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消费发展论文

2022-05-1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绿色消费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顺应当今绿色消费的必然趋势,我国绿色消费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现实发展中仍存在消费者绿色消费能力不强、绿色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绿色消费市场不够规范三大问题,急需从提高公众绿色消费能力、增强绿色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加强绿色市场规范化建设、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等方面采取对策措施予以解决。

第一篇:绿色消费发展论文

略论我国发展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绿色消费的对策

摘 要:绿色消费是一种满足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战略的全面推进,绿色消费作为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日益成为我国国民消费的共同追求。但是绿色消费在我国的发展确十分缓慢,困难重重。

关键词:绿色消费;问题;对策

21世纪是绿色世纪。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一种适度节制并以保护生态环境平衡为目的的消费模式,以其安全性、持续性、适度性成为21世纪全球消费的呼声。随着我国生态文明战略的提出,建立绿色消费模式已刻不容缓。但是,现实中我国绿色消费模式的建立却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阻力,进度缓慢。

一、我国发展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者消费水平参差不齐

绿色产品作为一种无污染、质量好并有利于健康的消费品,其价格要比普通产品高出很多。作为高消费产品的绿色产品,相应的也对消费者的消费水平要求较高。但是目前,我国整体收入水平还处于较低或中等阶段。同时由于我国地区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高收入地区或群体消费水平相对较高,但还有部分地区或群体的收入水平却仅仅停留在维持温饱的水平。消费者消费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就成为了绿色消费模式在短时间内不能在我国全面发展和建立起来的重要因素。

(二)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概念

绿色消费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可持续消费,要求消费者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责任感。但总体而言我国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认知还处在较低阶段,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的概念,从行为和意识上对绿色消费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从而导致消费者产生一些不良的消费行为和习惯,使“反绿色消费”还占据较大的市场空间。例如为获得“绿色天然”的产品肆意破坏自然环境;追求奢侈豪华、热衷攀比,从而刺激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等。

(三)绿色产品消费市场鱼龙混杂

绿色产品必须经过国家相关认证机构严格审查才能进入市场。但是现实中,一些不良企业和商家看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需求和信赖,在产品宣传中假冒绿色产品,谎报绿色指标。使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失去信心。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为提高本地产品的竞争力,以地方政府名义擅自给产品贴上“绿色”标签。使消费者很难辨别其所消费的产品是否是真的“绿色”产品。从而造成了绿色产品消费市场的鱼龙混杂,制约了绿色消费的实现。

二、发展绿色消费的对策

传统的消费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资源耗竭型的消费模式,随着我国生态文明战略的全面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绿色消费模式刻不容缓。

(一)建立完善有关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由于管理机制和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相关产品没有统一的绿色检疫标准和认证机制,导致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混入绿色产品市场,造成市场混乱,从而使一些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失去信心。同时,由于政策监管上的缺失,我国绿色产品消费市场鱼龙混杂,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绿色产品种类少质量差的问题很难满足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所以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刻不容缓。例如完善我国的税收制度,增加生态税、绿色税。从而引导企业向低耗能、低污染、高产能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转变。

(二)发挥政府主导力加强政府监管

在绿色消费模式的建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力。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增加、鼓励和扶持绿色投资,不再为追求经济发展而盲目破坏生态环境,把绿色GDP的发展纳入政府工作绩效的考核。严格执行相关的环保法规,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对高污染企业绝不姑息、坚决取缔,并严格加强企业排污管理。同时把政府宣传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为绿色消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建立健全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概念

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概念是阻碍我国绿色消费发展的主要因素。消费者没有认识到个人消费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环保意识和生态责任感都相对薄弱,一些消费者还受到消费水平的先天限制和消费习惯的固化。要建立健全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概念,政府一方面应加强宣传使绿色消费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加强企业管理,从产品生产入手建立绿色产品生产线。

总之,绿色消费已成为一种不可逆的消费趋势,是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同时要了解绿色消费的普及不是哪个部门、哪个群体和个人的责任,它需要我们社会全员的上下联动、密切配合。

参考文献:

[1]沈根荣.绿色营销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刘长生,简玉峰.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J].商业研究,2003.

[3]尹世杰.需要消费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3.

[4]俞海山.可持续消费模式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尹世杰,蔡德容.消费经济学原理(修订本)[M].经济科学出版社.

