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园网站设计德育论文

2022-04-18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高职校园网站设计德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越来越复杂多变,高职院校传统德育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高职德育工作面临着更多更新的挑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不断创新,及时更新德育教育理念,正确认识传统德育工作模式的弊端,探索和创新德育工作新方法和新途径,努力加强和改进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高职校园网站设计德育论文 篇1:

新媒体视角下高职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和党和国家对“立德树人”的不断重视,德育教育越发受到高职院校重视。德育作为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在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与职业素养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日益兴盛的新媒体既对高职院校的德育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高职教育工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基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本文探讨了新媒体视角下高职德育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职德育;新媒体;挑战;应对策略

当前,新媒体作为一种拥有丰富信息储备、强大传播能力的信息化手段,在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更为德育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活力。然而,新媒体毕竟属于一种新兴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具有如互联网一般的“双刃剑”属性。所以,在新媒体流行的当下,为了更好发挥新媒体促进高职德育的效能,广大高职德育教师必须正视新媒体对德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来彰显德育的育人优势,为高职大学生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的发展提供一条新媒体通道。

一、新媒体对于高职德育的影响

(一)机遇分析

新媒体实际上是包括网络、电影、移动电视以及数字广播等新兴媒体技术在内的一种总称。新媒体有着操作简便、信息量大以及受限性小等特点,是德育课堂革命的重要机遇。首先,有利于充实德育内容。德育教师能够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引入时令的社会实事等资源,来强化学生的时政和德育认知;引入德育的微课、金课等资源让学生能够获得更为可视化、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更加深刻地体悟到德育知识的内涵精髓。其次,有利于扩展德育方法。新媒体不但形式多样而且功能强大,为德育提供了诸多推进方法。在新媒体的支持下,德育教育的趣味性、亲和性以及先进性也都得到了提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在德育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新媒体能够助力德育教育由现实课堂向三维化、数字化方向转变,不但能够进一步延伸德育教育路径,而且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德育教育的亲和性与先进性,让学生能够在寓学于乐中去获得思想品德、职业素养的提升。

(二)挑战分析

首先,教师的权威被进一步弱化。在以往的德育教育当中,教师往往有着非常强的教育权威性,他们是权威的知识、真理的唯一提供者,他们的言语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思想。但是,在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能够随时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去接受一些信息,进而有时会对教师的观点或想法产生质疑,这也给德育教育的推进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其次,德育方式亟待转变。在信息时代,以往那种言语直输方式的德育方式已过时,教师若想保证德育教育实效,就必须结合现代信息手段,积极将多媒体、新媒体、流媒体技术引入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中,而这必然会给固有德育教育模式产生巨大冲击。再者,学生认知受到冲击。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工具的支持下,学生能不限时地学到各种知识、接触到各种信息。但新媒体技术也有着一定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集中体现在一些不良信息方面,学生的认知很容易受到影响,进而出现意识形态、价值观以及思想道德问题,这也是高职德育教育者亟待处理的一个难题。

二、新媒体视角下高职德育的应对策略

(一)发挥优势,整合资源

新媒体中包罗的诸多教育资源都能够被应用到高职德育中,成为高职德育的推进器。具体来说,新媒体德育资源的形式可分为工具类、平台类以及网校类三种。在高职德育实践中,教师也应立足新媒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用好三种新媒体德育资源,并做好德育资源的整合工作,以提高德育的有效性。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的德育教师依据教育内容,整合一些与之相关的视听资源,如深职院的德育教师将一些学生事迹如肖家杰商场门口制服小偷并报警、艾合麦提托合提·热杰普创办商贸公司入驻学校创意产业园卖新疆特产、严格自律的网络技术专业学生成批考过甲骨文、华为等世界顶级证书制作成音频视频资源,然后分享在德育课堂,然后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触与理解说一说看法、体会等。

