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教案正版

2022-08-11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文字表达形式,直接体现着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教案是教师落实教育思想、实施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计划的总体方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鸦片战争教案正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鸦片战争教案正版

《鸦片战争》教案

第一学习主题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 鸦片战争

八年级历史备课组

主备人:赵静

参备人:宋燕燕

袁淑红

孟丽花

审核:张巧瑞 教学目标

(1)了解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记住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概况;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性质;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2)讨论鸦片输入的严重危害、总结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和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3)让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使学生明确“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认识鸦片作为毒品对吸食者的伤害,从而自觉地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重点

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每年6月3日开始的 “禁毒宣传月”活动,导入新课。

二、虎门销烟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解决,教师点评。

1、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入的主要商品有哪些?销售情况及其原因如何?

(输入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受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销路不畅。在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2、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采取了什么方法? (向中国走私鸦片)

3、英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给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白银大量外流,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等。)

4、学生读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选,回答课后练习题。

5、学生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并评价林则徐及其领导的禁烟运动。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三、鸦片战争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本目内容

要求:1.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

2.简述鸦片战争的时间、经过 。

3.讨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四、中英《南京条约》

1.记住《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分析其性质。

2概括《南京条约》的内容为:割地、赔款、通商、议税八字,并帮助学生逐条分析《南京条约》的危害。

3.要求学生了解《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了解其他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 4.师生共同讨论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五、学习测评

板书设计

一、虎门销烟

1、背景:

①清王朝没落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上升时期③鸦片走私给中国严重危害

2、经过:1839年6月 林则徐

3、影响:

二、鸦片战争

1、原因:为打开中国大门和维护鸦片贸易

2、时间:1840年6月

3、经过:

4、失败原因:清政治腐败,经济军事技术落后

三、中英《南京条约》

1、时间,地点及性质

2、内容:割地,赔款,通商,开埠

3、影响:

第二篇:鸦片战争教案

教材分析:

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随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建立了东方殖民体系,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两次鸦片战争及其严重后果。沙俄侵犯中国大片领土。

2、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必然性、鸦片战争的侵略性、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3、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

1、历史条件分析法,历史辨证法。

2、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民族英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

2、通过史实树立历史责任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

基本知识点

(1)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后果,了解列强的罪恶行径。

(2)识记《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内容,认识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战后丧失的主权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叙述与讲解,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知识结构

西方国家的侵略

①1840年以前,英国等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

战前中国与世界差距

战前正当贸易中国的出超地位

②1840年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以武力打开了中国门户

①《南京条约》签订

②鸦片战争的影响

③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天津条约》等签订使中国门户进一步打开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林则徐倡导的禁烟运动,1839年的虎门销烟达到高潮。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补充)

爱国军民在鸦片战争中的抵抗。

一、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思考:有人认为: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所致。”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为什么?

2.战争经过和结果:战争爆发(1840年6月)--战争扩大(1841年)--战争结束(1842年8月)

3.战争结果:清政府失败。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南京条约》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等。

《南京条约》危害:

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开口通商: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开了列强向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

开口通商: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大开。

协定关税:片面协定关税,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1843年,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美法于1844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领事裁判权”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也称“治外法权”。它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但清朝官员认为有关洋人的诉讼由他们自己裁决更便当。

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及公民的法律地位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的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等待遇。通常通过签订商务条约由缔约国双方相互给予,这是发展国际间正常贸易、消除贸易歧视的一种手段。但近代中国与外国所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的权利,故称“片面最惠国待遇”。它充分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清朝官员对最惠国待遇不知是双方共同享有的。

4.战后的中国:

①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②传统的朝贡体制被打破,被迫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什么是朝贡体制?是古代中国与外国的外交中的一种制度,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即:要求承认中国的“天子”凌驾于全世界其他统治者之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外国的君主以两种“象征性的”方式表示他们接受这一要求:向中国天子进贡,并且行叩头之礼。)③中国从此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思考:中英两国之间的鸦片战争,英国远道而来,中国在本土作战,为什么中国战败?请结合课后的“解析与探究”来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客观原因。鸦片战争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军备废弛、经济落后等。

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教训:封闭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就要思变,思变才能崛起!

