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教案本

2022-07-30

教案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教案更加重视教师是否能把课程讲解成功,关注点始终在自己身上,而非学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教案本》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四年级上册教案本

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练习题

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作业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

等级

_____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kāi

ér

zi

yuè

liang

tiān

shàng

miàn

二、照样子,连一连

西

蓝蓝的

月儿

小小的

星星

弯弯的

闪闪的

船儿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对的音节下面画“__”。

秋天(qiū

guī

)

尖尖(jiān

juān)

在家(zài

zhài)

东西(dōng

dēng

)

说话(shuō

shōu

)

青蛙(qīng

pīng)

四、选一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填序号)

①yī

②yí

③yì

一片(

)

“一”字(

)

一群(

)

②zi

儿子(

)

子女(

)

五、我爱积累。

1.我在小小的船

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

2.江南

采莲,莲叶何田田。

3.雪

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

冬天。”

六.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

huā

niǎo

chūn

tiān

kāi

táo

huā

xià

tiān

kāi

lián

huā

花,

花。

qiū

tiān

kāi

huā

dōng

tiān

kāi

méi

huā

花,

花。

xiǎo

yàn

zhā

cuì

niǎo

zhī

喳,

啦。

yàn

jiào

què

jiào

zhā

zhā

嘎,

喳。

(1)一年有哪几个季节?请在文中用“

”画出来。

(2)连一连。

春天

菊花

翠鸟

叫喳喳

夏天

桃花

喜鹊

唧唧喳

秋天

梅花

大雁

吱啦啦

冬天

莲花

小燕

叫嘎嘎

第二篇:苏教版国标本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骨骼》

1、骨骼

大同小学 林秀梅 教学资源开发:

“骨骼”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它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的要求,从锻炼身体,茁壮成长的角度出发,围绕骨运动、骨作用、骨保健等方面,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骨骼学生不能直接接触,所以设计了诸多触摸、模拟的活动,使本课的内容在学生的探究中展开。具体地说,这节课是通过三个逐渐递进的探究行为,指导学生粗浅认识、了解骨骼。这三个探究行为便是:摸、拼、看。 “摸”即摸皮肤下的骨头,感受骨在身体中的位置;“拼”即把骨骼分解图合并成一幅完整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全貌和个数,通过一分一合使学生内化骨骼的概念;“看”即通过观察动物的骨,使学生更加了解人的骨骼。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

●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教学准备:1.人体骨骼图、硬纸板, 2.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动物骨,3.骨骼模型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2.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评析】通过建筑工人造房子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从而引入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那就是人的骨骼。以这样的情境揭示课题,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使学生联想到骨骼的作用。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引导学生探究:人体骨骼的结构

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 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5.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

6.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

7.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评析】在组织学生交流时,不仅要让学生说出骨头数,还应该说出骨头的位置,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骨骼的概念。而且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能不能称一块骨头为骨骼,突出骨骼是一个完整骨架的概念。

8.提问: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 9.小结: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

补充: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 10.动手做: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

出示人体骨骼教学挂图,比一比:你拼对了吗?

【评析】通过学生分解骨骼图,再还原骨骼图,力图通过一分一合,使学生内化骨骼的概念。同时组织学生互相观看他人拼的骨骼图,以便进行比较和相互印证。 小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

二、观察骨骼的特点

1、 用放大镜观察动物腿骨;

2、用锤子轻轻敲打动物腿骨的表面; 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汇报交流。说说动物的骨头是什么样子的。

3.思考讨论:根据观察结果,你认为人的骨和动物的骨有哪些相同之处? 4.讲述:在希腊文中,“骨骼”的原意是“一个死亡了的身体”。其实,骨都是由活细胞构成的,骨是有生命的。

观察活动:提供猪的腿骨解剖实物,观察骨头的结构图,说说骨头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评析】通过让学生观察解剖开的猪筒骨或其他动物的骨头,指导学生认识骨头的内部构造。也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讲解骨头的结构组成: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学生上网查找自学:了解剖开的骨的内部构造以及人骨构造和特点的有关资料或者说明。 【评析】本环节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进行整合,通过学校的网络资源,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和分析及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问:你还可以提供哪些证据来说明骨头是有生命的吗?

三、体验:人体骨骼的作用

1.谈话: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交流讨论。

3.组织活动:体验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1)队列训练——运动;

(2)站姿训练——塑造体形、支持躯干;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做一些运动,让学生发现其中那些骨参加了活动。从而总结出骨骼具有运动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一些具体的运动会涉及到许多骨,教师应在学生忽视时给与提醒。

谈话:人能站得住、坐得稳,靠什么?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它有什么作用? (出示颅腔、胸腔图)讲述:头骨里装有人体什么器官?胸骨和肋骨、脊柱围成一个笼子,你知道里面装有什么?

3.拓展:像肋骨一样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还有哪些?

小结: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 4.提问:如果人体的骨骼受伤了,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5.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及骨骼的卫生保健教育:

观察:请一名学生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两侧、向前弯曲自己的躯干,其他同学观察。

判断:请你说一说这位同学的姿势是否正确?为什么?

讲解:少年儿童的骨比较软,正确的读写姿势能使脊柱健康发育,不正确的读写姿势会使脊柱变形,形成驼背或S形脊柱,并且脊柱一旦变形,不但很难看,而且会影响人的活动,影响心、肺等内脏器官的正常发育,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正确的读写姿势,做到三个“一”,即: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尺,身体与书桌距离一拳,握笔手指距笔尖一寸。

讨论:少年儿童的骨骼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你们知道怎样才能使骨骼长得粗壮、坚固,个子长得高吗?

【评析】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因此,不只是让学生知道骨和骨骼的作用就可以了,关键是要学以致用,让他们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充分体现科学的价值。

四、拓展:

1.看图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骨骼参与了运动?(1)跳绳时;(2)吃饭时;(3)静坐时„„

2.完成活动记录上的作业。

谈话: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对人体的骨骼有了哪些了解? 3.补充:了解人体内的另一种骨头——软骨。 (1)摸一摸鼻子尖,感觉到了什么? 小结:鼻尖中含有软骨。

讲述: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软骨会发生变化。婴儿的骨骼大部分都是软骨,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大部分的软骨会被硬骨所代替。 教学片断赏析:

师:同学们你们都带来了那些动物的骨头? 生:有鸡的骨头。

生:我带来的是猪的腿骨。

师:你们想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它们? 生:通过放大镜来观察。

师:你们发现动物骨的表面有什么特点? 生:骨头的表面很光滑。 生:动物的骨头很硬。

生:猪的腿骨中间细,两头粗。 生:骨和骨之间有个小骨头连接。 师:那么骨头里面又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用小锤把它敲开,看一看里面的样子。 生:骨头内有一些小的管子。 生:骨头内有白色的液体。

生:骨头内的软软的东西是骨髓。

师:同学们说的对,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所以骨头是有生命的。

【评析】在学生了解了人体的骨骼系统组成后,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物的骨头之间的异同点,研究动物骨头的特点,然后再借助文字及图片资料认识人的骨骼的结构与作用,意识到骨骼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主要作用。 教学反思:

一.从学生已有的感知经验入手,去认识了解骨骼 本课的教学设计先从运动的主要实体—骨骼开始,从学生曾经感觉到的骨的经验入手,引导学生透过皮肤以及肌肉触摸身体上的骨并且通过拼图和观察,来感受骨骼的存在,帮助学生形成骨骼的概念,认识骨骼的作用。在宏观上认识骨骼。 然后指导学生认识骨骼。从问题——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的提出,引发学生的探究行为。在把全身骨头分为四部分的基础上,指导学习摸各部分的骨头并完成记录;再结合X光下的手骨的观看,说明什么是骨骼,骨骼由多少骨构成;最后要求学生把骨头的图形拼成完整的骨骼,使得学生能充分认识骨骼。

最后引导学生了解骨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动物骨(如猪等),借助认识其他动物骨获得的经验,说明人骨的构造及其与其他动物骨的相同点。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活动

本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一系列实践、体验活动,指导学生熟悉人体内骨骼的分布和数量,知道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人体的骨骼系统的构成与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自由地做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隐藏于身体内部的骨骼在人体的活动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人体骨骼的存在可感却并不可见,属于一个暗盒结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借助X光照片、人体骨骼教学挂图以及一些教学资料片来帮助学生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与组成。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和体验活动中感受人体的奥妙。同时也对骨骼有了全面地认识和了解。

三.将信息技术与科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让学生利用上网查询有关骨骼的结构与特点,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有机的结合,通过学校的网络资源,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和分析及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关注了学生的差异,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学生不仅了解了书上骨髓等问题,也可以更多的获得有关信息,比如骨密质、骨松质、骨膜等。 《骨骼》一课是中年级教材中教学难度较大的一课,主要是由于骨骼在身体的内部,学生在学习这一课前关于骨骼的感性认识很少,要在一课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全身骨骼及其作用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难度大是显而易见的。所设计的这课教学正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安排教学过程也是围绕着解决这个问题而展开的。

2、关 节

红岩小学 任秀霞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在上一课研究骨骼的基础上,重在研究关节的作用,它以指导学生开展体验活动为枢纽,通过找关节、绑关节、找同类型关节、踮脚尖后脚跟下落等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人体关节的部位、功能、结构,懂得关节的类型和在运动中的作用。

预期学习结果:

能够通过活动身体找出一些主要关节的位置。 知道什么是关节以及关节的作用。

认识关节类型中的铰链关节、旋转关节和球状关节以及它们的活动形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关节的运动作用和缓冲作用。 难点:认识一些关节的类型和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笔、木棍、夹板、胶带或绳子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上节课通过研究,知道了人体所以的骨头共同构成了整个人体的支架,也就是骨骼,有没有想过这副骨骼是不是完全合拢的呢?人怎样才能运动的呢?

2、学生交流。

3、提问: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与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揭示课题:关节)

(二) 谈话: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 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1、讲解:什么是关节?(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2、讲述:人体的支架——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它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3、小组活动: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圈出来。

4、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5、小结并设疑:这些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吗?

6、谈话:如果这些自由活动的关节不能自由活动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分组实验,体验一下关节被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与原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 (1)绑住食指关节——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 (2)绑住肘关节——系鞋带、拉拉链、写字; (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

1、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体会。

2、小结: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

(四) 体验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1、活动:按要求做各种动作,比较一下关节所能做的动作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汇报。

3、预测:里面的骨头是怎么连接的?

4、你的预测正确吗?课文中有主要的三种关节活动形式的介绍,大家看一看。

5、出示猪蹄、排骨等实物,指导学生观察一些关节中的骨是如何连接的。

6、完成下列各项活动。 (1)转动你的胳膊; (2)推开门;

(3)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 (4)大幅度甩手; (5)转动你的头; (6)下跪。

7、列出完成每一项动作所涉及的关节的类型。

8、对号入座——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部位的关节分别是这三种常见关节类型。

9、小结:不同关节能使人体做多种方式的运动。

(五)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关节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关节还有什么作用?

3、活动体验: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将脚跟落下。比较在身体挺直和膝关节弯曲的两种状态下,做这个活动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4、小结关节的缓冲作用。 教学片段赏析: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 生:喜欢。

师:老师想知道咱班有没有会打乒乓球的同学? (学生举手,教师随机叫一名学生到前面来) 师:你会打乒乓球吗? 生:会。

师:你能教老师几个打乒乓球的基本动作吗? 生:行。 (学生做几个打乒乓球的基本的推挡动作。)

师:谢谢你,请你回去。现在,老师就模仿刚才那位同学的动作,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老师的动作跟那位同学的动作有什么不同。

(教师关节僵硬地模仿打乒乓球的动作,学生立即举手发言) 生:老师的动作太慢。 生:老师的动作像木偶。 生:老师的动作一断一断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么你们说说,老师和那位同学的动作,谁的动作不灵活?

生:老师的动作不灵活。

师:谁能上来指一指,老师身体的哪个部位不灵活。 (学生上前指出教师右臂的肘关节和肩关节。)

(教师边屈伸自己的右臂,边指着自己的肘关节问学生):这个能活动的部位叫什么呢? 生:叫“关节”。

(教师板书“关节”后)说: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节”。说说你认为什么是“关节”?

生:身上能活动的地方叫“关节”。 师:我们每天都要眨眼几千次,身体内的胃肠都在蠕动,这些运动的部位都叫“关节”吗? 生:不叫。

师:那么,究竟什么部位叫“关节”?

生:“关节”是骨头和骨头之间的地方,还得能活动。

师:是的,骨与骨之间,连接的组织有空隙,并能做不同那个程度的活动,这种骨连结,就叫“关节”。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都知道自己身体的哪些关节吗? 生:有: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 生:手指关节、腕关节。 生:腰关节。

师:好的。现在,老师再请刚才那位同学到前面来,(学生上来)你给我们大家摆一个造型。其他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在他身上找关节,并用老师给你们的“红色不干胶”,贴在他相应的位置上。一会儿贴的时候,先想想,想好后再贴。注意:别人贴过的地方,你就不要再贴了,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好,想好后,就可以来贴了。

(学生用不干胶贴关节,教师适时的帮助,并将不干胶不断发给学生。) 师;好了,现在,你们说自己贴的关节的名字,老师来找,好吗? 生:好。

生:肩关节。

师;有两个肩关节,具体是哪个呢? 生;是右肩关节。

师;哦,在这儿,我找到了。就这样接着说。 生;右肘关节。 生;左肩关节。 生:右膝关节。 生:右腕关节。

(教师在学生的指挥下,逐一找到他们贴的关节。)

师:请你回去,老师请你别把这些不干胶摘掉好吗?一会儿,我们还用得上。 生:好。(回到自己的座位)

【评析】通过活动身体和对运动动作的分析,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探究活动的起点和基础,认识关节在哪里,并指出关节的位置,在身体上标示出来,充分发挥学生们自主研究关节的能动性。

师:我们人体有206块骨头,有300多个关节,这些关节的活动方式一样吗?这些关节的活动方式与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拿出书桌中的实验记录表。(课前老师将一张实验记录表放到学生的书桌中)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实 验 记 录 表 1 关节 画 图

图示动作

肩关节

肘关节

膝关节

师:我们以人体的三个常见的关节为例,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充分活动这三个关节,并将关节的活动方式画在相应的表格内,我们看看哪个小组把关节活动的方式找得最全。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现在,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学生边活动关节边进行汇报)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没有,这三个关节中,哪个关节最灵活? 生:肩关节。

师:既然肩关节那么灵活,我们把肩关节换到膝关节上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呢?小组交流一下。

生:如果肩关节长在膝盖上,我们就站不稳了,一跑就会跌倒。 生:没法踢球了,一踢,膝盖就会打转。

师:看来,每个关节都有个自不同的用处。其实,生物的演变、进化,就是要适应自身生存的需要。难怪科学家说,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就是我们人体,你看,仅仅我们身上小小的关节就有这么多的学问。

那么,我们人体这么多的关节,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起什么作用呢?没有关节我们会怎么样呢?做个实验证明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呢?我们的关节可都是活动的呀。小组讨论一下吧。 (小组讨论后)

师:怎样才能充分控制住关节的活动呢? 生:绑上。 生:把住。

(师拿出准备好的木板和细绳后)说:现在,我如果想控制肘关节,应该将木板放在什么位置上呢?

(生到前面来进行具体的演示:将木板放在肘关节的内侧。) 师: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关节的活动,更有助于我们来做实验,很好。控制了肘关节后,我们还要干什么呢? 生:做动作。

师:我们控制了肘关节后,做下蹲运动行不行?应该做有关哪个关节的运动? 生:控制哪个关节,就做关于那个关节的动作。

师:我们身上有那么多关节。如果我们都来研究,时间显然是不够的。老师给大家选了几个比较容易控制,也是大家很熟悉的关节来研究。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实 验 记 录 表 2 选择关节

做 动 作

实验结果

指关节

肘关节

膝关节每个组的同学在这三个关节中,任意选择一项来做。实验之前,老师还想知道,你们组内的同学怎样分工。得有一个实验者对吧,还要有什么呢? 生:还应该有绑的人、记录的人。 师:没有了吗?实验者跟谁对比呀。 生:还应该有一个同学跟实验者比。 师:比什么?

生:比一比谁能做动作。

师:噢,那我们就看看哪个小组想到的动作最多。老师还有一个要求,实验结束后,试验者不要解开捆绑,因为我们还要进行实验汇报。好,现在你们就快速商量一下,然后每组派一名同学前来领取实验材料和实验记录表。 (学生领试验材料,组内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现在就让我们找同学来介绍你们的实验。 (同学介绍自己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结果: 指关节:写字、弹琴、握手、拿东西等动作; 肘关节:戴帽子、吃饭、敬礼、拉拉链等动作; 膝关节:走路、下蹲、踢球、上楼等动作,

控制关节的同学都无法顺利完成这些简单的动作。)

师:现在,快点解放自己捆绑的关节,让关节自由地活动活动吧。经过刚才的实验,谈谈自己有什么感觉。 生:关节真重要。

【评析】放手让学生们去想、去做、去说、去自我评价,体验关节的作用,不但能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而且能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真谛。 师:让我们把打乒乓球的同学再请上来。请你将刚上课时作的打乒乓球的动作再做一遍,其余同学仔细观察他身上的关节,看看你们有没有什么发现。 (学生做动作,身上的红点几乎都在动。) 生:很多关节都在动。

师:说得好,为了完成一个动作,往往需要多个关节共同作用。现在,老师说一个你们平常都做过的很平常的动作,你们看看都有哪些关节参与了活动,在活动中起什么作用。听 好:“下课的时候,你坐在椅子上,拿出矿泉水喝。” 生:有指关节握住瓶子,腕关节扭开瓶盖,肘关节将瓶子放在嘴里。 生:肩关节也帮助将水送到嘴里。 生:膝关节是我们能坐在椅子上。 生:还有嘴得张开,下颌关节。 师:没有了吗?有,还有。 生:颈关节是我们抬头。

师:没有了吗?有,还有。别忘了我们是“坐在”椅子上。 生:还有髋关节。

师:一个最最平常的动作就有这么多的关节参与了活动,这些关节中,不论是哪个关节有了问题,我们都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简单的动作。关节真是太重要了,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关节呢? 生:适当地运动。

师:体育课上,我们在踢球之前,老师要带领我们干什么? 生:做准备活动。

师;准备活动实际是活动哪里?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生:活动关节,避免受伤。 师:还有哪些保护关节的方法?

生:从高处跳下来应蹲一下,减震。

【评析】用不同的活动方式,使学生获得真切感受,在体验中发现,在思考中获知不同关节的类型及它们的活动方式,并懂得在运动中如何保护自己。 教学反思:

1、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愿组成协作小组,通过实验探究、上网浏览、查阅资料、询问别人等不同的探究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开阔思路,给学生的探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在分组人数上有时会很不均衡。

2、学生不仅在课堂开始会提出一些研究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认真观察及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思考,直到带着产生的新问题走出课堂,在课后将探究活动持续进行下去。

3、肌 肉

九三小学 滕杰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骨骼与肌肉》单元中的第3课。本课引导学生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使用触摸的方法来探究,只不过触摸的对象改为肌肉,来体验肌肉的运动是如何牵引骨运动。关于骨骼肌的作用问题,是要学生通过阅读、触摸、实验和构建,初步认识肌肉的作用、工作原理和存在的部位,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特殊肌肉。 在教学过程中了解人体内的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才能够完成各种运动,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命,认识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意识到个人要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触摸体验肌肉的存在与质地;

●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手臂活动模型和膝关节活动模型; ●能够按要求操作,感觉肌肉的收缩与舒张; ●能够通过观察图文理解肌肉影响骨运动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知道提供骨骼运动的力量来自于肌肉的收缩; ●知道骨骼肌是成对存在一起工作的;

●理解人体处于安静状态下的一些肌肉运动;

●知道人体肌肉共有600多块,重量占人体的40%; ●初步懂得人体运动的机体原理。

●了解不同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获取认识需要进行时间的体会; ●体会到模型在科学研究重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外表静止的物体其内部也在运动。 教学重点:

了解骨骼运动由骨骼肌引起。 教学难点:制作手臂活动模型

教师准备:人体骨骼模型;人体肌肉的教学挂图;手臂活动模型;人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学生准备:木棍、木片、软管、气球皮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师生谈话:出示人体骨骼模型,我们的身体是依靠骨骼支撑起来的。

2骨骼维持我们站立和运动?但是光靠骨骼,一个空骷髅架能不能运动起来呢?还缺少什么?

2、你认为为什么有了肌肉就能够让骨骼活动起来?你了解肌肉么?

3、学生汇报

4、讲述:肌肉对我们的运动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它甚至占到了我们体重的40%。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学习肌肉。

5、教师板书:肌肉

二、认识肌肉和功能

1、教师通过谈话提问:我们来摸摸自己的身体,我们身上哪些地方有肌肉呢? 哪里的肌肉比较多?哪里的肌肉比较少?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

【评析】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从感触到的现象入手,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同时使学生明确骨骼、肌肉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经我们来摸摸自己的身体常运动的部位肌肉,为下一个环节铺垫。

3、谈话:肌肉是如何来帮助骨骼进行运动的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一起来感受一下肌肉的运动。

4、学生活动体验

(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模仿书本第7页的图完成书上的几个动作。再用手摸一摸各个部分的肌肉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也可以使用一些其它的动作,如,弯曲手臂、提起脚跟、握紧拳头。效果较为明显。)

(2)谈谈你感受到的肌肉是怎么运动的?站直后向前弯腰。用手摸后背下部和肚子及大腿的前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

(3)左手掌心向上,用指敲桌面。用另外一只手摸手臂的前部和手臂的后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再把手翻过来使劲压,胳膊各部分有什么感觉?

