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源专业化管理研究

2022-10-24

第一篇:税源专业化管理研究

重点税源税源专业化管理成效显著

---赵建华

晋中市国税局直属税务分局作为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试运行基层直属单位,负责晋中市内供电系统、金融业、大型机械业、铁路系统,证券业、煤炭运销行业纳税人的税收管理。直属税务分局今年5月以来,在实施重点税源分类管理、整合管理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发挥行业专业化管理优势,深化税源管理,累计组织收入75824万元,同比增长60.83%。同时,征管质效得到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度趋向提升。5月至 11月,分局申报率都为100%,税款入库率为100%,报表报送率分别为100%,清理欠税100%。

为做好重点行业税源集中管理,直属税务分局把握“服务+管理”两大核心,通过典型入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各行业的经营特点和财务处理规定,分析总结行业税收管理规律并付诸实践,着力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针对性,重点行业集中管理的优势初步显现。针对重点税源企业经营业务复杂,重大涉税事项相对较多,个性化涉税诉求强等特点,分局加强了对大企业税收管理和服务的调研与思考,建立了大企业涉税诉求申请的快速处理机制,由分局负责人、科室业务骨干组成工作团队,接到企业涉税诉求申请后,快速响应,切实帮助企业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涉税问题。分局根据纳税人风险特点,科学分类税源,形成了以分行业管理为主要特点的管理模式,对供电系统、机械业、煤炭运销行业,在分局内部由税源管理一科实行行业管理;金融业、铁路系统,证券业由税源管理二科实行行业管理,不同行业在一个科室内部再实现分类管理。其中,分局建立起了奖惩激励管理新机制,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管好、管细、管实重点税源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遵循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管理与服务

相结合、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强化重点税源管理。要通过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使其及时掌握重点税源企业各种涉税动态信息,全面了解掌握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真实情况,要求各税管员对自己所管的重点税源企业做到“八清二到位”(即税源底子清、生产经营情况清、税源变化动态清、财务核算清、发票管理清、涉税资料清、税款缴纳清、人员责任清,税收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到位),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使重点税源企业税收管理员执法活动有记录、执法过程可监控、工作结果可核查、工作绩效能考核,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和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

同时,分局突出重点税源企业的涉税风险防范,借助市局风险管理平台,提高了专业管理的针对性,将事后的问题处理前移到事前、事中的风险防范,目前已累计接受和发现风险疑点32条,并全部应对结束,纳税评估税款100多万元。分局还合理组建税源管理团队、注重制度建设,并充分利用市局风险管理平台和CTAIS,捕捉热点、排查疑点、扫除盲点。为提升重点税源管理效能,直属税务分局还建立起重点税源工作制度,加强税企联系,每月深入企业,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化情况,建立重点税源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和跟踪服务制度,做到管到户、管到账、管到票、管到税,按月对监控的重点税源企业进行分析和预测,撰写调查分析报告,从计税依据资料信息、管理软件登录信息和申报税款信息三个方面同时核查纠正,提高重点税源企业税源监控效率和数据控制质量。

直属税务分局数据分析中心

二○一一年十二月五日

第二篇:税源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乔帅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以信息共享为基础,分类分级管理为主要方法,采取纳税评估的手段,依托税收专管员为载体的管理方式。是今后税务管理的主流方向。

一、信息共享方面

我局目前已初步形成征管股国地税、工商部门数据交换,二分局、国土部门信息交换,信息股综合治税平台,三大信息共享机制。但交换的信息存在局限性,信息利用率不高,以国地税信息交换为例,目前仅涉及漏管户信息、税款缴纳信息,发票开具信息、代开发票信息交换目前尚未启动。目前的基础数据质量还难以有效支撑后续的风险管理和基础管理,而风险管理和基础管理效率不高又导致基础数据失真,形成不良的循环。第三方数据来源渠道狭窄,普遍存在“进来的信息用不了,想用的信息进不来”的现象,对第三方数据的深度加工和利用仍显不足,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二、分级分类管理方面

我局目前采用的管理模式是分地域,不区分行业划分管户。每个管理单位同时存在多种经济体,多种行业,多种规模的纳税人。这种模式下管理趋于粗放型,税收管理大户小户一把抓。重点税源分散在各个分局,加之目前管理人才极度匮乏,人力紧缺,管理人员能力有限,造成税源管理无法实现精细化。

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设置,对管户划分采取规模划分、行业划分的形式,对现有的各类纳税人进行梳理和划分,将同一类(行业、规模)纳税人归并到一个征管机构负责,实现征管事项与征管机构之间的一一对应,实行“一类事项一家负责”。

