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不和是什么因果

2022-08-31

第一篇:父子不和是什么因果

夫妻不和,貌合神离,父子不和,兄弟不和,什么原因?

夫妻不和,貌合神离,父子不和,兄弟不和,什么原

因?

净空法师

1 现代的社会,我们很清楚,夫妻不和,貌合神离,父子不和,兄弟不和,什么原因?你要讲原因,那是宿世的因缘。

2 修行,从哪里下手?从人事下手。诸位要知道,对事、对物比较容易,最麻烦的是人!人的麻烦在哪里?人的麻烦,这里头有宿世的因缘。

3 你好心对人,人家恶意相向,你学了佛,知道这是宿世因果,知道过去自己对他不好,你不放在心上,怨恨马上就化解了;如果你不了解三世因果,人家对你不好,你心存怨恨,一心想报复,那好了,这个帐还在,来世还要报,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 4 每个人、每一桩事情,都有宿世的因缘。不善的业要消除,怨结要化解!所以,六祖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要不真正通达明了,在逆境里面你忍不住,你还是跟人家冤冤相报,那你只好等到来生再世,再慢慢地修!

5 诸位要晓得,我们自己一生当中的遭遇,无论是顺境、是逆境,都是有前因的,决不是偶然的。世间没有偶然的事情,决定有宿世的因缘,就连战争当中阵亡的,也有宿世因缘,真正是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6 明了了这个真相,我们眼前无论受什么样的苦难,我们晓得这是自己造作的结果,决定不会怨天尤人!我们好不容易在这一生当中遇到佛法,在佛法里头真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了解了事实真相,我们不再搞来世,希望在这一生统统报了。

7 我学佛,一生从事于这个工作,章嘉大师替我拣择的。这一条路子,确实让我这一生得到幸福美满!这一个拣择也得靠缘分,如果我没有遇到章嘉大师和李炳南老师,肯定现在已经不在这个世间,自己早就不晓得到哪一道去了!

8 一个人一生的际遇,古人说得好,“可遇不可求”,那是宿世的因缘。自己总算在过去生中,跟这一些善知识大德们结了善缘,这一生遇到了,得到他们的帮助,从这些地方我们就要觉悟到:能够包容、能够尊重、能够谦虚、能够信赖、能够敬爱,自己决定得好处;这个好处,不止这一生,而是生生世世!

愿以此功德回向给我 最亲爱

业障烦恼,福德智慧功德圆满!依佛愿力,早生西方净土!

请求诸位龙天护法护持母亲保佑母亲 早日了却违缘回归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弟子顿福在此发宏誓愿:愿将自己所有供养诸佛之功德,所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之功德,所有慈悲喜舍之行为,之善念,以及所有诵经念咒念佛号之功德全部回向给母亲,愿母亲早日离苦得乐,乘佛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道成佛!诚请南无阿弥陀佛慈悲接引!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第二篇:“不和”的青春是一道伤明媚的忧伤

--读苏童《来自草原》有感

青春注定是一道明媚的忧伤,摇曳的那些花季,飘落的那些雨季,忧伤着你的忧伤,幸福着我的幸福,或深或浅的记忆,或悲或喜的青春,演绎着不同的经历,却有着相同的悲哀。再回首,那转身离去的背影渐行渐远,幻化成迷离空濛的幻影,散落在我成长的岁月里,在泪湿的记忆里,刻成了生命中永恒的殇。凝眸,浅笑,半城烟沙终究湮没不了岁月遗留的伤,唯有,伫立在原地静静的守望。

喜欢苏童,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最初,只是对他如罂粟般的文字和文字里头所包含的那种全部驾御的上帝般的力量感觉战栗。到后来,看得多了,才发现文字中人物命运的吸引以及不露痕迹却无时不在的反思,才是真正让我深深迷醉的地方。苏童是油滑的,他用特有的叙述和描写魅力吸引我们,他对文章篇幅整体的运筹帷幄,给读者带来了阅读语言的快感,也让读者的阅读神经被一次一次的抓捏。它让我们在青春的躁动中感觉恐惧,却不忍释手。

苏童的文字向来不拒绝晦暗,但在刻画人物时,却时常有一种细微而琐碎的南方式的幽默。字里行间,蠕动一种让人悲伤的微笑,含泪的微笑。浮躁不安、无知无畏的少年们,惟恐天下不乱,迫不及待地用各种方式证明自己的社会存在,却无视自己的鲁莽给亲人带来的撕心裂肺的伤痛和苦难。

