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理论读后感

2022-08-24

第一篇:财务会计理论读后感

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

: 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会计国际化

答:会计方面的题目可以选择如下一些好写的... 1.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有蛮大的变化,可以找一家公司的案例进行分析,这个网上文章蛮多的) 2.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研究(案例可以找很有名的一个案例“佛山照明”) 3.财务会计报表之间勾稽关系的探析(这个就是理论性强一点..主要论点在你的修改建议) 4.浅析公允价值会计计量(这个题目很好写的...国外的研究资料也比较丰富..案例推荐用“钱江生化”) 财务管理方面的题目在这里推荐一个: 1.浅析EVA和平衡记分卡在中国上市公司中的运用(这个题目是当今的热门题目,国外也在研究EVA和平衡记分卡..中国还未运用..你可以查看一下国外的资料,并结合一家中国的上市公司将这2样东西运用进去..谈一下效果) 论文中的案例(财务报表)和从“巨潮网”上下载..(百度“巨潮网”就行了..里面的财务报表09年到07年都是全的) 期刊网站推荐“维普期刊网”..(更新的比较快而且都是一些著名杂志..比如“财务与会计”等的杂志的影印) 希望这些可以帮到你的论文写作...

第二篇:第1章财务会计基本理论

一、单选题

BCBADCCBADABDCCABADDADDCB

二、多选题

1.ABCDE;2.BCD;3.ABCDE;4.ABCD;5.BCD

6.AD;7.ABD;8.ABD;9.ABCD;10ABC

三、判断题

1. ×;2. √;3. √;4.×;5. ×;6.×; 7.√;8.√;9.√;10.×;

11.×;12.×;13.

√;14.√;15.×

第三篇: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期末复习题

《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要点知识(2013)

1、 你是否认可“会计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这一论断?试阐述。

2、 阅读IASB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归纳其要点并与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进行比较。

3、 关于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思考: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试阐述。有

4、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GAAP关系剖析。有

5、 如何看待IASC的概念框架只涉及了两项会计基本假设:权责发生制与持续

经营?有

6、 目前会计环境条件下,会计基本假设受到的冲击及对会计假设的新设想?有

7、 从改进财务报表的角度分析如何协调相关性与可靠性两者之间的关系。

8、 如何评析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用我国会计实务释义资产负债观。

9、 如何评析当期营业观和全面收益观?用我国会计实务释义全面收益观。

10、是否需要设置现金流量表要素?有

11、从会计要素的设置的全面性与非交叉性,结合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环境评析我国的会计要素的设计。

12、如何理解会计确认的三个阶段、时间基础和一般标准?

13、公认的会计计量属性有哪些?如何评价公允价值?

14、什么是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如何评价?

15、结合会计目标谈谈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改进。

16、如何评析权责发生制是会计要素的确认时间基础?

第四篇: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管理理论研究

文献综述

一、引言

财务会计是指通过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以为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一系列会计程序,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积极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税务会计是进行税务筹划、税金核算和纳税申报的一种会计系统。通常人们认为税务会计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自然延伸,这种自然延伸的先决条件是税收法规的日益复杂化。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多数企业中的税务会计并未真正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中延伸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会计系统。 随着我国对会计改革的深入及对税制的不断改革,税务会计的处理问题也逐渐的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课题。改革开放的实施使我国的经济趋向世界化的道路。因此我国的税务会计有走向独立的倾向,财务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呈现出相互分离的趋势。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我国税务界和会计界研究的热点,本文试图通过对几篇期刊论文的分析,针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当前形势,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两者的关系有个全面的了解,以期对我国的相关制度制定有所帮助和启迪。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相关关系,已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一些学者对此作出了分析和研究,现综述如下:

1.刘桂珍(2006)认为,税务会计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并在财务会计的形势发展中逐步产生和发展,它们的分工越来越细。但至今在我国税务会计仍还是