[6]杨家栋,秦兴方.可持续消费引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作者:朱玉 金镶玉

第二篇:推进我国绿色消费发展对策思考

摘要:顺应当今绿色消费的必然趋势,我国绿色消费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现实发展中仍存在消费者绿色消费能力不强、绿色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绿色消费市场不够规范三大问题,急需从提高公众绿色消费能力、增强绿色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加强绿色市场规范化建设、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等方面采取对策措施予以解决。

关键词:绿色消费;对策思考

绿色消费是以人与环境和谐为价值取向,把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健康作为宗旨,是节约、科学、健康、环境友好、可持续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绿色发展是当代国际社会消费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潮流。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我国的绿色消費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这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予以解决。

1绿色消费在我国的发展脉络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绿色消费的出现和发展是对传统工业文明条件的以物质主义消费价值观为指导的高消耗、高污染、不友好、不可持续发展消费的深刻反思和超越,是当今国际社会消费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推动绿色消费的发展尤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因为我国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和环境承载力水平低,当今快速发展过程中已经遇到了资源短缺的瓶颈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因此,大力推动健康、合理、环境友好、可持续的绿色消费的发展,有利于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资源的消耗,有利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轻甚至消除环境污染问题,化解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为了有效推动绿色消费在我国的发展,我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推动绿色消费的实践活动。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启动了以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中国消费者协会把2001年定为“绿色消费主题年”。党的十七大将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的目标之一。今年上半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培育绿色的生活方式。正是政府强力推行,绿色消费正在逐渐为我国公众所接受,成为人们消费生活实践重要组成部分。现实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53.8%的人有购买绿色产品意愿;37.9%的人已经购买过有关的绿色产品。

尽管我国绿色消费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绿色消费者群体在不断增多,绿色消费数量日益增加,但实际的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能力不强。消费者是消费行为的主体,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能力是实现其绿色消费行为的关键因素,是消费者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绿色知识水平和实际的收入水平是构成绿色消费能力的三大要素。绿色消费对消费者消费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消费者有较强的绿色消费意识、丰富的绿色消费的知识、较高的收入水平。目前我国消费者在这三方面都存在不足。在消费意识方面,尽管近几年来,我国消费者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绿色意识越来越强,很多人的消费行为逐渐趋向绿色化、生态化。但绿色消费意识是不是简单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它是消费者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消费社会责任感等意识的综合。因此从总体上讲,人们真正的绿色消费的意识不强。现实的调查也表明,目前我国真正的“绿色消费者”只有四成,“非绿色消费者”有三成之多,甚至“反绿色消费”在现实中还大有人在。在绿色消费知识方面。绿色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方式,它不仅要求消费者有较强的消费意识,而且要求消费者要有比较丰富的绿色、环保、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水平。目前我国普通的消费者环保知识、生态学的知识比较缺乏,对绿色消费概念理解比较肤浅,不够全面深入,甚至存在某些错误理解,造成了对绿色产品的识别不够科学,选择比较盲目,使用不够合理等问题。在收入方面,相当多的消费者收入水平低,限制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的能力。一般来讲,和普通产品相比,绿色产品生产的成本高、销售的价格贵,其消费属于一种高层次的消费。这必然要求消费者有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而目前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整体不高,相当多的消费者收入水平较低,属于温饱阶段程度,在此情况下,消费者绿色消费能力受到了收入水平较强制约。

(2)绿色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企业是产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企业生产绿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绿色产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绿色消费发展的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产品的数量有限、结构单调、分布不均衡、技术含量低,根本无法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造成了绿色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绿色产品的科技含量,具有研发难度大、生产成本高、失败的风险大等特点,如果没有政府强有力的外部支持,势必造成企业生产绿色产品动力不足,从而影响绿色产品的有效供给。二是我国的一些企业目光短浅,仅仅重视短期收效快、收益高的一般性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缺乏对绿色产品发展前景的深远认识,轻视甚至漠视长期前景好、当下投资高、能长久增加社会效益的绿色产品的生产与开发。

(3)绿色消费市场运作不够规范。绿色消费市场是绿色消费的场所和平台。目前,我国绿色市场动作还不够规范,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绿色产品准入还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是一些产品,要申请成为绿色产品,手续相当繁杂,另一方面,对于中小型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农民自己生产的不用化肥、农药的蔬菜,国家还没有相应的标准来衡量、规范这些产品。二是绿色产品流通不畅,目前我国还没有尚未建立从批发到零售的绿色产品流通网络体系。三是绿色产品在实际营销过程中还存在大量的虚假宣传、欺骗、甚至是欺诈等不法行为,严重干扰了绿色产品市场。

2推进我国绿色消费发展的几点对策思考

推进我国绿色消费的发展,要顺应当今社会绿色消费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当前我国绿色消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措施。