5. 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

(1)人民自发抗英:1841年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2)爱国将领英勇抗击、壮烈捐躯:

陈连升(土家族)、定海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裕谦(蒙古族)、陈化成、海龄(满族)

(3)清政府:组织抵抗不力,屈辱求和。

[板书]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

原因:

思考: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继续:①从背景及西方列强的根本目的看,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②从战争的手段看,侵略者都是凭借坚船利炮进行武力征服,战争过程也非常相似。③从战争的结果看,清政府都被打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种种主权。④从战争的发动者看,以英国为主。

扩大:①从原因上看,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不满足已得到的侵略权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②从影响和后果上看,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可见,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经过:请读课文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3.结果:《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

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主要内容包括: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10处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沿海沿江各口岸通航;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规定:除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外,还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等。

思考:展示十一口通商图,对比两次鸦片战争中所开放的口岸分析特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开放的口岸都分布在东南沿海。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开放的口岸特点:多,广、深,多是指通商口岸多达11个,请学生读图,掌握最北的,最南的。广是指口岸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深是指南京、汉口的开放,使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中国内地。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势力的深入,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4.影响:

(1)第二次鸦片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清政府开始被外国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加深。

横向联系:

(1)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不同,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清朝一部分官员开始关注“洋务”,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2)设立总理衙门,专门处理外交事务。随着中国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外交事务日益增多,需要一个专门机构进行外交活动。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为什么没有与列强交往的外交机构?

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视外国为蛮夷小邦。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不可能有平等的与外国交往的机构存在。这正是闭关锁国政策在对外交往中的反映。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交机构,表明清朝统治者对外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3)设总税务司。长期以来由英国人担任。

(4)设同文馆,翻译外国书籍,了解西方。表明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纵向联系:

联系必修(2)第10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和必修(3)第22课《西学东渐》,想一想: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鸦片战争的中国社会经济:(1)大量洋货涌入中国;(2)传统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地主阶级的洋务派兴起以“自强”“求富”为出发点的洋务运动。

小结: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仅引起了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而且也引起了思想观念的变化.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历史曾无数次的证明,文明衰败的根源,主要不在于外部力量的打击,而在于内部机制的退化.几千年来,黄河文明受到多少次伴随征服的外来冲击,但它始终没有陨落.我们曾经很欣赏这种文明的同化力量.但19世纪上半期,一种新的文明,乘着西方军舰,带着廉价商品和新的思想文化观念呼啸而来的时候,古老的华夏文明再也不可能同化它了.中国近代历史就成为一部错综复杂的历史.我们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于国门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须打开国门迎接科学民主的曙光.

【课堂检测】1.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B.削弱清朝军队战斗力

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

D.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3.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

A.中国不能单独决定关税率

B.英国有权决定中国的关税税率

C.中国海关须由外国人管理

D.中国关税必须保持低税率

4、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为“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

①是错误的,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②是正确的,认识到战争的实质③是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

④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但最终以英国获胜,中国失败而告终。这反映了

①社会制度先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之一

②战争的性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惟一因素

③英勇无畏的精神不能完全抵抗先进的军事技术

④战争结局与战前指导直接有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6.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列强要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中国市场更加开放,扩大侵略权益

C.外国使节进驻北京

D.割占中国领土

7.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

A.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

B.由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C.取得了在中国建立租界的权力

D.取得了在通商口岸传教的权力

8.马克思称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点的是

A.《天津条约》迫使清政府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C.以战争为主要手段

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答案:1-5:DCABA

6-8:BBB

板书设计:

一、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2.战争经过和结果:战争爆发(1840年6月)--战争扩大(1841年)--战争结束(1842年8月)

3.战争结果:清政府失败。《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南京条约》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等。

危害:割地、 开口通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4.战后的中国:

5. 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

第三篇:鸦片战争教案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本课学习对学生后面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很重要。战前,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继续在传统的道路上徘徊,已全面陷入停滞与危机;而同一时期的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正迅速向着近代的目标跨越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的进行,进一步拉大了与东方的差距。鸦片战争前的东西方历史已呈现巨大的反差。认识这种差异能更好地理解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两种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鸦片问题只是一个偶然性因素。战争过程不仅显示了先进的工业文明对落后农业文明的巨大优势,也昭示了落后、自大、自我封闭的巨大代价。战争结束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战争失败的伤痛刺激下,中国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

