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

2022-08-31

第一篇: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

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

普通话也是方言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和北方方言为基础,这里的北京语音并不包括北京的土音,北方方言也并不包括北方的土语;这里的北方的含义是广义的,包括我们江淮一带。这样,普通话的词语中,扬州方言也占有一定的比重。扬州方言是江淮官话(俗称下江官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北方方言。当然,普通话中也不包含扬州方言中的土音土语。普通话是提炼多种方言后的结晶,是方言的升华。 方言的形成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世界上大约有3500种语言,其中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的价值

方言本身确实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有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试想若用普通话演唱苏州评弹或说扬州评话,那就不成其为地方艺术了。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普通话的音素更为齐全,且用四声调配,节奏感、音乐性强;普通话的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功能。如果用普通话和方言分别唱歌,或朗诵散文、诗歌,或宣读政府声明,感染力与效果就明显有别。 方言终将消亡

目前世界上的语种尽管有

三、四千之多,但被各国定为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的也就65种左右。由于共同语的建立,各种语言的方言都在逐渐衰退,方言的作用日益缩小。

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也是相互影响的。普通话的逐步普及,必然会对方言语音逐渐产生影响,吴语中的王黄两姓不分,扬州话中牛刘读音无别,林凌、苏舒等读音相同的现象终究会要变化的。方言也必然会从普通话中吸收大量词汇,同时摈弃一些只有读音而无相应文字或已明显不合时宜的词语。但这种变化并不是方言的退化,而应看着是方言的进步。当然,普通话也会不断地吸收从方言中流传开来的词汇。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地的方言必然会趋同,将逐步统一在普通话的旗下。

当然,方言的消亡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就像资本主义必定会消亡一样,谁也说不出会是在什么时候。从目前发达国家来看,尽管他们的民族语早已普及,但方言仍然普遍存在。英国英语以牛津音为标准音。但如你去伦敦旅游,街上能不难听到当地土音及带苏格兰或威尔士腔的非正宗英语

就我国目前情况看,方言远未进入消亡阶段。有些地区由于经济的发达和扩张,当地的方言还处于发展阶段,甚至有外溢现象。说“世界上每年都有语言在消亡”,甚至说“每天都有一两种方言消亡”,是言过其实,是不可能举出实例来的。

方言无须保护

方言的产生,发展,衰退与消亡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必然。方言无法保护,也保护不了。语言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是工具就得不断改进、更新,以至扔掉落后的,用上更先进的。 鼓励同一方言地区的人群总是使用方言是办不到的。随着人们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文明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甚至是中老年人也喜欢说一两句普通话了。

由于普通话的学习和使用同接受教育,对外交往密切相关,年轻人爱说普通话往往能借以标榜自己的文化档次。有时候,一个人说话的发音、用语和语调确实可以成为这个人的文化高低和气质雅俗的一个标志。 开设地区语言课也是行不通的。以扬州方言为例。很多方言词语只有语音而写不出文字来。有些词语口头说说时并不在意,但一旦写了出来却发现难登大雅之堂。比如江苏里下河地区的“屙尿”(小便)、“晓不得”(不知道)等。发达的语言的特点之一是特别富于同义词,中古时期的英语往往就能有三个同义词表达同一个概念。三个词当中,一个来自古英语,一个来自法语,还有一个来自拉丁语。而江苏苏北里下河地区方言中的“兜”字,一个词却能表达无数意义。如“曾兜了没有?”(吃饭了没有?)“我兜(打)了他两下。”“我兜(骂)了他两句。”“我兜(睡)了一觉。”“我兜(买)了两斤”等。 要开设方言课还得有教材,课本的内容得从大量的用方言写作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去选择。要学好方言还要有较高水准的词典来规范方言的字形、读音和用法。目前,这些条件好像都难以具备。

总之,我们认为普通话一定要大力推广。但目前应该是“双语”的语境,在正式场合要坚持说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可让方言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中提倡用方言来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第二篇: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模版)

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

中华大地,地广人多,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土人情,因此,地方上产生了具有其地方特色的语言,我们便称其为方言。但是,各地方言不一,互相交流困难,为了规范官方语言,历代的当权政府便命名了官方语言,也就类似于如今的普通话.

近代的“普通话”一词,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这便是如今普通话的由来.

