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报道宣传艺术管理论文

2022-04-18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热点报道宣传艺术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一、提高企业报刊编辑策划水平的必要性1、打造“企业名片”的要求。企业报刊被喻为“企业名片”,要打造好这张“企业名片”,必须努力提高企业报刊编辑的策划水平。

热点报道宣传艺术管理论文 篇1:

提升人大新闻宣传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人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对于展现人大作为、提升人大形象、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增强全社会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人大是新闻素材的“富矿”,有着丰富的新闻资源,但长期以来,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性、宣传味偏重,而吸引力、亲和力不足”[1],影响了社会公众的关注度和接受度。加强和改进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提升人大新闻宣传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增强人大履职的美誉度和公众认可度,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分析:“新闻性”不足是感染力和影响力缺乏的重要原因

一是内容偏离公众需求。公众接触人大新闻宣传内容的前提条件是人大新闻能够满足人们的期望。离公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求越近的人大新闻宣传,就越具有可读性和吸引力。有学者就“为什么不关心人大新闻”进行过调查,回答中选择最多的是“与个人生活没有关系”,这反映了人大在新闻宣传中存在着偏离公众需求的问题[2]。当前,人大新闻报道往往集中于领导动态与会议活动,而对于人大立法、监督等履职中关乎百姓生活的内容,报道力度明显不足;对当前社会公众密切关注、热切期盼的热点焦点问题,反映依法治国、民主政治发展方向和进程的内容,很少涉猎。报道大会惯用“举举手”画面,报道常委会会议常用“审议通过了XX工作报告”,报道人大活动都是“对XX工作给予肯定,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的“老三句”,而忽视了会议中大量有价值的群众十分关心和渴望了解的“会议是怎样审议的,提出了哪些问题和建议”“监督检查发现了什么问题和不足,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有什么说法”等信息。宣传报道远离公众生活,人大成了公众心目中的“清谈馆”“象牙塔”,成了“开会”“举手”形象[3]。

二是过程性报道和深层次挖掘不够。近年来,随着各类媒体对人大新闻报道的常态化,人大的“出境”“出面”率明显增加,人大新闻宣传版面和篇幅不断扩大和增加,但一些过程报道、深度报道显得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篇幅不够[4]。对人代会、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的报道,往往仅有概括的笼统的程式化报道,忽视对人大履职行权过程的报道和对不同意见的报道。群众知道表决结果、决议内容固然重要,但人大审议过程、表决内幕,决议形成中的民主激辩是有价值的群众十分关心和渴望了解的信息,是最能激发民众参与政治的有效力量。人大新闻宣传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结论公开”轻“具体流程”的倾向,许多新闻报道满足于场面、形式和级别,而对人大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缺少深度開采。一些人大新闻报道比较多地“自说自唱”,即喜欢在人大圈子内打转,而对人大工作涉及的对象、社会反响以及“台前幕后”等,则报道反映较少。

三是表达形式同质化和程式化。人大工作法律性、程序性强,但并不代表人大新闻一定要写成内容枯燥、形式刻板、就事论事的“党八股”。当前,人大会议报道模式同质化和程式化严重,如何时举行会议、何人主持、何人参加、何人列席,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某某报告……通过了某某决议……会议认为……会议指出……等,平铺直叙,俨然流水账一般。对人大视察、调研、执法检查等履职活动的报道常常也是一幅“老面孔”。另外,在表现体裁上,往往局限于一般的信息报道,形式单一,很少采用小说、诗歌、散文、影视、绘画、图片等生动活泼、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表现形式。在语言运用上,过于强调语言的法律规范性,官腔官调多,口号性说教性语言多。把人大讲真话、实话与运用一些艺术表现手法对立起来,人大新闻宣传用语严谨而不生动,生硬而不活泼。

四是新闻宣传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

造成人大新闻宣传感染力和影响力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新闻性”不足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5]。“新闻宣传工作”是政治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新闻与宣传同属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新闻中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宣传有时也需要以传播新闻的形式达到目的。但一直以来,许多人习惯于把“新闻”同“宣传”画等号,新闻即宣传的观念根深蒂固。但从新闻学的角度看,新闻与宣传是应该加以区分的两回事。宣传以自我为中心,新闻以公众需求为中心,二者虽然都具有传播价值,但新闻角度更贴近公众,更能满足公众对于新闻的阅读或视听心理,宣传效果明显优于前者[6]。当前,人大新闻宣传居高临下,“我讲你听”,公众看不懂、不爱听,其主要原因是新闻宣传化倾向严重,忽视它的新闻性和文学作品的艺术创造性,“新闻宣传”不再是“新闻”与“宣传”的结合,而是“新闻”被化成了“宣传”的“附庸”[7]。有学者在分析公众对社会和时事新闻非常关注,而对人大新闻“冷漠”的原因时指出,主要是“官样”文章太多,贴近基层群众的文章太少;深奥、平庸的文章太多,“有血有肉”的文章太少[8]。新闻产品与行政公文、教科书等不同,不能强迫公众从头至尾一一细读,而只能靠新鲜具体的内容和活泼生动的形式去吸引公众眼球、引起公众共鸣、引导公众认知。人大新闻宣传新闻味和新闻性不足,难以引起社会公众兴趣,造成很多作品常常是“自拉自唱,自说自听,写谁谁看,谁写谁看”。

