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政治第6课

2022-12-13

第一篇:八年级下册政治第6课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第6课

《藏书票》教案

方城县第三中学

杨娜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藏有关知识和艺术特征:学习设计藏书票。为自己的图书设计制作一枚藏书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解析名家作品,了解藏书票艺术特征和制作方法, 学习用绘画或纸板拓印等形式设计制作藏书票 。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气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藏书票的艺术特征和相关知识,学习设计制作藏书票。

教学难点:

设计制作出有创意、有个性、有趣味的藏书票。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藏书票的知识、收集各种

1 各样的藏书票、绘画用品、纸板、刻刀、水彩颜料、毛笔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藏书票的基本知识、设计藏书票的草图

教学重点:了解藏书票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自己构图方式的设计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件展示一本贴有藏书票的书籍引入课题。

这是什么?一般放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用?

个别提问后老师小结:藏书票是用在藏书上的一种标志,它是将图画与文字刻在木板上,并拓印成小幅的版画贴于书本封面内页之处,作为藏书的标志。藏书票源自西方,中国的藏书票是从欧洲传入的。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交流各种各样的藏书票,了解藏书票的基本特征。

课前老师让大家查找有关藏书票的知识,收集各种各样的藏书票,今天我们就拿出来一起欣赏、交流。

学生分小组欣赏交流自己收集的藏书票,要求从图画内容、文字、制作方法上进行观察。

2、讲授新课:

第一、以版画家李平凡的木刻作品《洋洋藏书》为例,讲解关于藏书票的知识。

2 藏书票是版画的一种形式,小巧玲珑,印刷精美,尺寸不宜超过15cmⅩ15cm,有时也视展览要求规定尺寸。 藏书票由三部分构成: (1),图形

(2),字母EX-LIBRIS (3),藏书票签名

第二、了解中国最早的藏书票《关祖章藏书》。是台湾藏书家吴兴文1913在《图解法文百科辞典》里发现的。德国藏书票《刺猬》是迄今发现世界最早的藏书票。

3、 学生实践学做藏书票 设计步骤:

A、取材,根据书的内容或者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生活中有情趣的事物。

B、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在字和图的组合中。

C、结合前面学过的版画知识,选用适当的板材。如吹塑板,纸板,石膏板等。 D,尝试各种印刷效果。

学生动手制作,先在纸板或吹塑纸上画出自己想设计的图案,然后用小刀把镂空部分刻掉,最后涂上颜色,再印在自己的作业纸上,最后写上拉丁文

4、 学生设计初稿,老师巡视指导

巡视辅导,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用绘画的形式制作藏

3 书票 。

5、课堂小结

讲评学生初稿设计情况,为部分作品提出修改意见,活动结束

执教时间:3月30日——3月31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一份完整的藏书票

教学重点:按要求做完自己的藏书票

教学难点:刻画稿

教学过程:

1、 复习有关藏书票的知识及基本特征

2、 讲解初稿设计情况

展示设计有创意的作品,针对部分作品要求学生说出修改意见

3、 老师强调这节课要求

注意确定好需刻掉的部分,刻好后涂颜色时要保证画面干净、整洁,最后要写上藏书票的标志——EXLIBRIS,还要注意使用刻刀的安全

4、 学生继续完成作业,老师帮助学生涂色、印制,最后强调写上藏书票的标志——EXLIBRIS

5、 展示并讲评学生作业,活动结束。

执教时间:4月3日——4月5日

札记: 怎样让制作出来的藏书票真正的为学生所用,是备课

4 时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最后我选择了卡纸制版,蜡笔拓印的作业形式,这种作业复制容易,色彩鲜艳,学生喜欢,也就乐于真正的将之运用到藏书之中。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6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看录象、阅读课文、探究问题,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打破原有的封建统治,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改革才能成功。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学生观看纪录片《李鸿章的洋务生涯》片段,谈谈自己印象中的李鸿章。

教师过渡:同学们的印象中,李鸿章是一个反面人物。然而近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却这样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他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李鸿章的步伐,来学习一下”洋务运动“,了解一下李鸿章的另一面。

