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论文

2022-04-3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网络政治参与是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大学生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榜样示范作用的发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需要优化网络政治参与环境、提高参与者主体素质、积极引导其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同时,强调网上与网下政治参与的结合。

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论文 篇1:

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分析

摘 要 有效性是政治参与的一个基本问题。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由于目前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而导致参与的有效性较低。本文拟从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心理因素分析影响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的因素,进而提出提高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 公民 网络 政治参与 有效性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中国的迅速发展,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参与方式不仅仅得到了广大公民的关注和参与,也得到了政府的接受和认可。尤其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例如“两会”、“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都得到了公民热烈的网络参与。但是在网络政治参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网络政治参与的诸多问题。下文将从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的角度来分析如何扩大和规范中国公民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

一、网络政治参与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含义。

网络政治参与作為近几年来才在中国兴起的政治参与方式,是指公民通过网络的渠道合法的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因而,网络对于公民的政治参与具有工具性意义。公民通过网络就国际国内重大事件表达自己的意见,对政府工作进行评议、提出建议,表达与自身相关或者关切的利益诉愿,是公民行使自己政治权利的重要表现。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1、自由的政治参与。网络具有互动性、累加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公民具有平等的网络主体地位,平等的言论自由权利。网民可通过各种有效形式,例如论坛、博客等对国家大事发表政治见解,交流政治观点,表达政治态度,探讨政治问题。网络给政府提供了舆论平台,同时也为网民提供了利益表达、政策评价的平台。

2、理性、非理性并存的政治参与。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人格的自主性,而公民政治人格的成熟程度以及其政治价值取向就决定了其在参与网络政治的时候也会带有个人的政治感情倾向,这种倾向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也可能是理性与非理性交织的状态。

3、网络政治参与的“蝴蝶效应”。网络具有一种“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一个小小的事件经过网络的渲染就可能被放大。这种放大效果可能是正面的效果,例如贪官的曝光;也有负面的效果,例如某银行高管携巨款出逃,消息曝光可能会带来挤兑风险。这种蝴蝶效应的结果导致了网络政治参与的难以控制性。

4、网络政治参与的弱政府状态。尽管网络政治参与的客体是政府政治,然而正因为如此,就使得政府处于一种相当尴尬的局面。因为政府是网络民意的被监督者,如果这个被监督者过分地干预到公民的政治参与方式,也不是很理智的行为,政府在网络政治中到底如何定位,是个十分敏感的话题。

以上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的分析,一方面说明了网络政治参与的正面价值,另一方面也揭露了网络政治参与的负面价值,其负面价值往往就会导致网络政治参与的失效或低效。为了适应网络化对政治参与的挑战,必须承认和接受网络政治参与这一新型的政治参与方式;也要对网络政治参与进行适度的规范,使之不偏离民主政治的方向。针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失效性,相应要做的是如何提高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

(一)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的含义。

政治参与的有效性,是指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否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政治体系的运行状态,这种改变应该体现在制度的创制目标、制度的创制规则及制度的创制结果上 。按照这种理解,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是指公民通过网络的方式参与政治生活能否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或影响政府政策决定、政治体制运行以及政府政治行为。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前提条件,这是决定网络政治参与是否有效的前提;第二是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程度的因素。

(二)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的前提。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的前提,是针对网络政治参与本身而言的,当网络政治参与本身都不存在或者条件不成熟,就很难言及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网络政治参与的前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网络硬件设施的完善程度,主要是网络的普及程度及信息传播技术的成熟程度。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互联网的第一大用户国。截至2008年2月的数据,中国网民人数超过2.21亿,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根据一份世界经济论坛《全球信息技术报告》的数据,2008年中国大陆的互联网成熟度指数排在世界第五十七位 。可以说,中国已经具备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硬件设施和足够的网络政治参与人数。

2、政府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认可度。任何方式的政治参与,都是要以影响政府政治为目的的,而影响政府政治的前提就是政府认可这种政治参与方式。在近几年中共及中国政府最高领导人多次通过网络与网民对话的事实中可以得到肯定的结论。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人大闭幕后会见中外记者时,温家宝总理这样评价:“我从群众的意见当中,感受到大家对于政府的期待和鞭策,也看到了一种信心和力量。”