二、示例呈现:人大新闻宣传优秀作品的特质

为及时传播人大声音,努力讲好人大故事,充分展示人大形象,提升人大工作社会影响力,江苏省人大每年对优秀的人大新闻作品进行评选和表彰,并结合颁奖召开座谈会,就人大宣传工作进行交流和研讨。近年来,在省内外各类媒体上,宣传人大制度、人大工作和人大代表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获奖的优秀作品深挖、巧挖人大新闻“富矿”,用“新闻的眼睛”去记录和展现全省各级人大履行职责的动态和成效,新意迭出,亮点纷呈,特质明显。

一是彰显人大制度价值理念。创造价值、传播价值、引领价值,是新闻作品的灵魂。人大新闻宣传,就政治价值而言,最核心的就是以鲜活、生动、形象的报道,诠释和注解人大制度的丰富内涵,彰显“主权在民”的人大制度核心内涵和价值追求,让人大制度深入人心,形成全民自觉和社会制度自信。2014年获奖作品《江苏人大六十年系列报道——为人民用好权》,作者抓住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建立60周年这一重大题材,到医院病房探访江苏省第一届人大代表,到基层一线采访人民群众,并走访了人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专家学者,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从立法、监督、代表工作、重大事项决定等各个方面,回顾了人大制度在江苏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壮阔历程,再现了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生动场景。2016年获奖作品《大有作为,谱写新篇——全省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综述》,围绕中央和全国在加强县乡工作和建设方面出台的重大改革举措,全景式展示了江苏在落实这一改革举措中的做法,是对江苏经验的系统性总结之作。人大工作的每一个时间节点,每一次会议和活动,每一项专项监督,都是解读人大制度的有利时机。2016年是县乡人大换届选举之年,获奖作品《县乡人大换届选举系列报道》,以“互联网+让登记更便捷”“选民登记一个都不能少”“人大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接受选民面试”“选民投票热情高”等作为小标题,全面展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场景,凸显了“人大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的鲜明主题。

二是引領人大民主发展方向。积极关注人大工作和建设中的新探索与新成就,善于从现阶段人大工作的创新中刻写民主进步的大文章,以展示民主法治的推进过程,彰显人大制度发展的前瞻性,这是人大新闻宣传的使命所在。政府预算监督一直是人大监督的薄弱环节。2016年获奖作品《江苏公布“史上最厚”年度财政决算》,从“常规”常委会会议议程中发现“非常规”,抓住财政决算报告配发27张表格,远超上年14张表格,达到“史上最厚”这一新闻事实,提炼并宣传了“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人大预决算监督职责强化”的重大主题。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是人大制度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要求。2016年,南通市人大开展“万名代表小康行”活动,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人民代表报》以“万名代表助推率先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战”“小康行活动做抓手,代表履职有劲头”“回望来时路,只为新征程”上中下三篇刊发相关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示了以“小康行”活动为抓手推进人大代表倾听民声、兴办实事的做法和经验。另外,获奖作品中,不乏关注表决方式、人代会会风、跟踪监督等人大细节和民主细节的作品。尽管这些程序、形式乃至器物的变革只是人大工作进步的一小步,但其价值不是细节性的,它们在修葺和完善人大制度,支撑着人大功能的实现,引领着人大民主的发展方向[9]。2014年获奖作品《履职公开:推进人大工作的新引擎》《一场历时三年的监督……》,2015年获奖作品《江苏建立地方立法公众意见反馈机制》《委托“第三方”起草地方性法规,南京人大摸着石头过河》等作品注重抓取最突出的典型、最鲜活的经验,加以报道推广,形成“实践——总结——宣传——再实践”良性互动,着力使实践经验转化为推动人大创新作为的强大力量。

三是契合公众生活需求。人大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受人民监督。人大拥有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和人事选举任免等法定职权,人大工作中的许多线索、话题和活动,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息息相关,与公众关切和期盼紧密相连。人大新闻宣传要真正站在公众视角看事情想问题,使人大新闻与公众利益和要求紧密相连,从而有效发挥新闻宣传的教育引导作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如何通过管理和监督,让社保基金发挥更大效用,惠及民生,是公众关注的重点问题。根据2016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社保基金管理和监督情况而采写的报道《我省社保基金经得起问吗》,找准百姓关切点,以“苏扬镇今年要建异地就医平台”“大力推动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方案有望出炉”等作为小标题,分别从3各方面切入,回答了公众所问所想,与公众形成一种互动,因而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2016年获奖作品《一个都不能少(组照)》,聚焦身边人身边事,捕捉换届选举选民登记过程中平凡而感人的镜头画面,视角独特、现场感强、视觉效果好,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获奖作品《特写:代表和总理较个真》《江苏立法彻底堵死“一夜限牌”可能性》(2014年),《北沿江高铁被定为正式议案含金量有多大》《业主交纳物业费情况将在小区公示》(2015),《突显公共交通的“民生导向”》《难忘的“约会”——我当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的经历》(2016年)等,作者把公众的关注点作为切入点,以此发现和开掘出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并以生动活泼的笔调,报道了人大和人大代表为民履职行权的过程和成效。

