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及实践途径探索

2022-09-1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保障, 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也是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于2005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也明确要求各高校要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主要工作来抓。据此, 很多高校也都将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讲座、课程等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体现出了对该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但实际效果与理想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出低效, 真正实现为教学任务保驾护航,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成了教育理论界继续探讨的问题之一。

1 问题的提出

从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相关调查结果来看, 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普遍, 且集中在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感情困扰、学业与就业压力等方面, 此类问题如长期得不到疏导必将影响个体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甚至会酿成严重后果[1]。很多高校为应对此类问题, 先后都建立了心理问题学生的筛选、干预、跟踪与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 尽量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但近年来高校范围内诸如自杀、赌博、打架等恶性事件的不断发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提醒我们要努力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同时, 伴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加速, 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以公寓为单位开展的活动逐渐兴起, 学生每天在公寓内的时间也越来越多。然而相应的公寓服务建设却仍停留在靠制度管理的层面, 加上学生逆反心理较重, 从而在行为上多表现为大错不犯, 小错不断, 部分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 这势必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2]。解决此类问题不能全靠管, 而要合理疏导, 那么以润物细无声见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将在此方面起到较大的作用。因此, 尝试构建公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努力探索实践途径不仅能创新高校心理工作导模式, 还有助于提升公寓管理服务水平。

2 构建该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此处所谓体系是指为了保证实现在学生公寓范围内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疏导个体或群体心理困扰、化解危机事件、开发个体潜能等目标, 而在公寓内构建的包括人员等软件与固定场所等硬件在内一系列组织机构与制度, 其本质在于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推至学生公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关系高校和谐稳定与否的一项重要工作, 因此积极构建该体系就显的十分必要, 同时也是可行的。

2.1 必要性方面

(1) 畅通学生寻求心理支持与帮助的渠道。随着高校内部管理模式的变迁, 以班级为主体的学生组成模式逐渐弱化, 学生公寓渐趋代替班级成为新的学生组织形式。在公寓内大学生会有一种家的感觉, 容易彻底放纵自己, 畅所欲言, 打闹嬉戏, 与亲密朋友倾诉自己的心事和秘密, 各方面的矛盾冲突也最容易暴露出来, 诸多心理问题也与之相伴相生。同时, 随着社会的发展, 很多学生已不再回避心理咨询, 也会更多地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如果我们能利用公寓能直接接触、面对和了解学生的这个优势, 就能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困扰, 并有的放矢地给予疏导, 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入学生, 贴近学生。

(2) 增加以人为本的公寓管理服务元素。与以往辅导员入住公寓模式相比, 心理辅导老师入住公寓在功能上既坚持了传统的管理与服务功能, 同时也将明显突出帮助学生情感发展和精神发展, 化解各种心理困扰与危机事件,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还可通过心理健康知识专栏等形式的宣传来促进公寓内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了解, 使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化解自身存在的心理困扰。这样不但保证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公寓环境, 减少公寓内心理危机事件与治安犯罪等事件的发生, 实现了校园稳定和谐的目的, 并彰显学校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

(3) 延伸在高校公寓内的思想政治工作。受时代的影响, 在校大学生的个性趋于更加独立自主, 传统的家长式教育模式已不能为他们所接受, 而“心理辅导”中以平等、尊重和信任为特点的沟通模式作为一种新的人际关系更能为他们接受。所以, 在公寓内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有助于使思想政治工作以另外一种形式被学生主动接纳, 从而引导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三观”, 更积极地面对大学生活。所以, 在公寓内建立心理咨询室就能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机会和场所, 这也给思想政治工作无法涉及到的方面做了很好的补充。

2.2 可行性方面

构建高校公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实现以学生公寓为载体做好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 同时立足于当前高校已有的条件将更为可行。

(1) 指导老师队伍:目前多数高校都在积极推行辅导员入住公寓措施, 并努力做到了每幢公寓楼内至少有一名辅导员兼职承担公寓管理的工作。他们经常深入学生宿舍, 跟学生接触的机比较多, 因此感情也比较稳定, 如果对他们进行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 他们在完成日常公寓管理工作之外就可以兼职承担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与处理。此外, 现在的公寓辅导员多数有研究生学历, 他们在学习能力方面也比较强, 因此通过特定的培训很容易进入角色。此外, 各院系也都有至少一名专职负责心理健康的老师, 由他们兼职承担该项工作也是非常可行的。

