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编精心整理了《对外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一、引言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两者不可分离,相辅相成。饮食文化应该得到重视。通过讲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人的性格及思维方式,准确表达相关的汉语。本文以中日饮食文化对比为出发点,结合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探讨如何将中华饮食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

第一篇:对外文化论文范文

文化创新与发展对外文化贸易

[摘要] 本文分析了以创新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对于提升文化产业和推进文化贸易的重要性,并通过对文化贸易的国际和国内现状的分析,指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思考。

[关键词] 创新; 文化; 文化产业; 文化贸易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中国提升其“软实力”,进一步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战略抉择。中国文化要想“走出去”,必须在先进文化引领下,在文化创新进程中大力推进对外文化贸易,这样才能将一个发展的中国、开放的中国、文明的中国的全新形象展示给世界。

一、创新文化建设与文化创新体系的构建

先进文化,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文化。对先进文化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追求文化创新和实现文化创新的过程,而且这种创新是高层次、大幅度和全方位的,是最具有时代精神、历史价值和本质意义的。

(一)文化、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

学者们一直就没有给“文化”一个权威的定义,而是透过自我的阐释展现文化的不同侧面和广阔维度。从总体上看,文化产业可区分为作为哲学政治观念的“理论—意识形态文化产业”和作为经济制度、发展模式的操作性、应用性文化产业两大部分。这里探讨的文化产业主要是指后者。

全球化导致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区域转向世界市场,原本地方化的文化象征迅速成为全球化的文化商品和服务,从而产生了国际文化贸易。令人担忧的是,以美国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等为代表的全球性强势文化产业作为文化的再现者正在成为某种显性或隐性标准文化的缔造者和推动者。这些行为的动力和终点都是对商业利益的无止境追求,但它们会对输出国(地区)的现存文化产生影响甚至会对其进行重建。所以,国际文化贸易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绝不仅仅是经济的。于是,如何通过文化创新把本民族的文化用产品和服务的形式输出到国外并形成强势,以进代守,便成为中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创新文化与文化创新体系的构建。

创新文化的建设有三个层面的内涵: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与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相应的,表现为一种物化的、外在的形式与载体。以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为核心的精神层面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以法律、法规形式出现的制度文化是遵循这一内涵的创新文化的评价体系,而以文化为内核,表现文化的产品、服务则是创新文化的物化载体。(田丰:“文化创新的基本内涵”,《学术研究》2004年第2期)

对于作为智慧凝聚和精神凝结的文化来说,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赋予文化以旺盛的活力与强大的魅力,才能使文化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和高度的市场认可,并因此而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产生更为卓著的效益。所以,文化创新是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和推进对外文化贸易的灵魂。文化创新就是要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中,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中,在文化交往与文化选择、文化批判与文化兼容、文化积累与文化创造、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的相互联结和相互作用中创新文化。

二、对外文化贸易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利器

2005年12月23日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从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高度指出,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已成为我国发展文化事业、增强文化实力、提高国家“软实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新的战略突破口和历史性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文化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WTO组织成员之间的谈判和协议中,文化的引进和输出(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电影动画片和故事片、印刷品、出版物、视听艺术、表演艺术、载有文化艺术内容的光盘、视盘和多媒体、娱乐、会展等)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而且特殊的组成部分,因此理所当然地被纳入了许多国家对外贸易的战略研究视野。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过去20年间,全球文化贸易的年贸易额翻了数倍。但是,这些贸易绝大部分在少数发达国家之间进行。1990年代以来,人类对于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巨大。国际文化市场已成为企业和政府共同关注的战略高地。如世界电影市场年销售总额约为200亿美元,美国电影就占75%的份额;日本的动漫画及衍生产品的销售总额,从1960年代开始逐步高涨,到2000年已超过1万亿日元。

然而,中国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对外贸易方面,远远落后于国家对外贸易的总体增幅,并且存在巨大的逆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2001年我国引进和输出图书版权的比例为11.9:1;而2003年,我国音像制品的进出口金额之比进一步扩大到9:1。