(二)运用手机,革新方法

如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其中,智能手机已经成为高职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和生活工具。而手机有着携带和运用方便、功能强大等特点,能够让学生隨时随地搜集一些所需的信息,而这也为高职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深职院德育教师充分考虑手机、互联网、新媒体已经成为高职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现实,搭建了“互联网+智能手机+德育”的德育新模式,依托在线金课和智慧管理平台,将德育知识点通过微信、QQ、微博甚至抖音等软件个性化地推荐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不限时地地进行德育知识获取和学习。与此同时,教师也可在德育实践中,依托智能手机搭建一个“一对一”“一对多”“互动式”的德育教育新体系,改变以往直输式、单一式、单向式的德育形式,让德育更具先进性与针对性特征。例如教师可针对某一学生的德育问题,可运用手机媒体与他们展开文字、语音以及视频等多样化交流,及时给予他们一定的教育引导和关心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让他们的道德品质、心理素养得到正向化培养。又如,教师可结合手机媒体来开展线上性质的德育教育、即时转发社会热点,让学生不管是在什么时间或者什么地点都能学到德育知识、开展德育讨论,提升德育的实效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借助手机媒体以及软件上的信息推送功能,定期向学生推送一些与德育教育相关的知识信息,如教师可创立德育性质的公众号、抖音以及微博账号等,然后向学生推送一些德育课程教学内容或者德育真实案例等,以此来扩展德育的影响力,让德育实效更上层楼。

(三)着眼网络,创新实践

德育课程和其他高职专业课程一样,都比较看重实践教学。然而,在以往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注重实践教育的推进,这也使得实践教育效果不尽人意。在新媒体视域下,教师可将视角放在网络媒体上,结合课程网站、校园网站、融媒体平台等媒体平台,积极推进多样化的德育实践教育,让学生生活沐浴在德育的阳光下。例如,深职院德育教师依托校园金课网站搭建了一个德育实践平台,创办了诸如志愿者服务、主题班会、主题讲座、公益活动、“爱国爱党”主题活动、学习习总书记用典、“看红色电影、唱革命歌曲、听改革故事”等有着较强实践性、辩证性特征的活动栏目,指引师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实践中增强对德育知识科学内涵的理解、修身养性。与此同时,教师也可借此契机对校园网、校公众号等栏目内容、首页形象等加以调整,布置一些与“爱国爱党”相关的图片与信息,嵌入一些“学习‘七一讲话’知识竞赛”“开展‘当代特区青年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大讨论”等浮标,提高学生的德育实践积极性。又如,德育教师可借助网络媒体的便利,与学生一同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大学生讲思政课”“大学生拍创业微电影”等,期间,教师可指引学生通过手机来记录实践活动的点滴,然后制作成精美的PPT或视频剪辑。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开办“德育实践作品竞赛”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结合自己才华来展示自身的德育实践PPT或视频剪辑,以此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学习环境,让学生的德育学习热情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完善制度,加强监管

虽然新媒体技术能够丰富德育教育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德育的实效,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它的“双刃剑”属性。尤其是对于那些思想、品质正处于“拔穗期”的高职大学生而言,如果德育教师运用新媒体不当,很容易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对此,德育教师有必要本着辩证化的观点来推动新媒体的运用,切实做好新媒体内容与形式设计、效果检测、舆情监管工作,打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具体来说:首先,德育教师可联合班委、其他教师等,加快确立一个围绕新媒体的绿色运用制度,同时要通过相关软件的运用以及职能部门的配合来推进校园网络的净化事宜。其次,德育教师也要积极依托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来落实安全用网、绿色用网教育,倡导学生要从自我做起,合理运用新媒体来服务自身的生活与学习,杜绝浏览不良网站。最后,德育教师也可搭建一个“德育网络反馈平台”让学生能够针对一些现实事件或学习困惑来进行“吐槽”,然后德育教育者再通过网络连线辅导以及现实课堂授课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进德育教育引导,拨开学生心理迷雾,净化学生心灵。

总之,在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德育教育受到了诸多影响。广大德育教师有必要正视新媒体对于德育的机遇和挑战,立足新媒体的特点,做好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的革新工作。同时,要积极运用新的教育思路和方法去构建德育新模式,搭建一个现代化、先进化的德育教育新体系,进一步彰显德育在“立德树人”当中的主抓手作用,为学生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许哲宁.新媒体视角下提升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33):32-34.

