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职业素养教育改革论文

2022-04-12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高职体育职业素养教育改革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必要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职业素养的强大动力,探讨通过多元立体的育人模式推进高职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关键词】职业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职业胜任力的体现。

高职体育职业素养教育改革论文 篇1: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实践与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二十年的跨越式发展,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变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紧缺与高职生“有业不就” 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据麦可思公司调查,高职生就业后的离职率比本科生相对要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事实表明,与学历、专业技能相比,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员工的职业素养,几乎都把敬业、责任、忠诚等作为选人用人的首要条件。高职生职业素养缺失不仅是他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也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把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由此可见,国家层面开始重视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应认真思考内涵建设的要义,坚持立人立德,把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让学生在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职业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

关于职业素养的内涵,因学术视野不同,经验阅历各异,人们对其内涵的界定也存在分歧。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结合实际调查研究,课题组认为,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岗位或职业活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它体现了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内在规范和要求,通常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等方面。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从业人员的核心竞争力,使人终身受益。

职业素养教育则是教育者遵循职业素质养成规律,通过教育、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外在行为方式和内在品质。

三、职业素养教育现状

课题组在对20余家企业和300名在校生、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落后。受技术至上和功利主义思想影响,重技能、轻素养的倾向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的片面理解,过分强调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就业率,忽略了人本身的发展,使高职教育沦为就业教育、谋生教育。

二是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当前高职院校进行的课程改革关注的重点是如何从学科课程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转变。虽然学校也开设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等素质教育课程模块,但这些公共文化课程基本上是以本学科的逻辑顺序展开的,学科色彩浓厚,且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三是职业素养教育没有融入专业教育。绝大部分专业在实际教学和实习实训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极少涉及企业价值观、责任心、职业规范等职业素养的内容。

四是校企合作不紧密。大多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基本上还处于浅层面上的学生顶岗实习、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的层面,对于如何围绕提升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展开有效合作,缺乏企业参与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机制。

五是缺乏科学的职业素养测评标准和体系。由于责任心、忠诚度等“软指标”具有笼统模糊、不易量化等特点,同时高职院校大多未建立起相应的学分转换制度,这样就给评价考核带来一定难度,导致对职业素养的评价流于形式。

四、泰山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素养教育取得明显成效。

1.借鉴全人教育理念,实施“德技并重、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全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北美,后传遍世界各地,成为一场世界性的全人教育改革运动,对各级各类教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全人教育看来,教育不仅仅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为企业培养雇员,教育还应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完整、和谐发展,使人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

基于此,泰山职业技术学院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实施“德技并重、理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下,各专业建设团队深入企业一线展开调研,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归纳梳理岗位职业活动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职业素养要素,然后把这些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分解落实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从而实现教学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的无缝对接、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养的同步实施。在教学方式上,大力推行以项目为引领的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学生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教、学、练一体,理论与实践交融,打破了传统职业教育重技能而轻素养、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限制,改变了课堂生态,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大幅提高。

2.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在对企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思路,即专业调研(职业调研/职业资格研究)→目标职业群→核心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学习情景(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组织设计,突出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校企共同修订专业教学标准,共建对应专业群的课程群平台、对应专业的课程模块,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平台”主要由通用素质平台课程(必修)、通用素质拓展平台课程(选修)和专业群平台课程(必修)。“模块”主要由专业核心模块课程(必修)和专业拓展模块(选修)构成。通用素质平台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素养类课程模块(思想政治课、就业指导、人文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身心素质健康类课程模块(心理健康、体育与健康、军事教育与训练等)、基本知识素质能力课程模块(英语、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等);通用素质拓展平台课程主要是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国学、社会、科技、经济等);专业群平台课程设置的课程主要是反映各专业共同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等内容。

3.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是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根本途径,教师队伍是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关键。

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邀请社会专家学者进校举办各类文化讲座,着力提升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安排教师轮流进企业担任访问工程师,深入了解企业管理制度、模式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实施“三导师制”育人模式,使学生在跟随老师或师傅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高度敬业、负责等职业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职业素养。

