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组织框架管理系统论文

2022-04-10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学分银行组织框架管理系统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学分银行是实现终身教育“立交桥”的重要抓手,对推进终身学习理念的落实有重要意义。

学分银行组织框架管理系统论文 篇1:

终身教育背景下学分银行建设的内涵、现状和发展研究*

摘   要:学分银行是实现终身教育“立交桥”的重要抓手,对推进终身学习理念的落实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学分银行的内涵及功能、建设模式和现状,并就广州市学历提升项目进行了实践与思考,提出应加强落实学分银行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实证研究,立足从对学分银行进行立法、建立学习成果认证标准、建立功能完善的服务支持平台、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框架合作等方面加强和推进学分银行建设。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互联网+”;学历提升

中文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一、研究背景

1.关于终身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发展继续教育,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进程,建设学习型社会。[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提出,提高开放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利用开放教育的学习优势,给更多学习者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推行开放教育学分认可制度。通过搭建科学的学习中心网络,调整布局办学模式,提升服务社会的功能,推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社会形态事项。[2]十九大强调,全社会要重视高等教育內涵提升,完善学生资助体系,为不同阶层的劳动者提供继续教育、再学习机会,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上述内容可以充分看出,国家加强职业终身教育,推动全社会所有职业劳动者与国家终身教育事业协同协调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2.关于学分银行

《纲要》提出,要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实行学习成果在不同类型状态下的互认,搭建起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立交桥”[1]。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学分银行培训体系,实行自主选学培训制度,推行培训学分管理,推进教育培训和学历教育“立交桥”的衔接互通。[3]《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加快推进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机构中学分制的实行,打通各级各类教育的互通衔接,建立学习者个人学习账户和终身电子学习档案,用于记录、保存、登记学习成果。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和体系,对学习者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进行标准化认证管理,使得学习者通过各级各类教育获得的学分可以积累和转换。[4]《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探索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渠道,逐步推进各级学历证书与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证标准,实现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建设好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体系,拓展各类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通道。[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完善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健全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构建现代教育教学体系,服务全社会的终身学习。[6]

二、关于学分银行的内涵及功能

1.学分银行的内涵

学分银行概念来自于终身教育的理念,是指对人们各类学习成果进行认可认证的一种载体,或一种管理制度。学分银行是银行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延伸,其概念发展借鉴国际教育的相关经验。现代意义上学分银行的概念源于韩国学分银行制度,旨在推动国内教育体系顺应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客观需要及趋势,实现学习成果的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支撑学习者终身学习。[7]

《纲要》中把学分银行界定为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体系,沟通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体制机制,终身学习的支撑服务平台。[1]综合分析学分银行各类文本,本质上是指学习成果的认证体系,主要在于将先前或既有的学习成果进行认定、认证及储存。遵循终身教育理念,学分银行被认为是推进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抓手和着力点,目的为搭建起各级各类教育形式的桥梁和纽带。

由此,就学分银行的概念而言,目前的研究基本采取这一内在逻辑:学分银行是指要借鉴或模拟银行的储蓄功能或特点,对学习者学习成果进行鉴定和管理的制度;是一种对学习者学习成果认证、转换和积累,并将积累结果“兑换”成各种受社会认可的学习成果证明(学历、学位、职业证书或岗位证书等)的管理模式。[7]它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载体。

2.学分银行的功能定位

分析学分银行的概念,对学习成果的认证以及学习者学分的登记、积累和转换是其最基础的功能。由此,应设置学习成果的认证管理机构、学分转换的服务中心和学分银行监管平台。银行本身具有存储和兑换功能,学分银行下的学分概念理应把存储和兑换作为其主要功能。也就是说,不管学习者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接受的不同类型、层次的学习、教育、培训,都可以或应当通过学习成果认证管理机构进行认证,并按照一定标准获得相应等级的学分或学习记录,通过认证的学分或学习记录可以终身存储于个人学习账户中。个人学习账户中的各类学习成果可随时提取或转换,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学习目的、学习需要、工作需要等,通过学分转换服务中心或监管平台兑换成相应的课程、学分或证书。学分银行的建设目标与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搭建相辅相成、殊途同归。

《纲要》中对学分银行的功能进行了说明。一是建立健全学分认证与转换制度,促进继续教育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搭建学分“立交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沟通,推进终身学习社会形成。二是推行终身教育试点建设工程,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稳定学历继续教育,从而加快继续教育发展步伐;在试点区域成立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继续教育协调机构,健全继续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并列入教育发展规划中。[1]

综上所述,学分银行的核心功能主要体现为:

(1)本质功能: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主要指学习者无论在何时何地接受了何种类型、层次的学习、教育、培训,只要该学习经历经过评估与认可,都可将学习记录和学分存储到个人的学习账户中,以便进行积累和转换,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兑换成相应的证书或学习资历。先前的学习经历既可以是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非正式学习,也可以是个人学习经验、工作技能或技艺等。

(2)基础功能: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搭建。主要是各级、各类、各层次教育形式和机构之间标准、模式、体系的搭建,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3)目标功能:终身学习的服务与实现。主要指为学习者建立清晰、完整的学习指南,提供方便、自由、通用的学习平台,共享优质学习资源,最终出具具有高标准、高质量、高信度的学习成果证明或学习资历证明,从而实现“人人处处时时想学可学能学”。

三、学分银行实行的主要模式

1.国际上学分银行的建设模式

学分银行在发达国家的建设发展相对较早和成熟。很多国家和地区逐步建立了学分银行制度、体系,实施学分转换系统,开展学分的互认、转换和积累,建立资格框架和标准体系,为推进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经验和价值。[8]

(1)欧洲:基于学分系统的学分银行建设

欧洲的学分系统建立较早,体制运行也比较完备,主要包括学分转换系统和学分系统。学分转换系统旨在开展学分认证、学分互换。欧洲曾制定一系列制度、政策来保证学分认证和学分互换的质量及效果,比如建立资格框架体系、制定质量保障管理制度等。学分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学分积累,旨在提供便捷、可控的学习渠道和学习氛围,注重提供连续的终身服务和支持,注重学习成果的鉴定和认证(主要对和工作相关的知识、经历、技能进行认证)。该学分系统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欧洲社会文化进程中不同教育在衔接过程产生的难题、矛盾,基本解决了职业教育的关联性和互通性,实现学习资源的一体化、共享化,有助于终身学习和社会文化发展进程的融合。[8]

(2)澳大利亚:基于国家资格框架系统的学分银行建设

澳大利亚成立了资格框架委员会,对学分银行建设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了资格框架和国家培训框架系统。其资格框架(AQF)把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资格证书等整合归入一个系统中,从而连通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界,让学校、企业、行业、个人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不同的教育和培训,有效搭建起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内外沟通、衔接和互认,可实现课程到学分、资格证书到学位证书的融通。国家培训框架包括培训质量体系和培训学习包,最大程度上促进了职业学院和大学之间学分的积累和转换,也可打通跨州跨区学分转换的屏障。

(3)英国:基于个体学习者中心的学分框架体系建设

英国长期以来倡导和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实行基于学习者学分的资格框架体系(QCF),秉持各类学习成果理应被合理认可认证的观念。其资格框架体系具有灵活性和全纳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资格框架数据库和信息服务平台,内在信息有统一规范的命名,内在学习单元为最小的基本单位。学习者根据自身需求,自由、灵活地选择学习单元,并通过学习积累相对应的学分。学习单元可以单独评估,存储的学分经过认证可以置换相对应的资历和证书,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提供有效的电子化资格证明。总体而言,以个体学习者为中心的资格框架体系提供了灵活自由的学习环境和平台,推进了英国终身学习理念的实践进程。

(4)韩国:基于国家立法层面的学分银行建设

1995 年,韩国把学分银行建设纳入到终身教育构建的体系中,先后颁布了《关于学分银行的认证法律》及实施令,[9]是第一个对学分银行进行立法的国家。韩国的学分银行在建设过程中规定了实施细则、制定了标准化的课程和教学大纲、建立了教育机构提供项目资格认证的流程、推行了学位授予制度。通过实践,韩国的教育和民生问题得以缓解,民众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育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非正式教育和学习体系得到认可,取得斐然成绩,推进了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5)美国:基于教育认证制度的学分银行建设