【课内探究】

环节一: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1、学生阅读课文并将学案内容在课本上标注清楚。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进行自主学习,对照课件,将相关内容在课本上标注清楚。标注课本时给大家几个建议:注意:(展示幻灯片:标注提示:1.2.3.4)

教师:巡视课堂,此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学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课文,找到主干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标注法自主学习。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统一答案,并记忆基础知识。

3、学生自己根据大屏幕对答案,看标注得是否准确。

4、精讲点拨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教师:同学们,自主学习的内容还有疑问吗?老师有一个疑问,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是清朝内外交困,为什么这样说呢?(师生共同探讨此问题)

环节二:篇章学习

(一)李鸿章之识 —— 洋务运动的兴起

教师过渡:内忧外患使清政府的统治集团不得不深思,该如何摆脱困境呢?作为重臣之一的李鸿章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倾听李鸿章的心声一:“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显明……实非中国所能及”……如果不“求富强”,中国将不能自立”、 “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不必尽用其人。” 这说明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即“洋务派”认识到了什么?

(二)李鸿章之才 —— 洋务运动的发展

1、倾听李鸿章心声,分组回答问题

教师: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开始了,李鸿章等人为了发展洋务,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又做出了哪些重大举措呢?刚才老师已经强调过,洋务运动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活动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活动名称是:智勇大闯关----倾听李鸿章的心声:这里有李鸿章的几段心声,相信大家都想了解,但内容有限,每个组只能选一段,派一位代表来闯关。

李鸿章的心声二: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请回答:李鸿章的话说明他想从哪方面兴办洋务?为什么?请举出这一内容的具体事例。

李鸿章的心声三:“常存然不自足之怀,节省冗费,讲求军实,造就人才,皆不必拘执常例。而尤以人才为亟要。使天下有志之士无不明于洋务。”

请回答:李鸿章的话说明他想从哪方面兴办洋务?这些举措有什么重要意义? 李鸿章的心声四:“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请回答:李鸿章的话说明他认识到什么?为此他有什么举措?请举例。

李鸿章的心声五:“中国即不为穷兵海外之计,但期战守可恃,藩篱可固,亦必有铁甲船数只洲弋大洋,始足以遮护南北各口,而建威销萌,为国家立不拔之基。”

请回答:李鸿章的话说明他认识到什么?他有什么举措?其目的是什么?

2、教师指导材料题答题技巧

教师:刚才咱们同学了解了李鸿章的几段心声,咱们同学对这部分的内容掌握的也不错。那刚才的活动归根结底是材料分析题。这是我们考试的重要题型,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多加训练,逐渐积累答题技巧,以便提高答题能力。这里老师有个温馨提示给大家“材料解析题小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幻灯片展示)

师生总结:请同学们再次核对一下“洋务运动的内容(阶段、口号、内容)”巩固一下这一知识。

(三)李鸿章之遇 —— 洋务运动的结局

教师过渡: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开展了30年,其结果如何呢?

2 学生:失败破产

教师: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最终破产。那么洋务运动为什么会有如此结局呢?请同学们阅读导学案上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1、精讲点拨二: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2、合作探究:评价洋务运动

教师: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为之辛苦为之忙的李鸿章发出了如此感慨: 学生倾听李鸿章的心声六:(视频)“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教师:可见李鸿章承认洋务运动失败了的无奈心理。那我们该如何客观地评价一下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呢?

合作探究: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还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具有进步意义。”… …

请根据视频及材料,结合课本30页内容,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看法。

教师:(补充提示):评价历史事件,要一分为二,标准有以下三点:(展示幻灯片)材料

二、

三、四:(见导学案)

3、师生得出结论,幻灯片显示:洋务运动的性质、局限性、积极意义等

教师:提示学生将课本内容标注清楚,便于记忆。

(此设计旨在指导学生学习分析洋务运动的性质、进步性、局限性,解决本课难点,并指导学生如何评价历史事件。)

环节三:拓展延伸(布置课后评价李鸿章)

教师:本节课我们倾听了清朝大臣李鸿章的许多心声,也看到了他对洋务运动的付出和对结局的无奈,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李鸿章的生平简介及别人对他的评价。(出示幻灯片) 教师:看了这些,相信同学们对于李鸿章也有了自己的认识,请同学们课后评价一下这一历史人物。提示:评价历史人物:(出示幻灯片)