5、学生交流活动体验。

6、组织学生观看人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评析】学生的活动体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从分活动起来,以上臂的屈伸为例,体验肌肉是如何牵引骨头运动的科学教材上没有涉及到肌肉的作用、肌肉的类型这几方面知识的介绍,组织学生观看人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作为知识的介绍,这些内容对学生正确建构有关肌肉的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

7、小结:我们的身体上有600多块肌肉,肌肉约占体重的40%。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

三、拓展应用

1、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能不能在活动记录上画出任再进行各种运动的时候,肌肉变硬的部分。

2、讨论:如果人在静止的状态下,肌肉是否工作,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3、制作手臂活动模型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请你根据手臂的结构制作一个模型来模拟手臂的能动。 (2)出示材料,先请学生解释一下个部分材料用来表示什么部分。 (3)学生制作。

(4)学生展示,评价。 教学片断赏析

师:我们的身体是依靠骨骼支撑起来的,骨骼维持我们站立和运动。但是光靠骨骼,一个空骷髅架能不能运动起来呢? 生:不能 师 :出示人体骨骼模型,你有什么办法让这副骨架模型的四肢骨活动起来呢? 生:用手抬一下就可以让四肢骨动起来。

师:要使我们的身体活动起来,还需有身体的其他组织的参与,是谁在帮助骨骼运动呢? 生:肌肉

师:你了解肌肉吗? 生:了解

师:那你了解什么?

生:我们的站立和运动需要肌肉。肌肉里面有血管,肌肉在骨骼上面皮肤的下面„„等 师:讲述:肌肉对我们的运动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它甚至占到了我们体重的40%。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学习肌肉。 教师板书:肌肉

【片断评析】对于人体运动,学生每天都在进行,同时也能在生活和体育课上零散的知道一些有关人体运动方面的知识。打下了对知识构建的基础,肌肉对我们的运动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明确了学习肌肉的目的。 师:肌肉的分布在哪里?我们看书中的彩图然后来我们来摸摸自己的身体,我们身上哪些地方有肌肉呢?

生:学生看书中的彩图,摸一摸自己的身体(交流汇报)四肢有肌肉、面部有肌肉、臀部有肌肉、好多内脏器官也有肌肉„„

师:我们再摸摸自己的身体,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

生:学生摸一摸自己的身体(交流汇报)人体肌肉最多的部位的有:大腿部位、肩膀、面部、臀部„„人体肌肉最少的部位的有:手部、脚部„„ 师:我们讨论一下:为什么人体的肌肉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 生:(交流汇报)经常运动的地方肌肉比较多

师:那么,手部和脚部运动量也不少,为什么肌肉比较少呢? 生:手部和脚部的肌肉多了,那么手脚就不够灵活了

师:说的对,人体的肌肉不但和运动量有关,还和人体生理需求有关联。所以我们要很好的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提高锻炼和保护自己的运动系统。 【片断评析】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同时使学生明确骨骼、肌肉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经我们来摸摸自己的身体常运动的部位肌肉,为下一个环节铺垫。此外,学生交流汇报不一定正确教师要及时的引导,这些内容对学生正确建构有关肌肉的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 教学反思

1、有效的科学教学取决于学习材料、科学设备、视听媒体以及教学技术的可以获得与组织安排。有效的学习环境不仅要求有特定的探究题目和学习活动所需的专用设备,而且要求有范围广泛的基础科学材料。所以在教学中运用教具能调动学生的手、眼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直接的感性知识,建立鲜明的表象,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讨论,师生的总结,学生的科学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在课堂上运用了书中的彩图;人体骨骼模型;人体肌肉的教学挂图;人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手臂活动模型等教学手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同时使学生明确骨骼、肌肉和运动的关系,重点放在摸一摸和活动体验上,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体常运动部位的肌肉。在课堂上让学生做一些广播体操的动作,也可以使用一些其它的动作,如,弯曲手臂、提起脚跟、握紧拳头,让学生认识到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了人体的各种运动。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腰腹、臂膀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然后指引学生制作纸板、橡皮筋做的手臂活动模型,使学生认识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显得更直观、更生动。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肌肉和骨骼运动关系的整体认识,

4、骨骼、肌肉的保健 新华实验学校 高鹤静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骨骼与肌肉》中的第4课。人体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骼、肌肉等所组成,它们构成人体的轮廓,并占人体体重的大部分。骨骼和肌肉执行着人体所必需的很多功能,因此保持它们的健康十分重要,特别是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学生,尤其应该做到这一点。保持膳食平衡及长期锻炼身体并注意运动的安全,都将使学生步入拥有健康骨骼和肌肉的人生。

本单元前3课分别以独立的章节介绍了人体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相关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人体的各种器官和组织可以条分缕析、清晰割裂,而在实际的生活、运动中,人体各部分的器官与组织是紧密联系、协同工作的。本课以着眼整体的理念对学生进行人体运动系统各主要部件的卫生保健教育。值得一提的是本课题中所指的“骨骼”同时包括骨骼和关节两个方面,关节属于骨骼的一个部分。 本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多种方式揭示了体育运动对骨骼、肌肉的影响。首先调动学生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说说参加体育运动有哪些好处,了解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作用的认识,接着以专题介绍的方式指导学生认识经常运动可以增强人体的柔软性、耐力、体力等,同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各种体育锻炼增强人体各方面能力的不同效果,对学生平时的体育运动训练提供指导性建议。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明确丰富的食物营养与保持骨骼、肌肉健康之间的关系。知道为了使肌肉和骨骼保持正常工作,平时需要多吃些蛋白质含量高、含钙量高的食品。同时通过讨论、交流指导学生明确哪些事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以利于学生将认知转化为行动,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 第三部分介绍了如何在运动中保持骨骼、肌肉的安全。教材利用图片介绍了运动中穿戴适当的保护性装备、在运动前做一下热身运动等的保护措施。要预防身体的骨骼和肌肉在运动中受伤,“穿戴适当的保护性装备”是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相关产品的缺乏使得它在实际的运用中远没有认识中那么广泛。但作为一种正确的方法,这还是很有必要向学生推荐并积极倡导的。同时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向学生推荐一些受伤后如何急救、如何处理的措施。 根据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过程与方法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体育运动和合理膳食对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能够根据教材指导开展合适的运动保持骨骼和肌肉的健康;

●能够在运动过程中进行积极的预防并在出现意外受伤时进行初步的救护。 知识与技能

●知道坚持体育锻炼和保持膳食平衡可以增进骨骼与肌肉的健康; ●知道不同的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效果不一样; ●知道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运动前做一些准备活动等可以预防骨骼和肌肉在运动中受伤。

●知道摄入蛋白质和钙有利于骨骼和肌肉,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训练正确的运动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增进学生自我保健和自我防护的意识。 教学准备:

1.举重、羽毛球体操、游泳、健美操、集体舞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比赛过程的录像,最好是结合奥运年,播放一些奥运会的比赛片段。 2.“食物金字塔”等电教资料;

3.部分体育运动防护用品,例如轮滑的护膝、头盔等。 5.各种防护知识资料介绍。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揭示课题

1.律动:播放学校新教的集体舞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跳起来。 2.讨论:刚才的活动中我们主要锻炼了身体的哪些部分?

3.谈话:骨骼和肌肉维持着人体所必需的很多功能,因此保持它们的健康相当重要。(揭示课题:骨骼、肌肉的保健)

4.提问:那么,怎样才能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呢?

【评析】在轻松、活泼的律动中开始一节课的教学,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了解体育运动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1.谈话: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要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必须合理地参加一些运动。

2.提问: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有哪些好处?(视频资料:人们参加晨练、同学们在学校参加体育课、间操的镜头) 3.学生交流介绍。

4.小结:体育运动可以增强我们的骨骼和肌肉,使人们的身体更加健康。经常运动可以改善人体的柔软性、增强心肌和肺活量,使人更有耐力,可以使肌肉发达、体力充沛。

5.谈话:各种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效果不完全一样。 (自由阅读教材11页资料) 6.思考、比较、讨论:

你的身体欠缺的是什么?你会选择哪一种体育运动,为什么? 【评析】科学教材提供的阅读资料对学生的认识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清晰的表格形式、直观的信息数据记录了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不同训练效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运动的作用与意义,也有助于学生选择适合于促进自己体质发展的体育运动项目。

7.同桌一起对做一节广播体操,并讨论:这些动作对锻炼身体的哪一部分肌肉、关节特别有用?

9.交流、小结:做广播体操不仅能使全身大肌肉群、大关节、韧带等得到充分的锻炼,还能锻炼人体身体内部器官,改善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达到增强全身健康的目的。

【评析】广播体操等一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健身价值并没有为大多数学生认识到。结合科学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在常见的锻炼活动中挖掘、注入全新的认识,体育锻炼的意义更加明了。

三、了解运动中的安全要求

1.谈话:我们平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发生骨折、扭伤、脱臼、肌肉拉伤等损伤。身边的案例:某位学生在游泳时腿抽筋;某位同学在轮滑时膝盖摔伤。 讨论:我们如何在运动中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2.交流运动中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 (1)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 (2)运动前做一下准备活动; (3)遵守合理的运动规则; (4)选择安全的运动场所等; (5)运动要适度,量力而行。

3.活动指导:很多同学喜欢轮滑,轮滑时必须穿戴哪些防护性装备?(请一生当模特滑两步,出示相关护膝、护腕、手套、头盔等,体会这些装备在活动中的防护作用)

【说明】轮滑是学生们喜爱的一项活动,但大多数人并不太注意活动中的防护。利用模特的形式提供一个完整的防护性装备示范,目的是想指导学生认识各种防护装备的作用,同时也引导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适当添置运动的防护性装备。

4.总结:赛前做热身运动后,关节就会变得柔软、灵活,这样就可以帮助避免扭伤和脱臼。此外,在活动中穿戴适当的安全装备也是很重要的。头盔、护膝、垫肩、手套都可以帮助你避免受伤。同时,你还应该穿适合运动的鞋子。另外,运动前应该留意你周围的环境,如果你在特定的马路或者跑道上滑冰、跑步或者骑自行车,你就不大可能被一辆小汽车或其他人卷入到事故中去了。 5.拓展:一旦在运动时受了伤,应该如何处理呢? (1)骨骼、关节受伤如何处理? (如果你确实受了伤,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将一块冰敷在受伤的部位并高高地抬起,这样能把疼痛和肿胀降低到最低程度。当你受伤后,一定要把受伤情况告诉家长、老师或者其他长辈。如果老师、医生或者护士给你医疗指示,你一定要配合他们,遵照他们所说的去做。若伤口没有痊愈,不要马上就参加运动,给骨头和关节充分愈合的时间,这样你就能够避免旧伤复发。) (2)如何避免肌肉受伤?

(不要让肌肉过于疲劳,运动量不要突然增大,要循序渐进。) (3)防护知识介绍。 【评析】学生在生活中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自我救治能力。掌握正确的急救措施,镇静地应对事故和伤害,能够有效地降低事故的伤害程度。

四、了解营养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1.谈话:另外,食物营养对人体骨骼、肌肉的健康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四大营养素:蛋白质、矿物质(尤其是钙及各种微量元素)、脂肪酸(尤其是必需脂肪酸)以及维生素(如维生素A、D、C)。为了使肌肉和骨骼保持正常工作,平时需要多吃些蛋白质含量高、含钙量高的食品。 2.讨论、交流: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吗?

玉米,鸡蛋,黄豆,豆腐,花生,肉类(鸽肉,猪肉,兔肉特别推荐)贝类,香菇,菠菜,鱼肉等等 含钙的食物有哪些? (

1、)牛奶

半斤牛奶,含钙300毫克,还含有多种氨基酸、乳酸、矿物质及维生素,促进钙的消化和吸收。而且牛奶中的钙质人体更易吸取,因此,牛奶应该作为日常补钙的主要食品。其他奶类制品如酸奶、奶酪、奶片,都是良好的钙来源。健康提示:夏季牛奶饮用也要需有选择 (

2、)海带和虾皮

海带和虾皮是高钙海产品,每天吃上25克,就可以补钙300毫克呢。并且它们还能够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硬化。

海带与肉类同煮或是煮熟后凉拌,都是不错的美食。虾皮中含钙量更高,25克虾皮就含有500毫克的钙,所以,用虾皮做汤或做馅都是日常补钙的不错选择。 友情提醒:容易对海制品过敏的人们要小心食用哟。 (

3、)豆制品

大豆是高蛋白食物,含钙量也很高。500克豆浆含钙120毫克,150克豆腐含钙就高达500毫克,其他豆制品也是补钙的良品。 友情提醒:豆浆需要反复煮开7次,才能够食用。而豆腐则不可与某些蔬菜同吃,比如菠菜。菠菜中含有草酸,它可以和钙相结合生成草酸钙结合物,从而妨碍人体对钙的吸收,所以豆腐以及其他豆制品均不宜与菠菜一起烹制。但,豆制品若与肉类同烹,则会味道可口,营养丰富。 (

4、)动物骨头

动物骨头里80%以上都是钙,但是不溶于水,难以吸收,因此在制作成食物时可以事先敲碎它,加醋后用文火慢煮。吃时去掉浮油,放些青菜即可做成一道美味鲜汤。

友情提醒:鱼骨也能补钙,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做法。干炸鱼、焖酥鱼都能使鱼骨酥软,更方便钙质吸收,而且可以直接食用。 (

5、)蔬菜

蔬菜中也有许多高钙的品种。雪里蕻100克含钙230毫克;小白菜、油菜、茴香、芫荽、芹菜等每100克钙含量也在150毫克左右。 友情提醒:这些绿叶蔬菜每天吃上250克就可补钙400毫克。 (

6、)补钙药物

如今市场上的补钙药物适合于依靠食物摄入不能满足钙需求的儿童、青少年、孕/哺乳期妇女、老人,甚至于工作紧张、压力大、生活没有规律的白领女性。它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并且容易控制补充量。 3.拓展:营养与健康。

蛋白质是构成及修补人体肌肉、骨骼及各部位组织的基本物质,缺乏蛋白质会导致发育迟缓,骨骼和肌肉也会萎缩。肉类、海鲜和牛奶等动物性食品是完整的蛋白质来源,植物性来源则可以从豆类、谷类及核果类中获得。钙质则是制造骨骼的原料,可以促进生长并增加骨头密度。所以每天喝两杯牛奶,是累积骨本的好方法。维生素D是另一个令骨头强健的营养素,除了可以由牛奶和鱼肝油、动物肝脏等食物中获得外,每天晒10~15分钟太阳,人体便可以自行制造维生素D。 【说明】教师课前可以准备部分课外补充阅读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一些营养与人体骨肌肉保健方面的知识。

五、拓展延伸

1.总结:如何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 (合理锻炼、丰富营养、注意安全) 2.延伸:身边的科学

说出你和家人锻炼身体的五种方法,播放太极拳录像,介绍太极拳对骨骼肌肉的益处。

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及关节活动的影响:太极拳螺旋式的弧形动作使全身各部肌肉群和肌肉纤维都能参加活动,经过反复地缠绕绞转,使肌肉能拉长到一般运动所不能达到的长度,长年累月如此绞转,一张一弛,使肌肉匀称丰满,柔韧而富有弹性,并增加收缩能力。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以及新陈代谢的加强,骨的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发生良好的变化,骨质也变坚固,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方面的性能,不易发生变形和畸形。 然后与同学讨论对每一项活动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

六、板书设计

加强锻炼:举重、体操、游泳„„ 骨骼、肌肉的保健

加强营养:蛋白、脂肪、淀粉„„ 教学片断赏析

师:某位学生运动时骨骼受伤案例(略)。尽管在日常生活与运动中像骨折、扭伤和脱臼这类损伤相当普遍,但它们还是可以避免的。如何在运动中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生:我们运动的时候不能够打打吵吵,上次我跳高时站在后面的小明推了我一下,我就摔倒了,手扭了一下,很疼的。

生:是的,上次我在教室里往外面跑时有个同学悄悄地伸出脚绊了我一下,我的脑袋差点撞在桌子上呢!

师:啊,竟然有这样的事情?这可不好!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这些是小事,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恶作剧会给他人带来很大的伤害和痛苦呢!以后在运动时、活动中一定要遵守秩序和活动规范,避免发生这样的事情。运动中采取哪些措施可以避免受伤呢?

生:我参加体育训练时老师经常要我做一些准备活动。 师:我们跑步比赛前一般会做哪些准备活动? 生:压压腿,扭扭腰。 生:做摆臂的运动。 生:运动一下脚踝。

生:有时候还要慢跑一会儿。

师:对啊,做了准备活动以后,我们的关节就会变得柔软、灵活,这样就可以帮助避免扭伤和脱臼。 师:(出示橄榄球运动员活动的图片),这些运动员的装束与我们平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 生:他们都戴着头盔。

生:他们的样子看上去很笨重,衣服里面好像有一个架子。 生:他们的膝盖上有护膝。 生:他们的手腕上有护腕。

师:他们的防护性装备重达十公斤左右呢!主要由头盔、肩垫、肘垫、臀垫、膝垫、股垫、护手与护胫这八个部分构成。这些装备有什么用处? 生:戴头盔可以避免运动着的球直接伤害头部的各种器官。 师:厚厚的肩垫可以减缓他们激烈冲抢时的冲击力。 „„

师:遵守一定的活动规则,活动前先做准备活动,穿戴适当的保护性装备、在安全的地方运动等等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避免在活动中受伤。 【片断评析】运动的安全是现代教育中值得重视的一个话题。其实有很多骨骼与肌肉损伤是可以避免的,可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的认识与经验并不明白。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将点滴的认识综合起来,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方法加强运动的安全。 教学反思

保持骨骼与肌肉的健康对儿童的身体至关重要,对于学习任务繁重,很少锻炼的学生们来说,还远远没有认识到骨骼肌肉保健的长远意义。因此,如何使科学内容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便成了教师设计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正是从小处着眼,从身边科学入手,让学生关注自己,关注健康,

《骨骼、肌肉的保健》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运动锻炼不同部位的肌肉和关节,我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做广播操、集体舞来体验,这样不仅使他们认识到了运动要多样化,而且使他们懂得了广播操是一项很好的运动,为使自己的骨骼、肌肉健康,每天做好间操很有必要。

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运动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我精心挖掘生活题材,设计了案例,让他们准确地学会了如何在运动中保护自己的安全及如何急救的方法。这样使学生经历了从生活问题到科学问题的过程,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第二单元《养蚕》

1、我们来养蚕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 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 ? 观察蚕卵和蚁蚕;

? 能够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

? 能够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并记录下来。 科学知识:

? 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 知道蚕卵能孵出幼虫,刚出壳的小蚕叫蚁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 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掌握养蚕的方法。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或干毛笔、投影仪。

学生准备:纸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丝绸。 师问:“你们知道织丝绸的丝是怎么来的吗?蚕是怎样的一种小动物,它又是怎样吐丝的呢?你们想亲自养蚕,亲眼观察它吐丝,最后再亲手抽丝吗?”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出示蚕卵。

师:“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蚕卵)关于蚕你知道些什么?”

2、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引导学生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启发学生:“在宝宝出生前,妈妈会作好哪些准备?我们该怎样做蚕宝宝的妈妈呢?” (1) 要为蚕宝宝在纸盒中布置一个温暖的家; (2) 别忘了在盒子上扎孔,蚕宝宝也要呼吸;

(3) 蚕宝宝怕蚂蚁、蟑螂、老鼠,要把蚕宝宝放在安全的地方;饲料不能太稀,否则蚕宝宝会拉肚子。

讨论“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并尝试在养蚕过程中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3、观察蚕卵,说一说蚕卵是怎样的。

让学生仔细观察蚕卵的大小、颜色、形状,用语言描述出来。注意提醒学生:静态的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小心呵护。

4、观察蚁蚕,说一说蚁蚕是什么样的。

让学生先用肉眼观察刚出壳的蚕像什么?再用放大镜观察并描述,最后用直尺测量她的长度并记录。

最好让学生能观察蚁蚕孵出的一瞬间,看它怎样大口吃掉极有营养的卵壳,又去找食的情景。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写好第一篇蚕宝宝日记。

5、讨论:“用哪些方法来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用画像、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方法。)

三、课外拓展

让学生在家继续观察蚕宝宝的一举一动,并做好记录 教学反思

2、给蚕宝宝记日记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1.学会养蚕;

2.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3.能够预测、比较和讨论蚕的整个生长期的外观变化; 4.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5.能够自主地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幼虫期需要食物、空气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2.知道幼虫形成了蛹,蚕蛾是从蚕蛹里羽化出来的;

3.知道蚕的成虫——蚕蛾从蛹里孵化出来后,不再吃食物也不再长大; 4.知道雌雄蚕蛾交尾后,雌蚕蛾产卵,卵孵出下一代幼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2.更加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3.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搜集的科学信息; 4.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5.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能做好养蚕的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或干毛笔、投影仪。

学生准备:纸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蚕卵和蚁蚕,今天我们来给大家颁发‘领养证’和蚕宝宝,在这段时间里看哪个同学养的蚕宝宝最长、最重、最健壮;谁的蚕茧最大、最重、最白。但我们不要忘记给自己的蚕宝宝写上成长记录,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观察日记的写法。”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阅读P20上的文字。

2、自主探究的问题。

(1)比较吃桑叶的蚕和吃人工饲料的蚕,哪一个长得更好些? 让学生先进行预测,在进行对比实验。 (2)用蒲公英的叶子,它能吐丝吗?

(3)蚕蜕皮时为什么不能弄断它身上的丝?让学生讨论后,教师向学生讲清其中的原因。

剪开茧子的蛹还能活吗?