(三)影响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程度的因素。

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程度到底有多高?即网络政治参与能多大的程度上影响政府行为及其体系。任何事件都是主客体综合作用的结果。陶建钟认为,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实质上取决于两个自变量,一是参与的质量,二是政治系统的抗压能力 。尽管对于这两个方面的概括有分歧,但是分别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影响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我们可以从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和客体两方面来分析影响其有效性程度的因素。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参与网络政治的公民,客体是政府政治,主体与客体各自的状态或者两者的综合表现都会影响到网络政治的有效性程度。

1、从参与网络政治的公民角度来看,影响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程度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心理基础。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说,公民的政治心理基础决定了公民以什么样的态度进行网络政治参与。阿尔蒙德曾把政治文化划分为三类:狭隘观念者的政治文化、顺从者的政治文化和参与者的政治文化 。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属于顺从性政治文化,由于政治文化的“守旧性” ,即便走入民主政治的今天,在公民中仍旧有这种顺从性的政治心理。中国的政治参与尚处于动员型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将极大提升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网络政治参与将逐步由动员型政治参与向积极型政治参与转变。

(2)公民的政治人格的成熟度。由上所述,中国公民仍然受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即顺从型政治文化的影响,这种顺从型的政治文化必然会影响到公民现代意义的政治人格的成熟。所谓现代意义的政治人格,即是指公民具有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政治价值取向。这些政治人格的成熟程度极大的影响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质量,也决定了公民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有效程度。

2、从网络政治参与中政府的角色来看,政府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作用也极大地影响到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

在网络信息方面,不论政府对于信息的控制程度有多少,可以肯定的是,政府具有控制信息的能力。政府对于信息的控制有两种表现:第一种表现是信息不透明或者称信息官僚化。政府由于手中拥有的强制力资源,对于信息的传播,有最终的决定权。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披露的信息往往存在报喜不报忧的现象,瞒堵不利于己的信息传播的现象比较常见。信息不透明的后果就是使得公民处于一种信息盲区的状态,一旦这个信息以某种特别的途径得以泄露出去,公众就往往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这种感觉必然会导致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激愤心理和行为,加之网络的推波助澜,就会使网络政治参与偏离了民主的价值取向。第二种表现是信息两极分化即信息不对称,一部分人知道信息的真相,而一部分人知道的只是一部分现象甚至是夸大或者错误的信息,这种信息分化的现象的后果就是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而不知情的网络政治参与者往往就会受到这种信息的干扰和误导,从而影响到其正常的政治判断,也为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带来威胁。

三、提高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的措施

基于以上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

(一)完善网络政治参与的网络平台。

完善网络平台是提高网络政治参与的基础性工程。目前的网络政治参与主要依靠于各级党政机关主办的网站,各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以及各大主流论坛。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建立一种规范性的网络参与平台,从参与的标的介绍、参与的实时追踪以及参与的结果尽量做到公开,使参与者意识到自己在此次参与中的作用。目前还有一个争议性的问题是要不要实行网络实名制,实行实名制对规范网民的政治参与、提高政治参与的有效性有很好的作用,但一定程度上也威胁到了公民的隐私权利。建议在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前提下,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标的实行隐私等级分类。

(二)以主流舆论引导大众舆论。

如何保证大众舆论不偏离主流舆论的方向,始终使群众舆论不被别有用心的政治群体和个人所煽动左右,是提高政治参与有效性的直接手段。对于一些不利于主流舆论的声音,党政部门不应只用删除和屏蔽来回避问题,而应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参与辩论,澄清事实,战胜谬论,取得信任。

(三)在网络政治参与实践中培育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

政府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合理定位问题,已经不能停留在陶建钟认为的政治系统自身的抗压能力的层面上了。政府不仅仅要抵抗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利的影响,更需要做的是如何确立自身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形象。笔者认为,这种形象应该是政府公信力的重新回归。而最根本的还是将信息尤其是政府自身的信息置于阳光之下。给公民一个政治参与的一个平台,让之成长为现代的政治人,对政府本身而言,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可以预见,网络政治参与的程度与有效性是一个整体正态相关的关系。

(作者:罗洪刚,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政治制度;孟浩,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政治制度比较)

注释:

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293頁.