苏童的作品向来不拒绝晦暗,所以它影响读者的心情。里面的人物通常倍受压抑,然后激烈地反抗,但结局都是黯然。他的文字里有很叛逆的性格表露,而且到最后都是悲剧,悲剧的表露形式也很极端,摧毁自我或他人。我们在他的作品中流浪,对自己的生活无所适从。往往在看到最后的时候,才发现那些绝望颓废的感觉,是如何一点一点地渗到骨子里头,很冷。它改变我们对生活悲伤的直觉,唤醒我们早已泯灭在内心深处的良知,引发怜悯和思考:青春最大的敌人是不再激动,也是过于激动。每个作家都有不被人关注的作品,尽管其中不乏杰作,对苏童来说更是如此。他的短篇小说创作却往往是被忽略的一个部分。然而,短篇小说创作却是苏童倾注了大量心血的领域,并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写作愉悦。“我写短篇小说能够最充分地享受写作,与写中长篇作品相比较,短篇给予我精神上的享受最多。” 近来读他的《来自草原》,感受锡林郭勒草原人的淳朴质地。讲诉了主人公布和:来自北方的锡林郭勒草原的小伙子,一个脸色黑红体型瘦长的蒙族男孩,沉默寡言,注视人的目光温和而善良,到北京读大学,少数民族的他和他周边的人以及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以他半信半疑的目光观察这周围的世界,像一棵被移植了的树,在异乡异地的阳光和泥土中同样地生长,这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自然而然的事,真本该是件好事,他渐渐融入了北京的生活,对这个城市谈不上喜欢,因为草原是他的至爱。后来他又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他们说好一起去美丽的大草原,读到这,我们似乎要为布和的生活感到高兴,似乎他的青春是和谐的—和宿舍为代表的周边生活环境的和谐,和严莉的爱情的和谐。。。。。。本该幸福简单的生活,学习下去,在这个异乡异地。可是成长的青春从来都不是风平浪静的 ,在我看来布和的名字似乎和他开了个玩笑--不和,似苏童的有意为之,他的爱情出现了不和谐,在他的认知文化里和身边的看法是不同的,他的真挚、热烈而奔放的个性没法理解这样的恋情。单纯的个性,认为答应了的事情是必须要履行的。失恋过后的他,遭受了沉重的打击,那些原来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又重新回归到了草原上生活时的原始状态,而且“变本加厉”,他以他自己的方式拒绝接受着这样“说不清”喜好的生活,就这样,直到后来的退学。。。。。。

全文通过“我”的观察来,揭示布和青春年少的成长历程,青春,本该充满美好的梦想,留下甜美的回忆,可是苏童偏不如我们所愿,在他的少年青春成长小说中,少年的成长不再是快乐与美好、希望与光明的欢欣阶段,少年也不再是“童心”,“人性”等等形而上的精神理想寄托,他们的天性中存在着善恶美丑的纠结状态 本文通过对苏童成长小说中的少年形象的深入分析,对少年形象的文学特点和少年布和所经历的晦暗经历来表达“不和”的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也许布和永远融入不了这样的都市生活,他不属于这里,他回到他的草原依然会很好的生活,教孩子们读书,单纯快乐的像个孩子,在孩子的世界中他是个好老师,他们的族人里面,他是个好青年。布和的青春经历是透视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隔膜,我们需要的是理解与包容,而不是犀利的批评与谩骂,尊重一种文明,是对自己的尊重,更是对自己民族的尊重。

美学家朱光潜曾说:“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小说中的诗”,实际上是一种“超以象外,得其圜中”的意境,而在这意境中萦回的便是情感之流了。苏童从不轻易在小说中泄露自己的情感和褒贬,他的叙述是极为冷静的,波澜不惊。作品中的“我”没有什么台词,通过旁人之口衬托布和的性格,甚至主人公的一些经历也是“我”通过别人才知道的,文章中没有直接说明布和所做事情的做错,只是述说,置之事外窥心里,让读者在一步步的阅读中去体会不和的,晦暗的青春经历的主人公—布和,引发思考,体会别样的青春历程。

喜欢苏童的文章,或许,他的作品只是在书写自己心中的梦,现实很残酷,千百年来,哀民生如此多艰。人们借小说、神话短暂地脱离现实,“却是一次愉快的解脱,我们都需要这种解脱。”他在优游自在的文字中,写尽文字的无限乐趣,写尽人性的玲珑与透剔。从苏童的作品中,或许我们还可以窥见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最脆弱的部分,无奈的太息声在夜阑人静的深夜百转千回------青春的语言,其实都是一样。就像《来自草原》中那个格格不入的布和,孤独成了一种空气,成了一个人的狂欢。所以,很庆幸有个苏童可以让我们迷恋,可以让我在春天阴郁的令人伤情的天气里,熬过那些暧昧却清寂的青春。

