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产业与农业科技创新论文

2022-04-14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高新产业与农业科技创新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一、2007年科技工作回顾2007年山东省科技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高新产业与农业科技创新论文 篇1:

产业融合背景下太原市城郊都市农业创新发展策略探究

摘 要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与广度逐渐加大。农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山西省太原市正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创新模式,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出路。基于此,以太原都市农业发展为例,探索产业融合发展对太原都市农业的促进作用,提出提高太原都市农业发展效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都市农业;产业融合;休闲体验

都市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领域,主要以城市居民生产生活为导向,为城市提供丰富的农产品,满足城市居民对生态环境、绿色景观与休闲解压的需求。提高都市农业发展效率,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发展动力与方向,着重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有资源优化配置效应。在一体化经营过程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支持与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能够实现生产、供给及销售的产业链发展,进而充分体现农业生产的多元功能,美化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休闲体验。因此,产业融合发展对于都市农业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018年8月,太原市政府提出要加快建设都市现代农业步伐,逐步实现都市农业多功能示范区作用,在创新体制机制,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背景下,提出“一体两翼五区”的城郊型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1)一体为百里汾河高效农业综合体;2)两翼为东山休闲农业翼(杏花岭区、迎泽区、小店区)和西山休闲农业翼(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前者主题为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科普教育、沟域经济,后者主题为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创意农业、农耕体验、旅游村落;3)五区分别为循环发展示范区、食品加工区、科技示范区、生产示范区和农业示范区,包含区域及特色农产品,如表1所示。

其中,城郊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以休闲农业作为主要载体,重点开发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全区域化旅游品牌,通过运用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完善乡村旅游配套服务水平,打造太原城郊一小时旅游,主要包括西北部山水人文休闲路线、南部葡乡采摘路线、北部农业生产展示路线与东部生态观光路线。其中,汾河生态综合体贯穿整个城郊,是生态游览与农业展示的主脉络。当地结合宜农社区、特色小镇及现代农业园丰富一、二、三、四、五产业融合发展的渠道与效率。而要实现城郊都市农业的统筹发展,离不开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支持与融合发展[1]。

1 产业融合发展内涵

1.1 概念

产业融合是指以纵向产业链发展为依托,将多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不同产业部门产业价值增值的过程。党中央提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来解决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及城乡融合发展等新时期面临的新问题。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及国际合作与贸易。

1.2 产业划分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根据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顺序,将国民经济部门划分为三次产业。三次产业作为西方经济理论,各国划分标准各有不同。比较普遍的划分标准为: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制造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其中服务业又被划分为4个层次:流通部门、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综合服务部门、社会公共需要服务部门。

新时期,为了更好地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之前三次产业划分的基础上,有些学者加上了第四产业(信息产业)和第五产业(知识产业)。信息技术和知识应用与推广使得各个行业生产的效率实现几何式增长。因此,将信息技术产业和知识产业作为独立的部门划分,体现了人类科学技术新的发展领域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巨大影响。

1.3 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

1.3.1 高新技术链接多领域发展

高新技术链接多领域发展,可以促进传统产业提高附加值,促进传统产业装备机械化与现代化,促进传统产业推出新品种,促进新的产业产生与产业革新等。如信息技术在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及绿色农业中的应用。在这些领域中,信息技術起到了识别、传递、处理及决策等作用;生物基因工程在动植物育种、防治病虫害、防寒抗冻等方面的应用,降低了农业资源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人类对农产品数量与质量的需求,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3]。

1.3.2 产业间渗透延伸

新时期,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人类在更加广泛的空间与产业之间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因此产业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渗透更深、更广。都市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涉及精品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与绿色农业等方面。太原市政府通过循环发展示范区、食品加工区、科技示范区与生产示范区的建设,整合了制造加工、教育服务、科学技术应用与推广、休闲旅游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资源,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附加值,既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1.3.3 产业内部重组

农业部门一般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与渔业,这4个部门之间关系错综复杂:1)种植业是主要的食物与能量来源;2)畜牧业主要提供动力、有机肥料与饲料原料;3)林业主要防风固沙保护环境;4)渔业是主要的食物来源,同时海洋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基因库,也是人类开发比较少的领域。通过产业融合渗透,以生物技术的应用为基础,种植业与畜牧业等农业内部产业之间通过生物链进行新的整合,体现为生态农业与综合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形态。