陶建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分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6).

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7月23日第10版.

科技日报,2008年4月18日第12版.

尚久宾.网络与民意从两会看我国政治参与的新特征.党政论坛,2006(8).

曹沛霖主编.比较政治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75页.

阿尔蒙德.小鲍威尔主编.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商务印书馆.1993,第229页.

作者:罗洪刚 孟浩

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论文 篇2:

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的提升

摘 要:网络政治参与是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大学生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榜样示范作用的发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需要优化网络政治参与环境、提高参与者主体素质、积极引导其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同时,强调网上与网下政治参与的结合。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指“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大学生,以网络为媒介,通过政治信息网上发布、网上选举、网上利益表达、网上评论、网上讨论、网上民意调查、网上信访等方式参与政治生活并试图影响政治过程的意识和行为”[1]。随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的推进,我们发现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效果并不理想,比如:网络政治参与率低;参与主体素质有待提高;网络政治参与互动少;网上参与与现实参与脱节等。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提升的重要意义

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传统的政治参与体现为刚性的时空限制、集权型的政治信息、严格的资格审查、人大代表的代议制、自上而下的单一控制等特点。网络的便捷性、多元性、互动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则打破了传统政治参与的局限性,其最大差别就是:时空的无约束性;多主体交互性;意见表达的自由性;信息的多元性、资格审查的松懈性等,从而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了便利和捷径。“通过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践,大学生们亲身体验了政治生活的意义,获取了政治知识和政治能力,了解和感受了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力、义务和责任,切实体验了现代政治生活的民主性,民主参政意识逐步得到增强。在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大学生学习政治文化、认识政治现象、交流政治经验,并且获得适应网络政治生活所必需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技能,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稳定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推动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1]

促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利用网络获取、了解政治信息;利用网络表达政治意见、诉求,讨论现实政治议题;利用网络渠道取得与政治领导人、政府机构的对话机会;利用网络发起现实的政治运动[2]。但是,目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情况并不乐观。据调查,“上网者中,从未参与过网络政治问题讨论的受试者比例达60.5%,28%的受试者参与过1—2次讨论,5.9%的受试者参与过3—4次,5.6%的受试者参与过5次以上。对于“在线浏览政治问题的频率”这一问题,58%的受试者选择“从不”或“每周少于2小时”,选择“每周5小时以上”的只有15.5%”[3]。可见,当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次数少、参与水平低,大多停留在对政治信息的浏览和感性认识基础上。因此,要真正达到政治参与的目的,就要使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

发挥网络政治参与的榜样示范作用。网络政治参与突破了资格限制和时空限制,为全民参与提供了可能。网络政治参与主要以青年学生为主。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文化知识丰富、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视野开阔,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国家未来的掌舵者。以大学生为主体,借助网络互动平台参与政治,可以为网络空间社会树立良好的榜样,以他们丰富的知识影响一批人,感染一批人,对净化网络政治环境有积极效果。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措施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是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和结果符合网络政治参与的目的的程度和效度。要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必须从信息源头、空间环境、主体素质等多方面抓起。

(一)优化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环境

“网络既是政治参与的工具,也是政治参与的途径,同时还是政治参与的场所。”[4]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社区、主题论坛、微博(微信)、贴吧等载体,参与政治生活。网络政治环境不同于现实政治环境,带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存在很多不安全的隐患,比如信息的不确定性、纪律的松散性等。优化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环境,是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的基础。

首先是促进网络社会环境的规范、保证网络空间的生态性。加强技术研究和法制建设,加强对网民的政治行为的监督,规范网民的政治参与,形成和谐的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其次是要优化网络政治信息环境。传统政治信息主要集中在政府和相关行政部门手中,对于要发布和公布的政治信息都会进行事先的审查和筛选,有绝对的中心,政府就是信息的掌控者。网络的虚拟性,打破了信息的绝对控制,网络政治信息表现为多元化、多中心辐射型。没有固定的中心,也没有绝对的权威。因此,网络发布的政治信息要尽可能地做到客观、真实、科学。对于他人发布的不良信息及时举报、澄清删除,对于片面信息要迅速纠正。