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包括:1.观念定位差异。我们长期以来没有把文化软件看做是重要的出口商品,缺乏对国际文化市场的认真研究,缺少对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和市场化开发,几乎没有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的文化商品和服务名牌。2.主体缺乏。开展对外文化贸易的主体是优秀的企业以及它们打造的产品,尤其是名牌产品,我国目前的文化名牌几乎为零。3.政策缺位。一个文化贸易的出口大国需要有一整套经常调整的、重在推动和促进本国文化贸易国际化的法律和政策,包括文化贸易的外汇管理、项目审批、商品结构、区位重点、税收优惠政策等,我国目前急需研究制定这样的文化贸易法律和政策框架。

三、在文化创新中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思考与对策

21世纪前2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对于我们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全面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那么,我们如何在先进文化引领下,在文化创新进程中推进中国的对外文化贸易呢?

(一)大力加强文化创新。

中国悠久的历史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它使中国具备了发展文化生产的基本条件,但这不是促进文化生产大发展的根本条件。在现代条件下,文化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牵引力和内驱力,同时又处于全球的激烈竞争之中。多样性并存的全球文化生态,其本质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在这样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任何一种文化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真正从创新中实现文化及其产品和服务的变革与升华。

(二)发挥政府强有力的调控和推动作用。

加强对外文化贸易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发挥政府强有力的调控和推动作用尤为重要。这主要包括针对于对外文化贸易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配套政策制定、统计指标和信息研究系统建设、对外文化贸易与政府文化交流工作的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对外文化贸易的政府服务机构的建立等。

(三)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走出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重点扶持大型国有文化企业的对外文化贸易,赋予有条件的各类文化企业外贸自营权,鼓励其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做强做大对外贸易的文化品牌,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改革和重组现有对外文化交流机构,培育大型文化中介机构,形成一批经营文化产品的跨国公司。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使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

(四)重视发挥产业链的关联作用。

我们在制定文化产业振兴战略的同时,就应该着手打造出既适合文化产业自身发展,又有益于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链条,并充分发挥产业链的关联作用,实现文化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流通。另外,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具有一般商品和文化特殊商品的双重属性。一个国家的对外文化贸易,不仅仅具有经济的价值,而且具有外交、外宣功能。由于在文化观念、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着重大的短期内难以消除的差异,所以,必须以国际目标市场需求为导向,抓住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的普适价值和共通共融点,才能促进文化贸易的提升。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责任编辑 柳 波

作者:王雪野

第二篇:浅析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一、引言

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两者不可分离,相辅相成。饮食文化应该得到重视。通过讲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人的性格及思维方式,准确表达相关的汉语。本文以中日饮食文化对比为出发点,结合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探讨如何将中华饮食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必须同时学习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随着近年来汉语热的兴起,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教学,还必须要导入或融入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因素。陈光磊认为,文化因素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语言要素,也可以说是一个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语言教学的内容。在教学中要树立比较意识,比较不同文化存在的差异。日本与中国相邻,都处于东亚文化圈,中日之间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日本在各个方面深受中国的影响。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民族特色的加强,中日饮食文化之间日益呈现出差异性。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的。语言是可以学习的,但文化更倾向于内化,更多的是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习得的。饮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极具代表性。从饮食文化入手,可以引起外国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汉语,运用汉语。

二、中日饮食文化的异同

(一)中国饮食的特点

中国地大物博,物产种类繁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推陈出新与博采众长中形成了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1.地方特色,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技术精湛,讲究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配比。不论是红色的萝卜,还是黄色的南瓜都可以雕出美丽的盘式,赏心悦目。中国地大物博,受到气候、特产、饮食习惯等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八大菜系,分别为:鲁菜、川菜、苏菜、粤菜、闽菜、皖菜、湘菜、徽菜。

2.注重品味情趣。中国烹饪除了对色、香、味有严格的规定外,还对菜肴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的节奏有相关的规定。菜肴名称有写实的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传说、菜肴形象命名的,如狮子头、叫化鸡等。

3.饮食与医疗保健相结合。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关系,利用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可口的菜肴,可以达到预防某种疾病的目的。比如茯苓夹饼、酸枣仁粥、鸡汤、参芪鸡丝冬瓜汤等。