美国学分银行建设的最主要特点是制定了完善的教育认证制度。美国的学分银行主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实行,制定了高等教育法案、高等教育法案修正案,由美国国会和教育机构进行实施,教育部等关联部门或委员会履行认证职能,各认证机构建立了学科专业目录及学术认证标准,各州政府按照州法律具体实施执行。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包含国家立法、权利组织系统、认证标准系统和操作执行系统等,是比较完善的组织系统。

2.我国学分银行的建设和实践

(1)国家开放大学

通过借鉴国际经验并分析国情,基于终身教育的学分银行建设被列为教育部试点项目。国家开放大学制定了以资格框架为引领的制度模式和“框架+标准”的技术路径。具体内容见表1。

(2)上海市

上海市的学分银行建设属于政府主导业务,教育主要部门履行主办和管理职能,上海开放大学负责具体实施。具体内容见表2。

(3)广东省

广东省的学分银行建设是由省政府批准并同意实施,采用政府主导,省教育厅为主办单位和管理机构,[11]面向广东全体社会成员,重视发挥政府、高校、行业、专业机构联合共建优势的建设模式。广东省组建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执行决策功能和咨询功能,还组建学分银行管理中心作为管理执行机构。該学分银行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建立了组织、制度、服务、标准框架体系,遵循有序统筹、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公正公平、质量为上,引领广东省教育教学改革。

(4)江苏省

江苏省2013年先后制定了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试行办法及实施细则等,还建立了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这为江苏省学分银行建设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依托江苏开放大学的现代网络技术优势,搭建网络学习服务平台,进行学习成果认定、记录、转换,提供学习和服务的咨询和答疑,提供学习成果报告单等。江苏省建立了学分银行合作联盟,利用专家委员会研究评估机制、等级标准、转换途径,探索高中及以上同等学力的认证模式。

四、学分银行在广州市乡村教师学历提升项目中的实践

1.项目实践的背景

十九大全面部署了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广东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教师隊伍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打造一支适应新形势发展和要求的师资队伍。乡村教育的创新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保障,而教师发展是乡村教育的关键。教师是教育的灵魂,乡村教师的使命担当和素质提升极大地影响着乡村教育的发展,理应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到优先发展的日程上来,要开展乡村振兴的扶贫扶智工程。教育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指出,要鼓励和支持乡村教师在职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层次。

2.项目实践的目标和意义

广东省提出要重视教师队伍结构性紧缺状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和管理体制机制,稳步提高教师待遇,健全保障机制,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通道。预计到2022年,全省教师学历状况明显提升,幼儿园、小学、初中专任教师按学历提升要求标准分别达到90%、80%和95%,教师队伍在规模、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基本满足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12]基于此,广州市计划在2019—2022年期间,组织实施“广州市乡村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项目。

广州市教育局等相关政府部门对项目进行管理、指导、督导工作,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对项目进行具体实施和开展。各区教育局和市广播电视大学各有关分校具体实施,市、区两级联动,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及大数据管理手段,开展学历计划课程及教师培训项目定制等专项工作,为广大乡村教师提升学历和技能提供咨询、培训、教学、考试等全方位、精准的支持服务,打通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桥梁,解决学历提升“最后一公里”的实际困难。

3.学分银行的实践

项目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的融通途径,通过建立学分银行中心,搭建学历教育专业学分与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学时的衔接平台,实现课程置换、学分替换。

广州市教育局在制定年度市级专项培训计划时,考虑将符合广州本地特色及政策需求的课程,如师德师风建设、法制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以及职业能力训练等列入培训项目,由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考虑纳入相关教学实施计划,与省开课程、实践学习、培训证书等实现学时学分置换。

(1)按照广州市教育局指定的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等,“羊城乡村振兴教师学历提升计划”中的教师,在学历教育学制年限内,经过广州市教师发展中心的审核认定后,可以计入当年的继续教育学时,打通了学历提升和继续教育的渠道。

(2)参加“广州市乡村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项目的教师,每年度在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选学与报读学历专业设置相一致的课程,最高可以在省开课程、实践环节、证书学分等范围内申报免修不高于毕业学分40%的课程。免修申报经广州市教师远程培训中心查询、汇总并核准后,报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录入学分管理系统。流程如图1所示。

(3)项目通过设计学分制度内核、理顺运行机制、优化运行平台、丰富教学资源等方法,建立学分银行登记制度,通过教师个人课程超市和学分档案,实现学分的积累、储存。项目修订了学历提升所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专业实施细则,商定了学分置换方案,支持参训学员进行非学历与学历教育学分替换、学分互换。项目打通了学历与非学历“立交桥”体系,解决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与开放大学学历课程学分互换互认的问题,解决了学历提升和学历达标的问题,实现了教师培训和学历教育的衔接。

(4)项目借助“互联网+”教育手段的创新,实现了新技术和智慧师训赋能乡村教师学习的教学模式。项目以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作为唯一的学习入口,以用户名和密码作为唯一通行凭证,优化平台操作流程,提供便捷服务。项目采取网络学习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共享国家开放大学和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课程资源,利用新技术实现市、区、校三级联动,提供远程教学平台、移动学习平台和考试平台,结合智慧师训等组织实施教学。项目结合所开专业,建立了课程重难点讲解资源,建立录播课程和播出列表平台,形成具有完整广州特色的全远程教学体系,实现新技术赋能乡村教师学习的生态建设。

4.乡村教师学历提升中学分银行建设的思考

乡村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终身学习型的乡村教育,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学习型社会。乡村教育关键在于乡村教师。乡村教师的终身学习建设可以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为乡村教师提供线上远程服务的“家门口”教育,搭建社区学习等公共平台,共享有价值的、学习者需求高的、形式丰富的个性化学习资源,为乡村建设提供人力、智力、科技支撑。通过“互联网+”、社区教育、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实现了职前和职后教育培训的一体化,提供了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融通,促进了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衔接,提高了乡村教师的专业化素质,促进了乡村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以及终身学习教育理念最终的“落地生根”。

五、学分银行建设的思考与实现途径

从其他国家和地区学分银行的建设过程来看,学分银行的建设发展涉及认证标准、资格框架、制度建设、协议签订、质量认证等多方面问题,需要分阶段、分步骤、分思路实施。[8]

1.学分银行建设的思考

(1)国家需进一步从教育治理体系方面进行顶层设计

国内学分银行目前主要实行试点先行的建设策略,还没有形成国家层面的立法,国家层面的治理体系建设需要提上日程。同时,学分银行建设不仅仅是制度的建设,也是实体的运行,其中会涉及各方利益相关者,多元利益的协调和体制机制非一体化制约了共同利益的整合。在学分银行建设的探索中,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组织的机制协同和标准制定十分困难。因此,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从国家层面的教育治理体系上对学分银行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能够提升学分银行建设的成效性和发展性,有利于打破体制机制障碍。

(2)“互联网+”对学分银行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要求

“互联网+”时代,互通、互享、共建、共生的新理念对学分银行建设提出新要求。学分银行的建设及运行是数千万学习成果的认证单元组合,其实现需要互联网信息平台的服务和支持。随着开放教育的优势越来越凸显,线上教育成为教育主导模式之一,加之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与教育的融合,学分银行的未来建设需要融合“互联网+”思维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个体搭建学习空间、服务和平台支持,借助“互联网+”思维开展学分银行建设,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需要认真思考和研判。

(3)学分银行建设还需要实践检验和实证研究

学分银行建设目前虽已取得很多成果,但也存在建设的瓶颈,比如立法制度、标准体系、资格框架等方面,特别是在学分的认证、积累和转换上标准不统一,没有达成共识,需要继续创新与实践。尽管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但最终需要考虑我国的国情民情,建立符合自身发展并能够贯彻终身教育学习理念的学习成果管理制度、学分认证管理体系、学分银行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等,这需要进行实践检验和实证研究,以及“宏观+微观”的双层论述,以检验学分银行建设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引领学分银行制度的发展。

