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米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3-03-25

第一篇:认识米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年级30米快速跑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分析教材

30米快速跑是小学低年级跑的重点教材,是发展跑的最基本内容,对学生改善神经和肌肉系统的功能,发展学生的灵敏、速度、力量和协调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项很单调、很枯燥的内容,他们不喜欢机械重复跑的动作。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体育课单调划一的教学结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二、分析学生

学低年级学生对体育课特别感兴趣,课堂上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和竞争意识,乐学、好动、爱模仿、喜欢游戏。但他们对技术动作的学习兴趣不大,注意力较分散不易集中,情绪不太稳定,理解记忆力也不够完善,快速跑虽然简单,但掌握正确的动作对于一年级小同学来说仍然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教学时,要设计新颖、有趣的练习方式和手段,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情境、童话、游戏和比赛等方式,诱导学生进入角色,激发练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体验、感受,从而完成目标要求。

三、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练习和活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本课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围绕“森林之旅”,以童话故事的形式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乐中练、趣中练、玩中练,以跑的各种游戏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跑的正确方法,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

四、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学生乐于参加体育活动,积极认真上好体育课。

2、运动技能目标:在活动中掌握30米快速跑动作。

3、身体健康目标: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

4、心理健康目标:培养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5、社会适应目标:培养协同合作的良好作风。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前脚掌着地,手臂前后摆动,跑成直线。

难点:摆腿蹬地有力,跑得自然、协调。

六、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特点,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

2、自我探究法: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

3、游戏比赛法:让学生在游戏和比赛中活动。

七、器材准备

录音机、每人一条彩带、小沙包

小风车

八、教学流程

(一)受邀作客

教师出示一封信,指名学生读一读,信的大意是:森林王国的动物们邀请我们班的同学去作客,参加森林联欢会。

[设计意图:课始趣生,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创设童话情景,使学生马上进入兴奋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出发途中

导语:谢谢森林王国的邀请,让我们乘上火车,通过小桥,翻过大山,钻过山洞,一路前行,开始我们的森林之行吧。

1、乘火车:每组学生一手搭前面学生的肩膀,一手在腰间模仿火车轮子转动,在汽笛声中分组出发。

2、过小桥:用前脚掌着地通过两条平行线,体会前脚掌着地的动作。

3、爬高山:大腿抬高模仿爬山动作,体会大腿高抬的动作要领。

4、钻山洞:两个学生面对面高举双手搭成山洞,学生依次通过。

[设计意图:紧紧扣住故事情景发展主线,有意识安排热身活动,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渗透主教材重、难点,为后面学习30米快速跑作了一个铺垫。]

(三)趣味跑步

导语:森林王国到了,看,小动物们都跑过来欢迎我们了。他们要和我们一起来联欢,进行趣味跑步。

1、按要求进行30米趣味跑:双手叉腰跑、双手放在背后跑、双手抱头跑、左手叉腰跑、右手叉腰跑、脚后跟跑、自然跑。

2、学生比较、交流、讨论:哪一种方法跑得快?摆臂对跑有什么影响?用什么着地跑得快?

3、在学生初步体验和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讲解示范30米跑的正确动作。

4、出示儿歌:前摆在胸前,后摆在腰间,两臂弯又弯,前后摆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摆臂动作。

5、在教师指导下练习30米快速跑。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技术动作的学习兴趣不大,注意力不易集中。本环节安排趣味跑,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动作,在比较中突破重、难点,比单纯的传授更有效。]

(四)比赛争先

导语:我们和小动物一起掌握了跑得快的诀窍,多高兴啊!下面我们要利用学到的本领来比一比,看谁的辫子飞得高、谁的尾巴甩得直、谁的风筝转得快。

1、我的辫子飞起来:把彩带塞在后领口模仿辫子,在快速跑动中让彩带飞起来。

2、我的尾巴甩起来:把彩带塞在后腰模仿尾巴,把彩带塞在后领口模仿辫子,在快速跑动中让彩带飞起来。

3、我的风车转起来:拿起自制风车,在快速跑动中让风车转起来。

4、你追我赶跑起来:四人一组比赛,看谁跑的得快。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机械重复的练习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本环节不断变换跑的形式,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始终在良性的环境中自觉、能动地学习。]

(五)储藏食物(游戏:接力跑比赛)

导语:冬天马上就要来临,我们帮小动物采集、储藏一些粮食吧。

1、教师讲解接力跑比赛的游戏规则,示范游戏方法。

2、学生用小沙包模仿果实,进行接力跑比赛。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围绕本课学习内容安排游戏,让学生体验到参与活动的乐趣,感受到合作成功的喜悦,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六)放松回家

导语:欢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我们马上就要回去了。看,小动物们都来欢送我们了,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跟小动物们再见吧!