四是表达形式多样多元。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在谈到如何增强人大新闻宣传感染力时说:“要想法设法使新闻作品能够影响读者的感官,让读者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看我们的新闻作品,就像看一部短小精悍的彩色纪录片。”[10]获奖作品在客观、真实、全面把握事实整体和本质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巧妙构思,避免程式化的表达模式,用生动的现场、鲜活的事例、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报道人大新闻信息,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可视性、可听性。2015年获奖作品《10位江苏代表画下10句暖心话,他们的笔记一起来看看》,作者独具慧眼,邀请10位在江苏的全国人大代表画下政府工作报告中的10句暖心话,把他们的笔记晒出来,以小见大,反映人大代表履职的一个侧面,有标记有点评,让人耳目一新。在拓展传播渠道方面,近几年江苏省人大积极探索,分别与新华日报、省电视台、省电台、中江网等合作,打造了“代表与人民”“人大新视点”“人大代表在行动”等人大专版、专栏、专题,开通运行人大官网、官微、公众号,各种传播媒介积极探索表现形式,平面媒体越来越追求图表化的视觉表达,广电作品中大量运用动画、直播等形式,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及时推送并加强与公众互动交流,实现了“文、视、声、网”的立体传播模式。2015年获奖作品《为人民而问——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农产品安全现场直播》,把省人大常委会对政府的监督实时通过电视与网络同步向社会公开。整场直播内容丰富、细节处理细腻、镜头调度大气、专家点评中肯、主持人与专家网友互动活跃,圆满呈现了专题询问的全部内容,悬念环生、扣人心弦,受到了观众和网民的广泛关注。

三、路径选择:实现政治性与新闻性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11]。人大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这就决定了人大工作鲜明的政治属性和理性形态。政治性是人大新闻宣传“第一位”的要求。同时,人大新闻宣传是向公众传播新闻信息的行为,它并不因其强烈的政治性就一定会受到公众的关注和关心。人大新闻宣传政治性和新闻性共生共补,新闻性需要政治性来引领,政治性需要通过新闻性来实现。人大新闻宣传要尊重新闻传播的相对独立性,不能简单地以宣传活动代替新闻报道,要善于在看似平淡的人大工作中,寻找新闻点和闪光点,寻找与广大公众的共振点,实现理性思考和感性表达统一,政治性与新闻性统一。

(一)把握舆论导向,传播“有态度”的新闻

要彰显人大制度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善于从人民当家作主、扩大公众参与的高度观察人大和人大代表履职活动,反映权力机关和民意机关的运作,反映国家治理的过程。要突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擅于从烦琐的、程序化的人大会议、视察、调研、执法检查等履职信息中发现背后的东西,挖掘对改革发展、对时代进步具有深远影响的信号、对老百姓生活具有直接影响的信息,显现人大扩大民主参与、体现人民意志、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权力运作过程。人大代表受人民委托依法行使国家权力,是人民权力的受托者和人民意志的表达者实现者。要突出宣传人大代表不当“名义代表”而当“有为代表”,积极反映民众诉求,认真履行代表职责的情况,反映闭会期间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反映民意、督政有为的工作和实效。

(二)貼近公众需求,发掘思想情感“共振点”

在新闻传播者和公众需求这一对矛盾中,公众需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决定性因素,在传播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大新闻宣传要以公众需求为本位,以满足大多数公众新闻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从与公众“有关”“有用”“有趣”的新闻角度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让人大新闻宣传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焕发生机和活力。

公众希望从人大新闻宣传中所得到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这样四种类型:一是对他们有政治意义的信息,二是与他们有法律关系的信息,三是他们关注的对民生有益处的信息,四是提高他们文化内涵、寓教于乐的信息[12]。要及时报道民主法治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进展,传播现行政策调整和新政策制定等方面的信息。突出权力话语和法治话语,及时报道涉及民生的人大立法、执法检查以及司法监督等活动,报道人大对“一府两院”的评议和实行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追究制等情况。要用更多的笔墨告诉公众,人大到底在干什么事,为什么干这些事,干这些事对公众带来哪些好处,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要更多地关注基层代表,尤其是要关注那些来自基层、来自一线的工人、农民代表,把更多的版面、更多的镜头、更多的声音留给他们,让他们更好地表达心声、阐述意愿、发表意见、展示自己。

人大新闻宣传中的公众需求意识,来自于群众观念和务实作风。人大新闻宣传工作者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深入基层和群众,深入民主法治建设和人大工作第一线,准确了解公众诉求和心理习惯,拉近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当然,我们强调以公众需求为本位,并不是刻意迎合、取悦公众阅读和视听习惯,而是强调要善于从新闻角度去发掘人大工作蕴含的能够引起公众普遍关注的新闻事实并加以宣传报道,尽量减少空洞说教和单纯从工作角度、宣传角度出发去报道人大工作,以增强新闻宣传作品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三)坚持正面报道与批评报道结合,提升舆论监督功能

“正确的舆论监督也是主旋律”,舆论的主旋律应该兼容正面报道与批评报道。新闻宣传的积极价值,不是简单地歌功颂德,而应将新闻宣传与舆论监督互为渗透,相得益彰。人大监督的具体实践是人大新闻宣传的基本内容,人大新闻宣传是人大监督的外化,它能形成一种既有广大群众参与所带来的广泛影响,又有法律规范所产生的巨大权威性的监督效果,是人大监督的扩大和延伸,具有很强的舆论监督作用。要按照监督法规定,将人大监督的主要成果包括专项工作报告、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执法检查报告,以及审议意见和“一府两院”对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等,及时向社会公开。要加强报道人大调研、视察、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批评性意见,报道人大会议审议时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要求。要积极报道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百姓最希望解决问题的热点难点问题,推进解决涉及民生的财富、安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利益诉求问题。要正确引导民生敏感问题,对由于条件限制、群众迫切要求解决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加强协调沟通,分析解释原因,消除消极因素,增强人民群众信心。要勇于揭露与抨击社会腐败及丑恶现象,批评曝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事件和案例,加强报道人大通过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备案审查等手段积极履职回应社会关切的情况,树立人大作为民情民意表达者、社会公平正义捍卫者、人民群众利益维护者的良好形象。

