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论文

2022-04-20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立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的劳资关系也在不断复杂化,需引起政府以及企业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劳资关系的演变总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针对新时期劳资关系的变化,如何及时调整劳资关系的各要素,精心处理好在企业劳资关系方面经常遇到的重大问题,已成为现今企业管理的重点。

立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论文 篇1:

法治与德治: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典型性研究

摘 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是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是经济新常态下实现企业自身科学发展的需要。当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责任重大,统一战线在引导和促进非公有制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优势明显,要树立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思维,以守法诚信教育为载体,以企业统战工作为抓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最大公约数,切实把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精神落到实处。

关键词: 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守法诚信;企业统战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5.03.007

[

和谐劳动关系是劳动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为新形势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明确了指导方针。浙江是非公有制经济大省,也是全国较早感受到劳资纠纷阵痛,并较早重视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省份。目前劳动关系三方(劳动者、企业、政府)协调机制普遍建立,“领导负责、部门履职、工会推进、企业参与”的和谐维权路径效果明显,重点围绕打造非公有制企业“和合共同体”,开展了“活力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和“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涌现出义乌社会化维权、温岭工资集体协商、北仑劳动争议社会化大调解、传化集团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等典型。当前,浙江省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关系表现相对平静,劳资纠纷数量少、影响小、处理快。以浙江省为例,研究如何构建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具有一定典型意义。

一、构建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性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专家研究表明,中国正在告别廉价劳动力时代。自2010年以来,我国就业市场总体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其中2014年前三季度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11、1.11和1.09,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01、0.04和0.01。(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人才供求总体上是求大于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非公有制企业更加注重科学发展理念,特别是提高科技含量、实现转型升级。当前,浙江省非公有制企业正处于从“浙江制造”迈向“浙江创造”阶段,和谐劳动关系越发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对农民工的要求从数量向素质提升。因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用工环境和劳资关系,正确处理企业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利益纠纷和矛盾冲突,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推进企业治理,深化和谐企业创建,事关发展、事关民生、事关稳定。非公有制企业作为新经济组织,其劳动关系是观测社会关系的“晴雨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是非公有制企业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特别是工资集体协商的开展为推进基层协商和社会组织协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浙江省“十二五”期间14项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内容中明确了“两新组织”的参与模式,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延伸到“两新组织”,扎实推进“综治进民企”工作,维护企业安全稳定和职工合法权益。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需要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非公有制企业内部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目前,对中国社会走势影响最大的三大群体都与非公有制企业直接有关。一是极具影响力的群体——企业家,他们是具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群体,对社会的作用力量不可低估。二是极具活力的群体——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包括各类专业人士。非公有制企业是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集聚地。三是最不稳定的群体——农民工、外来人口、新居民,他们能否融入当地社会,将极大地影响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成效。目前,浙江省专业技术人才269万人,其中非公有制企业中有172.9万人,占64.3%;浙江省共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74.1万人,其中非公有制企业中有161万人,占92.5%;每年90%的大学毕业生在民企就业。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已是浙江的基础性社会关系,非公有制企业稳定发展,浙江经济和社会才能稳定发展,反之,将会动摇浙江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构建企业内部和谐劳动关系,不仅有利于夯实企业发展的内部基础,而且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经济新常态下实现企业自身科学发展的需要

劳动关系是一把双刃剑,处理不好对劳资双方都是一种损害。当前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换档、结构调整、改革攻坚的新常态发展阶段,随之也带来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等阵痛。在此特殊发展时期,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和合共同体”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是要充分发挥“两新组织”中党组织作用,就是要构建企业和业主的发展信心,就是要团结带领广大职工积极帮助企业主动转型升级,全力营造新常态下党组织、职工群众和企业同发展、共命运的良好氛围。和谐劳动关系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更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企业责任和目标取向

(一)创新管理理念和方式,努力实行民主管理

面对社会管理和治理创新,企业要担当起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主角。企业要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努力实现民主管理。如杭州德意集团开辟五条路径,构建了企业民主管理模式。这五条路径是指以职代会为平台,特别重视提案的受理、承办;以听证会为抓手,组织工会会员中的干部与党员召开民主恳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以岗位创新为载体,设置岗位创新奖项;以主题活动为渠道,开展“创销售新高,为销售服务”等主题活动;以民主评议为途径,对集团一办三中心、各子公司中层干部实行360度民主评议。该企业集团通过这一民主管理举措,促进了管理制度创新,成为浙江省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又如浙江诺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德清县)大力实施车间民主管理,工作更为透明,工资薪酬分配更加公正, 2011年实现产值同比增长88%,成为企业发展历史上最好的一年。