环节四 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以上便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下面请你总结一下,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提示总结所学知识可用不同方式:(出示幻灯片) 环节五 当堂检测 环节六 教师总结

一个落后的国家不仅要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还要废除落后的社会制度,取得国家独立;洋务派面向世界的开放气度、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情感值得学习。

少年强则国强,希望同学们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如虎添翼,提高学习效率,报效祖国!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第24课 诗词五首

【导学目标】

1.准确而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古诗词。 2.了解诗词的作者,整体把握诗词的内容和中心。 3.欣赏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难点) 【课时计划】 2课时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第一课时 学习《十五从军征》《诉衷情》

精彩导入 激发兴趣

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情,而且记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情绪和心理记忆。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真心与感动。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冢累累(zhǒng)

狗窦(dîu)

雉(zhì)

舂谷(chōng) ....作羹(gēng) 贻(yí) 戍梁州(shù) ...(2)词义

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冢,坟墓。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 狗窦:让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贻:送,赠送。 戍:以兵守边。 2.作者名片

《乐府诗集》,宋朝人郭茂倩将两汉至唐代乐府诗汇编而成,共分为十二类。“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诗体。

1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一生著作丰富,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 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两卷。

3.背景资料

《十五从军征》:东汉末年,长期战乱,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残酷的奴役,使许许多多的风华少年, 一直服役到老。大片田园荒芜,百姓多半家破人亡。这首诗所反映的便是这一悲惨的景象。

《诉衷情》:陆游出生第二年,北宋便为金人所灭。陆游青壮年时期一心向往中原,收复失地。四十八岁那年他曾经到西北前线南郑(今陕西汉中),在川陕宣抚使王炎公署里参与军事活动。但当时的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一味主和苟安,所以他的理想和愿望只能变成满腔忧愤,时常在诗词中表露出来。这首词便是晚年退居山阴以后抒写上述情怀的名篇。

学法指导

体会诗歌情意的技巧

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这里的“背景”,一是诗词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现实,二是诗人的人生经历。 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阅读古代诗词,如果能抓住这些“诗眼”,也就能很容易体会出诗人的情感。

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感情。诗人常把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

4.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诗人常运用古籍中的趣闻轶事、寓言或有出处的诗句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

答题格式:这首词通过描写„„的形象或景物,写出了„„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二 内容精读 深悟文本

一、学习《十五从军征》 (一)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回顾划分古代诗歌朗读停顿的一般技巧。

【交流点拨】从形式上看,四言的古诗,常采用

二、二节奏;五言的古诗,常采用

二、三节奏或

二、

二、一节奏;六言的古诗,常采用

二、

二、二节奏;七言的古诗,常采用

二、

二、三节奏或

二、

二、

二、一的节奏。须提醒学生注意的是诗歌停顿划分,可以按意义单位分,也可按音节分,有规律可循,但并无定数,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

2.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揣摩停顿,小组商讨难读诗句的停顿。 【交流点拨】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2 (二)深层探究

1.全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交流点拨】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2.“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老翁的家人都已不在人世,原本温馨的家已成为荒凉之地,这一切都是残酷的战争造成的。

3.老兵看到家中荒凉的景象已经知道亲人都已去世,为何还要“出门东向看”?

【交流点拨】他出征前常常随亲人到村东农田劳动或在家门东望可见到耕作的亲人;饭做好后,“不知贻阿谁”心里伤悲,不由自主地走到门口向东望,盼望见到亲人。这种虚无的想法更加突出了老兵的孤独与痛苦。

二、学习《诉衷情》 (一)整体感知

1.先听范读后诵读,注意读音、节奏和情感。 【交流点拨】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鬃/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2.词中描写了哪三个生活场景?