每个小组剪开一个蚕茧用纸包起来进行实验。

(5)辨别蚕蛾的雌雄组织学生认真观察蚕蛾的形态大致分为几种,预测雌雄后观察哪种蚕蛾产卵。教师多鼓励学生在幼虫期和蛹期怎样区别蚕的雌雄。

3、小结:评价学生写的观察日记。

三、课外拓展

让学生在家继续观察蚕宝宝的一举一动,并写好观察日记。 教学反思

3、我们来抽丝 教学目标

探究过程和方法:

? 通过多种方法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 ? 学习抽丝;

? 测量出一根丝的长度。 科学知识: ? 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服饰业的贡献; ? 学会缫丝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进一步感受生命创造的奇迹;

? 为祖国灿烂的古代蚕丝业文明而自豪。 教学重难点:掌握抽丝的方法。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有关我国养蚕历史的电教片;炊、小锅、小苏打、缠线板。 学生准备:缠线板、直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些真丝织物。 师:“这些织物是用什么做的呢?我国养蚕业抽丝的历史悠久,对人类服饰业作出重要的贡献。同学们,你们来汇报一下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二、自主学习

1、指导学生看P25的文字。

2、大家来抽丝,看谁抽的丝最长。

在蚕结茧后

六、七天挑一部分进行抽丝。 (1)让学生先预测抽出的丝有多长。 (2)抽丝的方法:

A、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 B、把蚕茧放在开水中浸泡。

C、用毛刷搅动,把蚕丝的头儿找到。 (3)量一量一根丝到底有多长。

3、小结:通过学习抽丝你有什么体会?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课外拓展

整理好养蚕的资料和一些记录,下节课进行经验交流 教学反思

4、养蚕经验交流会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再讨论种交流蚕一生变化的信息;

?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达、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

?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 ?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搜集的科学信息; ?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为自己长时间观察研究获得的成果而自豪; ?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能概括蚕的一生四种变态。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蚕及其他昆虫的资料。 学生准备:各种形式的观察记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的小蚕在你们的精心喂养下,慢慢长大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总结一下自己的养蚕经验,好吗?”

二、交流、总结:

一、交流“蚕的一生经过了哪些变化”。 (蚕的一生经过了四种变化。)

你能够把蚕一生的变化画下来吗?(学生先画)

师:“书上的两幅示范图,一幅是直线式的,另一幅是循环式的。你们觉得那一种更好、更有创意?说说为什么?你能画一幅更好的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修改。

二、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形成昆虫概念。 指导学生看书P28。

你能说出蝴蝶一生的变化吗? 你有什么发现?

蚕蛾和蝴蝶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之处?

蚕蛾和蝴蝶的外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身体都分为头、胸、腹;头部都有一对触角;胸部都有三对足。)

三、小结

你认为蝴蝶和蚕蛾属同一类生物吗?说说你的理由。那这种生物叫什么呢?

四、课后拓展

了解蝴蝶的有关资料 教学反思

一切都在运动中 长江路小学 祁晶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中的第1课。

1、本课教材从学生熟知充满运动物体的的场景入手,在向学生描述运动的物体之后,重点说明“如何知道它运动了没有”,使逐渐建立“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的概念。

2、在该课中,参照物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材显现了多个活动的例子,指导学生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帮助学生来理解参照物概念的实用价值。在此课文还提供了用滑板车代替汽车的体验活动,使学生有更加直接的感受。接着,引导学生自定参照物进行运动判断,列举了乘电梯、拔河和江中竹排三个事例,引发学生自寻标准,展开多思维角度的运动判断,以巩固、利用所学参照物的知识。

3、引导学生讨论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使学生懂得由于地球在转,地面上的物体每天都随地球的转动而行进,从而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获得一个关于运动判断的较全面的认识。通过学生讨论、模拟、体验物体运动的相对性,使学生形成物体的绝对运动概念。让学生感受参照物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状态与静止状态。

2、科学知识

●知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是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

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学难点:

理解“参照物”。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出“运动”的话题。

1、谈话:大家都听过《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吗?那你们说说那个丢剑的人为什么就找不到自己丢到水里的剑了呢?怎样才能找到剑呢?

2、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3、讲解:船是运动的,对于剑来说它是不动的,所以以船上的记号来找剑是找不到的了。对“运动”的常识不了解是多么的可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切都在运动中”。(揭示课题)

【评析】老故事,新思考。这个故事在嘲讽丢剑人无知的同时也揭示了运动的概念,学生知道运动就是物体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也体会到不懂科学是那么的可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下面内容的兴趣。

二、认识参照物

1、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两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

2、学生观察并填写教材后的记录表。

3、学生相互交流。

4、讲解: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需要一个标准,在科学上,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这另一个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5、提问:你能找出图中的参照物吗?

6、学生讨论并交流。 【评析】把很难解释的参照物的概念有趣地渗透给了学生。学生在感受到这个道理之后,在下面的活动中就会自觉地去寻找参照物,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这比老师生硬的要求他们去做要好得多。

三、探究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1、给学生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课件,看完后让学生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2、提问: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动了吗?

3、学生讨论

4、讨论交流:为什么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事先确定参照物?

5、小结: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会影响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结论。以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为例,如果选汽车为参照物,则人不在运动;如果选地面上的人为参照物,则车内的乘客在运动;如果选择车为参照物,车外的人就在运动。

6、学生活动:让学生站在滑板上进行滑动。你们觉得谁在动?怎么动?你根据什么标准说他在动?

7、学生交流。

8、提出问题:如果参照物选滑板车本身呢?

9、先提问在滑板车上的学生:你和滑板车比较,你在运动吗?为什么?

10、讲述:如果你坐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车厢里,一位旅客在列车车厢的过道上经过,你觉得他走得快还是慢?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呢?

11、学生讨论并交流。

12、提问:两个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13、小结:确定参照物是研究物体是否运动时非常重要的,在判断物体运动快慢时也是不可缺少的。

14、拓展:认识选择不同参照物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影响。

(1)提问:乘坐电梯上下的人动了吗?怎样判断拔河比赛的输赢呢? (2)学生讨论。

(3)提问:课文中介绍了“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景象,明明是竹排在移动,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4)学生讨论,回答。

(5)交流:你们在判断时选用了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6)小结:“竹排江中游,青山两岸走”,因为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向前进,而两旁原本不动的巍巍青山就会让你感觉在后退,从而进一步明确判断物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关系,揭示出不同标准下运动判断结果是不同的。

【评析】引导学生自寻标准,展开多思维角度的运动判断,以巩固、利用所学参照物的知识。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例出发来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状态。揭示参照物在判断运动以及速度方面的重要性。

四、 探究有没有绝对不动的或静止的物体

1、提问:我们的教室在运动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提问:你们的参照物是什么?如果给你们机会到宇宙中去,你还能看见这课树的话,你觉得它是在运动吗?

4、学生回答。

5、教师:你有什么想法?

6、学生讨论。

7、毛泽东写过“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样的诗句,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

8、学生讨论交流。

9、小结: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地球上所有的物体每时每刻都随着地球的自转在飞速运动着。 【评析】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获得一个关于运动判断的较全面的认识。

五、 拓展作业。

1、提问: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2、请同学们要学以致用,下课后,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选择同一参照物去判断不同物体的运动,并做好记录。 【评析】这里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参照物的理解,通过学生的练习让他们感受到周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体会到科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教学片断赏析

教师:给你们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录象。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学生:看参照物

教师:你们是这样认为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让学生站在滑板上进行滑动。 教师:你们觉得谁在动?

学生:滑板和滑板上的人在动。

老师:怎么动?学生:在向前运动。 教师:你根据什么标准说他在动? 学生:他和黑板位置发生了变化。

教师:如果参照物选滑板车本身,滑板车的人在运动吗? 学生:没有。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和它相比,滑板车上的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评析】学生认知上关于“参照物”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模糊概念挖掘出来,刺激兴奋点,把平时已经习惯运用但尚未明白道理的判断运动的方法重新建构,为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打下基础。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既要突出教学重点,又要突破教学难点。如果在教学中能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学难点不攻自破。我在《一切都在运动中》这一课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课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概念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展开,利用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和产生的问题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给孩子造成认知冲突,引发思维碰撞和活动,从而产生问题情景,激发孩子思考,引入探究佳境,“逼迫”孩子在活动中养成主动动脑,习惯动脑的状态。通过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逐步理解,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学习和应用中总结知识方法,重新构建新的知识组块,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 动 的 快 慢

长青小学 沙丽楠 教学资源分析:本课再引导学生如何判断物体运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测量与排序,观察与分析,认识运动的两个属性,即速度和方向,使学生意识到物体运动快慢需要用一定的距离中所用的时间多少来进行描述。继而进一步认识到运动是由速度、时间、距离与方向等几个要素来描述的。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2、 能改日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3、 会使用秒表。 科学知识

1、 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可以用一定距离所用的多少来描述。

2、 知道运动方向也是物体运动的表现。

3、 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体验到用比较的方法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运动速度与距离、时间有关。

2、 会使用秒表测量走路的速度。

3、 会判断或者计算运动缓慢的物体。

三、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秒表、卷尺、计算器、活动记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出示图片)提问:图中的伙伴们在干什么?

2、 猜一猜,谁移动得快?(引导学生说出不知道他们行进的距离和时间,无法判断出他们移动的快慢)(随机板书)

同学们各抒己见,那么,到底有什么办法能比出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呢?(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授:

1、 讲解“相同距离,比较时间的多少”。(5分钟)

(1) 讲述:刚才,同学们提出要指定一段距离,让他们进行比赛。那么,我们就来看一段比赛的录象。(播放刘翔比赛录象)

(2)讨论:知道这是什么比赛吗?(110米栏)在决赛中,刘翔以12秒91获得了冠军。美国选手特拉梅尔获得亚军,他的成绩是13秒18;古巴选手加西亚第三名,他跑出了13秒20的成绩。那么,我们是通过什么来比较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时间的多少)

(3) 讨论:就是说,想要比较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必须符合什么条件。(板书:距离 时间)

(回到导入)那么,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如何比较呢?

(4) 小结:运动的快慢需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判断,这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板书:运动速度) 【评析】使学生意识到判断一个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

2、 讲解“相同时间,比较距离的长短”(6分钟)

(1)引入:(接上文)平时,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运动的快慢。在我们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快慢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选择你感兴趣的介绍几个物体的运动速度)

(2)你们能给他们的运动速度排序吗? 学生自己开展;汇报结果。

(3)你们是根据什么来给这些物体的运动速度排序的?(或你们是怎么看出快慢的?)

(4)那么,运动速度的快慢还可能和什么情况有关?(时间相同,距离的长短不同) 【评析】测量运动的速度,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进行排序,速度单位是相同的,只要比较速度大小即可。

3、 测算运动的快慢与距离、时间的关系。(15分钟)

(1) 讲述:你平时走路的速度是怎样的?你想测算一下吗?那么,你想设计这样的活动吗?(小组讨论)

(2) 出示表格:你能读懂这张表格吗?(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 (3) 讨论:

A、从表格中,知道用不同速度的步伐走同样的距离500厘米。 B、学生示范正常步伐与慢一些的步伐。

C、测量时间时,我们可以用秒表(出示),教学秒表的用法,学生试用。 D、怎样计算速度?(用距离除以时间)为了便于计算,可以借助计算器,结果保留整数。

E、 除了这样测算行走速度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这样做(出示表格2)。在这张表里,有哪些情况与第一张表相同?哪些不同?

E、测量距离时,我们可以使用卷尺。如果尺子刻度不够长,可以怎么办?(分两次测量)提醒大家,测量时要注意将尺子拉直,沿直线测量。

F、 由于课堂时间关系,我们将同学们分成两大组。左边这几组进行测量活动 1, 右边的几组进行测量活动

2, 在室外,老师已经事先画好了一段5米的距离,测量活动1可以直接到那个场地测量。活动2的小组,老师有已经标号起点位置了。这样的活动你会做吗?在小组内想想应该怎么做,以及如何分工(学生讨论)

G、 完成测量和记录后,请小组根据表中的数据,交流一下,正常步伐的速度与慢一些步伐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4) 分小组开始测量。(提醒: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室外每块地砖的长度是100厘米)

(5) 汇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距离相同;时间相同)

【评析】安排好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在测量和排序中感受速度的快慢。

4、 知道如何判断缓慢运动的物体。(3分钟)

(1) 引入:(出示图片)指甲在运动吗?你有办法测出它的生长速度吗? (2) 生活中还有很多象指甲生长这样运动缓慢的物体。(出示图片)你有办法计算出小苗的生长速度吗? 【评析】引导学生利用参照物发现物体的缓慢运动,然后再启发学生讨论这些方法中用到的物体对观察有什么作用。

5、总结:今天,我们讨论了运动快慢的问题,它离不开时间和距离这两个因素。

6、知道物体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3分钟) (1)(出示图片)这是一张气象卫星云图,是2005年台风“卡努”运动走向图。(出示资料)

(2)交流问题:气象台在发布台风预报时,除了有时间、风速、风级以外,还强调什么?为什么?

(3) 小结:运动速度除了包括距离和时间因素外,还包括运动的方向。(板书:方向)

三、总结提升。(1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根据生活经验,来描述运动的快慢吗?

教学片断赏析

讲解“相同时间,比较距离的长短”

(1)师:平时,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运动的快慢。在我们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快慢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生:选择你感兴趣的介绍几个物体的运动速度 (2)师:你们能给他们的运动速度排序吗? 生: 学生自己开展;汇报结果。

(3)师:你们是根据什么来给这些物体的运动速度排序的?(或你们是怎么看出快慢的?)

(4)师:那么,运动速度的快慢还可能和什么情况有关? 生:时间相同,距离的长短不同

【片断评析】测量运动的速度,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进行排序,速度单位是相同的,只要比较速度大小即可。

板书设计:

运动的快慢

距离

运动速度 时间

方向 教学反思:

本课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试验等方法,搜集证据,并能对搜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使学生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搜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刚开始难度不能太高,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待时机成熟题目可以难一点,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他们会觉得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

新教材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教师讲的少了,开放性的活动多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运 动 的 方 式 五四路小学 姚劲岩

一、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3课。在自然界中,万物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即使许多表面看起来不在运动的物体,如高山、房屋、树木等也一刻不停地跟随着地球一起转动着。运动着的物体有各自不同的运动方式。本课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对运动有了基本了解,认识了运动相对性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自带自己喜欢的会活动的玩具(如:橡皮筋、风车、木块、易拉罐、溜溜球、秋千等),课堂上让学生玩这些会活动的物体,指导学生从总体上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并给这些运动方式分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引导他们对物体运动的方式及其特点进行研究,使他们知道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并能够通过观察及实践活动对各类物体的运动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出来。通过学生的生活资源,将对物体运动的方式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思维由运动方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延伸到自然界中许多事物的相互联系,从而帮助全体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看到了许多不同物体的不同运动方式,如风车的转动、汽车轮子的滚动、秋千的摆动等,对一些简单物体运动的形态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只是对它们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系统,对物体运动方式的本质特点还不很清楚。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抓住学生认识模糊的地方设置认知的阶梯,化连续、复杂的运动为定格、简单的运动,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不同的实验器材及相关课件由浅人深地观察、感知、认识、分析它们的运动方式及其特点。在研究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提高对比的效果,可以在实验的物体上用颜色鲜艳的不干胶或者彩色笔做标记。具体标记的位置是:木块的一个侧面的中央和角上各一个;纸风车的中央和一个叶片尖上各一个;易拉罐底部中央和边缘各一个。这样,学生在观察这些物体的运动时会很明显地看到这些“质点”(红点)在运动过程中的方位和距离的变化,注意力容易集中在这些点上,容易抓住物体运动方式的本质特征。

本课的学习中,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简单、明了的示意图来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本课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必须在简单物体运动方式的图示方面给予示范、指点,指导学生抓住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质点的位移来合理设计、画出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的示意图,为掌握物体运动方式的特点和将来的物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科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在科学学习中快乐地生活是科学教育长期以来的追求。在教学中,应该努力设置、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课前动员学生一起搜集、准备很多与物体运动方式有关的玩具,让上课的教室变成一个运动的世界:学生只要一动手,很多玩具都会依照它们的运动方式运动起来,既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观察对象,更让教学、研究活动充满了乐趣。通过游戏观察活动,还可以拉近学生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们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科学,只要平时注意观察、积极思考。就可以发现许多科学的秘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课教学研究的对象比较丰富,在注重教师引导作用的同时更应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的过程中系统地掌握物体的各种运动方式。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本课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观察出物体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这两种运动方式。 ●能够用图示法表示出物体运动方式的特点。

●能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两种运动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区别。 知识与技能:

●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认识到物体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相互关系。 ●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并分类。 教学难点:

分析一个运动物体的复合运动方式。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风车、易拉罐、飞碟等,有关课件。

学生准备:带自己喜欢的会活动的玩具,如:橡皮筋、风车等。

教学过程

一、 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谈话: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干什么?今天老师让同学们带来了你们最喜欢的能动起来的玩具,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在课堂上玩一玩,看看这些玩具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活动

汇报自带玩具的运动方式,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运动的方式

【评析】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儿童认知的特点、水平出发,从儿童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好玩就是孩子们的特点,其实也是指导儿童学科学的教学特点。玩中会有许多收获,大家交流谈感受,教师善于提升概括――让大家发现“问题的影子”,当然也不一定是问题,就是一条思维的方向,初步感受,给学习定个“方位”。以上算是完成了一个阶段玩的目标:激发兴趣,初步的感受,点出了关键词,本课的重点“运动的方式”,但不纠缠于此,恰当的控制,导入下个环节。

二、 自由研究,研究几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及其特点。

1、 研究滑滑梯上下滑的小朋友

(1) 课件出示小朋友在玩滑滑梯。

(2) 谈话:玩滑滑梯是我们很喜欢的活动,你能说说小朋友是怎样运动的吗?运动的轨迹是什么样的?你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吗? (3) 学生尝试用图示法表示,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描述。 小朋友在玩滑滑梯的图示:

2、 研究青蛙跳

(1) 课件出示青蛙跳。

(2) 谈话:青蛙是益虫,庄稼离不开它,它可以吃掉很多害虫。我们来看看青蛙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吗?

(3) 学生尝试用图示法表示,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描述。 青蛙跳的图示:

(4) 对比:青蛙跳的运动方式和滑滑梯的小朋友的运动方式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评析】学科学是需要学生自己实践的事。学生要亲自动手做,而不能由别人来代劳,不能要别人做给他看。以上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他们用图示的方法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使得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对研究现象有了非常细致、准确的观察,获取了科学知识,体验到了科学学习的快乐。

3、 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其他物体运动的方式。

4、 分类:将这些物体的运动分成两类,说出理由。 直线运动图示: 曲线运动图示:

【评析】此环节中老师有意给孩子们一段思考的时间,让孩子们的概括越来越科学,从经验提升,这符合孩子们认知的特点。

三、 研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运动方式 出示课件,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运动。 讨论交流,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除此以外,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它们的运动方式又是怎样的呢?

【评析】科学学习是一个充满发现、充满乐趣的过程。有目的地设计这一环节,通过课件展示既营造良好的科学学习、研究的氛围与环境,又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中的多种资源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可以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另外.此环节中,学生们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与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四、 分析复合运动的运动方式

1、 出示易拉罐,让易拉罐在桌上运动。

2、 讨论交流,易拉罐的运动方式。

3、 出示课件,直升飞机、玩飞碟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4、 学生讨论交流。

【评析】教师抛出问题,而且问题的目标指向明确,让学生“自圆其说”,渐渐完美,不包办代替,这真体现了新课程让孩子成为学习主人的课程思想,既提高了孩子们的思维水平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五、 巩固、拓展

1、按要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直线和曲线运动)玩自带的玩具,说说你怎样玩?

2、将自带的玩具综合起来玩,说说你怎样玩,其中的运动的方式是什么? 【评析】让孩子们把自己带的玩具先按要求然后再综合起来玩,让他们的思维火花在探究时有了一定深度,方法多样化了,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因此也可以看出培养孩子们探究时的发散思维很重要。

3、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汽车在路面上行使,车轮的主要运动方式是( )。 A直线运动 B曲线运动

2、荡秋千的主要运动方式,用图示表示应该是( ) A B C

3、汽车的运动方式有( )。

A直线运动 B曲线运动 C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判断题

荡秋千是一种来回运动,皮筋振动也是一种来回运动,因此它们的运动方式都是直线运动。( ) 教学片断赏析

一、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每人带一件会动的小玩具,都带来了没有? 生:(知道课上可以玩,高兴地说)带来了。

师:下面我们就在小组中玩一玩,也可以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怎样运动的?

(学生们情绪高涨地玩着玩具,很开心!教师和学生一起玩。) 师:玩好了吗? 生:(齐答)好了!

师:刚才同学们玩得真开心!下面谁来说说你玩得是什么玩具,它是怎样动的? 生:我玩得是回力小汽车,把车向后拉动几次,再松开手,小汽车就会自动向前跑动了。

生:我不这样认为,我玩的也是小汽车,但不是回力车,刚才我仔细观察了,应该是车轮转动向前走动的。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那么像这样运动的玩具还有哪些? 师:谁接着说?

生:我玩的是溜溜球,这是现在最流行的,大家都喜欢玩。它可以在空中上下移动,也可以在地上滚动,这叫“溜狗”。 师:玩得不错嘛!

生:我自己做了个小风车,由于室内没有风,所以我用嘴吹,小风车就转动起来了。

师:哦,这个小风车,其他同学谁还有不同的玩法吗? (一生上来用手拿着风车跑起来,风车也转起来了) 生:我觉得用手直接拨动风车的叶子,风车也会转动。 生:我玩的是竹蜻蜓,用手搓动后一松,竹蜻蜓会飞起来。

生:我玩的是陀螺,它会转动。它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买现在市场上的那种飞天陀螺,只要朝着桌面,快速抽出其中的扳机,陀螺就会跳到地面自己转动起来。 师:(高兴地)真好玩,还有其它吗?