固守自己内心的本真,问心无愧的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祈求别人的理解,从被动之中释放出来,不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生活本该是静静的,淡淡的,如同路边绽放的野花,不怎么引人注目,却会静静的默默的绽放,它明白自己来世一遭的目的,是为扮靓这个世界,不是为了炫耀自身的美丽,不是为了赢得人们更多的喝彩,只为留下一缕芬芳,一种和谐的青春岁月。

第三篇:很多的事情往往都是因果循环

很多的事情往往都是因果循环,《涅磐经》讲:“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

这个世界什么都不能单纯的看表面,女的可以因为金钱而抛弃青梅竹马的男朋友,那么她也会因为没有漂亮脸蛋失去金钱。”白羽深深的吸了一口烟,看着刚才的一幕,对玲珑说道

不会允许自己去接受乞求的爱情。

十岁的时候,青梅竹马,快乐无忧,十八岁可以为了女孩的一句话爬上高峰,二十岁的时候,因为女孩的选择步入男人的行列,没有受过伤的男人不是男人,没有站起来的男人不算爷们

三千大道,道道成圣,一通万通,唯有这情之一字最让人心痛,让人琢磨不透。而真正能让自己明白的也只有自己

所谓生活就是生下来活着

人小的时候所学的定终身,所以传授的是做人的道理和对生活的感悟

当枭雄碰上英雄,一死一荣;当警察碰上歹徒,一荣一灭;当小偷碰上流氓,一损一残;当妓女碰上鸭子,一打一挨;当瞎猫碰上死耗,一兴一葬;当男人碰上女人,一落一收;当老婆碰上二奶,玉石俱焚。

。坐如钟,稳如泰山,说起话就有一种稳重感。

第四篇:不和回忆较劲美文

别和回忆较劲,因为我们不是它的对手。“人只有学会遗忘,才比较容易活下去。”无论美好还是痛苦的过去,都会在脑海里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因为某件事某个人,又勾连起更多的人和更多的事,每每流连其中,便牵牵绕绕走不出来。

美好的记忆固然美好,但更多的是那些遗憾的事、错过的人以及追悔莫及的行为。一位年轻的朋友在自己钟爱的户外徒步中遇难,韶华陨落,实在可惜。噩耗传来,所有身边的朋友都在捡拾记忆里关于她美好的点滴。我也是,脑海里都是关于她的记忆,心痛得无法自拔。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会劝她不要一个人去冒险;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我一定不会让她进入户外圈子;如果老天再給一次机会,至少我会和她做一次认真的告别,有拥抱的那种;如果她能够再次回来……只可惜,这世上没有一棵树,能结出“如果”来。

也许,这些痛和伤都是无法回避的坎儿,也正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吧。那位朋友在徒步路上的石头上,刻下了“live,love,give”——活过了,爱过了,付出过了。

这些是她的印记,也是我们的,抹不掉了。

第五篇:感情不和的理由

今天在网络上看到一则消息称:“当今,婚姻感情破裂或者说面临危机的,60%原因是因为婚外情,婚外情已经越来越突出地成为了感情破裂的第一大杀手”。对于婚外情是感情破裂第一大杀手的这一观点,笔者表示认同。面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有必要追问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婚外情现象如此之多。笔者写这篇文章不是为婚外情一方开脱罪责,为婚外情行为寻找借口,而是通过剖析部分婚外情一方的内心世界,来寻找婚外情行为的根源,为部分可以避免婚外情现象的家庭提供借鉴,防范于未然。

与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同的道理一样,对于导致婚外情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他与她是大学同学,亦是同乡,两人在求学期间恋爱了。他对她百般呵护与宠爱,她也深深地爱着他。大学毕业后,她回老家服从分配工作了,他继续读研。他的志向是读好书以后好经商,他的志向招到她父母的反对。读研期间他多次去向她父母求婚,但都被拒绝了。有一次,他又满怀激情乘坐十余小时的汽车再次来到她家求婚,她父亲坚决反对,并将他赶出家门。当时天色已晚,为了能见到她一面,他在她楼下一个劲地喊她的名字,此行为招致左邻右舍的谩骂。对此他毫无顾虑,只希望她能出来见他,但始终不见她的身影,接着他希望用自己的美妙歌声能够吸引她出来见他,但直到天快亮了她还是没有出现。至此,他感到非常失望、懊恼,于是拖着屈辱、疲惫的脚步离开了她的家,发誓以后再也不理她了。读研期间,她给他写了很多信,但是他已无兴致再去看这些信,每次收到她的信他都将它扔了。读研即将毕业那年,他回去看望自己父母,

