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发展工作报告

2023-02-25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事业发展工作报告》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教育事业发展工作报告

教育事业发展工作报告

提供一篇工作报告范文,作为参考!

一、发展环境、战略重点和战略主题

(一) 发展环境。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明了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描绘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教育,各条战线更加支持教育,教育系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教育改革发展开启了全新的历史篇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为“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来,我市教育改革发展成绩显著,全面实现了规划目标。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落实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义务教育提升工程顺利实施,“双高普九”和“教育强县”创建走在全省前列。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创建学习型社会取得初步成效。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高学历教师比例明显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率先在全省实施了义务教育寄宿学生“蛋奶工程”,率先建立全覆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教育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跨入了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迈进的历史征程。

(二)战略重点。“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兴市、教育立市战略,在关天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市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实现科学发展,更好的为在关天经济区率先崛起服务,是“十二五”时期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

教育要发展,关键靠改革。推进教育科学发展迫切要求把重大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作为重要着力点,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大胆冲破一切不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观念和体制,积极引领教育的变革和转型。

教育要发展,人才是根本。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迫切要求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切实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到年,初步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教育要发展,条件是基础。增强教育的发展实力,迫切需要按照办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的要求,加大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加快实施教育重大工程项目,推进学校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加快实现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三)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能力为重,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坚持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实现全市“十二五”规划目标服务。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根本要求,把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任务,把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作为根本保障,坚持尊重规律、科学发展的原则,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优先发展和服务全局、促进公平与注重效率、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改革发展与维护稳定等重要关系,完善标准体系,推动改革试点,实施重大工程,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二)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全面提高教育服务和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能力,着力增强教育发展实力,为到年前率先在关天经济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基本建成教育强市。

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城镇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全市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到70%;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义务教育完成率力争达到97%以上,适龄儿童接受优质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以上。

教育服务社会目标。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中小学入网率达到100%;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面得到进一步扩大;年前,新建5所特殊教育学校,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

教育支撑经济发展目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基本形成远程开放教育体系和公共教育服务平台;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3年,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

教育制度建设目标。基本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建立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制度,完善教育公平促进机制,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

(三)基本思路。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主线,以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优质发展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发展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坚持均衡化、优质化、科学化、法制化战略,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双高普九”和创建“教育强县”为总抓手,积极推进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

抓住人才这个关键要素,加强办学条件这个基本保障,大力实施教育振兴八大工程,发挥教育信息化的先导作用,着力增强教育发展实力。

三、完善现代教育体系

(一)加快学前教育普及发展。落实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责任,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城市以普惠性幼儿园为主体,农村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加大对民办园的扶持力度。县级政府制订学前教育机构布局规划,将学前教育切实纳入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并实施。市财政设立幼儿园建设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代补,支持城镇小区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县财政要设立相应的专项建设资金。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专门机构,对学前教育实行统一归口管理。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

(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探索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办法,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寄宿制学校管理的体制机制。实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考核和评估制度,继续推进“双高普九”工作,到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实现全市县域“双高普九”全覆盖。

(三)突出高中教育优质发展

优化布局。按照每20万人口设置一所、主要设置在县城或重点镇的原则,优化普通高中布局。到年,全市所有“12年一贯制”学校和完全中学实行初中、高中分离。

改善条件。积极加强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加大农村薄弱高中改造,缩小城乡之间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的差异。年前,全市70%普通高中创建成省级标准化普通高中。鼓励有条件的县区率先实行免费高中教育。

提高质量。以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为载体,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深化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创造条件积极开设选修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促进全市普通高中注重内涵、提高质量、打造特色。

(四)强化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强化统筹管理。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将基础职业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作为充分就业、改善民生、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健全“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加大统筹力度,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打破县域、行业、部门、学校类型界限,通过“合并、共建、划转”等方式,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协调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两类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增强基础能力。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工程、省级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开展省级示范院校建设工程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水平。组织实施“精品(示范)专业建设计划”,引导学校根据区域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行动计划”,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到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数达到7000人,在校生达到2万人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稳定到6万人以上,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达到6所。

扩大培训规模。深入实施“人人技能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十二五”期间,新建1-2个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和20所省级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年均为社会培养5万名技能紧缺人才,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万人。

(五)支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支持文理学院建成综合性大学。加强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吸引省内著名高校来办学或与我市合作办学。支持文理学院新增硕士学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办成省内和西部地区同类院校一流水平的综合性大学。根据市域经济发展需要,开设支柱产业和重点领域急需的专业,重点发展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采矿、建筑、旅游等专业群,探索与高新区、开发区、工业区联动发展的机制,促进人才培养链、科技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结合。