另一方面,专管员只需针对所管理的某一个行业进行专项突破,熟悉一个行业的风险指标,由从前的一对多,演变成一对一,有利于专管员素质的提升,便于定向性税务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精细化管理,有助于降低税收风险的发生几率。

但值得注意的是,打破属地管理会导致税务机关与地方政府的对接不畅,税源调整频繁,难以及时调动地方政府协税护税、参与社会化综合治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建立长效的、社会化的税源风险管控机制。

三、纳税评估方面

(一)现行纳税评估主要为事中、事后管理,要将事中、事后纳税评估,向事前风险管理过渡。

(二)将区域性、宏观性风险指标指标细化为分行业、细化性指标,建立、健全本区域各行业、各规模纳税人的风险指标,完善税收风险预警机制。以房地产为例,建立建筑成本指标(不同时间段砖混结构、框剪结构建筑成本比对),销售价格指标(同时间、同地段、相似户型价格比对),行业利润率指标,存量房指标、财务费用指标。

(三)合理确立风险应对方式,根据应对对象分别采用差别化的应对方式,对跨地域、重点税源企业采取税务风险防范的方式应对,重点在于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中等规模企业采取纳税评估的方式应对,重点在于合规审查;对小微企业采取案头审核、询问约谈等方式进行应对,重点在于纠错。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贯彻“未识别不推送,无风险不应对”观念,进一步巩固风险管理在整个税源管理的核心地位,利用信息交换的比对筛选,将税收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第三篇:税源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在税源管理上突破现有按属地、划片管户的单一方式,根据税源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行对外按纳税人属地、规模、行业、管理风险等分类,对内在坚持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同时探索按重要事项、环节等分工,组织形式上实行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一种管理模式。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国家税务总局“十二五”税收征管创新的重点,其实质是对原有管制型税源管理体系的再造,形成先进性加中国特色的专业化税源管理体系,必将在推进国家税收管理体系创新变革的同时,引发税源企业(纳税人)税务管理相应的创新和变革。

1、税源管理的涵义。税源管理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法规对税收收入的来源渠道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规范的、现代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全方位的信息跟踪和纳税控制,保证税收收入实现的一系列税收管理活动。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而企业作为税收来源的最主要渠道,必然成为税源管理的重心。

2、专业化管理的内涵。专业化管理通常具备以下特征:管理职能专业分工与管理组织机构的专业分工相契合。税源管理要上升为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满足专业化管理的上述条件。具体而言,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一是税源的分类管理专业化;二是税务机构设置专业化;三是岗位设置与业务流程专业化;四是纳税服务专业化。所以,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税源管理与专业化管理内涵的有机集合,其目的是集中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投入到最能产生税源管理效益的活动中去,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以及更强竞争力。

3、税收专业化与税源专业化的相互关系。从税源与税收关系角度看,税源归属税收范畴,税收隐含着税源。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税收管理的核心是税源管理。税收和税源这两者的相互关系将固化成一项基本理念,成为今后税收工作的长期指导思想,引发税收管理体制持续而深入的变革创新,必将对税收管理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

与传统的税源管理模式相比,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在管理理念上,传统模式侧重于组织收入为中心的税收征收职能,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提升纳税人税法遵从的税收缴纳职能。

二是在管理方式上,传统模式侧重于单户式、一站式管理的税收管理员管户方式,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税源管理方式。

三是在管理机制上,传统模式侧重于属地管理和税收管理员制度为基础的征管查相分离的模式,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信息管税方式下涉税事项推送的流程管理模式。

四是在管理的资源配置上,传统模式侧重于税收管理员单户管理的均衡配置管理资源的

方式,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有区别、有重点地配置管理资源。

税源专业化管理已成为税务机构强化税收管理、提升税收管理综合水平的重要之举。全国各级税务机关都争先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研究和改革工作,按照新模式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税源专业化管理总体要求是以纳税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支撑,以专业化分工体制为保障,以分级分类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征管程序和运行机制,加快税务机构专业化团队建设,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体系。这一总体要求客观上对企业适应新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挑战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纳税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客观上要求企业积极主动纳税、主动进行税务风险分析和评估等工作。与传统税收管理模式比较,企业偷税漏税、侥幸心理及疏于风险分析和评估的管理状况所面临税务机构多方力量监管、税务信息重复申报、企业税务工作负担加重、企业遭遇税务罚款、财税主管人员遭遇行政处罚甚至羁押等诸多风险明显增大。