一开始,人们为了方便交流,便大力推广普通话,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普通话就成为了全国普及的语言.然而如今,随着90后,00后的成长,人们发现,孩子过多依赖普通话,方言已经变味,更有甚者,直接用普通话和父母家人交流,彻底抛弃了运用方言.这无疑引起了人们的警惕.

方言不仅仅是地方语言,更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表现,是一个族群的标志,对方言的遗忘,无疑可以说是对本地文化的一种遗忘,而对自己根文化的遗忘的后果,是人们万万不能设想的!

因此,在普及官方语言—普通话的同时,各地保护方言的行动开始了!

譬如上海,身为一个巨大的移民城市,方言的保护势在必行!为了保护纯正的沪语,让我们的祖孙后代能够听到真正的上海话,上海政府以及其苛刻的要求,在全市招募“数据库发音人”。将“发音人”最纯正的沪语,运用科技录制下来,作为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另外,全力支持沪语进入课堂,开展相关课程,通过正规的沪语教学,不让孩子从小就脱离母语,以此达到保护沪语的目的。

在人们了解到方言的重要性及其危机后,各地政府纷纷展开相应措施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全民的方言保护行动开始了!

普通话,作为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的共通语文,并作为官方、教学、媒体等标准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但是,方言,作为各地文化的代表,也有着其不可磨灭的重要价值!一个是官方用语,一个是生活用语,两者缺一

第三篇:普通话与方言的笑话

1、 一位山东籍的语文老师,为学生朗读了一首题为《卧春》的陆游的古诗,要求学生听写出来。(请左右对应着看,哈哈!!!)

语文老师朗读如下 有位学生听写如下

《卧春》

《我蠢》

暗梅幽闻花,

俺没有文化

卧枝伤恨底,

我智商很低,

遥闻卧似水,

要问我是谁,

易透达春绿。

一头大蠢驴。

岸似绿,

俺是驴,

岸似透绿,

俺是头驴,

岸似透黛绿。

俺是头呆驴

2、一个口音很重的县长到村里作报告:

"兔子们,虾米们,猪尾巴!不要酱瓜,咸菜太贵啦!!"

(翻译:同志们,乡民们,注意吧!不要讲话,现在开会啦!!)

县长讲完后,主持人说:"咸菜请香肠酱瓜!" (翻译:现在请乡长讲话!)

乡长说:"兔子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 (翻译:同志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使大碗吧!)

"不要酱瓜,我捡个狗屎给你们舔舔。。。"

(翻译:不要讲话,我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听。。。)

3、桃源话,比如"局",便发音成了"猪"。

宣传部:"喂,你人是猪吗?(人事局)"

对方:"不是,你搞错了。我不是人是猪(人事局),我娘是猪(粮食局)。" 我拼命忍住笑,肚子都疼了。

第二天参加一个县政府的汇报会。会前点名。

主持人:"哪些单位到了?" 于是参会者一个个地自报家门:

"我是公阉猪(公安局)。" "我叫肉猪(教育局)。" "我有点猪(邮电局)。" "我是典型猪(电信局)

4、在建瓯语系中,时常将“in”和“ian”的发音分不清楚。从小在建瓯长大的小李2005年到延平安了家,在去年6月的洪灾中,他家的房屋也遭了殃。事后,小李的一句“我家的黄金被水泡了好几斤!”引来了一阵惊叹,询问后才得知,原来小李说的是“我家的房间被水泡了好几间”。在众人的欢笑中,小李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广西方言的几个笑话:

1、有朋友远到,一般吃饭必上一盘田螺,主人夹起一颗田螺一看说:公的!便弃之。又夹一颗,又道:公的!又夹又弃,嘴里不断嘀咕:又是公的!朋友非常惊讶,心里想:厉害,广西人厉害,连田螺公母都看得出! (不是公的,是空的。)

2、也是请朋友吃饭,广西主人有点感冒,发现自己坐在空调风口下,便说:我感冒,不能坐在疯狗边。讲完便换座,朋友不乐意了,啥意思,我是疯狗?

3、某领导下乡视察农民种植西瓜情况,瓜农开西瓜招待领导,非常客气的的说:您吃大便(片),我吃小便(片)!