1、放松练习: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挥起彩带,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与各个小动物挥手告别,达到放松的目的。

2、学生自评、互评本课情况,说说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本课情况

《一年级30米快速跑》教学反思

30米快速跑是小学低年级跑的重点教材,是发展跑的最基本内容。我在教学这节内容时,避免单调枯燥的说教。特别注重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和方式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

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我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了“受邀到森林王国作客”等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游戏活动,适应各种环境变化,并从中学到了一些简易的动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二、以人为本,求新求趣求乐

教学中,我

根据学生活泼好动,对新事物的追求特别热切,求知欲强,但感知比较笼统,不精确,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激动,缺乏理智控制等生理、心理发展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将趣味性,游戏性与技能类的内容合理安排,科学艺术性的搭配,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

三、以人为本,转变教学方式。

我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尝试练习,讨论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不同层次学生自主选择最佳的且适合自己个人实际的方式练习等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清新的、活跃的、宽松的、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与锻炼的愉悦。 如果我能与学生在课前交流了解的再深入一些,对学情分析得再全面深入一些,教学设计再合理一些,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二篇:认识线段教学设计与反思

认 识 线 段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页例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端点 端点 (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2、寻找线段。

(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

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 (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

(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 生1: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2: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3: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

3、折线段。

(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

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

(2)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长方形纸折折,看看怎样折折痕最长?怎样折折痕就比刚才老师折的短? 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自己的折法,总结对角折时折痕最长。

4、画线段。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 生1:线段是直的。

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

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

三、 方法应用及课堂检测。

1、判断线段。

师述:只要符合(1)直,(2)有两个端点和两个特殊标志,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线段,和它的位置是没有关系的。

2、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 )条 ( )条 ( )条 ( )条

3、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 • 小结: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4、下面有三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

• •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三条线段。

5、下面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 •

• •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点,可以画六条线段。

6、填一填。

线段是( )的,有( )个端点。 三角形由( )条线段组成。 正方形由( )条线段组成。 两点之间可以画( )条线段。 线段有长短吗? ( )

2、画一画。

(1) 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2) 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3) 画一条比3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师:小朋友,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7页练习一的第

7、

8、9题。

板书设计:

认 识 线 段

线段的特征: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

量线段 画线段

教学反思:

1、在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上,我通过“拉线段——找、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连线段”五步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认识、理解直至掌握线段。这样的设计是完全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也十分切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

2、“线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到这一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表象认识,但是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概念,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引导学生将直观物体和抽象概念搭建桥梁,实现过渡,在现象和本质之间通过有选择地观察和总结,使线段这一概念的基本特性突现出来,真正实现对概念本质意义的建构。

3、不管是教学的细节,还是教学的环节,也不管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如果我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敏锐地抓住教学的契机,并满足学生真实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堂课就应该能更精彩。一堂课是由许许多多的教学细节与教学环节所构成的,而课的成败,也恰恰体现在这些教学细节与环节的设计与处理上,对于我的课堂而言还需从细节上认真把握。

第三篇:认识液体教学案例与反思

激趣、质疑、探究、收获

——《认识液体》教学案例与反思

长阳县磨市镇高家岭小学 官守香

实施前的设想: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液体,了解液体的常见性质,引发学生对液体其他性质的认识,在探究液体性质的过程中,学习会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研究以及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图画)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达出来,促进学生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与分享的乐趣。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水及常见液体有一定的了解,他们会带着对常见液体不同的认识来到教室的,有的学生对食用油、调料很熟悉;有的学生对蜂蜜的特点了解不少,有的学生对玩水情有独钟,认识得很深刻,有的学生从书本上得到不少关于液体的知识。他们在课堂中将要共同探究并分享研究成果,预测液体具有的各种性质,用自行设计的方法研究比较各种液体,分享他们在研究中的新体验,这无疑是令人期待的!