挑战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信息管税为支撑。对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可能加大企业日常税务信息管理及报送的工作量。传统模式下依靠简易信息工具进行税务信息搜集和处理的做法将难以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

挑战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专业化分工体制为保障,以分级分类为基础。这一模式将逐渐形成企业税务征管由税务人员个人专管转向团队管理,专管机构由单一机构转向多层级、跨区域机构监管,将大大增加企业与各级税务机构、税务机构各环节人员工作交流的工作量与成本,并易受税务征管机构和人员执法素质、责任心等因素的影响。

挑战

四、分级分类的专业化管理模式,以及税务机构专业化团队建设,将使税务机构越来越熟悉分类企业的业务特性及税务管理状况,企业业务经营中的各项税源将充分暴露在税务机构的监管之下,从而加大企业税务管理的风险和税收成本。

挑战

五、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征管程序和运行机制。按照这一要求建立的税收征管体系将更加注重程序的完善化、规范化,运行机制将更加严格和成熟。对企业税务管理的要求将更加严格和精细化,从而进一步加大企业进行税务管理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同时,完善和规范的税收征管程序有可能在无形中成为企业与税务机构间的沟通障碍。

第四篇:关于税源专业化管理

(主要内容)

一、为什么要探索税源管理新模式

二、我国税源管理模式的实践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四、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条件和指导思想

五、我省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六、我省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部署

一、为什么要探索税源管理新模式

(一)税收征管现状和纳税遵从分析

1、税收专项整治入库税款总量大,占整体税收的比重高。

2、不断查处大的票案、税案。

3、查补税款的深度加大

(二)税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纳税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力量相对不足

2、税收集中度不断增大,管理力量相对分散

数据、人员呈向上移、压力、责任向下移的趋势

3、纳税人集团化发展,税收征管难度加大

企业总分机构数量大幅增加

企业跨区域经营趋势扩大 交易复杂度增大

4、税源分析多头无序,管理的有效性不强

5、税收管理员职责大而全,不利于税源精细化管理

二、我国税源管理模式的实践

(一)第一阶段(建国以来—80年代末90年代初)

这个阶段的税源管理实行“一人进厂,各税统管”,税收专管员负责纳税人的所有涉税事宜,集征收、管理、检查于一身,可以说税收专管员就是企业的“保姆”。

(二)第二阶段(80年代末90年底初—20世纪末)

这一阶段,基本上采取了“属地+分类”的税源管理模式,税收信息化开始起步,但没有支撑作用。

(三)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

这个阶段,税收信息化快速发展,技术、业务融合度不断加强,数据集中趋势明显,数据应用水平明显提高,税源管理基本上采取了“属地管户”的模式,基层税务分局成为税源管理的主体。

结论:税收征管体制和税源管理模式要随着经济主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决定着征管体制和税源管理模式,征管体制和税源管理模式要与经济发展状况和信息技术水平相适应。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一)两大核心业务

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是税收征管的两大核心业务

(二)三个管理理念

1、促进纳税遵从是税收征管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执法+服务=遵从)

2、信息管税

(1)信息与数据。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对管理和决策有意义的数据。

(2)信息管税的内涵。信息管税就是以税收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应用为主线,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为重点,不断完善税源管理体制、机制,促进税法遵从度的提高。

(3)信息管税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长远看,信息管税不仅是个管理手段的改变,而且会对税收业务流程、制度机制、组织机构、资源配臵等产生重大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说,信息管税是一项系统工程,甚至是一场革命。

3、风险管理

(1)风险管理源于企业。是指各经济单位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至的后果,期望达到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和组织目标。

(2)税收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以税法遵从最大化为目标,科学实施风险目标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考评,力求最具效率地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降低税法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的过程。

(3)防范来自纳税人的税法遵从风险。 OECD国家认为核心是两点:一点是要针对不同的纳税人制定不同风险管理的战略和对策;第二点是要把有限的征管资源用于风险大的纳税人和领域;并据此建立了一套依托信息化支撑的应对措施,

(4)防范来自内部的执法风险。我们现在所做的许多工作都与风险管理有联系,只不过有的还没有自觉认识。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税源专业化管理以信息化为依托,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对不同类别的税源及税源管理事项实行专业化管理和控制,最终促进纳税遵从。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以专业化为核心

一是税源分类的专业化。 二是税收业务的专业化。 三是机构职能的专业化。 四是人才队伍的专业化。

2、 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以信息化为支撑

税收信息化支撑专业化要满足三个条件: 一是要有及时、完整、准确的税源信息。 二是要建立税源信息分析应用平台。 三是深化税源信息的分析应用。

3、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 一是以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导征管资源的配臵。 二是以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导税收征管的对策。 三是以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导税收征管制度建设。

