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2-09-11

一、产教融合的含义和作用

产教融合是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双方就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设置、教学实施过程和学生就业问题达成共识, 产教融合的共同目标是提高人才质量, 为社会培养出适用的人才, 同时在过程中, 企业借助高校人才优势, 可以要求高校按照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进行培养, 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 而高校缺乏生产实践经验, 可以借助企业优势对专业设置做出相应调整, 让学生能毕业既就业。

二、财经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在实习环节, 学生比较难接触到核心财经业务, 同时存在学生数量多且分散, 管理难度大的问题。财经类人才培养方案中, 实习环节占有重要位置, 分数比重高, 实习内容要求专业细致, 可是在现实的实习过程中, 很多学生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档案管理和收银出纳等专业知识含量低的工作, 实习对于学生在处理现实财务问题时帮助不大, 流于形式, 主要是因为很多企业害怕商业机密的外漏, 对于企业的资金数据管控严格。另外, 财经类专业岗位与工科专业岗位不同, 无法形成庞大的产业链, 企业规模扩大, 但是财经类岗位人员增加数量有限, 一个企业能够接受学生实习数量也有限, 致使很多学生实习分散, 学校在学生管理和成本投入上难度增加, 实习环节本身就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现, 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直接阻碍了“产教融合”更好地进行。

(二) 在专业设置上, 专业设置与经济升级、企业发展、职业要求相脱轨。目前中国是一种“新常态”经济发展趋势, 产业不断升级, 新的经济模式不断涌现, 而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仍然是一种与以往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模式, 对于与现代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并没有做出及时的调整, 部分专业一味追求市场认可性, 并没有真正考虑专业未来发展方向, 也没有深入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导致专业设置没有特色和竞争力, 专业设置与整体国家发展趋势和地方发展特色没有做到相得益彰。企业在专业设置上的参与性不积极, 由于学校和企业利益点不同, 同时政府没有相应法律法规政策做指导和保障, 大多数的课程设置其实是学校单方面决定多, 致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企业岗位需求匹配度不高, 实践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同时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一般把核心专业课作为重点, 对学生学分要求也相应高, 导致学生对信息素养、创新思维等各种通识知识技能的忽视, 但是企业实际工作不仅仅需求专业知识过硬, 更要有随机应变、独立思考、创新学习的能力。财经类法规和准则变化频率高, 财经类专业课如财务管理、审计学、成本会计、税务等都会相应地随着规则的改变而编写, 但是业务法规和新技术应用却很难及时应用到实践教学中, 例如现在财务共享是企业进行财务改革的一种趋势, 但是鉴于教学设备欠缺和经验不足, 很多学校无法开设课程, 部分学校开设课程也只是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 这种情况造成学生在学校所学与真正职业需求存在差距。专业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产教融合”实施的是否成功, 但是综上所述, 学校在积极开展“产教融合”过程中关于专业设置方面, 并没有真正做到与整体经济趋势、企业发展要求、学生择业要求相结合, 专业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在师资力量上, 缺少真正“双师型”教师。对于教师本身而言, 很多属于“从高校到高校”类型, 没有真正企业实践机会, 对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新技能无法掌握。学校虽然一直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 但是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首先学校从企业请来一些掌握先进技术的兼职教师, 他们在实践生产中能做到学以致用, 但是缺乏相应教学经验, 学校本身没有相应的教学设备, 教学效果不能保证, 同时一些企业家在学校只是以讲座形式进行教学, 并没有真正深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之中。其次, 学校派出专职教师到企业实习, 但是很多教师本身对“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认识不深, 只是以完成任务为目标。鉴于上面原因导致的师资力量薄弱是财经类专业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一大阻力。