财务会计的一部分。

2.刘娇(2006)认为,我国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的模式是必然现象。因为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变化,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税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着企业会计制度和准则;经济体制方面,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提高了;从企业组织形式来看,股份制企业将成为市场的主流,因此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这些都会迫使税务会计更加独立、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走向分离。

3.王子朋、苗俊杰和邹钰(2006)认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如:核算目标不同,财务会计是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信息,以便他们做出相应的决策;而税务会计则是为了正确率行纳税义务提供相管税务方面的信息。核算的对象不同,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企业以货币计量的全部经济事项;而税务会计的核算对象则是与计税有关的经济事项。核算的法律依据不同,财务会计是依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以选择;而税务会计则依照税法及其实施细则,不可任意选择和更改。核算的会计要素也不同,财务会计有六大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而税务会计的是应纳税收入、扣税费用,纳税所得和应纳税额。

4.沙莎、李丹(2009)认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相关关系从他们的确认计量原则及涉税会计信息与披露也有很多的分歧。如:可靠性原则与实际发生原则的比较,两者表明上看似一致,实质上是不同的。可靠性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来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而实际发生原则则是所得税关于税前扣除的基本原则。只有实际发生的费用支出才允许税前扣除。涉税会计信息方面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来分析,损益表下的差异主要来自资产核算方面、负债方面、所有者权益方面、费用和收入方面。从涉税会计信息的披露方面,因为两者的核算依据是不同的,财务会计的核算依据是企业会计制度,体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满足微观企业投资者的需要;而税务会计则是依据国家整个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体现的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

5.王凤艳、李伟毅、赵麟(2009)认为,从企业的负债方面考虑两者的关系,原则的差异导致了会计和税法对有关业务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他们指出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在负责方面的主要差异存在以下几个方面:放弃债权、预计负债、

借款费用和应交增值税。

6.苏强(2006)认为,对于借款费用的确定、资本化范围、资本化起止时间界限、扣除标准、关联方借款费用的处理方式及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会计与税法的处理存在有差异,

7.牛延庆(2009)认为,应税合并是指被合并企业应视为按公允价值转让、处置全部资产,计算资产的转让所得,依法缴纳所得税。被合并企业之前的亏损,而合并后的企业不能以此得到弥补。免税合并是指合并企业支付给被合并企业或其股东的非股权支付额,高于所支付的股权票面价值20%的,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当事各方可选择免税处理,即被合并企业不确认全部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不计算缴纳所得税。合并企业接受被合并企业全部资产的须以被合并企业原账面净值为基础确定。在进行企业合并的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上,尤其要关注会计上作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而按税法规定计税时作为应税合并的情况。

8.盖地(2006)认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都有自身要遵循的原则,而税务会计的原则主要是:税法导向原则、以财务会计核算为基础原则、应计制原则与实现制原则、历史实际成本计价原则、相关性原则、配比原则、确定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划分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原则、税款支付能力原则和筹划性原则。还从相同的原则中找不同点,更具体的阐述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原则方面的差异。

9.张利华、丁萌(2008)认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是会产生相应的成本和效益的。建立分离核算体系的成本,税务会计要有独立完整的核算体系,并进行核算要花费一定的成本。日常的处理成本、企业要设置专项的税务工作人员,这又增加了人力成本,还有其他的一些开支。若企业是通过对外筹资建立,则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使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和税务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这对领导层的决策有很大的帮助,也可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增加决策效益。同时也可帮助企业开展更多有效的税收筹划,避免不必要的纳税损失,还可充分利用各种纳税优惠政策。还有助于企业正确、诚信的纳税,树立信用,提升企业的信用等级。

10.王岱(2007)认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协调基础是:税务会计作为一项实质性工作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只是企业会计的一个特殊领域。税法必须

借助于会计技术才能得以实施和发展,税法也会对会计产生重要的影响,它使会计实务处理更加的规范。

11.张慧溟(2009)认为,要想协调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加强开展对会计与税法相互协调的理论研究;国家运用行政手段从宏观领域加强对会计与税法差异的协调;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协调经验;加强对会计人员和税务人员的培训,另外还要保证外部审计与中介服务的有效性。