报道热点,“曝光”热点,关键在于把握好“度”。要严格把关,忠于事实,报道确凿的事实,不能为了揭露而揭露,真正做到“出于公心、出于良心、出于善意、出于诚意”。负面报道要注意倾听被批评、被监督者的意见,以提高报道的准确性和舆论监督的有效性,从而避免负面效应,争取最大的正面效应。这也是人大新闻宣传的“态度”,一种有责任的态度。

(四)加强新闻策划,拓展新闻资源价值

新闻策划是指以新闻事实为基础的策划和运作活动,其模式一般采用专题报道、系列报道、连续报道、组合报道和集中报道等形式。新闻策划能使新闻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利用和拓展,充分实现新闻宣传功能。重视新闻策划,是新闻报道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许多人大重大主题新闻宣传,凡是主动策划、精心策划的,效果都比较好;一些重大主题宣传效果不好的,都是没有主动策划,或者策划水平不高。人大新闻宣传,要使程序性新闻作品不错、不漏、有内容,要使深入报道更生动活泼、贴近受众、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做好新闻策划是当务之急[13]。人大新闻宣传应进一步强化策划意识,对一些可以预知的重大活动,提前介入,进行前期策划,对立法、重大事项决定、监督等履职议题,或是社会关注度高的新闻,运用组合报道、新闻链接、记者观察等多种形式,多角度进行深入报道,以强化宣传效果。

程序性报道与实质性深度报道并举。人大工作注重程序性,过程和结果都很重要。要适当划分人大新闻宣传的任务层次,做好第一层次即一般性、程序性、动态性内容的报道,如召开了什么会议、听取了什么报告、开展了什么视察调研等。同时,加强第二层次即进展性、连续性、成效性等实体内容的报道[14]。人大工作过程相对于结果有着更加生动、更加鲜活、更加丰富的新闻素材,往往更能体现人大制度的特点优势,更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要全过程报道人大立法“立项”“审议”“修改”等立法过程,宣传立法项目的背景以及立法过程中遇到的争议和难点,深入解读法规草案,促进公众对法规的广泛认知和支持,使立法过程变为普及法律知识、引导社会舆论、接受群众监督、凝聚各方共识的过程。报道人大监督权行使,要注重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注意提供监督事项的背景材料,并预见事件发展的趋向,增强报道的纵深感和超前性。全过程报道人大视察、专题调研、执法检查以及“一府两院”接受人大监督、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过程和成效。

加强人大会议宣传策划。人大会议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的基本形式,也是人大代表行使职权的主要形式。要加强和改进人大会议的宣传报道工作,围绕会议议题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选好角度,找准写作切入点,少写一些表面的、程序性的东西,多写一些会议背后的新闻。要突出会议主题和审议内容,在完整、准确、及时搞好程序性报道的情况下,增加对会议实质性内容的报道,围绕会议对法规草案和专项工作报告、决定、决议等重点内容的审议,更加重视审议过程中的观点报道,重视公众参政议政的言论报道,重视代表讨论争论的内容报道,把人大履职过程具体而生动地展现出来。要延伸会议宣传,将对会议期间的程序性报道变为会前、会中、会后全方位、多视角的深度报道,既要对某一审议事项的来龙去脉、背景材料进行深入挖掘,也要跟踪报道人大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作出后“一府两院”贯彻落实的情况。

(五)豐富报道方法和渠道,提升新闻宣传的艺术表现力

新闻宣传的内容固然最为重要,但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且为受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作依托。著名报人赵超构先生寄语新闻记者,新闻写作要全面学会言情、说理、叙事、绘态的写作技巧[15]。人大新闻宣传只有做到内容新鲜、形式新颖,才能为公众所注意、所品味、所喜爱。在体裁运用上,除经常运用消息、通讯等常规形式外,要善于运用评论、随笔、侧记、专访、纪实、图片、音视频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和体裁宣传报道人大工作。在表现方法上,善于抓住感人的细节和丰富的心理活动来突出和表现主题,善于抓住现场以凸显现场感、动态感和鲜活感,善于用穿插、倒叙、伏笔等写作技巧,注重版式设计、内容编排、标题制作,以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在语言运用上,要避免居高临下,避免官腔官调,少用抽象模糊语言,少用口号性说教性表达,多一些“泥土味”,多说一些百姓的“心里话”,多用百姓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和音像图片传递新闻事实,增强语言的亲和力。

