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安全文化论文

2022-04-26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高校校园安全文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和安全文化的统一,具有其特定的内涵。当今时代,构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应对西方文化侵略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需要。高校应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构建校园安全文化。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论文 篇1: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摘 要:和谐社会与校园安全文化貌离神合、形散神聚: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则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建设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和谐社会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 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的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当前,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历史任务,也是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则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期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愈来愈明显,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

安全文化的提出源于西方社会核工业的发展。1986年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后,1988年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首次提出了安全文化(safety culture) 这一术语。199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的安全文化的定义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了一种超越一切之上的观念, 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重视。”[1]1993年国际核设施安全顾问委员会进一步阐述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安全文化是决定组织的安全与健康管理承诺、风格和效率的那些个体或组织的价值观、态度、认知、胜任力以及行为模式的产物。”可以这么说,关于安全文化,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在我国,将安全文化归纳为:“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维护安全而创造的各类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总和;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标准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为了维护安全而创造的校园安全物态文化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总和。意识形态领域主要包括安全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安全伦理道德、安全管理哲学、校园安全管理理论及方法、校园安全规章制度等等;安全物态文化主要包括为了保证学校在教学、实验、生活中的本质安全性,所作的各种工作安排,以及教学活动和生活中所使用的设备、技术和工具等人造物品及与自然相适应的有关物态本身的安全条件和安全可靠性等,如实验器材及条件如何,以及为了保证教学基本条件的安全性所采取的措施等等。总之,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有关安全的意识、理念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组织形态、物理环境相互交融而形

成的综合体系。

二、和谐社会与校园安全文化貌离神合、形散神聚

和谐社会中的“和谐”二字,古今中外有多种解释,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到《辞海》中的“和睦协调”,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如果从造字法来看,“和”字可拆为“禾”与“口”,即一人一份饭;繁体的“諧”字可拆为“皆”与“言”,即人人都可言。因此,本文对和谐二字的诠释是:一人一份饭、人人都可言,或者说人人有饭吃、人人都有发言权。“和”字体现的是生存、生活等物质层面,而“谐”字则更多地体现在民主或价值层面。

安全文化中的“安全”,本义是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和损失”,属于人类基本需要,人的安全权、生命权和健康权是基本人权,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属于需求层次金字塔中的物质层面;而“文化”,则通常被看作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为人类所共享[2],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文同“纹”,即人工的痕迹。西方则取其英文culture义,即“耕耘”处理的东西。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社会与校园安全文化一方面强调人的生存或物质层面,另一方面强调人的价值或精神层面,二者貌离神合、形散神聚。 

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校园安全文化本质

马克思主义把文化的本质与人的发展作统一的理解,认为文化的本质即人化,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根本上说,文化是人类为了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而进行的精神生产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毛泽东则更进一步地认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3] 

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安全文化是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是用无数起重大事故的沉痛代价换来的。不同时代的安全事故,必然产生不同的安全文化;不同时代对待安全防范、事故救援和善后处理的态度都体现了不同社会政体和国体的伦理观和价值观。

我国的安全文化不是统治集团与被统治集团之间利益相互斗争与妥协的产物。它已不是文化主义某些流派所主张的把文化看作是从社会底层自然出现的文化,是来自人民的“声音”,是“纯真”的工人阶级文化,更不是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某些流派所宣称的“是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强加的文化,是为利润和意识形态控制服务的文化”。在我国现阶段,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在我国,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已成为校园学习、工作和生活领域的一项主文化,国家要富强、社会要发展,“和谐校园”、“稳定校园”的社会主义校园安全文化观已广为流传,校园安全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