西安使用岳麓版教材。岳麓版将课程标准必修1的两个有关中国近代史的专题整合为“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一个单元,“鸦片战争”一课包括两次鸦片战争。因此,鸦片战争的篇幅很小。尽管编写者已经努力展现细节,但用于教学仍感欠缺。要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与世界形势,必须从马嘎尔尼访华说起,由此才能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再从战争的大致过程,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中西差距就看得很清楚了。鸦片战争并未使中国惊醒,《南京条约》的危害大都是后人的认识,当时大多数没有这样清醒的概念,因此条约的影响可以点到为止。我的设计思路是注重“过程与方法”:

(1)以“两份„国书‟”、“两张礼单”、“两个现象”、“两种认识”为“抓手”,从历史的细节入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与世界形势,为学生更好的理解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做准备;

(2)讲述鸦片问题的由来,讨论鸦片问题的危害;

(3)统计鸦片战争中英双方的军力和伤亡数字,以“粪桶阵”、“剥人皮”等为切入点,思考中国战败的原因;

(4)讲述新思潮的萌发情况,讨论民族“觉醒”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感悟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没有细节,学生不会有深刻的情感体验。离开历史的细节,单纯的说教起不到价值观教育的效果。认识固步自封、自大、排外对国家和民族的危害;思考近代中国如何才能实现民族崛起;这些情感目标有待于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生成。或许不止于此,或许目标过高,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同学们初中学习过鸦片战争,对鸦片战争还有什么印象?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一场迟到的战争,认为中国挨打未必是因为落后,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有人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未觉醒?你们认同吗?

【意图:了解学生对鸦片战争的认知程度,提出新的问题,不希望学生有完满的回答,旨在激发学生深入了解鸦片战争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思考做铺垫。】

第一个环节:两个国家 1.两份“国书” 179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嘎尔尼率领一个约800多人的使团,以祝贺乾隆皇帝80大寿为名,出使中国。马嘎尔尼向乾隆皇帝递交了英国国王致乾隆皇帝的信函。

同学们看这封信函的一部分内容:

在皇帝陛下的统治下,贵国国家兴盛,为周围各国所敬仰。如今我们国家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本国王认为正是谋求我们两大文明帝国友好往来的好时机。本国臣民曾经常常到贵国经商,无疑双方都能因此受益。但双方往来需要行为规矩而不至于违反对方国家的法律和风俗。希望我的臣民不会在外生事,当然,我们也希望他们不会受委屈。故此希望特派一位有权柄之人常驻贵国,管束我国臣民的行为,有委屈也可以保护他们。这样的办法可保诸事平安。 ——摘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马嘎尔尼代表英国政府,提出了六项具体要求(要求学生阅读):

第一,请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珠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经营商业。

第二,请中国按照从前俄国商人在中国通商之例,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立一洋行,买卖货物

第三,请与珠山附近划一未经设防之小岛归英商使用,以便英国商船到彼即行收藏,存放一切货物且可居住商人。

第四,请于广州附近得一同样权利,且听英国商人自由往来,不加禁止。

第五,凡英国尚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请特别优待词语免税。如不能尽免,请依1782年之税率从宽减税。

第六,请允许英国商船按照中国所定之税率切实上税,不在税率之外另行征收。且请将中国所定税率赐一份以便遵行。

对于英国方面的要求,乾隆皇帝给予这样的答复(要求学生阅读):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崇山峻岭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对这两份“国书”,同学们怎么看?

【意图:指导学生阅读两份“国书”,并进行讨论,使学生从英王来信和马嘎尔尼的六点要求中,认识到鸦片战争前英国发展对华贸易的迫切心情;从乾隆皇帝的答复中,使学生认识中国继续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有着强烈的“天朝上国”的自大观念。】

2.两张礼单

展示英国使臣给乾隆皇帝祝寿的“礼单”和中国回赠给英国的“礼单”:

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以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 ——摘编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摘编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问题:“两张礼单”中的礼品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中英两个国家有怎样的不同?