2 太原都市农业项目建设现状分析

2.1 东山休闲农业区

2.1.1 小店区

华辰农耕园位于太原市小店区东南角张花村,被冠以全国休闲农业四星级企业称号,距市区约20 km,交通便利。华辰农耕园集多种水果采摘、红薯挖掘、休闲娱乐项目、特色农产品加工售卖、餐饮、豆腐制作过程体验、教育参观及住宿等多种项目为一体的农家乐园,门票30元。其中休闲娱乐项目选择性较多,包括攀岩、5D电影、真人CS、沙滩摩托车、射箭、骑马、水上滚球及大冲关等,一票通价格为128元。华辰农耕园通过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大大提高了本市知名度,预约与到访量不断提高。

2.1.2 杏花岭区

采薇莊园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小返乡水沟村,该村被评为首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采薇庄园属于东山生态园区,是太原市杏花岭区“十二五”规划建设项目。该庄园距离市中心约15 km,向东与风景旖丽的九龙山风景区相连。庄园占地约53 hm2,其中以开发的农户合作采摘园区占到40余公顷,已流转土地约13 hm2。采薇庄园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与地理位置优势,充分开展产业融合发展[2]。庄园内休闲娱乐项目非常丰富,包括滑草、昆虫园、漂移等。其中滑雪场占地约9 hm2,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当地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探索多元化的营销方式,包括与第三方合作、直播介绍、直销渠道拓展等,客流量不断增加。

2.2 西山休闲农业区

2.2.1 尖草坪区

药王山中华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马头水乡,占地面积113 hm2,园区内建设有一禅修、二中心、三馆、四基地,园区形成医药种植、养生、特色乡村旅游与医疗一体化产业模式。该园区通过融资引进2亿元,其中1.5亿元用于建设中医药康养文旅小镇,5000万用于主要特色农产品藜麦种植与开发研究。目前已基本完成绿化,并通过直接种植与林下套种,实现山楂、黄芩、枸杞、藏红花、柴胡、杜仲和白芍等中药材的大面积种植。通过产业融合中药材种植、加工,集散产业链初具规模。同时,园区是太原市双创示范基地,可以与众多中医药小微企业展开多元化合作,着力打造中医药创业创新基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必要的技术和交流平台。该园区与山西省农科院、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山西中医药大学及山西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合作,引进大量中医药人才,研发水平不断提高。园区多元化多产业广泛合作,积极响应“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倡议,对于当地经济收益的提高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2.2 晋源区

晋源区依托特色花卉苗木产业,持续推进“百村景区化工程”。其中,古城营村因建于晋阳古城遗址之上而得名,全村现有1万余人,3000余户,其中从事苗木花卉种植的约占60%,该村种植的花卉闻名全太原市,占到太原市花卉苗木市场的70%,因此古城营村又被称为“太原花卉第一村”。晋源区充分利用农业生产优势,积极与康培集团与梅芝园艺等企业合作,积极研发农业生产新型技术,从育种、种植到生产营销,实现苗木花卉产业链延伸,提高了企业与当地村民的收入。数据显示,大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带动周边大量群众开启苗木花卉培育之路,每年增加经济效益约40亿元。

3 都市农业项目建设对策与建议

3.1 整合项目,推出休闲农业旅游路线

可以结合都市农业项目功能服务、交通便利及区位优势,推出专项休闲农业线路,如太太路休闲农业旅游线路五色谷好乐草莓采摘园——华辰农耕园;208国道附近休闲农业线路天泽源草莓庄园——民乐庄园——坤锦园——德民农庄——清石农场。借助休闲农业路线,丰富省内“一日游”、省外“多日游”项目,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休闲娱乐观光综合路线。

3.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消费升级背景下,通过体验评价、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消费者对项目建设的意见与建议,积极推进项目建设改善。提高项目到访体验值,精细化项目功能分区,合理定价。借助优势农业资源与特色产业优势,向市场提供高质量、创新、多元化的服务与体验。

3.3 促进项目多元化开发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户知识文化水平,引导农户开辟多元化个性项目,如“自助餐饮+”“垂钓+”与“采摘+”等复合项目,为消费者提供交流与休闲平台。根据产业融合理论,充分挖掘农业资源、旅游资源与教育资源项目融合潜力,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注重项目创新与消费体验。

参考文献:

[1] 曹扬.太原都市圈发展思路探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4):8-11.