四、和谐社会视野下加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校园安全文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为了关爱和保护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护学校和个人的财产安全,创造优美舒适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将学校的教育价值与人的生命价值和谐的统一起来。由于安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根本的效果,因此,安全文化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而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精心培育起来的,需要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引导师生员工增强安全意识。校园是传播和集成人类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如何保证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保护师生员工在校园工作、学习、生活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直接关系到校园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潜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必须本着“和谐有序促进发展,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原则。校园安全文化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通过文化的渗透,提高每个人的安全价值观和规范人的行为。此外,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建立侧重于对人的观念、意识和态度的转变,由人被动的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到主动防范安全隐患、自觉提高安全意识的转变。也就是说,要用安全文化造就具有健康完善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安全伦理道德、科学的思维方法、高尚的行为取向和文明安全的师生员工群体。

2、坚持把安全文化建设融入教学与管理之中,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应紧密结合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服务的实践活动来开展。安全道德规范、各种制度和纪律是校园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只有把这些规范、制度融入师生员工的教学、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才能建立起一种职业行为习惯和发自内心的自我规范。学校作为管理者,在办学理念、发展规划、教学科研、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工作、管理工作等方面应融入安全文化的内容。如开设安全文化课,向学生讲解防火、防盗、防骗相关知识,以及对流氓滋扰、群体纠纷的处理和预防等;将安全文化课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把学生的安全文化素质教育普及到每个学生中。相对应的,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可以通过学校在教学、德育等工作中建立的安全文化宣传平台,接触学习各种安全文化知识,系统了解安全知识,接受安全文化的熏陶。要利用校园多种活动和一切时空,营造出一个强大的安全文化氛围。[4]

3、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活动,营造安全文化的校园环境。学校应通过对师生员工的安全宣传教育,使人们形成对安全的认知观念和对安全活动的态度,使师生员工的行为更符合社会生活和教学活动中的安全规范与要求。要建立学生安全宣传组织,打造学生保卫队伍。在高校内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组织,让学生参与自我管理,实现自我教育。成立大学生安全保卫委员会,在大学生中开展日常的安全知识自我教育且形成规模,定期开展规范的安全教育月活动。通过组织治安、消防、交通等专题讲座,使学生对安全知识有系统的了解,同时还组织班级治保委员的技能培训,确保每个班都有部分掌握安全常识技能的学生,并且通过消防运动会、安全知识竞赛、演讲等大型活动,引导全校师生员工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安全技能安全知识。要运用各种手段、形式,定期对师生员工进行安全技能、避险自救、生活安全、公共安全等知识教育,使安全文化知识深入人心。[5]

4、坚持落实高校校园综合治理责任制,形成齐抓共建的整体合力。所谓综合治理,就是指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组织和依靠各部门、各单位和人民群众的力量,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通过加强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工作,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实现从根本上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治安秩序,保障社会和谐的社会系统工程。而高校校园综合治理则是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针对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而提出的。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全力做好维护学校稳定的工作,切实把维护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经常性工作中。要健全学校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机构,定期分析校园及周边治安形式,逐级落实责任制,明确各级职责和任务,使维护安全稳定工作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各种力量,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

参考文献:

[1]国际核安全咨询组,安全文化报告[M],1991年,第3页

[2]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8页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1940年1月

[4]夏泽育、段安琪,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J],济南:科技信息,2007年18期

[5]李伟清、孙广义,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体系构建研究[J],石家庄: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作者:肖永忠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论文 篇2:

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及其构建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和安全文化的统一,具有其特定的内涵。当今时代,构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应对西方文化侵略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需要。高校应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构建校园安全文化。

[关键词]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构建

[作者简介]刘金生,三明学院保卫处实习研究员,福建三明365004

[文献标识码]A

安全文化的研究历来是学界关注的重点。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但一直存在影响安全文化建设的不利因素。认识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战略意义,思考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的策略,是高校管理和办学的重要方面。

一、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安全就是个体或系统不受侵害和破坏。所以,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就是高校师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使师生个体或高校免受侵害和破坏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有突出的两方面特征:

