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古书大全

2022-08-14

第一篇:中国古籍古书大全

数字化背景下中国古籍出版模式的重构

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以计算机存储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媒介的勃兴引发的数字化浪潮,强势地冲刷着社会文明的每一个角落,传统出版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土壤、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出版模式受到严重冲击。古籍出版业虽说有其行业特殊性,但也未能幸免于外。如何应对数字化浪潮带来的挑战,是每一个古籍出版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传统古籍出版模式受到的挑战

毋庸讳言,传统的古籍出版模式是内向收敛的:就出版者而言,主要以全国数十家专业古籍出版社为主体;就读者对象而言,主要面向文史专业研究者和爱好者;就发行渠道而言,主要依赖于订货会集中订货、征订单发货和书店营销网络。受专业性强、受众面小、生产和销售周期较长等先天性因素的制约,古籍出版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原本就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数字出版的冲击下,其承受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

第一,专业古籍出版社不仅要面对综合性出版社、大学出版社和其他行业出版社对古籍出版市场的“蚕食”,还要应对一大批以数字出版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提供商的大举“入侵”(见表1)。

表1 国内数字技术提供商及古籍数字化产品要览(截至2009年3月)

数字技术提供商

古籍数字化产品

备注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国学宝典(收录古籍4000余种,字数逾10亿)、《篆刻备览》、《小说备览》(收录中国古典小说100种)、《古代小说典》(收录中国古典小说1000种)、《飞鸿堂印谱》(收录印数3500方)、《中国历代笔记》(收录笔记1150种,1.5亿字)、《宋会要辑稿》、《中国古代戏剧专辑》(收录古代戏剧310种)。

系统采用Unicode大字符集,另配有图像字;提供标题、全文、分类、专书检索,还可以多条件组合检索,检索结果可以复制、打印或保存。附加了联机古汉语字典等多种工具。

北京书同文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文渊阁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十通》、《康熙词典》、《大清五部会典》、《大清历朝实录》等。

采用全文检索、图文对照等成熟、先进的典籍数字化制作和集成技术。

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基本古籍库》(收录古籍1万种,全文18亿字。每种附1-2个善本的原版影像,总计1200万页影像)、《中国方志库》、《中国谱牒库》、《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历代碑志丛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爱如生电子书》等。

收录典籍合计5万种,近100亿字的全文数据和近6千万页的影像数据;提供查询、浏览、预约、复制等服务。

北京时代瀚堂科技有限公司

龙语瀚堂典籍数据库(含小学工具、类书集成、出土文献、中医药文献、经部集成、史部集成、子部集成、集部集成、古典戏曲、佛教典籍、道教典籍、敦煌文献)。

采用国际通用的超大字元集进行加工校勘,文本精准无缺字;基于互联网的自然语言海量文本全文检索。

超星公司的超星数字图书馆

《古今图书集成》、《清实录》、《二十五史》、《资治通鉴》、《中国古典名著大系》等。

按照中图法分类;部分古籍可全文阅读,可全文检索。

北极星书库

中华古籍电子书(含各类古籍1268部)。

提供目录和书名检索,可在线全文阅读,但不支持全文检索功能。

北京数字方舟信息技术公司

古籍图书库(含280余种古籍)。

文件采用PDF格式。

北京天安亿友公司

《二十五史》、《资治通鉴》等。

文件采用EXE格式。

天津永川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二十五史》全文阅读检索系统。

有阅读和全文检索功能,可显示检索词所在的单句或段落全文。

表1只是择其要者,将一些有代表性的数字技术提供商及其产品列举出来,还有许多潜在的市场进入者正在不断孕生。这类新兴古籍出版企业或依托图书馆的古籍善本资源,或吸纳文史专业研究人员参与研发,或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成立电子文献研究所,通过大规模、成系统地将常用基本古籍数字化,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专业研究人员的需要。它们研发的产品占领了图书馆及科研院所等大宗用户的很大市场份额。借助于与图书馆、专业研究人员的合作,从古籍出版资源的供给到数字化出版,再到网络发行给团体用户或个体用户使用,技术提供商完全可以绕开出版社完成整个古籍出版活动。未来专业古籍出版社如不能积极应对,将有潜在的被边缘化的危险。