2.学分银行建设的实现途径

(1)对学分银行进行立法,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教育立法的本质是运用法律法规的普遍约束力将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得以实施执行,让教育工作遵循统一的意志和领导,保障和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目前的学分银行实践过程中,没有国家层面法律的保障和约束,通常是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委托中进行试点,由此可能使得学分银行建设出现缺乏法律机制保障、机构重叠、资源浪费、公信力欠缺、标准不统一等困境。学分银行是落实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抓手”,学分银行是建设学习型社会进程中的必然产物,有利于国家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推进和实施,这需要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制度保障。通过教育立法手段、行政命令来组织、推动不同教育类型和机构的积极参与,明确定位和职责,分清权益,科学分工,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并加强合作,全纳到学分银行建设中,达到既定要求。最终目标是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创新,共同推进国家立法框架下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贯彻落实。

(2)建立学习成果认证标准,打通教育体系壁垒

我国教育体系主要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类不同层阶,不同教育类型之间没有建立和形成统一的学习结果描述,基本上各自建立壁垒。学分银行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之间的互认平台,这就需要建立相对统一的衡量标准或认证标准。因此,从发展建设的角度看,学分银行的建设需要在各级各类教育类型之间制定课程认定标准,建立学习成果的层级标准和转换指标,进一步形成相对统一、认可度高、标准一致的认证框架和转换模式,打通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之间的互通互认和衔接。经过统一认证或认可的学习证明和学习成果,可以作为入学、继续教育、求职、晋升、竞聘以及评聘职称职务的有效依据,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个体的学习自主性、自觉性和积极性。

学分互认方面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如中职和高职的衔接制度、高职与本科的互认制度、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教育证书的双证制度、1+X证书的融通制度,还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课程及学分互换制度,学习者学习档案和账户制度等。

(3)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功能完善的服务支持平台

建立相应的学习成果管理中心、学分管理转换服务平台等,对接学分银行的功能实现。通过“互联网+”优势,搭建功能强大、服务齐全、操作方便的学分银行平台,实现学习成果的认证、学分的积累与转换。平台管理者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利用信息服务平台发布各类学习信息、管理信息、平台规则、操作手册等,也能够开展管理职能。个体学习者通过认证开通学分账户,建立终身学习档案,通过课程超市的学习,完成和提交学习成果,进行学习成果的储存、学分积累与认定,实现学分互认、转换与兑取等任务。学分银行建设是系统性、服务性、操作性强的工程,同时涉及政策主导、利益关聯,这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各方通力共建、协力合作。在“互联网+”时代,区块链技术可以推进全民性质、全民范围的终身学习。

(4)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框架合作

需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框架合作,开展继续教育,促进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出,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内建立的学历互认机制,开展学历学位的标准认证和模式识别,试行区域内学历学位证书的双边关联和多边互认。[13]呼吁加快学分银行教育资格框架的开发,建立和完善机制认证,健全质量监管保障机制,便于区域内个体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跨国界、跨区域、跨层级的认证和转换。

在当前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学分银行建设需要更开阔的视野。世界范围内,有大约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把学习成果本位思想作为通用话语和行为,主要做法就是开展学习成果的标准认定和层次划分,建立符合各国教育实际的资历框架标准、认证评价体系、职业发展标准、课程改革模式、质量保障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在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进程中,学习成果的运用、国家标准的制定、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将直接关联其中。

六、结语

学分银行建设是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的任务。从学分银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状况出发,要加强教育立法,提高治理体系水平,同时建立学习成果标准,打通教育壁垒。还要利用区块链技术提供服务支持平台,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框架合作,运用“互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发挥开放教育的优势,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建立现代教育服务体系,调整系统性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分“立交桥”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html.

[2]教改[2016]3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Z].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37601/38090/xgzc38096/Document/1625530/1625530.htm.

[4]教技[2018]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

[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7]国卉男,赵华.多模式下我国学分银行发展的理性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6(1):52-57.

[8]李培学,何刚,冯燕等.国际视阈下我国“学分银行”建设路径探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6(12):122-124.

[9]王立科.从理念到实践: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模式与策略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26-30.

[10]张伟远.推进终身学习和建立学分认证制度的最新发展与实践探索[J].终身教育研究,2017(2):11-16.

[11]佚名.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9%BF%E4%B8%9C%E7%BB%88%E8%BA%AB%E6%95%99%E8%82%B2%E5%AD%A6%E5%88%86%E9%93%B6%E8%A1%8C/22884055?fr=aladdin.

[12]中共廣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8n/2018_ zt03/zt1803_ls/201810/t20181018_351997.html.

[13]教外[2016]4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 教育行动》的通知[Z].

(编辑:王晓明)

作者:王竹青

学分银行组织框架管理系统论文 篇2:

终身教育背景下学分银行建设的内涵、现状和发展研究

摘   要:学分银行是实现终身教育“立交桥”的重要抓手,对推进终身学习理念的落实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学分银行的内涵及功能、建设模式和现状,并就广州市学历提升项目进行了实践与思考,提出应加强落实学分银行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实证研究,立足从对学分银行进行立法、建立学习成果认证标准、建立功能完善的服务支持平台、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框架合作等方面加强和推进学分银行建设。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互联网+”;学历提升

中文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一、研究背景

1.关于终身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发展继续教育,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进程,建设学习型社会。[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提出,提高开放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利用开放教育的学习优势,给更多学习者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推行开放教育学分认可制度。通过搭建科学的学习中心网络,调整布局办学模式,提升服务社会的功能,推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社会形态事项。[2]十九大强调,全社会要重视高等教育内涵提升,完善学生资助体系,为不同阶层的劳动者提供继续教育、再学习机会,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上述内容可以充分看出,国家加强职业终身教育,推动全社会所有职业劳动者与国家终身教育事业协同协调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2.关于学分银行

《纲要》提出,要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实行学习成果在不同类型状态下的互认,搭建起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立交桥”[1]。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学分银行培训体系,实行自主选学培训制度,推行培训学分管理,推进教育培训和学历教育“立交桥”的衔接互通。[3]《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加快推进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机构中学分制的实行,打通各级各类教育的互通衔接,建立学习者个人学习账户和终身电子学习档案,用于记录、保存、登记学习成果。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和体系,对学习者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进行标准化认证管理,使得学习者通过各级各类教育获得的学分可以积累和转换。[4]《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探索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渠道,逐步推进各级学历证书与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证标准,实现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建设好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体系,拓展各类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通道。[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完善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健全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构建现代教育教学体系,服务全社会的终身学习。[6]

二、关于学分银行的内涵及功能

1.学分银行的内涵

学分银行概念来自于终身教育的理念,是指对人们各类学习成果进行认可认证的一种载体,或一种管理制度。学分银行是银行概念在教育领域的應用和延伸,其概念发展借鉴国际教育的相关经验。现代意义上学分银行的概念源于韩国学分银行制度,旨在推动国内教育体系顺应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客观需要及趋势,实现学习成果的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支撑学习者终身学习。[7]

《纲要》中把学分银行界定为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体系,沟通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体制机制,终身学习的支撑服务平台。[1]综合分析学分银行各类文本,本质上是指学习成果的认证体系,主要在于将先前或既有的学习成果进行认定、认证及储存。遵循终身教育理念,学分银行被认为是推进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抓手和着力点,目的为搭建起各级各类教育形式的桥梁和纽带。

由此,就学分银行的概念而言,目前的研究基本采取这一内在逻辑:学分银行是指要借鉴或模拟银行的储蓄功能或特点,对学习者学习成果进行鉴定和管理的制度;是一种对学习者学习成果认证、转换和积累,并将积累结果“兑换”成各种受社会认可的学习成果证明(学历、学位、职业证书或岗位证书等)的管理模式。[7]它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载体。

2.学分银行的功能定位

分析学分银行的概念,对学习成果的认证以及学习者学分的登记、积累和转换是其最基础的功能。由此,应设置学习成果的认证管理机构、学分转换的服务中心和学分银行监管平台。银行本身具有存储和兑换功能,学分银行下的学分概念理应把存储和兑换作为其主要功能。也就是说,不管学习者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接受的不同类型、层次的学习、教育、培训,都可以或应当通过学习成果认证管理机构进行认证,并按照一定标准获得相应等级的学分或学习记录,通过认证的学分或学习记录可以终身存储于个人学习账户中。个人学习账户中的各类学习成果可随时提取或转换,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学习目的、学习需要、工作需要等,通过学分转换服务中心或监管平台兑换成相应的课程、学分或证书。学分银行的建设目标与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搭建相辅相成、殊途同归。