4、在太原火车站,一老总星夜下车,见街旁有一休闲女子,便趋前说道:“小姐,亲吻(请问)你一下”,小姐一愣,杏目立即睁圆。老友新朋,见面互相介绍,只听说:“这是某某报社的孽种(叶总),这是某某报社的良种(梁总);我姓驴(吕),大家就叫我老驴或驴种(吕总)好啦。我们互相认识了,以后多多欢笑(关照)。”

5、赴五台山采风,因路途较远,起得又早,大伙儿均摇摇晃晃地进入了梦乡。突然,一粤籍老总大喊大叫起来:“活象,活象!哗,这么多的活象!”晋北大地,车水马龙,人多兽稀,哪来那么多大象呢?大家纷纷起身探头,向车外张望。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哪有什么“活象”,迎面走来的明明是一群出家人———和尚。

6、睡不成了,说点啥吧。闲谈中,一名40出头的老总自谦地对我们河南一名不足35岁的老总说:“你是花(跨)世纪干部,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不像我,已经咽过稀屎(年过40),精力远不如从前了……”

7、某广西籍老师普通话不怎么地,但他很自信。某一次,一位苏北口音的老师用苏北普通话反复练习讲“把湿纸巾纸拾起来”这一句话,这位广西籍老兄不屑一顾:“这么简单的话都讲不清楚,还考啥试嘛,你真是整个狗屎不清(口齿不清),不就是把十几斤屎(湿纸巾纸)拾起来嘛!

8、一广东仔到火车站买车票,买票的人多,排了好长的队伍,但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前面的队伍还有形,后面的就乱了。小伙子是读过书的人,是讲素质地,就问旁边的一女孩:“小姐,你是不是最美的呀!如果你是最美的我就爱你”。刚说完,女孩就给了他一耳光,骂了一句流氓。其实他想说的是:“小姐,你是不是最末尾的,如果你是最末尾的我就挨着你”。

第四篇:普通话与方言的联系和影响

摘要: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它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种形式。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我们在这里所提出的方言指地域方言,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中某种语言的变体。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与影响。

关键词:普通话 方言 联系 影响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国家法定的语言,又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它是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又不断吸收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己,它有比较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比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全局性作用。而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居民服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它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增强自己的活力,同时又丰富普通话。可以说“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它与方言是相依共存、互补作用的关系,它们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丰富,而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

1、方言与普通话的联系

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说过:“在学术上讲,标准语也是方言,普通所谓的方言也是方言,标准语也是方言的一种。”普通话原来是北方方言中的一支,由于它在历史形成中对全民族影响较大,所以大家规定拿它为基础向全国推广,成为全民族和全国的通用语。称汉语的各种方言是普通话的地方变体,是不符合事实的,只有那种“地方普通话”才是普通话的变体分支,而像上海话、广州话等方言与北京话一样,至少都是中古汉语的分支和地方变体。同一族的语言,主要在地理上的渐变出来的分支,通常称之为方言,分到什么程度是不同的语言了,往往是受政治上的分支的制约,与语言的本身不是一回事。因此从语言学来看,方言和语言没有界限。

中国地域广阔,语言情况复杂,全国使用一种国家通用语在现代社会是大有好处的。世界上也有些国家没有通用语或者有多种通用语,也不能说不好。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的普通话正式确定为我国的国语,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另外,在此以前,另一种以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南音系统的通语在近代历史上影响也颇大,而且大部分的白话文文学作品都是淮河以南的江东文人以此种语言语汇写成的。当白话文成为正宗书面语的“五四”以后,国语的语汇是以白话文语汇为基础的,又转而为后来普通话的口语。如果那时有100个像老舍那样的作家写作,而不是事实上的这样数量的江南作家在写作,那么现今的普通话词汇一定不是现在这样的面貌。尽管1949年建都北京以后,北京话的词语进入普通话机会较多,但是普通话与北京话在语音和词汇上还有明显的差异,由于普通话在开始推行时,其生活词语的基础主要来源于明清小说白话文书面语,并不是直接用的北京方言口语,所以即使是北京人在生活深处细处表达细腻的事物行为感情的时候,也会常常使用北京方言,因为北京话中生活语汇本土且丰富。方言的词语来自生活中活生生的口语,方言的悠久历史积累了大量生动细腻描绘事物、动作、性状的词汇。目前,普通话作为一种官方语言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词语,但是由于方言作为绝大多数汉族人的母语(第一语言),生存在群众生活的角落,历史悠久,方言所积累的生活词语,自然要比建立在南方人书写的北方话书面语基础上的普通话词语丰富得多。