4.烹饪技术多样,刀工技艺精湛。我国共有几百种烹饪方法,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与之媲美的。例如,采用水传热的烹饪方法有:烫、焯、煮、炖、烧、焖、涮、汆煨等。用火烹制的主要有:烤、炙、炮、熏、烘等。采用蒸汽传热的烹制方式有蒸等。此外还有拌、糖渍、蜜汁、腌制、糟、醉等。还有采用固体传热烹制的方式,如通过食盐或砂粒对食物原料进行加工处理,比如有原料涨法中的盐发、砾发等。还可以直接烹制原材料食用,如盐焗、泥烤等。在烹饪中,刀工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中国厨师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根据不同的原料和烹饪要求,刀工技术方法大致有数十种。可以把不同的食材切成段、块、角、条、片、丝、球、丁、米、末等多种样式。

由于文化的差异,各国饮食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下文以日本为例进行饮食文化的介绍。面对来自以日本文化为背景的汉语学习者,了解中日饮食文化的异同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师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饮食文化的教学。

(二)日本饮食的特点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鱼类资源非常丰富。他们肉类的摄取大部分来自于鱼类。在日本的饮食文化中,除了注重食物的新鲜程度、合理搭配之外,还特别注意菜肴的造型摆放。

1.食谱的丰富—杂食。日本饮食一般可分为主食和副食。米是主食,蔬菜及鱼等为副食。日本人一般不吃肥肉和猪内脏,有的人不吃羊肉和鸭子。作为世界第一的杂食族,日本人的饮食构成是值得研究的。它反映着日本人的性格和价值思想观念。日本料理源远流长,种类十分丰富,在他们的饮食文化中甚至可以看到一些日本的文化内涵。但是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日本的自然资源并不丰富,这也使得他们在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的必要性,用有限的资源做出种类多样的食物。随着水稻种植技术传入日本,日本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但是杂食这一特性却没有改变。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日本的畜牧业过去较为落后,又由于牲畜用于耕地拉车,佛教禁忌杀生,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日本人的肉类摄入量是不足的,但这几年这种状况有所改善。日本人自称是“彻底食鱼的民族”,在日本可以品尝到的海鱼达三百种以上。日本人的寿命这几年均有明显地增长,这与食物谱系的多样性是密切相关的。

2.生凉新鲜。日本人在很久以前就已认识到食材新鲜的重要性。按照日本人的观点,新鲜的东西营养丰富,任何食品的最佳食用期都是在它的新鲜期。日本人喜欢将食物生吃,不仅生吃各种蔬菜水果,而且生吃鸡蛋,生吃鱼,生吃肉。而且在烹饪方式上两国也有着不同之处,日本料理的方式主要有煮、炸、烤以及凉拌等,同时搭配有味噌汤、腌酱菜等。日本料理的特色是生凉油少、分量较少、种类繁多、颜色丰富、味道鲜美。中国菜的烹调方法中有许多带“火”旁的字,如爆、炒、熘、煨、烧、煸、焖等,这些字在日语中是较为少见的。

3.追求造型的美感。日本饮食更为注重美的艺术。在日本的食品中,其名称与自然景物有关的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如松风、红梅烧、矶松、桃山、牡丹饼,以及州滨、时雨、越之雪、落雁等。除了名称以外,日本的菜肴让人赏心悦目。例如,日本的生鱼片拼盘。中国菜讲究色香味,日本菜则讲究色形味。日本料理又称五味、五色、五法料理。五味是甘、酸、辛、苦、咸;五法是生、煮、烤、炸、蒸;五色是白、黄、青、赤、黑。日本菜强调的是造型的美,所以每份菜的量都不大,但是原材料却是非常新鲜的,注重摆放的艺术性。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饮食文化教学

(一)饮食文化教学的教学内容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对汉语言背后暗含的文化现象不能完全的理解,对学习语言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不能很好地与中国人进行深入的交流。留学生只有在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节日习俗等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与人用目的语进行交谈。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以语音、词汇、语法为主要的教学内容,饮食文化可以根据学生的交际需要进行重点的、简单的介绍。这一阶段要做好饮食文化要素的教学,指导学生运用日常交际会话。从饮食文化的一个角度入手,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小的文化体系,从而让学生汇成一个饮食文化的系统。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中国文化简略分散的了解,形成自己的汉语文化脉络。例如:课文语言提到川菜和菜名假如为“麻辣豆腐”时,老师可以适度补充一些其他的川菜菜名,运用图片加拼音的方法展示出一些川菜名,引导留学生通过菜肴特点去掌握中国饮食的地方特色。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以后,留学生的词汇量有所增加,进入到汉语教学的高级阶段,他们的沟通能力不断提高,这时学校可以开设中国文化专题课,以饮食文化为例,这时的教学应该从饮食的思想观念的层面去讲解,而不是局限于食物本身。