四、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条件和指导思想

(一)推行条件已经具备

1、理念已初步形成

2、认识已高度统一

3、信息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税收信息化对建立税源管理专业化模式具有决定作用。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以税收信息化为支撑,我省税收信息化为税源专业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建立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税源管理新模式环境已经具备。

(二)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指导思想

总局《指导意见》: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以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和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以建立和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支撑,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优化服务,严格执法,不断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

我省:遵照总局指导思想,立足河南实际,解决河南问题。

五、我省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对税源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1、对税源科学分类

税源分类以规模、行业为主、兼顾风险程度。一般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小型税源。

重点税源,是指年纳税额占当地税收收入总额比重较大的企业、行业以及税法遵从风险高、税收管理难度大的企业;

小规模企业、个体双定户、临时经营户等可作为小型税源; 重点税源、小型税源以外的纳税人为一般税源。 各单位可根据本地实际科学设定各类税源的标准。

2、对不同税源分类管理

对重点税源,分户实行风险管理。针对重点税源规模大、产业链长、分公司子公司较多、财务核算复杂的特点,实行“按户管理、分级监控”。“按户管理”就是以集团核心企业为枢纽,将分公司、子公司、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整合集中为“一户”,分析其经营特点、核算特点、管理特点以及资金流、货物流、信息流、发票流,设臵风险预警指标,查找其税收风险环节。“分级监控”就是由不同级别的税务机关站在不同层面进行综合性的风险分析,确定其纳税遵从的风险程度,并采取风险应对措施。

对一般税源,分行业、按流程管理。根据当地税源的行业聚集程度,分行业按流程、环节、事项实行专业化管理。

对小型税源,分片、按节点管理。在分片进行户籍管理的基础上,与实行委托代征、批量扣税、简并征期等方式,日常管理转化为按调查、核定等流程节点进行管理。

3、探索不同税源的征管规律

研究重点税源企业、行业特点、管理重点、风险指标预警、风险防范和处理办法,形成重点税源企业、重点税源行业的动态的管用的管理指引,争取经过三年的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企业、行业管理指引体系

4、明确各级税务机关的税源管理职责

省以下国税机关都是基层税务机关,都应当直接面向纳税人,都应当配臵税源管理的职能,履行税源管理的职责,各级国税机关,都具有税源管理的职责。由通过行政管理间接地管理税源,转变为通过信息化手段直接管理税源。

总局《指导意见》规定:根据税源科学分类和风险管理流程,将税源管理职责在不同层级、部门和岗位间进行科学分解、合理分工。

税务总局主要负责全国性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战略目标规划的制定、全国性涉税信息的采集和应用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纳税评估模型及风险特征库、搭建风险管理平台、开展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和等级排序、下达风险应对任务、实施风险管理绩效评估等)、组织 4

对定点联系企业的纳税评估等。

省局主要负责本级风险管理工作及组织实施大企业(跨地市经营、本级重点税源、特定业务)的纳税评估等。

市局主要负责本级风险管理工作及组织实施大企业(跨县区经营、本级重点税源、特定业务)的纳税评估等。

县(区)局主要负责本级风险管理工作及组织实施本级重点税源、中小企业、个体户的纳税评估等。

县区税务机关是税源管理的主体,是税源管理职责的主要承担者,应发挥税源管理的主体作用。省局、省辖市局都是税收征收管理机关,都掌握着海量的信息资源,都具有专业化的人才优势,应发挥税源管理的主导作用。

(二)调整机构职能 总局《指导意见》:调整内设部门税源管理职责,将税收风险规划、分析识别、等级排序、下达应对任务等职责整合到相应部门,归口履行上述职能。在坚持现行财税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将现有按照划片管户设立的税源管理机构,调整为按照规模、行业、特定业务等分类的税源管理机构,主要从事纳税评估。省局、市局、县局可根据分类分级管理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报经税务总局批准后适度调整机构、职责。 我省:机构不变、职能调整、资源组合。

1、税源管理一体化

省辖市局,可以根据当地实际,集中业务技术骨干,组成专门的风险分析机构(或指定部门承担),履行税源与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税收风险管理、纳税评估等专业管理职能。

县(市、区)级局机关可以指定部门专门负责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税收风险管理和任务落实,组织实施纳税评估工作。

各级税务机关成立税源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领导小组,建立上下互动、横向联动、内外结合的税源管理一体化运行机制。要按照“一体化”的要求,统一监控分析税源变化,统一下达风险预警指标数据和纳税评估重点,统一评价考核征管状况。