(1)切实提高公众的绿色消费能力。公众是消费市场的主体,普通公众消费者能否变成真正的绿色消费者,公众绿色消费能力的大小和水平的高低是关键。鉴于我国目前公众绿色消费的能力和水平的状况,切实提高公众绿色消费的能力和水平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一是要通过发展经济和改善分配方式,切实提高公众的收入水平,为增加公众对绿色消费产品的购买力打下物质基础。二是要加强对公众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的教育,让消费者了解绿色消费的基本内涵,清楚绿色消费的意义和作用,自觉树立绿色消费的价值观念,增加其绿色消费的意愿。三是要对公眾消费者的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主动学习和掌握绿色消费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在生活中不断地增加绿色消费的比重。四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当前社会存在的奢侈消费、过度消费、炫耀消费等不良消费现象,积极倡导节约消费、安全消费、环境友好消费等绿色消费的形式,使绿色消费在公众社会生活不断得到强化,最终成为公众消费者的一种生活的常态。

(2)切实提高绿色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企业是产品的生产者和供给者,企业绿色产品生产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绿色产品的供给程度。当前要切实提高企业的绿色产品的生产能力,增加绿色产品的有效供给,既要着力挖掘企业内部的绿色生产潜力又要着力开辟新的产业部门。具体讲,一是企业要树立绿色生产的理念,加快生产水平技术的提升,加大对绿色产品开发的力度,切实保障绿色产品的绿色效果。二是企业在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设计、生产和加工等过程中要严格坚持绿色标准,为社会提供真正的绿色产品。三是企业要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力度,不断降低绿色产品成本,使绿色产品在市场更有竞争力,达到广大消费者在现有收入能够接受的价格水平。四是企业要客观宣传绿色产品,科学介绍绿色产品,提供周到售后服务,增强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消费的满意度,从而不断激发出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的热情和愿望。五是企业要不断根据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加大生态旅游、悠闲服务、养生保健等产业投入,不断拓展绿色产品的范围,增加社会有效绿色产品的供给。

(3)加强绿色市场建设,提高绿色市场规范化的水平。绿色市场是实现绿色消费的交换的平台和场所。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绿色消费市场存在规模偏小,运作不够规范,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加强我国绿色市场建设,要着力解决这四大问题。一是动员多方面的力量大力发展各类绿色消费市场。二是在大力发展绿色市场过程中,要制定相应的法规章程规范绿色市场的动作,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绿色产品市场上的违法行为。三是加大对绿色产品认证部门的投入力度,采用最先进的检测技术手段。四是要打击各种地方保护主义,尽快建立绿色消费的全国统一的市场网络体系。

(4)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动绿色消费的发展。绿色消费是新生事物,绿色消费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政府发挥激励、示范、教育规范引导等主导作用。政府在市场中购买的绿色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绿色消费产品的生产,在整个社会的绿色消费中起示范作用。政府要制定绿色采购制度、订立绿色产品采购的标准、建立专门绿色产品专门机构,优先购买节约、健康环保的绿色产品;同时政府在日常公务中要率先使用健康、环保、节约的绿色产品;政府通过绿色采购成本较高、发展前景较好的绿色产品,再以较低的价格在广大民众中推广使用。政府要通过立法,制定有关安全、健康、环保、绿色消费的法律政策;要改革财税体制、投资体制、市场准入体制、商品流通体制,使之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建立有利于绿色产品流动的市场体系;政府要通过实施激励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促进绿色消费的发展,对绿色产业和绿色发展通过给予更多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低息甚至无息贷款、优先上市融资,鼓励其发展壮大;要通过限制性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限制甚至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和企业,制定并实施更加严格环境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和产品生产,不断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绿色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承梁.生态文明简明读本[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戴星翼.走向绿色的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王生辉.消费者行为分析与务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赵弘志.绿色经济与治理[J].消费导刊,2007,(1).

作者:陈立

第三篇:商业银行绿色消费信贷发展研究

摘 要:绿色消费信贷从个人或家庭需求端出发,通过提高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末端的引领作用,促进产业绿色发展和企业绿色转型,这对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商业银行绿色消费信贷现状,探讨其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研究制约我国绿色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从公众、商业银行、政府三个角度提出相关发展建议,助推我国绿色消费信贷发展,進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家庭低碳消费;绿色消费信贷;商业银行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越发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阻力,全球变暖、能源短缺及CO2排放量超标等问题日益突出。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被人们摒弃,开始向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经济转型。受消费结构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家庭碳排放量呈现出增长趋势,已成为全球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金融作为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工具,在应对环境问题方面已从理论走向实践。在低碳政策的引导下,商业银行陆续推出绿色信贷产品,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绿色消费信贷作为一种新型绿色信贷产品,通过商业银行向个人或家庭发放用于绿色消费的贷款,通过需求端增大绿色消费需求,带动绿色产品供给,加快传统企业向绿色企业转型。目前我国绿色消费信贷仍在初期阶段,发展空间巨大。从个人或家庭角度出发,研究绿色消费信贷促进家庭低碳消费具有现实意义,为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一、低碳消费视角下绿色消费信贷发展现状