[2] 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2):119-124.

[3] 王素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J].江苏农业科学,2010(4):454-455.

(责任编辑:刘 昀)

作者:赵微

高新产业与农业科技创新论文 篇2:

解放思想 开拓进取为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一、2007年科技工作回顾

2007年山东省科技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据初步预测,2007年全省实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9.2%,全省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0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2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继续快速增长,2007年全省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预计将分别达到43000多件和20000多件,同比增长12%和13%。共争取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重点项目833项,经费13亿元。

(一)始终把发展高新技术,推进结构调整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目标

一是进一步加强了工作调度。提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通知》和《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实施指导意见》,制定了《2007年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导计划》,印发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为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二是大力实施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围绕着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发展的高效能服务器芯片、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先进制造及制造业信息化等15个高新技术产业群,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为纽带,优化机制,整合资源,加强产业链创新,会同省财政厅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组织实施了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经过申报推荐、筛选评审、公示立项等环节,最终确定了40个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力强。三是积极推进以创新型园区建设为核心的高新区“二次创业”。到11月底,省级以上高新区批准进区项目2289个,固定资产投资972.99亿元,同比增长9.7%。高新区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最快、运行质量最好的重要产业基地,科技自主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区域和主要载体。济南市、济宁市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被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日照、聊城、滨州、菏泽和嘉祥5家开发区将纳入省级高新区序列,使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数量达到19家。

(二)始终把建立完善三个支撑体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

1、加快新农村和海洋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攻关,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制定了《山东省建设新农村科技规划纲要》等政策性文件。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认定了莱州市西由镇等5个省级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基地,小麦玉米年均增产11.3%以上。近几年省科技计划扶持的49家企业已经获得省农发行33亿元贷款支持,有力推动了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二是认真贯彻全国科技特派员专项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努力建设科技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目前共选派科技特派员6019名,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共计4414项,试点县农民人均收入增幅14%以上。2007年又有4个县市区被科技部纳入富民强县试点县,使我省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数量达到了11个,省级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数量达到23个,共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支持1700多万元。三是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水平。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12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之一,“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正式立项并启动建设,建成后将大大提高我省乃至我国海洋科学探测和考察能力。

2、加快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一是制定了《关于加强节能减排科技工作的意见》,提出了要瞄准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抓龙头、抓示范、抓突破的工作思路及13项措施,投入经费2000万元,有效地推动了节能减排科技工作的开展。二是山东省继续组织实施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专项,在食品、发酵、造纸、冶金等传统高耗能行业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在东营、泰安、章丘、兖州建设了一批科技示范工程,主推了100项节约型社会建设共性技术,会同省政府节能办推广了40项重大节能技术、40项重大节能装备和40项重大节能示范工程,为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一五”综合能耗下降22%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安排专项经费组织实施“可持续发展十大科技示范工程”。

3、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7]7号文件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积极研究探讨依靠自主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措施。目前通过组织实施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示范工程、现代服务业企业重要技术标准、数字科技馆、“数字泰山”技术研究与开发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电子金融、动漫等若干重点产业及领域实现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培育出一批创新型的现代服务业企业,逐步建立健全了技术市场、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推广体系,为建立健全服务业科技支撑体系初步奠定了基础。  

(三)始终把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提高科

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一是我省与国家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商务部共建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lllC)已正式奠基揭牌,园区建设规划、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建设等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集成电路等重大项目有望落户创新园。二是与中国科学院共建的“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和“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分别举行了奠基仪式,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我省在中科院新一轮战略布局中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

加强与中科院沈阳分院的全面合作,中科院沈阳分院与省科学院共建了6个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联合组织申报科技项目14项,其中国家863计划4项,省重大专项1项。三是实验室建设有新的突破。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已正式获准筹建,有望成为我国第七家国家实验室。省作物生物学实验室获准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我省省属单位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年的突破,省眼科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经过一年的建设,近期拟向科技部提出申请,组织验收。目前,我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增加到3家、5家。四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进入国家级行列,省橡胶助剂、海藻、糖、马铃薯和手性药物等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分别达到8家和17家。五是全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运转效果良好。制定了《山东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暂行管理办法》,设立了共享激励资金,建立了技术保障服务体系。目前,全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已经收集和整合3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039台(套),入网仪器利用率已达61%,对外服务20余万次。