(二)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素质

主体素质决定了政治参与的程度、水平以及效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最基本素质是具备计算机网络技术。其一,了解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互联网系统的基础知识。其二,掌握多媒体技术。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生动活泼、色彩多样。大学生要懂得多媒体技术,能够制作网页、使自己的政治参与更具有现代性和网络性,能引起他人注意,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政治参与得到他人的支持,得到更多共识和赞同。其三,大学生必须具备信息处理能力,能分清信息的真假、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真实度。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对其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发生长期稳定的内在作用的基本品质,是社会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在人的心理中形成的并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大学生过硬的政治素质表现为坚定的政治方向、明确的政治态度、高尚的政治信仰、积极的政治行为。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要加强网络伦理道德素质的培养。在网络空间,网民身份的复杂化和隐匿性,降低了道德失范的成本。一些不法网民便借机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违背社会道德,做出不法行为。作为大学生,要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引领者和榜样示范者。首先,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政治参与行为合乎道德理性。其次,积极树立道德榜样。不随意攻击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不对他人进行恶意的“人肉搜索”。最后,坚决与违背网络伦理道德的政治参与行为做斗争,进行规劝和引导,甚至投诉、举报。

最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所有行为必须遵循《宪法》的相关规定,不得做出违背宪法的行为。明确网络法律法规,了解网络法规的相关内容,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和要求,明确网络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最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促进网络政治参与法规的建立和健全,做到“有法必依”,成为网络法规彻底贯彻的执行者。

(三)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引导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不是规避了政府的干预,反而更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这是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的根本保障。

第一,对网民的利益表达或者意见申诉要及时互动。政府需要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及时评价,对大学生网民提出的问题及时地解答,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迅速反馈。只有积极地回应,才能激发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对不良的政治信息或者政治行为进行教育引导。针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和无序状态,政府要及时进行调控,对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进行实时监控,对积极地参与行为予以支持和鼓励,对一些带有破坏性的行为和不良的政治信息进行及时更正。

第三,及时、准确、全面地发布政治信息。网络政治参与虽然打破了传统政治参与的“信息中心论”模式,但是政治信息的控制权仍然掌握在政府手中,官方话语的权威性并没有消减。某种程度上,网络信息浩如烟海、瞬息万变、真假难辨,网民迫切希望政府能有所作为。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信息一定要准确、全面、真实,否则政府的“公信度”就会大打折扣。

第四,建立健全的网络政治参与法规、监控机制。制定相关的网络政治参与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对违背网络政治参与法规规定的行为进行严惩,从法律的角度对其进行行为规范。结合网络伦理道德建设,“以德治网”和“以法治网”相结合,使网民的“他律”逐渐向“自律”转化。

三、大学生网上政治参与与网下政治参与相结合

首先,大学生网上政治参与为网下政治参与提供参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关注,是因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结果为现实政治决策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意见和决策的参考。近年来,“两会”期间,国家一些部委负责人、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通过网络媒体就国家和社会发展问题,与广大网民进行互动讨论,听取网民意见,了解网民的需求,然后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有利民生的政策。

其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为将来的现实政治参与积累了经验。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浏览政治信息,表达政治意见,进行多元沟通和交流,可以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政治素养,增强政治敏锐力,全面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为以后参与现实政治打下了坚实基础,更好地融入现实社会政治体系。

第三,现实政治参与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归宿。网上意见表达、民意选举、利益诉求等,终归要在现实中得到解决。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政治意向的表达,更要以实际行动来影响政治决策,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网络信息是对现实社会的虚拟反映,只有将网络政治参与与现实社会政治参与相结合,才能全面促进民主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志国.浅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含义及产生的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09(18).

[2]罗迪.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J].中国青年研究,2007(3).

[3]陈炳,贝静红.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与调控策略——基于浙江省高校的问卷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

[4]李斌.网络政治参与的机理初探[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8).