推动职业技术学院特色发展。按照“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创新模式,提升服务”的发展思路,重点建设好5个省级重点高职专业及相关专业群,搭建省级综合实验实训基地、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加快向高职本科教育发展步伐,建成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发挥资源优势,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系统,构建市、县、乡(社区)、村一体化终身教育组织体系。适应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需求,发挥高等教育学校网络教育、继续教育资源优势,构建现代开放大学。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实行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搭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大平台,满足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

(六)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和《省民办教育管理条例》,不断深化民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依法管理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规范发展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民办基础教育,积极发展民办学前教育。进一步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学校民主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将民办学校招生、考试、学籍管理、教研活动、教学评估、师资培训、表彰奖励和教师编制等纳入统一管理。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教师人事代理制度,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待遇,在资格认定、职称晋级、业务培训、社会保险等方面享有公办教师的同等待遇。严格准入制度,建立风险防范和信息公开制度,健全变更、退出机制。建立民办学校督导员制度。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督导评估,规范办学行为。不断加大规范办学力度,依法对民办学校违法、违规办学行为进行查处,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改善民办教育发展政策环境,保持民办教育在全省的优势地位。

(七)推进特殊教育快速发展。把特殊教育纳入全市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不断提高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建立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费,制定并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特殊教育教师津贴。年前,建成市特殊教育学校和扶风县、眉县、岐山县、凤翔县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陈仓区特殊教育学校。创造条件在市特殊教育学校设立残疾儿童学前班。适龄的视障、听障、智障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70%。

(八)引导终身教育协调发展。政府成立跨部门的继续教育协调机构,将终身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创新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整合全市教育资源,促进形成全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建立终身学习制度,满足群众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要。

四、深化教育制度改革

(一) 建立教育“三个优先”制度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夯实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完善教育优先规划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确立人力资本投资优先于物力资本投资,教育发展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规划教育发展,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乡统筹规划,社会资源分配要优先安排教育。认真落实关于推动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政策,组织实施好教育发展的重大项目。

完善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制度。统筹、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

建立教育优先发展激励机制。完善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优先发展职责督导评估与考核制度;开展教育优先发展县区评选,建立教育优先发展的表彰奖励制度。

(二)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完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建立责权一致,事权、财权相统一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由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经费安排提出计划,会同同级财政部门下达执行。

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省市统筹、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注重发挥乡镇政府在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中的作用;依法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完善“市县两级办学、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普通高中教育管理体制;健全“政府统筹、以市为主、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完善“省、市两级办学,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切实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行业准入、资金拨付、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职责,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依法保障学校行使办学自主权。建立教育决策公示、听证制度,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三)完善教育公平促进机制

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完善资助管理体系。建立覆盖全学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加大资助力度,做到“应助尽助”。强化各级学生资助机构行政职能,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监管效能。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根据生源分布,合理规划、调整中小学布局,住宅区开发同步建设配套义务教育学校。规划教育布局时,要考虑周边环境,切实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和保证正常教学活动开展。继续实施蛋奶工程,逐步扩大覆盖面。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切实缩小城乡和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

(四)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原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积极实施“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项目,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大教育科研力度。以课改环境下课堂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教育教学评价研究为重点,引导学校和教师积极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兴趣特长,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组建教育研究院。支持县区标准化教研室建设,构建市、县(区)、学校三级教研工作网络,充分发挥教育科学研究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先导性作用。

强化教育质量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五)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以公办学校财政拨款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为重点,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落实学校法人财产权,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民主管理权。加强中小学校管理能力建设,推动中小学全面设立家长委员会,并使家长委员会有重大事项知情权、参与决策权、评价权、质询权、监督权。以服务为导向,完善各类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把育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加强学校常规管理、教学管理、预算管理和安全管理,切实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狠抓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倡导教师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严谨笃学,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研究制定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办法,规范教师职业行为。树立师德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教师资格标准,建立中小学教师队伍编制动态化管理机制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常态化补充机制。中小学教师采取“以县为主、县管校用”的管理体制,由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实行统一管理、聘用、调配和职称(务)评聘。探索校长职级制改革,制订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在教师编制和人事政策上给予保障;各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纳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专项督导检查。

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制定、推行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跨区域定期校际交流政策、农村骨干优秀教师最低服务年限政策,建立到艰苦贫困地区从教的利益导向机制,对在农村和边远地区从教人员上浮基本工资的10%,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强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将幼儿教师纳入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一、加强教育督导问责

二、

发挥教育督导作用。坚持督政与督学、评估与监测、监督与指导并重,加强对县级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教育工作督导。开展对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督导检查。加强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普九”的督导检查,继续实施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316工程”。建立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