[2]代艳红.新媒体视域中高职德育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刊),2020,{4}(30):102-103.

[3]周丹.新媒体时代高职德育教育开展路径探索[J].长江丛刊,2020,4(18):161+163.

作者简介:

胡延华,男,1971年10月出生于湖北钟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

李春耘,女,1976年6月出生于湖北钟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讲师、硕士。

作者:胡延华 李春耘

高职校园网站设计德育论文 篇2:

创新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越来越复杂多变,高职院校传统德育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高职德育工作面临着更多更新的挑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不断创新,及时更新德育教育理念,正确认识传统德育工作模式的弊端,探索和创新德育工作新方法和新途径,努力加强和改进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创新方法;创新途径

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复杂多变,高职德育工作面临着更多更新的挑战。面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挑战和现状,高职院校应牢固树立“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的教育思想,提出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价值理念,高度重视和研究德育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合格专业技能人才而不懈努力。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也需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认识新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探索新的思路。

一、当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意识问题

(一)文化基础差,学习困难大

高职生属于专科层次,但实际录取分数较低,而且在实际录取工作中,由于高职生生源不足,300分左右即可录取,有部分考生是降分录取的。由于文化基础差,学习起点低,要想在三年学校教育中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高职生,难度大,任务重。任课教师普遍反映,高职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文化基础太差,教学组织相当困难。高职学生则反映,上课听不懂,尤其是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高职生对这些课程有畏惧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有的只是想混个文凭,有的是为了应付父母而来的,有的对高职培养目标及所学专业缺乏了解,认为前途渺茫,学不学无所谓,导致高职生厌学甚至厌世,给德育工作带来巨大困难。

(二)社会地位低,自卑心理较重

高职生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职生属于专科层次,而且分数太低,在本科生面前自然产生自卑心理。二是社会不理解以及误解也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家长和考生认为高职仅比职高好一点,高考“落榜生”才去读高职。这客观上导致了高职生心理障碍,给学校德育工作造成了巨大的阻力。

(三)生活自理能力弱,集体观念组织纪律性差

高职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有部分出生在家境较好的家庭,父母过分溺爱,从小娇惯,使他们养成任性、占有欲强、自私自利等坏习气;缺乏同龄群体的环境,导致他们集体观念淡薄,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家庭过多的照顾使他们怕苦怕累,在独立生活能力、自主性、判断力、适应力等方面显得相对薄弱。任课教师反映高职学生上课请假、缺课的现象较为严重。

(四)普遍存在“五重五轻”现象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五重五轻”的现象,即: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利益;重知识技能轻道德品质;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重无偿索取轻真情奉献。

二、传统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存在的弊端

目前,众多高职院校采用的德育工作模式,虽不同程度地从某一方面发挥了德育作用,但层次不深,维度不全,效果也不佳。传统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大多考虑的是使德育目标达到自己的要求,即方便自己的工作,方便自己的管理,很少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发展和他们的实际需要,德育目标大多完美无缺,没有个性化,没有阶段性。

(一)脱离学生实际,空洞说教

长期以来,部分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不可否认存在着“高、大、空”的形式主义现象,讲“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学生行为规范”都采用“灌输式”,空洞说教,学生不以为然,无动于衷,成效不大。关键就在于我们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主要表现在:重传递、轻思考,忽视了对学生道德选择和澄清能力的培养;重灌输和说教,把学生当做“可被别人占有的东西”,轻交流,习惯于“我说你听”,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重外律、轻内修,只依赖于严格的要求与纪律约束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和道德习惯,忽视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慎独;重显性、轻隐性,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发挥教师示范、自然陶冶、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重历史经验,轻充实学习,德育理论的缺失和德育研究不到位导致了德育工作效果低下,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重管理,轻引导,或者引导不到位。