比如汉语的基础单音动词,我们曾经把老上海话和苏州话的动词与普通话动词做过对照,结果是方言的动词比普通话的动词要多得多,对动作细分的程度也高。用笔者熟悉的上海方言随手拈来举几个例吧。比如上海话的动词“瀊”,是水转圈子“洄溢”的意思,如说“发大水,阴沟里水瀊出来了”,现今大多年轻人不会说这个词了,只好用“潽(牛奶煮沸才说潽出来)”或 “满”或用普通话“溢”代之,却都不能确切表现原词的意思。又如普通话既表抽象又表具体的动词“挤”,在上海话中说“轧”,但“挤牙膏”这种加力使软物或液体从小洞中挤出,上海话中另有一词,叫“抮(读如‘珍’)”。如果摆动身子碰到人地从人群中擦进擦出,这种比较具体的挤的动作,叫“gang(g读浊音)”,还有一个叫“ga(g读浊音)”,有从缝中挤进挤出的意思,所以说上海话中“挤”有各种“挤”法。又如在上海话中“找零钱”用“找”,“找人找东西”是用“寻”的;“挑担”用“挑”,“选东西”是不用“挑”而用“拣”;“穿马路”用“穿”,“穿衣服”是用“着”;“船靠岸”用“靠(挨近)”,“靠着墙”用“隑gei(g读浊音,音近)”的;“削甘蔗”用“削”,而“椠生梨”用“椠(圆转地轻削,音qi)”;“更换”说“换”,如“换衣裳”,而“对 换”是用“调”的,如“调物事(东西),调位置”;上海话一步一步具体的“走”,称“走”,如“钟勿走了”;比较抽象的“走”,称“跑”,如“侬跑过来看看”(你过来看一下),“外面转一圈”称“跑一趟”,普通话的“跑”原来称“奔”;“携带”、“捎带”称“带”,而“引导”、“带领”是称“领”的。如 “我领你去看看。”„„。

普通话现在不应该是急于去覆盖方言,而恰恰相反,在它普通话益扩大使用场合、在深入使用到各地群众的生活领域中去的同时,主动大量地去吸收各地方言中的好的有用的活词语。人民群众的多样化的生活会产生和提供大量的生动活泼的词语。如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时,上海文化处在中西文化交汇中,勇于创新的文化。当年,上海人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见一件就在上海话中造一个新名词,众多新词反映了现代文明在上海的渐进,如“自来水、电灯泡、马路、洋房、书局、报馆、博物馆、足球、高尔夫球、黄包车、三轮车、雪花膏、橡皮筋、沙发、马达、课程、咖啡、可可、色拉、白兰地、啤酒、卡、麦克风、马达、派对、足球、高尔夫球、加拿大、秘鲁、博物馆、图书馆、幼稚园” 等等,那时上海人见一种车子就很快取一个名词,如“三轮车、黄包车、电车、无轨电车、汽车、出租汽车、卡车、摩托车、自备车”,包括一些上海话中原有的有特色的词语“敲竹杠、出洋相、小儿科、像煞有介事”等,都由那些作家和编辑通过上海出版的书籍、报纸、电影传到了全国各地,传入了当时的国语。

但是后来,由于片面强调了“汉语规范化”,方言词进入普通话受到阻碍,大不如前。学生一用有用的方言词语,就被指为“不规范”,这样他们在长大后写文章也只有在原来那些词典上有的普通话词语中用来用去了。

大陆发行量最大的《新英汉词典》主编陆谷孙教授就有现代的国际的眼光,他还出国且关心国外语言问题。最近他在华东师大报告中说:“英语还有个优势呢,就是它本身的祖宗比较杂,你知道,所以它是比较丰富的。它可用的词汇据估计有四十万左右,一般法语或者德语的词汇在二十万左右了不起了,所以它可表达的,用来表达的这个材料特别的多,特别的丰富。为什么呢?因为它过去既有北方的日耳曼民族的海盗侵入了英伦三岛,带来了日耳曼语系的语言,又有从南边,甚至从罗马带去的拉丁文,从Roman Conquest带去的法语,你看它是这么一个大杂烩,它的祖宗比较杂,所以生出来混血儿大概比较健康一点。所以它有那么多的词汇。林语堂做了个统计说,英语里头会有125种骂人撒谎的话。”