《纲要》中对学分银行的功能进行了说明。一是建立健全学分认证与转换制度,促进继续教育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搭建学分“立交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沟通,推进终身学习社会形成。二是推行终身教育试点建设工程,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稳定学历继续教育,从而加快继续教育发展步伐;在试点区域成立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继续教育协调机构,健全继续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并列入教育发展规划中。[1]

综上所述,学分银行的核心功能主要体现为:

(1)本质功能: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主要指学习者无论在何时何地接受了何种类型、层次的学习、教育、培训,只要该学习经历经过评估与认可,都可将学习记录和学分存储到个人的学习账户中,以便进行积累和转换,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兑换成相应的证书或学习资历。先前的学习经历既可以是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非正式学习,也可以是个人学习经验、工作技能或技艺等。

(2)基础功能: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搭建。主要是各级、各类、各层次教育形式和机构之间标准、模式、体系的搭建,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3)目标功能:终身学习的服务与实现。主要指为学习者建立清晰、完整的学习指南,提供方便、自由、通用的学习平台,共享优质学习资源,最终出具具有高标准、高质量、高信度的学习成果证明或学习资历证明,从而实现“人人处处时时想学可学能学”。

三、学分银行实行的主要模式

1.国际上学分银行的建设模式

学分银行在发达国家的建设发展相对较早和成熟。很多国家和地区逐步建立了学分银行制度、体系,实施学分转换系统,开展学分的互认、转换和积累,建立资格框架和标准体系,为推进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经验和价值。[8]

(1)欧洲:基于学分系统的学分银行建设

欧洲的学分系统建立较早,体制运行也比较完备,主要包括学分转换系统和学分系统。学分转换系统旨在开展学分认证、学分互换。欧洲曾制定一系列制度、政策来保证学分认证和学分互换的质量及效果,比如建立资格框架体系、制定质量保障管理制度等。学分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学分积累,旨在提供便捷、可控的学习渠道和学习氛围,注重提供连续的终身服务和支持,注重学习成果的鉴定和认证(主要对和工作相关的知识、经历、技能进行认证)。该学分系统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欧洲社会文化进程中不同教育在衔接过程产生的难题、矛盾,基本解决了职业教育的关联性和互通性,实现学习资源的一体化、共享化,有助于终身学习和社会文化发展进程的融合。[8]

(2)澳大利亚:基于国家资格框架系统的学分银行建设

澳大利亚成立了资格框架委员会,对学分银行建设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了资格框架和国家培训框架系统。其资格框架(AQF)把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资格证书等整合归入一个系统中,从而连通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界,让学校、企业、行业、个人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不同的教育和培训,有效搭建起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内外沟通、衔接和互认,可实现课程到学分、资格证书到学位证书的融通。国家培训框架包括培训质量体系和培训学习包,最大程度上促进了职业学院和大学之间学分的积累和转换,也可打通跨州跨区学分转换的屏障。

(3)英国:基于个体学习者中心的学分框架体系建设

英国长期以来倡导和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实行基于学习者学分的资格框架体系(QCF),秉持各类学习成果理应被合理认可认证的观念。其资格框架体系具有灵活性和全纳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资格框架数据库和信息服务平台,内在信息有统一规范的命名,内在学习单元为最小的基本单位。学习者根据自身需求,自由、灵活地选择学习单元,并通过学习积累相对应的学分。学习单元可以单独评估,存储的学分经过认证可以置换相对应的资历和证书,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提供有效的电子化资格证明。总体而言,以个体学习者为中心的资格框架体系提供了灵活自由的学习环境和平台,推进了英国终身学习理念的实践进程。

(4)韩国:基于国家立法层面的學分银行建设

1995 年,韩国把学分银行建设纳入到终身教育构建的体系中,先后颁布了《关于学分银行的认证法律》及实施令,[9]是第一个对学分银行进行立法的国家。韩国的学分银行在建设过程中规定了实施细则、制定了标准化的课程和教学大纲、建立了教育机构提供项目资格认证的流程、推行了学位授予制度。通过实践,韩国的教育和民生问题得以缓解,民众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育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非正式教育和学习体系得到认可,取得斐然成绩,推进了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5)美国:基于教育认证制度的学分银行建设

美国学分银行建设的最主要特点是制定了完善的教育认证制度。美国的学分银行主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实行,制定了高等教育法案、高等教育法案修正案,由美国国会和教育机构进行实施,教育部等关联部门或委员会履行认证职能,各认证机构建立了学科专业目录及学术认证标准,各州政府按照州法律具体实施执行。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包含国家立法、权利组织系统、认证标准系统和操作执行系统等,是比较完善的组织系统。

2.我国学分银行的建设和实践

(1)国家开放大学

通过借鉴国际经验并分析国情,基于终身教育的学分银行建设被列为教育部试点项目。国家开放大学制定了以资格框架为引领的制度模式和“框架+标准”的技术路径。具体内容见表1。

(2)上海市

上海市的学分银行建设属于政府主导业务,教育主要部门履行主办和管理职能,上海开放大学负责具体实施。具体内容见表2。

(3)广东省

广东省的学分银行建设是由省政府批准并同意实施,采用政府主导,省教育厅为主办单位和管理机构,[11]面向广东全体社会成员,重视发挥政府、高校、行业、专业机构联合共建优势的建设模式。广东省组建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执行决策功能和咨询功能,还组建学分银行管理中心作为管理执行机构。该学分银行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建立了组织、制度、服务、标准框架体系,遵循有序统筹、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公正公平、质量为上,引领广东省教育教学改革。

(4)江苏省

江苏省2013年先后制定了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试行办法及实施细则等,还建立了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这为江苏省学分银行建设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依托江苏开放大学的现代网络技术优势,搭建网络学习服务平台,进行学习成果认定、记录、转换,提供学习和服务的咨询和答疑,提供学习成果报告单等。江苏省建立了学分银行合作联盟,利用专家委员会研究评估机制、等级标准、转换途径,探索高中及以上同等学力的认证模式。

四、学分银行在广州市乡村教师学历提升项目中的实践

1.项目实践的背景

十九大全面部署了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广东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打造一支适应新形势发展和要求的师资队伍。乡村教育的创新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保障,而教师发展是乡村教育的关键。教师是教育的灵魂,乡村教师的使命担当和素质提升极大地影响着乡村教育的发展,理应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到优先发展的日程上来,要开展乡村振兴的扶贫扶智工程。教育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指出,要鼓励和支持乡村教师在职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层次。

2.项目实践的目标和意义

广东省提出要重视教师队伍结构性紧缺状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和管理体制机制,稳步提高教师待遇,健全保障机制,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通道。预计到2022年,全省教师学历状况明显提升,幼儿园、小学、初中专任教师按学历提升要求标准分别达到90%、80%和95%,教师队伍在规模、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基本满足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12]基于此,广州市计划在2019—2022年期间,组织实施“广州市乡村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项目。

广州市教育局等相关政府部门对项目进行管理、指导、督导工作,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对项目进行具体实施和开展。各区教育局和市广播电视大学各有关分校具体实施,市、区两级联动,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及大数据管理手段,开展学历计划课程及教师培训项目定制等专项工作,为广大乡村教师提升学历和技能提供咨询、培训、教学、考试等全方位、精准的支持服务,打通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桥梁,解决学历提升“最后一公里”的实际困难。

3.学分银行的实践

项目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的融通途径,通过建立学分银行中心,搭建学历教育专业学分与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学时的衔接平台,实现课程置换、学分替换。

广州市教育局在制定年度市级专项培训计划时,考虑将符合广州本地特色及政策需求的课程,如师德师风建设、法制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以及职业能力训练等列入培訓项目,由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考虑纳入相关教学实施计划,与省开课程、实践学习、培训证书等实现学时学分置换。

(1)按照广州市教育局指定的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等,“羊城乡村振兴教师学历提升计划”中的教师,在学历教育学制年限内,经过广州市教师发展中心的审核认定后,可以计入当年的继续教育学时,打通了学历提升和继续教育的渠道。

(2)参加“广州市乡村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项目的教师,每年度在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选学与报读学历专业设置相一致的课程,最高可以在省开课程、实践环节、证书学分等范围内申报免修不高于毕业学分40%的课程。免修申报经广州市教师远程培训中心查询、汇总并核准后,报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录入学分管理系统。流程如图1所示。