(二)学校和家庭德育教育的缺陷

人们对教育目标的认识已在发生改变,高职德育教育也在围绕新的目标进行一系列改革。但学生以后面临的是就业,是生存,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意识深厚的国家,彻底转变观念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学生的发展面临着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巨大压力。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教师不能交差,家长也不会答应。在学校工作中,德育工作常常是喊得响亮,落到实处的却没多少分量。各科教学中的德育任务,并非硬性指标,到底贯彻得如何也没有一个评定标准,有时候恐怕连教师也把握不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但有一些教师的道德水准并不能为人师表,不能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学生从他们那儿受到正面影响不多,负面影响却不少。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除在成绩上给孩子施加压力外,他们常常把自己工作上、生活上的不顺心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如“老实人吃亏”、“好人没好报”等,这样就培养了孩子扭曲的个性。这样的孩子私心重,合作意识差,很难适应社会生活。

三、创新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一)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德育渠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应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强调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备课时有“两纲两线”。既要遵循教学大纲,又要遵循德育大纲,既要有教学线,又要有德育线。学院还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此为突破口,深化素质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索式学习,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接受德育,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强调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同时,职业学校更要注重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引为主导”就是要充分发挥“两课”教育在大学生系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教育,进一步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信仰。要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为着力点,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引导学生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行为习惯。

(二)建设高素质的学生管理人员队伍,推进学生管理自主化

要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建设一支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队伍,按照精干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合理配备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加强对学生管理者的教育、培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生管理者奖惩考核制度。同时要加强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学生自律、自立、自主意识和相应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如设立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学生宿舍自管会等,加强学生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骨干策划各类学生主题教育活动,锻炼其带领学生、团结学生、服务学生的能力,以点带面,以骨干培养促进整体教育,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校园主人翁意识。

(三)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个学校仅有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建设还远远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给人以鲜明的学校形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坚持统筹规划的前提下,时时把握学生的“热点、焦点、盲点”,通过“抓实践、抓社团、抓活动”,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发挥院报、广播等交流和沟通平台的作用,建设积极向上的主流校园文化,在全面服务于同学的理论学习、生活、情感等需求的同时,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渗透于其中,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适时提出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校目标和价值观念。如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发展中提出“以人为本,厚德强技”的办学理念;对学生提出了“厚德强技、弘毅笃行”的校训;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目标和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价值观念。

2、建设文明健康的文化环境。如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风是爱生、敬业、笃学、创新;学风是尊师、好学、自强、尔群;舍风是整洁、卫生、文明、守纪。这样的口号就像无声的话语在鞭策和激励着学生健康成长。目前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有学生自己组建、自我管理的校文学社、广播站等一些社团。这些组织活动,既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同时又发挥了学生特长,给了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等载体,全方位营造文明、健康、高雅的育人氛围。

为了建设健康文明的文化环境,学校还应重视体育文化活动、文娱会演、书法绘画比赛等活动;开展一系列专题活动,包括革命传统教育,聘请知名作家定期讲课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学生能力,又能展示我校特色和风采。

(四)强化网络德育的教育功能

网络德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启迪思想、转化意识、塑造人格和指导行为等方面。网络拓宽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延伸并补充了德育功能,其丰富的信息、便捷的传播、多样的表现形式、易于互动的交流方式,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在立足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目标的前提下,要积极运用网络手段,通过建立德育网站、网页来构建德育工作新阵地,注重引导,强化管理,增强网上德育的影响力,提高网上德育的针对性、预见性和实效性。利用校园的信息网络平台和其他教育资源,创建面向全体学生的高职院校德育专题网站,使之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同时也可以建立校园德育网站,通过设置不同的栏目对学生施以不同目标、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教育引导。要结合学生思想特点和德育教育的热点,精心设计德育网页。大力开发道德教育工作信息资源,不断扩大信息的输出量,同时注意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力求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占领网络阵地。学生通过访问德育网站,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主动的关注和思考,使德育工作由原来的学生被动接受到自己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学习,丰富知识,端正认识,净化心灵,实现德育工作美化灵魂、陶冶情操的最终目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既艰巨又伟大,“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新形势,与时俱进,德育创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实践、总结、提高,整体构建职业学校德育体系,这样才能真正适应21世纪职业学院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先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

2、南志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产学结合的探索[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9).