(2) 朋辈咨询员队伍:绝大多数高校均已实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级管理模式, 即, 在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指导下, 各二级学院设立专门的老师和学生队伍负责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宣传与咨询工作。由此衍生出了包括心理协会、心理委员、心理互助员在内的一大批经过专业知识培训的朋辈咨询员队伍, 他们在全校心理工作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且他们又广泛分布在各幢公寓楼内。因此, 在各公寓负责老师的组织与指导下成立以这些人为主的公寓心理互助组, 负责本公寓内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等各类活动, 及日常的值班与咨询预约或辅导, 并及时将本楼幢内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困扰分类上报, 协助老师排除各种危机隐患。

(3) 场地设置:基本上每幢公寓内每年都会有学生因各种原因退宿, 从而导致许多闲置床位, 如果将这些床位进行合并很容易空出一个独立的房间作为心理辅导室或活动室。另外, 也可以对楼幢公寓辅导员所在的宿舍进行分割设计, 规划出一个独立的区域作为日常咨询或办公室。不论采取那一种方案, 都是一种成本低、可行性强的方法。在功能定位上, 该场所是学校在公寓内设立正式心理辅导室的标志, 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正式感和信任感, 任何时候有心理困扰的学生都知道去哪里寻求帮助。同时, 该场所也是公寓心理互助小组活动的基地, 心理辅导老师对学生进行面询的场所, 这样基本满足了固定咨询场所的需求。

3 构建该体系的具体实践途径

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已在此方面进行了实践与尝试, 为该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同时, 依据上文我们关于体系内涵与功能的初步分析可知, 整个体系主要涉及人员、制度、场所和资金在内的四个因素, 因此在具体实施时也不防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3.1 设立专门的公寓心理辅导场所是基础

从上面关于可行性的分析来看, 解决公寓内固定心理辅导场所的困难并不大, 但最终地点应尽量选择比较安静的地方, 楼层不要太高, 最好房间能向阳。室内装修要充满人情色彩, 色调要简洁、明快、轻松, 光线不要太强或太黑, 防止有压抑感, 色调要以充满温馨的米黄色和充满生机的绿色为主, 尽可能起到舒缓学生心境的作用, 从而使心理辅导在充满温馨的环境中进行。同时配备桌子、椅子、纸巾、水杯、记录纸、笔、工作制度等相关活动参考资料与工具, 如果条件允许最好配有通俗易懂的与心理咨询相关的书籍、报刊、杂志[3]。

3.2 组建一支具备专业素养的队伍是核心

心理咨询的功能与其所具备的专业性质决定了该项工作的主导者应是具备相应资格的老师, 该体系能否构建并正常运作都取决于指导老师方面。由上面可行性分析知道, 公寓心理辅导老师可由通过专业培训的公寓辅导员或专门从事咨询工作的老师担任, 组建该支队伍只是一个起步工作, 不断加强对其培训以提高他们专业技能, 则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才是关键。此外, 由于公寓是学生集中住宿的地方, 仅靠一位老师无法保证信息的及时获取, 因此很多事物性工作可由楼幢内各院系心理协会骨干、各班心理委员、宿舍朋辈咨询员或主要团学干部组成的公寓朋辈互助组来完成, 但在构成上应兼顾年级、院系、楼层的分布。

3.3 完善的制度是体系正常运作的保障

制度作为一种软条件必须走在其他环节之前, 并在整个过程中指导和规范各元素。该部分主要涉及相关老师的选拔、培训、职责及考核, 特别是工作量的折算与奖励。因为不管专职还是兼职的公寓心理辅导老师, 做好该项工作无疑都是要投入很多的时间与精力, 需依据相应的算法予以特定的奖励, 同时该制度也能督促各辅导老师尽职尽责完成该项工作;公寓朋辈互助组成员的选拔、培训、工作职责与考核, 以制度来保证每个学生干部均素质过硬, 爱岗敬业, 积极性高;公寓心理活动室使用规章 (含主题活动的策划与执行, 日常值班, 预约登记, 危机事件干预等内容) , 并在具体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不断完善和修订, 从而使该体系更加科学完善, 行之有效。