当对外汉语教学中提到一些与中国饮食文化相关的词汇时,应该根据语言教学的需要进行饮食文化要素的教学。如有关“吃”的暗含性的表达,在进行有关饮食的俗语、谚语表达的教学时,有必要加入适当的饮食观念、饮食文化习俗的介绍,帮助学生掌握此类表达。在日常生活中,汉语中的这类表达也很多,中国人选用词汇造句时,常常“把复杂的人生感受,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和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与‘吃’联系起来”这是汉语所具有的独特的个性。外国留学生在了解饮食文化对中国人为什么有如此重要的影响,并且在了解这一语言的特点后,才能理解这类语句所含有的深刻的涵义。比如:汉语经常用吃出来的味道来比喻人物内心的错综复杂感受,五味“酸甜苦辣咸”以及“香和臭”没有一个被漏掉。形容人所处的境遇或样较为落魄用“穷酸、寒酸”,“心酸、辛酸、酸楚”则形容人痛苦难过;“甜”组成的词语多为美或好的意思,比如“睡得甜、笑得甜、长得甜、嘴甜”;“苦”则与“甜”相反,与苦味相联系的多指多难、挫折、不幸、辛劳,“孤苦、苦闷、苦海、苦劝”;还有“泼辣、火辣”。了解中国人食熟忌生的饮食习惯,利于留学生完全地理解“生人、熟人”的含义。与日本人饮食习惯相反,中国人喜食油腻的习惯在语言中表现为以“肥”、“油”表示“利益”,如“富得流油、肥差事、油水大”等等。诸如此类的文化因素教学都应该在语言词汇教学时,适当、适度地讲解给学生,便于学生们更容易地理解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更恰当地运用汉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在对外汉语饮食文化教学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外国留学生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学习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中国饮食文化方面的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亲自感受。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不仅局限在从理论上认识这种饮食文化,还可以通过去饭店品尝,亲手制作等去感受饮食文化。理论学习必须与实践结合才能更好的了解饮食文化,也就是说在理论学习上需要在对外汉语课堂中进行饮食文化教学,也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去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对于饮食文化方面的知识,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到什么是饮食文化,比如“八大菜系”有什么区别,各地小吃是如何体现当地特色的等都需要品尝之后才能发现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所在。因此,通过课堂学习和亲身实践才能更好地在对外汉语中开展中国饮食文化教学活动。

(二)饮食文化教学中的对比教学方法

在初级和中级对外汉语饮食文化的教学课堂中,一般都注重教材中含有的文化要素和关键点来讲解。实际上,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他们一般情况下会将本国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通过比较找出异同进行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将两种饮食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可以消除留学生由于所在国文化的影响而带来的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偏见。同时,通过对所在国文化的深入探究,比如在课堂上讨论自己国家的日常习俗、传统观念,这是了解另一国文化中价值观念、习俗的一种方式。就饮食文化进行中日对比,教师可以给同学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某种特点,然后再介绍日本饮食文化相关的特点,还可以拓展将中日其他文化现象进行比较,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在对外汉语初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媒介语通过对比之后进行讲解。用提问的方式引出两国不一样的饮食文化,运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工具形象直观的让学生了解饮食文化,增加他们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让课堂更加有趣味性。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学生的心情有所放松,更容易接受信息。通过观看视频可以让留学生进行更加真实的文化感受,营造出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中高级阶段,由于学生的汉语水平较高,沟通障碍减少,有关文化的要素日渐增多,教师不能再用简单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法教学,这时可以用开展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师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相关的材料以便在课堂上参与讨论,比如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八大菜系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介绍他们所在国家不同地方的菜肴,也可以在课堂上画出自己国家具有地方性的食品,让学生在介绍这种菜肴的时候说出其种类、口味、地域特色、烹饪手法等。最后教师再讲解中国八大菜系的种类、烹饪手法、特色风味等,通过与学生叙述的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介绍中国八大菜系所含有的地域文化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思想价值观念。

四、结语

本文以中日饮食文化对比为例,浅析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作用、中日饮食文化异同、对外汉语教学中饮食文化教学以及饮食文化教学中的对比教学。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深入拓展,汉语以及它所承载的中国文化为世界所瞩目。汉语文化教学在此背景下逐渐得到重视,不断走向完善。

参考文献:

[1]欧阳蔚怡.感受日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2]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程书秋,郑洪宇.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述评[J].继续教育研究,2008,(3).