(3)项目通过设计学分制度内核、理顺运行机制、优化运行平台、丰富教学资源等方法,建立学分银行登记制度,通过教师个人课程超市和学分档案,实现学分的积累、储存。项目修订了学历提升所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专业实施细则,商定了学分置换方案,支持参训学员进行非学历与学历教育学分替换、学分互换。项目打通了学历与非学历“立交桥”体系,解决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与开放大学学历课程学分互换互认的问题,解决了学历提升和学历达标的问题,实现了教师培训和学历教育的衔接。

(4)项目借助“互联网+”教育手段的创新,实现了新技术和智慧师训赋能乡村教师学习的教学模式。项目以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作为唯一的学习入口,以用户名和密码作为唯一通行凭证,优化平台操作流程,提供便捷服务。项目采取网络学习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共享国家开放大学和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课程资源,利用新技术实现市、区、校三级联动,提供远程教学平台、移动学习平台和考试平台,结合智慧师训等组织实施教学。项目结合所开专业,建立了课程重难点讲解资源,建立录播课程和播出列表平台,形成具有完整广州特色的全远程教学体系,实现新技术赋能乡村教师学习的生态建设。

4.乡村教师学历提升中学分银行建设的思考

乡村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终身学习型的乡村教育,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学习型社会。乡村教育关键在于乡村教师。乡村教师的终身学习建设可以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为乡村教师提供线上远程服务的“家门口”教育,搭建社区学习等公共平台,共享有价值的、学习者需求高的、形式丰富的个性化学习资源,为乡村建设提供人力、智力、科技支撑。通过“互联网+”、社区教育、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实现了职前和职后教育培训的一体化,提供了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融通,促进了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衔接,提高了乡村教师的专业化素质,促进了乡村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以及终身学习教育理念最终的“落地生根”。

五、学分银行建设的思考与实现途径

从其他国家和地区学分银行的建设过程来看,学分银行的建设发展涉及认证标准、资格框架、制度建设、协议签订、质量认证等多方面问题,需要分阶段、分步骤、分思路实施。[8]

1.学分银行建设的思考

(1)国家需进一步从教育治理体系方面进行顶层设计

国内学分银行目前主要实行试点先行的建设策略,还没有形成国家层面的立法,国家层面的治理体系建设需要提上日程。同时,学分银行建设不仅仅是制度的建设,也是实体的运行,其中会涉及各方利益相关者,多元利益的协调和体制机制非一体化制约了共同利益的整合。在学分银行建设的探索中,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组织的机制协同和标准制定十分困难。因此,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从国家层面的教育治理体系上对学分银行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能够提升学分银行建设的成效性和发展性,有利于打破体制机制障碍。

(2)“互联网+”对学分银行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要求

“互联网+”时代,互通、互享、共建、共生的新理念对学分银行建设提出新要求。学分银行的建设及运行是数千万学习成果的认证单元组合,其实现需要互联网信息平台的服务和支持。随着开放教育的优势越来越凸显,线上教育成为教育主导模式之一,加之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与教育的融合,学分银行的未来建设需要融合“互联网+”思维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个体搭建学习空间、服务和平台支持,借助“互联网+”思维开展学分银行建设,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需要认真思考和研判。

(3)学分银行建设还需要实践检验和实证研究

学分银行建设目前虽已取得很多成果,但也存在建设的瓶颈,比如立法制度、标准体系、资格框架等方面,特别是在学分的认证、积累和转换上标准不统一,没有达成共识,需要继续创新与实践。尽管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但最终需要考虑我国的国情民情,建立符合自身发展并能够贯彻终身教育学习理念的学习成果管理制度、学分认证管理体系、学分银行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等,这需要进行实践检验和实证研究,以及“宏观+微观”的双层论述,以检验学分银行建设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引领学分银行制度的发展。

2.学分银行建设的实现途径

(1)对学分银行进行立法,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教育立法的本质是运用法律法规的普遍约束力将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得以实施执行,让教育工作遵循统一的意志和领导,保障和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目前的学分银行实践过程中,没有国家层面法律的保障和约束,通常是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委托中进行试点,由此可能使得学分银行建设出现缺乏法律机制保障、机构重叠、资源浪费、公信力欠缺、标准不统一等困境。学分银行是落实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抓手”,学分银行是建设学习型社会进程中的必然产物,有利于国家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推进和实施,这需要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制度保障。通过教育立法手段、行政命令来组织、推动不同教育类型和机构的积极参与,明确定位和职责,分清权益,科学分工,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并加强合作,全纳到学分银行建设中,达到既定要求。最终目标是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创新,共同推进国家立法框架下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贯彻落实。

(2)建立学习成果认证标准,打通教育体系壁垒

我国教育体系主要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类不同层阶,不同教育类型之间没有建立和形成统一的学习结果描述,基本上各自建立壁垒。学分银行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之间的互认平台,这就需要建立相对统一的衡量标准或认证标准。因此,从发展建设的角度看,学分银行的建设需要在各级各类教育类型之间制定课程认定标准,建立学习成果的层级标准和转换指标,进一步形成相对统一、认可度高、标准一致的认证框架和转换模式,打通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之间的互通互认和衔接。经过统一认证或认可的学习证明和学习成果,可以作为入学、继续教育、求职、晋升、竞聘以及评聘职称职务的有效依据,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个体的学习自主性、自觉性和积极性。

学分互认方面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如中职和高职的衔接制度、高职与本科的互认制度、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教育证书的双证制度、1+X证书的融通制度,还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课程及学分互换制度,学习者学习档案和账户制度等。

(3)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功能完善的服务支持平台

建立相应的学习成果管理中心、学分管理转换服务平台等,对接学分银行的功能实现。通过“互联网+”优势,搭建功能强大、服务齐全、操作方便的学分银行平台,实现学习成果的认证、学分的积累与转换。平台管理者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利用信息服务平台发布各类学习信息、管理信息、平台规则、操作手册等,也能够开展管理职能。个体学习者通过认证开通学分账户,建立终身学习档案,通过课程超市的学习,完成和提交学习成果,进行学习成果的储存、学分积累与认定,实现学分互认、转换与兑取等任务。学分银行建设是系统性、服务性、操作性强的工程,同时涉及政策主导、利益关联,这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各方通力共建、协力合作。在“互联网+”时代,区块链技术可以推进全民性质、全民范围的终身学习。

(4)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框架合作

需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框架合作,开展继续教育,促进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动》指出,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内建立的学历互认机制,开展学历学位的标准认证和模式识别,试行区域内学历学位证书的双边关联和多边互认。[13]呼吁加快学分银行教育资格框架的开发,建立和完善机制认证,健全质量监管保障机制,便于区域内个体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跨国界、跨区域、跨层级的认证和转换。

在当前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学分银行建设需要更开阔的视野。世界范围内,有大约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把学习成果本位思想作为通用话语和行为,主要做法就是开展学习成果的标准认定和层次划分,建立符合各国教育实际的资历框架标准、认证评价体系、职业发展标准、课程改革模式、质量保障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在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进程中,学习成果的运用、国家标准的制定、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将直接关联其中。

六、结语

学分银行建设是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的任务。从学分银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状况出发,要加强教育立法,提高治理体系水平,同时建立学习成果标准,打通教育壁垒。还要利用区块链技术提供服务支持平台,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框架合作,运用“互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发挥开放教育的优势,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建立现代教育服务体系,调整系统性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分“立交桥”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html.

[2]教改[2016]3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Z].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37601/38090/xgzc38096/Document/1625530/1625530.htm.

[4]教技[2018]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

[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7]国卉男,赵华.多模式下我国学分银行发展的理性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6(1):52-57.

[8]李培学,何刚,冯燕等.国际视阈下我国“学分银行”建设路径探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6(12):122-124.

[9]王立科.从理念到实践: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模式与策略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26-30.

[10]张伟远.推进终身学习和建立学分认证制度的最新发展与实践探索[J].终身教育研究,2017(2):11-16.

[11]佚名.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9%BF%E4%B8%9C%E7%BB%88%E8%BA%AB%E6%95%99%E8%82%B2%E5%AD%A6%E5%88%86%E9%93%B6%E8%A1%8C/22884055?fr=aladdin.

[12]中共廣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8n/2018_ zt03/zt1803_ls/201810/t20181018_351997.html.