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联动。跨媒体报道形态的出现,大大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和交互性。张德江在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创新人大宣传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功能,增强宣传工作实效”。人大新闻宣传要积极应对社会思想、传播媒介、舆论环境等方面发生的新情况新挑战,牢牢把握人大新闻宣传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推进人大新闻信息迅捷传播、海量传播、有效传播。继续巩固提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开展人大新闻宣传,充分利用电视、电台,广泛采用电视专题、任务专访、代表走进直播间、录音采访等形式,增强新闻宣传的可视性、可听性。同时,积极运用网络、微博、微信、二维码、客户端等新兴媒体,拓宽宣传渠道,抢占新兴舆论宣传阵地。在信息传播上注重快捷有效,在审议重要法律、报告的第一时间发声,及时通过新兴媒体推送,力求先人一步、先声夺人,抢占人大宣传舆论的制高点。在信息发布上注重互动交流,主动设置议题和话题,开设征集意见平台,吸引公众提供意见建议和新闻线索、报道素材,提升公众关注度和参与度。在信息展示上注重多元多样,更多采用多媒体化展示方式,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同步直播等多种形式,实现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增强人大新闻宣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16]。

四、结语

人民代表大会既是我们党的执政工具,又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法定平台。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人大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一些公众对人大制度存有一些误解,公众在实际生活中较难了解或感受到人大制度的存在和运行[17],对人大仍然抱有“橡皮图章”“花瓶摆设”“找人大没用”这样的刻板印象。人大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具有一个比较正面和积极的公众形象,从而获得民众对人大工作更多的支持[18]。人大新闻宣传的主题是人大工作,做好人大新闻宣传最终取决于人大履职的力度和成效。同时,人大新闻宣传作为一方面的工作,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是增强人大履职美誉度和公众认可度的重要途径。提升感染力和影响力,是实现人大新闻宣传价值目标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人大新闻宣传要积极顺应时代变化,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将政治性有机融于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中,不断推出可亲可信、入情入理,能够影响公众情感、引导公众思想的精品力作,真正把一个真实的、有所作为的、民众充满信任和期待的人大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

注释:

[1]续建伟:《选好切入点,提升人大报道影响力——以宁波日报的实践为例》,载《新闻战线》2009年第9期。

[2]禹卫华:《关于提高人大新闻宣传效果的思考》,载《上海人大》2010年第6期。

[3]潘国红:《人大新闻宣传应强化受众意识》,载《人民代表报》2017年7月1日。

[4][5][14]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课题组:《新形势下人大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考》,载《上海人大》2013年第3期。

[6][15]李琼辉:《谈宣传角度和新闻角度》,载《人民之声》2000年第11期。

[7][12][13]朱占春:《人大制度新闻概论》,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年版。

[8]吴刚:《浅谈人大新闻写作之要领》,载《新闻研究导刊》2014年第8期。

[9]陈波:《从新闻奖看人大好新闻的特质——兼谈当下人大新闻写作的局限》,载《青年记者》2014年5月。

[10]南振中:《学会在“老油田找油”——对加强和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报道的思考》,载《中国记者》2009年第10期。

[11]杜尚泽:《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载《人民日报》2016年2月20日。

[16]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运用新媒体推进人大新闻宣传工作》,中国人大网 2015年11月11日。

[17][18]严行健:《官方媒体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众形象的塑造——以人民日报报道为例》,载《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9期。

(作者系江苏省启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作者:潘国红

热点报道宣传艺术管理论文 篇2:

打造“企业名片”要努力提高编辑策划水平

一、提高企业报刊编辑策划水平的必要性

1、打造“企业名片”的要求。企业报刊被喻为“企业名片”,要打造好这张“企业名片”,必须努力提高企业报刊编辑的策划水平。策划“是新闻报道和宣传活动的第一步”,提高企业报刊编辑策划水平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报刊的质量和水平,扩大其影响,不断满足读者新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努力提高企业报刊编辑策划水平着力打造好企业报刊这张企业交流的名片,让人们更好地透过这张“企业名片”认识企业、了解企业、信任企业。从而,发挥出企业报刊在提升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中应有的不可替代的媒介作用。

2、市场形势发展的要求。编辑策划的目的是提高报刊的质量和水平,扩大其影响,以满足受众的需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报刊等传媒观念已由“传者本位”转向“受众本位”,从而使编辑策划工作日显重要,成为传媒关系向“受众本位”转化的必然产物。企业报刊编辑同样要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转变观念,从过去主要对稿件的“编辑”、整理和加工的角色转变为一个“策划人员”,主动搞好编辑策划,做到及时为记者、通讯员或作者出报道或写作题目、组织报道及引导文章写作。使企业报刊紧密结合企业发展形势,为宣传企业和企业宣传提供及时到位的服务。

3、搞好企业宣传的要求。企业报刊作为“企业名片”,它已成为企业重要的宣传手段和营销战略手段之一。办好企业报刊、搞好企业宣传首先要从提高企业报刊编辑策划水平开始,有了良好的成功策划,企业所办报刊或企业宣传、营销等活动就有了成功的一半。人们常说总编辑的水平就是这家报刊的水平,由此可见,提高编辑策划水平对于提升报刊质量和水平、搞好企业宣传的重要性。

二、提高企业报刊编辑策划水平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企业报刊编辑策划尤如新闻策划,它通过编辑对企业或行业具有前瞻性的洞察、分析和判断能力,把那些原本存在于企业中的、能为编辑所用的“写作点”或“宣传点”找出来,并根据编辑的思路方向引导这一“写作点”或“宣传点”成为企业报刊或企业宣传真正的亮点和特色。