心里突然又想到了她。于是经过她单位看到她,见她一副憔悴的样子,怜悯之情由然而生,瞒着父母他们去领了结婚证。但领了结婚之后他又马上后悔,亦不甘心,那一晚的情景他永远都无法忘记。即使婚后她对他百般迁就,还是无法弥补那一晚的伤害。他说自己也是一个罗曼蒂克的人,但与她已找不到当初那种感觉。随着事业越来越成功,他认识越来越多的异性。他承认自己在感情对不起她,但还是义无反顾地走自己的路,并且越走越远,再也不愿意回头。

面对这段婚姻,笔者无法与他探讨行为的对错,因为已成事实而且谁也无法去改变,也无法补救,这段婚姻经过二十余年还是走向失败。笔者只想说,一段幸福的婚姻需要男女双方无时无刻认真地去经营,特别是面对情感比较细腻的人,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一不小心伤害到一方,可能对幸福婚姻就会埋下隐患。经营婚姻,少用智商,多用情商。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即将于2013年7月1日起施行。此讲座以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中心,此中穿插小部分我国《民法通则》、《继承法》、《婚姻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讲解。

一、我国此次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原因。(也就是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对旧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修订?)

现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1996年颁布施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老年人权益保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在法律制度上进一步完善。

1、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1999年,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0%,按照国际标准,成为老年型国家。截至2010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2055年前后达到峰值4.87亿。

2、困难老人数量增多。目前,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超过2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约3300多万,这些老人对社会照料的需求日益增大。

3、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目前我国平均每个家庭只有3.1人,家庭小型化加上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使城乡“空巢”大幅增加,目前已接近50%。

基于上述原因,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及时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改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原来的6章50条扩展到9章85条,其内容与旧法相比已大不相同,最大的变化就是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

二、新、旧法的不同点。

1、“积极老龄化”理念贯穿始终。看完通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让人感觉新法是以积极的态度应对老龄化社会,有种主动出击、未雨绸缪的感觉。该法在总则部分明确规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意识”、“国家进行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意识。”这些规定对于提高全社会对老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国家战略层面谋划和推进老龄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2、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合理定位家庭、政府、社会的责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也在不断地增加,因此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大。那么结合中国的特色,我国将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会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将旧法中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修改为“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居家养老也是尊重我国老人生活习惯,家有归属感,更能为老人创造幸福指数。政府将在宏观上承担养老责任,比如经费保障、组织协调、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方面,强化政府责任,全社会共同参与。

3、设专章规定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老年宜居环境,主要是指环境规划和建设应当符合老龄化发展要求,对城乡规划、公共基础设施、社区环境以及家居住宅等需要,为老年人生活创造安全、便利环境。该章重点是无障碍建设,这主要考虑到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所面临的失能或者残疾的风险会逐步提高,无障碍是老年宜居环境的一个基本要求。

4、创设老年人监护制度。此次立法创设的老年人监护制度,是对传统立法的一种突破,以尊重老人的意愿为中心。新法规定,“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老年人,可以在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自己关系密切、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个人、组织中协商确定自己的监护人。监护人自老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依法承担监护责任。”“老年人未事先确定监护人的,其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确定监护人。”这里所谓的有关法律是指我

国《民法通则》中规定的监护制度。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人,由

(一)配偶,

(二)父母,

(三)成年子女,

(四)其他近亲属,

(五)关系密切的其他近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同意。新法在两个方面突破了我国监护法律制度,一方面确立了意定监护优先的制度,充分体现尊重老年人的意愿,第二个方面是扩展了被监护人的范围,由原来的精神病人扩展到所有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老年人。

具体细化扶养协议的主体。新法规定,老年人可以与集体经济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养老机构等组织或者个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或者其他扶助协议。明确了相应组织可以与老年人签订扶养、扶助协议,为双方当事人的确定提供法律依据。

5、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美德。新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倡导全社会优待老年人,专章规定政务优待、维权服务优待、医疗服务优待、生活服务优待、文体休闲优待等,并确立对常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外埠老年人给予同样的优待原则。将经常看望老年人、问候老年人写入法律。

三、结合我自己承办的一些与老年朋友有关的案件进行总结,给老年朋友提几点建议。

1、在任何情况下,在您落笔签字前请仔细阅读签字的相关内容。 (杨某某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例)

老年人如若看不懂协议内容,可以邀请与协议无利害关系的亲友帮忙,或借助第三方力量,比如请律师帮忙。

2、不要过早处分您的大部分财产。

(1)自身养老的风险,抗风险能力降低。

(2)子女自身管理财产的风险,如激进投资。

(3)子女婚姻风险,如离婚。

3、在遗嘱、赠与协议中要明确受遗赠人、受赠人。 案例(吴某某离婚纠纷案件)

我们今天的学习到此为止,讲得不对的地方请老年朋友批评指正,谢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妇幼保健院绩效考核下一篇:分析论据的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