(四)始终把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作为推

动科技创新的有效形式

一是与中国工程院继续联合主办了“中国(济宁)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等传统展会,组织了德州、枣庄等一系列院士行活动,承办了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第六届学术会议。二是推动省政府与同济大学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合作研究与开发、人才培养、重大战略决策咨询、高科技成果转化开发、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三是配合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活动,组织了50多人参加的高规格代表团_出访俄罗斯、白俄罗斯,在莫斯科举办了中国年活动,包括中国(山东)一俄罗斯高新技术项目合作洽谈会,与俄罗斯60多名专家和企业、科研单位代表进行了洽谈,达成了碳纤维、碳化钨、海洋仪器装备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合作协议。四是济南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科技招商进展加快,首个科技招商项目“美国百利通石英振荡器生产”正式落户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首期投资3500万美元。通过面向美、日、韩等国招商,目前已有微软、思科、AMD、NE C等在内的近百家国内外知名公司前来洽谈,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五是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科技部批准,分别在青岛和济南建立了国家海洋仪器装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中国一白俄罗斯科技合作基地。  

(五)始终把加强产学研合作作为新时期自主创

新的有效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省重大开发和产业化科技计划项目的70%和获奖科技成果的60%都具有产学研合作背景。产学研合作造就了离子膜、碳纤维、超级玉米新品种选育等一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成果,涌现出了省科学院、山东大学、浪潮集团、烟台东方海洋集团等一批联合开发项目、联合培养人才和联合建设研发平台的产学研合作典型,使产学研合作成为新时期科技创新的一种时代潮流和特征。

(六)始终把加强上下联动区域互动作为激发活

力、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从一般性计划到省市长计划项目,从攻关计划到产业化计划,我们都十分重视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的匹配,人才的整合和认识的提高。特别是2007年以来,我们特别注重利用省长项目在调动地方积极性,整合地方资源中的作用。按照这一思路,2007年的省长项目,通过筛选申报,最终超级玉米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等5个项目经科技部批准,成为对我省给与重点支持的省长项目,共获经费支持1.2亿元,同时还带动地方配套支持45亿元,将有效地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参照科技部省长项目的形式,2007年我们把自主创新重大专项以“市长项目”的形式来安排,把地方认识、重视程度、调动配置资源能力、项目实施对地方产业链拉动情况等作为申请承担项目的重要条件,通过40个重大项目的安排,将进一步提高各市对实施产业链创新、壮大地方支柱产业重要作用的认识,增强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和内在动力。

(七)始终把加强科技宣传与普及作为营造自主

创新环境的有效途径

2007年我们围绕营造全社会创新氛围,大力组织开展科技宣传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连续第六年举办山东省科技活动周。二是加强信息宣传和网站建设。三是加强基层科技管理培训。

二、明确思路。努力开创2008年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全局工作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对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思路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九届三次全委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科技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的有利机遇,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紧紧围绕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实施“四个三”创新驱动战略,即:加强三个科技支撑,构建三个平台,完善三个机制,强化三个保障,引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建设创新型山东,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确保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增加3个百分点以上,发明专利申请和拥有量增长20%以上,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励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有3—5家省级创新平台进入国家级行列。

(一)组织实施三大专项计划,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我们的总体设想是: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整合计划资源,充分发挥科技计划的先导作用,引导经济社会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科技创新向支撑经济社会民生全面发展转变。

1、以实施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专项为总抓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撑。一是按照李建国书记在省委九届三次全委会上的要求,实施自主创新重大专项,突出抓好一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培植新的增长点,壮大产业规模,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今年重点抓好12英寸芯片、重大海洋装备、IED、太阳能光伏发电、离子膜、碳纤维等“省长项目”的实施。各市要参照科技部“省长项目”的运作模式,对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项目,通过省里的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市长项目”,增强省级计划引导和调动市县地方科技资源的能力。二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按照省里确定的15个高新技术产业群和62个产业链建设目标,突破制约产业链发展的瓶颈和断点,以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的发展,培植一批以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知名品牌。大力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根据不同区域和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趋势,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业聚集,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运用信息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力争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传统产业中提升出一批高新技术行业、企业和产品,促进传统产业高新化。三是加快以国家信息通信技术国际创新园建设为带动的高新区“二次创业”步伐。建设国家集成电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积极筹建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进一步优化全省高新区发展规划布局,加强高新区特色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完善各类共用技术创新平台,推动企业联盟建设,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孵化培育相结合,努力实现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同步提升,大力推进创新型园区建设。四是在重大专项的实施中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把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立项的重要依据。要促进知识产权保护与自主创新的有机融合,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力保障。要制定山东省专利推进工程实施方案,