【交流点拨】回忆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的情景;睡梦中再现旧日战斗,醒来却看到战袍尘封的场景;晚年无力抗敌,独自悲伤的场景。

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与如今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相对比,反映了词人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二)深层探究

1.词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心?至少举出一例并说明理由。

【交流点拨】示例:“万里”“匹马”突出了词人当年作战时的英勇气势;“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却已经无力报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包含了诗人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的悲愤之情。

2.赏析“尘暗旧貂裘”中“暗”的妙处。

【交流点拨】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世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的暗淡画面写了出来,也形象地写出了词人自己心情的灰暗、失望和怅惘。

3.说说你对“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理解。

【交流点拨】词人总结自己的一生,理想始终不能实现,空有报国之心却不能在“天山”抗金前线奋战,只能老死在滨水河滩,“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流露了词人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翼,落在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4.“当年万里觅封侯”一句中的“觅封侯”应如何理解,难道指的是陆游一心想要追求高官厚禄吗? 【交流点拨】“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词人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像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词人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步骤三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3 (一)总结课文

《十五从军征》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诉衷情》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词作,也满含着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这两首诗词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让我们一齐背诵这两首诗词,去进一步体味吧!

(二)拓展延伸

发挥想象,把《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篇小说。 【附: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总写十五从军八十得归 远望:松柏冢累累 近看野兔野鸡 旅谷旅葵 行动汤饭做熟 不知贻谁

内心:泪落沾我衣兵伐残酷 战乱频繁 灾难深重

诉衷情

回忆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梦醒:尘暗旧貂裘 晚年胡未灭,鬓先秋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壮志难酬 悲愤不满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二课时

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满江红》《朝天子·咏喇叭》

精彩导入 激发兴趣

诵读古诗词,你可以感受祖国的名山大川,欣赏故乡的小桥流水;你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笑看人生百态„„古诗词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你的心田。我们继续学习《诗词五首》中的另外三首,看看有哪些新的感悟吧。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4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貂裘(qiú)

觅封侯(mì) ..万兜鍪(mïu) 鬓先秋(bìn) ..秋容如拭(shì) .(2)词义

鬓先秋:鬓早衰,鬓发早已白了。秋,指白色。 万兜鍪:指千军万马。兜鍪,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坐断:占据,割据。 拭:擦,揩。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峨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 乱如麻:烦乱如理麻,理也理不清。 2.作者名片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稼轩词》。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抱憾终生。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近代女民主革命志士,提倡女权。曾自费东渡到日本留学,后改名瑾。积极投身革命,寻求民族振兴之路。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策划起义,事泄被捕,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王磐(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江苏高邮人,明代散曲家。其作品多以山水和闲适的生活为题材,间或有同情百姓疾苦之作,《朝天子·咏喇叭》即是其中之一。

3.背景资料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满江红》:这首词写于赴日留学前一年的1903年。这一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此时的秋瑾已下定决心冲破家庭的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朝天子·咏喇叭》: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号角以壮声势,王磐于是作这首散曲以讽刺。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二 内容精读 深层探究

一、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听课文范读后诵读,注意读音、节奏和情感。 【交流点拨】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5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交流点拨】塑造了一个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 3.词的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上片借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下片用典,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的表现。

4.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赞扬了哪位英雄人物?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词人赞扬孙权这位天下英雄。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现了词人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全诗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怀,也流露了词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二、学习《满江红》

1.先听课文范读后诵读,注意读音、节奏和情感。

2.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并说说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上片:主要表现了词人与家庭牢笼决裂时的矛盾心情。下片: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衫。这首词写于词人赴日留学前一年的1903年,抒发了词人对外国列强进逼的愤恨,对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3.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交流点拨】“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对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4.有人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词内容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基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脱口而出,不加雕饰,既清新自然,又刚健质朴。结语“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

三、学习《朝天子·咏喇叭》 (一)整体感知

1.听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熟读成诵。 【交流点拨】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锁哪,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6 2.学生借助工具书,注解感知诗意。 3.这首曲子表达了什么主题?

【交流点拨】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二)深层探究

1.如何理解《朝天子·咏喇叭》中的拟人手法?

【交流点拨】把物写成人或把人写成物的修辞称为比拟,本曲中的拟人,属于暗拟,即借助联想和想象,把“喇叭”“喇叭声”都暗拟为“阉党”小人。从字面上看,几乎看不到人和物之间的关联,全靠讽刺诗的漫画意境启迪联想。由“喇叭”到“喇叭声”的表演至军民的反应;由“吹喇叭”到“吹”的结果,在全部暗拟之中逐层递进;由“喇叭”多次渲染,使意境深入,将讽刺之情发挥得淋漓尽致。

2. 《朝天子·咏喇叭》中,“吹”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词人是怎样写“吹”的?