【意图:以“两份礼单”为抓手,讨论“两份礼单”的礼品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中英两国经济形式的差异,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而英国则已经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并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两种文明冲突的结果。】

3.两个现象

(1)中国现象

电视剧《鹿鼎记》中兵部侍郎明珠说的一段话:

皇上天纵聪明,高瞻远瞩,见事也比臣高上百倍,臣想来想去,撤藩有撤的好处,不撤也有不撤的好处,心中好生委决不下,接连几天睡不着觉。后来忽然想到一件事,登时放心,昨晚就睡得着了。原来臣心想,皇上思虑周详,算无遗策,满朝臣子们所想到的事情,早已一一都在皇上的预料中。臣子们想到的计策,再高也高不过皇上的指点。臣子只须听皇上的吩咐办事,皇上怎么说,臣子们就死心踏地,勇往直前的去办,最后定然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补充讲述: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个叫曹振镛的重臣,任大学士、军机大臣。当别人问他为什么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而恩宠不衰的秘诀时,他的回答是:“多叩头,少说话”。

多磕头,表示顺从;少说话,不是不说话,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是当时官员的心态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

(2)英国现象

1760年,乔治三世继承英国王位。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培植亲信,控制议会,组成一个亲国王的政府,王权呈现扩大趋势。在这期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英国国内对乔治三世的内外政策不满,抗议声不断。在内外压力下,亲国王的内阁倒台。1784年,年仅24岁的小皮特组阁,解散由国王控制的议会,举行议会大选,并在选举中获胜,国王对议会的控制力被大大削弱。

问题:同学们怎么看这“两个现象”?这“两个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中英两个国家的政治有什么不同?

【意图:引导学生对这“两个现象”进行剖析,思考“两个现象”背后所反映的两个国家政治状况,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在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一切均听命于皇帝,官员不作为,阿谀奉承,政治腐败。而这一时期英国,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王权进一步被削弱。中英两国政治沿着不同的轨迹发展。】

4.两种认识

(1)中国看英国

展示三则材料:

材料一:以羊牛肉磨粉为粮食,食之不易消化,大便不通立死。每日食后,以此为通畅圣药。大西洋距中国十万里,亦惟茶叶是急,英吉利较近,皆不能离此。 ——琦善(直隶总督,钦差大臣)

材料二:至茶叶、大黄两项,臣等悉心查访,实为外夷所必须,且夷商购买出洋,分售各路岛夷,获利尤厚,果然悉行断绝,固可制死命而收利权。

——林则徐《鸦片奏案》 《鸦片战后》

(二)97页

材料三:彼虽畜类,亦具人形。譬如桀犬狂吠,本不足一论是非,及投以肉食,未尝不摇尾而贴伏。

——牛鉴(两江总督)

(2)英国看中国

马嘎尔尼没有达到出使中国的目的,离开北京后,沿运河南下。一路之上,马嘎尔尼对中国社会进行的详尽的观察,形成了对中国的认识:

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多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问题:同学们怎么看这“两种认识”?这“两种认识”说明了什么?

【意图:通过阅读材料,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不仅盲目自大,而且对西方几乎一无所知,思想愚昧,而西方对中国则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

第二个环节:祸起鸦片 1.鸦片走私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仅允许广州一地对外通商。由于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对外国商品基本没有需要。因此,在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为了扭转这种情况,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1799年,走私到中国的鸦片有四千多箱,到1839年,猛增到四万多箱。

展示材料:

材料一:瘾至,其人涕泪交横,手足委顿不能举,即白刃加于前,豹虎逼于后,亦惟俯首受死,不能稍为运动也。故久食鸦片者,肩耸项缩,颜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 ――俞蛟:《梦厂杂著》

(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命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

对于日益严重的鸦片走私,一些官员上书道光皇帝:

材料二: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黄爵滋

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 ——林则徐

问题: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述,使学生了解鸦片问题的由来。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认识鸦片大量流入中国的危害,理解清政府禁烟的目的。】

2.虎门销烟

1839年,道光皇帝授予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广州后,雷厉风行,收缴鸦片。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全部销毁。禁烟运动维护了民族利益。 3.战争烽烟

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曼彻斯特的三十九家公司联名上书外交大臣:“作为工业者的我们,不但因近来的中国事件失去了这个市场,而遭受损失……我们的资财大部分都卷入了这种贸易。这个贸易的停顿,我们的货物被扣留,对我们已极为不便,而且将来可能遭受极严重的损失”。他们请求“女王陛下的政府,对于中国方面这种侵略行为,给予迅速的、强有力的、明确的对策”。