生:我玩得是我们小组同学带来的一个会荡秋千的小娃娃,它会不停地摇动。 师:同学们带的玩具真是好玩,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一会儿我们再接着玩,好吗?刚才看到同学们的玩具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运动,那你们对它们的运动方式了解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运动的方式”(板书课题)

【片断评析】材料是孩子们进行科学学习必不可少的东西,有了材料大家才有“玩”――探究的东西,所以准备材料很重要。科学探究中的材料可以发动孩子们自己准备,让孩子们养成带材料来上科学课的好习惯,孩子们对自己带的东西“格外珍惜”,有感情。互相交换着玩,更能够增加探究的乐趣,孩子们通常对别人的玩具更加感兴趣,这样探究的气氛更加浓厚。

二、分析复合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式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易拉罐,你们能使它运动起来吗?说说它是怎么运动的?运动的方式是什么? 生:我能。我把它平放在桌上,用手轻轻一推,易拉罐就向前滚动了,这是直线运动。

生:不对。老师,我认为他说的: 易拉罐向前滚动,是曲线运动。

生:老师,我认为他们说得都对,又都不对,因为易拉罐向前走了,从一个地方移到了另一个地方,这是直线运动。但是从易拉罐的底部看,它又是在做曲线运动。

生:我也觉得可以这么说!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争论,我们知道了虽然物体的运动方式有两种: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但往往有很多物体的运动是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组合起来的复合运动。 师: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你们能举出来吗?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呢? 生:我让玩具汽车开动起来了。整辆汽车的车体是在做直线运动,汽车的轮子是在曲线运动。

生:老师,我给它补充:汽车的轮子既在做曲线运动,同时也是在做直线运动,不能单独将它分开,因为轮子本身也从一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 师:你们说得真棒,思考问题很全面。

生:足球在草地上向前运动时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组合。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很不错。谁能说说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出示课件:玩具飞碟和直升飞机)认识这是什么吗?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生:飞碟在从一个地方飞到了另一地方是直线运动,在做直线运动的同时飞碟也在旋转,做的是曲线运动。

生: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做的是曲线运动。飞机飞行是直线运动。

生:我来给他补充:螺旋桨不仅做了曲线运动,在旋转做曲线运动的同时也随飞机一起上升,这是还存在直线运动。 生:我来给他们总结一下,它们在运动的时候,不是单一的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而是两种运动方式的组合。既有直线运动又有曲线运动。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非常全面!通过研究,我们知道科学语言是非常严密的,大家思考问题一定要全面、仔细一点。

【片断评析】科学学习不是告诉,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与感悟。抓住学生理解的疑惑之处,找一个问题让学生来辨:认知在行动中提高,思维在辨别中清晰,能力在实践中发展。真理越辨越明!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变得更加细致了,思考的角度越来越宽了,对科学概念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了。另外,在豁然开朗的学习境界之中,学生所收获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还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更令人难忘的是发现的快乐和满足! 教学反思:

下课的铃声响起了,当许多学生随着移动的脚步摆弄着玩具,恋恋不舍地离开教室时,我知道:科学学习正在成为他们生活中一件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古代的荀子将学习过程视为一个“闻——见——知——行”的活动过程,“不闻不如闻之,闻之不如见之,见之不如知之,知之不如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西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做,才能理解。”科学学习就是要把原本抽象、单一的概念赋予鲜活的生命,成为学生身边活生生的活动。因此我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爱玩的天性,在课堂上创设具体、生动的研究氛围,让学生自带自己喜欢的可以通过动手操作使之运动的玩具,同时提供丰富多彩的研究材料,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让他们在亲自动手操作、动手实验、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学生对研究物体与现象的关注视野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扩展,探究的热情空前高涨。同时,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点拨又将学生的探究活动逐渐引向深入。

1、 本课比较注重“层次性”。 本课中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材料准备的层次性、探究深度(思维)展现的层次性、兴趣探索的层次性都得以体现,因此学生学习时不疲惫,时间过得很快,教学效率较高。

2、中年级的儿童学科学,进行科学探究,预设目标较过高和过低都不好,目标的预设也要动态生成,一切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学习前,考虑到学生们已经有自己关于运动方式的一些经验,但还是倾向于在自我建构的基础上,达到更好的程度,重在经历探究的过程,感受一定的探究方法,感受探究学习的乐趣。

3、科学探究课,我认为提怎样的问题、对生成性的问题怎样处理很重要。是有的放矢,还是不切实际;是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开发,还是置之不理;问题应该讲究开放性、目的性、生成性,尽可能把问题的“一切权利”――包括问题的开发、分析、思辨、整合、寻找答案的权利交给学生自己。“以问题始至问题终”应该成为我们科学探究学习的“常规”。

4、尽量体现探究指导的价值。

新课程提倡让孩子们自主的去学习探究。中年级的儿童学科学,进行科学探究要以指导为主,不能放的太开,探究的根基打不牢,就想“飞”起来自己探究是不现实的,所以课堂上老师的必要指导与点拨不能因噎废食。要注意指导孩子们思考着探究,要有目的,方法在讨论的基础上尽量科学;要注意培养儿童探究的品质――认真、细致、团结、合作。 小车的运动

大连市实验小学 孙友人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中的第4课。本课通过学生引导学生对“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预测,做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使学生能够知道一辆载重汽车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会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培养学生收集、记录数据的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意识到科学方法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起到的作用。

本课学生的探究重点探究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本课的教学我是通过直接出示载重汽车的图片,对以前知识的复习导入新课的。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假设,然后进行实验设计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在此过程中特别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变量,开展对比实验,让学生学会通过测量收集证据的方法,体会到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

本课是第一次让学生填写比较完整的活动记录,在课堂教学上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为学生以后能够独立设计实验记录打好基础。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 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 能过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证据。

● 能够通过测量收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知识与技能

● 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 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收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意识到科学方法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

小车、钩码、垫圈,软尺、秒表、纸、棉布、毛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大屏幕出示一辆载重汽车,这是一辆汽车,同学们能说说在这辆汽车行驶

的时候都有哪些运动方式吗?

2.同学们知道这种汽车是做什么用的吗?

3.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小车的

运动》。

(板书课题。)

二、授课:

1.你认为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评析】学生的假设的时候要注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和罗列,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假设都是正确的。

3.所有的因素我们今天在课堂上都能够研究吗? 4.请同学们看一下我们今天准备的实验材料,你知道它们都是做什么用的?今天我们在课堂上能够研究的因素是什么?

5.这些能够研究的因素我们能在一次实验中同时研究吗? (引导学生知道要保持不变量的一致)

6.小组讨论:○1你们组想研究哪一个因素?

○2针对你们选择的因素,结合老师准备的实验器材,你们怎样设计这个实验?

学生汇报。 【评析】如果学生独立设计实验难度比较大,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参考书上的例子后再进行设计。

7.教师出示如下表格:

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与拉力的大小有关。拉力越大走的越快;拉力越小走的越慢。

保持不变的是: 需要改变的是: 实验记录:

拉力(垫圈数) 实验结果(厘米) 最后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结论: ○1你能看懂这张表格吗?通过表格你看懂了什么? ○2在哪里你有疑问?

(为什么每次试验要做3次?)

总结:反复实验才能获得准确的测试结果。 ○3我们一起把这张表格填写完整。 【评析】学生在看表格的时候可能看不出来每次实验要做3次,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个问题。之后还可以问问学生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来的,总结出可以用求平均数的方法算出,交给学生整理数据的方法。 8.小组活动:每个小组根据你们选择的因素填写好实验记录,然后在班级内交流汇报。

9.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10.学生交流汇报:

○1来说说你们组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2有和他们组研究同样的因素的吗?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或者补充? ○3通过我们的汇报,你能说说小车运动的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吗? 总结: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小车受到的拉力、路面的状况、载重的多少有关。小车受到的拉力越大,运动的越快;路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越快;小车的载重越少,运动的越快。

三、课后拓展:

1.在黑板上我们还有些没有研究的因素,你想不想知道小车运动的快慢和这些因素到底有没有关系?

2、可以在课下试试,把结果填在活动记录上,下节课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评析】书上给的反例是和轮子的多少有没有关系,如果学生在假设时没有提到这个因素教师在此时可以补充上去。另外,学生在课下做的不必仅仅只局限于一个反例,只要是课堂上没有条件作的,课下都可以试试。 教学片断赏析:

师:你认为这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可能和汽车装载货物的多少有关。 师:能具体说说是什么关系吗?

生:汽车装载货物越多,汽车行驶的越慢。 师,很好,其他同学呢?

生:可能与路面的状况有关。路面越不光滑,汽车行驶的越慢。

生:可能与汽车受到的动力大小有关,汽车受到的动力越大,汽车行驶的越快。 生:还可能与汽车轮子的多少有关,汽车轮子越多,汽车行驶得越快。 生:„„

师:这些都是同学们的猜测,这些猜测到底对不对呢,同学们想不想来一起研究一下? 生:想!

师:黑板上这些因素我们在课堂上都能来进行研究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教室里的条件有限。

师:看看桌子上的托盘,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学生观察桌子上的材料。)

师:你知道这些材料都是做什么用的吗? 生:小车来充当载重汽车。

生:纸、棉布、毛巾可以铺在桌子上充当不同的地面 生:垫圈可以系在小车前面的线上来拉动小车 生:钩码可以放在小车的车厢里改变小车的载重量 生:„„

师:很好,那么根据我们准备的这些材料,你认为今天我们能够研究哪些因素? 生:可以研究载重量对小车的影响。 生:路面状况!

师:再想想还可以研究什么?

生:还可以研究小车受到的动力大小对小车的影响。 生:„„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小车运动的快慢和这些因素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这些能研究的因素我们能在一个实验中都研究出来吗? 生:不能。

师:说说为什么不能?

生:一次只能研究一个因素。

师:在研究一个因素时,其他因素要注意什么,研究的结果才能准确? 生:要保持一样!

师:对,研究的因素要有变化,其他因素要保持不变,才能使研究的结果准确。 【片断评析】

在学生回答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时,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要充分发动学生动脑筋,即使答错了

也没有关系,因为就是要学生明白,假设不一定最终都是正确的,即使假设错误也没有关系,最总要的是学会假

设。另外,学生在这里是第一次自己设计对比实验,在以前的课堂中虽然对对比实验有所了解,但这里是要求学 生独立对设计出实验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设计实验前一定要将关键的地方指出让学生注意到,然后再进行设计。 教学反思:

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相关的,本课从学生常见的载重汽车着手,把学生引导到对小车运动的研究上来。

本课的科学知识相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易于接受的,相对于知识的学习本课更为注重的是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动一动,测一测中得出结论,从而学习知识,培养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对比实验是科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的类型,设计对比实验是学生在这个阶段要学习和掌握的,本课作为初始阶段,

教师要做好指导,给学生渗透对比实验的特点,可以不必点明,但要让学生有这个意识,明白对比实验要注意的 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辅助表格,让学生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变量与不变量的关系,帮助学生进一步 的进行实验的设计。让学生独立选取其中的一个因素进行设计和实验,应该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内容。

此外,本课也可不必拘泥书上及教参的教学材料的准备,可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准备材料,可以比书上的更丰

富,也可以和书上的不同,这样可以丰富学生探究的因素的种类,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能够解决更多的问题,使

课堂也不再枯燥,更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摆

建设小学 于丽萍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中的第5课。本课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进行假设。在实验中会“控制变量”,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摆得越快。体会反复试验获取测试结果的。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 本课学生的探究重点是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摆得越快。

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是从对座钟摆的属于哪种运动形式?一分钟摆动多少次?引入对摆的认识开始。通过问题情境“要知道你们摆的一分钟摆多少次应该怎样做?”先让学生学会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并在汇报测量结果时发现问题:各组测量次数不同,而提出问题: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学生产生探究内需的时候使生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摆得越快。设计实验时教师以设计摆线长短的实验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实验如何制变量,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最后通过例举生活中的现象,摆钟慢了或快了怎么办?设计一个摆这些活动,应用所学的科学道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收益。 预期学习结果

1、 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2、 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 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摆得越快。

4、 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5、 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 重点: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设计一个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给定的次数一样 教具准备:秒表、垫圈、量角器、绳、视频教材、支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播放视频教材:座钟的摆在摆动

2、提问:它属于哪种运动形式?一分钟摆动多少次?

3、教师讲解:这个装置,叫做摆。(板书课题)

4、认识摆

1)教师讲解:摆是由摆线、摆锤组成。提起一个角度(强调摆线要拉直),摆就运动。这个角度称作摆角(摆的幅度)。

【评析】认识摆的构成,掌握科学术语为进行做假设准备 2)学生操作:使摆摆动(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再次纠正)

二、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提问:要知道你们的摆一分钟摆多少次应该怎样做?

2、学生交流师生补充完善

3、测量方法:示范:摆线要拉直,自然松手,手不能加力,像这样来回一次叫摆动一次。

4、练数:测量15秒钟摆的次数

【评析】在此示范、练数次数,是让学生明确怎样规范操作实验。否则对研究摆的快慢就会产生许多干扰因素。

5、汇报测量结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次数不同,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填写课后记录)

【评析】通过学生比较测量数据,引导发现问、提出问题,学贵有疑

三、猜测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1、学生分组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从摆的构成考虑

3、归纳猜测: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有摆线的长短、摆锤的轻重、摆角的大小(填写课后记录)

【评析】猜想、假设在科学探究中是十分必要的,猜想、假设包括多种可能性,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重要的是经历这个过程。

四、指导设计实验

1、提问:我们怎样能证实猜测是否正确?

2、确定方法:实验验证

3、设计实验:学生选择问题分组设计

4、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完善:以设计摆线的长短实验为例

1)需要改变的条件是:摆线的长短线(以10厘米递增、递减) 2)保持不变的条件是:摆锤的重量、摆角的大小 3)数据获取要测五次求平均数

4)另外指导:改变摆锤的重量增加或减少垫圈数,改变摆角大小用量角器(板书提示)

【评析】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有许多,一般教材都把摆幅的大小、摆锤的轻重、摆线的长短这三项作为研究对象。虽然降低为只有三个变化因素,但对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要想研究其中的一个因素,必须控制好另外两个因素。于是以设计摆线的长短实验为例,让学生学会如何控制实验变量: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从而减少了一个因素,剩下的两个因素,学生只要控制好其中一个条件,这样制定计划、收集数据的难度就大大的降低了,从而增添学生探究的信心,让他们人人都有发现,个个都有收获。

五、进行实验获取数据

1、组内分工明确:数摆、看表、做记录„„

2、鼓励:分工明确才能提高效率,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具有科学家的实验精神?如果这个实验做完,也可以做另一个。

3、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评析】对于研究内容,教师可以宏观调控,让每个组选择一个内容进行研究,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同时又合理地共享资源。

六、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1、汇报实验结果:每种实验选择一个为代表学生填写在黑板上

2、学生根据各组数据比较分析下结论

3、教师引导如何分析判断:比较三组不同实验条件下获取的数据,发现改变摆线长短平均数差异最大,摆线的长短差异大表明这个条件是影响摆摆动的快慢的因素。

4、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摆锤的轻重、摆的幅度大小无关。摆线长摆摆得慢,摆线短摆摆得快(板书)

5、提问:还有什么问题?其它两组数据差异小又说明什么?

6、学生交流想法

7、教师引导:实验中由于一些原因能引起误差存在。如:计时动作有快慢等,同学们在研究中一定要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 【评析】让学生先把三组不同实验条件下获取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学生有不同的结论。因为根据现象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对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在此基础上传授分析判断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分析判断。同时还使学生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体验到科学研究要有尊重事实、尊重证据这样严谨的态度。知道在实验中由于一些原因能引起误差存在。科学研究每个细节都不要放过。

七、生活中的现象

1、学生交流经验

2、生活中的现象:荡秋千、吊灯、(介绍伽利略的故事)风铃

3、提问:摆钟慢了或快了怎么办?

4、学生交流意见

5、调整方法:慢了摆线调短,快了摆线调长 组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次/15秒 摆线长

6、设计一个摆 1)出示要求:

2)分组进行

3)展示:谈一谈设计这个摆体你的体会。

【评析】知识获取源于生活的需要,更要用获取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只有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团结就是力量。 本课总结: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一个小小的摆就有着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里面就含着许多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愿同学们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问题,用灵活的大脑去思考问题,用灵巧的双手去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摆

数摆: 摆往返一回计一次

问题: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设计

1、需要改变的条件是:摆线的长短线(以10厘米递增、递减)

2、保持不变的条件是:摆锤的重量、摆角的大小

3、数据获取要测五次求平均数

4、改变摆锤的重量:增加或减少数垫圈

改变摆角大小用量角器

5、摆线要拉直,放摆锤要自然松手,手不能加力 摆线长 实验结果(次/15秒) 最后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10厘米 20厘米 30厘米

摆的幅度 实验结果(次/15秒) 最后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15° 30° 45°

摆锤重量(垫圈) 实验结果(次/15秒) 最后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5个 10个 15个

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摆锤的轻重、摆的幅度大小无关。

摆线长,摆摆得慢,摆线短,摆摆得快。 组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次/15秒 摆线长

教学教学反思

一、 注重探究,强调合作

本节课的前半部分为研究影响摆的快慢因素,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及一般思路,让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验——收集整理数据——表达交流,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科学探究中,强调合作,先是全班合作,在两个因素中让每个组只选一个因素研究,教师进行宏观调控,最后综 合大家的意见,资源共享。再者在小组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同时合理地分工为小组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 重视科学态度的教育

本节课里学生有多次猜测与预测,每次猜测之后教师都让学生明白“说了不算做了算”、“猜了不算数了算”,使学生意识到“证据”的重要性,让他们多次验证,知道“真理是经得住多次验证的”,让他们从小形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片断赏析

师:要知道你们的摆一分钟摆多少次应该怎样做? 生:数一数。 师;会数吗? 生:会

师:那怎样算一次? 生:来回摆,算一次。

师:好,你们计时15秒钟,要说“放”不要说“开始”我数 (老师演示操作讲解,提起20°角,自然松手,手不能加力)

【片断评析】帮助老师是学生最愿意干的事情,同时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让学会学生怎样规范操作实验,为正确实验,获取准确的数据服务。 师:看实验结果,你发现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我发现摆线的长短与摆的快慢有关。 师:你们的意见和他的一样? 生:不一样。

师:说一说你们结论

生:垫圈数影响摆的快慢„„ 师:说一说你们的根据

生:15秒钟5个垫圈摆16次,10垫圈摆17次。这说明垫圈数影响摆的快慢 生:15秒钟15°摆8次,30°角摆9次。这说明垫圈数影响摆的快慢。

师:听了你们的汇报,老师明白你们的结论是分析数据得出的,这非常好。科学研究就要有尊重证据这样严谨的态度。你们再比较这三组数据,哪组摆的快慢差异最大?

生:摆线的长短不同,摆的快慢次数差异最大。 师:根据现象、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因为是摆线的长短不同引起摆动次数差异大,所以摆线的长短是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这是一种分析判断的方法,我们以后学习中也能用到。

师:现在说一说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摆的长短怎样影响摆的快慢。

生: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摆锤的轻重、摆幅度大小无关。摆线长,摆摆得慢。摆线短,摆摆得快。 师:还有没有问题? 生:没有

师:那么,其它两组数据差异小又说明什么? 生:测得不准

师:实验中由于一些原因能引起误差存在。如:计时动作有快慢等。同学们在研究中一定要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

【片断评析】科学课教学的过程与结果,是一个辩证的关系,强调了探究过程,探究的结论也是不可缺少的。面对获取的不同数据,学生们有自己的结论。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教师适时地指导如何分析判断数据,既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注意发挥教师参与者的作用。得出了科学结论,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1、力在那里

旅顺口区双岛湾中心小学 左峰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一课。本课指导学生在对日常生活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和力对物体的形状的影响”,以及“已有大小和方向”两个基本要素。这些概念的建立是靠学生的各种活动来完成的。因此,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做和在做中思考分析是本课教学活动的重点。只有学生经历了各种活动,才能在具体的感性经验基础上获得力的基本概念。

本课的重点是研究生活中与力有关的各种现象,发现力的存在,并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以及力的大小方向。 我设计的本课教学是从寻找身边的力开始入手,通过对硬果壳承受了钳子的压力变形后裂开、静止不动的棋子靠橡皮筋产生的弹力运动等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研究和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力的存在。同时,对以上现象的探究,也为下一步研究力对物体运动后和物体形状发生变化进行了铺垫。之后通过实验,感受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变化的影响,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到力有方向以及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基础,只有感受到力在哪里,才能真正知道力的无处不在。 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

3、学习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学习制作简易的弹簧称。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学准备:钳子、核桃、、橡皮泥、弹簧秤、篮球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引入:

1、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使讲桌移动吗?

让学生说出方法,并学生上来演示。

2、刚才大家想的办法都使讲桌移动了,尽管方法各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共同之处都对讲桌施加了一个什么?(先让学生说,学生很快说出“力”后,板书:力)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根据他们原有的经验和经历,解决身边的问题,从而自然的引出本课知识。】

二、自主探究:

(一)、感受力的存在。

1、出示一个篮球,你有没有办法让移动中的篮球停下来?上来试一试。(师生互掷篮球)。

2、你看到力了吗?力是什么样子的?(为难学生,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感受到力的存在。)

3、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你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吗? (1)、(双手轻轻拿住一根粉笔),感受到力了吗? (2)、(用力掰断粉笔),感受到力了吗?

4、学生用钳子夹碎核桃感受力的存在,试着说出自己的感受。全班交流。

5、打开书40页,看书上的四幅图,小组讨论,感受力的存在。(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活动:试着利用身边的物体感受力的存在,将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到黑板上,只要有成果,可以自由上来写。

7、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吗?(安排讨论)

8、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力无处不在。

(二)、力对物体的影响

1、通过前面几个我们感受力的活动,你发现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2、力除了对物体的运动有影响,对物体的其他方面还有影响吗?