第二,出于保存古籍的目的,公益性的图书馆也加入了古籍出版的行列。诚然,图书馆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古籍,但其保护手段却有原生性和再生性之分。所谓再生性保护,即以缩微、扫描、影印等方式,对古籍内容进行复制传播,其实质与古籍出版并无二致。随着图书馆工作重心的转移,古籍的再生性保护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2年正式立项、由国家图书馆承接的“中华再造善本工程”,计划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大规模、成系统地复制分藏于国家图书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及高校、科研系统图书馆,乃至博物馆的珍贵古籍善本。2007年,该工程一期已完成《唐宋编》和《金元编》共计758种1394函8990册善本古籍的出版工作;二期现已完成古籍选目556种,计划再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明清卷的出版工作。[1]

除传统出版领域外,图书馆界的古籍数字化亦呈方兴未艾之势。如上海图书馆于1996年启动了“宋元善本全文数据库”的建设,计划将馆藏古籍善本全部数字化,并分期实现上网服务;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开发的“汉达文库”提供近1亿字的古籍全文和18000幅影像资料;相对而言,大陆地区图书馆大多刚完成馆藏古籍书目数据的建库工作,全文数据库的开发还限于较小规模(见表2),但发展前景无可限量。一些学术机构也参与到古籍数字出版中来,如香港理工大学开发了“中文古籍网上出版平台”,目的在于让更多的稀有古籍得以通过互联网供给图书馆、学校、机构、公司以及个人读者随时随地使用。[2]尽管这类公益性的古籍数字化产品不以赢利为目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读者对古籍图书的需求,改变了传统古籍图书市场的结构,其影响绝不可小觑。

表2 我国图书馆馆藏古籍全文数据库调查表(截至2009年3月)

古籍收藏机构

古籍全文数据库名称

全文资源数量

影像数量

上海图书馆

宋元善本全文数据库

20种(19794页)

首都图书馆

明清北京城垣资源库

202段落

358幅

大连市图书馆

明清小说全文库

40种

济南市图书馆

古籍地方文献

金石拓片

51种

270种

2037幅

5000余幅

绍兴图书馆

绍兴方志

8种

100幅

苏州图书馆

古籍善本数据库

12种502卷

全文影像

吴江市图书馆

吴江五百年古代地方志

24种

清华大学图书馆

科技典籍全文库

100种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

农书古籍全文数据库

9种

全文影像

山东大学简帛研究网

文献宝藏

33篇简帛文献

台湾中央图书馆

明人文集资料库

17种

部分影像

台湾中央研究院

汉籍电子文献系统

3.74亿字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

汉达文库

近1亿字

18000幅

第三,数字化古籍适应了国民网络阅读的趋向,提供了辅助学术研究的工具,极具市场竞争力。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8年发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互联网阅读率为44.9%,比2005年的27.8%攀升了17.1%;知道或听说过电子图书的读者人群占被调查者总体的47.4%。[3]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数字化古籍正好适应了这一变化。而且,数字化古籍提供的不止是一本书、一个数据库,而是一件学术工具、一个研究平台。它不仅提供诸多与内容相关的知识工具,如联机古汉语字典、年号与公元纪年对照表等;也能提供古籍字数、字频、词频的统计信息,行文风格特点的概率统计,参考数据的汇聚;还能提供不同版本比勘校对的接口、异体字的汇聚显示、读音的自动标注和朗读、在线标点断句等功能。这些工具、信息和功能,不仅极大地改善了研究条件,而且带来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的革新。一旦专业研究者形成了对这种工具依赖心理,将给传统古籍出版模式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第四,古籍的数字出版借助于网络,在发行方式上有了质的飞跃,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传统古籍的传统发行方式主要依赖于订货会订货、征订单发货、书店发行等所谓的主渠道,在图书市场变化加剧的今天,面临着资金短缺、发行门店减少、退货率居高不下、回款率低等困境。数字古籍的网络发行则有低成本、零库存、高时效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数字古籍更易于内容的组织管理,便于提供个性化的内容产品。既可以提供大型海量的综合性资料库,也可方便快捷地组织提供各类专题、专辑资料;既可以针对高校图书馆、研究所等团体用户开发网络版产品,也可为个体用户提供光盘版、手机版和U盘版等多种形式的产品。