其次要深化教学改革,在全院实施职教能力达标测试。教师要按照项目式进行教学改革,根据职业素养培养要求制订课程标准,教学计划中都要明确体现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和任务。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使学生了解专业发展、认识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等素养的重要性。如会计教学中诚信意识的培养,食品加工专业中质量安全、生态意识的教育等,使学生顺利实现向“准职业人”的转化。

最后要实施“项目化、分阶段、协同式”实践教学模式。即按照认知见习、单项训练、综合实训、创新实践、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创业实践的基本顺序,“分阶段”实施实践教学进程,“项目化”构建实践教学内容,“协同式”进行实践教学运行与管理,并把精益求精、职业规范、沟通表达、职业习惯等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嵌入实践教学每一个环节,做到技能与素养同步实施、同步考核。

4.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学院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修订《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制度。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这一纽带,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研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职业岗位标准和要求,共同制订课程标准与考核标准,定期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把职业素养融于教学全过程,形成校企一体化育人良性互动机制。

5.打造“四位一体”的泰山特色校园文化

文化是职业素养教育的源头活水,文化育人的力量也是持久而深远的。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泰山脚下,泰山文化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泰山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实现文化育人,学院以打造传统文化、泰山文化、企业文化和大学文化“四位一体”的泰山特色校园文化品牌为突破口,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是打造体现“泰山”与“职业”特色的校园环境。以泰山松、泰山石刻等泰山元素打造学院文化环境,把“进取、担当、包容、和谐”的泰山精神作为学院精神践行发扬,使之成为支撑学生职业素养的精神内核。诸如“从善如登”“厚德载物”等泰山石刻随处可见,象征顽强不屈精神的泰山松遍布校园,休读亭、文化长廊、望岳园等主题景点与泰山精神“重如泰山”的价值取向、“海天之怀”的博大胸襟、“登高必自”的攀登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融为一体,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责任及做人做事的道理,职业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二是重建泰山书院,弘扬泰山“五贤”治学精神。出版《泰山书院》刊物,通过搜集、整理泰山历史文化艺术等资料,组织、编写泰山文化读本,开办讲书堂,邀请国内外泰山文化研究专家、企业能工巧匠,在讲书堂开展系列讲座等方式,使学生全方位感受体验中华传统文化、泰山文化精髓和企业文化精神,奠定职业素养精神底蕴。

三是推行“7S”管理,严格职业行为规范。“7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ing)是现代企业生产现场行之有效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实现学生与企业的无缝接轨,学院在教学区(实训区)、活动区、宿舍区全面推行“7S”管理。教务处、学生工作处、院(系)等各部门齐抓共管,学生在严格管理与自我约束中,安全、质量、规范、自律等意识逐渐内化为自觉行为,职业素养明显提升。

四是完善课外素质拓展体系。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成立望岳文学社、心语协会等涉及文学、心理等类别的五十多个院系级社团,举办校园读书节,组建各种科技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和特长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和人际交往等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辟第三课堂,积极开展科技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使学生走进社区、深入农村了解基层生活,体验劳动的艰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耐挫能力。

6.构建职业素养评价体系

为全面准确地评价职业素养教育,学院建立了职业素养评价体系。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主要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知识由各科理论知识成绩组成,技能由专业技能成绩、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竞赛、取得专利等成果组成,态度由参加志愿者服务、三下乡、服务社会、社团参与等组成。每项指标都根据不同权重赋予一定分数,并规定一定的学时,最后得出职业素养总成绩。为保证评价客观公正,在评价主体上,包含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企业评价等。在对职业素养进行全面量化的基础上,学院为每个学生建立了职业成长档案,并把职业素养评定结果作为学校推荐优秀毕业生、评定奖学金等的重要依据。多元化、立体化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建立,从不同层面、不同阶段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情况作了客观评价,改变了传统重学业考试成绩的模式,提升了职业素养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

总之,高职院校应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教育教学观,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切实加强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课 题:本文是2014年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14WH87。

(作者单位:泰山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马培安 张吉良

高职体育职业素养教育改革论文 篇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摘 要】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必要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职业素养的强大动力,探讨通过多元立体的育人模式推进高职学生提升职业素养。