[13]教外[2016]4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 教育行动》的通知[Z].

(编辑:王晓明)

作者:王竹青

学分银行组织框架管理系统论文 篇3:

行业能力标准建设:内涵、挑战与出路

【摘要】行业能力标准是沟通教育与行业需求的中介,能缓解教育与行业的供求矛盾,实现“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推动人才纵横流动。拟在厘清行业能力标准内涵及建设问题的基础上,优化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策略,包括加快政策文件制定,实施“自上而下”的建设模式;植入理念,激活建设主体动力;加强大数据人才与高新技术的支持;加大经费和资源投入;构建以学分银行为管理主体的质量保障机制;培育行业能力标准建设典型案例。

【关键词】资历框架;行业能力标准;挑战;出路

【收稿日期】2019-11-11

【基金项目】2018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课题“重庆在线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为18SKGH197;2018年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在线学习成果认定的机制建设与运行体系”,项目编号为GZJG1813229

【作者简介】赵倩(1989—),女,四川遂宁人,助教,研究方向为学分银行、职业教育。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已成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并驱动新一轮产业的变革,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1]产业的调整与变革势必会对教育发展产生深度影响,加剧社会行业与高等院校的供需矛盾,要增强高等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和内涵式发展,关键在于提高教育机构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以及构建人才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并推进资历框架建设,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同年2月,国务院发布《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工作机制和专业化支持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并搭建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衔接多种学习成果的全面终身学习立交桥”。行业能力标准是资历框架的子集,是各级各类学习成果认证的标准,同时也是教育与行业需求的中介,能有效促进产教融合,企业与教育机构双赢。

目前,欧盟、东盟、英国、澳大利亚以及我国香港地区已建立较为完善的行业能力标准建设模式,而我国内地还处于探索阶段,并面临一系列问题,所以本研究试图深究行业能力标准的内涵,厘清行业能力标准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挑战,继而提出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的策略,为后续研究和实践奠定基础。

一、行业能力标准内涵界定

(一)行业能力标准内涵

行业能力标准也称行业资历框架,主要指行业通过确定行业范畴与能级,形成以能力单元为基础的能力矩阵,并建立不同层级知识、技能、能力标准,形成一个连续的、被认可的资历阶梯,反映出行业领域对人才层次、人才质量的要求。[2]行业能力标准建设,一方面着力体现行业特色,项目开发立足于产业和行业的长远发展,兼顾当前需要;另一方面助力教育机构改善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或重组课程体系,并建立以认证单元为基础的各级各类学习成果认证体系,畅通人才成长通道。

(二)行业能力标准相关的几组关系

深入解析行业能力标准内涵,分别辩析行业能力标准与资历框架、人才培养方案、社会需求的关系,避免概念混淆现象的出现,保证行业能力标准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

1 行业能力标准与资历框架

“资历”是指一种学位、文凭或者是其他由相关权威部门颁发的某种证明文件,证明持有者擁有某些特定的学习成果,也就是说“资历”就是一种资格或经历。资历框架是以能力标准为本对各类资历进行分类、认定、衔接的新型资历制度,[3]也可以说其是一系列按照知识、技能、能力的递进形式或不同层级就业与岗位需求,设计成的一个连续的被认可的资历阶梯,实现不再以学历或者文凭评价学习者,而是以社会认可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层级评估学习者。[4]

首先,就概念来说,行业能力标准是资历框架的“子集”,是以资历框架为指导原则,依据其知识、技能与能力层次就某一行业建立的资历阶梯,因此,两者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其次,就覆盖面来讲,行业能力标准覆盖面小于资历框架,资历框架覆盖和适用于全部行业领域,而行业能力标准仅覆盖某一行业,阐明了两者的归属关系。

最后,行业能力标准是资历框架在某一领域的实际应用,资历框架对每一层级知识、能力、技能的描述较为宏观、抽象,而行业能力标准以资历框架为基准,就每一职能在不同层级都设置了支撑任务的、系统化的知识,以及能力、技能方面的要求。

2 行业能力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 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结合学校自身条件, 对人才培养的方法、途径、过程,以及所采取手段的综合设计, 是学校组织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 它对于加强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5]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涵盖培养目标、对象与学制、就业面向岗位与能力要求、课程体系、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等,行业能力标准可对接人才培养方案的每部分内容。

首先,行业能力标准能清晰呈现行业各岗位对应每一教育层级应达到的知识、能力与技能的要求,以此指导各层次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的把控。

其次,能力单元的分类与组合可形成该教育层次相对应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通过明确该校所处的教育层次,选择能力矩阵对应的内容以及能力单元,编制课程标准和设置课程。

最后,聚合不同教育层次的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形成该行业的能力标准,前提条件是所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较高,能保证通过课程学习达到社会行业各岗位的任务能力要求。如英国的行业能力标准建设主要是选择各教育层级具有代表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挖掘人才所需知识、技能与能力,形成能力矩阵以及能力单元等。表明行业能力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的。

3 行业能力标准与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包括人才需求、技术需求、生态需求等,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行业能力标准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关系。

首先,就社会需求对行业能力标准的影响来说,社会需求是行业能力标准的原数据基础。行业能力标准以及职能划分是通过分类、聚合与整理社会行业的工作流程、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具体工作任务等产生的;其能力矩阵以及能力单元的建设,是以行业各项工作任务对人才的需要为依据的,也就是对社会行业人才招聘要求的分析、整理以及转换,以此构建能力矩阵和能力单元。

其次,就行业能力标准对社会需求的影响来讲,行业能力标准是社会需求的集合和文本的外在表现,是教育机构与社会行业沟通的立交桥。行业能力标准将社会需求转化为直观文本,各教育机构可将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方法等选择和设定的参照标准,以此增强教育机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行业能力标准建设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挑战我国除香港地区建立了完善的行业能力标准建设模式外,内地也展开了相关探索,如国家开放大学开展了分析与检验行业的能力标准建设,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开展了重庆软件行业、轨道交通工程技术行业能力标准建设,而探索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要从法律政策、体制机制、理论模型、观念认识、技术支持等五个方面阐述行业能力标准建设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挑战。

(一)法律政策不健全,导致外部支持不够

能力标准建设涉及行业企业、教育机构、培训机构、学习者等机构和群体,是一项较为系统和庞大的社会工程,其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国家法律政策的强制性保障。就国内外及有关地区经验,欧洲、澳大利亚、我国香港地区,无一不是通过颁布法律政策,确定由政府机构主导资历框架与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的。如我国香港地区通过立法,建立秘书处承担建设工作,由政府赋予建设主体权利,激活其动力源,并保证行业能力标准的权威性,使之更好的推广和应用。然而,目前我国内地没有专门针对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的政策文件,法律政策文件的缺失将影响行业能力标准的顶层设计,负责和规划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的管理和组织部门缺失,以及建设主体责任感较低,由此导致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的外部支持不够。如目前已开展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的国家开放大学、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等主要通过试点项目的方式推进工作,由学校作为建设主体,行业与企业参与度较低,最终的建设成果难以获得政府与公众的认可,仅在学校有一定实践,不能实现行业能力标准建设初衷。

(二)体制机制不健全难以保证行业能力标准建设质量

“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制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形式等的总称;“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运作原理,借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6]体制机制是对整个建设过程的所有要素制定具体化的规则。基于此,行业能力标准建设涉及的体制机制包括组织管理体制、建设规则、投入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等。

首先,在组织管理体制方面,我国香港通过设立秘书处来统筹管理整个行业建设工作,而内地没有设置相关组织机构的建设,以至责任主体缺失,阻碍了行业能力标准的推进。

其次,具体建设方案和运行规则缺失,建设小组人员组成及其任务分工、建设流程、平台建设等皆无相关规定。如在建设小组成员组成上,主要以学科专家为主,行业企业为辅,易导致行业能力标准按学科逻辑结构开展,忽视能力培养规律,出现能力断层等现象,从而违背了行业能力标准“能力本位”的本质特征。在平台建设上,缺少统一管理平台,各管理机构性质不同,以至各平台功能存在差异性,难以实现平台之间的对接和联系。