3、(出示橡皮泥)拿这块橡皮泥,用力捏一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4、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知道力的存在和感受到力的存在是不同的,只有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印象才深刻。】

(三)、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

1、扳手腕活动

(1)、教师提问:边玩边思考:获胜主要靠什么?为什么扳手腕特别费劲呢? (2)、学生活动,教师参与指导 (3)、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2、使用弹簧秤的方法 (1)、教师讲解示范 (2)、学生练习

3、开关门活动

(1)、让两个学生上来,一个开门,一个关门 (2)、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4、总结得出:力有大小;力有方向。 【设计意图:根据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体会力的大小和方向,特别是学会用仪器去测量,能获得更加准确的结果,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影响。】

三、回顾和解释

1.关于力你知道了什么知识?

2.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关于力的问题? 教学片断

教师和学生互掷篮球 师:你刚才有什么感受?

生:我接球的时候没用多少力,投球的时候得用力。 师:刚才的同学在接球和投球的时候感受到了力,那么你看到了力了吗?力是什么样的?

生:我感觉有力,可是我看不出来。 生:我没看到,我认为力是看不到。

生:老师,我看到了,他在接球和投球的时候都使劲了,但我不知道力是什么样的? „„

师:噢,同学们都注意观察,而且动脑思考的很好,下面我们接着观察感受力的存在,好吗?

教师用双手拿住一根粉笔,然后掰断粉笔。 师:你能从中感受力的存在吗?

生:粉笔很轻,不用力就能拿起来,掰粉笔需要用力。 生:粉笔轻,也得用力

生:我也认为粉笔轻,也得用力,只是用力小,感觉不到。 „„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看来是动脑思考了。下面我们自己感受一下力的存在 学生用钳子夹碎核桃感受力的存在。

【片断评析】本片断是在新授开始部分,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因为力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但由于学生平时不注意,很难感受到力的存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选择学生身边常见的现象来认识、感受力的存在,最后再亲自动手体验,加深了对力的理解。 教学反思

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力是无形的,根据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来感受力又是学生所陌生的。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使学生对已有经验和信息进行检索与筛选,对力的存在以及力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重视学生探究活动中的思维训练。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去研究,使学生的活动目标明确,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放手让学生用身边的物体感受力的存在,带领学生体验力的发生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本课成功的关键。

2、物体改变形状以后

旅顺口区龙头中心小学 王莉

一、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与《力在哪里》、《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摩擦力的秘密》、《降落伞》构成了本册教材的《无处不在的力》的知识单元。在《力在哪里》一课中,学生对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推和拉,以及力的种类和要素)有了初步的认识后,《物体改变形状以后》的学习内容就是常见力中的弹力,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本课属于概念学习课。所以对本课概念的形成和表述尤为需要重视。皮亚杰认为活动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由此本课的概念形成和表述应建立在课堂教师设计的活动中。活动是建构科学概念的载体。

本课学生的前概念是对弹性和弹力分不清楚,概念混淆。认为软的东西有弹性,硬的东西没有弹性。在平常的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学生对于弹力已经有所了解和体验。针对学生前概念的分析了解,加之学生认知特点——先入为主,并结合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本课重点落在弹力和弹性的认识及应用上,把研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这部分内容删去。这样有助于对弹性弹力概念的深刻理解,让学生们知道弹力和弹性的普遍存在。同时为后继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知道弹力和弹性的普遍存在 科学知识

认识弹性物体受力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形状; 认识弹性物体发生形变叫会产生弹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教学重、难点:对弹力和弹性的概念的理解和区分。

2、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课件(及其使用设备)、海绵、气球、直尺、橡皮泥、木块;弹力球、塑料头套、皮筋,烧瓶(胡克定律),拉力器,握力器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研究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1、由教师演示各种力,让学生说出力的名称:如拉力、推力、压力、挤力等。

2、出示海绵,让学生分组对海绵施加各种力,看看海绵有什么变化?

3、分组操作,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相机提出:对海绵施加力时,海绵有什么变化?去掉力以后海绵又发生什么变化?

5、教师又给学生提供材料:气球、直尺、橡皮泥、木块;弹力球、塑料头套、皮筋、溜溜球等。让学生分类,跟海绵有一样特征一类。和海绵特征不同的一类

6、师生共同总结:物体受力形状发生改变,去掉力又恢复原样。

7、教师让学生给这个现象起个名字 【评析】因为这些材料的弹性不一样,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审视、分析和比较,就会发现其中的一类物体具有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改变,去掉外力时,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即“弹性”这样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点拨学生自己分析归纳经验,使学生在旧知经验基础上发展了新认知。学生通过活动,使原来关于弹性的经验的、感性的概念发展为比较科学的、理性的概念。

(二)、体会弹力的方向及区别弹力和弹性两个概念

1、(出示拉力器、握力器)这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我们来体验一下,用力向外拉时有什么感受?当你拉到一定程度后慢慢停止用力时,你的手又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活动,交流感受)

3、体会弹力。教师让学生通过感受拉力器和握力器,学生亲身感受弹力,弹力是与你施加的拉力和握力相反方向的,恢复原来状态的力。

4、认识弹性,从而区别弹力和弹性。弹性是本身具有的,而弹力是弹性的表现形式。 【评析】让学生将自己的亲身感受用精练的语言表述出来。在直接体验的基础上简单生动的形成弹力概念,避免了死记硬背,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感受胡克定律,体会弹力的普遍存在

1、教师指导实验操作:按压的部位(大拇指和中指)。注意:不要用双手捂着烧瓶,避免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或者用垫隔着操作。

2、教师分发材料。学生实验开始。

3、学生交流实验发现。 【评析】在学生建立了溜溜球没有弹性的认知的基础上,展示胡克定律是对弹性、弹力概念的挑战。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加深对物体弹性和弹力的理解。为了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认识弹性和弹力的应用

1、(课件出示)这儿有两个应用弹性和弹力的现象,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1)跳板跳水中什么是弹性物体?谁对它施力?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让运动员跳起来的?

(2)撑杆跳高中什么是弹性物体?谁对它施力?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运动员跳起来的?

2、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弹性和弹力?

【评析】:这部分活动是在学生对弹性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的基础上,以两个典型的事例分析和体验什么是弹力。利用课件教学的好处是可以暂停画面,使学生能够很清楚的对活动的步骤细节进行分析思考。通过比较分析学生会了解到弹性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即弹力。这个弹力是对抗所施加的外力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反。 片断赏析:

“研究弹性物体的共同点”环节

师:教师对脸施加各种力,请同学们说一说都叫什么力。 师:双手往两边拉脸 生:拉力

师:双手挤压脸 生:压力 生:挤力

师:用手拧脸 生:拧力 „„

师:好了,就用老师刚才的方法对海绵施加这些力,观察一下海绵会有什么变化呢,去掉力海绵又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并观察,组内交流)

师:把你们的观察到的现象跟同学们汇报交流一下。 生:我用手握,海绵变小了。

生:我用手压海绵,海绵变的薄薄的。 生:用两只手抻着海绵,海绵变长了。 „„

师:我们对海绵施加了不同的力,海绵的什么发生了改变? 生:海绵的大小改变了。 生:是海绵的形状发生改变了 生:是长短变化了

生:我觉得是面积变化了 生:„„

(教师一边听着,一边板书)

师:好,我们现在看看用那个词准确。 生:面积 生:大小 生:形状

师:这样老师在演示一下,你们看看到底是什么变化?(教师演示挤、压、拉海绵)

生:我觉得用“形状”一词准确,因为施力时海绵发生了形状的改变。所以应用“形状”一词。

生:我也觉得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挤压时上下两个面面积没有变化 师:那你们都这样认为的,达成共识,那我们就用“形状”这个词。

师:海绵受力时,它的形状发生了改变,那么去掉力后,海绵又是什么样子的? 生:海绵又变回原样 生:海绵有弹回来了 生:海绵又恢复形状了

师:好的我们写在黑板上:海绵(受力)形状改变(去掉力)恢复原样

师:老师还给你们准备有十种材料,分别是:气球、直尺、橡皮泥、溜溜球、木块;弹力球、塑料头套、皮筋等。 师:分小组,也在这些材料中施加上面的力,看看他们有没有象海绵一样的形状,把他们分分类。(学生进行操作分类) 师:把你们实验结果交流一下

生:气球、弹力球、塑料头套、皮筋是与海绵有同样特点的 生:木头,溜溜球与海绵不同。

师:那你们说橡皮泥有什么特点?与海绵是否有一样的特点?

生:橡皮泥对他施力,形状发生了改变,去掉力后,他没有回到原来的形状。 生:我觉得橡皮泥不与海绵一样,施力时它的形状是改变了,这与海绵一样;可是去掉力,它就不与海绵一样。

师:你们观察的真细,科学探究就需要我们这样。

师小结:物体受力形状发生改变,去掉力又恢复原样,这就是弹性物质的共同特点。

【评析】这一系列思维活动,为概念的建构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事物的共同特征归结在一起,概括形成概念或一般的原理。教师指导学生自己用言语表述它们的发现,如果他们表述的是与探究的事物相关的属性,就更有利于他们进行抽象概括和归纳推理,从而形成概念,发现规律。 课后反思

第一、前概念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基点 学生在真正学习新概念之前,已经有了对一些概念的朴素的理解,它是学生原有的经验和体验。在奥苏贝尔看来,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的,即学习者新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产生联系,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吸收并固定新知识的过程,把新概念的本质特征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概念关联起来,并被它同化,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便能理解新概念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是改变学生原有的朴素理解的概念,进行各种建构活动,寻找证据,归纳分析,并与自己的初始想法做比较,得出科学的概念定义。

本课学生的前概念是对“弹性”和“弹力”分不清楚,概念混淆,对“弹力”一词有过了解(第一课《力在哪里》中,提到了“弹力“这个词),但都是模糊简单的理解。认为如果没有力,物体一定不动;必须有力,物体才能运动。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对于“弹力“已经有所了解和体验。教师针对学生对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徐恬玫

2016年9月

1

第1课 我们的国歌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在欣赏和学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二:能用庄重坚定和清晰准确的声音演唱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表达一个中国人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目标三:学会模拟鼓号队的演奏,并能用其中的几件打击乐器编配节奏型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伴奏活动。

教材分析与教法

(一)学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歌曲,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田汉词,聂耳曲,作于1935年。随着影片的放映,这首歌在人民群众中激起强烈反响,很快传遍了全国。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深切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曾多次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并灌制唱片,使这首歌的影响遍及全世界。1949年9月被定为代国歌,1982年12月被定为正式国歌。歌中那号角式的音调激越高昂,鼓舞人心,催人前进。层层推进的六个乐句一气呵成。歌曲中的弱起节奏、四度跳进、同音反复以及三连音的运用很有特色,使乐曲产生了很大的推动力。歌曲结尾连续三个上行四度音程构成的“前进”,音区虽低,却显得那么顽强有力,有如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坚定有力的壮阔步伐。

教学方法:

1.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经在感性上积累了欣赏和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初步经验,因此,他们都认为自己会唱《国歌》了,其实学生只是凭听觉上的经验进行哼唱而已,往往学生在演唱《国歌》时,歌词唱不清楚、节奏不准确、情绪懒散等等。这些演唱中的问题在学校每周的升国旗、唱国歌活动中尤其明显。本课是学生首次正式地学唱《国歌》。因此老师可以开门见山地交待本课学习的主题——“我们的国歌”。

2.欣赏: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用语言相互交流心中对国歌的印象。播放《国歌》,老师请学生仔细欣赏,再谈谈听后的感受。

3.议论:了解国歌歌词及国歌的作者。请学生参考课本或根据自己平时了解到的信息讲讲《国歌》的由来及创作花絮,老师也联系当今日本政党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中国的丑行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国歌歌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比较:用比较法学唱歌曲,从幼儿园到小学四年级,学生都认为自己已经会唱国歌了,老师便可以先录下他们的声音,再与原音比较,让孩子们自己一句句找对错,找差距。

5.提高:《国歌》的难点是要唱准歌曲中的三连音,附点节奏,弱起小节,重音记号,渐强记号。教学中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学生在歌曲的节奏、情绪上下功夫,唱出坚定勇敢的气势,唱出中国人的精神。

2 6.鉴赏:最后再次录音,并与开始的演唱录音进行比较,还可以请个别学生上台学做小指挥,指挥大家演唱。让孩子们享受演唱能力提高后带来的自信与成功,把《国歌》唱得更好。

(二)欣赏军乐等多种形式唱(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学习用打击乐器参与乐曲的演奏;

教法:

1.听:老师提前收集各种形式的国歌资料,如:军乐(吹管乐)、管弦乐、童声齐唱、成人齐唱、男声独唱等,能配上画面更好,让学生比较欣赏。

2.奏:选择用大小军鼓、钹和合适的打击乐器为军乐《国歌》伴奏。节奏型可按课本要求,也可由学生自己设计。没乐器的同学可演唱。

3.创:依照上面的谱例模拟一支鼓号队。在我们的课堂上要做到人手一个军鼓、钹是不现实的,并且音响也不美。所以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先用嘴巴、身体发出声响来代替乐器,这是一个十分可行的方法,也注重了人人参与的原则。声响可让学生来设计。比如:

i i 5| i 0 | i 3 | i 0 | 小军号: 嘟 嘟嘟|嘟 0 |嘟 嘟 |嘟 0 |„„、 小军鼓: 哒哒哒 哒哒|哒 哒哒哒哒|哒哒哒 哒哒|哒 哒哒哒哒| 钹: 咣 咣咣|咣 0 |咣 咣咣|咣 0 |„„ 大军鼓: 咚 咚 |咚 0 |咚 咚 |咚 0 |„„、

4.练:在节奏分声部练熟后,可挑选几位同学用以上几件乐器进行合奏,全体同学用自创的音响进行配合,自信而骄傲地进行本班的“鼓号队”表演。

5.演:模拟学校的升国旗仪式。鼓号队奏乐→学生出旗→全体起立→唱国歌→结束本课。

第2课 秋天的联想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本课汇集了关于“秋天”的六首作品,引导学生在欣赏与歌唱活动中尽情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目标二:与姊妹艺术相结合由秋天的色彩联想到乐器和人声的色彩,初步了解人声分类的音乐常识,感受人声的美妙音色,激发自己的歌唱兴趣。

教学目标三:能用不同的情绪、不同的音色唱歌曲《红叶》和《土风舞》,用歌声表达自己对秋天漫山遍野红叶的赞美之情,表现出捷克人民喜庆丰收的热闹景象。

教学目标四: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体验音色、情绪、速度、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的重要作用。能完整地填充并创作《秋天》这首儿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材分析与教法

3 本课的主题是“秋天的联想”内容较多,建议整合成四部分来设计课堂教学。

(一) 学唱并创作歌曲《秋天》

秋天是色彩斑斓的,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她会带给人们许多的喜悦和遐想。《秋天》这首儿歌旋律短小精干,虽有七段歌词但都很简洁,十分上口。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因此建议本节课可以把学生在户外寻找到的代表秋天景色的素材带到课上,结合演唱和创作《秋天》的教学内容,将音乐知识的学习和生活现象、大自然的景象、美术色彩充分融为一体。

教法:

1.看一看、说一说: 学生们共同分享在户外寻找到的代表秋天景色的素材,如:树叶、果实等,结合课本上的四幅色彩不同的图片,让学生把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用语言描述出来,比如说“金色的秋天稻麦飘香”即参与第八页的活动。

2.找一找、唱一唱: 有条件的学校可在老师提示下,走出课堂到教室的户外去找一找秋天。老师带上自己的口琴或口风琴或竖笛或一只小铃鼓及“我们迎接秋天到,秋天来到了”的歌词卡片,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观察秋景:秋高气爽、树叶变黄了、风一吹满地落叶„„积累创作素材。然后师生围坐在草地上开始学唱《秋天》,老师以小乐器伴奏或清唱,十分简单的两句“同头异尾”的旋律,学生很容易上口。注意最后两小节 “4 2 1 7 | 1 — |”的音准。

3.编一编、演一演: 采取室内与室外结合的办法学习和编创歌曲。后面几段歌词由学生自己分组填词演唱,再互相给予评价。唱会后还可以借鉴“丢手绢”的游戏方法来做“找秋天”的游戏,巩固这首歌曲。把“手绢”丢在同学身后,改成把“秋天”带到你的身边„„

为拓展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变换主题如“冬天”“春天”“夏天”进行创作。这一练习可作为家庭作业来安排,请爸爸妈妈参与评价。

(二)学唱歌曲《红叶》、《土风舞》

这是两首异国风格完全不同的歌曲。《红叶》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日本歌曲,降E大调4/4拍子。歌曲结构为a+a’+b+a’,第

二、四乐句为第一句的变化重复,而在对比句加上二部和声更加衬托出漫山遍野的枫树红叶的多姿多彩。歌曲表达了人们对红叶的欣赏、对秋日美景的赞美和留恋。歌曲演唱速度平稳,使人联想到身穿和服、脚穿木屐、典雅含蓄的日本女性在缓慢行走观赏美景的形象。

《土风舞》是一首热烈欢快的捷克民歌,F大调2/4拍子。歌曲节奏规整、旋律流畅、音乐朗朗上口,表现了农民们载歌载舞庆丰收的热闹情景。它由六个乐句组成,第

一、

二、三乐句是严格地向下模进;第

四、六乐句是完全重复;第五乐句是歌曲的对比乐段。歌曲中使用“特啦„„”这一很有特点的衬词,把欢乐的情绪推向高潮。

4 教法:

1.听、想:复习歌曲《秋天》引出这两首歌的教学。倾听两首歌曲的录音或老师的范唱,划分乐句并大致明白演唱的内容。

2.议、填:说说这两首歌曲唱的是什么,再比较歌曲的不同之处,把两首歌曲的情绪、速度、力度、节拍、节奏等填入下表。

歌 曲

情绪

速度

力度

节拍

演唱形式 《红叶》

优美

弱 4/4 合唱 《土风舞》

热烈

强 2/4 齐唱

3.唱、析:建议用两到三课时来学唱这两首歌曲。

歌曲《红叶》:这首歌要重点把握一个“美”字,歌曲用简单的旋律和节奏烘托出“秋风、夕阳、枫树、红叶、山坡、河流”这一美丽的画卷,可让学生在歌唱中找一找这些关键的词,体会美的意境。生源差的学校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降低演唱的要求,只唱单旋律不唱二声部,要以“情”感染学生,以“美”引领学生走进音乐。

歌曲《土风舞》:这首歌曲和《红叶》恰恰形成鲜明对比,整个音乐充满了欢快火热的气氛,重点则是一个“舞”字。

(1)听歌曲,用手臂画出音的高低进行的线条,感受旋律进行的特点。

(2)找出行进规律完全相同的旋律唱一唱,即学生唱拍每一句的前两小节,老师接后两小节。老师的接唱要清楚准确,重点突出切分节奏,如“粮食呀”、“愉快呀”、“跳舞呀”、“到处呀”,这样学生对歌曲的难点节奏X X X 就很容易掌握了,再师生交换位置演唱。

5 (3)模唱对比乐句“3 . 1 | 55 50 |”和重复乐句,整首歌就很好掌握了。 4.想、动:学会歌曲后,可让孩子们商量着完成课本中15-16页的活动练习。先“动脑”想一想,这两首歌曲因选择怎样的速度、力度和情绪来更好地演唱;再“动手”拍拍歌曲中不同的节奏带给自己不同的体验,自编动作随音乐跳起来唱起来。

第3课 放牧歌谣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唱:《牧童之歌》

2、听:《牧童短笛》 《牧童》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牧童之歌》和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斯洛伐克民歌《牧童》,了解牧童的生活,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

2、能用不同的方式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并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表演活动。 教学难点

1、《牧童之歌》中的连续的附点的演唱。

2、听《牧童短笛》第一段,在每个乐句的长音处用恰当的动作参与。 教学重点

1、了解同一题材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2、能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牧童之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学生听音乐《梦里水乡》,走进教室。

师:音乐仿佛把我们带进了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耳边隐约响起了悠扬的笛声,现在就让我们跟随音乐,去那里寻找江南小牧童的身影吧!

二、欣赏教学

1、初听。师:乐曲是由哪种乐器演奏的?音乐可分为几段?哪两段的音乐是相似的?情绪是怎样变化的?

2、欣赏第一段。出示A段谱例,在长音处暗示学生拍手。

师:刚才我们在每一句的长音处用拍手的方法表示,你们还能用哪些动作来表现呢?

3、复听第一段。学生边听音乐边创造性地做动作。

4、出示童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启发学生为乐曲起名字。

5、揭题并介绍贺绿汀和《牧童短笛》的影响。

6 师:作曲家贺绿汀给这首乐曲起的名字叫《牧童短笛》。它是一首钢琴小品,在1934年俄国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活动中获第一名,是第一首由中国音乐家创作的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独奏曲。

三、歌曲教学

1、导入。

师: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表现了小牧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有一首新疆民歌《牧童之歌》同样表现了这一主题。你们想听吗?

2、欣赏歌曲范唱。

师:仔细听,歌中唱了哪些内容?

3、在《牧童之歌》伴奏音乐声中,教师简单介绍天山,学生欣赏天山的风景图片资料。 师:天山是新疆一座著名的雪山,山顶上的天池更是闻名于世。传说中,王母娘娘曾在此沐浴,所以,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瑶池”。天山上的雪融化后成为甘甜的泉水流向山下的草原,滋润了美丽的草原,哺育了勤劳的牧民。

4、学生跟琴哼唱旋律。

5、教师带领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

6、填词唱歌。

师:你们觉得什么地方比较难唱(连续附点的地方)?