英国下院经过激烈的辩论,最终以微弱的多数通过了对中国发动战争的议案。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到达中国,一场为了保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可耻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意图: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的爆发,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以教师的简要叙述为主,使学生认识到英国为了维护鸦片贸易,发动了一场对中国的战争,明确这场战争的侵略性质。】

第三个环节:“旷世”战争 1.瞠目结舌的数字

中国军队总人数80万,英国远征军18000人。

鸦片战争,清军伤亡4600人(死3300人);英军伤亡401人(死59人)。

清军牺牲高级将领十一人,正一品到从三品。英军无一名高级将领死亡。 ——摘编自田秉锷《大国无兵》

问题:中国拥有80万军队,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中国也不乏英雄,如关天培血染虎门炮台,陈化成以67岁高龄,战死疆场,定海三位总兵以死报国。但是,中国还是失败了!这是为什么?

【意图:教材中采用的统计数字,对学生有比较强烈的刺激,会促使学生思考:拥有很多“优势”的中国,为什么会战败?】

2.匪夷所思的攘夷

在鸦片战争中,出现过这样一些现象:

(1)杨芳“粪桶阵”御敌:1841年,清政府派“名将”杨芳前往广东“痛剿”英军。面对西方的洋枪洋炮,杨芳认为洋鬼子一定使用了什么“邪术”。为了对付这些“邪术”,杨芳传令各地保甲把百姓家的粪桶全部集中起来,装在木筏上。英军一到,马上用木筏迎上去,让污秽的粪便浸涂于英船、英炮上,必然大败英军。结果,粪桶未能抵御住英军,我们还是战败了。

(2)奕经“五虎御敌”:1841年10月,道光帝派皇侄奕经为统帅,去浙江收复失地。到前线后,奕经拜佛求签,得到“必须有虎头人保佐,才能平安”的签语。他感到有道理,因为洋人是“羊”,虎能吃羊,只要属虎的人出阵,定能制服洋兵。于是他制定了一个“五虎制敌”计划,在寅年(十二属相,寅为虎)、寅月、寅日、寅时,挑选属虎的将士,戴形似虎头的虎皮帽子偷袭敌营。结果,“虎头军”大败而回。

(3)裕谦“剥人皮”御敌:在鸦片战争中,为了惩戒英国人,裕谦决定剥英国俘虏的人皮。裕谦在写个皇帝的奏折中报告:“先将两手大指连两臂及肩背之皮筋剥取一条,留作奴才马韁,再行凌迟枭示,其黑夷咪哈叨亦即戮取首级,剥皮枭示,俾众咸知奴才有剿无他,以杜其首鼠两端之念。察访兵民,无不踊跃称快,所有赏项,奴才已饬粮台查明照格发给。”结果,“剥人皮”没有震慑住英国人,裕谦还是战败了。

教师点拨:作为军人,裕谦是有血性的。镇海失守后,他投海自杀,实践了“城存俱存”的誓言。但是,以“剥人皮”对付英国人,使民族自卫变成狭隘的仇恨宣泄,它除了宣泄一下愤恨的情绪外,也许更是一种无奈。它虽然显示的情绪和意气,但却不能显示理性和力量,并不能挽回战败的结局。

【意图:对鸦片战争期间发生的这些奇怪现象,学生会觉得很荒唐、很可笑。但这些现象也会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顺势引导,怎么看这样的现象?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适时提出问题:面对外敌入侵,我们应该怎么办?促使学生思考】

第四个环节:历史何以至此 1.战败的“代价”

1842年8月,英国军队打到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鸦片战争结束。8月29日,在英国军舰上,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

要求学生阅读《南京条约》的内容,思考《南京条约》的影响。

【意图:经过初中阶段学习,学生对《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主要以学生阅读、讨论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即可。】

2.中国的“觉醒”

(1)懵懂的“觉醒”

经过鸦片战争,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些人,感觉到世界的变化,开始关注世界。

介绍两本著作:《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

《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本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在此书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对于一个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民族来讲,这是了不起的进步。