作者:严春蓉

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论文 篇3: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青年自媒体政治参与有效性探析

摘要:青年作为自媒体用户的重要群体,是增强自媒体政治参与有效性的关键。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着手,分析自媒体下青年有效政治参与的实质,得出提高有效性的策略,以期在当前自媒体环境下对提高青年群体政治参与的效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媒体;青年政治参与;有效性

1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有效政治参与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公民的政治参与问题。在自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参与思想仍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广大人民有效政治参与的前提。列宁提出:“不是人民应当服从官吏,而是官吏必须服从人民”。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参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政治参与也给出高度评价:“通过选举以外的制度和方式让人民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政治参与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要做到有效的政治参与,需完善以下内容。

1.1政治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包括青年在内的人民群众是政治参与的重要主体,而主体的数量是参与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一国的事务若只由少数人或者部分精英人物来管理,那么该国的政治制度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这种政治参与形式可谓是缺乏有效性的。提高政治参与的有效性既要保量又要保质,量即确保政治参与主体的广泛性,确保人人都能参与到国家生活、社会事务的管理中来,尽可能让大家自由表达观点,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展现个人的家国情怀,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与广泛的社会认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重视政治参与的主体性问题,邓小平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指出:“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邓小平尤其重视科学技术,注重让知识分子参与到政治生活中。以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领导集体都坚持政治参与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1.2政治参与实质的有效性

政治参与要保量,更重要的是保质,首先要增加政治参与目的的实效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已经不仅仅将政治参与的目的定位于实现物质利益,尤其是青年群体,他们往往拥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比较关心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他们拥有满腔家国情怀,希望展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马克思主义强调公民政治参与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实现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重行为。其次,注重政治参与过程的公平性。在政治参与过程中,每一位公民都是平等的,无论阶层、职业、文化程度等的差别,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参与到政治生活,不受外界限制。最后,确保政治参与结果的公正性。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将政治参与只是作为一种形式化的活动,导致政治参与的质量下降。因此,要从多方面确保政治参与的公平性与公正性,以提高政治参与的有效性。

1.3政府回应的及时有效性

群眾的政治参与是单方面的,只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意见,要使结果有效必须要得到政府的及时回应,否则政治参与只是空有其表而无实质作用。政府对公民的利益诉求进行回应,解答公民的问题,满足其要求是政府的责任。尤其是网络发达的现时代,民众通过网络自由表达利益观点的行为普遍化,政府更应该保证回应的及时性,通过官方网站、微博等方式解及时答民众问题,由被动无效回应向积极主动回应转变。有效政治参与离不开政府方面的及时回应,离不开回应制度的规范实施。

2自媒体环境下青年政治参与效能的影响因素

青年群体占据自媒体用户的大多数,青年人具有思想活跃、受教育程度较高、个性化突出等特点,因此更倾向于在微博、贴吧一些平台发表看法。自媒体的隐蔽性、灵活性、及时性与交互性等特殊性为青年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便利,然而青年群体在利用自媒体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其政治参与的效能受到影响。

2.1青年的非理性政治参与

自媒体一方面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又夹杂着许多良莠不齐的信息,而青年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阶段,甚至有的青年价值观比较混乱,无法去辨别信息的真伪,无法有效地提取信息并合理利用。由于自媒体的隐蔽性,网民都披上一层外衣变的隐形化,从而会有意或无意地发表一些非理性的言论,例如炮制一些虚假言论误导民众,制造一些假象欺骗群众,夸大事实。这些大量的不确定信息也会使青年的心理判断出现多元化的倾向,加之意志力薄弱的主观因素,青年很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而产生迷茫、焦虑的心理现象,进而对政治参与缺乏主动性。若不能及时对青年进行正确引导,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将会大大降低。青年通过自媒体进行政治参与的同时,也会表现出过激的行为,容易情绪化。青年将个人主观情绪带入其中,通过自媒体快速的传播,错误的声音被放大,掩人耳目,加剧了政治参与的情绪化倾向,影响青年自媒体政治参与的效度。

2.2青年的无序政治参与

尽管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广泛覆盖,自媒体传播快捷便利,但是在信息拥有量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形成了所谓的“数字鸿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在网民规模中只占少数;网民中城市青年人口也要远远多于农村。我国地区之间生活水平、教育水平差别较大,因此不同地区的青年群体政治参与的素质也不相同,地区的不平衡性影响青年自媒体政治参与的效能。自媒体是个人媒体,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发表政治言论,甚至恶意传播虚假的不良信息,而青年人思想波动较大,生活压力较大,往往痛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在非理性思考的情况下盲目地发表一些痛恨社会、批评政府的言论,被心机分子利用。青年的价值观尚未稳定,盲目崇拜一些“意见领袖”,在表达政治观点、参与投票等社会政治问题中出现盲从现象。