三、财经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 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 专业设置突出特色。财经类专业是就业率比较高的专业, 深受学生的青睐, 各类学校财经类专业设置比较多且招生数额大, 这样很容易造成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优势反而成劣势, 如何从众多的财经类专业中突出, 笔者认为财经类院专业应与地区特色有意向企业秉承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同参与到专业设置过程中, 产业发展引导专业的设置, 专业的设置能更好服务产业发展, 专业设置只有紧紧依托地方特色经济, 才能与其他院校财经类专业区别开来, 对于新兴产业, 校企更应该深度融合, 学校要做好专业设置前的调研工作, 企业要为学校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 在专业设置上不能一味跟风, 避免人才培养资源的浪费和专业同质化, 同时区域内高校也要协同合作, 基于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基础上, 合理规划专业设置, 打造自己特色品牌专业, 为地区经济发展输送人才。

(二) 建设学生实训基地, 实现实践教学。财经类专业是实践性、操作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 仅仅依靠教师课堂上理论授课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在学好基础的专业知识之外, 学校需要投资仿真实验室建设, 让学生能够在教学平台上模拟岗位操作, 比如, ERP实训让学生能了解企业整个运营情况, VBSE实训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体验企业不同岗位职责, 学生在虚拟的商业环境中学会包括税务登记、办理法人营业执照、转账支票、增值税单据、支出单据、薪酬发放、编制报表等不同岗位的基本技能,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身感受到企业资金链、信息流、物流等发展变化过程, 理解企业各部门之间协同合作的业务关系, 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业务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学习, 把岗位融入自身, 实现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是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三) 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学生是主体, 教师起到主导作用, 教师本身是否具有实践教学能力决定着“产教融合”效果的好坏, 从教师建设上来说, 主要有两种途径, 第一, “请进来”, 请企业里具有资深财经经验的员工到学校来任教, 融合到教师队伍中, 不是简单的客聘, 不是做几场讲座这么浅层次融入, 而是要长期代课, 特别是实训课, 学校可以把这适当提高这部分兼职教师待遇, 当然条件是他们不能只会实践操作, 他们和普通教师一样, 要具备基本的教师职业素养, 一定的教学技能, 也就是对他们要求要更高。第二, “走出去”, “双师型”教师短缺, 不能仅靠外聘教师, 更重要的是本身教师队伍要成长起来, 要让教师多去企业实践学习, 不是以出差形式学习, 而是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长期留守企业, 融入到企业财务流程中, 这里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 要提高对“产教融合”的认识, 实践学习不仅仅是工作任务, 更是为了自身成长和教书育人, 还要恪守基本财经职业道德法规, 保守企业商业机密, 学校和企业之间更要互相信任, 为“产教融合”创造良好的大环境, 以期教师能在企业中学到核心的实践性知识和技能。

(四) 政府法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是校企合作的纽带, 是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起到服务、支撑和引导作用, 首先政府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使“产教融合”上升至法律层面。第二, 政府要有相应的扶持政策, 高校“产教融合”积极性高, 但是经费有限, 同时企业对于“产教融合”积极性并不高, 源于企业以利益为首, 又涉及到企业财务机密, 学生管理等问题, 很多校企“产教融合”只是浅层次合作, 对于高校实践教学没有影响, 这种情况下, 政府应该给予一些企业税收优惠、专项补助等措施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参与其中, 同时树立企业培养人才思想, 顶岗实习学生到原企业工作, 可以减少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投入, 同时, 政府对高校也应有专项教育经费的支持, 发展地方特色专业, 提高专业竞争力, 以更好服务地方经济,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本身就是政府职责之一。

四、结语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 信息时代的不断变化, 对财经类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财经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时代的前进需要的是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才能不断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财经人才。

摘要:“产教融合”是校企深度合作以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财经类专业对人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高要求, 需要“产教融合”保证人才质量, 本文首先阐述了“产教融合”的含义和作用, 然后在分析财经类专业“产教融合”面临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 探讨财经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煜.基于产教融合的财经商贸类专业群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 2018, 5 (34) :95-96.

[2] 刘頔.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

[3] 李桂荣, 窦新顺, 陈丽敏.高职财经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层实践[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 27 (4) :51-53.

[4] 成倩.贵州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台风、火山与飞行航路叠加下一篇:大数据时代中国石油公司统计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