【关键词】职业素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学生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职业胜任力的体现。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和赛尼·M.斯潘塞在著名的“冰山模型”理论中,将个人胜任素质分为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知识和技能等五大类型,并以冰山为喻,将知识技能视为浮在水面上的冰山,即显性素养;而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则是潜在水面下的冰山,即隐性素养。两者构成的“素质冰山”,包含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技能等多重要求,深刻影响着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

一、职业素养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特殊阶段,是青年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转变的关键时期。高职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在大学阶段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素养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就业改变自身命运和家庭状况,是很多高职学生重要的人生诉求,也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体现。良好的职业素养意味着良好的职商和职业胜任能力,是融入职场的关键。职业素养教育的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学生的职商,使学生掌握求职就业的基本技能,积累融入职场的基本经验,提高职业发展的基本能力,提高做人做事的水平,从而赢得发展机会,实现职业理想。

(二)职业素养教育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用人标准也越来越严。国内著名教育数据咨询机构麦可思的一份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企业在录用员工时,尤为看重学历、技能之外的人格魅力、敬业精神、社会诚信度、团队合作意识、奉献意识、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素养。这表明企业录用大学生不仅看重其“做事”能力,更看重其“做人”水平。员工的职业素养决定企业的竞争力,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才能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需要。2014年,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就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做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职教育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强大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内在地包含了职业素养的要求,对于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引领学生就业和事业走向成功有重要意义,是打造优秀职业素质人才的思想武器和强大动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涵养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在职业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层次的职业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事业发展的保障。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学校常抓不懈的教育培养,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的自我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它凝聚了国家的“精气神”,彰显了社会的“真善美”,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辨别美丑判断是非的能力,在提高职业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激发职业道德情感意志,唤醒职业道德良心,并将职业道德信念转化为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增强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在职业定向与选择中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及对未来职业的期待,它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态度及方式。高职学生在职业意识方面存在自主意识强而团队意识弱、职业定位过高而求职能力不足、关注自我发展而忽视社会需求、责任意识淡薄而功利因素突出、向往发达地区而冷落偏远地区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个人的价值准则,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成才目标和行为准则,增强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责任担当,使行为趋于理性而不迷失方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端正职业态度。职业态度是个人对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态度,是企业遴选人才的首要标准。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在个人的成功因素中,主动、努力、乐观、责任心等积极的态度因素比例达80%左右,而人际关系、职业技能、天赋机遇等因素相加仅占20%左右。这表明工作态度就是职业竞争力,决定事业成败。敬业和诚信是最积极最完美的职业态度。爱岗乐业,忠于职守、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是敬业的要求,诚实劳动、诚恳待人、讲究信用、恪守承诺是诚信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高职学生正确理解敬业诚信,以良好的职业态度奠定成就事业的品质基础。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激励学生提高职业技能的精神动力。职业技能是运用知识和经验保证职业活动完成的专业能力和本领,是实现职业理想的基础,对求职成败和职业生涯发展有重要影响。职业技能有严格的规范,练就娴熟的职业技能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而不投机取巧、刻苦钻研而不敷衍塞责、善于思考而不畏首畏脚、勤学苦练而不患得患失,才能成为“能工巧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努力提高职业技能,实现人生价值。

三、以多元立体的育人模式推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职业素养既不是纯知识性素养,也不是纯实践层面的技能素养。提升职业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根据高职的办学特点,构建全员育人、协同育人的模式,使职业素养教育全覆盖、全贯穿。

(一)以课程设置为依托,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课堂教学是职业素养教育的基础,要搭建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导向、以素质为核心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开展模块化教学。坚持理实一体,使每门课程都有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实效性。

1.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依托高职的三门思政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足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依据企业的用人标准,重点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素质,涵养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质。

2.专业教育为支撑。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形式,向学生渗透职业方法能力,使学生了解专业要求,掌握技能规范。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考试,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有针对性地开设行业教育课程,使学生对今后可能从事的行业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

3.就业指导教育为抓手。加强就业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端正职业态度和择业观念、掌握求职技能技巧,培养适应职场的能力;加强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帮助学生自我认知,理性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努力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有效转变。