2、省、市局税源管理一线化

提升跨区域经营纳税人的管理层级,推进(市级)大企业管理职能的实体化。市局大企业管理机构可以直接负责跨县区经营、本级以上重点税源、特定业务企业的信息采集、监控分析、纳税评估、涉税服务、任务执行等税源管理事项。

省、市局直接开展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排序、处臵,直接组织团队化纳税评估,指导、主导税源管理工作。

3、县(市、区)局税源管理实体化

县(市、区)局作为税源管理的主体,局机关成为税源管理的实体。 县局实体化大体可分为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县(市、区)局可以适当将税源监控、风险管理、纳税评估、认定、审批

等主要税源管理事项由税源管理分局上收到县局机关直接管理,简并管理流程,并推进“审批、调查”权责的统一。

办公条件允许的县(市、区)局,可将城区分局、离城区较远的或税源较少的基层分局集中到县(市、区)局机关办公,以减少征收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种模式:按照税收征管基本程序调整机构职能,把税源管理业务划分为服务审批、管理监控、分析评估、税务稽查、保障评价五个序列,分别负责涉税事项申请受理、调查、审批,本级风险分析和处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和税源管理质量考核评价。

第三种模式:可适度归并机构,简并管理层级,大力推进机构扁平化,将税源管理职责在税源管理机构和机关内设科室间进行融合,使所有管理机构臵于同一税源管理平台。高新区局、开发区局、重点税源专业局调整内设机构职能,原税源管理科(分局)与征管科、税政科和法规科在同一管理平台,按业务序列分别承担相应职责。

县(市、区)局应按照“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办税服务厅税源管理职能,推进办税服务厅的实体化,提高网上办税功能,形成集咨询、受理、办税、审批、服务为一体的办税服务枢纽,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纳税人的“一站式”服务。

4、税务分局(所)职能专业化

在坚持现行财税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将现有按照划片管户设立的税源管理机构,调整为按照规模、行业、特定业务等分类的税源管理机构。改变目前 “分户到人,各事统管”的管理办法,按照流程、环节,实施专业化管理,分析监控、纳税评估与管理服务相分离。

模式一:县(市、区)局可根据税源分布状况和特点,将税源管理职能在税务分局(所)之间进行调整,调整为重点税源分局、一般税源分局和小型税源分局。纳税评估与管理服务相分离。

模式二:规模较大不便于在税务分局(所)之间进行职能调整的税务分局,可以将税源管理职能在税务分局内部进行调整,分别管理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小型税源。

(三)对征管业务梳理整合

1、传统的业务分类及缺陷

四位一体:税收分析:税收分析与税收风险分析不分;多头分析,多头下发分析报告;上下分析、重复分析、无效分析。

税源监控:以税源管理分局为主体,但力量不足,省、市级国税机关,有人力和技术力

量、有海量数据,虽为基层税务机关,却不直接面对纳税人,没有形成税源监控体系。 纳税评估:主要由税收管理员承担,税收管理员既要对税源开展日常管理、税源监控,还要开展纳税评估。

税务稽查:四个环节封闭运行,选案与税收分析未能形成必然关联;查管互动机制不完善。

办税服务厅业务:依申请业务还没有全部进大厅;纳税咨询与税收管理员、1236

6、县局税政法规人员的职责重复;业务繁忙;阳光办公。

税收管理员业务:涉及所有的税源管理业务,税收管理员负责分片、分类管理税源,负有管户责任 。

2、对征管业务梳理整合

整合原则及要点:同类归并,流程简化,环节减少。

依申请业务、依职权业务;税收风险分析业务、税收分析;纳税评估业务;稽查选案业务;-------

(四)完善岗责体系,规范操作规程

1、合理设臵岗位职责。按照征管业务流程,合理设臵税源管理岗位,明确管理职责。 省、市、县(市、区)局和基层分局按照税源专业化要求,设定相应的税源管理岗位,配臵相应的税源管理职责,逐步取消税收管理员管户制度。

直接面向纳税人的税源管理机构一般设臵综合事务岗、日常管理岗和纳税评估岗。对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小型税源管理管理岗位可结合实际选择设臵。在个人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对一些重要事项实行集体管理、决定和负责。

省、市、县(区)局的税源管理一般设臵税源综合管理岗、税源信息管理岗、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岗、纳税风险管理岗和纳税评估管理岗。

2、修订岗责体系

根据专业化的税源管理岗位、职责和征管业务流,确定业务操作标准和业务规程,修订岗责体系。做到分工合理、岗责清晰、业务顺畅,严防出现税务人员岗位调整后无所适从、业务脱节等问题。