二、中国古籍出版模式的重构思路

面对挑战,古籍出版社考虑更多的不应是如何消极回避,而应是如何借鉴新兴技术力量,重构古籍出版模式,实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

1.出版主体:三股力量的合作与融合

这里所谓的融合,是指由技术变革引发的产业边界的重新界定。[4]对古籍出版业来讲,首先就是出版主体结构的调整。专业古籍出版社一枝独秀的局面势将被打破,公益性图书馆与赢利性的技术提供商已然成长为古籍出版界不可忽视的两股力量。出版主体身份的多重性,带来的必然是古籍出版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作为事业单位的图书馆,它从事古籍出版活动更多的是出于保存民族文化的职责,追求的是社会效益;技术提供商追逐的是商业利润的最大化和产业规模的扩张,即所谓的经济效益;古籍出版社恰好经历过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双重身份,天然地成为两者之间的沟通者和协作者。它们三者的合作与融合,也正契合了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出版理念。

出版社与图书馆、技术提供商之间的合作与融合是有现实基础的。古籍出版社毕竟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在编辑力量、选题策划、出版规范、文化品牌等方面积累了雄厚的实力;图书馆在古籍出版资源方面具有无以伦比的优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图书馆系统保存的古籍有2750万册,其中可列入善本的超过250万册,足以弥补传统古籍出版存在的版本低劣重复的缺憾。图书馆拥有的古籍鉴定与整理的资深专家,亦堪称宝贵的出版人力资源;技术提供商则在数字出版技术、资金的运作和投入、电子商务营销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它们通过合作与融合,完全可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目的。在这方面业界已有不少合作成功的案例,如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是由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投资,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国家图书馆等合作伙伴的支持下,由北京书同文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完成的;《中国古籍基本库》是由北京大学提出创意和规划,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制作,最后由黄山书社出版发行。

古籍出版产业的融合必然带来古籍出版各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出版收益的再分配(见图1)。以出版流程为主线,选题策划阶段是合作的起点,也是关键阶段,因为只有经三方博弈后就出版选题达成一致,才有合作的基础。选题确定后,就是筹措和组织出版资源。资金主要来源于出版社和数字技术企业的投资,因为图书馆的公益性决定了它不能进行商业投资(但它也需要获得出版收益来弥补在古籍保护等方面的投入),而古籍出版的底本主要由图书馆提供精选的善本,经内容专家校勘整理后出版。须强调的是,古籍的数字出版绝不是简单地复制古籍,而应属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的范畴,[5]因而在具体出版过程中,应以选题所在领域的内容专家(负责版本的考订和选择、文字的校勘和注释、出版物体例和功能的设计等)为主导,而不是以编辑或技术专家为主导。内容专家、编辑专家和技术专家的关系就如同建筑设计师、工程监理与建筑工人的关系。在发行方式上,传统渠道与网络渠道并行不悖,以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

2.出版流程:向跨媒介辐射状流程转变

在数字时代,出版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以纸质图书为核心转向以内容管理为核心,整个出版业呈现出融入更大范围的内容产业的趋势。古籍出版业要适应这种转型,意味着必须要突破单一的纸介质形式,古籍出版单位也将向内容提供商转变,而传统的读者或受众,将逐渐演变为内容消费者。伴随着这种转变,传统古籍出版流程也将向跨媒介的辐射状出版流程转变(见图2)。