3、于桂兰,魏海燕.人力资源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罗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与改革[J].中国水运,2006(12).

5、邵冲.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

(作者单位: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

作者:廖洪富

高职校园网站设计德育论文 篇3:

浅谈“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中,合理运用“互联网+”这个强大的工具为德育工作助力添翼,是所有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互联网+”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关系,“互联网+”所展现出的优势,以及应该“+”上什么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 “互联网+”;高职院校;德育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现代技术的高速发展,当前社会已经全面步入“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正在与互联网主动融合,这种融合可以加速行业发展,拓展行业视野,提升工作效能,教育也不例外。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如何在新形势下运用好“互联网+”所带来的优势,开展好学生德育工作,同样也是各级各类学校所面临的课题。本文将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具体来探讨基于“互联网+”的德育工作的开展。

一 “互联网+”与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

“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1]。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二者并非简单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创造出新的发展样态。

从发展的维度来看,语言的出现促进了人脑的发展,文字的出现突破了信息流动的时空,造纸和印刷术让信息的获取大大降低了成本,电媒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介传输的方式,而“互联网+”所基于的各类技术让人们可以轻松获取和使用全面、完整、系统的数据,向智能化处理信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无疑会大大提升信息处理的速度、大大规整信息呈现的规范度,使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更为精准。因此,当教育主动与“互联网+”进行融合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会拓宽、互动交流的形式会增多、信息的流动性会加大、教育成本会降低、教育内容的引力会增强、教育的效果也会明显提升。

从管理的维度来看,德育活动主动与“互联网”融合,也是大势所趋。当前在高职院校中,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率几乎达到了全覆盖,使用手机已经成为学生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在感受着互联网给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看到了“双刃剑”的另一面,那就是互联网上同样充斥着不良信息和内容。如果正能量的德育内容不能主动占据高地,势必会让德育工作陷入被动,失去话语权[2]。因此,“对广大德育工作者来说,应该高度重视网络这一新的德育环境,建立开放性的学校德育体系,使学校德育在环境发展中与时俱进。”[3]只有主动探索和研究“互联网+”如何更好地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相结合,才能推动各类德育活动的创新与发展,以期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

二 “互联网+”高职德育的优势

互联网是工具,同样也是方法。既然互联网能为事物和技术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那么当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与互联网相遇时,它们的强强联合,优势又体现在何处呢?

(一)打破“时空”壁垒

传统的德育活动是老师和同学们在指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开展的活动,对空间与时间有着极强的要求。这些要求,对于全日制在校学习的学生而言,基本不构成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在课程表上编排班会课的专门时间,通过班主任老师来开展德育活动。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全体成员“时空”的同步却有可能不能实现,因为高职院校会有很多的见习实习的安排,当学生分布在各处见、实习的时候,“时空”的统一就很难做到了。

当面对“时空”壁垒的时候,互联网的优势就能体现出来了。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全面加速,通过互联网加载的媒体进行互动交流已经变得十分普及,例如:微信电话、视频直播等。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不仅仅可以使用在娱乐、通信等领域,同样也可以应用在教育领域。

套用计算机通信的概念,基于“互联网+”的德育活动可以有“同步”和“异步”两种形式。所谓“同步形式”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时在线,通过IM、聊天室或其他的类似于网络会议室的软件进行实时的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视频、语音,也可以是文字,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解决了空间上的问题。而所谓“异步形式”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不在同一时间,也不在同一地点,教育者将相关信息通过视频录制软件、声音记录软件或者文本软件保存下来,并上载到互联网上,将相应的网址分享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在接收到信息后,只要拥有可以上网的智能终端,就可以自行决定观看的时间和地点,两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留言互动,从而彻底打破“时空”的壁垒。这种教育形式在教育界已经普及,比如:MOOC、微课、翻转课堂,其实都是使用这种“异步”的理念。因此,要考虑如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实现“同步”或“异步”的平台问题。就目前互联网提供的各个平台来看,可以实现“同步”的有QQ群、微信群、各类直播平台、聊天室等,而实现“异步”的有微信公众号、微博、各类博客平台等。当然,也可以建立学校自己的网络交流平台。