(一)校园安全文化实质是“安全文化”。安全文化中的“安全”,本义是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和损失”,属于人类基本需要,人的安全权、生命权和健康权是基本人权。所谓安全文化,就是安全价值、信念、道德、传统、风气和行为准则的复合体。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五个方面,安全文化实际上是人们在生存理念与安全理念之下对于自然与社会长期认识、适应和改造而形成的,是人类第一需要的文化表现,包括企业安全文化、社区安全文化、交通安全文化等。校园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一个方面。

(二)校园安全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是以校园形象为外部表现,以校园规范为活动平台,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内容,为校园人所创造、所拥有、所认同并受之以濡化,与社会文化紧密互动的一种特定的社区文化。”所以,校园安全文化是与校园社团文化、课堂文化、寝室文化、社会实践文化等校园文化子系统相统一的。

二、构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战略意义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高校校园安全问题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压力,只有构筑校园安全文化,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才能为高校发挥教书育人作用提供保障。构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重要意义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的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当前,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历史任务,也是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既强调人的生存或物质层面的安全,更强调人的价值或精神层面的安全。当前,高校外部不安定因素对高校的冲击较大,校内不和谐的现象仍然存在,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指导和谐校园建设不可或缺的方面。

(二)构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全球化时代抵御西方文化侵略的要求。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资本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界限,使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受到“现代化”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随着电脑和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逐渐步入网络化的社会,很容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世俗、大众文化在各种现代化传播媒介的推动下向整个社会扩张。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政治观,西方国家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借助于全球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灌输和渗透,逐渐侵略到各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心理结构中,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冲击了各国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据英国《New statesman》杂志编辑Frances Stonor Saumders经过数年研究而出版的长达500页的《文化冷战:中央情报局与文学艺术》一书揭露,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工作就是从事“看不见的宣传”,其工作重点对象是国外有幻灭感、挫折感的非共左翼知识分子,培养以美国是非为是非的知识精英,“有计划地运用宣传和其他非战斗活动传播思想和信息,以影响其他国家人民的观点、态度、情绪和行为,使之有利于本国目标的实现”。美国冷战策划者之一乔治·坎南直言不讳地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要的谎言”和欺骗都是允许的。当前,我国高校也受到带有政治目的意识形态的文化侵略的腐蚀,给高校校园造成了一定的精神文化的诱惑和压力,动摇了部分师生的文化价值观念。构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就是要求高校校园高度重视西方文化侵略,采取开放的态度,吸取西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构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高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合格人才。构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师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准确辨识危险源和危险因素,及时制定预案并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处理。同时,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一定要有安全责任意识,能够按照指定的工作流程和规则规范自己的行为。纵观中外很多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归根结底大多数是由于具体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违反操作规程或疏忽大意造成的,往往一点小的失误,就给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和生命造成了重大损失。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就是通过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用安全文化推动人们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自觉性,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構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措施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这“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我们应该时刻牢记。

(一)树立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积极宣传校园安全文化。意识能反作用于人的行为,而物的不安全状态通常又受控于人的行为。所以说,安全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校园是传播和继承人类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校园安全文化是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创造而又被大众所利用的,只有全校师生员工安全文化素养得到提高,才会产生更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如何保持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保护师生员工在校园工作、学习、

生活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直接关系到一个校园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潜力。人在安全文化建设中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的渗透,提高人的安全价值观和规范人的行为,提高领导者、组织者和执行者的安全素养,从而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保证。宣传校园安全文化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结合新鲜经验、先进典型作正面引导,加大宣传,也可以结合学校与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对违法犯罪案件和灾害事故的查处,在寝室、教学楼等开辟宣传专栏、场所进行违纪违规实物、图片展,进行警示教育;既可邀请有关专业部门到学校授课,为学生讲解安全知识,通过集中培训、考核等形式强化法律法规的学习,也可通过主题演讲、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主题报告会和在本校承办防火示范演练、自救演练、紧急情况下的疏散演练等,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充分运用校园闭路电视、广播、校园网、报纸、宣传栏(板报)等媒体,深入师生员工、基建工人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宣传党和国家以及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保护“校园人”安全和校园稳定的法律法规,定期举行学校安全知识教育宣传咨询活动,进行安全咨询服务,现场解决问题。