12.闫素敏、宋建斌、杜书珍(2009)认为,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待,不必要求某一方削足适履去适合对方,应该各自遵循自身的规律,在理论上不断的创新,在方法上不断的完善,使两者科学、健康的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税务会计属于会计学的范畴,以财务会计为基础,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既有一定的区别,也相互联系。尽管现如今世界各地都在尽最大的努力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达到最小化甚至完全消除,但两者的差异不可能立即消失,因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协调两者的关系,那么税务会计要采用财务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要遵循实质重于形式,流转税类相关的处理要同财务会计处理要协调一致,减少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不一致事项。所以在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企业经济管理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税务会计脱离财务会计并独立有助于向国际会计准则的条例靠拢,也有利于税务会计的严肃性、规范性、科学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我国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 刘娇.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6年第10期

[2]关于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关系的思考. 王子朋、苗俊杰和邹钰.商业经济,2006年第7期

[3]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关系的成本效益分析.张利华.会计师.2008年4月号

[4]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关系的成本效益分析.丁萌.财会研究

[5]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原则的比较分析.沙莎.财会月刊.2009年3月

[6]从涉税会计信息及其披露看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别.李丹.金融财经2009年第4期

[7]刍议借款费用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差异.苏强.财政金融.2006年第7期

[8]企业负债的会计准则与税法差异分析及协调建议.王凤艳、李伟毅、赵麟.齐鲁珠墰.2009年5月

[9]企业合并中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的差异探析.牛延庆.财务与审计.2009年第10期

[10]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发展与联系.闫素敏、宋建斌、杜书珍.经济师.2009年第7期

[11]完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关系理论研究.张战辉、孙莉.会计论坛

[12]试论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刘桂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16卷第1期

[13]税务会计原则、财务会计原则的比较与思考.盖地.会计研究.2006年2月

[15]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协调.王岱.内江科技.2007,28(9)

[16]企业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于协作分析.张慧溟.长三角.2009,3

(1)

第五篇:财务治理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财务治理是以公司治理为前提和基础,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末,世界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促使理论界和实务界深入思考财务治理的问题。西方理论界和实务界通过对公司治理理论和公司财务理论的综合研究,形成了财务治理理论的基础。中国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和我国财务实践的推动下进行了独立的财务治理研究,形成了财务治理理论。本文通过对财务治理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展示了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过程。

关键字:财务治理;公司治理;财务治理研究;财务治理理论

一、财务治理的萌芽与发展——西方财务界初步探索

(一)财务治理两大理论:公司财务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

西方理论界与实务界并未专门研究财务治理问题。西方有关财务治理的研究主要散见于企业财务和公司治理等研究中。西方财务界对公司财务理论的研究可追溯到

15、16世纪时期。1900年法国学者贝奇里尔(Bachelier,L)发表的博士论文《投机理论》开始将财务学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

现代西方财务理论发展,是以马科维兹(M arkwitz)的投资组合理论(1952)、莫迪格利尼(Modigliani)和米勒(M iller)的资本结构理论(1958)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两大理论加之以后发展起来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资本市场有效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等,共同构成了现代西方财务的理论基石。

公司治理问题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而正式展开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1932年美国学者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发表的经典论文《现代公司和私有产权》。经过60年代前后鲍莫尔(Baumol)、马瑞斯(Marris)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公司治理理论已经成为当今西方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成果十分丰富。特别是近些年企业理论的发展、成熟,深化了公司治理理论研究,为其进一步深入拓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学基础。

(二)公司财务理论与公司治理理论的融合性研究

随着财务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为解决日趋复杂的公司财务与治理问题,仅仅从各自学科出发,独立研究财务或治理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经济实践的需要了。理论研究需要拓展视野,进行交叉性学科研究。