(二)主动参与工资协商,努力转变工作格局

当前,在构建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还存在主要靠行政手段推行、政府主导、工会出面组织等形式,企业多数被动应付,工人处于“被维权”、“沉默的大多数”状态,工资协商工会“单打独斗”等现象。一些地方把工资要协商作为“和谐企业”评比的一票否决条件,工资集体协商被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在推,看起来数字升得很快,但绝大多数是协商不起来,企业主和工会双方签个字了事。这种现象导致一种明显缺陷是企业及员工只会对政府公权力形成固定的期待和依赖,而党政部门也难摆脱“包办者”的角色,且容易把劳资矛盾引向劳政矛盾。如2004年,温州市鹿城区双屿镇发生一起因为私营企业老板欠薪出逃,导致大批外来务工人员与地方政府部门发生冲突并烧毁警车的恶性事件,促使该市率先在全国实行“工资支付保证金和应急周转金制度”。但由于基层保障制度不健全,单靠政府的这一举措不能完全解决劳资矛盾。因此,要切实明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总体方向,即从“领导负责、部门履职、工会推进、企业参与”的员工维权路径向“党政主导、企业主体、工会运作、多方配合、职工参与”的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格局转变。

(三)支持企业党、团、工、青、妇组织建设,努力发挥积极作用

从某种意义讲,企业党、团、工、青、妇组织建设就是一种公共服务,要加强建设并发挥作用。浙江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成员作用,全面推行“党员民主听证会”制度,使劳资纠纷明显减少,不少企业在几年时间里都保持了“零罢工、零投诉”。义乌总工会创造社会化维权“义乌模式”,企业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0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在义乌召开了全国工会维权机制建设经验交流会,2008年义乌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荣获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在企业党、团、工、青、妇建设问题上,企业家大力支持,特别是在企业工会建设上,一些非公有制企业让工人“直选”企业工会,使工会组织体现工人意志并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杭州余杭区2 000余家企业的工会主席99%由民主选举产生。

(四)关注企业职工自组织及其领军人物,努力延伸工作手臂

企业自组织能合理地反映诉求、疏导情绪、化解矛盾。浙江省一些地区非公有制企业成立了企业职代会、职业经理人协会以及各式各样的俱乐部,组成了驴友、自驾友等组织团体,把组织建设延伸到社区。宁波市海曙区成立了全省第一家职业经理人联谊会,宁波市江北区成立了外滩自由择业知识分子1842俱乐部,组建“白领沙龙”、“老外滩音诗派”电声乐队等自组织,这些自组织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彼此联系紧密、影响力较强,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同时,还出现了“体制外”维权组织。如2006年,在杭州打工的江西人徐文财创办了为农民工提供维权、学习、就业等服务的“草根之家”网站,成为当地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农民工为互助维权自发成立的民间组织。又如来自贵州在慈溪打工的墙兴贵,担任掌起镇陈家村和谐促进会副秘书长,办起为农民工服务的“小墙热线”,将新老慈溪人沟通融合连结在一起,成功解决劳资纠纷等实际问题。

(五)重视企业内部的民族、宗教工作,努力实现分类指导

浙江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众多,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达209万,是全国输入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与此同时,在企业内部也聚集着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士和宗教界人士,对他们做好引导、服务和管理工作非常必要。如正泰、德力西等公司,其内部有200名统战成员,其中不乏民族宗教人士,为此专门在企业内部设立统战部,专项负责企业统战成员的工作。目前,浙江省共有25家非公有制企业设立了统战部,充分照顾少数民族、各个宗教的习俗,有的企业食堂还开设清真窗口,为少数民族员工和宗教界人士服务。