3、规范税收征管程序。

按照受理申报、数据审核、风险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法律救济等环节,规范税收征管基本程序。

4、新模式下的岗责与ctais系统岗责的对接

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下的岗责体系应该是基于专业化、流程化设计的,ctais系统岗责体系是基于税收管理员管户制设计的,具有明显的一员式、一户式特征,二者存在着质的区别。试点期间,ctais系统的岗责体系还暂时不能动,这就要求各试点单位要双轨运行,也要求省局处室尽早考虑新模式下ctais系统岗责的升级,要有利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推行。

(五)深度应用税源信息,推进信息管税

推进信息管税的基本要求是广泛采集信息,减少垃圾信息,唤醒沉睡信息,高度共享信息,深度应用信息,让信息为税源管理服务

1、建立税源信息采集制度。建立上下各级共同负责的涉税信息采集制度和部门间涉税信息的交换共享制度,(探索建立对内统

一、对外协调的税收情报交换中心,专门负责涉税信息的搜集。)

省、市、县级税务机关负责宏观经济信息、跨区域涉税信息的采集、搜集、交换;税收管理员负责纳税人税源信息的采集,

2、以申报纳税信息为主体。纳税人的申报表及其附表、财务会计报表、取得开具的发票信息,具有法定性、完整性、系统性,应当作为各级各部门数据分析的基本依据。

3、多渠道采集、搜集、共享税源信息。各级税务机关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多渠道及时、完整、准确地采集、搜集、整理税源信息,确保数据及时、完整、准确、共享。涉税信息可以通过纳税申报、部门共享、各应用系统共享和人工采集取得,凡是信息应用系统采集到的信息,人工不重复采集。

4、提高税收征管档案的电子化水平。

5、加强数据基础管理,提高数据质量。严格数据录入审核,加强数据整理、存储、交换、校验等方面管理,及时清理垃圾数据,提高数据管理质量。通过纳税申报软件的校验审核功能、办税服务厅的受理审核、税收管理员的事后审核和纳税人的补充申报、更正申报等措施,确保纳税人申报信息全面、正确、完整。

6、综合应用各类税源信息。以申报纳税信息为主体,以第三方信息为辅助,依托《分析监控系统》等应用系统,对税源信息综合分析比对,查找税收风险点,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税源管理的支撑作用。

(六)转变管理理念,实施风险管理

1、转变理念。管全部—管风险;阶段性——机制化;综合性—专业性;独立性—统一性。

2、制定风险战略规划。建立和完善税收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风险管理模型及风险特征库,重点税源按户管理、一般税源行业管理平台。开展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排序、应对处理、绩效评估,根据不同类型纳税人的不同风险,采取日常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风险应对措施。

3、几个结合。风险管理、税源与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信息管税三位一体,有机统一。我省专项整治已持续开展了五个年头,包含了数据核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管理手段,其整治的实质就是整合管理资源、发挥优势兵力,对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税收风险较高的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活动。专项整治是税收风险管理的雏形和载体,风险管理是专项整治的常态化表现,二者的方向一致、要求一致、目标一致。

(七)开展专业化团队纳税评估

把纳税评估作为强化税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各级税务机关都要有专职人员负责纳税评估工作。县以上税务机关要充实评估力量,建立评估团队,可以直接组织开展本级重点税源和高风险税源的纳税评估工作。

当前要针对纳税评估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要,加强对纳税评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建立专业化的评估人才队伍。

(八)实施管查互动

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的核心,要通过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手段审核申报纳税的真实性、合法性,促进纳税遵从,提高税收征收率。

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部门应按照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和风险管理部门下达的任务,实

施对重点税源和高风险税源的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工作,纳税评估或税务稽查结束应当向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和风险管理部门反馈结果。

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有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税收优惠或虚开、接受虚开发票等重大税收违法嫌疑,或拒不接受评估约谈或接受约谈无正当理由不自查补税或虽然进行了自查补税但补税与纳税评估预期差距较大的应当移交稽查部门,实施税务稽查。

税务稽查部门对纳税评估环节移交的案源要纳入税务稽查计划,及时查处,查处结果要及时向征管状况监控和风险管理部门反馈和纳税评估部门反馈。

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和风险管理部门应当牵头组织定期开展纳税评估、税务稽查案例交流,根据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中发现的征管薄弱环节和问题,研究税收违法行为的规律和趋势,研究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办法,提出加强税源管理的措施。