健全教育督导机构。成立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设置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加强专职督学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加快县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标准化建设,到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严格实行问责制。主动接受和积极配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及司法机关的司法监督。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教育重大建设项目的监察和审计。市委组织部、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完善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优先发展职责督导考核机制,督导考核结果作为提拔任用、年度工作考核和问责的重要依据。

七、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各级政府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依法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教育支出法定增长的要求。提高预算内计划投资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从年起,市级预算内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安排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确保市、县财政教育拨款占财政一般性预算支出的比例高于省政府核定比例。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扣除规定。制定并切实落实教育建设项目减免收费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资金投入教育,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资机制。

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县级政府按规定足额预算拨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管理和使用好中省生均公用经费补助。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将学前一年教育纳入各级财政保障范围,提高普通高中财政投入水平,大力推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依法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建立责权一致,事权、财权相统一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经费安排提出计划,会同同级财政部门下达执行。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经费统筹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导向调控作用,通过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和改革试点,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强教育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和提高效益。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加强对教育经费分配和使用全过程的监督与审计,提高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规范办学行为,加强收费管理,严禁乱收费。坚持勤俭办学,反对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三、加强组织领导

四、

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及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逐级落实领导干部履行教育优先发展责任。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

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的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成立市属民办学校党的委员会,在市教育局党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在规模较大的民办学校建立党代表制度。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注重党员培养和发展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突出抓好教育行业的纠风工作,严肃查处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重视学校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及学生会工作。

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建立稳定安全工作长效机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落实目标责任。推进“平安校园”创建活动,改善学校稳定安全设施,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推进“警务进校园”工作,保障校园安全与稳定。建立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定期排查整改机制、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学校应急管理水平。

第二篇:教育事业发展报告

一、2006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2006年,贵阳市教育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为主线,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努力构建和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稳步推进教育的改革、发展、创新,教育事业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谋划“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

“十一五”是贵阳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贵阳教育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全市着重开展了《贵阳市“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在科学分析教育发展形势,把握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今后五年的教育工作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对全市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进一步落实农村教育重中之重地位,全力推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1.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工作

2006年春秋两季,中央和省补助资金共免除280581名中小学生杂费2609.10万元。为81986名贫困学生提供了价值708.11万元的免费教科书。按200元/年的标准,为11413名贫困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228.26万元。此外,为18个国家级贫困乡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贫困寄宿生8217人提供生活补助164.33万元。同时,还为全市城镇低保家庭及18个国家级贫困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共30804人提供价值256.93万元的免费教科书,为5885名学生免除学杂费79.42万元。

2.大力推进“三小工程”建设

2006年,继续安排了全市农村中小学“三小工程”建设运转、维护专项经费,全市农村小学共建设学校沼气池80口。目前,遍布全市农村的656个小伙房每天有4万余名农村孩子中午可在校内吃上热饭、热菜;677个创业小基地拥有种植、养殖、加工、制作等多种生产和经营模式,截至目前已累计创收90余万元;664个干净卫生的小厕所,让20余万名农村孩子感受到文明生活的气息。

3.深入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

一年来,全市有8个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已竣工验收,24个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已完成主体建设。共计完成投资1800万元,新建寄宿制学校4万平方米。

2006年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项目共计39个,投入资金2479.45万元,改造面积46635平方米,受益学生2万多人。

4.持续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

2006年实现了农村中小学和所有行政村现代远程教育全覆盖的目标,建设完成农村中小学卫星接收点150个。迄今为止共建成卫星接收点1144个(含党员活动室)。

(三)加快学校建设,加强教学科研,提高办学水平

为推进金阳新区建设,努力构建起金阳新区小学、初中、高中相互衔接的基础教育体系,2006年重点推进了贵阳三中新校建设,启动了贵阳一中二期、贵阳二中、六中、民族中学改扩建工程,开展了贵阳四中教学楼、贵阳二十一中教学实验楼、贵阳二十五中教学楼、贵阳三十中教学楼、贵阳经贸学校食堂的建设,鼓励支持贵阳十中、贵阳十四中、贵阳二十五中按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办学标准办学。此外,各区、市、县也积极筹措资金,周密部署,狠抓学校建设,提高学校硬件水平。

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工作,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一是认真开展了贵阳市第四届中

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特教学校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二是狠抓了小学和高中阶段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三是召开了全市普通高中教学工作会,出台了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四)完善结构,加强引导,努力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2006年,开展了组建申报贵阳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作。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通过了设置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评审,省政府下达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成立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批复》,相关手续已报送教育部备案。