有的人常常以《汉语大词典》中收录了那么多的汉语长期积累下来的词语而自豪,以为汉语是异常丰富的语言,其实《汉语大词典》中一半以上是古代汉语的词语,已经死去,语言与人体一样,不能起死回生。我们要比较的是可用词汇量,《现代汉语词典》上收录的可用词语才65000多条,就算加上大量的专业词汇,加一个倍,13万词语吧。我们的现代汉语可用词语比起英语来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除了积极吸收外来词语之外,方言资源的开发和盘活,会提供源源活水,使普通话不会僵化,普通话应该在与方言的互动双赢中,兼收并蓄,顺其自然地向方言吸收大量有用的活词活语(包括大量的有各地特色的口头熟语)来丰富自己。

复旦大学李天纲教授曾对笔者转说过陆谷孙教授在复旦还说过:我到美国,看他们好的电视剧,语言很精彩,有近一半词语听不懂,其中大多是他们的方言俚语。

所以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一个要长,一个要消,是一种“你死我活”的关系,相反的,它们是一种互补双赢的关系。我们应该告别那种斗争哲学的年代,应该站在积极的发展语言的立场上,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让方言和普通话和谐共生。

我们应该脚踏实地,从现实出发,鄙视害人害己的唱高调。根据国家语委公布的确实统计,我国正在使用语言的现实还是:中国人只有8%的人母语(即第一语言,从母亲那儿获得的语言)是普通话,那么多人说得最流利的是本地话,所以我们需要推广普通话。

普通话与方言,在汉语存在的每个角落,分别担任着不同的使用功用,互补通用。不要打压任何一方,应该让它们在和睦相处中自然发展。所以我们的正确做法是:“普及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使公民在说方言的同时,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从而在语言的社会应用中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

我们积极推广国家通用语,但在一个像上海那样的普通话基本上得到推广的大城市里,为了更多的人性化关怀,更多的人文精神的追求,更宽容的文化环境,提出保护和传承方言的问题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必须尊重方言,尊重母语,一个大都市在任何场合不能禁止百姓使用母语说话,选择自己喜欢说的语言是语言自由人身自由的基础,不要干涉说话自由。当然,语言是起交际作用的,说话者也会注意听众的可接受度而在不同场合选用哪种适合的语言说话。

保护方言的关键是一个坚持让语言顺其自然发展的问题,真正做到平等对待一切语言,让方言文化自由开展起来,充分发挥语言的多种语体和功用,形成自然的双言环境,普通话与方言双轨同行。尊重方言,在传媒和文娱演出、电视节目上适当开放方言的空间,真正做到主体性与多样性和谐发展。说到底,语言无非是为了人类沟通,不是制造高精尖产品,怎样方便轻松就怎样说,不要加以限制。语言使用应听其自然,处理语言变化发展事实时,也应尽量顺其自然选择。

会不会到将来,全国语言统一了,世界的语言就一体化了?这个问题应该由算命先生回答。我们只知道,至少从有人类至今,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世界各地都存在方言,所以有没有方言的问题是一个假问题,只有方言差异的大小程度的问题。我们关心的是现在的现实,让语言更好地持续性发展,笔者认为,人类语言文化的本性是多样性,语言文化的共性和个性的差异将永远存在。

2、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 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普通话作为共同语,作为经过规范的标准语,对方言起着示范性作用,规定了方言的发展方向,方言的发展要从属于普通话。

第二,普通话有统一的书面语,方言没有统一的书面语,只能采用共同语的书面语,必然要受到普通话的影响。

第三,普通话作为共同语,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例如我国当前广播、电视、电影、书刊、报纸等,都是使用普通话。

第四,当前经济大潮中我国各方言间的流动人口很多,为了相互沟通,他们都使用普通话。这样,使普通话的影响越来越大,使用人口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而方言的使用则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使用范围将日渐缩小。

由此可见,今后方言的发展向普通话靠拢是必然趋势。

如果你认为方言今后不会进一步向普通话集中靠拢,这也没有什么不对。方言产生了这么多年,存在了这么多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并没有萎缩,这本身就说明方言还是有市场的。同时,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本身又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习俗,是地域文化产生发展的源泉,具有非常独特的人文价值。