(六)打造企业核心文化,努力凝聚发展共识

加强企业核心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已成为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共识。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浙江省非公有制企业的文化建设已呈现三个特点。一是非公有制企业核心文化是先进文化。民营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企业文化,将企业管理从以往单纯的物质层次推进到注重职工价值导向、道德规范、经营理念、行为方式和形象塑造的文化层次。目前,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软实力之一,正在引领企业发展战略、促进企业综合管理、增强员工综合素质、塑造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非公有制企业核心文化是和谐的文化。真正的企业文化不应该仅仅是“老板文化”,更应该是老板和员工共同的文化。浙江的企业家们致力于打造以“和谐”、“家”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如传化集团的“企业把员工当主人,员工把企业当成家”,娃哈哈集团的“家文化”,浙江庆盛集团的“员工人生发展规划”等。有专家认为,在这样的企业文化中,“劳资利益共同体”取代了“劳资对抗”。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和谐文化,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浙江没有发生重大劳资纠纷,较早走出了危机的冲击。三是非公有制企业核心文化是科学的文化。近年来,浙江省民营企业在文化建设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理念,支撑企业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如万向集团的“万向国际化思维”、康恩贝公司的“为人类健康,献至诚至爱”、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理念”等,包含了集团化运作、节约化发展、经济化管理、标准化建设、人性化服务等科学发展理念,企业文化与企业科学发展战略融为一体。

三、统一战线要以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思维参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一)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守法诚信,自觉致力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领跑者和引路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既要担负发展企业的重任,又要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统一战线要紧密结合当前开展的守法诚信教育活动,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增强法治意识,强化社会责任,自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应成为非公有制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非公有制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理应成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中除市场责任、环境责任、用工责任和公益责任之外的第五方面,更应成为除产品质量、合法经营、照章纳税、扩大就业、善待员工、节能减排、公益慈善之外的第八大社会责任。(如图2所示)

二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支持自己的组织发挥作用,积极推动民间商会参与协调劳动关系。在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最为发达、行业商会最为健全的温州市,工商联发挥协调和管理功能,承接了一些政府做不到、做不好或不便去做的事。工商联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创新的着力点就在于加强对行业商会、基层商会的管理与指导,更加注重发挥行业商会与基层商会的作用。义乌市有各类商会、协会达67个,会员17 400多人。基层商会调解委员会成立以来,共调解包括劳资纠纷在内的矛盾纠纷770件,成功693件,成功率达90%。宁海县工商联积极承接政府部分职能转移,县商会服务中心为企业免费(政府购买服务)进行和谐劳动关系体检和安全生产体检,受到企业普遍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三是要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从2005年开始实施,结合省政协、省工商联换届和优秀建设者评选(以省委省政府名义表彰)、光彩事业等工作开展,形成了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各级统战部高度负责、各部门认识到位并积极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健全了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统战工作的网络和机制,把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有力抓手,大力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形成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激励引导机制,积极参与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二)发挥统一战线在立法协商和司法监督中的优势,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劳动关系方面的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目前,全国尚未形成明确的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劳资纠纷的法律法规体系。统一战线在立法协商方面和司法监督方面不仅具有人才优势,更是自身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通过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促进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自2006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工作保险的通知》、《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推进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浙江省企业社会责任指导守则》等政策性文件,这其中就凝聚了浙江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以及统一战线其他方面成员的心血和智慧。2011年浙江省明确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到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的高度,作为今后长期坚持并严抓落实的重点工作之一。从2007年开始,浙江省工商联相继在政协大会上作了《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努力实现社会平稳发展》、《积极推进我省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促进就业形势稳定》等大会发言,向政协大会提交了贯彻“劳动合同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一系列重要提案,在全国较早提出了建立以和谐劳动关系为核心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另一方面,也对有损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企业违法行为和政府执法行为进行民主监督,如温岭市的党外人士民主恳谈(包括工资协商)“专家顾问团”、嘉善县的“民企沙龙”等都是很好的探索。

(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优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社会舆论环境

一是引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树立和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义利观。2008年底,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浙江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的严峻形势下,浙江省工商联及有关部门向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出了“不减薪、不裁员”、“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倡议。2010年,浙江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又决定,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广泛开展“义行天下——浙商感恩行动”,并发出倡议书,要求广大浙商要弘扬“既善待资本、更善待劳动”的先进理念,寓和谐于劳动,彰大义于天下。二是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营造有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社会氛围。劳动关系涉及方方面面,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光靠企业家和政府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动包括全体员工在内的社会各方面人士广泛参与。浙江省统一战线在这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如省工商联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大力推行党员“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区”制度,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企业加快建立新型劳动关系,组织开展了“书记接待日”、“员工热线”等一系列活动,及时了解职工思想动态,努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三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特别是让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劳资双方的共同遵循,让企业和谐发展成为劳资双方和合共赢的最大公约数。2010年7月,浙江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与省广电集团联合开办浙商“义行天下”电视新闻专栏,重点报道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义利兼顾、以义为先”、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典型事例,营造有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氛围。