促进我省知识产权工作再上新台阶。五是依靠高新技术促进海洋经济战略的实施。落实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强海洋科技创新,突破海洋生物、海洋精细化工等一批关健技术,实施海水养殖、海洋天然药物开发等一批海洋科技工程,建设海洋苗种繁育、海产品深加工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培育海洋精细化工、海洋生物、海洋装备等一批新兴产业,创造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海洋名牌产品。

2、实施资源节约、现代服务业和可持续发展等科技计划,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科技支撑。一是继续组织实施“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专项”。瞄准节能降耗目标,围绕能源、资源和环境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进一步加大对资源节约和降耗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加快节能降耗技术的开发与转化应用。继续组织实施节约型城市、节约型区域、节约型企业技术示范工程等,加快构建我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二是实施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计划,加强现代服务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培育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大力促进贸易、金融、保险、通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三是继续组织实施“山东省十大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工程”,促进城镇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示范、公众健康和生物经济发展等科技专项行动的实施。

3、加快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一是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意见》,研究具有区域特色的《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积极构筑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国家农业科技黄淮海区域创新中心”建设进程。继续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工作,积极推动条件成熟的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立省级农业高科技产业示范区,纳入省级高新区管理规划。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努力打道“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特色区域经济,大力扶持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培育知名农业科技品牌。二是继续组织实施好“良种产业化工程”和“粮食丰产工程”。加强绩效考核,提高实施效率,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建设省级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基地,逐步形成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技推广部门和农户有机结合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机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强粮食生产技术储备能力。三是以实施特色农业科技示范等工程为突破,从村、乡镇、县(市、区)三个层次继续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培育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新农村建设科技典型。四是贯彻省委、省政府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加强对县市科技计划项目的扶持,继续组织实施经济强县科技创新工程和科技特派员工程。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继续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特派员技术推广工程,进一步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机制,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按照科技部的部署,加大国家和省两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的实施力度,大力提高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推广转化服务能力。

(二)加强三大平台建设,努力为科技计划的实

施提供载体

探索和创新平台建设模式,围绕产业链创新的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平台对组织实施重大项目的支撑作用,使之成为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依托,凝聚培养各类人才的基地,整合聚集科技资源的载体。

1、围绕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基础性研发平台建设。重点抓好以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为代表的重点实验室建设。对于省重点支持的12个实验室,要继续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使更多的实验室继省生物作物学实验室之后,进入国家实验室行列。要通过资金和政策引导,依托大学、科研机构和部分具备条件的企业发挥其学科、专业、人才和实验条件等方面的优势,按照机构相对独立、人才自由流动、科技资源共享的模式,新建或争取省部共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和企业重点实验室。省科学院、农科院、医科院等科研单位和山东大学等高校要发挥在原始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强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建设,构建我省原始创新体系。

2、围绕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工程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依托企业、科研机构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强化其功能,充分发挥其在工程化开发和产业化项目实施中的整合资源、组织协调和联合攻关职能,通过改革体制和机制,使其逐步成为项目的直接承担者、组织者,为高新技术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提供平台支撑和服务。积极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继续推进与独联体国家的科技合作,密切中一日一韩泛黄海经济圈科技合作关系,加快青岛国家海洋仪器装备、中国一白俄罗斯高科技园等国际科技合作工程平台建设步伐。继续保持近年来我省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长的良好势头,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大力培育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工程化水平和能力,争取用3-5年的时间集中建设1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0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围绕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各类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根据不同领域和不同环节创新工作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培育和壮大一批服务于重大科技计划实施和项目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一批服务于科技咨询和技术评估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技术评估中心,一批服务于信息共享和技术转移的风险投资服务中心、技术市场、资源共享网络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服务门类,规范服务行为,实行动态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使之成为技术转移、创新创业和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基地。要进一步完善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不断提高网络覆盖面和共享程度,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建设科技文献、专利、标准、检测检验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规范服务于科技计划组织、申报、查新和管理的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行为,强化其服务功能。  