詹森和梅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6)提出资本结构的代理理论,该理论从代理成本角度研究股权和债券的财务治理作用。该理论认为,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是使股权和债权两种融资方式的编辑代理成本相等,从而实现总代理成本的最小化。他们还认为,为了降低代理成本,所有者必须合理设置激励与监督机制,只有当经营者的薪酬与监管成本之和小于代理成本时,治理结构才有效。

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8)在《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Corporate 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一文中明确指出:应综合考察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问题,如负债与股权融资,不仅仅是可相互替代的融资工具,更是可相互替代的治理结构。文章在比较了“交易费用经济学”分析方法与“代理理论”分析方法基础上,阐释了公司融资方式选择受交易费用因素影响,主要取决于资产的特性。此外,该文还就其他一些相关治理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综合研究公司财务与治理问题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992年12月,世界第一部公司治理原则文献———卡德伯瑞(Cadbury)报告在英国产生。。该报告由英国财务报告委员会、伦敦证券交易所等机构合作成立的公司治理委员会起草并发布。报告的题目是《公司治理的财务方面》(The Finance Asp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着重突出了公司治理中财务的重要性。报告注重了董事会的控制与报告职能以及审计人员的角色,尤其注重公司内部财务控制和风险管理问题,对公司财务治理理论建立与发展,影响深远。

二、财务治理理论形成与建立——国内财务界深入研究

(一)国内财务治理体系的初步探索和形成

郭复初(1993)出版了著作《国家财务论》,初步形成了国家财务理论框架,提出了国家财务独立论等五大理论,对我国财务理论全面发展,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本运营体系建设等财务实践工作,指导意义非常重大。

刘贵生(1994)指出财务本质上是拥有分配权的所有者对财务资源的一种分配活动,这种分配活动反映着不同所有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强调财务分配权在财务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这是国内对财务治理研究的开创性探索。

干胜道(1995)结合经营权泛滥而所有权弱化这一问题,从所有权的角度研究财务,提出了所有者财务论。所有者财务论阐明了所有者在公司财务中的地位,指出了公司财务治理中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强调了所有者财务的治理作用,对认识和发展财务治理理论意义重大。

李心合(1996)开创性地提出了财会治理结构的概念,提出财会治理结构是以财、会、审分离为基础、完善总会计师制度为保证,通过增设财务委员会,理顺上下级财务部门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

汤谷良、谢志华、王斌(1997)系统地提出了在财务理论界影响广泛的“财务分层理论”。将企业产权机制引入到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研究中,充分揭示、论证了公司财务层次性,提出了现代企业分层管理架构,对现代财务理论发展意义重大。

伍中信(1998)在《财政研究》第 2 期发表了“财权流:财务本质理论的恰当表述”一文,初步提出了“财权流理论”,并在专著《现代财务经济导论》中,对财权性质、内涵、特点及财权配置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提出了“财权流”概念,并将其作为财务本质一般表述——“本金投入与收益活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现代财务本质特点的特殊表述。同时,进一步阐明了财权作为现代财务区别于传统财务的根本标志,以及其在企业财务中处于核心地位,从而将财权配置等相关问题研究提高到了另一个理论高度。

这个阶段处于财务治理的探索阶段,学者们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有关财务治理的观点。但在这一时期,财务治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尚未明确的提出。

(二)我国国内财务治理理论研究

1、财务治理主体主要观点述评。

关于财务治理主体的内涵,目前我国财务理论界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冯建(1999)认为,财务主体是指“独立进行财务活动、财务管理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通常是指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物质利益的经济实体”

油晓峰(2005)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认为参与财务治理的主体不可能太多,因为太多的主体容易使交易成本上升。因此,财务治理主体是在企业中投入专用性资产的(下了“赌注”的)人或团体,符合这类定义的只有股东、债权人和经营管理者,因为股东、债权人和经营管理者具有高的资产专用性。