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方面,安排1220万元作为市级职教专项经费,其中200万元用于“中等职业教育券”,800万元用于扶持乌当、开阳、修文、息烽等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并首次安排中职学校贫困学生助学金20万元,配合铁路部门为符合条件的3201名在校学生购买乘坐火车的优惠卡。

(五)加大招生宣传,实行“阳光招生”

进一步加强了招生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网上报名、考生电子信息采集、考试数据处理、电子文档建立等工作,初步建立了贵阳市自考考生电子档案。同时,进一步加大招生工作的宣传力度和透明度,继续在各级各类招生工作中落实完善以“六公开”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

全年全市研究生教育招生2406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5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3.8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26万人,普通初中招生5.35万人,普通小学招生6.35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8.52万人,全市特殊教育招生197人。

(六)加强学校管理,强化执法监察,规范办学行为

2006年,对各区、县(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及各学校“教育收费公示制度”、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等相关教育收费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各区、县(市)“两免一补”的经费都按规定拨付到位。招收有农民工子女的城区中小学校都较好的落实了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借读费”规定,收费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全市中小学均按照《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对春、秋两季的教育收费项目进行了公示,绝大部分学校都能够做到按照规定规范收费。自立项目收费和超标准收费等违规行为以及违反“收支两条线”等情况较往年有进一步的好转。

(七)加强教师的招考、培训、评聘及资格认定工作,师资力量得到提高

经市人事局、市编委办公室同意,2006年市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面向社会招聘教师147名,经过资格审查和复核,按照相关程序严格选拔后,共录用123人。各区、市、县也根据本地教师缺编情况,开展了补员招聘工作。全市有7500余人经过认定取得了教师资格。

2006年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师德修养、新课程通识、教育教学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培训,制定了《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2006年共选派220名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

(八)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和体卫艺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举办了贵阳市青少年学生“八荣八耻”、用“文明礼仪”、书法、绘画作品比赛。积极开展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17所学校获“贵阳市绿色学校”称号。组织全市中小学生以“传承长征精神、共话多彩贵州”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宣传月活动。

完成138所学校《2000~2006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报送工作;完成全国学生体质调研(贵阳片区)工作。组织近万名学生参加了全省第六届民运会和市十届运动会。

二、2007年贵阳教育工作展望

2007年,贵阳市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立足新起点、争创新优势,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核心,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为主旨,确立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贵阳”的基石,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构建比例合理协调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为率先在全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

(一)确立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贵阳的基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要切实加强全市教育系统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专业化建设。二要切实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摆在突出位置,保证各级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比例。三要依照《贵阳市“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继续加强分类指导和分区规划,推进各区(市、县)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的完成,继续完善《贵阳市2010年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方案》。四要积极做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件实事中有关教育的目标工作。五要积极营造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把为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发展机会均等的学习条件作为第一要务,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着手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全面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2007年启动8所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除三城区以外的其他各区(市、县)各保证建设一所。同步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三小工程”建设。

确保完成中央、省下达“两免一补”计划,继续扩大“两免一补”的范围,对全市农村学校和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面实施“两免”。2007年启动建设“蓝天学校”和改扩建公办接纳农民工子女学校共计8所。进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补贴发放工作。

出台《贵阳市加快幼儿教育发展的意见》,以县级示范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65%。重视支持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

继续支持各区(市、县)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示范性、标准化普通高中建设,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5%以上。完成贵阳一中二期工程,启动贵阳二中、六中、民族中学改扩建工程,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完成十二中运动场拆迁,启动建设十一中小学初中部危房迁建,鼓励支持实验三中、民族中学、息烽中学、修文中学争创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着力办好县级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007年重点扶持3所县级职教中心的建设,启动2个优势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制定中职学生公用经费标准,扩大中职校招生规模,加大对技能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力度。

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支持贵阳学院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启动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加快贵阳护理职业学院建设。

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引导向非义务教育发展。建立民办学校专项补助制度,完善民办学校建校贷款贴息办法。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改进培养模式和教学的内容、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全市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的力度,探索建立贵阳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高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成中小学教育城域网中心机房升级工作,完善教育城域网的功能和安全建设,全面推动信息技术在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四)积极推进依法治教,逐步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经费使用制度和队伍管理制度

强化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逐步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完善学校法人制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规范办学行为,修订完善相关政策、规章和制度,颁布实施《贵阳市中小学管理工作规程》。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教育经费的审计与监督,严格规范学校经费的使用,实行“收支两条线”

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任期目标管理制度和交流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支教服务期制度。做好2007年市教育直属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工作,完成面向在职教师和社会人员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做好“十一五”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相关工作及教师必学必考教材的培训工作,努力做好提升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层次工作。继续开展全市中小学名校名师工程。

