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分析与原因探究

2022-09-12

一、引言

在经济水平迅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但与此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对心理健康不利的问题。孤独、抑郁、焦虑等已经成为大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是祖国发展和富强的基石, 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力量。在这些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毒素中孤独感是最普遍存在的。孤独感是指个体对于交往中对象的渴望交往水平与现实交往水平之间产生差距时出现的一种主观的不良心理感受, 即当个体感觉到缺乏满意的人际关系是产生的不良体验感受是孤独感[1]。孤独是一种主观知觉与社会隔离且只身孤立的心理状态, 而孤独感是当个体身处特殊、陌生、封闭的环境时, 所产生的孤立、寂寞和郁闷情绪体验[2]。孤独感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关, 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越高, 其体会到的孤独感就越低, 尤其在社交孤独。在性别因素上, 韩雪的研究结果是孤独感水平在男女性别上存在差异, 而且各个维度均是女生高于男生[3]。李传银、邓丽芳的调查中同样也发现女生的孤独感高于男生[4]。但蒋艳菊、李艺敏的研究结果则不同, 她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大学生在孤独感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5]。因此目前有关孤独感在性别上的差异还没有定论, 所以本研究想进一步探索孤独感在性别、籍贯、专业等变量上有无差异。

二、方法

(一) 被试

研究对象为浙江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 随机发放450份问卷, 回收问卷436份, 回收有效问卷407份, 回收有效率93.3%, 其中男生137份, 女生270。

(二) 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是Russel&witted等人编制的《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该量表共有10个条目, 量表采用5级计分, 情感孤独与社会孤独各有5个条目, 总分均为5-25分, 评分高则孤独感重。其中有一个项目题意经过对20个人测试发现会引起歧义, 故修改为反向条目, 所以此量表现有6个反向计分条目, 分别是第3、5、6、7、9、10项目。分量表感情孤独感量表和社会孤独感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8和0.76, 其相关为0.44, 显著低于各分量表的信度。感情孤独量表和社会孤独量表与UCLA孤独量表的相关分别是0.59和0.81。

(三) 程序

问卷设有统一的指导语, 采用无记名方式统一发放问卷和回收问卷, 最后通过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

三、结果

(一) 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变量的差异分析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下同)

通过表1可知, 孤独感总分在方差齐性检验中, F=0.64, P=0.424>0.05, 所以方差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男生的孤独感总分 (M=24.89, SD=5.58) 高于女生的孤独感总分 (M=24.34, SD=5.37) , 但是两组均值的差异不显著, t=0.96, P=0.336>0.05。情感孤独在方差齐性检验中, F=0.00, P=0.978>0.05, 所以方差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男生的情感孤独 (M=13.12, SD=3.60) 低于女生的情感孤独 (M=13.17, SD=3.63) , 但是两组均值的差异不显著, t=-0.12, P=0.903>0.05。社交孤独在方差齐性检验中, F=0.88, P=0.349>0.05, 方差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男生的社交孤独 (M=11.77, SD=2.97) 显著高于女生的社交孤独 (M=11.17, SD=2.80) , t=1.99, P=0.048<0.05。

(二) 大学生孤独感在独生子女变量的差异分析

通过表2可知, 孤独感总分及其两个维度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在方差齐性检验中F值和P值分别是:F=2.4 1, P=0.1 2 1>0.0 5;F=1.8 1, P=0.180>0.05;F=0.10, P=0.753>0.05所以方差在各个维度上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孤独感总分 (M=25.36, SD=6.02) 低于不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 (M=24.73, SD=5.30) , 但是两组均值的差异不显著, t=-1.64, P=0.101>0.05。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其情感孤独 (M=12.59, SD=3.99) 低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 (M=13.27, SD=3.52) , 但是两组均值差异不显著, t=-1.45, P=0.149>0.05。

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其社交孤独 (M=10.97, SD=2.86) 低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 (M=11.46, SD=2.87) , 但是两组均值差异不显著, t=-1.29, P=0.199>0.05。

(三) 大学生孤独感在文理科变量的差异分析

通过表3可知, 大学生孤独感总分及其维度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在方差齐性检验中F值和P值分别是F=0.06, P=0.802>0.05;F=0.84, P=0.360>0.05;F=0.49, P=0.484>0.05所以方差在各个维度上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文科大学生孤独感总分 (M=25.36, SD=5.47) 高于理科大学生的孤独感总分 (M=24.73, SD=5.42) , 但是两组均值差异不显著, t=-0.63, P=0.527>0.05。文科大学生的情感孤独 (M=13.19, SD=3.76) 高于理科大学生的情感孤独 (M=13.13, SD=3.44) 但是两组的均值差异不显著, t=0.17, P=0.869>0.05。文科大学生的社交孤独 (M=11.20, SD=2.82) 低于理科大学生的社交孤独 (M=11.60, SD=2.94) 但是两组均值差异不显著, t=-1.41, P=0.160>0.05。