古籍数字化出版流程的核心是内容管理,具体包括古籍内容的生产、组织和提供等,主要由相关的关键技术来实现,具体包括:基于自然语言的内容信息标引和识别技术、知识搜索引擎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开放的数字内容编辑平台、数字内容前置审查平台和可再生数字资源多次开发平台等技术。只有当古籍出版单位采用了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以后,传统的编、印、发环节才将被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流程再造”。[6]

3.出版产品:工具与内容的统一

传统古籍出版有两大功能和目标:一是为人文学术研究服务;二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背景下,古籍出版的基本功能没变,但功能实现的途径和出版理念却发生了很大变化。未来的古籍出版物,将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图书,而是现代工具与传统内容完美结合的统一体。针对文史专业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和一般读者的不同需求,这个工具与内容的统一体可以为之提供相应的研究平台、教学平台和文化休闲平台。

数字古籍将亿万汉字所表征的信息,贯穿在数码的经络里,使得字字可查、句句可检成为现实;数字古籍中还可以嵌入相关的知识工具、信息计量工具,为读者提供即时服务;通过对古籍文本内容的深入揭示和语义关联,可从大量隐含的、以前不知道的、潜在有用的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知识,实现知识创新的目的。因而它不再是原来单纯意义上的图书,而是一个集文本内容、知识工具、研究手段为一体的研究平台。数字古籍还可嵌入远程教育网络,通过远程访问和自助式学习,为广大师生提供文史专业教学平台。借助平面图像、三维动画、立体声响、虚拟现实等各种多媒体技术手段,数字古籍能从感官上带给人们全方位的精神体验,为人们搭建一个文化休闲平台。所有这一切,都是古籍出版产品设计理念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创新。

图书试用网 图书营销新媒体

精彩推荐

第二篇:古书注解

古注的类型

古书的注解由于作注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因而有不同的体式和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传注体、章句体、义疏体、集解体、补注体、音义体等。

1.传注体

所谓“传注体”,是一种以解释词义为主的古注类型,多用于解释古书正文。属于传注体的注释,名称繁多,最常见的有诂、训、传、注、笺等名称。

诂、训,笼统说来没有什么区别,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 (通作“故”)、“训”。《汉书·艺文志》著录鲁、齐、韩三家诗各有“故”数十卷。清马其昶有《老子故》,徐孚吉有《尔雅故》。汉高诱作《淮南子注》,在原书每篇题目下加一“训”字,清王?运注《论语》,书题《论语训》,都是这样的例子。古人对诂、训之别做过辨析,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诗·周南·关雎》疏)。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诂第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此诂与训之辨也。”综合两家之言,则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用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等等。

传,《说文》:“传,遽也。”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传的本义是古代传递公文信件的驿车和驿马,引申为“传通、传述”的意思。秦汉时,把儒家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做“传”。如“毛传”就是对《诗经》的注释。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叫做“孔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称“传”。

笺,《说文》:“笺,表识书也。”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郑玄“笺”的意思本来是说对《毛传》的阐发和补充,但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却只是“注解”的意思,不一定限于对别人的注的阐发和补充。

注,《说文》:“注,灌也。”用在注释古书上,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而称“注”。但“注”可以是对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的“注”,就包括毛传、郑笺。

2.章句体

章句,意思是“离章辨句”,即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刘师培在《国语发微》中说:“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作为一种注释,“章句”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汉代一些儒者治学,从辨析章句入手,故章句体兴于汉。《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载《易经》有施氏、孟氏、梁丘氏《章句》,《尚书》有《欧阳章句》、《大小夏侯章句》,《春秋》有《公羊章句》、《谷梁章句》。汉儒用章句讲经,大都支离繁琐,故被斥为“章句小儒”。一般人“羞为章句”,因此自汉以后,章句日渐亡佚。今仅存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赵岐章句释词串讲句意较简明准确,在原文每章末尾还用韵语概括“章指”即每章大意,在《孟子》注释中有“开辟荒芜”之功。章句体虽不以解释词义为主,但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这是应该注意的。