本课时在材料选取上,我选用了四种常见液体:水、食用油、牛奶、蜂蜜,它们既是学生最熟悉的也是最安全的 (每种液体都可以用尝的方法研究)。通过对它们的观察、研究,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即使是最熟悉的物质,也有不为人熟知的特点。科学研究并不神秘,而且随时可以进行。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原则,让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长期坚持下去,必然会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避免千人一面的结果,在研究中我会避免暗示性的指导,渗透一种意识:学习科学是自己的活动,逐渐摆脱依赖思想,因此把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纳入学生科学学习的体系中。

在教学活动设计方面,我将遵循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用简单易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展开整个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进行预测——讨论研究方法——实验验证——交流研讨得出结论——课后拓展的研究。本课的科学实验方法、实验探究技能的问题,是实现“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最重要的活动环节。

实施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谈话 2.激趣导入:老师这儿有一个谜语,想不想猜? “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做饭洗衣服,都要请它来”。

[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学生兴趣盎然。充分利用学生爱做游戏和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使课的开始阶段,富于趣味性,同时通过游戏必须遵守规则,隐含着公平竞争的教育,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3.谈话:①水是什么状态的物体呢?

②像水这样的液体你还知道哪些? 生:水、油、洗洁灵、蜂蜜„„

二、集中话题,描述所知道的液体性质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也来做一个猜谜语的游戏吧。

师:要求是从液体的特点(颜色、气味、味道)用途来形容,但不直接说名称。大家猜时把答案写在纸上,犯规就扣一分。谁能用它编个谜语?(学生纷纷举手)

生编谜语:有种液体粘粘的,甜甜的,可以润肠这是什么? 有种液体透明无色,人每天都需要喝这是什么?

一种物体白色的、带甜味、经常被作为饮品?

生:(将谜底写在纸上)蜂蜜、水、牛奶„„

[以猜谜语形式,学生参与面广,达到100%。请他编谜语,将液体的性质谜语化,富于童趣既调动学生的兴趣,又避免程序化的导入。学生编谜语时,可能对液体的表述不够准确,但是没关系;可以由别的同学补充,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调动了大家共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提问:液体的性质,不仅表现在颜色、味道、气味,还有许多种,大家还想研究液体的什么问题?

[在学生研究液体性质前,请学生说说想研究液体的什么性质?此活动的目的在于明确研究的问题,树立共享信息的意识。由于研究的问题均来自学生,所以研究时的主体意识更强、参与度大大增加了。]

学生发言板书记录,并标出他的名字。[表达教师对他的尊重] [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不放弃任何一次激励学生的机会,哪怕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是对发问的学生而言它是有价值的!教师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更是呵护了一棵科学学习园地里的幼苗,谁敢断言他将来不会是一位科学家呢?]

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它们含有什么成分? 生:为什么有的透明?有的不透明?有没有形状? 生:重量是否一样?流动起来谁快谁慢?

[这里采用“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在学生确认哪些是液体之后,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渴望了解更多的液体知识。在研究过程中产生许多独特的想法,这些想法是他们原有生活经验与探究过程中的发现碰撞后的产物,同时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冲动。所以学生讨论要研究的问题,既是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教师的需要。他可以借此了解学生想要研究什么,以便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达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的目的,教师努力创设“安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善待同学的“奇谈怪论”因为其中蕴含着创新的思维,希望科学课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放飞思维的广场。]

师(板书记录):大家提了许多问题,很好,你看哪几个适合今天课上研究?

生:重量、形状、流动快慢,滴在蜡纸上

[在探究前鼓励学生对大家的问题进行筛选,分类,讨论确定哪些问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答案,哪些可以在课堂中解决,哪些可以回家进行研究,拓展了学生研究的范围,建立了课内外的联系。分析能力的养成蕴含于每个教学环节中,日积月累终有收获。]

三、探索调查,研究发现液体的其他性质 1.谈话

你们打算怎样利用桌上的这些材料来进行研究呢?请各组先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可以每一组选择一个或两个研究主题,然后考虑一下需要用到哪些材料,研究的方法是怎样的?

2、学生讨论。 师: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打算怎样研究?结果会怎样?预测一下。 生:(讨论、预测、记录)

实验前讨论实验顺序,注意事项: 1)液体的瓶小一点,避免浪费; 2)液体实验注意保持环境卫生;

3)观察研究前,教师启发学生实验用的材料应怎样处理? 4)注:实验前一定进行预测,实验顺序自定,交流时说一说理由。

5)分组实验时,及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6)每组学生观察研究液体的性质,但不统一要求,实验进度快的可以多研究几种性质。

7)研究后比较一下自已的预测与观察结果:是否吻合?

[鼓励学生不要因为暂时的错误而放弃自己的预测,体会到预测也是认识未知事物的一种方法。]

师: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打算怎样研究?结果会怎样?预测一下 生:(讨论、预测、记录)

3、汇报讨论结果。 师:谁说说怎样研究?