1、要有创意和创新。时下,国内外许多有识之士认为,我们正由“知识经济”时代迈向“创意经济”时代,许多先进国家已将创意产业列入新的经济增长点,英国把创意工业定为未来发展路径。新加坡把创意产业分成三大类:文化艺术、设计和媒体。按此,企业报刊应归属媒体,应属创意产业的骨干之列。创意是知识经济社会中人的思维价值创造,是比工业革命技术层面的创造更新更进一层次的人的行为和思维价值创造。创意和创新同时也是编辑策划最本质的东西,是编辑策划的灵魂。编辑策划前必须认真分析研究,设计方案,选照最佳的方案予以实施。为此。企业报刊编辑应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业务素质,有较强的政策水平,较宽阔的知识面,掌握多种思维方式和宣传报道技巧,有驾驭事物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以及开辟报道资源的能力。这样才能驾轻就熟地进行编辑策划,才能求新出异,达到应有的宣传目的和效果。

2、要找到恰当的“写作点”或“宣传点”。“生活中其实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找准“宣传点”或“写作点”就是要选准题。在企业报刊编刊策划中,要紧紧把握时代的脉膊和企业发展的形势,掌握企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领导思路和职工群众所关注的热点,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人物、论题等。找准“写作点”还有足够的题材敏感性,企业报刊编辑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要善于分析,要选准最佳的、能产生最大效应的时机捕捉题材或“宣传点”并加以及时策划实施。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还要对文章的选材、写作角度,以及风格、手法等方面加以引导,兼顾全过程,以期达到最佳宣传效果。

3、要体现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企业报刊编辑,以及通讯员或写作者都要不断更新观念,树立起企业全局的经营发展战略理念,要把企业报刊编辑策划或企业宣传策划上升到为实现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目标服务的高度来对待,使得编辑策划和宣传策划与企业每一时期的经营发展战略思路和工作重点步调一致,而不是仅仅组织发动几名通讯员或作者来写写稿而已。要把企业编辑策划或宣传策划工作纳入到为实现企业每一时期的经营发展战略目标和完成每一时期的重点工作考核机制上来,使企业报刊或企业宣传不仅在为完成企业各个时期的经营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上发挥积极的舆论导向和鼓劲顺气作用,而且在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竞争力、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上也要发挥应有的积极功效。

三、如何提高企业报刊编辑策划水平

过去,报刊编辑的任务和功能只定位在对记者、通讯员或作者写的稿子进行编辑,或者自己找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充当加工和把关的角色。如今,现代传媒观念转向“受众本位”后,编辑的主要任务不再仅仅停留在对稿件的编辑、整理和加工上,更重要的是搞好策划工作。企业报刊编辑必须适应这种角色转换。努力提高编辑策划水平。

1、应注重在题材选择上下功夫。编辑策划主要是策划报道题材选择,报道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和修正等。企业报刊主要是对企业的重要信息、重要事件和典型人物,以及企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等方面的传播报道交流。在企业报道事实或写作题材较少的情况下,需要编辑策划人员要有发现题材的真本领和硬功夫,要细微知著,要善于捕捉行业上和企业内部发生的一些事件和信息,及时组织引导写作人员进行挖掘、提炼,使之具有宣传报道或写作价值。《茂名石化管理》在近年来抓住石化行业强调对石化企业加强基层管理,狠抓“三基”工作的信息。在这些不被注意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挖掘写作题材,设立“车间建设”、“班组建设”等栏目,组织策划通讯员和写作人员对“模范车间”、“模范班组”在基层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进行总结介绍;对茂名石化各单位荣获全国、中国石化和广东省现代管理创新成果项目进行推介;以及对茂名石化各基层单位狠抓“三基”工作的经验特色进行交流等,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对夯实企业管理基础,加强企业基层建设,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促进和谐企业和节约型企业的创建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要善于抓住企业发展每一阶段的重点和“热点”。企业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它的工作重心,每个时期都有职工关注的“热点”事情,企业报刊编辑要密切结合企业发展形势,抓准时机进行精心策划,使这些工作重点或职工关注“热点”及时成为企业报刊报道的重要题材。企业报刊编辑策划及策划的特点、目的、题材,都必须围绕企业这一个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宣传中心。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主辅分离、改制分流,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等成为热点问题和难点工作。为此,茂名石化逐步加快企业改革、辅业改制分流等步伐,企业报刊密切配合,精心策划,对国家有关国企改革优惠政策、以及兄弟厂家和下属改制分流单位先走一步的改革经验等进行详细刊登报道及系统推介评论等,为尽早完成企业改制分流工作发挥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收到良好效果。至2005年底,茂名石化已基本完成辅业改制改革,共分流近二十个辅助单位,职工总数从改革前2000年的27000人减少到目前的12000人左右,企业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3、要与企业重大的“节日”或重要事件互动。企业重大节日和事件主要有:单位成立多少周年厂庆、重大项目和重要装置奠基或投产、经济技术水平创出行业新纪录、企业产值利润获得新突破、企业获得全国性重要荣誉、国家或省部级等重要领导人前来视察等等,这些都是企业的亮点。及时抓住这些具有重要报道价值的事件进行企业宣传策划,是企业报刊编辑策划中的重头戏。近年来,茂名石化企业媒体抓住茂名石化建厂五十周年大庆、10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奠基、茂名乙烯装置长周期运行79个月、创国内新纪录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等重大事件成功进行了精心策划,并邀请省内外重要媒体前来报道,企业内外各级媒体对这些重大事件进行全方位报道宣传,对提高茂名石化企业知名度、树立茂名石化做大做强的良好企业形象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4、要借助重要人物或“企业名人”进行策划。企业报刊既然是企业的一张名片,要打造好这张名片,企业报刊编辑策划就要做到与广告、公关、促销等一样,必须依靠精心组织、成功见效的策划手段,来为实现提高企业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而进行宣传造势。由于企业报刊的名片效应,企业报刊编辑策划具有比广告、促销等更容易取信于社会大众的优势。因此借助重要人物或“企业名人”进行策划,在人们高度关注的热点中吸引人们的眼球,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在茂名石化100万吨乙烯改扩建奠基庆典上,邀请了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参加,大大增强了茂名石化在广东省及华南地区重化工业中的首要地位。同时,必须注重精心选树“企业名人”进行品牌宣传,成功策划宣传打造“企业名人”,树立企业名人效应,意义重大,如大庆油田的“王进喜”等,其名人效应影响一个时代。2005年“五一”前后茂名石化对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化工分部裂解车间主任李强,进行精心策划、大力宣传,打出茂名石化人的品牌,让世人了解茂名石化人的精神面貌,对树立茂名石化人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取到良好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茂名石化公司宣传教育文化中心)