(九)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

1、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规定

2、存在问题

税收管理员业务涉及所有的税源管理业务,同时承担所有管理责任,事实上,税管员难以履行所有职责,也难以承担所有责任,存在极大的执法风险。

3、创新制度

分解职权、权责相当、权能结合、防范风险

总局《指导意见》:科学界定税收管理员职责,改变目前税收管理员“分户到人,各事统管”的管理办法。

(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建立和培养税源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 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对税源管理人才进行专业分类,合理配臵到相应的管理岗位,发挥特长和优势,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优化征管资源配臵。

注重税源专业化管理人才技能的提高,针对岗位需要加强专业培训,培养和建立省、市、县各层级的风险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日常管理等专业化人才队伍。

更加关注基层一线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一线人员主动性增强了,税收管理的漏洞才能降到最低限度。

六、如何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

(一)系统思考、谋划长远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程、系统性工程,涉及到税源管理的各个方面,涉及到税收业务的各个部门,涉及到各级国税机关,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深刻理解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要切实提高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转变理念、系统思考、立足当前、谋划长远。

(二)总结整合,整体推进

1、单位试点,项目试点。目前,试点县(市、区)局达到78个,覆盖所有省辖市。

2、总结整合,整体推进。以县区局为主体,凡是与试点主体专业化管理相联系的,都

要按照专业化的要求运行。

省局、市局、县局、分局上下协调推进。

3、放大经验,重在持续。

(三)坚持方向、把握目标

1、方向:坚持信息管税和风险管理,立足征管现状,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强化税源管理的新模式。

2、目标:

终极目标:提高纳税遵从度

近期目标:增加税收收入、提高征管质量、提高征管效率、提高满意度、降低征纳成本

第五篇:树立风险理念 突出重点税源全力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

强化风险意识 全力推进征管业务流程再造

今年以来,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以及省局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为此,虞姬分局强化风险意识,全力推进征管业务流程再造试点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使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得以顺利推行。

一、抓规范,搭建专业化管理的基本格局

根据总局《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精神,结合实际情况,该局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纳税人规模和行业等为主,对税源实施科学分类。调整征管机构,科学确定税源管理岗位,细化职责分工,按照“权力分解,人人管事”的原则,建立完善纵向联动、横向互动的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

(一)实行分类管理,科学调整管理股职责

按照“外分”的原则,突破属地管理界线,以规模、行业及其缴纳的税种为主,兼顾风险和存续期,将纳税人分为重点税源、一般企业税源和个体税源,并据此对分局税源管理股的管理范围和职责进行调整,形成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格局。

在重点税源管理上,成立“虞姬地税分局重点税源管理股”,将占总收入比重80%的重点税源(建筑、房地产开发业)划入重点税源管理股,实行专业化管理,此举大大提高了重点税源的管理精度,并可有效控制全局80%以上的税收风险,利于实现征纳双方的共盈。

在一般企业税源和个体税源的管理上,充分考虑征管成本,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成立了虞姬分局税源管理一股和税源管理二股,采

取分行业和分区域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对规模行业,实行专业化管理;没有规模行业的乡镇,按地域进行管理。

(二)围绕按事分岗,合理划分岗位职责

按照“内分”的原则,通过按事分岗,对现有基层征管业务划分为征收服务、日常管理、税源管理、综合管理四大类,按照四类业务所涉及的事项设置岗位,实行分岗管事,分解过于集中的权力,实现有效的监督制约。根据各基层分局实际情况和人员数量,灵活设置岗位,可采取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的方式,以解决当前人员短缺的问题。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对纳税人实施分行业和分规模为主导的分类管理,将一部分税收管理员从日趋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税源管理,把有限的征管资源用于税收风险大的行业和企业。截至目前,全局共配备日常管理类43人,税源管理类46人。

(三)设置中枢机构,增强税源管理力量

成立税源管理科,调配稽查、征管、信息化等方面的人才7人,组成管理团队,负责组织实施纳税评估、税收预警、税源监控分析和重点税源管理等工作,充分发挥税源管理科纵向管理指导、横向统筹协调的中枢作用。

在纵向管理指导方面,税源管理科牵头制定方案、出台管理措施,成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领航员”,使全局在税源管理上步伐一致、政令统一,充分保证了新模式的推行质量;其次,税源管理科结合征管状况,每月召开两次税源分析和交流会,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对基层分局在新模式运行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解决和指导,分局税源管理岗及