4.人文通识教育为载体。人文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能力培养、人格养成和职业发展的导向和支撑。要突破单纯的“专业视阈”、“技能视阈”,构建“大人文”课程教学体系,推动实现人文通识课程资源共享、方法互鉴,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涵养人文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二)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在校园文化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职业素养提升不能只在课堂上坐而论道,要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养成。

1.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培育职业精神。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通过“企业家讲堂”、“校友论坛”、企业文化宣传日、校内外实训等方式,使学生在入职前耳濡目染了解企业对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职业素养的要求,努力塑造自我。

2.开展品牌化的校园文化讲座,开阔学生视野。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社会名流精英在“名家讲坛”讲学,与学生进行跨学科、跨领域交流;鼓励教师在“人文讲堂”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通过高品位有深度的讲座,使学生视野得以拓展、心灵受到启迪。

3.开展文化体育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高职学生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审美教育。通过音乐会、合唱节、读书节、电影节、运动会等格调高雅的文艺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唤起其内心的美好感情,并转化为积极的行动。

4.开展健康的大学生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重要渠道。建立大学生社团导师制度,让有特长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社团导师,指导社团开展各种积极健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性、责任心、团队意识、社交技能、组织协调能力、领导力等素养。

5.开展各种比武竞赛,提高职业能力。赛事可以使学生感受职场情境,锻炼职业核心能力。通过技能竞赛、创业项目竞赛等活动,使学生真实体验职业的技术规范和能力要求,感悟创业必备的素质能力,培养乐于动手、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素养。

6.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锤炼学生品质。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挂职锻炼、勤工助学、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着力打造校园志愿服务品牌,为校内外提供义务服务,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推动学生跳出“小我”、融入“大我”,锤炼意志、升华境界,提高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自强自立意识、就业创业意识、互帮互助意识。

(三)以校企合作为支撑,在顶岗实习中体验职业素养教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以企业需求为目标,顶岗实习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最直接的路径,一般安排在大三最后半年或者一年中进行。顶岗实习与一般意义上的实习实训不同,学生有“学生”、“员工”双重身份,接受学校和企业双重管理,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能够真实体验企业岗位要求,学习岗位技能和操作规程,了解行业规范、职业特性和发展前景,熟悉职业环境。通过顶岗实习的职业磨砺,使学生技能得到提高、意志受到磨炼、思想得以升华,成为“被需要”、“受欢迎”的人。

(四)以体制机制为保障,在制度建设中推进职业素养教育。提升职业素养、培养高质量人才是高职的永恒主题,建立和完善素养教育的长效体制机制是职业素养教育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保障。

1.完善校内联动机制,形成校内育人合力。一是上下联动。成立专门机构,学校主管领导亲自挂帅,成员包括学工处长、团委书记、二级学院负责人、二级学院学生科长和分团委书记,以及辅导员、班主任、社团导师等,为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提供组织领导保障。二是部门联动。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确保教学、实训、自习场地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经费得到保障。三是网上网下联动。发挥网络优势,依托数字化校园开发学生素养提升工程管理软件系统,形成信息化管理运行体系。

2.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形成校企育人合力。一是完善合作办学机制。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邀请有条件的企业合作办学,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教材。二是完善“双师”制度。通过“教师深入企业、企业专家进校园”的办法,打造“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三是完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推行“双主体育人”的导师制,由学校派出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分别担任专业导师和生活导师,企业派出一线技术管理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实行细化管理。

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形成灵活的考评体系。一是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尤其注重过程性考核,教学不唯分数论,实习不唯报告论,把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如出勤率、学(实)习态度、团队精神、遵纪守法意识等都纳入考评范围。二是学校考核和企业考核相结合,共同制定考核质量标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奏响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强音[N].人民日报,2014-06-24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3]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38

[4]李开学.“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人民论坛,2010(26)

[5]李军雄,曾良骥,黄玲青.地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

作者:李蓉

高职体育职业素养教育改革论文 篇3:

从“四我教育”谈CQ的养成教育

摘要:CQ指职业素养,是职校学生能够顺利走向社会并适应社会的关键能力。本文从学校开展的“四我教育”实践探索入手探讨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职业素养 养成教育 “四我教育”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联系非常紧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今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与外延处于不断变动中,尤其是高职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变动的速度与力度更为显著。因此,职业学校的培养不能仅着眼于当前上岗职业能力的需要。更应十分注重学生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和具有就业弹性,即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我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四我教育”的学生职业素养成的工作思路。

一、职业素养(CQ)养成教育的现实定位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一词最早由San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提出。SanFraneisco~k为,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英文careerquotient简称CQ),体现为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

笔者认为,职业素养的内涵包含以下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或职业技能。

具体来讲,职业道德是要爱业、乐业、敬业;职业意识就是把对前途和未来的美好追求,寄托在具体的职业行当上,以主人翁的心态了解自己的职业、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好职业规划,它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职业行为习惯就是在具体的工作情景中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中的非技术素质,“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而是指综合的称职的就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八十年代初德国企业界提出‘关键能力’,指出在职业能力的内涵中,应十分注重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非技术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是指学生从事某项工作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

毋庸置疑,职业技能是支撑学生未来职业人生的重要手段,但是前三项恰恰是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中最根基的部分,是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选择和未来发展的根基。

(二)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现实定位

学生的职业技能主要在职业学校学习阶段获得,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则属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范畴,它应该形成于人的一生之中。笔者调查了我校在校学习的各个年级段的学生关于职业素养的认识定位,结果见下表。

你认为你的未来就业需要提升哪些素养?(此项可以多选)

由表可见,目前我校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认同度最高,他们就是为了学到“一技之长”到职业学校来学习的。而且,学生对于未来走向社会必备的职业道德、人际协助能力、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态认同度都颇高,说明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有需求的。表中比例较低的是对于科技知识的需求,科技知识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这一方面说明职业学校的科技活动不能等同于普高的科技活动,应该紧紧围绕职业学校的特色,另一方面表明我们要采取生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愿望。

二、“四我教育”的内涵

我校提出的“四我教育”工作思路为:我优秀、我能行、我负责、我帮你。

“我优秀”是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育。国家在职业教育法等有关规定中,虽然把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但在现实中,重普教、轻职教,重研究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的现象仍很突出。成才的观念依旧是初中毕业升普通高中,高中毕业升普通大学,往往是报考普通学校无望的学生才报考职业院校。因此,进入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本身心理就存在落差,成才的自信心不够充足。

“我能行”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心态。如前所述,学生进入职业学校,最核心最主要的就是要掌握专业技能。专业技能的获得与运用要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加强企业的紧密联系,要力争做到“无缝对接”。要想让学生在求职时说“我能行”,就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渗透“我能行”。据国家教育部网站公布,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589.1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64.24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5.77%。这一数据远高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70%左右的就业率。根据分析,大家的认识比较统一,认为原因在于职业学校学生具有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就业心态,不挑不拣,企业能够直接使用。从而节约员工培训成本。

“我负责”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对别人负责,首先要对自己负责。这是“我负责”的第一要素。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了解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现状和职业发展趋势;其次,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是“我负责”的第二要素。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成功的就业需要的不仅是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很多情况下更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态度。

“我帮你”强调培养学生的协助意识和团队意识。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注的话题。学生未来的工作环境大都是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其工作行为经常是相互联系着的群体活动。团队意识是职业意识中重要的一个因素,一个企业就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经营团队,是由所有员工所组成的一个利益共同体。

三、“四我教育”的特点与实践研究

“四我教育”就是以学生的职业素养(CQ)的养成教育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管理工作实践探索。这一探索不是全新的探索,而是在多年来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以及学校课程设置的需求提出的学生工作模式的改进。这一改进的实践探索具有以下特点。

(一)对话式——唤醒“我”的意识

我们一直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真正的教育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唤醒和弘扬。””“我教育”在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摸索过程中把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