进一步完善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对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检查工作的统筹,做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教育经费投入、学前教育、民办教育、远程教育、学校管理、规范办学、安全卫生等各项专项督导评估工作。

(五)以生为本,力促教育公平,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

坚持落实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和校务公开,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政策,清理和规范学校服务性收费。

落实国家和省的各项资助政策,鼓励社会捐资助学,建立和完善勤工俭学机制,继续做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保障女童和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做好2007年招生工作计划安排和落实工作,加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好就业指导培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管理机构,加强师生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能力,开展好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第三篇:2007年教育事业发展基本工作思路

文章标题:2007年教育事业发展基本工作思路

2007年全区教育系统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办好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们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推进“双语”教学,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现状,促

进全区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1)集中力量推进“两基”攻坚,2007年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进一步加大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努力缩

小县(市、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做好先期低水平实现“两基”县(市)的巩固提高工作,妥善解决“普九”欠账问题。建立由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拨款为主的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和公用经费保障机制。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边境乡镇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继续做好“两免一补”工作,切实解决学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问题。按照中央支持农村学校的建设计划,努力实现使农村中小学具备基本的仪器、图书和体育活动设施;健全农村中小学计算机室和卫星接收系统,筹建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

(2)形成以政府主导,以职业院校为基础,以**和**地区为基地,建设辐射全疆的职业教育公共实习实训基地。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和“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配合劳动部门实施好“新技

师培养带动计划”等五项以培训促进创业计划。继续强化农村“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采用“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的形式,开展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通过全面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弹性学习制度,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采取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鼓励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充分利用城市和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实行跨区域的联合招生,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

继续做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青壮年文盲扫除工作,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扩大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充分发挥社区教育骨干示范作用,努力支持社区内居民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

(3)加强对高等学校的分类指导,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定位,核定学校发展规

模。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招生比例结构。继续整合和扩充高等教育资源,进一步落实区部共建协议,实施好新疆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明确成人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继续实施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做好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基层工作试点;启动“农村双语教师培训计划”,做好招生及教学安排。推动成人高等学校的调整、转型。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和调整专业设置,拓展高等教育办学空间,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努力建设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大力扶持工程技术类专业建设,继续实施大学科技园建设工程。鼓励师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提升高校创新和服务的能力。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实施“高校高层次人才建设工程”,建立名师进课堂制度,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中青年学术攻坚人才、培养一大批骨干教师。实施好“援疆学科建设计

划”、“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和“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4)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和《自治区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工作向纵深发展。坚持“双语”教学从幼儿抓起,自治区重点扶持边远贫困农牧区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积极推行“双语”教学模式,争取在有条件的地、州及县(市)少数民族中小学开始实行“双语”教学。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继续加快推进汉语授课的进程。继续落实内地高校支援新疆高校协作计划,继续办好内地新疆高中班和区内初中班。进一步营造民、汉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的环境,有条件的乡镇大力推进民汉合校、民汉学生混合编班的教学模式。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下,南疆四地州的首府城市参照内地高中班和区内初中

班的办学模式,创办地、州少数民族“双语”高中班和初中班。全区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有比较快的发展,学前“双语”教育达到一定普及程度。

(5)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探索建立新的教师编制管理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大力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实行“评聘合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制,采取培训、评估、奖惩、合理流动等措施,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建立县、市公办学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和轮岗制度,采取措施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建立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的机制。以提升实际教学12全文查看

第四篇:aaa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高新教育事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自第二批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根据办事处党委的统一安排,本人对教委的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广泛与一线干部、教师座谈、交流,虚心征求他们的意见,对教委的工作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一、高新教育基本现状

高新办事处目前共有普通小学2所,在校学生1710人,幼儿园5所,其中民办园2处,在园幼儿共计860人,全办共有教职工135人,其中党员47名。 随着办事处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学校的布局调整基本到位,高新教育进入了稳定快速发展时期。教委先后获得“教育和谐发展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三净二建工程先进单位”“幼儿园常规管理先进单位”“规范收费工作先进单位”“少先队工作红旗单位” “邹平县五好站所” “邹平县学前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1、教育教学环境不断优化,内部设施逐渐到位。办事处历届领导深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大力发展教育的基础办学条件,从根本着手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在调查中发现,两所小学建筑均为近几年来新建,特别是高新小学标准化较高。近几年办事处又投资先后为两所小学上了校园网,基本实现了班班多媒体化,大部分教师有了办公电脑,同时学校的功能室也已基本健全,教师办公和学生学习条件有了显著改善。

2、师资力量总体较好,教师队伍建设成果显著。调查显示,教师学历合格率(即学历符合教育教学要求的)达到了100%,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师获得了本科学历,专科普及率也达到了90%以上。先后有15位教师被评为县学科带头人,32位教师执教的课被评为省、市、县优质课,在各级教育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总计达到了120余篇。