3.义疏体

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人“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正。”(黄承吉《左传旧疏考证序》)因而义疏在唐代又称作“正义”,也称作“疏”。疏,《说文》:“疏,通也。”“疏”是相对“注”而言的,是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文字深奥,经过解释才能明了,犹如水道堵塞,经过灌注才能通畅,故称解释经文的为“注”;如已灌注,仍不明畅,就要再加以疏通,故对经文和注文的注释称之为“疏”。如《礼记》是郑玄注,孔颖达疏。《庄子》是郭象注,成玄英疏。“正义”的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如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就是为五经分别作的疏。但“正义”有时也不一定是疏,如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就是“注”而不是“疏”。

义疏体注释常常旁征博引,罗列大量材料,证发经注,这是其长处;但有时不免繁琐冗长,使人目眩。宋代以前,疏和经注单行成书。宋代以后,为方便阅读才将疏和相应的经注合刊在一起。所以义疏体注本都包含经传原文、注、疏等几部分,而且排列有定则,有明显的标记相隔。

现在最通行的清人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就是将传、笺、疏三者合编在一起。《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注疏人如下: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疏。

4.集解体

集解体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自己意见的—种注释。它包括集注、集传、集释等,如何晏的《论语集解》,朱熹的《孟子集注》、《诗集传》,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即是。集解体注释在引各家之说时,有的只称人姓氏(称“某氏曰”),不提及名,这是因为所集各家的姓名在书的序言中已作交待。所以读集解体注本应先读其序,以便了解本书集有哪几家之说。集解体注释也有体例问题,如王先谦《荀子集解》,在原文下都是先列唐杨倞注,然后列清人注或“先谦按”。清人注如果同时引了几家之说,这几家就按时代先后排列。对集解体注释的体例,我们应该了解。

需要指出的是,晋杜预所撰《春秋经传集解》,名为“集解”,但它只是将《春秋经》和《左氏传》聚集在一起进行注解,与上面所说的汇集众说的“集解”名同而实异。杜预在《春秋序》中解释说,他编这本书是“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

5.其他

以上列出的四种古注类型比较常见,这里再介绍一下补注体、音义体,它们虽不十分常见,但对它们也应有所了解。

①补注体

补注体注释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称,这是一种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的注释。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焦循《论语补疏》,就是这类著作。补注往往能为理解原文提供一些新材料,提出一些新见解,值得参考。

②音义体

六朝以后,一些学者特别重视对古书的注音,而且将注音与释义联系起来,这种注释叫做音义。另有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由《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周礼音义》等十四部典籍的音义组成,是音义体注释的代表作。这类著作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音义书在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这是值得注意的。

第三篇:现存先秦两汉古书书目

北大李零教授在他的《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一书中提到:我国现存先秦两汉古书共有一百多种(先秦60种,秦1种,汉54种),目录如下:

一、先秦古书(60种)

(一)六艺类(13种)

(甲)经传类:

1、《诗经》;

2、《尚书》;

3、《仪礼》;

4、《礼记》;

5、《大戴礼记》;

6、《周礼》;

7、《周易》(含易传);

8、《春秋》;

9、《左传》;

10、《公羊传》;

11、《谷梁传》;

(乙)小学类:

1、《尔雅》;

2、《史籀篇》

(二)史书类(6种):

1、《逸周书》;

2、《国语》;

3、《战国策》;

4、《穆天子传》;

5、《竹书纪年》;

6、《世本》

(三)子书类(26种):

1、《论语》;

2、《曾子》;

3、《子思子》;

4、《孝经》;

5、《孟子》;

6、《荀子》;

7、《墨子》;

8、《老子》;

9、《庄子》;

10、《文子》;

11、《列子》;

12、《鹖冠子》;

13、《慎子》;

14、《中子》;