“四我教育”实践的关键在于认识“我”。

2009年开学伊始。“我优秀、我能行、我负责、我帮你”的教育理念在我校教职工大会提出,在升旗仪式上向全校师生宣扬其内涵,学工处指导各系部、年级组、班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来认识“我”——认识我的专业,认识我未来的职业,认识我目前的能力,认识我所处的社会环境。例如:“金融危机的到来对我到底有多少影响?”据笔者调查,我校有62%学生认为“应该有很大的影响”,41.5%的学生“觉得在学校里除了学习技能,还要学会协作,提高自己的体能、心理素质等基本素质”,体现了自我意识和自我选择的品质。

因此,在“四我教育”模式提出伊始,我们就应有目的地建立一种“对话式”的职业素养(CQ)养成教育方法,从而指导老师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我”’。在彼此的交流和倾听中,学生主动关心身边的大事,关心社会的变化,关注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二)体验式——体现“我”的能力

学生职业素养(CO)的养成教育不能脱离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否则,这种教育理念就只能流于口号。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CO的培养者,这就需要学校决策层和执行层有意识地把“四我教育”落到实处。目前,很多职业学校都是校系二级管理机制,在“四我教育”中,与以往相比,我们可以逐步改变哪些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方法?

第一,工作方式变“单轨制”为“双轨制”。

以往,学生工作的布置是从学工处到系部,再到年级组、班主任的单线布置,可称为“单轨制”。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在行政力量的干预下,执行力强。缺点是在全校大环境中,学生这一活动主体永远处于活动链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班主任工作艺术较强,便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反之,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便总打折。表面看起来执行力强,但执行效果有时并不能尽如人意。“双轨制”则在“单轨制”布置工作的基础上,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学生干部布置工作。以艺术节活动为例。学校指导各系部召开了各班的班长和文艺文员大会,为他们解读校园文化艺术节方案。提出指导性的意见。班长和文艺委员了解了活动的要求,回到班级后主动向班主任老师汇报商讨。这样既能培养优秀学生的组织能力。又能使执行力最优化。也使得班级的活动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工作,而是无数个“我”共同参与的活动。

第二。活动设计变“要我动”为“我要动”。

职业素养(CQ)的养成应该蕴含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尽管各校活动的名称会有差异,但基本上都是围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军训、爱心教育、成人仪式等进行的。如前表所述,我校学生对于科技节的认同度并不高。是否职业学校学生不再需要科技节活动?答案是否定的。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科技节与普高没有太多的区别,没能激发出“我”的兴趣。

在“四我教育”中,我们改变了操作多年的科技节方案,以指导学生参加省“爱士杰”杯创新大赛为主阵地,把科技与创新紧扣在一起。人人都可以创新,人人都可以为创新出谋划策。我校开展了“金点子”征集活动,全校师生参与,一起寻找生活中“我”觉得不便之处,想想运用所学或所知“我”能做或者“我”想做什么改进。一旦“我”的金点子被采用,就会有一个创新团队来为实现“我”的愿望而努力。学校成立了创新工作室,配备技能导师指导学生。

从这个活动设计中,我们不难发现,只有把职业素养教育还原到学生能够真切体验的生活中。教育才能有效进行。明白这点,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学生非常喜爱三人篮球赛、足球赛,因为这些体育活动往往因其小,大都是学生自己设计的,“我”的地盘“我”作主而已。

注释:

①吕鑫祥.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观.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②发展职业教育刻不容缓.无锡教育通讯,2009.5.19.

③教育部.2008年全国中职就业率为95.77%.人民网一教育频道。2009.04.29.

④2008年中职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5.77%.北京日报,2009.4.30.

⑤朱永新主编.何小忠副主编.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3:3,第二版.

⑥朱永新主编.何小忠副主编.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3:116,第二版.

参考文献:

[1]朱永新主编.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3.

[2]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无锡市教育局办公室编印.无锡市教育通讯(参阅版).无锡市教育局,2009.5.19,(7).

作者:梅亚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供给过剩市场下房地产营销论文下一篇:毕业设计校企联合工业工程论文


Fatal error: Call to a member function setFuzzy() on a non-object in /www/wwwroot/99xueshu.com/e/data/tmp/dt_temptext1.php on line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