(四)协调处理好各方关系,创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和谐劳动关系是企业主和劳动者平等的、共生的、发展的关系,构建这种关系需要内力、外力共同推动,更需形成构建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合力。从企业层面来说,要完善“劳资自治”机制;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完善劳动关系规范运行机制;从长远看,政府与企业要共同构建矛盾预防和处理机制。近年来,浙江省把非公有制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一项长期重点工作来抓,积极吸收工商联成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成员,参与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和其他有关企业方代表一道,共同推进劳动关系立法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和调处劳动争议,从而形成一套党委领导、统战部负责、其他部门积极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齐抓共管的长效协调机制。如余姚市委、市政府把“和谐单位共建活动”交统战部牵头负责、其他部门协调配合,大党建带动大统战、大统战促进大党建,打造了大统战工作格局。应进一步总结经验,积极借鉴和推广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一是推广以温岭、慈溪为代表的集体协商工资制度,建立健全职工集体协议工资利益协调和利益共决机制;二是推广以义乌为代表的工会组织社会化调解机制,建立健全工会组织社会化调解维权的职工矛盾化解和利益维护机制;三是推广以萧山传化集团为代表的包括党员民主听证会等内容的制度创新,建立健全职工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机制;四是推广以宁波市北仑区为代表的设立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的做法,建立健全劳动争议社会化“大调解”机制。各级统战部门和工商联要牢固树立法治思维,以守法诚信教育为载体,以商会组织为渠道,以企业统战工作为抓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最大公约数,积极促进《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精神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国家信息中心客观经济形势课题组.2015年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N].中国证券报,2015-01-05(A09).

[2]中共浙江省委统战部.浙江统一战线年鉴[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4:3.

[3]着力打造和合共同体进一步深化青春党建[J].非公有制党建,2015(3).

责任编辑:杨绪强

作者:杨卫敏 方笔权

立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论文 篇2:

试论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对劳资关系的必要性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的劳资关系也在不断复杂化,需引起政府以及企业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劳资关系的演变总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针对新时期劳资关系的变化,如何及时调整劳资关系的各要素,精心处理好在企业劳资关系方面经常遇到的重大问题,已成为现今企业管理的重点。本文将主要就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对企业劳资关系的必要性进行探索。

关键词:和谐企业文化 劳资关系 必要性

前言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构建过程中最基本的构建原则,一个企业若想建设质量较高的企业文化,就需要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员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有效地促进劳资关系健康发展。所谓劳资关系,主要是指劳动者和投资者在某个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双方的各种权利以及义务等方面的说明。在企业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最先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就是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通过劳资关系来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一、企业和谐文化的内涵

(一)企业和谐文化的定义

和谐文化的内涵主要是以和谐为根本,推崇和谐理念,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群体间的团结、互帮互助。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基础,还要有稳定的政治保障,同时更加不可缺少精神文明建设所带来的精神引导和促进作用,而和谐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企业和谐文化,是一种将人的观念、习俗、行为等方面与企业管理制度相融合的企业文化。它主要体现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在企业外部环境中,和谐文化主要是指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企业与政府机关、企业与合作伙伴、企业与消费者等。企业外部环境与我国相关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推进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不仅要通过企业自身建设,还需要政府或者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在企业内部环境中,和谐文化主要体现在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各种关系及员工本身心理或者精神等方面的和谐。由此可知,企业员工同社会及企业各层面的关系、与企业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是需要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实现的。