杨淑娥、金帆(2002)将财务治理利益主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依赖公司内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的主体,主要包括大股东和董事会及经理层,一般都掌握着公司的控制权,在财务治理中居于相对主动地位;第二类是依赖公司外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的主体,主要包括小股东、政府、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其进行公司财务治理的难度大于第一类主体,利益容易受到侵害,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张敦力(2002)认为,财务治理的主体,即谁参加财务治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理论认为企业治理的主体就是“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处于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其主体是代表企业利益相关者、具有财务专业知识人员所组成的集团,如股东等出资者的财务总监、代表经营者的财务经理及财务人员、债权人或其委托的专业人员、职工代表等。

章铁生、林钟高(2005)认为,财务治理行为主体是指拥有特定财权并参与财务治理的自然人和法人,包括直接行为主体和间接行为主体,确定财务治理行为主体的核心问题是考虑参与财务治理的行为主体是否有能力和动力来行使其权力。一般来说,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分层财务决策机制构成了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他们各司其职,相互制衡,即治理行为主体也主要为以上四者。

衣龙新(2004)认为,财务治理主体是有能力、有资格、有意愿参与公司财务活动,并在公司治理中占有一定地位的内部权力机构、个体与法人。主要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债权人。在规范的治理结构中,政府等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财务直接影响不大,其主体资格很难得到体现,并且公司员工乃至财务人员直接参与财务活动的机会很少,即使有资格在重大治理问题方面有一定影响,也大多通过董事会、监事会、职代会等机构中的代理人行使权力,因而不应列为财务治理主体。

2、财务治理客体主要观点述评

理论界对财务治理客体的研究很少。具有代表性的主要观点是张敦力博士和杨淑娥教授的论述。

李维安(2002)认为,公司治理客体是指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公司治理主体发展一样,在企业演进过程中,公司治理客体也从如何保护股东利益,演变到通过各种制度安排、机制设计、机构设置,维护企业内部成员、外部成员的合法权益。

张敦力(2002)认为,财务治理的客体,即财务治理对象,取决于财务治理的属性。财务治理的核心在于明确出资人、董事会、经理人和企业财务人员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而财权体现为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对称分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成为财务治理的现实内容。因此,如何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合理分配是财务治理的客体,具体表现为筹资、投资、资本运营收益及分配等财务活动及其所形成的财务关系。

杨淑娥(2004)首先将财务治理的客体定位于财务信息的治理,具体应该包括财务会计信息的生成、呈报和披露。第一类利益主体治理的任务是保证信息生成、呈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第二类利益主体应该将信息的监督、检查以及披露的治理作为自己的任务,从而以保证上市公司所披露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此同时,将财务治理的客体定位在财权的合理配置上。其实,公司治理的实质就是一种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问题,在公司中谁掌握了财权,谁就在很大程度上占了主动、占了上风,所以争夺财权的斗争历来是公司各种权力斗争的核心。财权具体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三权”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制衡,使所有者的“剩余控制权”得到落实,其“剩余索取权”也就能有效保证。最后,研究财务治理的客体还应该与治理的目标相联系,即财务治理的最终理想是使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保证,而财权配置的“动态均衡”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正是这一目标实现的基础。

3、财务治理目标主要观点的述评

财务目标是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关于财务治理目标,目前并没有达成一个普遍的认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观点,主要有“经济效益最大化” 张先治,1997)、“权益资本利润率最大化”(王庆成,1999),“企业价值最大化”(王化成,2000)等。

郑红亮(1998)认为,公司治理的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给经营者以充分的自由去管理好企业,股东不能对其作过多的干预;另一方面,要保证经营者以股东的利益为准绳运用这些自由去管理企业,即企业经营者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李维安(2002)认为,公司治理的目标不仅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且是要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保证公司各方面的利害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同时,公司治理的目的不是相互制衡,至少最终目的不是制衡,而是保证公司科学决策的方式和途径。

张敦力(2002)认为,“考察财务治理的对象,不难发现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合理分配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促使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顺利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基础。”

李秉祥、曹艳玲(2002)指出,考察财务治理的对象,不难发现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合理分配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促使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顺利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基础。