3、素质教育顺利推广。两所学校,美术开课率都达100%,90%学生能唱好歌,95%以上学生能画好画,学校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教育两手抓。在调查中得知学校的多元化教育主要包括:器乐辅导、舞蹈、歌唱、绘画、健美操、开心阅读和经典诵读等。其中开心阅读和经典诵读分别为高新小学、新民小学的特色教育内容,曾多次在县里的比赛中获奖,多元化教育在学校的发展是十分成功的。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清醒的发现,高新要实现打造教育强办的目标还任重而道远。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一是教师年龄结构堪忧,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落后的教师仍然占据很大一部分。这些教师大多保持传统教育观念,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时期教育方式,不仅理念不先进,且教育方法落后,缺乏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这一现象在新民小学表现尤为突出,大部分教师年事渐高,或已接近退休,他们中的很多曾是民办教师,教育部门的继续教育与学习培训对他们来说已是杯水车薪,能否增加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保持教育的持续发展功能,提升教学水平,是目前急需改进的课题。

二是部分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铁饭碗”未从根本上打破,教师舞台缺乏强烈的“商业竞争”,给了很多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得过且过的机会。趁教育转型期,趁各项体制和机制不健全,趁教师岗位竞争与淘汰机制不成熟、未定型等因素,致使他们竞争意识不强,或盲目跟风,或随波逐流,或“车到山前必有路”等观念和行为较为普遍。

2、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在政府对基础教育设施的投入有限,其投入要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尽管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且正在加大力度解决教育问题,但相比经济发展来说,还是缓慢了许多。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够,表现在城乡之间更为明显,如与开发区学校相比差距就相当大。总而言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潮中,教育的长远发展难以抵御短期经济发展这块蛋糕的巨大诱惑。对于政府来讲,真正把基础教育工程真正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工作还任重而道远。

3、信息技术水平偏低。随着办事处对此项目的投入增加,学校的“远教”工程设备、实验设备等渐渐完善,但仍不齐全,质量也有待提高。学校的大部分微机已不符合新的规范化标准,部分微机已处淘汰状况,部分教师还是多人共用一台微机。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还处于基本能用的最低标准。

二、对办事处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议

1、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提高教师素质,优化资源配置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加大流动力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优秀教师不仅要为城区受教育者服务,更要为农村受教育者实现教育公平。制定并完善教师流动机制,能更好地激发教师竞争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是注重教育者素质的提高,抓好教师培训与再教育工作。教育是一项最需与时俱进的工程,教育要想为社会发展服务,就要及时拓宽教师知识水平,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深化教师教学素养;要加大教科研力度,全面推行校本课程培训,深化校本课程研究,实施新课改;德育工作要抓出特色,做实“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工程”。

2、坚持社会发展应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就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一是要有教育长远规划及合乎实际的教育发展思路。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做教育就要有做“大教育”的思想。办事处要用招商引资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行动、责任心和恒心来发展教育,要有加大力度发展教育的决心、信心和责任心,制定长远规划,并贯彻到实践中去。

二是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不仅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也应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才能保证教育可持续发展。要产出就得有投入,对教育的投资不能仅想到眼前利益,要看到整个地区、甚至是国家的未来持续发展。要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充分争取上级教育拨款,并合理利用,作好长远、合理规划。

三是要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办事处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责,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全力支持教育工作,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向学校进行各种形式的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征订、乱罚款。

三、对教育工作者的建议

1、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教育教学 科学发展观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可以说,这是我们社会各界工作的理论指导,它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要全身心地学习和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并践行到实际工作中去。

2、爱教育与教育爱相结合

教师要有奉献精神。十七大精神,告诉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不计个人得失,自觉地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样才能教育我们未来祖国的栋梁,也能真正做到爱国、爱家、爱民,为国、为家、为民。教育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就要想学生之所想,想学生之未“想”、不敢“想”;急学生之所“急”,教学生之所“需”;要心里装着学生,时刻想着学生,把学生当作子女般热爱、教育与培养。

3、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师,要生活于现在,着眼于未来。要当好一名教师,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天职,做到在教书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在育人中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教师不同于教书匠,必须深谙“生有涯而知无涯”的道理,需要终身学习,不断进取,使自己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渊博的知识,以适应时代的挑战,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第五篇:关于我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字体:大 中 小】 杭州滨江人大 rd.hhtz.gov.cn 2010年11月24日

来源/作者:

区教育局局长 曲杭民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区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汇报我区近几年来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请予审议。