方言与俗文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俗文学产生的基础,民歌、传说、民间故事、地方戏曲、曲艺等是方言性最强的文学样式。方言本身属于地域文化,而方言又是厚重的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地域文化生存的根基,与地域文化具有一种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五花八门的方言存在,也就没有五光十色、五彩缤纷的地方文化,而这些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融合了当地语言使用者的情感的传统文化,又进一步巩固了方言的地位。

一种语言,包括方言,就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方言)的消失,那就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这种多元文化的消失,其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可见,方言还会保持其独立性,不会受到普通话影响,不会向普通话集中、靠拢,至少,这种集中、靠拢的时间是无法预见的,可能很久很久。

从这个意义上看,方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还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或许会同共同语永远共存下去,随着普通话的进一步推广,方言在今后的作用和使用范围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但不会被消灭,因为一种方言的消失,就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这种损失是巨大的,难以衡量其价值。

参考文献:

1、陆谷孙 《新英汉词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2版。

2、罗竹风 《汉语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 .8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10第5版。

4、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研室编 《汉语方言词汇》[M];语文出版社;2009.03.13第二版。

5、京华出版社编 《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南》[M];京华出版社出版;1997.08.01

6、 岑运强 《语言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第1版

第五篇:浅谈潮汕方言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别

潮汕方言,亦称为潮州话、潮语,汉语方言之一,为闽南方言的次方言,分布于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有华人的地区。 本文所说的“潮汕方言”描写的是以汕头话为主,兼及潮州、澄海、饶平一带的方言土语。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标准用语,是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由此可见,在词汇方面,普通话以北方话为主。

那么,潮汕方言与普通话在词汇方面又有何差别呢?

一、潮汕方言某些词语鲜明地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潮汕方言的某些词所反映的实体是北方话地区所罕见的,也即是说,这些词以及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都是南方,甚至是潮汕本地的“土特产”。

例如“薄壳”(一种贝壳类水产)、 “蛇鱼”(一名“佃鱼”, 又名“豆腐鱼”, 是一种通体雪白、软骨尤鳞的鱼类水产)、“春篓”〔“篓”音同“蕊”, 一种用以盛放祭品或礼品的有盖油漆绘花竹制篮子,也叫“花篮”)。

由于这些东西是土特产,所以鲜为北人所知,典藉乃至小说笔记也很少涉及,要找到它们的源头很难。由于北方方言区没有这些东西,自然也就没有代表这些东西的词。所以,普通话中往往找不到相应的词来翻译它们。

二、潮汕方言保留诸多古汉语词汇。

潮州话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成分,源自闽南语(莆田话),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几十万闽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现在的潮州汕头。在唐朝后期、南宋末年、元朝后期、明朝时陆续有莆田人移民现在的潮州汕头,所以遗留下来许多古汉语。据考证,现在的潮汕话应该是在明中叶闽人(入闽汉人)进入潮汕之后才定型的,因此保留下来了许多古汉语词汇,与普通话差别甚大。

1、潮汕方言中某些词所反映的内容是普通话中所有的,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比如:衫裤。作为一个双音节词,普通话中已不用了。但在潮汕话中它却是个基本词,词义与普通话的“衣服”完全相同。这个词在唐代已出现。《敦煌变文集·不知名变文》:“初定之时无衫挎,大归娘子没沿房(嫁妆)。” “衫挎”同“衫裤”。至明代白话小说仍使用,冯梦龙《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但每夜张胜只是和衣而睡,不脱衫裤,亦不去鞋袜。”这个词大概北方方言是在近代遭到淘汰,而潮汕话却一直把它保留下来了。

洗浴。潮汕话谓洗澡为“洗浴”。此词《现代汉语词典》不收,新编《辞源》、《辞海》也未收。其实,“洗浴”一词中古以后使用频率相当高,可能是个口语常用词。《广韵》入声烛韵:“浴,洗浴。” 唐·谷神子《亥博异志·阴隐客》:“门人执之,引工人行至清泉眼,令洗浴及秽衣服。”此两例中“洗浴”便都已是双音节词,指洗澡了。