采用对比法,解决难点:教师范唱第九至十二小节(没加附点和加了附点两种唱法),进行对比。

7、歌曲的处理和表现(1)启发学生自主处理歌曲:怎样才能体现牧童欢快的心情?(学生讨论:情绪、强弱、速度、演唱形式的处理,打击乐器的伴奏,歌伴舞等等)

(2)小组合作,上台展示,学生共同评价。

四、拓展延伸

师:无忧无虑、欢乐自在的生活人人都很向往,斯洛伐克民歌《牧童》把小牧童在美丽牧场上快乐放牧的情景展现在人们眼前,你们想听吗?

播放歌曲《牧童》,学生欣赏。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老师带大家走近江南牧童,聆听了他们的心声,又来到新疆和那里的小牧童同唱欢乐的《牧童之歌》,还和斯洛伐克的小牧童一起放飞快乐的心情,最后让我们一起走上乡间的小路,唱起快乐的歌儿吧!

学生在《乡间小路》的歌曲声中走出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牧羊姑娘》

教 学 目 标,:通过欣赏器乐曲及歌曲《牧羊姑娘》,使学生:

1、感受乐曲的悲伤情绪

2、通过对比欣赏使学生感到生活的快乐,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使学生了解下行旋律对音乐情绪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感受《牧羊姑娘》的悲伤情绪 突出(突破)方法

1、利用多种感官(听、唱、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比欣赏,提高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教学难点,能体会稍慢的速度、疏松的节奏、旋律下行对表现悲伤情绪所起的作用 教学具准备,自制教学挂图、曲谱若干、自制教学CD盘、白纸 准备部分新授部分,师生问好

一、导入:谈话

师:欢迎同学们和康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音乐40分,我们今天的音乐旅程是--欣赏。 请大家欣赏六段音乐,你们仔细听,哪一段音乐表现了悲伤的情绪?把答案序号记在纸上,也可以记在心里。

一、听六段录音;

师:放六段音乐录音生:静听

讨论:哪段表现了悲伤的情绪?生:可以拿出准备好的白纸记下序号,生:听辨哪段表现了悲伤的情绪,生:

根据 自己的理解答

答案:第一段、第三段、第五段

二、复听:

师:那下面咱们再来听听这三段的音乐,你们仔细听他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地方有区别?

师生问好,生:完整地听三段录音, 注:学生听不出来没关系,可以再听

导入用学生喜欢的语言,能激起学习欲望学生自己听辨,对学生听音乐的能力是一个锻炼,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小结:区别就是表现音乐的形式不一样,前两首是器乐曲,后一首是女声独唱。

相同点就是三段音乐的旋律是一样的,都表现了悲伤的情绪。

三、演唱主旋律:

师:既然同学们都说这三段音乐是悲伤的,那么咱们就来唱一唱主旋律,看看它是怎样表现悲伤的情绪的。生:可以讨论也可以独立回答(不要求学生的语言多精确,贴近意思就可以了)

(教师出示主旋律)

师:用口琴示范演奏,生:可以边听边轻声唱

8 师:无伴奏和学生一起唱,生:无伴奏和老师一起唱 师:口琴伴奏,生:演唱

四、 分析主旋律的音乐表现手法:

师:现在咱们就来分析一下这段音乐怎样表现悲伤情绪的?生:按自己的理解分析 板书演示分析结果: 速度:缓慢的 节奏:疏松的 旋律行进方向:下行

五、扩展:

1、歌曲欣赏: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三首乐曲主旋律是一样的,其实前两首器乐曲是根据后面的歌曲改编的,那现在

咱们现在完整地听听这首歌曲表现了怎样的音乐形象?生:完整地听歌曲体会音乐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出示歌词)

小结--悲伤的牧羊姑娘形象

2、给歌曲取名字:

师:咱们听了器乐曲也唱了歌曲,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师:对了咱们今天欣赏的就是由的《牧羊姑娘》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取名字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第四课 走进童话世界 教学目标:

一、通过演唱歌曲、欣赏音乐中的童话故事,引领学生走进童话世界,感受童话故事中各种人物形象,抒了美好情感,懂得善良美好终能战胜邪恶的道理。

二、能用优美和谐的歌声演唱歌曲《多年以前》,并能随旋律配唱新词;通过歌声和动作大胆表现出活泼风趣的七个小矮人形象;能与他人合作表演音乐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并能自信地用语言简单复述故事情节,锻炼语言智能。

三、认识并了解拍号的含义;通过声势感知节奏节拍;利用小乐器——口风琴在玩中掌握扩指与缩指的演奏方法。

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多年以前》、《七个小矮人之歌》

二、欣赏动画片《白雪公主》

三、综合训练活动。

四、玩乐器——口风琴 教材分析:(略)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参与童话中的音乐意境和故事情节中不同人物形象的感受。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多年以前》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打开自己的小音库找出学过的音符朋友,老师一一列举在黑板上,比比谁记得多唱得准?

1、请学生随老师的手号或手势自由指点着唱一唱,比比谁反应快、唱得准。

2、老师有目的地按歌曲《多年以前》旋律音的走向点唱,第一遍不论时值长短自由点唱,第二遍有节奏地点唱,使学生对歌曲旋律有个初步印象。

三、学唱歌曲《多年以前》

1、唱一唱、评一评。

1)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进行自学练唱,只要求学唱旋律部分,让学生独立学会识谱。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引导学生互相倾听,教师评价以鼓励为主。

2、练一练,合一合。

1)铺垫练习:将学生分两组随老师手号慢速做三度音程的各声练习。如: 5 4 3 | 2— —| 4 3 2 | 1— —| 3 2 1 | 7— —| 2 1 7 | 1— —| 通过同上练习,初步建立音程的概念。

2)当学生会唱旋律后,再播放范唱录音,请学生说说有何不同?(有和声、好听、很丰富„„)引导学生也来试试。

3)进入歌曲中的合唱练习,注意轻声演唱、互相倾听,尽可能让两个声部和谐统一。

3、分一分、唱一唱。

1)从听觉上划分乐句,能听出分几句? 2)从视觉上分析,哪几句相同?

3)再讨论可以用几种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的结构?

4)如:甲组男生唱第一句+乙组男生唱第二句+女生唱第三句+乙组男生唱第四句;或: 5)甲组女生唱第一句+乙组女生唱第二句+男生唱第三句+乙组女生唱第四句。 6)请会弹这首歌曲的学生上台为大家伴奏。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动画片《白雪公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提示课题:

1、复习歌曲《多年以前》导入曲老师扮演“外婆”讲述故事——《白雪公主》。

2、故事接龙:四年级的学生对《白雪公主》并不陌生,让一些学生以故事接龙的形式将《白雪公主》的情节讲给老师听,吸引学生的兴致。

方法:1)挑选积极主动要求讲述的八名学生; 2)提醒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故事情节;

3)每讲到一小段,老师可以叫停,下一位学生要接得准确而流畅。

3、片断联想:播放动画片《白雪公主》里的几段音乐:A白雪公主惊慌逃跑的音乐;B七个小矮人之歌;C公主和小矮人的歌舞;D白雪公主放声高歌;让学生来猜猜各段描写的是什么情节?与书中哪部分故事内容相符?

4、视听赏析:

1)完整欣赏动画音乐《白雪公主》;

2)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自己联想对了几段?重点引导学生注意各部分音乐的变化。 3)出示相应的问题打乱后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用连线把编成的序号的音乐段落与下列问题对应连一连。

问题:序奏音乐?——公主逃跑的音乐?——在小动物们的关心下公主开心歌唱?——七个小矮人之歌?——公主与矮人的欢乐歌舞?——终曲?

5、合作表演。让学生随音乐来表演《白雪公主》。可以选择利用身边的一些物体当成“镜子、毒苹果、皇冠”等道具。

三、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七个小矮人之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新课教学:

1、在歌曲声中踏步走进教室,感受进行曲的风格。

2、听歌曲录音,请学生说说歌曲中的内容以及歌曲的情绪、速度等。

3、按节奏朗读歌词:先放慢速度读准确后再渐快,老师适时地配弹音乐,形成一种有强有弱的朗读高潮。

4、有情绪地唱:

1)先慢后快的方法学习歌唱。

2) B段“要继续铲要继续挖,你会很快脱贫致富”这一句特别要慢速练习,并作为难点处理;

3)曲中第

四、五小节和第

八、九小节有相似之处,提醒学生注意区别;

4)“美丽钻石闪闪亮”的亮字的延长音里可以设计一些感叹词,如:啊、喔、呀„„,来表达七个小矮人的惊喜、赞叹和强烈的劳动热情,使学生的情感与音乐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5)四个“嗨”字要唱出力量、唱出精神,也可以请一组学生在大家的歌声中加上轻声对应“嗨嗨”的回声式的喊声,增加动感。

5、有激情地演:学会歌曲后让学生自编动作边唱边玩。

方法:七名学生为一组扮演七个小矮人,其他学生拍手加油演唱;教师提示学生变化速度来演唱,以此考验“七个小矮人”的智慧。“慢唱”你该怎么演?“快唱”你该怎么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反应能力、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最后评出一组表演得最形象逼真,获得表演奖。

三、小结:

1、让学生谈谈对本课的学后感受,老师再有意识地评说。

2、作业:我们中国也有很多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请大家下去以小组为单位分头查找资料,下节课回来与大家交流。

(如:木兰从军、哪咤闹海、牛郎织女、吴刚筏树等)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综合训练活动。

2、玩乐器

(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交流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分享;

2、每组推荐代表上台来讲一讲;

三、复习歌曲:

1、复习歌曲《多年同前》。

2、有韵律地吟诵《嫦娥吴刚》;

3、请学生尝试着用《多年以前》的旋律填唱《嫦娥吴刚》;

四、玩节奏游戏:

1、看各种颜色球分布的图示,随老师手指的路线做声势,看谁反应快;

2、熟悉后加上音乐《闪烁的小星》,边听边做声势练习。

3、音乐和路线不变,改变声势动作顺序玩(如:原来红球拍手现改为踏脚等 ),看谁配合得好。

五、拍号的意义:

1、了解拍号的定义、含义;

2、找一找我们学过的歌曲的左上方是不是都有这种记号?这就是拍号。

六、玩乐器:学习扩指和缩指: 按课本教材练习。 第5课 多彩的音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太阳出来喜洋洋》 教学目标:

能用清晰明亮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2、体验同一首民歌的不同演奏、演唱形式,并体验不同形式带来的不同风格。3、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知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并喜爱民歌。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 教学难点:

体验并接纳同一首民歌的不同演唱风格 2、上波音及切分音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四川民歌特点、四川风土人情(背景音乐:《康定情歌》) 1、师生问好

2、师:刚才在课前老师给大家放了一首歌,有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 师:谁知道《康定情歌》是哪里的民歌?

3、师:四川是个美丽的地方,有谁知道四川有什么好吃的? 生:四川有火锅 四川有九寨沟┄┄

师:听了大家的话,我真想马上坐飞机去四川品尝美味。我还听说四川话特别有意思,谁能学说一两句?

师:四川的方言真有意思。下面我们就学着用四川方言来唱一句话 哐扯郎郎一哐扯哐扯 (1)师范唱

师:“扯”字在四川方言里唱“che”,我们来学唱一下,好吗? (2)生学唱

13 (3)师:这句旋律让你想到了四川人们在干什么?大家的歌声让我想到了四川的樵夫挑着担子在山上行走的情景,我们一边唱,一边来模仿他们挑担的动作。

(4) 生边唱边做挑担行走的动作

(二)感知、学唱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 1、听范唱

师:大家表演得不错,四川是一个多山的地方,农民们经常在山里劳动,大家刚才唱的这一段就像他们劳动时喊的号子。(师重复唱一次)另外休息的时候,他们还喜欢放开嗓子高唱一曲山歌,既消除疲劳、由愉悦了身心,老师这儿有一段四川农民清唱的民歌,大家想不想听?

生听原汁原味的《太阳出来喜洋洋》

师:好不好听?音乐家们也觉得好听,所以他们把农民唱的民歌进行了整理与改进,就变得更好听了,大家一起来听听。

生听童声齐唱《太阳出来喜洋洋》 师:这一次大家的感受还和刚才一样吗? 生说自己的感受 2、学唱歌词

(1)读除衬词以外的歌词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28页,我们一起把歌词读一下,括号里的衬词先不读。 (2)师范读衬词

师:下面大家读第一段歌词,老师把衬词加进去。 (3)生学读衬词

(4)生连起来读第一段的词。 3、学唱歌曲 (1)随琴轻唱第一段

(2)纠正切分节奏、上波音的演唱 (3)随琴轻唱全曲 4、处理歌曲

(1)用不同速度演唱歌曲各段

师:刚才大家唱的时候,五段的歌词都用一种速度来唱,是不是有些单调?谁能动脑筋把哪里变化一下?

(2)欣赏男声合唱团演唱的《太阳出来喜洋洋》

师:这样唱的感觉好多了,但大家唱的都是同一种声音,如果改成合唱就更丰富了。我们一起来听听。

(3)用合唱的方式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

14 a练习引子 b练习喊叫声

c练习歌曲中的二声部

师:刚才他们唱的二声部和我们刚开始上课时唱的旋律很相似,我们把它加进去。 5、课堂小结

师:大家的模仿能力、演唱水平都很高,老师很佩服。同一件音乐作品,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刚才,我们就听到了农民、合唱团的不同处理,人们还尝试用民族乐器来表现它。就让我们在中国民乐“唢呐”演奏的音乐声中来结束这一节课吧。(在民乐《太阳出来喜洋洋》的音乐声中宣布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对鲜花》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北京民歌《对鲜花》,唱出民歌特有的韵味。

2、通过欣赏黄梅戏《对花》,初步感知戏曲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与民俗风情的丰富多彩,增添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喜爱之情。

3、能认识并唱出附点四分音符,了解并会运用“对唱”这一演唱形式。 教学重点:能够用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活泼、诙谐的情趣。 教学难点:指导唱准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以及第

三、第四乐句的音高。 教具准备:花卉图片、玫瑰花一支、装饰教室的鲜花、卡片、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起共鸣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变化,揭示“花”的主题。

1、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今天我们的教室里多了许多缤纷的鲜花,没错,今天我们要学的歌曲正是与“花”有关。

2、交流

师:春天到了,百花争奇斗艳,你们知道哪些花儿呢?请说出花名。 (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每种花都有独特的外形和生长特征,老师还想考考大家—— 花开在水里呢?(荷花、水仙) 什么花长得像木耳呢?(水仙) 什么花红满山?(山茶花、杜鹃花)

什么花的枝干上长满了刺?(月季、蔷薇、玫瑰)

3、听赏歌曲《对鲜花》

15 师:下面我们来听一首歌,听听歌中是怎么回答的。 A、播放录音《对鲜花》

B、听完老师用有节奏的语言提问,同时指导学生按歌词中的句子有节奏地回答 师问:什 么 呢 │开 花儿│在 水│里─│ 生答:菱.角│开 花儿│在水│里─│ 师问:什 么 呢 │开 花儿│像 木│耳─│ 生答:凤.仙│开 花儿│在水│里─│ 师问:什 么 呢 │开 花儿│红 满│山─│ 生答:山.茶│开 花儿│在水│里─│ 师问:什 么 呢 │开 花儿│满 干│刺─│ 生答:蔷.薇│开 花儿│在水│里─│ C、出示花卉图片(凤仙、山茶),通过视觉让学生感受其外形特征。出示玫瑰花,介绍属于蔷薇科,让学生亲手摸一摸枝干上的小刺。

二、新歌教学

1、揭题

师:刚才这首歌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北京民歌《对鲜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吧。

2、学唱歌曲

A、认识附点四分音符(借助卡片)

先出示四分音符并说出名称,再介绍“附点”,认识附点四分音符。 B、老师唱谱,学生跟着哼唱旋律并找出歌谱中的附点四分音符。 C、着重练习带有附点音符的乐句。

D、分句教唱歌词,注意反复练习难点句子,比如第三乐句。

3、介绍“对唱”的演唱形式

师:这首歌跟我们以往学的歌曲不一样,它的歌词中多了双引号,同学们发现了没有?有几个呢?(两个)它表示什么意思?(两个人唱)

师:对了,歌曲中一人问一人答,这样的演唱形式叫对唱,是一种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对歌。下面我们来用对唱的形式把歌词的第

2、

3、4段练习一遍。

在唱好第一段的基础上,演唱歌词的其他三段。教师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唱歌姿势和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

三、创编歌词

师:我们还可以继续编歌词,比如(唱)“什么呢开花儿白有香?”(生唱着答出来:茉莉、栀子)

学生自由创编,并用对唱的形式唱出来。

四、欣赏黄梅戏《对花》

师:其实这种对花的形式不仅在北京有,其他地方也流行,不仅民歌里有,戏曲里也非常精彩。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段黄梅戏里的《对花》,听听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第6课 环球音乐探宝 歌曲《当我们在广场相遇》

16 课 型 综合演唱课 总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钢琴 课件 打击乐器

教学挂谱等 教学目标

1.能用活泼的歌声演唱歌曲《当我们在广场相遇》;学会墨西哥舞的基本舞步并能随音乐表现。

2.了解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认识拉丁美洲音乐中集中常用的打击乐乐器及典型的节奏型。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随音乐做即兴的歌舞表演。 教材分析

墨西哥歌曲《当我们在广场上相遇》3/4拍,全部由六个弱拍起的乐句组成,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完全重复,第

三、

四、五句采用了自由模进的写作手法,最后一句落在强拍主音上,歌曲表现了好朋友们相聚时刻的快乐情景。其中,附点节奏运用得比较多

教学重点

了解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认识拉丁美洲音乐中集中常用的打击乐乐器及典型的节奏型。

教学难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随音乐做即兴的歌舞表演 教学步骤

一、

新课导入:

1、

介绍墨西哥艺术文化

墨西哥是美洲文明古国,曾孕育了丰富的古印第安文化。玛利亚奇音乐和萨巴特奥舞蹈融合了西班牙和印第安音乐舞蹈的特色,成为墨西哥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

2、

激情设问

播放《墨西哥草帽舞》让同学们猜猜异国之旅要到的国家是哪里?

3、

看一看:

了解墨西哥的首都、国旗、国徽及风土人情、地理环境、音乐风格等等。

二、

新课进行

1、

播放歌曲《当我们在广场相遇》引导学生进行身体律动。

2、

教师范唱表演所学歌曲,并强调歌曲的重难点的地方。

3、

解释墨西哥音乐的风格特点及代表性。

4、

复听歌曲,请学生分析歌曲,并说出自己的见解。

5、

唱唱、跳跳游戏环节:

(1)

学跳基本的墨西哥舞步,教师进行指导 (2)

学生自行进行动作的创编,并表演。 (3)

播放歌曲,请学生进行即兴的发挥。 (4)

编排墨西哥风格的舞蹈

三、

总结、拓展

1、

请学生阐述本节课自己所学到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

2、

请学生分析墨西哥音乐的特点,并于我国的民族音乐作出比较。

3、

了解学生对于所学音乐知识和歌曲内容的掌握情况。

四、课堂小结。

第7课 学唱两首黄自创作的歌曲

歌曲《西风的话》 课时:1 教学用具:电子琴、竖笛、口器、多媒体等。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音乐作品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运粮忙》、钢琴曲《秋日私语》和抒情散文《秋》,了解,感知音乐如何描绘秋景,体会其抒情性,在教学过程中享受音乐审美的愉悦。

2.学会有表情的演唱《西风的话》,让学生了解并基本掌握歌曲当中基本的音乐知识。 重点、难点:有表情的演唱《西风的话》,感知不同情绪的音乐如何描绘秋景。 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欣赏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和钢琴曲《秋日私语》,让学生从速度、情绪等方面感受乐曲,了解乐曲的主奏乐器。

2) 听赏著名文学家池尹默的抒情散文《秋》,感受文学家笔下的秋天是什么样的。(此时播放幻灯片,让学生边看词边欣赏秋天的景色,让学生思考本篇抒情散文应配上什么情绪的音乐。师生讨论后,选用抒情的钢琴曲《秋日私语》。然后边听边感受情绪。

3) 老师范读散文,朗读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语调和语速。让学生根据老师朗读时的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中途纠正,插入歌唱发声的基本知识,提醒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呼吸通道的打开,强调集体朗读时声音的和谐,为接下来的歌唱做准备。

二 新授教学

1 请出一位同学读一下《西风的话》词曲作者。

18 2 通过观察,从版面上看,同学们有没有什么不懂的音乐知识呢?请同学们听赏一下《西风的话》,带着问题感染它的音乐情绪,提出你的问题。(调式、强弱关系、力度关系„)根据学生问题,老师对《西风的话》进行音乐知识的解答。

1)五线谱中G大调的学习。

2)拍号的学习。通过《西风的话》这首歌曲的学习,掌握4/4拍。并由老师带领学生打4/4拍,争做小小指挥家。

3)休止符的学习。

4)力度记号的学习。带领同学们运用肢体语言打出强弱关系的对比,让学生切身体会mp和p的不同。

3 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巩固知识,将本上的谱子和力度记号自己设计出来,老师作大体方向的提醒。

请一位同学说明怎样设计的,设计的理由是什么?师生讨论„师总结:力度记号的设计是乐曲的灵魂,通过强弱的对比能够将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4 学唱歌曲《西风的话》。

1)识简谱。跟老师将音乐唱一遍,强调声音观念,注意声音的和谐,演唱时要柔和舒缓,让同学们在唱歌的同时打拍子。

2)老师弹奏电子琴范唱。请同学们讨论歌曲演唱时的情绪(慢,快。。),既然是《西风的话》那西风指谁呢?(中年人,小孩,老人。。)由语文知识激发学生想象。

3)师生合作。让同学们跟琴声有情绪的带手势演唱歌曲。师问:歌词中的西风告诉我们什么?(长大了,长高了,秋天来了„)

4)进行课堂知识反馈。让班上有特长的同学伴奏,找出几个同学指挥,伴着老师的琴声,全班同学一起将歌曲完整演唱。(唱歌录音,课后回放)

5)知识回顾。询问学生学到了什么? 歌曲《采莲谣》

一、教学目标

1、体验歌曲优美生动的意境

2、使用甜美自然的声音演唱唱《采莲谣》高声部。

3、通过创编歌词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

音像带、录音机、多媒体幻灯片、钢琴

三、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甜美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歌词创编。

四、教学过程

1、进入课堂,引出主题 配乐歌词朗诵

2、情境创意“如果我是小歌星” 如果唱出来,我们想用什么声音? 带着什么面容和心情演唱它?