《瀛环志略》:是徐继畲写的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里,徐继畲改称英“夷”为英吉利,改称英国领事为英官,而不再叫“英酋”。我们不再称西方人为“夷”人,终于能够平等的看西方人了,这也是一个进步。有人称徐继畲为“正眼看世界第一人”。

补充说明:这两本书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太大的影响。《海国图志》印数不超过一千,后被列为禁书。倒是后来在日本翻印几十万册,成为日本学习西方的启蒙读物。徐继畲被罢官后,《瀛环志略》一书也被禁。

【意图:教师介绍《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两本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的新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补充材料,使学生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所谓“觉醒”有比较“真”的认识。】

(2)还没有“觉醒”

要求学生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宴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逢苟且于目前。 ——王韬

材料二:今汝既有悔罪之意,何不趁此商量,如果能将各船全数退回广东,即可罢兵,我必奏明大皇帝,将香港一处,赏给英国。 ——道光帝谕耆英

问题: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

教师补充说明:曾纪鑫在《千古大变局》一书中记载:“1843年7月31日,美国公使顾盛带着总统泰勒的授权缔约证书,来到中国,同时带来还有送给清朝皇帝的礼品:航海地图、地球仪、六轮手枪、步枪、蒸汽战舰及蒸汽挖掘机模型,还有关于构筑要塞、造船、海陆军战术、地质、化学等方面的书籍和《美国百科全书》、望远镜、气压计、温度计等。这些是战败的中国最需要的。但仍然被清朝官员视为„奇技淫巧‟给谢绝了。”

1860年10月,英法闯进圆明园。让英国人十分意外的是,当年马嘎尔尼送给乾隆皇帝的那些礼品,如天体运行仪、地球仪、音乐钟,以及各种新式火炮、枪械都原封未动的堆放在那里,上面落满了灰尘。

鲁迅先生讲:“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意图:补充必要的材料,讲述具体史实,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并没有从战争失败的惨痛记忆中真正惊醒,中国依然沉醉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中国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失败了还不知道失败的原因,失败了还没有醒悟,这才是中国历史的悲哀。】

(3)何时才“觉醒”

被清王朝视为千年和约的《南京条约》并没有给中国带来长期和平。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了北京城,放火烧了圆明园。中国清政府再次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

经过这次战争,中国人真的惊醒了。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李鸿章来到上海,刚和外国军队接触,就被震撼了,感叹“其大炮之精纯,子弹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李鸿章说,这是“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湘军将领胡林翼奉命进剿太平军,看到在长江上逆流行驶的外国轮船,船速非常快,当即“中途呕血,几至坠马”。据说,临死之前,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天要变了”。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中国开始真正学习西方——洋务运动兴起。清政府设立了总理衙门,终于放下了天朝的架子,开始与西方“正常”打交道了。

再后来,甲午战败的耻辱,更是惊醒了中国人,一场变法自强的政治改革运动开始。

问题:通过对鸦片战争的再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意图:简要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中国终于“真正”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洋务运动兴起,设立了近代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开始“平等”的与西方交往。通过史实的讲述,使学生感受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艰难与坎坷。】

第四篇:鸦片战争教案

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授课教师:授课班级:1

秦兰

高一(33)班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 识记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② 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

2、 过程与方法:掌握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运用问题进行探究,学会运历史比较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和价值观:深刻认识西方列强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对中国带来的殖民主义灾难,并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艰苦斗争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难点: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影响。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导入新课

利用罂粟花、罂粟果的图片引入本课的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我们分别从国际和国内这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鸦片战争爆发的国际背景是什么?

国际背景:英国此时怎么样呀?英工业革命完成,需要原料和市场。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机器生产出来了更多的商品,需要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原料,而英国的市场比较狭小,原料也不足,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对外扩张,抢占别国市场,掠夺其他国家的原料。

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需要原料和市场。而这时的中国的社会状况怎么样呢?我们来看一下国内背景

国内背景:

首先从经济上来说,中国是什么经济?对,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要还是男耕女织的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什么呢?土地是吧,小农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而在清朝统治时期,土地大部分掌握在谁的手中呀?大部分掌握在地主手中,所以土地高度集中,广大农民处于少地、无地的状态。土地高度集中的结果,必然导致什么矛盾比较尖锐?阶级矛盾比较尖锐。这是从经济上来说的。