【交流点拨】全词以“吹”字贯穿始终,一语双关。先写“吹”之声(“曲儿小腔儿大”),一个“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征,把那些贪官污吏的丑恶本质刻画的入木三分。既而写“吹”之功用(“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乱如麻”三字描摹出宦官酷吏横冲直撞的骄横神态。而在“全仗你抬声价”中, 一个“抬”字出神入化,与“喇叭,锁哪”相呼应,讽刺格外尖刻辛辣。再写“吹”之恶果,表达对“吹”的憎恨。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句句是在揭露宦官敲诈百姓的罪行,活脱脱勾画出一群宦官趾高气扬、专横跋扈的丑恶嘴脸。

3.“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此句结尾应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这一句用在散曲的结尾,直接抒情议论,表达了词人强烈愤懑与控诉的感情,点明了散曲的主旨。曲中连用三个“吹”,既见宦官无处不横行的嚣张气焰和丑恶嘴脸,又含着强烈的愤怒和憎恶之情;又用“翻、伤、尽、飞”几个简洁凝练的词。控诉了宦官喝千人血、吃万人肉的惨景,格外尖刻辛辣。

步骤三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到唐宋时期的诗词,无一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今天通过品读其中的五首诗词曲,感受到了古诗精练的语言、和谐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

(二)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岳飞的《满江红》进行比较阅读。 【交流点拨】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附:板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对景抒怀千古兴亡多少事 不尽长江滚滚流 凭吊英雄天下英雄谁敌手 生子当如孙仲谋收复失地 统一中原

满江红

7 萧索的秋色→秋思

自我写照→为人评述→慨叹孤独苦闷彷徨 雄心壮志

朝天子·咏喇叭

吹之声:曲小腔大 吹之功:抬高声价 吹之果吹翻这家 吹伤那家借物咏怀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8

第四篇:八年级政治下册第9课 人类的需要(单元测试题)教科版

思想品德:第九课试题 (教科版新课标八年级下)

一、单项选择题

1、对右图漫画的认识中正确的有( ) ①劳动的目的是获得各项荣誉称号 ②公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世界,应该受到尊重 ③劳动与个人事业的成功紧密相关 ④大凡事业有成的人,多数都是热爱劳动的人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在一次有关“劳动”的讨论课上同学们纷纷发言,下列观点你不赞成的有( ) A、劳动能促进人的发展与成长,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使人得到更好地发展 B、劳动的过程是一个付出脑力和体力的艰苦的过程,毫无乐趣可言 C、劳动能使人的观察、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D、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

3、“劳动是美德的保卫者。”这句名言告诉我们的是( )

A、个人的成才、事业成功与劳动紧密相关

B、劳动促进人的生理成长与发展

C、劳动是培养和发展人的道德品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

D、劳动锻炼我们的能力,磨砺我们的意志

4、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哈佛大学对波士顿的456名男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不管这些人的智力、家境、种族或受教育的程度如何,从小参加劳动和工作的人,即使只在家里做一些简单家务的人,生活得要比没有劳动经验的人更充实更美满。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

①没有经过劳动的磨炼,以后走上社会也很难胜任工作 ②劳动使我们丰衣足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③劳动能使人获得需要的一切 ④劳动能使我们获得能力,生活上就幸福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下列事例中所体现的思想观点正确的有( )

A、放寒假了,杨阳的成绩单上醒目地写着:劳动课96分。妈妈气得直骂他:“别人学习争第一,你倒好,劳动课瞎逞能!宁可劳动课不及格,但几门主课一定要超过别人!” B、某校学生集体去春游。中午时,女生方芳取出饭盒,里面有几个剥了壳的鸡蛋。老师好奇地问她为何鸡蛋都剥了壳,方芳不好意思地说:“我妈怕我剥不好,她替我剥好了。” C、某校初二学生郑谦家里非常有钱。每次轮到他们小组值日,他都对其他同学说:扫地我一个人包了。而且干的很干净。后来才知道:每次值日,郑谦都用5元钱雇传达室老大爷清扫。

