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课改范文

2022-05-18

第一篇:感悟课改范文

感悟历史课改

改革是永恒的主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进实验高中,进入了课堂实践。那么,高一历史课改的现状如何呢?下面就来说说课改中出现的不适应现象及以后要做的努力

一、不适应现象

1、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难以更新

观念更新是实现课改的前提,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新课改的推进和实施效果。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就是,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但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严重影响,许多教师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认为课改只是国家换了一套教材而已。历史课改过程中,好多历史老师认为,所谓历史新课程,只不过是新教材用专题的形式体现原有的历史内容罢了,教育教学方法仍可依旧,因此,有的老师还是停留在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老路上。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不符合课改要求,新方法又找不到,有些老师为体现课改,便自觉不自觉地让“应试教育”以所谓新课程的面目粉墨登场,结果,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

2、教学方式依旧

长期以来,教师普遍采用以灌注知识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方式,教师角色主要是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体现在教学上,以死记硬背为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此相对应,学生主要采用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应新课程的要求,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教师的顾虑也来了:学生好象是活起来了,课堂讨论、交流气氛很浓,时间是还给学生了,学生爱发表意见了,但教学进度完成不了;测验过后发现学生活跃了,可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技能水平却下降了,学生之间的差距显得更大了,而整个社会、学生家长以及上级领导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依然以分数为主,他们对新课程的关心最终以“顾虑”而告终。如此变化尽管可以反映教师在积极地感受和思考改变课堂,不再简单地按各种常规和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教学,但面对“顾虑”,教师有些无所适从。所有这些使得教师在短时间之内还很难真正形成在新的教学情境下与学生互动合作、共同推进教学过程的教学氛围,很难真正从传统教学过程观的框架中完全走出来。

3、学生的学习方式难以转变

新课程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求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合作学习,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立足于唤醒、挖掘、提升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其终身发展服务。

事实上,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不活跃,动手机会少,加上家长对子女的唯一要求就是好好念书,考个好成绩,取个好大学,因此,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不敢、不会从多角度地认识分析问题,多数学生将“认真听讲”作为对自己上课的基本要求,至于听什么,则由老师安排。当老师提出问题后,一般只有少数人有所反应,且他们几乎都是按照教材上的文字或老师讲解的内容来回答,更甭谈自己对教材及老师所讲内容提出更多的质疑了。总之,学生已习惯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用认真听课和机械记忆的方式来掌握历史知识是现阶段我国广大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他们普遍认为“背”是学习历史获取高分的“法宝”。绝大多数学生学历史主要依靠历史教材和配套习题,因此,上课“勾”教材,课后、考前“背”教材,成为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环节。但就其历史学习的方法而言,仍是以机械记忆、甚至死记硬背为主。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为适应新课改要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首先,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历史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建立起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将自己的课堂角色定位在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让历史教学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

其次,树立新的历史教育观念。历史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历史教材体现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历史教师应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新的理念,并用以指导教学。改革历史教学,观念必须先行。

再次,改变教师为主、一讲到底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真正主人。当前,历史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读书的指导,另一方面,按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本校实际出发,组织和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性的历史学习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的嘴、手等动起来,创造性思维活跃起来。一句话,要真正让学生自己学习历史,感受历史、领悟历史。

以上几点是我在这一学期教学实践和学习过程中的几点心得体会。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2011-12-25 感 悟

历 史课 改

第二篇:新课改个人感悟

新课改工作汇报

我校从2004年9月开始对初一年级实施新课程改革。为保证课改工作顺利进行,依照上级要求,我们在新课程实施中主要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 由领导班子开始转变观念,注重新课程改革:

开展课程改革,必须首先加强学习,在转变观念上狠下功夫,取得实效。为了让广大教师了解新课改,充分领会新课改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精神实质,从上学年开始,我校就充分利用教工大会、教研组长例会、班主任例会、教研等时间,大力气抓课改精神的宣传学习活动,传达有关课改精神,使课改工作较早地深入人心。并及时发给每位教师相关科目的《课程标准》等。使全体教师对新的课改工作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确立了正确的教育观、课程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学习观等。