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操作与应用几乎是零障碍,因此,利用互联网创造跨时空德育环境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整合教育资源

传统德育活动有班会、团课、讲座、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各种颁奖仪式等等,主要是通过老师讲、同学答、师生登台互动等形式面对面的进行交流,由于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外部环境有着极强的依赖,就导致了教育资源呈现出的局限性[4]。例如:在一堂班会课上需要展示多个与讨论内容相关的音频或者视频文件时,就要充分考虑播放这些多媒体文件所占据的时间问题,而且在多种媒体之间频繁进行切换,也会在无形间弱化德育课堂需要呈现的主要问题。而这些问题,只需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轻松解决。例如:可以利用网页技术将这些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网页上所承载的元素人们一般将之称为超媒体,可以在一张网页上放置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元素,也可以在网页上设置留言、投票、点赞等互动元素。前者可以综合呈现德育内容,后者可以增强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无论多么复杂的德育元素,都可以通过网页来呈现。而网页的浏览则是互联网的基本功能,通过互联网传播网页又无时空限制,且可以发散性进行链接,所以基于互联网的网页技术就成为了整合教育资源的不二之选。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都是互联网时代的新人,所以对于以网页为代表的互联网元素毫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其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部分。当以他们易于接受的形式整合、呈现资源是一件顺时应势的事情。

(三)凸显教育主体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更不能忽视学生的参与度。对于传统德育环境而言,由于客观环境及传统授课模式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活动的主讲人宣讲或表演,其他人员的参与度较小,有些甚至是零互动、零参与。那么,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活动开展所形成的影响就会大打折扣,而且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其地位也就无法凸显了。

互联网普及后,为大多数普通网民带来一个称谓,叫做“草根”。特别是自媒体高度发展后,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大家的发声渠道也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各类问题的探讨和评论中,此时的“草根”言论就容易形成“长尾现象”,他们的影响甚至不弱于拥有千万粉丝的“大V”。因此,当德育工作和互联网结合之后,带来的优势就是,参与到德育工作环境中的每一个人,都拥有相同的发声机会。

结合到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来看,现今,大多数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人,从小在家庭中就拥有着和其他家人一样平等的话语权,在网络中也是万千“草根”中的一枚,他们很懂得发表意见、发出声音。在學校教育中,既要从思想上引领他们,又要敢于、善于给他们独立发声的平台,要学会倾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意见。

三 互联网为高职德育“+”什么

“互联网+”的概念从正式提出到现在,已有三年多的时间了。在教育领域中,人们对于“互联网+”优势的理解,更多的还停留在互联网是传输载体的层面,只是意识到了其速度的快和内容的丰富,并没有真正去理解互联网背后的精神和力量。当我们在寻求全面融合的时候,就更要看清互联网能为高职德育工作加上些什么了。

(一)思想“+”

每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的伟大使命。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而当今世界价值观碰撞无处不在,各类思想漫天飞扬,更有些居心叵测的歪理邪说甚嚣尘上,由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的特性,这种现象在网络上显得尤其突出。

互联网“+”德育,首先要注重的就是思想。互联网是技术,但当技术搭载着思想飞速传播时,互联网呈现出的就不仅仅是技术了。互联网是各类思想和价值观的新的聚集地,要在新时期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信仰,讲好中国故事,走好中国道路,占据网络思想宣传的制高点,赢得话语权也就成为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了。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国家未来生产一线的中坚力量,未来中国的建设依靠他们。当前,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就不能放松各方对他们思想的影响。当我们通过互联网开展德育工作时,要特别注重内容的思想性、正确性、真实性、严谨性,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整合,不能信口开河,不能道听途说,不能望文生意。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在使用网络时,能辨别思想真伪,恪守网络道德,提升信息素养,从而巩牢网络德育的根基。