(三)完善三大创新机制,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

1、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认真贯彻全省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精神,推动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在认真总结近年来产学研合作创新成功范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产学研共建研究开发基地、共同培养人才和共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的机制。加强引导,按照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要求,由企业牵头,大学和科研机构参加,以项目为纽带,以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探索和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的有效途径。继续深入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带动更多的企业进入创新型企业行列。鼓励和推动产学研各有关单位按照平等自

愿的原则,依托各自的产业、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在若干重点行业和领域,建立各种形式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权责明确、合作紧密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继续大力推动我省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等大院大所的高层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果。加快与中科院共建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和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建设进程,继续办好济南信息技术博览会等五大展会。重点落实好山东省与中科院的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共建工作。

2、完善科技管理和服务机制。继续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要提高项目实施效率,缩短项目安排周期,2008年的项目争取上半年安排下去。要推动计划管理由重立项向立项和实施并重方向转变。对重大专项实行分工负责制,各位厅领导和处室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抓好各分工项目的组织实施。要积极推进科技奖励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评审办法,充实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审专家诚信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省科技奖励评审工作的监督。要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上情,吃透下情,转变工作方式,逐步由自下而上转变为上下互动,由被动等待转变为主动服务。

3、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进一步落实培养、引进、使用高层次人才和海外人才的有关政策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等人才激励政策。学习江苏等先进省市的经验,从今年开始利用科技计划等手段探索海内外顶尖人才纷的引进、使用办法,特别是探索吸引海外优秀创业人才来山东省创业的有效措施。积极推动各类科技计划与“泰山学者工程”“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和引才引智等人才培养计划相衔接配套,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定向、连续、跟踪支持。加大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杰青计划”,促使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积极探索在科研单位改革中建立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新机制,推动科研单位内部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科研单位能够引来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四)强化三大保障,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

1、强化政策保障。一是重点抓好省委、省政府不久前出台的《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以及我省去年制定的《山东省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和《山东省科技风险投资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几个政策的落实到位,充分发挥这些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推动全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二是学习落实好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结合工作实际,准确把握主要内容,做到依法行政,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三是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山东省区域科技发展布局,积极构建由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带、黄河三角洲生态高效经济技术创新示范区和鲁南特色产业创新区组成的“一带两区”的区域科技发展布局,制定规划,完善政策,强化驱动,紧紧围绕着“一体两翼”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强化科技投入保障。根据科技创新活动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结合各类资金的不同功能,充分发挥好科技投入的作用。一是用好财政性投入。认真落实(《山东省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选好项目,用好资金,配合财政和审计部门加强监管,提高财政科研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力争在争取项目和资金数量上继续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二是用好资本性投入。与有关金融机构加强合作,按照“政府部门推荐、银行独立审贷、双方联合监管”的工作机制,继续加强与农发行和开发银行的合作,引导金融资本支持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的健全和规范,完善我省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同业联盟。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培育和辅导,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重点推介一批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企业通过各种渠道上市融资。会同财政部门管理使用好科技风险投资资金,支持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是用好政策性投入。今年计划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企业研发投入等有关税收政策的宣讲,让企业学习吃透有关财政税收政策精神,加强对相关政策的梳理和编纂,进一步落实好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技术产品开发、科研机构改革等方面的财税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间接投入功能,通过落实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3、强化社会环境保障。一是要在全省科技系统迅速掀起一个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新高潮。二是加强科技系统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政务公开。三是加强组织和作风建设,努力造就高素质科技管理干部队伍。使全省科技系统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于创新型山东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注:本文系山东省科技厅厅长翟鲁宁同志在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标题编者所加,略有删节。)

作者:翟鲁宁

高新产业与农业科技创新论文 篇3:

扬稼穑之长 凌农科之峰

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极其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农师始祖--后稷·姬弃,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成功推动了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过渡,开创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先河和杨陵农业的辉煌。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997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是我国三大农业示范区之一(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北京现代农业科技城、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AAAA级景区。杨凌示范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咸阳市杨陵区,由国家19个部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陕西省成立了由34个厅局组成的省内共建领导小组,示范区管委会享有地方级行政管理权、省级经济管理权及部分省级行政管理权,规划面积22.12平方公里。通过二十年的艰苦创业,杨凌示范区已成为陕西省经济最具发展潜力的增长点和西部大开发的亮点,已被国家批准成为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十大工业园区之一,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五大高新区之一和全国六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之一。