[5]吉牧.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1).

[6]陈光磊.关于对外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7,(1).

[7]赵守辉.汉语与饮食文化[J].汉语学习,1991,(5).

(姚 迪 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121013)

作者:姚迪

第三篇:对外汉语文化词研究述评

摘要:文化词是词汇的特殊组成部分,汉语学习者想学好汉语必须学习这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意义的文化词。文化词的特殊性使得很多学者对文化词进行相关研究。

关键词:文化;文化词;文化词教学

文献标志码:A

一、汉语文化词本体研究

(一)文化词的概念界定

何谓“文化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但界定标准尚未统一,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如下:

常敬宇(1995)认为:“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王国安(1996)指出:“文化词指那些直接反映中国独特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词语。”孟子敏(1997)强调:“所谓文化词语,是指具有文化意义的词或短语。”杨德峰(1999)提出:“文化词语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词语,或与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词语。”李大农(2000)界定:“文化词既包括反映汉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内容的词语,也包括含有比喻义、象征义、褒贬义及语体色彩的词语。”汲传波(2001)认为:“词的文化义是词义中隐含的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等诸多文化因素的意义。”张慧晶(2003)提出:“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指一个词在指称实物的同时所蕴含的特定民族文化信息。”陈英兰(2006)强调:“文化专有词指一定民族文化所特有的或包含和传递着特殊文化信息的词语。”李晓琪(2007)界定:“文化词语特指那些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能直接从字面上了解其含义,具有固定的文化附加意义的词语。”赵明(2008)认为:“文化意义是社会赋予词或短语的感情色彩、风格意义、比喻意义、借代意义以及特有的概念意义。”

在众多概念界定中,笔者更倾向于李晓琪的界定方式。我们通过对学者们概念界定的观察,可以明确得出结论,即学者们对“文化”的理解不同导致“文化词”在概念界定时出现分歧。学术界的这一现象为一些学者提供了研究的基础,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学者们的概念界定进行了梳理,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如下:

赵明(2009)从“文化意义说”、“文化内容说”和“文化附加义说”等三个角度梳理了以前学者们的概念界定。王海平(2010)认为无法确定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标准是学者们对“文化词语”和“词语的文化意义”概念混淆所导致的。杨建国(2012)从如何看待文化和汉语文化的角度出发,梳理了先前学者的研究,主要借鉴常敬宇、王国安、苏宝荣的观点,以自己的方式界定了汉语文化词。

在学者们的研究述评中,笔者认为赵明的梳理方式较为合理,且具有一定的突破。无论是概念界定还是对这些界定的梳理,都对文化词的相关研究做出了贡献。

(二)文化词的分类标准

学者们对文化词概念界定的不统一,使得各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词进行了分类。笔者通过研究,认为以下四位学者的分类较具有代表性。

1.王德春(1990)认为国俗词语可划分为七类:(1)反映中国特有的事物;(2)外语中无现成对应词语;(3)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4)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5)国俗熟语;(6)具有两种以上国俗语义的词语;(7)具有修辞意义的人名。

2.常敬宇(1995)将文化词语划分为十五类:(1)表达辩证观念的词语;(2)表达伦理观念的词语;(3)反映中庸和委婉意识的词语;(4)反映汉民族心态特征的词语;(5)典籍文化词语;(6)宗教文化词语;(7)民俗文化词语;(8)礼俗文化词语;(9)形象词语;(10)象征词语;(11)饮食文化词语;(12)数词;(13)颜色词;(14)人名;(15)地名。

3.王国安(1996)强调文化词应划分为五类:(1)反映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的词语;(2)反映中国独特的风俗、习惯的词语;(3)表现中国独特的精神文化的词语;(4)表现中国独有的物质文化的词语;(5)表现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制度的词语。