作者:陈汝雄

热点报道宣传艺术管理论文 篇3:

推动中央电台事业产业发展 实现新跨越

摘 要:中央电台2011年改革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一是新闻宣传再创佳绩,重大报道浓墨重彩,格局宏大,各频率的优势、特色更加鲜明,各类特色宣传突破创新、亮点频出,中国之声完成新一轮改革,全媒体报道格局基本形成;二是事业建设再谱新篇,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取得重大进展,重点工程项目扎实推进,对外合作成果显著,品牌价值不断提高;三是产业经营再上台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业务齐头并进,业务拓展和投融资业务有序开展。做好2012年工作主要应把握好以下几点: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切实强化安全播出;牢牢把握服务大局职责,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舆论支持。牢牢把握文化改革任务,加快事业产业发展,为实现中央电台基业长青打下坚实基础。牢牢把握人才强台战略,为广播事业永葆活力提供坚强保障。

关键词:中央电台 广播 事业产业 新闻宣传

过去的一年,中央电台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全力推进事业开创新局面、产业跃上新台阶;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是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的重要一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央电台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尤其是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刚刚闭幕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和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化改革,扎实工作,努力推动中央电台事业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的浓厚氛围。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中央电台改革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一年。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宣部和广電总局的有力指导下,坚持“世界眼光、开放胸怀、内合外联、多元发展”的战略思路,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新闻宣传、改革发展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良好成绩,一些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实现了新突破新跨越,事业产业发展齐头并进,战略转型取得明显进展,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面,我从五个方面简要总结回顾去年的工作。

(一)新闻宣传再创佳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新闻媒体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的总要求。2011年,中央电台在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中,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创新报道形态,加强自主策划,突出广播特色,发挥新媒体优势,打造全媒体传播格局,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一是重大宣传报道浓墨重彩,格局宏大,凸显新时代广播影响力。庆祝建党90周年宣传报道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报道发挥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独家优势,增强有效传播;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报道回眸历史,动静结合,精彩迭出;全国两会宣传紧扣主题,突出特色,强化互动性、权威性;汶川地震三周年及灾区恢复重建宣传报道弘扬精神力量,凸显制度优越。此外,在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第三届海峡论坛、香港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第七届中国吉林·东北亚博览会、第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第八届全国残运会、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国际道教论坛、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交会对接等一系列重大宣传报道,加强自主策划,加强宣传创新,取得良好的效果,彰显国家电台气势,抢占了舆论引导制高点。

二是各频率发挥自身优势,频率特色更加鲜明。中国之声再次改版,倾力打造“勇于担当责任的中国国家新闻广播”;经济之声深化“顶天立地”式改革,全力塑造“中国第一经济广播”品牌;音乐之声锁定目标族群,成为全华语市场最专业的流行音乐频率;都市之声以资讯服务为节目核心,同时坚持做“看得见的广播节目”;对台湾广播着眼于增强台湾同胞的文化、民族、国家认同,突出“向下沉、向南移”的工作重点,入岛宣传取得重要进展;对港澳广播以“汇集天下新闻、传播中华文化”为宗旨,发挥贴近性优势,提高对港澳地区宣传影响力;民族广播及藏语频率、维语频率继续发挥蒙、藏、维、哈、朝五种少数民族语言特色,全力做好对象地区宣传报道;文艺之声秉承“故事频率”理念,着力打造“文化中的北京,故事里的中国”;老年之声遵循老年广播节目规律,积极探索低成本运作和市场化运作;娱乐广播重新定位,转型为一套以相声为主打的专业曲艺频率。

三是各类特色宣传突破创新,亮点频出。其中包括,舆论监督类报道更加贴近民生,如中国之声开通的央广新闻热线和经济之声的《天天3·15》;突发事件反应迅速,继续发挥广播应急优势,在贵州雨雪冰冻灾害、日本大地震、甬温铁路重大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中的迅速反应和及时报道;驻地方记者站守土有责、守土尽职,实施“头条工程”,无论在重大宣传报道、地方特色宣传报道还是内参上报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军事广播开播60周年,立足军队、关注热点、引导舆论,重大宣传报道实现新突破,独家报道数量再创新高;文艺宣传继续加强,除在日常宣传中注重发掘、整合我台文艺资源外,还举办“唱响中国”歌选活动,广播剧工作室的成立为文艺宣传的发展奠定了又一块基石。