时将新模式运行情况向税源管理科进行反馈,使两级联动和协作机制进一步形成。

在横向统筹协调方面,税源管理科强化与征管、税政、稽查等部门的工作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税源管理局面。通过税源管理、计财、税政等部门的税收分析为纳税评估确定疑点、指明方向;通过纳税评估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稽查局每月将检查案例向税源管理科反馈查处结果,根据查处结果反映的问题,改进和加强日常管理,形成了各部门、各环节联动配合的良性互动格局。

二、求完善,建立专业化管理的保障机制

为确保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的顺利推行,该局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信息采集共享、应急处理、风险评估等机制,进一步夯实了专业化管理工作的运行基础。

(一)建立并完善信息采集共享机制

在第三方信息采集分析方面,加强了对财政局、国税局、工商局、建委、房管局、科技局等单位的数据采集、加工和分析利用,并与各协税部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畅通了信息传递渠道,为基层税源管理岗加强税收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促进了税源专业化管理质效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注重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力度,加强内部信息的整合和交流。以Groove协同软件为蓝本,研发了“内部协同工作平台”。其原理是基于P2P技术的协同软件工具,提供各方面的互动信息沟通,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同时又保证用户穿过防火墙访问数据,从而达到协同工作的目的。

(二)建立并完善风险分析评估机制

纳税人的风险,主要是纳税人因不当履行税收法律义务而可能面临的加收滞纳金、承担行政罚款等行政责任以及刑事责任等。为最大限度的降低纳税人风险,该局牢固树立“纳税人的风险就是我们的风险”理念,建立并完善了风险分析评估机制,并借助分行业管理的优势,进一步搭建了行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通过税收预警分析,及时提醒纳税人依法纳税,避免各类涉税风险。同时,按照“高风险、高防范、高标准”的原则,对税源实行分类管理,对存在不同风险纳税人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加强管理的针对性,有效降低了纳税人的税收风险。

(三)建立并完善应急处理机制

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的推行是一项重大变革,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在逐步摸索推进中必然会遇到难以预知的困难和问题。对此,该局建立并完善了应急处理机制,成立“税源专业化管理应急处理小组”,对新模式推行中遇到的突发问题进行集中研讨,及时研究制定解决方案,为新模式的高效运行“保驾护航”。

三、严督查,构建专业化管理的责任体系

为保证税源专业化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充分调动税收管理员的积极性,确保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该局制定了《招远市地税局税源专业化管理考核办法》。考核分为对税源管理科的考核和对基层分局的考核。对基层的考核将分局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充分发挥分局长在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中坚作用。

为了对税源管理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制约,制定并实施了《招远市地税局税源督查管理办法》,以“有效监督”来规范和约束税收管理员的税源管理行为。自去年以来税源管理科按照督查管理办法,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税种的税源管理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共督查纳税人或区域44个,经过督查发现税源管理、税收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查补入库税款109万元。今年1月份,根据督查结果,对10名税收管理员进行了责任追究,扣发了能级管理奖,对涉及的5个分局局长也一并扣发了能级管理奖。通过责任追究,充分调动了税收管理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四、促征管,凸显专业化管理的蝴蝶效应

税源管理作为税收工作的核心环节,其专业化变革必将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因此,尽管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运行时间不长,但它所引发的“蝴蝶效应”已经初步显现。

(一)税收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2010年1-3月份,该局共入库税款43543万元,比去年同期37005万元,增长6538万元,增幅17.67%。其中:地方级收入25273万元,比去年同期21614万元,增长3659万元,增幅16.93%。税收收入的增长,充分体现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作用和突出效果。

(二)税源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高

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的推行,充分调动了税源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各岗位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又相互制约,极大的增强了税源

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就日常管理类人员而言,由于岗位职责细化周详清晰,每项工作有考核有监督,打破了“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传统模式,能够专心于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工作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征管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2010年1-3月份,该局平均征期申报率达到99.98%;财务报表报送率达到98%,比去年同期增长3.1%;数据出错率为0;异常数据产生率减少46%;烟台预警平台预警93条,同比减少424条。上述数据说明,日常管理类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有了很大提高。就税源管理类人员而言,由于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去从事税源管理工作,从而促进了税源管理质效的大幅提高。

(三)人员少、税源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在“各事统管”的传统模式下,管理人员的时间和精力过于分散,税源管理的力度和深度明显不足,各部门都感觉人手短缺。自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后,税源管理有了专业队伍,人才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对税源的管理实现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方向的转变,税源监控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解决了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

(四)推动了良好税收秩序和公平税收环境的形成

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的推行,进一步提高了各行业税收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有效避免了执法过程中的政策偏移和税负不均的现象,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税收秩序和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试验员实习总结报告下一篇:水质调查报告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