4.李晓琪(2007)根据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将文化词划分为四类:(1)物态文化词;(2)制度文化词;(3)行为文化词;(4)心态文化词。

在学者们对文化词的分类方式中,笔者较认同李晓琪的分类方式。笔者认为文化词中“文化”是关键,因此,从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划分相对应的文化词较为合理。尽管学者们的分类存在差异,但都以汉文化的主要素作为划分标准,这也是目前学术界普遍采用的分类标准。

二、汉外文化词的对比研究

吴利琴(2005)从汉英对比的角度,分析了两个民族在思维方式、历史原因、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吴利琴在此基础上对汉英两种语言民族词汇在词汇构成及词汇意义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从文化的角度将汉英词汇在语义层面上划分为四种情况,即语义相等、语义内包、语义交叉和语义空缺。笔者认为吴利琴的汉英对比涵盖范围广泛,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材料。

一些学者从翻译的角度对汉外文化词进行了对比研究。谭勇(2003)从文化蕴含的不等值对应性或称半对应性、文化蕴含的非对应性、文化蕴含的零对应又称为词汇空缺对应等三个方面对汉英文化词汇进行对研究。赵明(2008)按照文化意义的对应关系,将汉俄文化词语的关系归纳为三种:同一文化词,不同文化意义;不同文化词,相同或相近文化意义;不同文化词,文化意义也不同。吴元元(2009)认为对等关系、平行关系、全空缺关系、半空缺关系和冲突关系是不同文化中文化词汇内涵意义的五种类型。笔者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梳理,认为从翻译的角度研究汉语文化词是具有一定局限的。这要求研究者对两种语言能够熟练运用,否则可能会出现误译现象,从而影响研究所得出的观点结论。

还有一些学者在翻译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内容具体化,对文化词中的动物词进行汉外对比研究。黄静(2003)指出汉英动物词语存在差异是由人类文化进化的特殊性所导致的。史云波(2007)从以下三个角度:词汇对应,语义对应;词汇对应,语义不对应;词汇不对应,语义对应对t比分析了汉英动物词汇。彭君(2009)提出汉英动物词汇意义上存在四种情况,即词义基本对应、词义并行、词义空缺和词义冲突。李静(2010)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并结合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分析了汉英动物文化词以及留学生习得的偏误。马银霞(2012)对鼠、牛、狗三词的中外文化附加义进行了对比研究。关于动物文化词的研究丰富了文化词研究的内容,这种具体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笔者认为宽泛的研究不适合于总结归纳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教学的原则、策略及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研究更能适应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

三、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文化词研究

(一)从文化教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胡明扬(1993)从文化因素的角度研究了受不同条件影响制约的文化词汇。孙欣欣(1997)认为基础阶段文化导人有序列展示法、系统归纳法、中外比较法、今昔对比法和因材施教法等五种不同方法,基于这些文化导入方法研究了文化词在基础阶段的讲授。朱蓉(2011)从文化教学的角度对独有文化词和蕴含文化联想义的文化词教学加以研究。

(二)从教材出发研究的文化词

赵明(2010)对四本中级教材中的文化词进行了定量研究。廖长敬(2011)考察了《成功之路》中级阶段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成理理(2011)通过对《发展汉语》系类教材中的交际文化的考察详细分析了其中的交际文化词。曹阳(2012)以《读报纸,学中文》和《时代》为例对中级报刊教材中的文化知识进行了分析研究。谭欣(2013)研究了《新实用汉语课本》初级、中级、高级等三个阶段的文化词。陈丽楠(2013)比较研究了《发展汉语》与《博雅汉语》两套教材中高级精读教材的文化项目,其中包含文化词研究。

(三)从学生习得角度进行的文化词研究

张仕海(2012)通过两篇文章对比研究了汉字圈与非汉字圈留学生文化词习得情况,另有一篇文章以中高级水平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其文化词习得情况并进行分析。张凌波(2013)将动物文化词作为为调查对象,研究了第二语言教学下的汉语文化词习得情况。王婧雯(2013)基于四本教材调查研究了留学对在汉语交际文化词的习得情况。