一、 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区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其他部门、集体、民办幼儿园为主体,多种体制并存、多元发展的格局。目前,我区共有幼儿园31所(48个园区),小区配套幼儿园13所(19个园区),街道中心幼儿园3所,街道所属幼儿园15所(26个园区);有甲级幼儿园3所,乙级幼儿园18所,丙级幼儿园4所,丁级幼儿园3所。全区在园儿童8558人,较上年增加10.8%,3—5周岁在园儿童7601人,较上年增加13.2%,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为99.9%,全区等级幼儿园在园覆盖率达到85%。园长教师585人,学历合格率为98.8%;园长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为76.6%;教师资格证持证率为66.7%。

二、所做的工作

(一)理清思路,明确学前教育发展目标

自2007年杭州市召开学前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区政府先后多次组织外出考察、深入调研,区教育局就本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特别是城乡学前教育和谐发展问题进行全面调研,实事求是地直面区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对照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积极探索研究一条具有滨江特色的学前教育新路子。提出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灵活运作、规范提升、协调推进”的滨江区学前教育发展新思路,明确2010年争创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区的目标任务。并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副区长任副组长,各部门、各街道领导为成员的学前教育领导小组,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09年,区政府召开了“学前教育工作会议暨创建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区”动员大会,下发了《滨江区学前教育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滨政办[2009]69号),标志着我区学前教育发展从普及、规范阶段进入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

(二)完善政策,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步伐

政策是推进学前教育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杭高新[2006]328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区办[2008]34号),为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幼儿园建设、加强教师队伍,推进区域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保障。随后,区教育局联合财政局出台了《滨江区学前教育经费使用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滨教【2008】107号)及《滨江区民办、村(社区)幼儿园考核奖励办法(试行)》,对学前教育经费项目、定额标准、使用范围等作了明确规定,并设立了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力地保障了我区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加大投入,建立学前教育发展保障机制 近几年来,区政府共投入1亿多元用于幼儿园的建设和开办,其中7000多万元用于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公办幼儿园的开办装修及设施设备添置;3400余万用于建造、改善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09年,通过以奖代拨的形式,对18所改扩建的幼儿园补助97万元,并对5个早教亲子园和16所民办幼儿园考核等项目下拨专项奖励经费共计196.5万元,其中民办幼儿园收益率达80.3%。落实了学前教育生均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专项经费,并有了逐年提升。09年,我区学前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全区教育事业费的5.33%。逐步建立了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四)制定规划,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为促进全区学前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09年,区教育局会同建设局委托杭州市规划设计院,以适度超前的标准,对我区的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控规设计,初步方案已完成。规划采用以管理单元为平台、各单元内部自我平衡为原则,构建学前教育体系,全区共规划幼儿园62所,其中保留幼儿园21所,在建及待建幼儿园14所,需规划新建幼儿园27所。同时,多次到实地察看,专门召开农村多层住宅配套幼儿园规划调整协调会,对进一步完善农民多层住宅小区幼儿园建设提出调整意见。

(五)加快建设,扩充学前教育发展资源

近几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幼儿园建设。一是抓区属幼儿园建设。对新建商品住宅小区和农转居拆迁安置房小区配套幼儿园做到同步规划、优先建设、提前投入使用,并将幼儿园的建设和开办列入每年的政府实事工程。2007年秋季,首次投入1020多万元开办了钱塘春晓、国信嘉园两所公办幼儿园。随后,相继开办了缤纷、白金海岸两所公办幼儿园,并以分园的形式辐射开办了钱江湾、临江、倾城之恋、滨康、贺田尚城等;二是加强街道中心幼儿园建设。西兴、长河街道分别投入300多万和1300万改造、新建中心幼儿园。今年,浦沿街道启动了浦沿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招投标工作,近期将开工建设;三是加大村办(社区)幼儿园改扩建工作。近年来,区、街道、社区共投入300余万完成对东冠、新生、杨家墩等18所村、社区幼儿园的改扩建工作,大大改善了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