再次,投入機制不完善,包括经费投入比例、经费的管理以及经费监督。行业能力标准建设是一项公益性的、涉及面广的庞大工程,建设前期、中期以及后期都需要大量经费的支持,而经费投入的主体是政府,然而,政府对此没有预算专门经费,如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开展行业能力标准建设主要利用学分银行工作运作经费来支撑,导致建设工作开展困难,建设主体动力不足。

最后,评价机制以及监督机制缺失,无法考量建设前期数据收集的精准性以及全面化、建设过程的客观性、能力矩阵以及能力单元的合理化等。

(三)研究不够深入,导致理论模型缺乏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原则以及参照标准。行业能力标准的理论模型可提供顶层设计,明确建设主体以及责任、建设流程、建设保证机制以及运行机制等。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与优化并形成的一套具有科学性与广适性的模型。

目前,我国内地行业能力标准建设已有一定实践,但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如在实践方面,国家开放大学进行了化学检验行业的能力标准建设;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开展了软件行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行业的能力标准建设等,然而检索中国知网,仅仅只有1篇来自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就行业通用标准建设流程的论文,没有构建理论模型图。此外,我国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外资历框架经验的介绍,没有就我国现状设计系统性的资历框架建设理论模型,且没有涉及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理论方面的研究。

理论模型的缺乏将导致一系列问题,如怎样组建工作小组、如何保证企业人才需求数据的全面化、如何调动建设主体动力、如何保证建设质量、怎样提高公信力以及如何运行等。行业能力标准每一个环节都将影响成果质量,没有理论指导,建设主体开展工作较为困难,且难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公信力。

(四)认识误区使得行业能力标准建设动力不足

认识是主体发现客体对本体的作用和影响后,感知系统在思维系统所产生的意识指挥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收集目标客体的属性知识,发现主体生存和发展面临的现实危机,探索通过行为解决主体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动力是指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推动力量,只有具有强烈的动机,才能保持充足的建设动力。阿特金森的期望和价值动机理论提出,个体只有认识到某任务有“价值”时才会去做,动机就等于期望×价值。动机来源于对事物的认识,继而推断出认识与动力之间的联系,只有主体认识到客体对主体发展的价值,主体才会既有较强的动力。

行业能力标准的建设动力源于行业、企业以及教育机构的参与度,然而三大动力源在行业能力标准价值认识上存在误区,延缓了行业能力标准的建设进程。

首先分析行业企业的认识误区。第一,就其本质来讲,利益最大化是其主要目标,将更多精力用于引进新兴技术作为保持竞争力的手段,忽视了人是技术的创造者以及人才的培养是科学技术创造的源泉,忽视职工的个体发展以及其他事务;第二,行业能力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概念混淆。行业企业专家缺少资历框架等理论知识,将行业能力标准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同等化,以至认为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的主要建设主体为学校,企业行业则只需提供本企业的现实需求;第三,行业能力标准没有充分体现企业的价值,忽略了其可提供改革、人员配置、人员流动等标准,规范人员招聘、员工晋升和人才流动的制度的价值。

其次,深入分析教育机构的认识误区。教育体系有较为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壁垒,政策性的经费和资源投入依据教育机构等级分配。行业能力标准以“能力本位”实现支持各级各类教育成果的认证与转换,这会打破固有的等级制度,影响本校的财政性拨款;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利益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如学生进校是重本,行业能力标准的推行与使用后,工作单位以“能力”考核面试者,使得学生没有了学历优势。

因此,本质特征、理论认识不足、利益受损等原因影响行业企业、教育机构参与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的动力。

(五)技术支持不力导致信息整合难度增加

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社会各行业的融合,带来了信息数字化,2004年出现的社会性软件把全世界的每个人都转化为潜在的数据生成器。[7]小型化、智能化设备和大规模数据收集平台的普及,使得各行各业的每个领域都面临着数据量的指数级增长,目前以ZB计的人类存储数据,其中98%都是数字数据。[8]单个个体的数据看似杂乱无章毫无意义,但是经分析处理就会发现其内在蕴藏着事物发展的规律。[9]

行业能力标准的准备阶段主要就是利用大数据手段收集同一行业领域不同企业人才招聘以及岗位信息等,设计阶段需要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检索、加工、变换和传输变为直观化的信息,由建设主体直接采纳使用。

数据的收集、加工和处理需要专门的大数据人才,然而,目前大数据人才较为稀缺且专业单一,对行业能力标准的理解较为片面,影响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就目前已开展的行业能力标准建设工作组小组成员来看,几乎没有大数据人才的加入。在全球信息数字化的背景下,没有相关大数据人才的技术支持,将很难保证信息收集的全面化、信息的精确整合、有效信息的精准转化和输出等。而行业能力标准的准备阶段、设计阶段、试点阶段、反馈与评价阶段等都以数据为主,为此,技术支持不力最终将导致行业能力标准的质量问题。

三、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策略

本研究以行业能力标准建设进程中的问题为导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优化建设模式,提高建设效率,保证成果质量,增强公信力,助推其在行业和教育领域的使用,加速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构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

(一)加快政策文件的制定,实施“自上而下”的建设模式

1 制定政策文件: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的有力保障

行业能力标准建设是一项建设主体多元化的社会公益性工程,国家政策文件是强有力的手段。我国2016年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制定国家资历框架,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级别学分转换互认”。[10]行业能力标准是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和职业资格证书转化为学分的标准,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资历框架以及行业能力标准等建设的专门性政策文件出台。政策支持是推动行业能力标准建设发展最直接、最有力的手段,[11]可实现从中央到地方、教育机构到行业企业甚至全体社会成员都参与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用权威的手段保证建设主体的参与力度。加快行业能力标准的相关政策制定和出台,并从国家的视角阐述行业能力标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战略地位,用强制的手段和方式,调整各因素的关系,调节相关主体利益,实现数据的充分共享,保证数据收集的全面性,聚合社会力量共建行业能力标准。

2 完善顶层设计:行业能力标准建设规范化

在我国,多种教育形态并存,区域差别大,行业能力标准建设需要从政府到地方、到教育相关组织以及个人的参与合作,更需要形成一种坚定的制度信念——复杂无序需要制度的支持和规范作用,其中政府必须在建设过程中承担主体地位和领导核心。[12]纵观国内外已有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经验,都是政府做好顶层设计,把握整个建设方向,统筹建设过程中各种要素,实施“自上而下”的建设模式。如我国香港地区首先明确责任主体,由教育局统筹管理,委任各行业培训委员会委员和审批评估机构,下设资历框架秘书处,执行政策协调各相关機构的实际运作,支持所有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的运作,并建立法定评审机构负责行业能力标准质量评审与资历评测管理工作等。[13]借此经验,我国内地首先由教育部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秘书处统筹管理,以明确责任主体,委任各行业培训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以及审批评估机构,建立行业、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等协调机制,落实建设工作小组和分工职责,确保行业能力标准建设主体的科学化。同时建立质量评审机构,确保各环节的正规化以及最终成果的质量,保障行业能力标准的公信力,在社会各领域推广使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缓解行业与教育机构的供需矛盾,加强国际合作和人才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二)植入理念,激活行业能力标准建设主体动力

行业能力标准是以政府为主体,行业为主导,教育机构、企业、培训机构等协同建设的,要加速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的进程,就必须激活建设主体的动力。

1 行业企业:数据提供与能力把控

企业最主要的目标是降低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保持竞争力。其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而创新活动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手段。[14]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人,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人具备较强的知识、能力与技能,一个人知识储备量的增加离不开学习,继续学习将涉及课程的选择,职工可据行业能力标准中的能力矩阵以及能力单元的要求,明确所处的层级并清晰已有的知识、能力与技能,选择更高层次的内容,以实现能力的提升。

此外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各国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人才纵横向流动趋于频繁,各大企业也需要以行业能力标准为基础,建立流动机制等,保证人才的成功对接以及岗位的精准对位。

因此,行业企业应转变原有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建立命运共同体,认识行业能力标准建设对企业发展的价值,主动提供工艺流程、人才需求等原始数据,加快行业能力标准建设。

2 教育机构:逻辑把控与层级分析

我国教育体系庞杂,发展参差不齐,巨大的教育发展差异割裂了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之间的联系,导致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形成截然不同的质量保证体系等,[15]以及高等院校重学轻术的现象较为明显,造成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应用型人才的大量缺乏。基于社会需求的行业能力标准建设,可打破原有的高校等级制度,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体系的构建,从而不断提高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同时也将会引发整个教育体系的改变。教育机构需革新理念,以自身优势把控标准建设逻辑以及教育层级的能力分析等。