从政治上来说,清朝的统治怎么样?政治腐败,战前的中国,已经处于清朝末年,政治非常腐败:贪污成风—— 正所谓“三年清知府 十万雪花银”。另外,军备废弛,当西方国家用长枪大炮作战时,清朝的军队装备还处在以戈矛为主的冷兵器时代,船还是木制的帆船,少数船上装有一两门明朝时候发明的“红衣大炮”,发射时效果和扔铅球差不多,而且只能向前打。

政治腐败,军备废弛,但是清朝统治者有没有意识到自己落后了呢? 没有,此时的清政府仍然自我感觉良好。以“天朝上国”自居,长期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虚骄自大、做着“天朝上国”“万邦来朝”“四海宾服”的美梦,使中国隔绝于世界潮流之外

外交:闭关锁国、妄自尊大

同学们看一下,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想要市场和原料,而中国地大人多,市场大,自然成为英国的目标,英国要求打开中国市场,但是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两者会不会产生矛盾呀,会,所以战争的爆发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英国想要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成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强烈需要原料和市场。

好,弄清了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接下来我们还要知道是什么事件直接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对,虎门销烟,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3.虎门销烟——直接原因

我们都知道,虎门硝烟的领导人是谁?林则徐。林则徐为什么要领导禁烟运动?因为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要知道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请看这几个问题。

(1)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入的主要商品有哪些?销售情况及其原因如何?

(输入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但是受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销路不畅。在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什么叫出超?就是出口的比进口的多。所以英国的大量白银流入了中国。

(2)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采取了什么方法?(向中国走私鸦片。) (3)英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给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材料

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不股栗!——《林则徐集·奏稿中》(白银大量外流,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等。)

造成兵弱银荒,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

过渡:面对大量鸦片走私,作为当时皇帝的道光帝采取什么了行动? 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过渡:虎门硝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决定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所以虎门硝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有人说:是因为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商人的利益,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那么鸦片战争的爆发真的是林则徐惹的祸吗?

不是,禁烟运动只是借口,

中英之间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需要市场和原料,中国的禁烟运动仅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和导火线,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必然会寻找其他借口挑起战争。)

2、经过

战争的过程不是我们所要了解的重点,我们只需要简单的了解战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840年战争开始——琦善同英军谈判为第一阶段,

1841年英军强占香港岛,扩大战争——1842年8月战争结束为第二阶段。 1842年8月,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扬言架炮攻城,清政府屈辱求和,中国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3.结果

中国失败,签订不平等条约。我们来看一下《南京条约》的内容 条约主要有四个内容,我们分别来看,

第一,割香港岛给英国,简称为割地,这损害了中国的什么主权。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第二,赔款2100万银元,简称为赔款:这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危害?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更为严重的是它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

第三,开放五口通商口岸,哪五处?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 开口通商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危害?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一些城市是清政府在列强的威逼下开放的,因此它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第四个内容,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协定关税:这使中国开始丧失什么权?关税自主权。这一条款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便利西方国家的经济掠夺

《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除了《南京条约》之外,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攫取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等特权。这里面有几个名词大家注意一下,

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就是外国公民在中国犯了罪,中国的法律不能制裁,只能由他们国家的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破坏了中国的什么主权?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片面的最惠国待遇:近代中国与外国所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的权利,故称“片面最惠国待遇”。这充分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

通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英国获取了很多特权。看到英国获得如此之多的好处,美国和法国也趁火打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以攫取在华特权。

3、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和屈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半殖民地:国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半封建: 国家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 破坏,既存在资本主义,又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②直接原因:英联络美法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但遭到清政府拒绝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第一阶段 1856年—1858年

1856年

英军炮轰广州城(爆发)

1857年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1858年

攻陷大沽,进逼天津,签定《天津条约》

第二阶段(1859年—1860年)1860年

占领津、京,火烧圆明园,签定《北京条约》

3、结果: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 1858《天津条约》 1860《北京条约》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 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第五篇:历史教案:《鸦片战争》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是近代百年屈辱的开始,是近代史的开端,在全书中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始课。

2.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知识目标:掌握战前中外历史发展的状况、鸦片走私、禁烟运动、战争过程。

(2)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对战争发生、失败原因的分析,培 养学生观察、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及识图能力、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德育目标:讲述鸦片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对中国战败原因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 教学重点和难点及依据