近年我国家庭碳排放量呈现快速上升趋势,通常约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碳排放的40%。个人信贷作为鼓励民众消费的金融策略,近年来呈现增长势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8年12月,我国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37.79万亿元,同比增长19.9%。家庭碳排放量产生于各类消费,消费信贷会对家庭的消费选择和消费规模产生影响,因此消费信贷在一定程度上对家庭碳排放量产生潜在影响。近年来,绿色消费理念盛行,在崇尚绿色消费的时代背景下,消费信贷的绿色化为家庭节能减排提供了新思路。

绿色消费贷款是指通过金融机构向个人消费者和家庭发放用于绿色消费的贷款。外国发达国家绿色消费贷款业务起步较早,产品种类丰富。在国际上绿色消费信贷产品主要有绿色住房抵押贷款、绿色汽车消费贷款、绿色能效贷款和绿色信用卡。绿色住房抵押贷款主要是对满足绿色建筑标准的住宅提供优惠利率的房贷或为家庭节能升级装修提供资金支持;如荷兰银行推出可持续住房抵押贷款,为实行家庭节能措施的客户提供优惠利率。绿色汽车消费贷款为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减排的新能源汽车,提供优惠利率的车贷;例如澳大利亚MECU银行,推出goGreen汽车贷款产品,该银行通过各类车款不同的能效和排放评估等级,设定不同的贷款利率。绿色效能贷款是针对消费者购买绿色环保设施而发放的信贷,比如美国新能源银行为鼓励家庭安装太阳能光伏设备,推出“一站式的太阳能融资”项目。绿色信用卡践行绿色消费理念,采取积分制等优惠吸引消费者购买绿色消费产品;如美国汇丰银行推出绿色信用卡,客户购买绿色消费品赚取积分,并可凭借积分兑换指定的环保礼品。当前我国绿色消费信贷产品种类较为单一,只有部分商业银行推出的绿色信用卡、新能源汽车消费贷、“光伏贷”及绿色标识产品消费贷等。

二、商业银行发展绿色消费信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商业银行发展绿色消费信贷的必要性

家庭消费碳排放成为全球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家庭的支持,鼓励家庭低碳消费,减少家庭碳排放量已经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任务。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对支持家庭节能减排责无旁贷。首先,目前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产品主要服务于大中型企业即产品供给端,无法从本质上推动企业的绿色转型;而绿色消费信贷从需求端出发,通过提高个人消费者或家庭绿色消费偏好,拉动对绿色产品需求进而刺激企业绿色发展。其次,家庭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日益严峻,只靠行政手段很难起到激励作用,商业银行通过绿色消费信贷的利率等优惠激励消费者购买绿色消费产品,并能通过金融杠杆的撬动作用,让有意愿绿色消费但经济实力不足的消费者进入绿色消费领域。最后,在商业银行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创新绿色消费信贷引导消费者低碳消费,在履行银行社会责任的外在要求的同时,提高其自身竞争力,对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有较大益处。

2.商业银行发展绿色消费信贷的可行性

首先,绿色消费信贷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一方面,个人消费信贷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8年12月,我国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37.79万亿元,同比增长19.9%;另一方面,绿色产品市场兴起,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等绿色消费产品种类不断丰富,销售规模持续增长。据《2017年中国居民绿色消费发展情况》数据保守估计,2017年绿色节能家电销售量达1.5亿台,其中节能冰箱销售量约3600万台,同比增长82.2%;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达125.6万辆,为2014年销售量的16.80倍。个人消费信贷和绿色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绿色消费信贷市场的扩大。

其次,国家政策的支持为商业银行绿色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自十八大提出“构建美丽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时代的主旋律。2012年2月,中国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指引》,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纳入银行和信贷管理流程;2016年出台《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倡居民践行绿色消费理念;2016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和加大对新消费重点领域的支持。在政策的引导下,商业银行绿色消费信贷的发展有着较强的政府依靠。