生:我提一个问题------这几种液体重量一样吗? 另一生:不一样。

师:准备怎样研究这个问题?

生:蜂蜜和水比重量,两种液体分别放天平的一侧,天平偏向哪一边,哪一边就重。 师:看看谁还有补充?

生(站起来举手):应该多做几次,量要一样多。 生:这几种液体分别比一比,记下结果。 学生研究了一会儿

生:我们认为,油最轻,蜂蜜最重。 师:流动快慢怎样研究?

生:把液体分别滴在倾斜的木板上,观察流动。 师:还有补充吗?

生补充:滴得一样多,距离一样,开始时间必须一样。 师:流动快慢说明什么?

生:快的轻、慢的重,另一学生:慢的粘、快的不粘。 师:谁能用一个词表达出来? 生举手:黏稠。

[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学习活动后,具有了初步的对比实验观念。说明实验验证的观念深入人心,证据支持观点。学生在发言时,教师面带笑容与学生共同分析他们的观点,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所得,在自己的知识水平上再迈进一步。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学观。]

4.学生实验研究 每组都观察四种液体,小组合作;研究过程中发实验表格、专人记录,及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给予学生充足的研究时间,研究结束收拾好实验材料。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研究方法,有一种成就感,它激励着学生进行研究。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他们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与艰辛。而且有的实验需要进行精心地设计,周密的实施,详尽地记录,才有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学生将经历科学历程的熏陶,这对他将来的成长大有益处。]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研究液体的性质,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他们将会发现:

●液体没有固定形状。

●同体积的液体轻重不同。 ●不同液体的黏稠度不同。 ●不同液体的表面张力不同。

●液体具有毛细现象。

5、汇报实验结果,评价小结

全班交流实验方法,展示实验纪录,分享别人的想法、体会探究的乐趣

四、课堂小结

1、 提问: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回答: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液体的性质、密度、黏稠度)

2、我们小组还想研究„„

五、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回去以后对液体作更深入的研究

引导学生研究液体的其他性质,如:表面张力、毛细现象、溶解等,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确定研究的材料和方法等,然后交流。拓展了学生研究的范围,建立了课内外的联系。

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以“激趣、质疑、探究、收获”等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中亲历探究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课一开始,我就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谜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让他们通过自编谜语对常见液体的颜色、气味、味道有了一定的了解,接着提问:你们还想研究这些液体的什么问题?这时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通过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筛选,确定了本节课的研究问题。接着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研究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对实验现象、结论进行预测,以实验来验证自己的预测,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在整个教学中,一环紧扣一环,学生兴致盎然,忙而不乱,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时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虽然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会观察、会说实验现象、也会分析,可就是不会记载,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试验现象,记载的内容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也许学生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只是我们老师没看懂或者不是按我们老师的想法去记载罢了。课后,我问了几个小组,他们说的头头是道,可怎么也和他们记载的不大相同。看来,在科学课堂中除了要注重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也应该培养学生记载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四篇:《认识钟表》教学案例与反思

当阳市太子桥小学 陈先春

(一) 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数和大约几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行为习惯。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 大公鸡是怎么叫的?当公鸡打鸣的时候,人们会干什么呢? 2、公鸡打鸣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还有什么可以告诉我们时间?

3、对了,钟表也可以告诉我们时间。那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二、 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钟面

(1)让学生小组活动:请小朋友们带着这个问题——„钟面上有些什么‟ ,进行观察并且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当学生说出钟面上有12个数时,让学生看清是哪十二个数。

当学生说出钟面上有两根针时,告诉学生: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

其他钟面上缺数字或没有数字以及钟面上另一些针如秒针、闹针等问题若学生没提出,教师可适当补充。

(3)在学生认识了分针和时针后,教师拿几个不同的钟表让学生指出分针和时针,再让学生自己说以及同桌之间互说分针和时针。

(4)教师拨钟,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转动的方向和快慢情况。

2、初步认识整时

(1)那这个钟面上表示的时间你知道?(出示:7时的钟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真聪明,分针指着12,分针指着7,这时我们就说是7时。

(2)那么这几个钟面你会看吗?(练习巩固:1时 5时 11时) (3)观察它们的时针和分针,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

(4)看,这儿还有很多各式各样的钟。出示小闹钟,它表示的是几时呢?你是怎么看的?出示手表(钟面上没有数字),它表示的是几时?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出示“想想做做第7题”电子表和电子钟,它们各表示的是几时?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对了,电子表和电子钟可以直接看数字。

(5)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根据每幅图中钟表上表示的时间说一说,这些小朋友是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吗?