D、某中学学生小新积极热心为同学服务,帮助同学们打扫卫生,整理课桌,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6、据调查:一部分青少年由于极少参加体力劳动,劳动观念非常淡薄,怕动脑筋、劳动懒得出力,却追求高消费,比吃喝穿戴,花钱大手大脚。这启示我们( )

①轻视劳动势必助长中学生贪图享乐、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恶习 ②不爱劳动的孩子更能享受生活 ③好逸恶劳能腐蚀人的心灵,渐渐毁灭人的理想 ④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刻不容缓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卢梭。对此认识错误的有( )

A、通过劳动,人类的四肢等身体器官和它们的功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B、一个人离开了劳动,就不能存活

C、劳动不断地提高着人类自身的素质,促进着人类的成长与发展 D、在劳动中,人类的智能素质得到了发展

8、在学习了《人类的需要》一课后,同学们就“劳动创造文明”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下列看法正确的有( )

①劳动创造的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②很多精神文明的成果,起初大都是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③精神文明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④人类在精神生产领域艰苦的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科学、文学、艺术等精神财富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9、“完善的新人应该在劳动之中和为了劳动而培养起来的。”欧文的这句话说( ) ①劳动能促进人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②劳动能促进人的品德的发展

③劳动能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 ④劳动与事业的成功紧密相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如果你是右图漫画中的同学,你将告诉你的父母( )

①通过劳动,我们能学会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和坚强不屈 ②劳动委员也是班干部,会得到同学们的羡慕 ③劳动能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品德的发展 ④担任劳动委员可以锻炼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1、当今中小学生普遍不爱劳动、逃避劳动,以为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是"贱活",以为从事体力劳动是胸无大志。对此,你认为下列观点错误的有( ) A、劳动是美好生活的源泉,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 B、劳动是精神财富、物质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C、从事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的重要性远远大于从事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D、劳动能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12、一些发达国家对孩子们的劳动教育都采取了种种行之有效的办法:美国、德国的一些法律中都规定了6岁到18岁的孩子应该做的家务和社会劳动。德国有6%的中小学生打过工。日本一些中学组织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山寨去接受劳动磨炼。这告诉我们( ) ①国家要关心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 ②培养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③不热爱劳动,吃不了苦,就不能成为未来社会的强者 ④我们国家不重视学生的劳动养成教育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简答题

13、小华的老奶奶告诉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没有人类,上帝便依照自己的摸样,造了一个男人,名叫亚当。亚当一个人生活了很久很久,可是他默默的一个人生活的很孤独,总是闷闷不乐。上帝看到了,便用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个女人,她就是夏娃。于是人类就产生了。

如果你是小华,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14、2009年1月21日,上海市劳动模范春节茶话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与来自平凡工作岗位上的全市各级各类劳动模范共200多名欢聚一堂,互致祝贺,共迎牛年新春佳节。

上海市为什么要举办劳动模范春节茶话会?

15、“人间喜剧”的创作者巴尔扎克的生活就是一篇连续不断地工作的故事,他自己说过“我从来没有一口气只工作二三小时的。”“持续不断的劳动是艺术的铁律。”

(1)你还知道哪些作品能说明“持续不断的劳动是艺术的铁律”?

(2)“持续不断的劳动是艺术的铁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上述材料启示我们在生活学习中应该怎样做?

三、材料分析题

16、材料:时下,一些青年人之所以变得越来越不愿吃苦,挥霍浪费,四肢懒惰,学习缺乏毅力、生活缺乏意志,心理十分脆弱,是因为他们远离劳动,对“劳动”二字他们越来越陌生。他们却不懂得:人生因劳动而精彩,世界因劳动而美丽,劳动是美好生活的源泉。 (1)“世界因劳动而美丽”,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2)你知道有哪些“人生因劳动而精彩”的人物?请你列举两例。

(3)请你对材料中“远离劳动的青年”提几句忠告。

四、实践与探究

17、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屑于做家务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劳动观念十分淡薄,甚至歧视劳动。为了帮助同学澄清认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某校八年级五班的同学在班主任老师的主持下,召开了一次主题座谈会。假如你也参与其中,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你来拟定:请你为本次座谈会拟定一个主题。

(2)学以致用:在座谈会上,假如老师让你来论证“劳动最光荣”这个议题,你打算用哪些知识?