杨凌示范区担负着“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把科技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依靠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这一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并最终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做出贡献”的国家任务,并要在农业改革发展思路、培养吸引发挥人才作用、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科教体制改革、干旱农业研究和开发、对外交流与合作、省部共建、农业产业链延伸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十个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农科教深度融合

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与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在杨凌建立了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陕西省在这里又陆续布局建设了一批农林水方面的科教单位,到1997年示范区成立时,共有10家农科教单位,包括两所大学、5个研究院所、3所中专,聚集了农林水方面70个学科近5000名科教专门人才。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把原十家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科教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了我国教育与科研单位的首例实质性合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进入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行列,新增17个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研究基地,3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2006年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之一,进入了国家重点高职院校建设行列。

杨凌在农业领域拥有雄厚的研究实力,经过多年探索,已稳步构建出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新格局。新体制和新机制激发的活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跨越式发展,在旱作农业、水土保持、小麦杂交育种、生物制药、体细胞克隆、人体干细胞研究等众多领域相继产生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

科技创新和示范引领

杨凌示范区通过推动校区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培养,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鼓励科教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和示范。支持高校育种科研力量与企业结合,发挥种业基金的引导作用,加快种子产业园建设步伐,建成农业科技和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人才培训基地。

杨凌示范区逐步探索形成了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的多种有效形式,管委会与两所高校在全国16个省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150个,引进、推广国内外良种1700多种,培训农民400多万人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000余项,推广农林作物良种2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受益农民5000多万人,每年科技示范推广产生的效益超过60亿元;探索建立的“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已与省内外20多个地市政府、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建立的35个科技示范基地共推广农牧新品种40多个、农业先进实用技术100多项,成果转化率达到47%,产生社会经济效益240多亿元;通过每次举办农民技术职称考试和认定为多省六十多个县区的千余名农民技术员颁发技术职称证书,在甘肃、宁夏等7个省、自治区建立培训基地、站点近千个,开展农技培训5万期,培训农民400万人次。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既是实现产业化,增强示范带动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杨凌示范区通过加强招商引资,实现产学研结合,推动成果产业化,累计入区注册的企业超过850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2家,初步形成了农牧良种、环保农资、绿色食品和生物工程(制药)四大特色产业。

农牧良种业是杨凌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农牧良种推广示范及其产业化、扩大对外科技示范效应的重要途径,引进和培育形成了秦丰、科元、正大等一批从事农牧良种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企业,拥有肉牛品种改良和奶(肉)牛繁育、杂交小麦、“双低”杂交油菜等先进的技术成果和优良品种,市场辐射西北五省区,年交易总额约6亿元。杨凌已成为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农牧良种集散地。随着农牧良种产业规模的扩大,对外科技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建成一个产业集群轴带、一个杨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探索园、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企业孵化园、种苗产业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农产品加工园和物流园等八个功能园区的格局,丰富了设施蔬菜、小麦良种、精品苗木、经济林果、名优花卉、食用菌、现代养殖及休闲农业等八大产业,形成了从技术研发、集群创新、标准化生产示范、农产品加工、物流储运到市场营销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

杨凌种子产业园

杨凌种子产业园位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总占地面积57.5万平方米,建设期六年(2013-2018年)。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的规划原则,杨凌种子产业园将建设成为具有西北特色、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中国种业硅谷、西部种业之都”,全面打造成为中国种业发展新品种展示交易中心、种业技术服务中心、种业信息交流中心和种业企业孵化基地。

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

杨凌农高会成为国际知名的科技展会品牌以及吸纳转化农业科技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省部联办农高会已成功举办了二十二届,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成为我国四大科技会之一,吸引了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美国、法国、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家国内外涉农企业,农业科教和中介机构以及近千万客商和群众参展、参观。在农、林、水、牧、农机等方面的高新技术、实用技术及其产品的展示交流、交易,取得了积极成果。上一届农高会仅项目投资及技术、产品交易额过千亿元。农高会已经成为以农业高新技术为龙头的农业综合要素大市场,一大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得到转化,大量实用技术得到推广,科技、人才、资金、物资等多方面信息被扩散和辐射,从而推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了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杨凌示范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示范引领、改革创新”为主线,高举现代农业旗帜,坚持现代农业示范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加强科技创新,突出示范推广,发展现代农业,壮大特色产业,呈现出示范引领能力持续增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为全面建成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成为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构造课程多媒体教学论文下一篇: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