请同桌小朋友互相说说。

(6)说的真不错,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看钟表面认识了几时,下面如果告诉你几时,你能在钟面上拨出来吗?让我们一起来拨一拨。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请小朋友拿出你的钟,第一个拨3时。好了吗,你是怎么拨的呢?(学生说,教师演示)第二个,拨9时。好了吗,谁到上面来拨拨看?他拨的对吗?和他一样的举手。第三个,拨12时。他拨的对吗?为什么这么拨?12时时针和分针怎么样?(重合了)

3、认识大约几时

(1)教师出示例二,这两个钟面上都正好是7时吗?

(2)师拨动钟面,引导学生发现分别是7时不到一点和刚过7时。像这样,7时不到一点或刚过7时,都可以看成是大约7时。(出示:大约7时)

(3)那这几个钟面你会看吗?第一个,为什么是大约8时?第二个,为什么是大约9时?第三个,为什么是大约5时?小结:几时不到一点或几时刚过一点,我们都说成是大约几时。(板书:大约几时)

4、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和钟表交上了朋友,并且通过看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我们认识了——几时和大约几时。

三、 实践应用,质疑反馈

1、画一画

(1)小朋友们说的真好,现在钟表店里的小熊想请大家帮个忙。瞧,这些钟表都坏了,你能帮它修一修吗?下面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77页,看第5题,把这些钟面上少的指针画上去。

(2)说说少了哪根针?你是怎么添的?为什么这么添?

2、议一议

(1)你们真能干。下面我们要来认识一些小朋友,你能分别说说他们是什么时候在干什么吗?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

可以先自己说一说。

(2)为什么都是10时,有的小朋友在上课,有的小朋友在睡觉?

(3)介绍: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时针一天要转两圈,所以有两个10时,上午10时和晚上10时。

3、动一动

跟着老师过一整天。师拨动钟面,让学生完整感受一天,跟随教师拨的时间,学生做出相符动作:睡觉、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饭、上学……

四、 拓展延伸

回家后请小朋友们和父母一起制作一张作时息间表。争取做一个珍惜时间,会合理利用时间的好孩子。

反思:这节课由于我们备课组精心设计活动,从学生出发想学生所难,比如对于钟面上数字的安排特点,我们就设计为首先带学生一起数,在让学生说有几个数,还特别突出

3、

6、

9、12的位置,学生记住了这几个数,对于钟面的安排就心中有数了;再有是很多次的学生动手有好处,第一次拨一拨看针是怎么转的,第二次拨整时,第三次拨大约几时,不断的加大难度,学生循序渐进,掌握较好。

第五篇:《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的认识》是沪教版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内容,《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本课时的教学是基于学生在已经掌握比较轻与重的方法后,对重量单位的初步认识。学生也是第一次接触有关质量的概念。

通过对教材以及教参的学习,了解班中学生的学情后以及学校器具的准备情况后,我定下了以下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能正确读出称的刻度。

2、通过垫一掂,找一找、抱一抱等活动建立克与千克的量感。

3、通过实物,丰富对克和千克的感觉,培养估测物体轻重的意识,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通过教学以及学生的反馈情况,我的总体感觉如下

1、以学生身边的情境引入,让学生感知质量单位就在我们身边,教学反思《《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以学生昨天体检时称体重为切入口,不仅引出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称来计量物品的质量。还让学生互相说一说体重,抱一抱感知对方后多重,巩固比较重的物体时常用“千克”作单位这一发现。通过这一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质量的存在。

2、以多种形式感知,让学生建立量感。

为了能够让学生建立克与千克的量感,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枚2分硬币,让孩子们掂一掂,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还准备了很多小东西,如小橡皮、回形针、双色片,在听的过程中建立量感;带来了酸奶、喜蛋等让孩子们在寻找角落中的重量;也在学生得出比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体时,用千克作单位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那些物体可以用克作单位,哪些物体可以用千克作单位中建立量感;让学生互相抱一抱,体验二十几三十几千克是多重等各种不同的形式体验克与千克的不同。

3、过于急躁,没有很好利用资源。

学习盘秤后,读出三个人的重量时,可以利用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也会更加有兴趣。在互相说一说体重再抱一抱的环节中,可以在抱一抱之前先估一估对方的体重,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以及提高估测意识。

周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下一篇:人事主管入职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