(四)从学习者国别角度进行的文化词研究

李大农(2000)研究了韩国留学生的汉语文化词教学。赵明(2008)针对俄罗斯学生进行的文化词教学进行了研究。韩晶(2009)以泰国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在泰国的教学实践活动,从文化词教学研究了文化因素对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

(五)文化词教学方法、原则、策略的研究

张高翔(2003)认为文化词语教学的关键是文化的导人,重点是文化词语的使用练习。赵忠江(2010)研究了“词的文化义”教学与“文化导人”的关系。李晓鹏(2010)分析了文化词语的教学重点、教学技巧、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过程。李静(2010)针对对外汉语动物文化词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麻慧婷(2011)研究了文化词语的教学策略。高剑华(2012)提出了文化词的具体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中的注意事项。孟鹏丽(2012)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留学生学习等三个角度提出了对外汉语文化词教学策略与建议。赵明(2013)指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教学的注意事项并对教学技巧实例展示加以研究。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文化词研究中,针对教材进行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多,但针对具体国别和学习者习得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笔者认为,定量研究和调查研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文化词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然而学者们在这两方面的研究尚有不足之处。

“汉语热”的现象必将使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持续、稳定、蓬勃发展,对文化词的教学研究在这一趋势下将不断深入。未来学术界关于对外汉语文化词教学的研究会呈现出明显的具体化研究趋势。我们期待以后的研究能突破现有研究领域和成果,并期待以后的研究成果能更好地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曹 阳.对外汉语中级报刊教材中的文化知识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陈丽楠.高级精读教材语言文化项目编排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陈英兰.浅析文化专有词的翻译[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5]成理理.对外汉语教材中的交际文化编写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高剑华.现代汉语文化词与对外汉语教学[J].大连大学学报,2012(10).

[7]韩晶.从文化词教学看文化因素对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以泰国教学实践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黄 静.英语汉语中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2003(5).

[9]汲传波.词的文化义、交际文化义与对外汉语教学[J].聊城师范学报,2001(1).

[10]李大农.韩国留学生“文化词”学习特点探析——兼论对韩国留学生的汉语词汇教学[J].南京大学学报,2000(5).

[11]李静.跨文化视角下的汉语文化词研究与教学——以动物文化词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住论文.2010.

[12]李晓鹏.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教学[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3).

[13]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4]廖长敬.对外汉语中级阶段教材中的文化因素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5]马银霞.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动物词文化附加义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6]麻慧婷.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7]孟子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c]//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7.

[18]彭君.中荚动物词汇语义对比分析[J].安徽文学,2009(8).

[19]史云波.汉英动物词汇的语义探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2).

[20]谭欣.《新实用汉语课本》中的文化词语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1]谭勇.跨文化交际中词汇文化的盲点[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11).

[22]王德春.汉语国俗词典[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

[23]王国安.论汉语文化词和文化意义[c]//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24]王婧雯.留学生汉语交际文化词习得情况调查——基于四本教材[D].南京: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5]吴利琴.第二语言文化词汇的构成与教学[J].山东外语教育,2005(5).

[26]吴元元.文化词汇的内涵意义对比研究与跨文化交际教学[J].科技资讯,2009(20).

[27]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8]张高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29]张慧晶.试论汉语词语的文化附加义[J].汉语学习,2003(3).

[30]张凌波.浅析第二语言教学下的汉语文化词语习得策略——以动物文化词为例[J].当代继续教育,2013(8).

[31]张仕海.汉语文化词习得实证研究——基于汉文化圈与非汉文化圈留学生的比较[J].语言与翻译,2012(4).

[32]张仕海.汉字圈与非汉字圈留学生文化词习得比较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11).

[33]张仕海.中高级水平留学生汉语文化词习得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3).

[34]赵明.对俄汉语文化词教学初探[J].中国海外教育,2008(1).

【35]赵明.汉语文化词语界定研究述评[J].现代语文,2009(4).

[36]赵明.论国际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教学策略[J].国际汉语学报,2013(1).

[37]赵明.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界定与教学[J].中国文字研究,2013(8).

[38]赵明.国际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传播策略的个案分析[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3(12).

【侯菁钰:哈尔滨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陈 一: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作者:侯菁钰 陈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构建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海外代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