伴随怎样的姿体动作来表现歌词内容呢? 你还能画笔颜色表现歌词描绘的意境吗?

4、音乐人生——作曲家 黄自 黄自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主要作品有歌曲《抗敌歌》 《旗正飘飘》《踏雪寻梅》 《西风的话》及清唱剧《长恨歌》等

5、音乐律动(分组)

划船律动, 晚风吹律动,采花舞律动

4、 钢琴伴奏, 演唱歌曲: 默唱 , 哼唱 ,齐唱 小组唱 ,打节拍(互动、互评) 个别唱:(师生互动、自评、师评)

5、歌曲润色指导

音乐表情和乐感:力度记号的运用 附点节奏

音乐表现力 :全曲最有特点的乐句 “船行快,歌声高”

6、音乐想像力

聆听音乐时我们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如果我们身处这样的地方,听着、看着、摸着、闻着、玩着,心情如何?想到了什么?

五、音乐创造力----歌词创编 创编歌词(联系生活)

摘果谣 采花歌 扑蝶图 划船调 教师示范:

风吹过,花飘香, 蝶儿只停枝头上 。 轻拾扇 气儿闭 ,步步轻移渐渐去。 挥舞一场 ,空繁忙 ,花儿落地蝶已飞。 唉嗨呀,空欢喜。都怪蝴蝶真漂亮。

六、结束部分 发扬优势,给予期望。

第8课 十二生肖篇

设计理念

本课选自西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三册,把十二生肖用儿歌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介绍了十二生肖的名称和排列顺序。中国民俗文化丰厚,有趣的十二生肖是大家喜欢的对象,在学习中让孩子们带着浓浓的兴趣与它们交朋友,联系生活中的认知,感受生动俏皮、诙谐有趣的语句,在快乐游戏中了解它们的顺序,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动物的可爱,力求呈现清新、自然、活泼、融洽的氛围。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17个生字,会写“猴、猪、狗”3个字。

2.通过快乐学习认识十二生肖,了解十二生肖排列顺序。

3.能感受中国民俗文化丰富有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注意生活识字与集中识字结合。

2.难点:以“猴”引路写字,了解十二生肖的顺序。

教学准备

1.制作十二生肖的带汉字图片。

2.把儿歌编成歌曲,录制好。

3.学生了解有关十二生肖的知识。

教学流程

一、创故事情境,揭示课题

1.以故事引入,激发孩子对十二生肖的兴趣。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知道“肖”的字音。

教师板书课题,标明字音。

学生掌握生字“肖”的字音,在强调中识记。

教师引出“十二生肖是哪些小动物?”一问,自然带入课文学习。

(设计意图:开头设计故事,意在把握二年级儿童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趣为后面进一步兴趣盎然地学习儿歌奠定基础。)

二、创丰富情境,巧妙识字

(一)整体感知,气氛融洽

1.自读课文,了解儿歌

教师在小动物下标上小圆点,及时指导。

学生在读中了解儿歌大意,学习边读书边勾画的方法。

2.十二生肖见面会

多媒体展示十二生肖,动画出现,配上相应带拼音的字。

21

学生与小动物见面,打招呼,喊出他们的名字。

(设计意图: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并以十二生肖卡通图片出现,可爱的水墨画像,积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再次吸引了孩子,图片旁的汉字与孩子进行印象整合,体现有意与无意记忆的交替。)

(二)认识名字,轻松识字

1.与生活紧密联系,轻松识字

教师提出识字任务。

学生联系生活,当小老师识字,逐步读准字音。

2.做游戏“猜一猜”,巩固字形

教师提出游戏要求,黑板上有6个写有动物名字的字卡,通过学动作或发出动物的叫声,让别人猜。

学生用心投入游戏,通过你说我们猜、我猜你们说多方式合作,完成轻松识字。

(设计意图:让孩子自主识字,运用生活中的积累在课堂中展现识字能力,体会成功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让孩子们调动多种器官,在合作中感知字义,联系记忆表达理解。)

(三)从“猴”入手,专心写字

1.观察生字,寻找特点

教师引路,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生字的特点。

学生认真观察,发现猴、狗、猪都是反犬旁的字,并进一步拓展类似的字。

2.写生字“猴”

学生仔细观察“猴”字的结构,心中体会字形美。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猴”,展示汉字的美,并伴随讲解重点笔画,起示范作用。

学生对教师所写评价,讨论出写字时的习惯要求,为下面写字作好自我指导。

学生互动,学生先自我评价,再评价同学,能就写字要求、习惯进行评价。

3.写生字“猪”“狗”

放古典音乐,为学生烘托写字的气氛。学生专心写字,并进行同桌互评。

(设计意图:拓展“反犬旁的字”,引导学生学会联想识字。指导书写,做到落实,引导孩子自己发现应该注意间架结构,笔顺笔画,注重写字习惯培养,学会评价。)

三、创简单环节,互动识字

教师是这个环节的点拨者,要善于倾听。

学生可尽现自我识字能力,教难读的字音,攻破难点,互动交流识字方法,扩展识字空间。

学生齐读儿歌,检查字音掌握效果。

(设计意图:集中识字,将难点分散,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主体,相信通过合作学习定能完成互补识字。)

22

四、创融洽气氛,读中求趣

1.读儿歌,谈见解

学生自读儿歌,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学生共同合作朗读,体现融洽和谐气氛。

学生能通过听示范、做动作等多形式体会儿歌中小动物的特点,读出儿歌的生动可爱。

2.游戏:给十二生肖排排队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图片,为学生排顺序做好铺垫。

一个学生读儿歌,选12个孩子来排队。在有趣的氛围中复习课文内容,攻破难点。学生再按顺序读名字,温习顺序。

(设计意图:当生动儿歌再现时,我们更重要的是唤起孩子的领悟,注重语感培养,通过游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将顺序在玩中融入,并再次进行部分生字的巩固。)

五、创新的方式,唱出儿歌

教师播放准备好的歌曲,渲染快乐气氛,展示新的学儿歌方法。

学生伴随乐曲唱起《十二生肖歌》,感受语文学习乐趣。

(设计意图:我们将儿歌大胆地与熟悉的音乐结合,唱出感觉,以唱代背,能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渲染整个课堂的气氛,更启发孩子学会多角度学习。)

23

第四篇:四年级上册传统美德教案

第一课时

弟子规总叙:圣贤教诲

教学内容:

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释题: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学生齐读: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二、讲解内容:

1、解释内容

弟子规—— 是(古代)小朋友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

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小朋友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 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 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 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 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而亲仁—— 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

2、学生表演节目:

一个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 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

从这个例子说明: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3、学生说故事 故事一《黄香温席》 学生说感受。

故事二《董遇读书的故事》 学生说感受。

三、课堂总结:

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

四、课后思考:

说一说你对《弟子规》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

面做的不够。

第二课时

入则孝:顺承父母

教学内容: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入则孝”经文。

2、运用“入则孝”经文讲授的规则,分辨日常生活中哪些是孝的行为,哪些是不孝的行为。

3、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情,养育之恩,培养恭敬的态度,感恩的心态。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读背圣贤经典: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二、简单释义:

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延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

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的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三、读故事明道理

1、什么是真正的孝?

故事1:一个老和尚带着徒弟来到郊外,看见一堆骨骸,师傅吩咐小和尚把母亲的骨骸和男子,孩子的骨骸分开埋葬。小和尚非常惊奇地问:“师傅,您是如何区别这些骨骸的呢?”老和尚说:“有些骨骸的颜色偏灰,这是做母亲的骨骸,她们因为生养,把自己的精血都输送给了自己的孩子,因此骨头的颜色也就不一样。”

故事2:乌鸦是一种通体漆黑,面貌丑陋的鸟,因为人们觉得它不吉利,而遭嫌弃,但它们都有一种值得人类称赞的美德。据说这种鸟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后,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它的子女会四处寻找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乌鸦反哺”。

学生小组讨论: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汇报。

2、什么是真正的孝呢?

有一年母亲节,《广州日报》采访了不少的父母和儿女,记者先问这些儿女,母亲节到了,你们都谈一谈,要怎样尽孝呢?结果不少儿女说,我要挣大钱,买洋楼,买汽车,供养我父母,让它们生活得更好。你认为这样是尽孝吗?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游请教老师孝道,如果对父母能够用物质去供养,给父母很丰厚的生活得补助,这算不算尽孝?孔子否认,这不算孝,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养狗,养马也是养,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心,那么养父母和养马,养狗又有什么区别呢?不就等于在养一个宠物吗?因此,孝必定是和恭敬心连在一起的,那这种恭敬心有什么表现

又是如何获得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孝”需要我们怎么做?。

汇报小结:

1、倾听父母的需求;

2、体谅父母的难处;……

四、学生读课文中的故事

《孟母断机》、《岳母刺字》,说说感受。

五、总结。

1、父母叫你的时候——我要……

2、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情——我会……

3、父母的教诲和责备——我会……

六、课后作业: 我们要怎样孝敬父母?

第三课时

入则孝:心系父母

教学内容: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圣贤经典,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圣贤经典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圣贤经典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圣贤经典,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

《子路借米》、《陈毅侍母》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圣贤经典,理解意思。

1、课件出示两幅图(图1:小孩为母亲扇风。图2:小孩出门前请示父母。)。

2、请大家仔细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内容。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很清楚。

3、引出这两句话,齐读。全班一起读。

4、男女生比赛读。男女同学比赛读。

5、指名读。

6、谁来说说,平时你帮父母做过什么事? 指名说。

三、总结:

师:我为你爸爸妈妈有这么一个孝顺的孩子感到自豪。 师:看来,大家都是好孩子,懂得帮父母干活,都是孝顺的孩子。

四、布置作业:

为父母洗一次脚,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

第四课时

入则孝:不伤亲心

教学内容: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教学目标:

1、背诵《弟子规——入则孝》,体会古文韵味,初步理解这些经典话语的大意。

2、感受古人的孝敬,时刻以这些经典话语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孝顺父母,试着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3、让学生懂得要感恩父母,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教学重点:

体会父母为家庭所付出的艰辛,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在家为父母分担家务,在校尊敬老师,好好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弟子规》中包含处事之道,非常浅显易懂。现在就请大家请出《弟子规》。

二、自由诵读、整体感悟

(1)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虽然是小事也不可以任性而为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意妄为让父

母担心,不止是不孝的行为,更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

引导:班级存在一些不协调的音调:以作弄别人为乐,喜欢趁同学坐下不注意时将他的椅子拉开,害同学跌坐在地下。这样的行为有损于中学生的道德规范。

(2)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别人的物品虽小,也不可以私自藏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会很伤父母的心。

引导:有些同学不经过他人允许,擅自拿取他人的课本、橡皮等等,这种现象在一些班级存在,但这种行为是相当可耻的,违背于仁义道德。就算是一块钱或一颗糖果,这样小的东西也不可随意拿取,不然就是小偷的行为。

三、古今故事串联

1、古:舜的故事

黄帝的后裔舜是一个大孝之人。但他的早期生活有很多不幸。舜的生母在舜十几岁时过世了,舜的父亲瞽叟据说很有音乐天才。他娶了一位后妻,性情粗暴、凶狠。她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象长大后变得凶残、蛮横、傲慢、无理,舜的父亲和后母喜爱象而疏远舜。他们三个人经常陷害舜,想杀死他。有一次想把舜推下井去淹死,或将他埋在井里。舜深知自己的处境艰困,于是处事十分小心,受了不少罪,但还能顺从父亲、后母及弟弟之意。尽管他们对舜如此无理,百般虐待,舜对父母仍不失孝道,对象也不失兄弟的友爱之情。所以,当舜长到二十岁时,以其能尽大孝而声名远播。天子尧由地方官吏的推荐

而得见舜,他非常赞赏他的为人,便把两个女儿嫁给舜,而舜的孝行最终亦感动了继母和弟弟,一家人最终和和乐乐的过日子。最后尧将王位禅让给舜,在舜的治理下,国家得以兴盛太平。

明确:孝顺父母是人的天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请用一颗真心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

故事二:

北京有个外商公司正在招聘员工,去应征的都是很优秀的人,而且要经过多次的考试,还要考外语及很多专业知识。考试下来,只剩几个人做最后面试。当这些通过最后考验的人到了会议室,长官就对他们说:“我现在有点急事,出去一下,十分钟以后我们继续面试。”结果他走出去以后,在这十分钟当中,这些年轻人就站起来东摸西摸,看到桌上的资料拿起来看一看,还顺手拿给其它的人看。十分钟以后,这位主管进来,他说对不起,你们统统没有录取,因为会议室里装有摄影机,你们连最基本的“事虽小,勿擅为”都没做到。他们很不服气就说:“从小到大,没有人教我们不可以乱动。”

明确: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人类缺乏一种做人、做事的正确态度。纵使他们的能力很好,学历也很高,但是这些微细环节都没有顾及到。

刘备曾告诫刘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说不要因为这件好事很小就不愿去做,如公交车让座;也不要因为这件坏事很小就去做,如故意把同学的东西藏起来让人找不到,善行与恶行都会积少成多,当恶行做久时就会养成坏习惯,要改正很难,而小

恶也会变成大恶。

四、总结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我们在处世为人时,要多想一下,多走一步,积累善良的本性,善待自己的父母和家人、朋友,相信日积月累的力量是无限的。

五、布置作业

课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弟子规》的感受。

第五课时

入则孝:孝亲可贵

教学内容: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教学目的:

通过圣贤的教诲,启发培养孩子的孝心,让他们知道怎么具体去做!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读背圣贤经典: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二、讲解内容:

1、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好:喜欢恶:厌恶父母亲喜欢你做的事情,你要尽量去做,不要敷衍了事,漫不经心。力:是尽我们的力量。父母厌恶的事情,你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括你的一切坏习惯。例如;父母喜欢让我们好好读书,将来有能力做事。可我们不愿学习,一心贪玩,这就是不够孝心。还有父母不喜欢我们出去和别的小朋友打架,那我们就尽量不让家长为我们操心。做什么事情之前先想想父母知道了会不会高兴我去做?用心体会父母对我们的教育,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互动请小朋友自己来讲家长喜欢自己做什么?同时老师也要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如何?如不正确的老师要帮助指正。如;某个小朋友就说:“我爸爸说:‘在外边,谁要是打你,你就打他。不要怕’!”以免不好的家教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时代不同,人的素质不同,结合今天的社会,进行正面的教育。

2、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可见古人对父母的孝心,入微入髓。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的,我们不敢随便毁伤,即使是手臂上划一个口,父母都会担心的,何况大病父母会难过伤心的。现在社会有很多人,一遇到不顺心的麻烦事,就要自杀,跳楼。没有替父母双亲想一想,含辛茹苦把我们培养大,还没有报答父母,就要去死。父母会怎么样呢?身体有伤,只是让亲人为你担忧。可是你做出了不道德的事情,你的父母会跟着你蒙受耻辱。那你更是不孝的子孙。

你要想到;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对得起生养我们的父母,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抚养大,我们虽不能给他们更多的物资享受,可我们也不能让他们为我们伤心,为我们难过。为我们而感到羞愧!比如:有的小朋友没有礼貌、不敬师长、破坏公物、打骂同学、偷盗,或者做出了不该做的事情,你的家长会为你感到自豪吗?

3、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父母爱护子女,子女孝顺父母,那是极其自然牟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不喜欢子女,而子女还能够用心尽孝,这是难能可贵的。

4、读课文中的故事:《芦衣顺母》、《郯子奉亲》 学生小组讨论,说感受。

三、总结

四、课后作业:

回家询问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做什么?不喜欢自己做什么?写一篇日记。

第六课时

入则孝:悦谏亲过

教学内容: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教学目标:

1、诵读《弟子规》,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2、感悟《弟子规》中的做人真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事例,对照弟子规的每一条进行落实。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朗读《弟子规》“入则孝”部分。

二、经典释疑

1、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父母亲改正。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起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怡悦,话语要柔顺平和。

2、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就要等到父母亲高兴时再劝谏。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遭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

三、贤人故事

《孙元觉苦心劝父》、《李世民劝父》

引导:当你发现父母做了错事的时候,你要怎么办?当父母不采纳你的正确意见时,你要怎样做?

四、总结

古人的孝心感染着一代代炎黄子孙,也感染着我们这群追求梦想的人。让我们用爱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吧。

五、布置作业

找一些和孝顺父母有关的小故事读一读。

第七课时

入则孝:孝亲礼诚

教学内容: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教学目标:

1、背诵《弟子规——入则孝》,体会古文韵味,初步理解这些经典话语的大意。

2、感受古人的孝敬,时刻以这些经典话语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孝顺父母,试着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3、让学生懂得要感恩父母,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入则孝》,请大家请出《弟子规》。

二、经典浅释:

1、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疾”是疾病,“尝”是用舌头品尝。在古时候,治病下药都是用煎煮的汤剂,所以当父母亲有了疾病,煎好了汤药,作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看,是否太凉或太热? 这样父母既不会烫到,也能发挥药性,让父母病情好转。

引导:我们小时候生病的时候,父母半夜不晓得要起来看我们几次,看我们有没有踢被子,摸摸看我们的额头,看我们有没有发烧。在父母重病时,最需要有人照顾。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温暖与满足的。在父母临终病重之际,为人子女的应该不分白天或夜晚,都应侍奉在父母身边,不可随意离开父母太远。

2、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父母过世后,子女常常悲伤哭泣,“咽”是指伤心到哭不出声音来。古礼中规定父母过世后要守丧三年。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住的地方也改为简朴,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守丧期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因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伤呜咽起来。孔子的学生宰我曾问老师说:“为父母守丧三年是不是太久了?”孔子回答:“孩子生下来三年之久,才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够自己走、自己吃,让父母稍稍松一口气。因此为父母守丧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期。”

3、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办理父母的丧事,要依照礼仪,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祭祀时要尽到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像对待父母生前一样恭敬。

三、贤人故事

1、仲由负米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非常孝敬父母,他因为家境贫寒,非常节俭,

经常吃野菜。当家里没有米,他为了让父母吃到米,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回家,然而他却甘之如饴。后来父母过世,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出门有马车、饭菜很丰盛。但他没有因此欢喜,反而时常感叹,因为父母已经不在了,他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2、汉文帝亲尝汤药

汉高祖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被封为代王。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每次喂母亲药汤时,自己总先尝一尝,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引导:当你们在品尝美味时,第一个想到的是给谁?当母亲生病的时候,你能为她做些什么?

四、总结

“跪羊图中有句歌词:“莫到忏悔时,未能报答父母恩。”也许大家的年纪还小,不能切实地领悟,但请不要“失去后才懂得去珍惜”。

五、布置作业

1、观看《让世界充满爱

父母篇》,写一写你的感想。

2、查找感恩歌曲,谈谈你的感受。

第五篇: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

四年级上册教案

单元一 诚信,从我做起

一、教学设计意图:

《诚信,我做起》是根据小学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本第1课《做诚实的孩子》而改的实践活动设计。通过活动课的开展,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诚信的内涵,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诚信意识,将诚信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因此教学中力求做到:

1、引导学生搜集古今中外讲诚信的故事,理解诚信的内涵。

2、指导学生成立活动小组,研究讲诚信和不讲诚信的结果。

3、通过倡议进一步使学生树立从小就讲诚信的意识,并内化为实际行动。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诚信的基本内涵。

2、能力目标:通过收集诚信的有关古今中外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诚信意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诚信的基本内涵;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诚信意识,将诚信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教学难点:通过收集诚信的有关古今中外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诚信意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并使之与今后的一切言行结合。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生活中或在书本、电视中等听到或看到的诚信故事。

教师准备:

1、故事:《是谁打破了花瓶》、牒片《狼来了》。

2、投影仪(片)。

3、有关诚信的故事片段和故事目录。

4、全班分为五个学习活动小组。

五、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初步感知诚信。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小故事,听和看过这两个小故事后我想向大家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回答老师你们喜欢做哪一个男孩就行了。(通过学生年龄小,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把学生的思维首先定位在情境中,在故事对比中让学生初步感知诚信的内涵。) (1)、老师讲故事《是谁打破了花瓶》 (2)、播放动画故事《狼来了》

2、同学们听故事多么认真啊。老师想请两个同学用自己的话最简洁的把内容复述一下,好吗?

3、学生自荐复述故事

4、简要点评,完成开始提的问题:你喜欢哪个男孩?

(二)、组内交流,归纳正反事例。

1、小组活动。

(1)、将自己收集到的故事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将故事简单的进行归纳,并将故事的大意或题目写在卡纸上。

(3)、小组成员共同活动,列举出本组内最能体现诚信和不诚信的两个事例,准备在全班同学中进行交流,并简单说出理由。

2、教师表述:(主要对学生讨论的情况以及结果进行肯定)

(三)、组际交流,在对比中理解诚信。

1、由五个学习活动小组推荐代表讲述本组选出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

2、教师根据发言情况进行事例的分组板书; (在分组板书中遇到相同的事例可以征询该组的成员是否可以调换故事,体现民主的教学氛围。)

3、教师根据分组的情况进行总结。

(主要针对故事下个结论,这部分的工作也应该大部分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因为每个组选出来的一定有他们的理由。)

(四)、故事欣赏,体会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格言欣赏,体会古人、名人对诚信的认识。

4、同学们读一读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诚信的格言,说说格言的大意。

(六)、答卷练习,加深理解诚信。

做个百分百的诚信孩子,你遇到了下面的情况怎么做?