四是大力推进中国之声新一轮改革,强化新闻立台。2011年10月8日,中国之声启动新一轮改革,倾力打造“勇于担当责任的中国国家新闻广播”,在公众中树立起立体快进、责任至上、积极作为、勇于担当的主流媒体新形象。中国之声配套改革和精细化管理同步推进,岗位层级管理体系和绩效工资考核体系初步建立,媒体传播力、舆论引导力和节目影响力明显增强。据央视—索福瑞调查数据显示,改版后中国之声在全国15个大中城市的收听率和市场份额出现明显提升,新一轮改版初步取得预期效果,赢得社会广泛认可。

五是新媒体发展迅速,全媒体宣传报道格局基本形成。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方面对传媒机构的新媒体建设作了着重强调。中央电台在党的十七大之后大力实施“台网一体”战略,加速发展新媒体,推动传统广播以外的各类媒体在新闻宣传报道中及时跟进。经过几年的实践,全媒体报道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中国广播网坚持主流阵地、特色门户及优势业务,探索信息化条件下传统广播与新兴媒体融合的传播规律,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广播网全年发稿143万条,图片14万余幅,音频直播10万小时,视频总时长1万多分钟,日均发稿量突破1万条。中国广播网原创新闻成为各地新闻网站和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各大商业门户网站转载重要来源之一。中国民族广播网、“你好,台湾”网、网络电台“银河”台、央广手机台、央广手机报等新媒体也都发挥各自阵地作用,在各类重大宣传报道和自主策划报道中凸显优势。作为中央电台全媒体组成部分的《中国广播报》、《中国广播》杂志、《广播歌选》杂志以及电视节目也结合自身特点,在各类重大报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事业建设再谱新篇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这对中央电台的事业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1年,我台各项事业建设全面推进,为全面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打造现代化国家传媒机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项目在中央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总局的统筹领导下,在中央电台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2011年取得突破性进展,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总局重点建设项目。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也明确提出“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

二是重点工程项目扎实推进。随着拉萨藏语编辑部、乌鲁木齐维吾尔语编辑部于2011年7月26日和12月10日正式揭牌运行,大幅提升了中央电台民族广播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三是对外合作成果显著。2011年,中央电台成功举办全球华语广播网年度会议和第二届全球华语广播盛典,传播华语文化,推动华语广播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央电台在华语广播界的地位。中国广播联盟协作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成员增加至186家,在一系列重大宣传报道中通力协作,彰显中央电台在中国广播界的影响力。牵头成立中国广电协会广播版权委员会并与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签订了合作协议,完成了2010年中央电台包括中广网使用音乐作品的付酬工作,既规避了使用音乐作品的法律风险,又在全国新闻界树立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榜样。

四是品牌价值不断提高。中央电台以多种方式打造现代化国家传媒机构形象,提升品牌价值。面向全社会举办第二届“夏青杯”朗诵大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反响强烈。推动中央电台官方微博上线,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打开了品牌建设的又一窗口。

(三)产业经营再上台阶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根据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精神的指引,中央电台在事业发展的同时也高度重视事业产业的协调发展,积极贯彻事业产业“两条腿”走路的方针。2011年4月,召开了中央电台促进产业发展大会,出台了《中央台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3》和《关于促进中央台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两个重要文件,明确了中央电台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总体思路。

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业务开发齐头并进的同时,中央电台还积极尝试进行新业务拓展及投融资业务。目前,节目版权的管理与开发、车载移动视听业务项目、央广购物融资项目、央广广播电视网络台投融资项目都已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

二、当前形势和任务

今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一年,也是宣传文化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朝着更高目标迈进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和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都对做好今年的新闻宣传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结合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和总局领导的重要讲话,同时结合中央电台实际,就抓好贯彻落实两个会议精神、做好全台今年的工作,我强调以下几点:

(一)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切实强化安全播出,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氛围。

(二)牢牢把握服务大局职责,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三)牢牢把握文化改革任务,加快事业产业发展,为实现中央电台基业长青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中央和总局要求,中央电台要认真落实好以下几项重点任务:

1.实施好《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中央电台的改革要始终坚持事业体制和喉舌公益性质,重点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着力增强活力、提高效率。

2.完成好非时政类报刊、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推动转制后的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3.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要围绕城乡全覆盖、均等化的原则,配合总局做好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工程,继续实施西新工程和做好中央广播覆盖工作,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好广播的问题。同时,全力配合总局加快构建国家应急广播体系,争取国家尽早批复建设方案,落实资金,抓紧启动工程建设。

4.按照中央明确提出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要求,继续全力支持中央电台全资公司——央广传媒发展总公司尽快做大做优做强,使之成为引领媒体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力军。

5.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创作更多新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广播精品力作。

6.落实好《关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中央电台所属新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四)牢牢把握人才强台战略,提高素质改进作风,为广播事业永葆活力提供坚强保障。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标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央电台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总体而言,我们今年的发展任务重、工作要求高。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和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不移地打造中央台的舆论引导力和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地促进事业产业协调发展,同心协力做大、做优、做强人民广播事业。

新的一年已经启程,新一年的工作也已經启动,中央电台将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在中宣部和总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新一轮改革确定的战略转型目标,继续深化改革,加强科学管理,加快推进各项工作落实,推动中央电台事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本文系王求同志2012年1月11日在中央电台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发表时有删节)

作者:王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子文献资源采购管理论文下一篇:地方市场营销城市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