(二)企业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

要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其出发点必须是“以人为本”。通过理论实践,我们可以将企业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企业与员工平等相待、和谐相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企业和员工在政治地位和人格上是平等的,不应有贵贱之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各种不合理界限应当被打破,企业对员工的身份歧视也应摒弃。双方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努力形成平等友好、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的要求。第二,企业与员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虽然二者职能不同,但企业和员工都应尊重对方。企业尤其应树立尊重劳动主体作用的劳动观,为员工“尽其能、得其所”营造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发展环境,提供良好的安全生产条件、法定的权益保障。企业和员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就能有力地促进双方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三,企业与员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企业与员工共处于企业这一利益共同体中,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利益分配应统筹兼顾,注意效率,但不应忽略公平。员工收入应与企业效益挂钩,合理分配,企业与员工应共享企业发展成果。防止“马太效应”和贫困的增长,努力做到合作共赢,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1

二、劳资关系和谐是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最能烛照和谐社会景象的,当属劳资关系。劳资关系是社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企业应为构建和谐社会出力,改善劳资关系,构建和谐企业。”这是全国人大代表、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对构建和谐文化的理解,他认为“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企业的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改善劳资关系,缓和、化解劳资矛盾,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最基础性的工作,即是在企业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实践证明,在企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劳资关系是否和谐及其和谐程度,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的影响力是广泛且多层次的:一是劳资双方的冲突与合作,直接影响企业的和谐;二是企业内部是否和谐势必会在区域经济中或行业中产生影响,并直接影响企业经济运作的和谐;三是上述影响势必会在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影响,最终必然波及企业整体发展和走向。因此,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是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三、基于和谐劳资关系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劳资关系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内在关系。首先,劳资关系对整个企业文化在建设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基础做出了基本说明,企业文化在形成、发展以及调节过程中推动着企业人际关系发生相应的转变;其次,企业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可以归集为企业劳资关系不断提升与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再次,员工社会身份与地位的提升,使得企业员工所自有的劳资关系发生相应的转变。下面,将分别从社会和谐、员工自身发展以及企业发展三个方面,对基于和谐劳资关系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加以阐述。

(一)基于社会和谐的需要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发展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方方面面还不够成熟,劳资矛盾在整个经济社会中的问题日益凸显。各种类型的劳资纠纷与劳动争议案件在各城市地区屡屡发生,并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作为新时期的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有着必须承担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义务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来说,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不能仅仅局限在文件、条款上,更应该上升到企业发展战略方针的高度,加大和谐劳资关系构建成本的投入。

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并非一蹴而就,它更是一次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将和谐劳资关系融入企业价值观念与行为意识内部,企业文化建设才会加快脚步。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在和谐劳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企业文化构建,企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稳定与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维护才有迹可循。

(二)基于企业员工自身的发展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经济效益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最关键、最核心的指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需要将获取经济效益作为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目的。一个企业一旦失去了盈利能力,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竞争与存在的价值。

我们在弘扬“以人为本”发展建设理念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把握一点,即:企业员工工作水平与技能水平的提升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唯一途径。这一点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充分的正视,他们认为,“高质量的企业组织,需要将职工视作企业建设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为企业员工争取优良的工作环境,配备合理的工作报酬,正确看待并鼓励企业员工的创新性与创造能力”。职工在这种和谐劳资关系的作用之下能够得到人格与工作上的认同及肯定,进而更全面、彻底地在工作岗位上奉献自身的工作能力。如果企业全体员工都能够抱有这样一种积极的工作心态,企业文化建设又何愁没有出路,企业经济效益获取也更非难事。正因如此,和谐劳资关系视角下企业文化的构建与发展成为了企业员工自身能力的一种提升途径,这也可谓是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三)基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

企业文化是和谐社会的亚文化,是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基础工作和首要任务。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基本组织与细胞,其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向社会捐款,它包含企业要遵守市场经济秩序、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关注员工福利和顾客利益,肩负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等责任与义务。

有学者认为,“整个经济市场的企业划分为三大类型,同样以获取经济效益及企业发展进步为目的,一流企业依托于文化,二流企业依托于营销,三流企业依托于生产”。这也意味着,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与企业文化的构建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一关系恰好需要和谐劳资关系为其提供可靠性保障。企业在处理全体员工劳资关系矛盾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一种信任、尊重的态度,不仅要以企业文化感召为手段组建一支固定的企业生产经营队伍,还应当将员工个人利益的获取与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取相结合,以各种方式留住对企业有突出贡献的人才,使企业能够集中精神搞管理、搞发展。用和谐劳资关系在企业与企业员工之间构建一种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形势,进而促使企业全体员工认识到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是自身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与发展趋势。 2