及时成立基础课程改革领导机构。由学校一把手任组长,学校各行政职能部门、教研组长等担任成员,教导处负责指导实施的新课程改革领导组,加强课题研究。领导组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制定了新课改改革工作计划,完善了校本教研的计划、制度;课堂管理常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仪表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并全部装框上墙。

二、 狠抓教师培训,为实施课改蓄势储劲。

1.加强教师新课改思想政治学习,以提高他们对课改意义的认识,激发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上学期开始,教导处就分别利用教师例会、教研组、备课组会议,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帮助教师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法规,让教师明白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教师自我适应和自我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上网查询有关课改培训材料,打印给教师,让教师利用业余或教研时间认真学习。

2.选派教师积极参加培训。9月份我校组织学校的初一全体任

课教师以及初

二、三的大部分教师到赵县进行了新课程的培训。并组织了学校骨干教师参加教育局组织的新课程示范课,返校后各教研组及时进行了专题教研。并由教导处组织了全校各科的大教研活动。

3.组织观看课改光盘,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9月中旬开始,由教导初组织,各学科教师观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资料系列光盘,并要求每位教师在观看过程中认真做好记录。以学科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学习新课程标准,让他们对即将开始的新课程标准具有较全面的认识,便于新学期初教学时能重点把握新教材,在课改工作中不致于手忙脚乱。并印发了教育局关于《辛集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的通知,使教师们达成了共识并收集了部分意见。

4.为了及时发现和解决新课改中的问题,专门配备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王建波老师),每天听课、座谈,研究新课改的方法和措施;此外,专门组织学科带头人去石家庄购买了新课改方面的有关资料。

三、强化课改过程管理,让管理出效益。

(一)、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管理,向课堂要实效,努力实现新课标。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教师科学有效的课堂管理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我们要求教师在每堂课的实施过程中在要对照新课标认真备好课,在课堂实践中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1、课堂活动形式要服务于学生发展,力求实效。

2、课堂的时间管理,即教师要重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效率。

3、课堂的行为管理,即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及时纠正“活”而无序、“活”而无效的课堂现象。

(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利于新课改的实施 教育教学活动是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参与的态度和方法。学生就要有较好的学习方法,才能与教师配合得默契,教与

学才能得到统一。因此教师在实施中,还必须指导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

1、指导学生学习及合理安排时间

(1)要求学生做好学习的几个重要环节,预习——听课——讨论——解题——质疑——发展——复习——巩固——预习等。当然这些环节是在教师的指导、督促、检查下,一天一天地培养使之逐步形成习惯。

(2)要求学生在自主完成作业的同时,还要增加阅读量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好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这样有助于个性的发展和知识的延伸,并有自我个性的特点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学校图书室由专人负责,各班有专人负责图书借阅。使学生能够及时借阅到各种有益书籍。

(3)指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时间。教师在作业上不加负担,学生也不能逍遥自在无所事事。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讲效率,不仅能适时完成课内的学习任务,同时也要懂得合理安排一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锻炼,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2、开展一系列课外兴趣活动,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几个月来开展了几次的踢毽比赛、作文汇编、演讲比赛及各学科知识竞赛等,这些都是在教师和学校的主导作用下,选择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一些举措,力求让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在能力脱颖而出,促进发展。

3、设立学生机构,实行学生自主管理。

我校从各班挑选了2-3名学生组成了学生会,首先让部分学生参予到我们的管理中来,以带动大多数人的参予。并且设立值周班负责宿舍楼卫生及设施的维护、学生打饭排队等问题。这些对于我校刚刚步入全寄宿制管理确实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三)、加强对教研活动的管理,及时协调,有效运作。

加强教研活动,形成校本研究为主,开展课题研究。学校是课程实施的第一线,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渠道,而教研是课程实施的有效载体。为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创造性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积