2.3政府回应制度的不健全

青年群体政治参与意识有所增强,表达政治见解、投票支持公职人员的行为增加,但是政府方面的回应尚不完善。大多是青年单方面的参与,很难得到政府方面的有效回应,而且目前我国政府回应制度尚不健全,民主治理能力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年自媒体政治参与的有效性。自媒体环境中社会舆论倒逼各级部门政府网站、政府官方微博等回应民众诉求的平台随之而生。但事实上政府网站、微博、公众号等平台大多存在内容更新慢、信息不中立、“报喜不报忧”、回避敏感问题(大多数却是青年关注的社会问题)等现象。政府对青年的诉求回应不及时,不能满足青年的需求,致使青年群体对政治参与的冷漠,降低青年自媒体政治参与的效能。

3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提高青年自媒体政治参与有效性的策略

3.1發展经济,扩大青年群体政治参与规模

前文提到利用自媒体参与政治社会生活的青年数量存在着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数字鸿沟的存在加剧了青年自媒体政治参与的不平衡性,降低了青年政治参与的效度,因此要尽可能地将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青年纳入自媒体政治参与的范畴,扩大青年群体政治参与的规模,进而提高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发展经济是根本之策,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当地青年才能有经历有条件接触更多的网络信息,才能增强政治参与意识,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政见和利益需求。正如美国社会政治学家安东尼·奥罗姆所言:“处于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参与政治的比例必然要比处于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高些。”经济发展能够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之间的差距,促进政治发展,促进青年有序政治参与,扩大青年自媒体政治参与的规模,逐渐消除政治参与中的不平衡性,提高青年自媒体政治参与的有效性。

3.2提升青年媒介素养,理性使用自媒体

政治参与者的素质决定了政治参与的目的、方式和效果,对政治参与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作为充满理想的青年,要想运用自媒体平台来合理表达自己的政治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就需要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了解当前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增强自身的政治判断力,塑造政治责任感,提升其利用自媒体进行政治参与的能力与素质。青年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需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增强自身政治参与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青年要以正确的思想来武装头脑,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正确地指导自己的政治行为,不被错误的、腐朽的信息所迷惑。青年群体个性要强,容易激动,在自媒体政治参与过程中要控制情绪,识破一些煽动性言论的本质,不要带入情绪去发表过激言论,培养善于理性思考的能力。

3.3实现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效结合

自媒体虽然具有自主、方便、快捷等优势,但自媒体政治参与缺乏有代表性的、具体的核心人物,更多地依赖网络舆论的力量。然而自媒体平台无组织无纪律,更多依赖舆论的力量,很容易被一些有心之人利用,借助青年人的同情心来捏造虚假信息达到某种目的。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只能单方向地向公众发布信息,不能实现双向互动,在内容上处于垄断地位。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各有所长,各有不足,因此需要将二者结合来提高青年自媒体政治参与的有效性。为了避免青年的非理性政治参与和无序政治参与,青年在自媒体平台发表政见、建言献策等参与政治社会活动时,参照意见领袖的见解,同时需要结合传统媒体的观点和主流信息,以保证方向的正确性。将自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有效结合传统媒体的魅力和方向引导优势,确保青年利用自媒体积极参加政治生活时保持理性的头脑和正确的方向,从而提高青年自媒体政治参与的有效性。

3.4完善政府回应制度,提高运用自媒体的能力

我国自媒体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不仅与青年参与的质量提高有关,还与政府的制度供给密切相关。政府要逐步完善回应制度,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倾听来自青年网民的声音。目前国家与社会通过在线交流、网络信箱、官方微博等形式拓展青年自媒体政治参与的广度与深度,然而实际生活中青年在自媒体政治参与过程中所提出的利益诉求往往被变相忽视,愿望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其家国情怀不能实现,最终会使青年网民对自媒体政治参与失去信心。因此,需要完善政府回应制度,为青年自媒体政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使政府的制度供给与青年政治参与的需求形成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2(02).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美)安东尼·奥罗姆文,张华青、孙嘉明等译.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李小青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行政自由裁量权研究论文下一篇: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