2、词素与普通话相同而意义不同的。

这一类可细分为两小类:一小类是词素与普通话形同义异。词素意义不同,组成的词词义自然也就有所不同了。

比如:得失。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指“所得和所失”,二是指“利弊”。潮汕话口语“得失”一词却作为“得罪”解释。比如讲:“你做事着细心,勿得失人(你办事情要小心,别得罪了人)”。“得失”作“得罪”解这个义项在新编的《辞海》、《辞源》中均见不到,但在古汉语中却有这个义项存在。《史{记·刺客列传》:“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意谓人多了就不能把关系处理得很好,可能会得罪其中某人,得罪了人就容易泄密。

另一小类则是词素含义与普通话基本相同,只是由于词义为发展(扩大、缩小或转移) 才使潮汕话和普通话产生了差别。

例如:亲情。普通话中“亲情厚谊”的“亲情”当作“至亲情谊”解释。而在潮汕话中却指亲戚,潮音读“情”如“正”,阳平声。“亲情”指“亲戚”应该也是在“至亲情谊”一义上引申而来的。唐张藉诗: “乡里亲情相见日,一时携酒上高堂。”由此可见,“亲情”指“亲戚”的义项在唐代已产生,此后一直沿用下来。

3、词形与普通话相同,某个义项也和普通话相同或相近,但有某一个义项是普通话所没有的。

这类词往往有两个以上义项:有与普通话相同的,也有与普通话不同的。简言之,即词义与普通话有交叉。这类词由于词形相同和部分义项相同,很容易把它与普通话的词汇混淆。

比如:“头脑”与普通话相同的义项是指“脑筋、思维能力”。谓人不会考虑问题日“无头脑”,但潮汕话的“头脑”还有另一义项,即指“首领、官员、干部”,相当于普通话口语中的“头”、“头头”。《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在京都开几处解典库,又有几所绸缎铺,专一放官吏债,打大头脑的。”又卷三十二:“如此两位大头脑去说那些小附舟之事,你道敢不依么?”这里的“大头脑”指大官员。《红楼梦》第九回:“太爷不在家里,你老人家就是这学里的头脑了。”“头脑”即首领、领导人。《红楼梦》被公认是用北京话写的,可见此词在清代北京话中还使用。《现代汉语词典》作为口语词也把“头脑”收了进去,但实际上已很少使用,已被“头”或“头头”取代了。又“头脑”指官员、首领时潮汕话读“脑”为“裹”。。

4、词义与普通话相同而词素顺序不同的。

普通话中修饰、限制的语素是前置的,而在潮汕方言里则是后置的。这些语素顺序与普通话相反的名词,通常称之为“逆序词”或“倒序词”,有不少在古代汉语中是存在过的。

比如:人客。杜甫《感怀》诗: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白居易《酬周从事》诗:“胺痛拜迎人客久。”翁辉东《潮汕方言》引杜甫诗:“非君爱人客”。又引王建诗:“人客少能留我屋。”可见“人客”一词在唐代中原一带用得很普遍。

三、潮汕方言的量词少,且与普通话不对应。

普通话中量词丰富,相对而言,潮汕话中量词较少,但可以做到“以一当十”。普通话说“一笔款、一座桥、一首歌”,此中量词有三个。潮汕方言只用一个“条”就可以涵盖以上三个量词:一条钱、一条桥、一条歌。普通话说“一架飞机、一匹马、一头牛、一只猫、一台拖拉机、一条腿、一张待、一辆车”,一共用了八个不同的量词,潮汕方言统一用一个“只”。

潮汕方言与普通话的词汇差别当然远不止以上几点,留待以后继续研究。提出潮汕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我想,其意义在于能够让方言区的人们通过比较差异,正确掌握普通话词汇,避免影响日常交流。潮汕地区的人们平时交流以潮汕话为主,即使是从小学习普通话,也还是会带有自身方言地区的口音或者词汇的使用,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地区之间经济交流越来越紧密,学好普通话也有利于个人自身的发展,其重要性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1】刘玖占: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教程[M].人民出版社,2009:152-161. 【2】杨岚:潮汕方言古语词考释[J/OL].汕头大学学报,2000:3-4. 【3】林伦伦:潮汕方言中的双音节词[J/OL].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6:1-3. 【4】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160-16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服装厂参观实习报告下一篇:服装店店长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

方言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