(三)需要大数据人才与高新技术的支持

行业能力标准的建设首先需要调研行业发展现状;其次需要搜集同一行业不同企业岗位布局、岗位任务以及招聘信息等;最后需要建立平台收集行业能力标准试运行数据,相关使用主体对此的评价数据等。由于信息数据化,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离不开高新技术和大数据人才的支持。目前,大数据人才主要包括大数据系统研发工程师、大数据应用开发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师、数据安全研发人才,以及数据科学研究人才等。[16]同时为提高信息收集和整理的深度,势必要提升行业能力标准建设者的数字素养与大数据能力,从而加强大数据人才与建设主体的沟通与交流,保证行业能力标准建设过程中各类数据处理的有效性。

首先,以大数据系统研发工程师以及大数据应用开发工程师为主导力量,建立平台收集国内外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岗位设置与职责、发展现状以及人才招聘信息等数据。

其次,加强建设者与数据分析师等的合作交流,提高数据利用率,使数据按建设主体所需进行整理、归类、转化与输出。

最后,利用已有的平台收集行业能力标准评价信息,包括建设主体反思后对已建设的行业能力标准的优化意见,以及使用主体使用后的反馈信息等。

(四)加大经费和资源投入

从行业能力标准建设本身来讲,各类人才和专家的引进,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各相关利益者的协调都需要大量经费的支持。经费和资源的投入是任务开展的实际需要,其中政府投入应是资金投入主体,社会其他团体的支持为辅助。

首先,行业能力标准建设是一项公益性工程,服务于终身教育体系,其主要由行业主导,教育机构、企业、培训机构等共同发力建设,涉及多方利益。在协调多方利益上,除政策文件的强制性措施外,理应由政府投入经费,保证各利益主体的损失得到相应的补偿,增强其参与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的动力。

其次,行业能力标准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性工程。建设前期要聘请大数据人才采用先进高新技术收集各大企业招聘信息,需要大量资金和资源的投入,如人才引进费、平台建设费、资料收集费、数据处理费等。建设过程包括行业结构表、能力矩阵表以及能力单元等的编制,以及需召开行业认可会对已有成果鉴定和评价,这就涉及评审费、会务费以及协调各类人员加入行业能力建设的工作费等。在质量保证上,需建立专门针对建设者、使用者的数据反馈平台,平台的建设、运营、维护等需要大量的经费。除平台建设费外,建设者需一定资金以及资源不断优化行业能力标准。同时也应给予使用者反馈信息一定报酬等,刺激更多使用者参与评价活动,以获得更多有用信息,不断完善和优化行业能力标准,获得大众认可。

(五)构建以学分银行为管理主体的质量保障机制

质量保证机制一般包括机构内部的质量保证机制和外部的质量评审机制。[17]行业能力標准的开发一方面需要遵循建设规则和程序进行行业调研、把握行业范畴、重组模块化的能力范畴以及开发基于任务的能力单元等,主动规避建设主体的主观臆断;另一方面需要由外部的第三方评审机构进行质量评审。质量保障机制的制定与运行需要一个专门机构进行组织和管理,如香港资历框架规定建立学术评审为基础的质量保障机制。[18]本研究拟构建以学分银行为管理主体的质量保障机制。

学分银行既是一种教育管理制度,也是一种管理模式,其本质是借鉴和模仿银行的基本功能,以学分为流通手段(即对学分进行储存、累积与转换)的一种有效的教育管理制度。它是一个需要政府主导,相关教育部门、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全体公民积极参与,才能有效运行的庞大的学习及教育管理系统。[19]学分银行的功能主要是建立平台,以学分为基础,依据资历框架、行业能力标准等制定学分认证、积累与转换标准,对各级各类学习成果进行储存、认证和转换。由此可看出,学分银行已有较为完善的平台、制度等,且学分银行是行业能力标准的使用者,是直接受益者。建立以学分银行为管理主体的质量保证机构可有效保证行业能力标准准备阶段、框架设计阶段、建设阶段、评价阶段的科学性。

在内部保证方面,由学分银行组织行业和学科专家,对数据搜集和使用是否规范、能力范畴的划分是否涵盖行业的整个流程、职能划分是否全面,以及能力单元编制是否规范等进行讨论和评价,不断反复论证;在外部质量监督方面,学分银行安排专门人员对行业能力建设人员组成的合理性、建设过程的规范性和程序性等进行监督。此外,组织行业和学科专家编制试用反馈问卷,利用学分银行平台收集试用机构或个人使用后的评价,并整理数据反馈给相关建设主体,完善和优化行业能力标准。建立以学分银行为管理主体的内外部质量保证机制,形成内外合力,保证行业能力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六)培育行业能力标准建设典型案例

行业能力标准涉及所有行业,主要以行业委员会为主导,应集合该行业领域内的学科专家、龙头企业等共同建设。若所有行业同时开展行业能力标准建设,首先建设经费将受到一定限制。全国大规模建设行业能力标准,政府总体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各行业的建设经费将降低;其次以学分银行为主体的管理机构精力有限,难以保证行业能力标准质量;最后,可能会面临数据收集混乱、建设标准不一、参照模式多样等问题,从而造成行业能力标准成果不一,质量良莠不齐等。因此,可先培育行业能力标准建设典型案例,为后续行业能力标准的建设给予指导。选取某一行业,由政府相关责任部门作好顶层设计,组建行业能力标准建设工作组,利用大数据人才和技术搜集、分析和整理行业人才需求,探究行业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具体工作任务,划分行业方向(范畴)与职能,形成能力矩阵表,并编制以任务为核心的能力单元,将已有的成果推入市场试验,不断完善和优化,形成标准的建设流程、建设模式、运行机制,以及核算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经费等,从而指导后续的建设工作。

四、结束语

本研究顺应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意在有效缓解高等教育与行业企业的供需矛盾,行业能力标准是两者紧密联系、共同发展的中介,而我国内地的行业能力标准建设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为推进该项建设工作的发展,在深入剖析行业能力标准内涵的基础上,透析行业能力标准建设本质,以问题为导向,就目前已开展的国家开放大学以及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的建设案例出现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建设优化路径。但是本文只就具体问题提供解决措施,还未形成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的理论模型和运行机制,这也是后续研究方向,以期能形成具有我国内地特色的理论模型。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DB/OL].[2017-07-0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2][16]赵倩,吴南中.基于资历框架的行业通用标准构建:价值意蕴与实施流程——兼及大数据的支持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9):12—19.

[3][13]黄健,刘雅婷,江丽,郑慧仪.资历框架的设计与运行:香港的经验启示及建议[J].开放教育研究,2017,23(6):111—120.

[4][12]吴南中,夏海鹰.“资历框架”的制度功能及其运行体系[J].高教探索,2017(11):29—35.

[5]颜海.档案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基于“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平台[J].档案学研究,2008(2):36—38.

[6]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7][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8]徐子沛.数据之巅[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9]张燕南,赵中建.大数据教育应用的伦理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1):48—55+104.

[10]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7-02-13].http://www.gov.cn/xinwen/2016-03/17/content_5054992.htm.

[11]黄娥,李乾.非学历教育课程建设标准研究[J].成人教育,2019,39(5):21—25.

[14]朱永明,常梦可,张水潮.研发投入、广告支出与企业竞争力: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J].财会通讯,2019(15):95—98.

[15]吴南中.我国资历框架建设的渐进模式[J].成人教育,2018,38(3):1—6.

[17]张伟远,谢青松,王晓霞.东盟终身教育资历参照框架和质量保证系统的构建及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5):12—20.

[18]严芳.香港资历框架及其质量保障机制[J].教育发展研究,2006(23):24—27.

[19]申秀清,尤慧琴.回顾与展望:我国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之路[J].成人教育,2019,39(5):15—20.

Construction of Industry Capability Standards: Connotation,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ZHAO Qian

(Credit Bank Management Center, Chongqing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520, China)

【Key words】qualification framework; industry capability standards; challenges; solutions

(編辑/樊霄鹏)

作者:赵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课程下中学政治教学研究论文下一篇: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热门文章

学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