四、和谐劳资关系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

(一)企业文化建设要从制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抓起

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调动人的积极性不能忽略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抓规章制度、岗位职责、目标管理和实行严格的行为规范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将无章可循,企业的运作就会乱套,指挥就会失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企业文化是管理文化,企业制度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同时,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企业文化建设本质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从关系员工、理解员工、尊重员工、善待员工出发,使员工在和谐工作环境中工作,使企业的规章适度成为员工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二)企业文化建设要从树立企业精神入手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国际组织学习协会(SoL)创始人彼得·圣吉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企业也是如此。这种精神就是公司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正是这种精神,能够把员工的思想统一,能够指导员工的行为,能够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公司是一个有生命的组织,如果它没有思想、文化、灵魂,它就会失去生命。”企业精神是一面旗帜,员工需要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企业需要有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建设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树立有自身特色的企业精神,就是要根据自身行业特点、企业定位、发展战略、经营目标进行认真研究,确定企业精神支柱,并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员工团结向上、创新进取的动力,产生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导向、约束、激励机制,塑造出企业形象辐射租用,把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管理过程中。

(三)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感情投资

古语说,“一枝一叶总关情”。感情是人的精神需要,关心爱护可以沟通员工的心灵,增进员工的感情交流,激发员工积极向上的心态。一个生活在团结友爱的团队里,相互间的关心、理解、尊重都会产生开心愉悦的心情,并激发出前进的动力;相反,一个人生活在冷漠生硬的环境里,就会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积极性就会受挫。因此,建设企业文化要将感情投资作为一个突破口,对员工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互相交心。当员工做好一项工作时,及时给与表扬和赞赏,这是员工希望得到劳动报酬之外的乐趣与成就感;当员工过生日时,及时为他送上祝福;当遇到传统中大节日时,企业管理者能探望慰问坚守在一线岗位的员工;当员工遭遇不幸、身患重病或处于逆境时,企业要伸出援助之手,关爱关注。

事实证明,和谐劳资关系和感情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比工资和奖金更能唤起人们的工作热情,它所带来的效益往往不亚于通过投资投入扩大生产能力所创造的价值,重视和谐的劳资关系和感情投资已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四)企业文化建设要无处不在

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和素质,把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目标、企业宗旨融入到员工实践自我的价值当中去,形成共同体。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员工文体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一方面,文体活动的开展为管理层与员工之间、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提供了沟通交流的机会,有了情感交流的纽带和桥梁;另一方面,也丰富充实了员工的业余生活,舒缓了员工紧张心理和工作压力,陶冶员工的情操,增加了员工的向心力、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3

企业是社会的基本元素和基本组成形式,和谐企业文化在构建劳资关系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只有重视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建设,企业才能增强向心力、凝聚力,劳资关系才能融洽和谐。

注释:

1 参见贾颖《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劳资关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天津大学》,2009(5):26

2 丁素梅等《浅议基于和谐劳资关系的企业文化建设》,《品牌》,2011(12):23

3 王德洲《企业文化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途径和作用》,《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6):13

参考文献

1、陈春有:《建设和谐企业文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1(1): 173;

2、崔平,马海波,肖香云:《和谐企业文化的社会基础与影响因素[J]》, 现代商业, 2008(29): 91-93;

3、段爱勤:《关于建设和谐企业文化的思考[J]》,科学与管理, 2008, 28(6): 46-47;

4、侯贞勇:《强化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文化[J]》,现代企业文化, 2011(30): 96, 110;

5、沈宝丽:《加强企业员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建设和谐企业文化[J]》, 现代企业文化, 2011(24): 12-13;

6、苏鹏:《和谐企业文化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7;

7、王照华:《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思考[J]》,现代企业文化, 2011(23): 127;

8、张健楠:《和谐企业文化评价及应用研究[D]》,青岛大学, 2010;

9、张文钰:《和谐企业管理文化的构建[J]》,现代企业文化, 2011(30): 19。

作者:孙瑄

立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论文 篇3:

“三会一课”制度下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摘要]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作为劳动关系的政府公共管理部门,需要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的政治觉悟与工作水平,改善管理模式、增强组织绩效和提升行政效率,从而适应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解决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调整复杂的利益关系,达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的。因此,文章就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如何发挥“三会一课”制度的作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三会一课”制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关系构建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5200