三、商业银行绿色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困境及建议

1.商业银行绿色消费信贷业务的现实困境

(1)公众绿色消费意识薄弱和绿色产品正外部性导致绿色消费需求不足

根据阿里研究部和阿里社会公益部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绿色消费者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底,阿里零售平台“绿色消费者”仅为6500万,占平台活跃用户的16%。可见,目前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識仍不足,在选择消费产品时,仍首要考虑价格和效用因素,对消费品的绿色性与安全性重视不足。另外,由于绿色消费行为能增进社会效用,往往具有更高的生产成本,这种正外部性使绿色产品失去价格的竞争优势,导致消费需求不足。

(2)绿色消费信贷标准与统计缺乏导致绿色消费信贷政策落实和监管困难

经过近几年发展,绿色信贷的制度日渐完善,但目前所实行的绿色信贷标准和统计办法,几乎都是针对企业绿色信贷,国内现行针对个人消费者的信贷政策管理标准及统计制度尚为空白。由于金融监管机构对绿色消费信贷的产品设计及风险评估尚未建立统一的可执行标准,增大了信贷审批、发放和管理等环节的实施困难和监管困难,进而导致效率低下。

(3)绿色消费信贷产品单一和创新性不足导致绿色消费信贷市场规模较小

绿色信贷在绿色金融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我国目前的绿色信贷主要针对企业,个人绿色消费产品信屈指可数,只有少数银行推行绿色消费信贷,且产品形式单一。在国内,主要有绿色住房按揭贷款、绿色汽车消费贷款、绿色信用卡、绿色光伏贷等。另外,由于银行对个人消费信贷投入不足,个人端绿色金融服务型人才匮乏,绿色消费信贷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相对于国外,我国受产品单一性和产品创新性不足,绿色消费信贷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市场认可度较低,规模较小。

2.商业银行绿色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建议

(1)培育公众绿色消费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政府应该加强绿色消费知识宣传工作,培育公众的绿色消费观,使绿色消费理念融入国民日常经营和活动中。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新闻媒体或网络平台对绿色消费模式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也可开展全国低碳日、环境保护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责任感;另一方面,政府可将居民的绿色消费指标纳入个人征信评价系统,为购买绿色产品的消费者给予利率优惠或税收便利。

(2)培育绿色消费信贷专业人才,创新绿色消费信贷产品

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应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高对绿色消费信贷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通过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专业性的绿色金融人才,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进而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扩大个人端绿色金融产品的开发。国内金融机构也可以借鉴国外绿色消费信贷案例,开发并创新消费信贷产品,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例如,巴克莱银行推行呼吸信用卡,持卡人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可获得低透支利率优惠和折扣,并将部分税后利润和消费金额应用于气候变化项目。

(3)发挥政府能动作用,改进激励机制,完善政策体系

国家政策支持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能动性,激励和引导发展绿色消费信贷,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对企业,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绿色转型升级,增加绿色产品的供给;对商业银行,政府可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提高用于发放绿色消费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或者将符合条件的绿色消费信贷不纳入MPA考核指标,支持和引导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绿色消费信贷。此外,政府应对绿色消费信贷指导目录、产品设计及风险评估建立可执行标准,完善绿色消费信贷政策支撑体系。

四、结语

绿色消费信贷的发展不仅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趋势。虽然我国绿色消费信贷目前在初步发展阶段,存在公众绿色消费意识薄弱,绿色消费信贷标准与统计缺乏,绿色消费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等制约因素,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具有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健全商业银行绿色消费信贷业务体系,建立体系化的运作机制,应同时发挥公众、商业银行和政府的联动作用,通过三者的协同配合,完善商业银行绿色消费信贷体系,推进家庭低碳排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悦,李锋,孙晓.城市家庭消费碳排放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19,41(07):1201-1212.

[2]翟帆,雷玉琼.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的预测模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8(01):41-46.

[3]曹倩.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创新路径探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9(03):46-52.

[4]刘勤昌,贾得花,李广炎,吴永章,鲁艳艳,王婧.国外绿色金融发展中政银企行为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部金融,2018(06):38-41.

[5]聂雨薇.对绿色消费信贷的调查与分析——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J].金融纵横,2017(09):58-63.

[6]罗楠.家庭碳排放核算、预算与碳排放权配置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

[7]徐新扩,杨康隆.消费信贷对家庭碳排放的影响评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16-22+167-168.

[8]冯鹤婷.低碳经济背景下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6.

[9]周国华.电商平台消费信贷产品优势与风险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6.

作者简介:秦淑燕(1999.11- ),女,汉族,山东省聊城人,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本科生

作者:秦淑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车间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分税制财政体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