(1) 重点: 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起因

(依据: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为什么英国要不远千里来侵略我国?) 这个问题是学生必须要分析并掌握的重点知识。

(2) 难点: 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依据: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难点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1. 教法: 主要采用讲授法为主,也结合启发式,比较法等。

2. 学法: 阅读法、课堂讨论、归纳分析

3. 分析学生:由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战前的背景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及课本——分析理解——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课前让学生查阅、搜集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说教学步骤 (根据教育理论,教与学是互动的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阅读材料分析理解---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课堂练习---提出研究性课题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始课,在讲具体内容之前,老师应讲明两点:

(1)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范畴及民主革命的分期(让学生形成完整而准确的认识)

(2) 指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一) 导入新课 (2分钟)

引导学生看美丽的罂粟花图片(创设问题情景),然后指出:可是中国近代一百年的屈辱历史却是从它身上开始的,导入新课。

(二) 讲授新课 (37分钟)

第一部分(16分钟):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与世界

这个问题是教材的重点,突破方法------由老师提出问题:中英两国远隔重洋,英国为什么要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引起学生发散思维,老师从课文中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方面引导学生对中英两国历史发展状况进行详细比较,老师要做好两国强、弱两个方面的总结,并让学生阅读一段材料说明西方国家奉行对外侵略政策的必然性。后指出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工业革命后在全球进行对外扩张的结果。)

第二部分(10分钟):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指出英国在打开中国大门时先后用了三块敲门砖。第一块是商品。先引导学生看材料中英正当贸易状况,指出正常的贸易状况不符合英国资产阶级侵略与掠夺中国的要求。改用第二块敲门砖---走私鸦片。老师应指出这不是正当的商务,而是贩毒和掠夺。

关于鸦片的危害:引导学生看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的历史视频及中国人吸食鸦片几幅图片,后指出鸦片是一种毒品。老师在讲内容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可以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即要说明鸦片输入对清朝统治、人民健康的危害,又要结合现实情况(目前国际贩毒组织活动猖獗,毒品种类繁多:海洛因、大麻、古柯碱、鸦片、吗啡、冰毒、摇头丸等等,其中海洛因、冰毒等毒性也远远超过鸦片。),把毒品危害深刻地加以揭露。告诫同学要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最后指出:鸦片走私对中华民族就是一场灾难,严禁鸦片,势在必行。

关于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直接原因):先让学生看电影片------虎门销烟视频,老师向学生强调虎门销烟就可以。① 应着重指出 :这种行为是维护民族的利益,意义重大。现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浮雕,就是虎门销烟的伟大场面;② 应肯定他是民族英雄,但毕竟是封建官员,出发点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对于禁毒的功绩,引用江泽民同志的话给予高度概括。

第三部分(5分钟):

三、 鸦片战争的经过 虎门销烟引起英国用第三块敲门砖――炮舰 打开中国大门。教师给合战争示意图,以时间为序讲清三个阶段。应指出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播放英军进攻路线,简单介绍鸦片战争的经过。(突出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陈化成、葛云飞等抵抗派及其受压制;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琦善、奕山、牛鉴等投降派占上风;道光帝的闭目塞听、左右摇摆;中国军队装备的落后。)对爱国军民的英勇抗敌,教师要针对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四部分(6分钟): 讨论分析

讲完战争经过后,必须让学生明确认识中国为什么会战败?战争的性质是什么?这是教材的难点,突破方法:先让学生讨论,关于战败原因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从战前背景以及中国外交(闭关自守-即不知彼、也不知已,而去领导一场反侵略战争,焉有不败之理?)入手,先学生讨论失败的主、客观原因和根本原因,后由教师总结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中让学生得到启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实行对外开放。

(三) 总结 (3分钟)

(四) 练习反馈---------做到讲与练的结合

(五) 提出研究性课题及学科渗透(3分钟) : 加强对教材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教学方法和原则,分析重点、讲清难点。既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又让学生与现实相结合,使整节课的效果较好,双边活动也比较活跃。

讲授后播放歌曲《我是一个兵》 (敌人胆敢侵犯,坚决把它消灭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陶冶教育,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从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忆秦娥娄山关教案下一篇:余生不再因你悲伤

热门文章

鸦片战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