3.4 专项资金是体系顺利构建的前提

不管是心理辅导室的布置, 日常宣传活动的组织, 办公用品的消耗, 老师与学生考核的奖励等方面都要以特定的资金为基础的。由上文体系构建必要性的论证可知, 做好公寓心理辅导工作不仅是学工部门受益, 后勤公司也是受益者。所以该项资金一部分可由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承担, 本身心理健康工作就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专项资金用在该体系的构建方面也是合理的。同时,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入公寓范畴必然会带动公寓服务与文化建设的发展, 节约公寓管理成本, 所以部分经费应由学校后勤总公司承担, 至于承担比例可依学校具体情况来定。

4 构建该体系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

该体系的构建与具体实施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作, 涉及到各个方面, 必然会遇到诸多困难, 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 学校领导要重视

各级领导重视心理辅导进公寓是该项工作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 学工部门、公寓管理部门都要为此项工作努力创造条件, 提供必要的地点、设施和资金, 及时解决运作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在工作量计算、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相关老师一定的照顾,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老师主动从事这项工作并做出成效。

4.2 工作方法要灵活

除心理辅导室要严格遵守开放时间外, 辅导老师要采取坐班与预约相结合的方式, 并保证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可通过电话、邮箱和Q Q等方式向老师咨询或预约。对那些有心理问题但不主动前来咨询的同学则要主动出击, 在掌握学生状况的条件下, 热心邀请学生前来交谈。另外, 针对同一幢楼内住有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可有针对性开展活动, 如针对大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 大二与大三学生的自我成长或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大四学生的就业问题都可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干预[4]。

4.3 同事之间要合作

由于各公寓内住的学生未必都是一个院系的, 而且发生问题的种类也多种多样, 因此要想把公寓心理辅导工作做好, 必需加强各楼幢老师、公寓值班室、学生所在院系老师, 校指导中心等方面的积极合作, 保持信息的畅通。这样才能及时寻求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利用团队的力量达到问题的有效解决, 消除隐患或危机事件的目标。

4.4 宣传工作要加强

要想让公寓心理辅导室实实在在起到相应的作用, 就必须加强宣传。只有通过公寓博客、宣传栏、主题知识展板、公寓刊物、心理咨询联系卡、主题活动等方式的有效宣传, 才能充分张扬公寓心理辅导室设立的宗旨、使用的条件、咨询或预约的途径等信息。只有通过大量的宣传才能达到让学生知晓基本的心理知识, 掌握一定缓解自身压力的技巧, 在遇见困扰时主动寻求老师或朋辈咨询员的帮助。

5 结语

创建该体系是探索把学生公寓推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前沿阵地的一次大胆尝试, 完成该项工作既有利于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促进在校大学生潜能的开发, 又能创新公寓文化建设, 提升公寓管理与服务, 从而为广大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生活环境。但探索科学有效的运作模式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工作, 把学生公寓纳入到该项工作中也仅是一次尝试, 要想使之更加完善高效仍需在日后工作中不断创新实践。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整体育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维护和促进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大学后勤管理模式的不断变革使得学生公寓日益成为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 也是许多心理问题或恶性事件发生的地方。因此拓展公寓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沿阵地, 并构建相关体系, 积极探索实施途径逐渐成为高校心理工作的一个创新点。

关键词:高校公寓,心理健康,体系

参考文献

[1] 孙峻, 吴玉华.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对策的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28 (3) :128~129.

[2] 吴晓涓.对解决高校公寓管理中大学生逆反心理对策的研究[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3, 18 (3) :33.

[3] 孙永明.高校心理咨询的几个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2, 24 (2) :25.

[4] 王素霞, 刘红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6 (2) :103~10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换热管清洗探讨下一篇:现代会计文化建设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