15、《商君书》;

16、《韩非子》;

17、《邓析子》;

18、《尹文子》;

19、《公孙龙子》;20、《鬼谷子》;

21、《尸子》;

22、《吕氏春秋》;

23、《燕丹子》;

24、《鬻子》;

25、《管子》;

26、《晏子春秋》

(四)诗赋类(1种):

1、《楚辞》

(五)兵书类(5种):

1、《司马法》;

2、《六韬》;

3、《孙子》;

4、《吴子》;

5、《尉缭子》

(六)数术类(4种):

1、《甘石星经》;

2、《连山》;

3、《归藏》;

4、《山海经》

(七)方技类(5种):

1、《黄帝内经太素》;

2、《黄帝内经素问》;

3、《黄帝内经灵枢》;

4、《黄帝八十一难经》;

5、《黄帝甲乙经》

二、秦代古书 李斯(1种)《苍颉篇》(内含赵高《爰历》、胡毋敬《博学》)

三、汉代古书(54种)

(一)经传小学类(10种):

1、韩婴《韩诗外传》;

2、伏生《尚书大传》;

3、京房《京氏易传》;

4、《论语郑氏注》;

5、班固《白虎通》;

6、汉代纬书《纬书集成》;

7、史游《急就篇》;

8、扬雄《方言》;

9、许慎《说文解字》;

10、刘熙《释名》

(二)史书类(12种):

1、赵晔《吴越春秋》;

2、袁康《越绝书》;

3、陆贾《楚汉春秋》;

4、司马迁《史记》;

5、班固《汉书》;

6、荀悦《前汉纪》;

7、刘珍等《东观汉记》;

8、佚名《汉官》;

9、王隆《汉官解诂》;

10、卫宏《汉旧仪》;

11、应劭《汉官仪》;

12、蔡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

(三)子书类(21种):

1、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

2、严遵《老子指归》;

3、张陵《老子想尔注》;

4、陆贾《新语》;

5、贾谊《新书》;

6、刘安《淮南子》;

7、董仲舒《春秋繁露》;

8、桓宽《盐铁论》;

9、刘向《新序》;

10、刘向《说苑》;

11、刘向《列女传》;

12、扬雄《太玄经》;

13、扬雄《法言》;

14、刘歆《西京杂记》;

15、桓谭《新论》;

16、王充《论衡》;

17、王符《潜夫论》;

18、蔡邕《独断》;

19、应劭《风俗通义》;20、荀悦《申鉴》;

21、徐干《中论》

(四)诗赋类(2种):

1、《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

2、《全汉赋》

(五)数术类(2种):

1、《周髀算经》;

2、《九章算术》

(六)方技类(3种):

1、《神农本草经》;

2、张仲景《伤寒论》;

3、张仲景《金匮要略》

(七)兵书类(1种):

1、黄石公《三略》

(八)农书类(2种):

1、汜胜之《汜胜之书》;

2、崔寔《四民月令》

(九)道教类(1种):

1、《太平经》

第四篇:关于 古书高中 作文:蝶影·古书香

蝶影·古书香

我是一个爱读古书的女孩。古书,是我记忆深处最曼妙的蝶舞。彩蝶翩翩,引领懵懂的我走出自己狭隘的小屋,走向更美丽的世界„„

蝶影穿梭于我的梦境中。盛夏的午后,小小的我捧着《西游记》、《聊斋》、《三侠五义》在紫腾花廊下读着,便经常呼吸着氤氲的花香与书香悄然入梦。梦中出现一位绝美的狐仙,她红锦衣青玉袍,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头上插着簪子、金钗,微微地向我一笑,便又缓缓离去,消失在梦的尽头„„醒来,只嗅到芳香馥郁的紫藤花香,听见微风翻动着书页的沙沙声。低头一看,书上正是《小翠》那一篇哩!