姚晓民、何存华(2003)认为,公司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公司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对称和利益制衡。他认为,财权的合理配置对实现公司治理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公司各利益相关者运用其财权的基本途径是编制、呈报或审阅财务报表,因此,财务治理的实质就是对财务信息生成程序、生成质量和呈报机制等的规范,对公司各利益相关者财权的配置与再配置等。

衣龙新(2004)认为,财务治理目标最终从属于财务总体目标,也是公司治理目标的具体财务表述。依据财务治理自身的特点,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形成科学合理的财务治理体制、制度和行为规范。这些治理体制、制度和行为规范是对财务治理主体的直接约束,是财务治理体系要取得的最终运作成果,也是财务决策科学以及本金增值的根本保证。

4、财务治理内容主要观点述评

黄菊波(2002)认为,财务治理结构是一个权利的配置问题,而财务治理的内容包括:投融资、股利政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执行;财务报告的及时、准确与充分。

张敦力(2002)认为,财务治理是界定与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地位和作用,最终实现各主体在财权上相互约束、相互制衡关系,促使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果的公司治理。

程宏伟(2002)认为财务治理是财务治理主体对企业财力的统治和支配,即关于企业财权的安排,它决定财务运营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财务政策。

姚晓民(2003)认为公司财务治理是通过财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制度安排。

林钟高、叶德刚(2003)认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以达到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均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

饶晓秋(2003)认为,财务治理的实质是一种财务权限划分,从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程宏伟,《论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一个财务治理的分析性框架》,《经济师》第6期,2002年

[2]冯建,《财务理论结构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3]冯巧根,《财务范式新论》,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0 [4]干胜道,《所有者财务:一个全新的领域》,《会计研究》第6期,1995年 [5]郭复初,《国家财务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 [6]李秉祥,曹艳玲,《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财务治理》,《西部财会》第2期,2003年,(2) [7]李连华,《股权配置中心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新思路》,《会计研究》第10期,2002年

[8]李维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10]林钟高,叶德刚,《财务治理结构:框架、核心和实现路径》,《财务与会计》第4期,2003年

[11]林钟高,章铁生,《公司治理与公司会计》,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12]刘贵生,《论产权结构与财务主体》,《会计研究》第6期,1995年 [13]饶晓秋,《财务治理实质是一种财权划分与制衡的财务管理体制》,《当代财经》第5期,2003年

[14]汤谷良,《经营者财务论——兼论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架构》,《会计研究》第5期,1997年

[15]汤谷良,《现代企业财务的产权思考》,《会计研究》第5期,1994年 [16]王庆成,《财务管理理论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7]吴淑琨,席酉民,《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18]伍中信,《财权流:财务本质理论的恰当表述》,《财政研究》第2期,1998年

[19]伍中信,《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研究评述》,《财会通讯》第2期,2006年

[20]伍中信,《现代财务经济导论》, 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9 [21]杨淑娥,《公司财务治理要素,框架及治理效果评价》,《第九届全国高等院校财务学科建设暨理论研究会大会会议简报》第2期,2004年

[22]杨淑娥,金帆,《关于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的思考》,《会计研究》第1期,2002年

[23]姚晓民,何存华,《公司财务治理效率: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对称和利益制衡》,《财贸经济》第2期,2003年

[24]衣龙新,《财务治理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4 [25]衣龙新,《公司财务治理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6]油晓峰,《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27]于东智、王化成,《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理论、经验与实践》,《会计研究》第8期,2003年

[28]张敦力,《公司治理的核心:财务治理》,《中国审计》第4期,2002年 [29]章铁生,林钟高等《财务治理:结构、机制与行为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0]郑红亮,《公司治理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研究》第10期,1998年

[31]Jenson,M.C.and Meckling,W.(1976),“Theory of Firm : Managerial Behavior , Agency Costs , and Capital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3,305-360 [32]Modigliani,Franco and Miller,Merton (1958),“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e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Com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48, 261-297 [33]Williamson,O.E.(1988),“Corporate 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 Journal of Finance , 43 , 567-59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财务报表分析分析题下一篇:餐厅职工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