(二)应特别重视网络安全文化管理。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利用网络加紧了向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渗透和文化殖民。因此,应特别重视网络安全文化管理。具体说来,第一,高校信息管理部门应承担信息安全管理的职能,其主要任务是抵御黑客攻击,对上网信息进行把关,防止涉密的或者其他不适当的信息上网;网络建设中的安全,要防止网络的关键设备、关键系统和关键环节由国外公司完全控制;信息技术产品的安全,必须建立一套完整、适用的信息安全技术和信息安全产品的评估机制,使进口设备和软件符合我国高校信息管理的安全要求。第二,高校信息管理部门应禁止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在网络中传播。就我国而言,这些不法信息主要包括:在互联网上通过自设的网站、网页或以向别人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制造各种政治谣言,捏造并散布诋毁和污蔑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虚假事实,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以此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或者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利用互联网联络邪教组织成员抗拒政府关于取缔邪教的决定,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等等。第三,禁止危害社会管理秩序的信息在网络中传播。要把色情、暴力等反人类普遍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标准的内容,列为管理的重点对象。应禁止宣传暴力的信息传播,同时,对于建立淫秽网站、网页,提供淫秽站点链接服务等要有效禁止。第四,禁止侵害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信息在网络中传播。其主要内容有:侵害他人名誉权、隐私权,侵害他人肖像权、姓名权等非法活动。

(三)应构建校园安全预警系统。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的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要求决策者在短时间内迅速作出应对措施”。一般而言,危机首先显然威胁到了现存的秩序,包括政治秩序、社會秩序、经济秩序;其次其要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和应对,危机具有突发性,给决策者留出选择的时间很少,要求你在很短的时间里做出判断,做出选择,确定应对的策略;再者具有不确定性,危机怎么来的、将会怎么发展,走势如何,这些情况都很难判断。为此,构建校园安全文化预警系统,针对的是在高校出现的威胁师生员工的人身和个人、集体财产安全的情况。要重点对分管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危机管理”的宣传、教育和训练,兼顾普通师生员工,把危机管理意识灌输到所有的师生员工中;成立统一的职责明确的应急机构,负责危机信息的收集,判断各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并评估其损害和风险;建立完备的监控防治保障体系,从政策、资金、人员、设备等各方面给予保障;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公开有关信息。具体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校园110报警系统,依靠学生管理机构和学生社团了解学生最新思想动态和行为倾向,依托学生自律委员会和学生校卫队等协助开展日常安全保卫工作,建立校园安全信息员制度,第一时间了解、公布各类安全损害、违法乱纪信息。

(四)应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制度是安全文化的核心,也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保证。建立涉及高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生活各个环节的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构筑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核心。高校要借鉴其他领域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结合高校的实际,制定一整套详细的安全管理办法、安全考核指标、具体操作规程和评价体系,通过危险源的排查和危险因素的辨识,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和考核表彰机制,保证学校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制度的完备。特别是针对校园安全的薄弱环节和事故易发部位,要认真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评估;加强高校的实验室管理和规范,对危险品、毒品和放射性物品的保管要重点管理;重视学生公寓的用水、用电安全和治安管理,关注学生食堂的食品卫生和公共设施的安全,规范涉及有可能诱发学生身体不安全因素的学生活动的审批和举办程序,限制学生参加高难度、高危险的活动,加强内部交通和出行的管理的规范等,加强校园网络和计算机的监控。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作为安全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它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应引起高校人的高度重视。只有建立起先进的高校校园安全文化,高校才能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合格人才才有真正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韦文学.大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当代青年研究,2005,(4).

[2]叶文虎,孔青春.环境安全——21世纪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3).