蝶影,蹁跹于我心中的图画。那《春怨》是我心中细腻的人物画;那贺知章的《咏柳》、杜甫的《绝句》是生机盎然的花鸟画;不管是谪仙人笔下那飞瀑直泻、银河倒挂的壮丽,还是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澎湃起我心中千堆雪的无限风光,都是我心中绝美的山水画;而当农人们疲倦而快乐的心随着布谷鸟的兴奋鸣叫在高高的麦草垛上舞蹈时,那“小麦覆陇黄”的夏日正午又如一幅精美的油画般在我记忆的晴天下翻晒„„

古书,慢慢为我展开了这世界的多彩长卷,让我领略独美的风光„„

蝶影,纷飞在古人思想的烈焰边。听着爸爸给我讲《论语》,我

发现原来孔子是这样可爱而伟大的人——他有着“十五而志于学”的勤奋,有着“暮春浴咏”的简单愿望,有着“回也不愚”的恍然大悟,也有“吾罪几矣”的诚恳自责„„他驾着轰隆隆的木车终其一生都在为理想而奋斗不息,终驶向了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也留给了历代人无穷的精神财富„„

从为苍生恸哭的阮籍,到念着“横渠四教”的张载;从博学强记的朱子,到勉励书生的仓山居士„„他们的思想恰如一盏盏首尾相连的明灯般,照亮了我天上的街市,引领我走进先贤那浩淼璀璨的银河„„

蝶影,停留在古人高尚的人格边。《正气歌》中文天祥那辉映了江天、照耀了千古的爱国之心令我赞叹;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壮烈令我感叹。见证了苏武牧羊的忠贞,讴歌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热忱„„古书如同一面铜镜,映照出他们彪炳史册的无悔,也教会我永远做一个大写的人。

蝶影,翩飞在我的青春年华。青春,或许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或许会有纳兰容若《饮水词》那般无限的哀感顽艳,但更多的是西楼望远后的灯下苦读。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的那样,当我衣带渐宽,为梦想奋力前行之时,我会看见伊人的回眸一笑,倩影闪现在阑珊的灯火下,倾倒一世地美丽„„

„„

曾几何时,懵懂的我只是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成长,但,古书改变了这一切。古书,这一古老而美丽的传承,一点点填补了我生命的空

白,让我血液中又多了些热度、为我的道路又添了几许清幽。如果说我的小世界是一座小屋,古书就像一只美丽的蝴蝶,轻轻地飞过我的窗口,呼唤我、带我去领略整片星空的美好„„

走出小屋,因为窗外有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过„„

第五篇:演讲稿:读懂古书 理解文明

亲爱的老师们:

上午好!

我是七一班的学生熊翼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懂古书,理解文明》。 当我们常常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我们琅琅地读书:“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国学就像天空中飘飘的一丝丝春雨,在无声中涤荡着我们的灵魂,厚德载物,宁静而致远。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民族的浩瀚星空中,人生的坎坷历程里,无不浸透中华文化的精神!

司马迁与《史记》、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纪晓岚与《四库全书》。。。时间走了,无声无息,伟人他却依然静静地站在这里,他们看着我们,照拂着我们!或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我们在古书的海洋里,收获着一份世外的宁静。我们近距离的触摸国学经典中,感受着伟人的思想精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他们,启迪着我们的智慧!

老师,在我眼里,国学就是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盛唐清韵;在我眼里,国学就是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两宋悲歌;在我眼里,国学就是那“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浩然肝胆!

曾记得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民族气概! 曾记得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怀悲歌! 也曾记得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言壮语! 这,就是国学!这,就是经典! 它,是中华的瑰宝,它,是华夏的辉煌,它是我们伟大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的精神脊梁!

亲爱的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谢谢您们和我们一起诵读国学,传承经典,民族复兴的伟业,任重而道远,谢谢您们和我们一起,在平凡而美丽的土地上,绽放最灿烂的花朵!让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我们这里发扬光大!在我们这里发扬光大!

学习没有终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懂古书,理解文明!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下一篇:中国梦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