1、教室里只有我一个人,发现同桌上50元钱:

2、买东西时,出门发现多找钱了:

3、老师给你的试卷评分多加了10分:

4、不小心打碎了家中的花瓶:

5、和我最要好的朋友踢坏了班级的门:

6、我因为在路上玩迟到了,跟老师解释:

7、因为看动画片作业做的很不认真,面对老师询问:

8、遇到有学生抄袭别人的作业:

(七)、唱响倡议,将诚信内化为实际行动。

全班形成活动倡议,将讲诚信延伸到我们的今后生活中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并使之与今后的一切言行结合。

单元二 健康生活 请爱护我们的眼睛

一、确定活动主题

开学了,我们班又有了3位同学戴了眼镜,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我们班戴眼镜的同学人数在增加,还有许多同学因看不清黑板上的字纷纷要求调换位置。你想研究下列问题吗?

(1)为什么同学们的视力这样差? (2)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 (3)怎样预防近视眼?

那么我们的活动主题就确定为:《保护眼睛,防止近视》。

二、活动的具体目标

1、知道近视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眼病。

2、通过五年级视力状况调查分析,知道视力下降的严重性。

3、根据调查资料分析,造成少年儿童近视的主要原因。

4、通过查阅资料,和询问他人,了解近视眼形成和预防措施有哪些。

5、通过总结活动成果,体验结合实践课的快乐。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通过调查四年级某班视力状况及分析,知道近视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眼病,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活动过程:

一、用视力测试表,测定五年级某班学生视力情况,并制成统计表;(1.2以上为正常人数)

二、分析:

(1)四年级某班视力总体状况是怎样的? (2)你对视力下降有何想法?

三、小组讨论汇报。

四、确定下一节课外活动内容:

(1)调查四年级学生学习、看电视、读书、写字的时间分配? (2)查找资料,怎样合理用眼较卫生?

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通过调查四年级某班学生用眼状况进行分析,患眼近视的同学与他们每天用眼时间多少有关,知道科学合理地用眼,才能预防近视。

活动过程:

一、阅读课本15页——小资料

学龄前儿童明显高于过去,小学生为27.7-30%,初中生近视率为48%,高中生为75%,重点中学高达85%。

二、小组交流四年级某班学生用眼状况 (1)在校读写时间; (2)在家读写时间; (3)看电视时间; (4)在家用电脑时间。

三、根据调查结果制成统计图,反映学生每天的用眼状况。

四、思考下列问题:

(1)患近视的同学与他们每天用眼时间的多少有关吗?

(2)每天在校、在家读写时间较长和看电视、用电视时间较多的同学,他们的视力怎么样?

(3)怎样科学合理地用眼,才能预防近视?

五、布置课外作业:

上网查资料、询问他人,了解儿童近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三课时

活动目标:

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近视眼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及预防近视眼的措施,并结合本人看一看在哪些地方没有做到。

活动过程:

一、阅读课本——小资料。

归纳: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是造成近视的主要原因。 分类:调节性近视,直性近视。

二、小组交流,近视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集体汇报:

(1)长时间用脑,看电视易发生近视眼;

(2)眼睛距离书太近,书写姿势不端正也会发生近视眼;

(3)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在强光下看书都会刺激眼睛,眼球收缩能力下降,也会发生近视眼;

(4)用眼过度,生活没有规律,不参加体育锻炼,没有充足的营养,不能增强眼睛的调节能力也会发生近视眼。

四、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下课后要休息10分钟?

(2)为什么下二节课要做广播操和眼保健操? (3)怎样做,才能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五、布置课外实践作业。

(1)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家长,老师;

(2)查阅资料:合理膳食可预防近视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课时

活动目标:

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家长,老师知道用眼卫生的习惯,合理膳食可预防近视的原因,以及做眼保健操的好处,总结实践收获,并提出《保护眼睛,防止近视》的倡仪书,指导低年级同学进行用眼卫生。

活动过程:

一、检查课外作业:

1、用眼卫生习惯填空题:

(1)不要在光线强或光线暗的环境中读书、写字。

(2)用眼时间不宜过长,一般看书,写字1小时后就要闭住眼睛一会儿,或看一会儿远处景物。

(3)用眼时,保持正确的用眼姿势,读书、写字时,姿势要端正,桌凳的高度要合适。

(4)生活要有规律,每天要有充足的营养和睡眠时间。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体质和抵抗能力,保护眼球的营养需要,增强眼睛的调节能力。

2、全国“爱眼日”是每年的6月6日。

3、产生近视的原因不仅与用眼习惯有关,和日常的饮食习惯也有密切关系。

二、了解做眼保健操的好处;

眼保健操是根据祖国医学推拿、按摩、穴位原理,结合经络理论和体育医疗综合而成的按摩法。通过对眼部周围多个穴位的按摩,使眼内气血通畅,改善神经营养,以达到放松眼部肌肉、缓解眼睛疲劳的目的。

我们集体做一下眼保健操。

三、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小组写一份《保护眼睛,防止近视》的倡仪书。 小组交流(内容略)

四、总结本次用眼卫生活动成果。

1、填写关于《保护眼睛,防止近视》报告单(表样如课本19页)。

2、收集用眼卫生的口号

(1)预防青少年近视,祖国未来是你们的; (2)爱护眼睛,世界等你去发现; (3)预防近视,从我做起。

(4)保护眼睛,防止近视,从一点一滴做起; (5)迎奥运,迎未来,我看见,我参与; (6)人人享有保护眼睛的权利;

3、预防用眼三字经

4、结语:掌握科学用眼方法,养成良好用眼习惯。 爱护眼睛,世界等你去发现!

单元三 地方特色 家乡地名调查

一、学情分析

家乡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在那里生活;陌生是因为他们对家乡的历史并不太了解。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家乡的物产风光等有一定的了解,从大人口中也获得了某些地名的来历,但对详细内容不甚了解。他们对家乡的认知大多是零散的、表面的。

二、教学目标

1、知道 “山西”名称的由来,能说出太原曾经叫过的名字的来历。

2、通过读书交流,能说出两三个地名的命名方式。

3、体会家乡丰富的文化,增进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名称,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一样。能不能说一说你叫什么名字?你的名字有什么来历?

生:我叫苗思雨。我姓苗,爸爸妈妈希望我这颗小苗能在雨水的滋润下快乐的成长。

生:我叫姜润泽,爸爸妈妈希望我讷讷更有雨露的滋润,永远不干枯,以后能取得成功。

生:我叫刘玉莹。以前不叫这个名字,后来因为那个名字不好听,又改过好几个,家人希望我能长得漂漂亮亮的,所以就改名为刘玉莹了。

师: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名字都有一定的意义,有的是出于家人美好的期望,有的出于某种特定的含义。人名如此,地名也一样。我们的家乡也有许多地名,他们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板书:家乡名称的来历)

二、探究“太原”名称的来历 师:我们的家乡叫什么?一起说 生齐:太原

师:你还知道太原的哪些名称啊?

生:我知道太原以前叫“晋阳”,后来改名叫太原的。

师:看来你课前收集资料了,但老师问的是太原的名称,注意听清老师的问题。谁再来说说?

生:庄河 生:中山区 生:黑石礁、星海

师:还有许多同学想说,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知道的地名,还要说清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小组交流

师:好了。刚才老师听见同学们说了许多地名,课前老师还给每个人发了一张大连市地图。能不能试着把刚刚小组内提到的地名在地图上找一找圈画出来呢?试试看。

生:圈画

师:有些地名可能这张地图中没有,如果感兴趣的话课后再去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我们太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有许多奇特好听的地名。比如太原的县市区像中山区、甘井子区、庄河等,旅游中心有海之韵、棒棰岛、星海等,不用来大连,光看这些名字就已经很吸引人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我们身边的社区街道的名称也非常有意思比如金家街、大纺、王家桥等等。那这些地名都是怎么来的呢?请同学们看书44-45页,边看边思考书中都提到了哪些地名?这些名称的命名有哪些依据?请把你的答案圈画出来。

生看书

生:书中提到了金沙湾,是因为这个地区以前有许多船,是一片海滩。 师:就是说,这是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来命名的。(板书) 生:书中还提到了太行山以东叫山东,以西叫山西 师:这是根据什么来命名的? 生齐:地理位置

师:非常好。(板书)还有吗? 生:还有以大树来命名的。

师:对,比如说老师知道一个地方因为杏树很多所以叫杏树屯,那他们的命名方式是根据动物植物。板书

生:还有纪念人物事件的 生:还有传说

师:原来地名的命名有这么多的方式,通过同学们的课前调查和搜集,你知道我们“太原”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吗?

生:关于太原名称的由来有很多,其一:20世界末,日本人占领了这个城市,把“达里尼”音译过来就成了汉语的“大连”;其二,大连人中大部分都是山东移民,在山东有一种很流行的事物叫做褡裢,褡裢与大连同音;其三,大连近海有很多小岛,俯瞰就像用链子串起来一样,当地人称做链岛。

生:大连以前叫“大连湾”,山东往东北销售褡裢多路经此地,因而得名;原名“大蛎湾”因其不雅而改称大连湾;满语“达连”(海的意思)的译音;连诸小湾为一大湾,等等。

生:从前,有两个穷苦的孩子,一个叫大海,一个叫小妹,都给财主干活。两个人长大后相爱,悄悄来到一个三面还海,一面临山的山坡住下。一天他们得到一个可以自动流出苞米粒的褡裢。老财主知道后就来争夺,结果把褡裢挣断了。大海和小妹各抓住半截褡裢飞向空中,越飞越高,褡裢也越来越大,在空中变成两座大山,轰隆一声,大山落了下来,把财主和狗腿子压在下面。褡裢两头变成了两座大山,其间连着一条狭长的陆地,中间环抱着一个大海湾,人们把这里称为“褡裢”,后来叫白了变成“大连”。

生:唐初期称“三山浦”,中期称“青泥浦”,后来沙俄改名为“达里尼”,意思是遥远的地方。1880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受命到现在的大连湾一带建立北洋水师和军港。一日,李鸿章同一些僚属们察看海湾,极目远眺,海面上千帆摆动,万舸争流,一个大臣见此壮景,大发感慨:“好大的阵势,连着海,接着天呵!”这句话给了李鸿章很大启示,他想了想,突然高声说道:“海湾的名称有了,就叫‘大连’湾!既气派,又实际。”后来,李鸿章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就第一次使用“大连湾”这个名字。这样,这座海滨城市也就被称为“大连”。

师:命名方式有很多种,关于大连的来历也众多纷纭,老师整理了一下,大连地名的变迁是这样的:公元640年 唐初期称“三山浦”,中期称“青泥浦”,17-19世纪 明清以来称为“青泥洼”,1879年李鸿章奏折中称为“大连湾”,1898年沙俄租借大连湾旅顺口曾用“青泥洼”,1899年 沙俄建市,命名“达里

尼”,1905年日本将达里尼改为“大连市”,1945年旅顺大连统一称为“旅大市”,1981年 “旅大市”正式更名“大连市”。

三、探究太原其他名称的来历

师:同学们,一个城市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除了通过可那些能看见的文物古迹之外,通过地名也能体现出来。你还知道我们大连哪些名称的来历?小组交流一下。交流的时候最好能对照地图来说,听的人要认真听,还可以在地名旁边写一写他是根据什么来命名的。

生:甘井子以前叫黄山嘴子。这里不愁吃穿,就是世世代代为饮水犯难,自古以来就没有打出一眼甜水井。村子里有个叫大水的小伙子,从小就立下打井的誓愿。他一挖就是十几年,可挖出的井没有一眼是甜的。大水的精神感动了东海龙王的三公主,三公主漂洋过海,乔装成一位美丽的渔家姑娘,把水变甜了。后来在乡亲们的撮合下,公主和大水成亲了。东海龙王听说后,一声令下把黄山嘴子围得水泄不通,一阵天昏地暗后,大水变成了井架,三公主变成了辘轳,乡亲们闻讯赶来,全都流泪了。从这以后,乡亲们每当打水的时候,井架和辘轳都要发出“吱吱扭扭”的声音,好像大水和三公主向龙王诉说不平,又好像为乡亲们祝福后来就把黄山嘴子这个小渔村改名叫甘井子,一直沿用至今

生: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老虎滩那里有个小渔村。村子里有一个恶霸,他养了一只猛虎经常残害村民。有一天这只野兽叼走了一位姑娘,有个打渔为生的小伙子,知道后非常气愤。他带上斧头,连夜直奔恶霸家中,决心救回那位的姑娘。在恶霸门前的那片海滩上,他遇到了那只猛虎的阻拦,年轻人于是与猛虎大战了三百回合,终于将老虎打死在那片浅海中,救回了那位姑娘,从此,年轻人和那位姑娘生活在那个渔村里。而那只死去的老虎呢,却化作了山石,从此附近的村民们都把 它叫作"老虎滩"。

生:相传远古时,星海公园一带海域本是乌鱼的家园。一天,凶恶的鲨鱼看中了这个地方,企图霸占这里,乌鱼便与鲨鱼展开了英勇搏斗。一直打了三天三夜,乌鱼势力弱小,眼看要支持不住了,天上的太上老君看到了这个情景,便随手搬来一块炼丹的青石,向在后面指挥的鲨鱼王砸去,把它压在海底,其他鲨鱼见状仓惶而逃。因为有这块星石守护,鲨鱼再也不敢前来侵扰。后来人们便把“星石”和“大海”合起来称为“星海”。乌鱼在搏斗时喷出的墨汁把白色礁石染成了黑色的礁石,

所以后来就叫成黑石礁。

师:同学们了解的真多,老师也收集了许多的资料,看你们刚刚讲了那么多,老师也想讲一讲。看幻灯解说。

师:这张图片是日俄战争时的谈判所,也就是著名的五间房,你能不能呢个猜

生:可能只有五间房子 生:可能就只有五户人家。 师:真相在这里。幻灯展示。 四:小结

师:通过以上我们的探究可以发现,像行政区很多都是以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来命名的,旅游景点的背后通常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而社区街道有许多是以人的姓氏来命名的。这节课老师可是收获了不少,你有哪些收获呢?地图的背面有一张调查表,请你选择自己熟悉的或者感兴趣的

2、3个地名,把它们的来历简单的写上去。(老对看看补充)

师:对一座只有百年短暂历史的城市——大连而言,路街地名是城市记忆的重要功能,它可以激发市民对自己城市的热爱,加深外地人对这个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一个年轻城市的知名度,增添城市的魅力。同学们请看,这是老师为我们家乡名称的来历办的一份小报,其实我们大连还有很多有趣的地名,美丽的传说,请同学们从地图上或生活中继续收集你感兴趣的地名的相关资料,下节课我们就像老师一样做一份家乡名称来历的小报。别忘了要带齐相关用具哦!

单元四 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

一、课题的提出

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病虫害肆虐,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09年12月8日,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2009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此外,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芬兰和德国学者公布的最新一项调查显示,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南太平洋中的岛国:图瓦卢,将可能是第一个消失在汪洋中的岛国。

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本次大会的主要目的是讨论温室气体的减排。这次大会被众多环保人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机会”,有110个国家的领导人和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超过1.5万名各界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之后,低碳这个概念席卷全球,倡导低碳生活成为当下社会生活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

所谓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倡导低碳生活,就是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生活消费,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大气环境的目的。譬如少吃一点肉、少用一度电、少浪费一滴水、少买一件衣服、少浪费一张纸等等,都是很好的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实践和倡导“低碳”生活,以此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二、活动三维目标及时长 1.三维目标

①知识目标:了解温室效应的概念;知道低碳以及低碳生活的概念。 ②能力目标:提高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低碳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调查统计、参观、搜集和分析处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了解倡导和实践低碳生活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宣传和实践低碳生活的热情,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

2.时间安排 ① 活动总时长

安排一个月时间,开展本次主题研究性学习。 ② 分阶段时长

根据总时长的时间安排,本次活动按照以下步骤和时间安排,实施阶段性计划。 A.初步了解当前全球气候的总体状况,明晰温室效应以及低碳、低碳生活的概念。了解倡导和实践低碳生活的意义。激发兴趣,催生使命感。讨论研究,确定研究课题,明确分工,制定研究计划,指导填写研究性学习开题记录表。

(一个星期左右)

B.参观访问、调查统计、搜集处理资料、分析评价。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讨论解决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协调。

(一个星期左右)

C.继续深入开展研究,指导运用多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一个星期左右) D.汇报交流,论证评价。 (一个星期左右)

三、活动对象:四年级学生

四、活动准备

1.教师: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开结题以及过程性研究记录表、统计调查表、调查问卷、安全教育等。

2.学生:会使用数码相机、在老师指导下制定并填写好活动计划表、及时规范如实填写研究记录表、掌握与人沟通的方法等。

五、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明确研究课题,制定活动计划

(一) 播放宣传片,激趣设境

1.教师导入: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病虫害肆虐,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09年12月8日,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2009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此外,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芬兰和德国学者公布的最新一项调查显示,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如果照此

发展下去,南太平洋中的岛国:图瓦卢,将可能是第一个消失在汪洋中的岛国。

2.播放短片,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交流讨论,确定研究课题

1.导入: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本次大会的主要目的是讨论温室气体的减排。这次大会被众多环保人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机会”,大会之后,低碳这个概念席卷全球,倡导低碳生活成为当下社会生活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所谓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倡导低碳生活,就是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生活消费,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大气环境的目的。(譬如少吃一点肉、少用一度电、少浪费一滴水、少买一件衣服、少浪费一张纸等等,都是很好的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实践和倡导“低碳”生活,以此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思考交流:你想研究哪方面的内容? 3.引导归纳子课题 ①我的低碳生活。 ②我们离低碳生活有多远? ③倡导和实践低碳生活方式的意义? ④低碳技术最先技术成果。 ⑤低碳生活方式,我们能做些什么?

(三)明确分工,指导填写方案

1.研究内容确定了,用什么方法开展研究呢?

2.组织讨论:以实地走访调查法、查阅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多途径多方式开展研究。

3.自选子课题,确立分工。

①自主选择研究内容,确定研究小组。

②讨论选出小组长,根据个人特长,明确各人分工

六、活动效果

“这次活动很有意义,低碳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不应该只是一种宣教,而应该

真正地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中„„”一个学生在交流活动感受时说出了孩子们的心声。

低碳的生活是一件非常环保和文明的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实,低碳的生活离每个人都很近,只要多注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就可以起到降低能耗的作用,促进环境的保护。通过将近一个月的研究性学习,师生都有很大的收获。我们不仅懂得了什么是低碳生活,还懂得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低碳生活应该怎么做,意义更为深远的是了解了低碳生活与环境保护的密切关联。

首先,孩子们通过“我的低碳生活”调查体验活动,了解了“低碳”、“环保”,认识到地球的环保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不少学生还通过网络为“低碳生活”提出“金点子”,完成“低碳生活调查报告”,成为低碳生活的践行者。

其次,孩子们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得以较好培养。在调查、实验、收集处理信息的时候,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最终,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持续开展,以及向生活实际的拓展延伸,我们欣喜地发现,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变强了。家庭生活中,掌握了不少低碳小窍门,从日常生活细节做起,最大限度地减少一切可能的消耗。校园生活中,本次活动的开展使全班师生的环保行为,如节约水、电、纸张和粮食已经转化为自觉行为。

总之,《低碳生活与环境保护》的有效开展,学生们已初步了解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道理,关注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环保意识我来传扬!

单元五 走进书世界,书香满校园

一、指导思想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新教育实验的形式下,我校深入学习新教育的丰富内容,营造浓浓的校园书香氛围,推出“建设书香校园”的活动计划。开展各种形式的师生读书活动,力争通过“建设书香校园”的活动,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打造学生的人生底色;努力建设师生的精神家园,全面提升师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也为建设书香社会,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围绕“建设书香校园”这一主题,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性地开展全校性读书活动,营造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学生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在校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

三、活动目标

1、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阅读目标,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突出学校书香校园特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全面提升学校创新力和竞争力,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在校园内营造一种“书声朗朗,书香满校园”的良好氛围,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和生活需要。

3、积极倡导“我与好书同行”的思想,努力践行“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信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读写能力,夯实文化底蕴,陶冶情操。

四、活动主题

走进书世界,书香满校园 五 、活动口号

1.与好书做伴,与经典同行。 2 .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

3.走进书世界,书香满校园。

六、读书活动的总体要求

(一)书香校园的氛围创设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突出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醒目的位置张贴创建“书香校园”的宣传画、警示语等。

2、中队环境建设。每各个中队有自己的书香氛围特点,学习园地、黑板报等主题鲜明、题材新颖、内容有创意,给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阅读环境。

3、完善中队图书角。各中队选一条喜欢的标语口号贴在图书角,充分利用学生的图书资源,围绕班内“阅读主题”充实书柜。

4、创设校园阅读——利用晨读和午读学校全体学生进行阅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二)对学生的要求

1、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每天晨读课要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

2、各中队辅导员组织班级晨读和午间阅读。

3、在读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育生活实际,每个学生写读书随笔。

八、活动具体安排

1、营造书香班级氛围:通过召开主题少先队活动课、制定相应的制度、各中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督促、激励学生积极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1)学校提供阅读书目,每天利用晨读和午读的时间组织同学们读书。 2)每个中队把同学们分成各小组,每组轮流写读书随笔,每周每人一篇。 3)每组学生有专一的阅读笔记。在阅读课上,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学生每周至少写一篇,语文老师每天检查一次,期末进行学生读书笔记展评活动。每个班每个组的组长每天要收好读书随笔,交给老师及时批阅。

2、开展 “课外阅读比赛”活动,让学生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言名句、心得体会等记录下来。

九、活动总结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说明利弊型论说文下一篇:什么才是孝顺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