(四) 大学生孤独感在籍贯变量的差异分析

通过表4可知, 大学生孤独感总分及其维度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在方差齐性检验中F值和P值分别是:F=2.8 5, P=0.0 9 2>0.0 5;F=1.3 1, P=0.253>0.05;F=0.87, P=0.352>0.05, 所以方差在孤独感总分及其各个维度上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大学生的孤独感总分 (M=24.77, SD=5.28) 高于城市大学生的孤独感总分 (M=23.51, SD=6.01) , 但是两组均值差异不显著, t=1.83, P=0.067>0.05。农村大学生的情感孤独 (M=13.34, SD=3.55) 高于城市大学生的情感孤独 (M=12.38, SD=3.82) , 但是两组均值差异不显著, t=2.10, P=0.407>0.05。农村大学生的社交孤独 (M=11.43, SD=2.81) 也高于城市大学生的社交孤独 (M=12.38, SD=3.82) 两组均值差异显著, t=0.83, P=0.036<0.05。

(五) 大学生孤独感在职务变量的差异分析

由表5可知, 大学生孤独感总分及其维度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在方差齐性检验中F值和P值分别是:F=2.7 8, P=0.0 9 6>0.0 5;F=1.2 3, P=0.208>0.05;F=0.10, P=0.752所以方差在孤独感总分及其各个维度上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是班干部的大学生孤独感总分 (M=23.50, SD=5.99) 低于非班干部的大学生 (M=24.78, SD=5.28) , 但两组均值差异不显著, t=-1.89, p=0.060>0.05。是班干部的大学生其情感孤独 (M=12.43, SD=3.90) 低于非班干部的大学生情感独孤 (M=13.33, SD=3.52) , 两组均值差异显著, t=-2.02, P=0.044<0.05。是班干部的大学生其社交孤独 (M=11.08, SD=3.02) 也低于非班干部的大学生的社交孤独 (M=11.44, SD=2.84) , 但两组均值差异不显著, t=-1.03, P=0.304>0.05。

四、讨论

(1) 大学生的社交孤独在籍贯和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男生的社交孤独显著高于女生的社交孤独, 可能是男大学生在交往中比较内向、含蓄和沉稳, 在很多场合难以表达自己的观点等;农村大学生的社交孤独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的社交孤独, 可能是农村大学生缺少与人沟通的技能。

(2) 大学生的情感孤独在是否是班干部存在显著性差异, 是班干部的大学生情感孤独显著低于非班干部的大学生的情感孤独, 这可能是为什么有些同学能成为班干部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以通过其情感孤独程度来预测是否是班干部。

五、结论

在社交孤独中, 性别、籍贯存在显著性差异, 男生的社交孤独显著高于女生的社交孤独, 农村大学生的社交孤独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的社交孤独;在情感独孤中, 是否为班干部存在显著性差异, 是班干部的大学生的情感孤独显著低于非班干部的大学生情感独孤。

【相关链接】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是指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而还未毕业走进社会的人, 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大学生, 即在高等学校注册入学并接受教育直至毕业前的群体统称, 分为普通全日制、非全日制的学生, 不含自考生。各类高等学校毕业生一般称大学学历。大学入学方式通常有多种, 其中普通高中毕业生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为主, 还有高中学校保送、自主招生、单考单招等多种入学方式。

摘要:本研究采用孤独感量表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社交孤独中, 性别、籍贯存在显著性差异, 男生的社交孤独显著高于女生的社交孤独, 农村大学生的社交孤独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的社交孤独;在情感独孤中, 是否为班干部存在显著性差异, 是班干部的大学生的情感孤独显著低于非班干部的大学生情感独孤。结论:孤独感与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专业、籍贯是否是班干部有关, 与是否是独生子女无关。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现状

参考文献

[1] 姚滢滢.大学生孤独感、心理资本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4.

[2] 周利霞.大学生心理资本问卷编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2.

[3] 李赛兰.大学生孤独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12.

[4] 李云峰.大学生网络交往、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4.

[5] 刘少锋.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对安全感的影响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村环境法制建设问题探究下一篇:归类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