极的做好课改工作,特结合我校实际建立了校本研训制度。力求做到“六个一”(教师每节、每周做一次后记;提供一个典型个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研讨课;每周向备课组提供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每学期提交一份学科总结;每人建立一个班级学生成长档案的教研科研模式)。要求全体教师立足学校实际,进行小组和大组相结合方式进行互助、研讨,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有较好的经验、信息及时传递。每周教研须做到“三到”:人到、心到、问题(或经验、建议)到。实行每个教研组自行拟定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利用各组约定的教研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和研究问题。通过教研活动,老中青教师在共同学习中共同进步。

四、新课改实验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我校地处偏远乡镇,生源基础差。

2、新课改资料不足,要求老师自编校本课程等,缺乏手头资料,无法征集完整参考资料。

3、现行考试制度未改变。现行的考试制度无法与新课改挂钩,按课改的方向进行检测,而新课改的最终成果又必须要经过考试来检验,学生和教师还要为了应付考试(特别是中考)而放松新课改,课改的优势无法体现。因此部分教师顾虑重重,压力很大。

4、因办学条件有限,学生活动空间少。没有专用的音乐、美术教室以及多媒体教室,师生的教学和活动场所受到极大限制,这与新课改精神及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十分不适应的。

总之,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课改的重要与艰难,看到现有教学观念与课改精神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立足校情,勇于探索,不断实践,狠抓课改实效,规范学校各项管理,促进学校发展,抓住机遇,走科研兴校之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进程。

小辛庄乡中学

2004年12月28日

第三篇:聆听课改 用心感悟

聆听课改

用心感悟

对于“课程改革”这个词组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这个概念的内涵却是知之甚少。而当真正走近它了解他的时候,它却要辞旧迎新,去粗取精,以全新的面貌示人了。幸得我校成为区内首批“深化课程改革”试点学校,也幸有市内权威人士来校解读,让我对它,有了初步的认识,虽尚肤浅,却是良好开端。 28日下午,聆听了市教育学院张建芳处长关于“深化课程改革”的讲座,受益匪浅。张处长的讲座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声情并茂、深入浅出,让我对“深化课改”有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在讲座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已经对接下来将要进行的具体操作有了丝丝渴望,虽然我知道,这其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挑战,要耗费许许多多的精力,但我依然渴望践行。

张处长的讲座中提到“课程整合”,对此我有较为强烈的共鸣,而在他所列举的例子当中,我也恰好看到了当时自己授课时所感受到的内容。2014年第一学期时,教授五年级语文(上)和品德(上),新学期伊始,在熟悉教材过程中,看到语文22课的《圆明园的毁灭》和品德中《圆明园在哭泣》在内容上有重合,有互补,而两者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则是吻合的,当时我就想:是否可以将两者合为一处来为学生呈现呢,也许教材编写者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才做了如此安排呢的?在窃喜可以节省教学时数之后,顾虑随之而来:若是把握不好,把语文课上成了品德课,那就得不偿失了,我暂且无此能力,还是按部就班吧,虽如此,但总有些不甘。这次,听了张处长的讲座后,我也算是找到理论依据了,今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便可以由浅入深的去操作了,当然,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不是为了节省课时,而是真正的将学科知识和学生德育相结合,让课堂教育效果最大化。

讲座中,最令我感到耳目一新的,还是课程内容的变化,其实对于“串珠”、“编织”、“折纸”等等课程内容,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学校已经有过类似尝试,并且深受学生喜爱,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这次却有了不同的体会,首先,我知道了还有很多的内容可以走进我们学校,走进我们的课堂,它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变得如此多姿多彩,可以让孩子们真真正正的走进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并且参与其中,当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还需用心去设计,用心去操作,因为一旦施行,就不应该仅仅流于表面,走过场,看热闹,而是让孩子们全身心的投入——这一点张处在讲座中也做了提醒。其次,我却没有想到这些内容还可以真正的走进课程表,走进学生们每天的学习生活,成为一个单独的体系——有教材,有过程,有评价。如此的变革,将会给孩子带了些什么呢?我和他们一样期待„„