[3]邱小云.高校校园文化研究[M].厦门:海风出版社.2001.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陈梅云]

作者:刘金生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论文 篇3:

浅谈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摘 要: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基本内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创新宣传渠道、完善规章制度等途径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校园安全;校园文化;途径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学校中的重要体现,并且为大学的综合发展提供了精神源泉。高校安全文化可以更好地增强广大教职工和学生之间的凝聚力,激励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活力,并逐步实现学校在人、财、物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概述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是对安全方面的内容概括,也与教学、科研等高校重要职能息息相关,是开展其他工作的重要保障。高校开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防患于未然,打好基础,提高警醒。通过建设的过程,将校园安全文化的规范、要求深入人心,使广大师生能够意识到校园安全的重要性。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学校要能够实现有所学、有所用,将安全理论转化为具体实操能力,逐步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最终营造一个良好、安全的校园氛围。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高校安全文化是学校在预防和减少校园灾害事故中逐渐建立的,其目的在于保护师生的身体健康、生命及财产安全,确保校园集体利益不受侵犯。现在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还存在以下不足。

1.法制意识淡薄。从近几年高校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的类型和频率上可以发现,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观念淡薄,没有意识到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和多样性。通过这些校园安全事故可以得知,虽然我国高校开设了法律基础教育课程,但是当前大学生的法制意识还十分淡薄。

2.教育方式不科学。目前高校安全教育更多的还是停留在课堂、培训等理论层面。这种教育方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缺乏生动的案例和实操性,教育效果也不理想。

3.体制建设不完整。目前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安全制度不完备,相关经费不足。学校的保卫部门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及非专业性,比如,对学校相关的安全制度等工作不完全了解或没有完全落实。

三、高校安全文化的建设途径

1.加强安全教育。目前在高校中发生的大部分案件都是由于缺乏安全意识造成的。因此要从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学校可以在开学初进行安全教育宣传,利用班会或者结合与校园安全相关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讲解,避免突击性和短期化的教育方式,应落实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形成长效機制。

2.创新宣传渠道。随着多媒体的发展,宣传渠道已经打破传统方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微信和微博是当下大学生最为喜闻乐见的交流媒介,其传播方式、传播渠道具有灵活机动、时效性强、反应迅速、反馈全面等特点,高校应该积极利用这些新兴的交流平台进行安全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3.完善规章制度。安全工作的开展需要以制度建设为前提,这既是开展安全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对之前安全情况的实际总结。在开展校园安全工作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制度的完善和有效落实,并根据校园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更新。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保障机制

1.组织机构保障。组织机构建设的目的在于搭起班子、明确要求、引入机制、落实责任。校园安全文化的推进,首先要有人去做,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综合各方资源,调动各方力量,群策群力。在组织建设的过程中,要明确责任和要求,并抓好监督和反馈。

2.人员队伍保障。人员队伍保障主要是指从管理层到具体执行人员的设置,过程中既需要有指导思想,又要有专业人员落实具体工作,包括学工处、保卫处、后勤物业等管理部门人员,还要配备高素质的兼职安全保卫人员和信息员。另外,高校要制订各种预防机制和应急预案。

3.资金投入保障。在建设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时,专项资金投入是实现人力、物力投入的基础。除了基本的人员工资开支是专项资金的重要部分之外,各种维护和提升安全能力的专业设备也需要花费大笔资金进行采购,如监控设备、门禁系统、消防设施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因此,高校在做资金预算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好安全投入预算。

4.加强与职能部门的合作。高校除了在校园内部制订一系列安全保障措施外,还应注重加强与公安、消防、工商等国家职能机构的合作,制订双边或多边协同作业机制,互通信息,加强校园安保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多方面协同作战能力。

五、结语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促进高校成为平安、美丽、和谐、安宁校园的重要保障。在各方面的协同配合下,高校应加强教育安全意识培训,完善安全工作体制机制,加大安全资金和设备投入,集合相关部门形成合力,以期实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忠诚.高校校园安全危机成因分析[J].法制与经济,2015(4).

[2]马晓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作者:单庚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责任体系消防安全论文下一篇:血源质量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