企業为例,构建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在产品实际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其特有的作用与优势,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成本控制进行调整,有效减少成本费用的不必要支出,为企业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1.以成本为核心的预算管理,预算编制方法同以往有着明显的不同和转变,且其主要以成本控制为根本,对企业预算管理分级、逐级地进行预算编制,并以各生产部分的不同情况为基准,实事求是,结合实际,实现了对甲企业产品生产经营情况的有效控制与管理。

2.甲企业构建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其预算具体执行主要由预算制度制定和落实,向增强预算控制和约束力进行转变。甲企业更是加强了内部产品生产部门同会计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得成本控制能够同预算管理相约束,实现彼此之间的促进作用。同时,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之间关系的建立,不但能够确保甲企业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还能够保证增强甲企业成本控制指标的约束力和控制力,进一步完善企业绩效考核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3.甲企业预算控制从原来的被动控制,逐渐向主动控制和自我控制转变。企业会计部门也从工作量大且繁杂的工作中所解脱,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成本控制指标的计算审核和对预算管理指标的分解工作中,加强了对甲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环节、各流程的管理与控制。与此同时,甲企业预算考核管理也从以往的针对预算结果的考核,开始转向以月份、年度为基准的考核方式,使得其考核依据更加具体化、准确化,提高预算考核的效用和实用性。而这些工作的进行和实施,都为确保甲企业实现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预算管理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企业构建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不但能使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之间彼此相互融合,推进实现对成本支出的控制和达到预算管理目标,同时还能以企业生产经营为根本,形成不断循环和优化的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体系,降低企业不必要的资金支出,提高资金利用率。同时,以成本控制为核心,还能进一步确保企业预算目标的实现,对预算指标进行及时、合理的调整,加大成本控制力度,提高企业经济收益,保障企业生产所需用资金的充足,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持续经营与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淑玲.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全面预算管理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2):151-152.

[2]  曾文兰.试析企业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成本控制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8):155-156.

[3]  董月琼.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7,(20):26-27.

作者:郭芳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大众传媒研究论文下一篇:台湾地区道路交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