(六)加强培养,促进学前教育队伍提升

为切实解决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今年区政府将我区4所区属公办幼儿园经费形式由财政适当补助调整为财政全额补助,核定公办幼儿教师编制数142名,理顺了幼儿园教职工人事编制关系,先后引进了35名优秀公办幼儿教师。为推进我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区教育局紧紧依托园本培训与园本教研,针对不同层面教师的发展需求,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专题培训,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近几年来,我区共有500多位幼儿专职教师完成每人240学分的继续教育工作,分别举办了幼儿园教学园长、教研组长、“0—3”岁婴幼儿早教等专题培训。同时,积极组织业务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开拓视野,提升专业素养,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七)规范管理,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为切实加强对全区幼儿园的管理和指导等工作,成立了区学前教育管理中心,配备了2名专职干部。近几年,区教育局在规范许可制度、办园行为,推进等级幼儿园创建,加强幼儿园招生、收费,以及日常安保、保教常规等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完成了对28所幼儿园的等级评定工作;妥善解决了广大民众关注、关心的招生这一热点问题;全区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特别强化了幼儿园安保工作,召开全区校园安保专题会议,先后多次开展专项检查。全区48所园区(含无证幼儿园)均配备正规保安,安装了监控系统。据统计,共配备保安89名,安装监控探头67个,配置警用器械323件。同时,重点加强了民办幼儿园和无证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制定出台了《滨江区民办、村(社区)幼儿园考核奖励办法》,对村办、民办幼儿园开展考核工作,并对考核合格或优秀的幼儿园给予专项奖励,重点给予扶持,以此推动民办幼儿园的良性发展。在加强对无证幼儿园的监管上,各级各部门采取了定期检查、正面引导、严格控制、堵疏结合等措施有效缩减了区内无证幼儿园办园规模。据统计,经过几年的努力,停办了无证幼儿园12所,依法通过审批6所,另有3所正在积极整改,将进入依法审批阶段,办园数从2006年的32所缩减到了11所。

(八)积极探索,促进学前教育延伸发展

为充分利用区内优质幼儿园的场地、师资等资源,先后在14所幼儿园内挂牌设立早教亲子园, 不断优化婴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通过开展定时制的早教亲子指导活动,促进婴幼儿在动作、感知觉、思维、情绪情感、个性、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自然和谐发展。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探索,早教亲子园的工作得到广大家长的认同和欢迎,有效满足了没有“入托”的婴幼儿家庭对早期教育的需求。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托幼一体化管理体系。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在上级领导、业务部门的关心与指导下,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区学前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地进展。但学前教育的总体水平不高,与我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对照“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区”创建标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无证幼儿园有待整改;二是区域幼儿园配置有待整合;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为了尽早完成创建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区的目标,我们将紧紧围绕“学前教育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咬住创建目标不松懈

进一步落实创建工作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对创建学前教育强区工作再作一次动员和部署。对各街道和相关部门明确任务指标和要求。同时,对街道及有关部门进行工作指标完成情况考核,包括无证园的整治,布局调整工作、撤并后幼儿分流以及安全、卫生、保教质量等工作均纳入考核内容,确保完成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学前教育强区创建目标。

(二)切实履行好政府职责

加大幼儿园建设力度,继续做好农转居拆迁安置房、新建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移交使用配套幼儿园工作,并落实"交钥匙"工程,大力举办公办幼儿园。以满足当地老百姓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同时加快浦沿街道中心幼儿园的建设进度。有计划地对创建省一级、省二级幼儿园进行指导,不断扩大区域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

(三)建立健全经费投入机制

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提高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经费占全区教育事业费的比例,力争达到8%以上。根据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客观实际,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进行科学的测算,逐年提高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以保障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经费分担机制,做到生均公用经费全覆盖,加大对民(村、社区)办幼儿园的经费投入倾斜力度,促进我区学前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学前教育队伍建设

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关键在教师。园长和教师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幼儿园的保教质量。而目前,滨江区的公办幼儿教师只有35人,队伍相对弱小。随着公办幼儿园不断扩展,园长和教师紧缺状况将进一步突出,实施教师培养工作迫在眉睫。因此,在队伍建设方面我们要做的是:一是抓紧抓好壮大公办教师的骨干力量;二是进一步提高非公办教师工资待遇和依法落实社会保障。三是制定《滨江区幼儿园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计划》,有计划、分层次地实施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提高幼儿园整体办园水平。

(五)全力整治无证幼儿园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区域实际,以“堵疏结合”的方式切实做好无证幼儿园整治工作,努力做到积极、有序、平稳、安全推进。再次明确责任,各街道作为无证幼儿园取缔工作的责任主体,教育局做好相关业务的指导工作;再次细化工作,各街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细致的人、财、物的分流方案,妥善处理幼儿分流入园、幼儿园安全保卫、举办者、幼师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稳妥、有序地做好无证幼儿园的整治工作。

(六)不断完善政策保障

由于杭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市委、市政府已经研究、制定好关于加快推进杭州市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一揽子新政。我们将于市级政策出台后,根据区情,积极行动,及时制定出台加快推进我区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加强对学前教育的专项督导,教育局适时增加专职督学,积极开展教育督导工作。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我们相信,在区委、人大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协助下,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我区学前教育事业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为建设创新型和谐社会示范区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育研究方法个人总结下一篇:检验项目报告时间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