1前言“三会一课”制度是党的基层支部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也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是党支部应该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也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目前,国内关于“三会一课”的制度研究与实践已广泛地开展了。

2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必要性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1],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和社会关系之一。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劳动关系的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志。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初步形成,就业结构和就业形势不断变化,劳动关系更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大量劳动者通过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实现就业,劳动关系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程度日益加深。发展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对于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协调劳资矛盾、保持经济活动的生机与活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构建劳动关系现状

作为劳动关系的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在改善管理模式、增强组织绩效和提升行政效率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与实践工作。例如,包头市昆都仑区劳动监察大队改进“两网化”工作模式,从健全体制、完善机制、强化手段、充实力量、确保投入等方面入手,开展研究解决了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华南理工大学的彭娟博士[3]基于构型理论,将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引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使用AMO模型推导和识别出人力资源系统的类型,验证了人力资源实践结构维度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了能带来高绩效的人力资源实践组合。电子科技大学的何伟玲[4]对广州市海珠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实行大部制改革后行政效率现状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提出提升该局行政效率的对策建议: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进一步完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进一步完善选拔任用制度、整合建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办公和综合服务场所、加强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和人才服务平台建设等。合肥工业大学的余宏俊[1]研究了基于和谐社会理念的城市就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构建问题,提出了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框架,并把合肥市作为本文的实证对象。但是,目前关于如何发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中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进行劳动关系的发展与构建研究尚未见报道。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契约关系,是劳方与资方的关系,劳动关系的双方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主体,享有平等的权利。但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资强劳弱的关系态势,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呈现为一种常态。对此,用人单位作为侵权主体,自然逃脱不了干系。但是,作为主管部门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如何适应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解决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调整复杂的利益关系,特别是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如何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的政治觉悟与工作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加有效的公共产品,逐步形成“劳动关系双方自主调节、政府依法调控”的劳动关系运行机制,以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是值得共产党员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和认真研究的现实问题。

4运用“三会一课”制度开展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建议

41有效执行大数据时代下“三会一课”制度

大数据作为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行业又一大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大数据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其获取、储存、搜索、共享、分析,乃至可视化地呈现,都成为了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在有的地方党的纪律教育存在内容缺乏针对性、方式单一、不够经常性,纪律教育流于形式。因此,开展创新党员纪律教育的创新性研究对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非常必要的。要在扎实抓好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发挥“大数据”时代的优势来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按期召开组织(民主)生活会的同时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来开展党的纪律教育,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的政治觉悟与工作水平,合理构建党内政治生活新常态,正确引导单位党员同志们的网上舆论,构建网上纪律教育的坚固阵地。

42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规体系

发挥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单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需以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为重点,以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进程为目标,努力提高立法质量,切实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不断推进机构和队伍建设,尤其是党员队伍建设,为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1)围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心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2)推动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做好行政复议应诉工作。

(3)强化执法监督,规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行为。

(4)创新普法宣传形式,建立整体规划、处室联动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普法宣传机制。

43成立对接小组,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加强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同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建立局和企业党员的对接小组,深入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如何指导企业依法加强劳动管理,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应该考虑的主要内容之一。

44标本兼治,切实解决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保障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障就业。统筹解决好城乡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必须标本兼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为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以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把扩大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依法促进就业,着力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因此,如何使得部门人员特别是党员同志们积极主动帮助劳动者成功就业、就好业就成为了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45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建立政府先期担责机制

建立政府先期担责机制,加强对企业和职工的服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面临由被动的事后管理向事前的主动服务和事后的管理结合的管理方式上转变,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同时,面对原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合并后的资源整合问题。要实现这种转变,在体制机制和力量配备方面都必须进行调整。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如何发挥“三会一课”制度的优势,增强同志们尤其是党员同志的科学发展意识、提高科学发展能力为目标,继续解放思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改革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成为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

总之,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是加强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然要求。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为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去粗取精,使得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建工作更加富有科学性、实效性和创新性,更好地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服务。

参考文献:

[1]余宏俊基于和谐社会理念的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王海波包头市昆区劳动监察“两网化”管理模式的运营与优化[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彭娟基于构型理论的人力资源系统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4]何伟玲广州市海珠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大部制”后行政效率现状的调查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作者:姜玉秀 程旭惠 姜红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完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论文下一篇:自密实混凝土隧道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