(3)辨别是非:在座谈会上,有的同学提出:劳动对于人类的成长与发展无关紧要。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4)生活指南:请你以“劳动”为主题设计一个成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参考答案:

1C、2B、3C、4D、5D、6A、7B、8A、9A、10A、11C、12B

13、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类是由古猿经过千百万年逐步演变和进化而来的。在这个过程是劳动促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最终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因此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没有劳动,就没有人本身。

14、广大劳模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理应受到尊重和表彰;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劳动者的关怀;可激励广大劳动模范们通过自己的劳动继续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其它。

15、(1)司马迁著作的《史记》、曹雪芹著作的《红楼梦》、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等等。 (2)劳动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劳动是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一项文明成果都是人们辛勤劳动的结晶;其它。 (3)要积极参加劳动,不断地探索和积累知识经验,创造文化、艺术、科学等精神文明,为人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材料分析题

16、(1)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世界,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了人的成长与发展,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让世界变得充满快乐与希望。

(2)如获得2008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等等。

(3)吃不了苦,就创不了业,就不能成为未来社会的强者;通过劳动我们能学会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坚强不屈,而且能够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学会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这一切都是我们走上社会后建功立业的的必要素质;其它。

四、实践与探究

17、(1)“劳动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劳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等等。(2)论证“劳动最光荣”这个议题用到的知识:①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②劳动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劳动是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③劳动不断提高人自身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着人类的成长与发展。④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等等。(3)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劳动不断提高着人类自身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促进着人类的成长与发展;通过劳动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人类延伸了身体的某些器官的功能,促进着人类的成长与发展;劳动是培养和发展人的道德品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劳动与人的成才、事业的成功紧密相联;劳动可以锻炼我们的能力,磨炼我们的意志,强化我们的自强、自立、自信的意识;其它。(4)劳动成就人生;成功来自辛勤的劳动;其它。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教案1

第6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课标内容] (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2)讲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全面地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10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概括,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3)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事迹共同点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情景,调查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危害性,认识其失误的原因。

(2)感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认识以这些英模人物为代表的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

(3)运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严重失误的表现、危害及其教训,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取得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1957—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失误的了解,认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决克服急躁冒进,坚持实事求的思想路线。

(2)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先进事迹的了解,学习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难点: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全面贯彻执行?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和某些成就。

1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三大改造的内容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意义?随后教师指出: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从那时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导入新课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师概述: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但是,中国应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新课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国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也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1、中共“八大”召开 中共“八大”的内容: (1)社会主要矛盾; (2)主要任务; (3)经济建设方针。

教师强调: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干扰,“八大”的正确决策未能全面贯彻实行。

2、“大跃进”运动

提问:什么是“大跃进”运动?它有何危害?

教师指出:“大跃进”是以乞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发动这一运动是试图迅速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场运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极大破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同时,导致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

3、人民公社化运动

2 提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什么性质的组织?它的特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人民公社化运动?要求学生阅读本课有关内容,特别注意课文中的卡通问答,然后教师加以讲述。

4、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提问: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强调:造成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上急躁冒进的错误,它的表现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自然灾害也与“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秩序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密切相关,应该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里的“人祸”除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外,还有苏联政府背信弃义行为带来的恶果,它加重了经济困难的程度。为了克服严重经济困难,纠正“大跃进”运动的严重失误,1960年,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由于这一方针的贯彻执行,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提问: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的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简要归纳为三点: (1)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足;

(2)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认识不足; (3)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的结果。

二、十年建设的成就

1、经济建设成就

提问:1957—1966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由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2、英雄模范人物 (1)铁人——王进喜 (2)无私奉献——雷锋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焦裕禄 [小结] 提问:1957—1966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发生了哪些严重的失误?同时,有何成功的尝试?这期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内容,概括如下:

(1)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急躁冒进,给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 (2)成功尝试: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60年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3)建设成就:从基本建设项目、工农业生产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概括。

3 (4)取得成就的原因:一是中共“八大”和“八字方针”的指导;二是广大人民群众和英模人物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6月份第一次会议纪要下一篇:3上认识周长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