教师招收学生,学生将会根据自己的好恶来选择课程,选择教师,这样的形式原来只在大学校园中见到:某位教授的讲座,人满为患;某位学者的课堂,门可罗雀。而今,这样的形式已经走进我们的小学校园,不久的将来,也将走进我们秀实的校园了。上学期,我们也选课,但走的是平均主义路线,最终使每门拓展课程的听课人数达到平衡,从教师的工作量来考虑,这当然是极好的,但是这就使得很多课程的受众参差不齐,有的孩子在某方面没有兴趣和天赋,却因为喜爱的科目满员而只能委屈求全。如果真的将更多分主动权放还给学生,那将会更加别开生面吧?

很久以来,我一直对推行的“素质教育”心存疑虑:渴望它的普及,带给孩子真正的“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但是又不敢全面放手,以身尝试,究其原因,我想归根结底是在于那场改变人生的“高考”,因为它的背景太深了——已经走过了两千多年;它的波及面太广了——牵动这个星球六分之一的人口。高考制度不改革,一切都是昙花和浮萍。 而今,它真的要发生变化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可以真的走向更深入的变革了。

第四篇:课改感悟点滴谈

“课改感悟点滴谈”教师例会发言

白鱼九年制学校

张立龙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

我很荣幸今天能在这样的场合发言,今天我发言的内容是: “ 课改感悟点滴谈”。不足之处请各位同仁给予批评和指正。

课堂模式的改革已经提出一年多了,而本学期我们才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通过“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的视频学习,我感触很深,教师只是课堂的参与者,引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课堂中学生发言积极,通过展示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展示也是多样化的,整个课堂成了一场精彩的演出。同学们时而是舞台上的表演者;时而是舞台下忠实的观众,时而是裁判,给予演出者真诚的评价。课堂气氛融洽,学生参与度高,课堂学习效果好。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的轻松。因此,我对这样的课堂产生了兴趣,学起了洋思教学模式和杜郎口教学模式。

通过近两个月的学习和实践,不管是洋思教学模式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还是杜郎口教学模式的导学、自学、讨论、汇报展示。都离不开导学、小组合作探究这两个环节。这里所谓的导学是教师提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有目的的自主预习,这一环节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小组合作探究是把学生分成六至八人为一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协商,解决疑难问题,达到一种有效地合作交流,这是这种教学模式环节的关键。目前这两个环节我们都在尝试着做。但存在的问题是:(1)小组合作的管理机制环节缺失,仅凭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远远不够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出台小组合作管理措施;(2)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约束性差,竞争意识淡漠。学校应充分利用校会和班会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和教育;(3)奖励措施不到位,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不起。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4)学校课改领导小组对课改提出了大方向,但操作过程,具体细化分工不够;(5)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太过单一,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的兴趣就会被冲淡;(6)学生家庭环境不同,家庭教育差距较大,多数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学生在家学习的监管缺失,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很大难度。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以上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但它出自我的真心和思考,虽然过多的指出了不足,却都是真话,真话虽然不多悦耳,但它好比良药,苦口利病,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仁能帮助我解决这些困惑,我将感激不尽。俗话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努力,克难奋进,我们将在白鱼中学的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谢谢大家。不足之处,多多指教。

2012年5月

第五篇:初中语文课改感悟

汾河中学

王香萍

摘 要:文章从新课程改革的起点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语文课程的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个人对初中语文新课改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初中;新课改;反思;感悟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我校广大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努力,语文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教改初期,仍然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甚微——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何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1语文教改感悟

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②“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③关注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④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 “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2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①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②教法。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③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3课堂教学避免误区

①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

②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4课堂教学建议

①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②要把握好课堂讨论。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③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 ,“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是我们在语文课改中的点滴感悟,从中不难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方言研析范文下一篇:法治新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