(二)内容“+”

从德育内容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可以为其加上些什么呢?对于这一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校都应该有不同的考虑。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看,应该紧紧围绕学生专业培养目标来进行。

笔者以为,要从三个维度把握所“+”内容。一要从思想认知的高度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二要从求知实践的层面来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要以立足本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来塑造学生的职业情谊,让热情充满学习、让工作溢满热情。

德育内容的设计不应该是零碎的、浅显的,而应该是系统的、深刻的,是围绕学校的德育总目标而制定出来的,是与校情、学情密切相关的,是以信息时代特征为背景的,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化的内容。这就需要课程设计者跳出传统教育思维,将信息素养与职业素养并重,将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相统一。这种“+”不是简单的内容升级,而是德育结构的改变,不同于将书本内容、面对面的口授知识上传于网络,而是要用“互联网+”的思维来重新建构。例如:传统的班会课上,在讨论一个话题时,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展示很多可以佐证观点的实例,但由于互联网的“异步”功能,可以系统的将相关材料梳理出来,旁征博引,按照一定的规律呈现给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在内容的准备上,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要切忌将德育课程做成“碎片化”的“鸡汤文”,反而减弱德育课程原有的震撼力、冲击力。

(三)形式“+”

互联网与德育相融合,可以带来更多的形式创新。传统的德育活动,很多情况下是一人的独角戏,是老师的一言堂。俗语说: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互联网给德育活动的每个参与者都带来了平等的机会和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发声,这样的环境更有利于德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因此,基于互联网的德育活动是一种开放的活动,是一种思维碰撞的活动,其活动的形式不会也不能基于传统的讲坛形式,而应该是一种对话的形式。互联网的加入,会促使德育形式的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在参与者、参与形式、学习素材等几个方面。

一是参与者,在上文谈到凸显教育主体时提到过,基于“互联网+”的德育活动的主体可以是学生,可以让学生在德育活动过程中完整的展示自己的思想与言行,也可以是与原来这个教育群体(班级)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人,只要他的某些想法、观念、言论与德育内容相关,就可以使其再现或是现场展现,这种展现已经无关时空的问题了。

二是参与形式,由于“互联网+”可以将德育活动分成“同步”和“异步”两种状态,因此德育活动参与者的参与形式也可以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可以面对面即兴地交流,也可以经过深思熟虑后,通过网络发言的形式将观点抛出,甚至可以用互联网来记载每一次讨论的内容,使每一个德育话题都不再“过时”。

三是学习素材,通过互联网,可以让传统的纸质媒体、多媒体成为超媒体,让各类材料的展示更为直观,且每个参与者都可以自己生产制造出学习素材。高职院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围绕一些讨论课题,可以自己拍摄教育视频、发布教育话题、制作教育网页。这样的参与,可以让德育工作的成效更为扎实。同时,这些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素材形式多样,包括:微信公众号、微拍视频、微博信息、博客网站、空间日志等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易于传播,也易于接受。这种全方位的参与,也使得德育活动成为了一种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人才,而培养合格人才尤以德育为先。面对当今世界在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的形势,作为德育工作者,更要看清方向、坚定立场、明辨是非,结合学生特点,合理运用先进的德育工作方式,开展道理深刻、形式多样、易于传播的德育活动,从而使“互联网+”背景下的德育工作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宋刚. “互联网+”=新一代ICT+创新2.0[EB/OL].http://history.ccf.org.cn/sites/ccf/xhdtnry.jsp?contentId=2867635215017.2017(5).

[2]张晓丽.“互联网+ ”时代高校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2) .

[3]王惠民.论网络时代学校德育环境的优化[J]. 现代教育科学,2004(5).

[4]曾长秋,薄明华. 网络德育学:第2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吕子燕 朱亚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云计算中我国管理会计论文下一篇: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