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农支教论文范文

2022-05-10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支农支教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叙事就是讲故事,而叙事性舞蹈作为舞蹈诸多种类的佼佼者之一,已不再被“长于抒情,拙于叙事”所禁锢,它最大程度的将人类生活的本质,真实地、生动形象地再现于艺术的舞台。这种将故事与舞蹈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丰富的内涵也使其具有越来越深层次的影响力。

第一篇:支农支教论文范文

支教心诚 功在育人

张晓东,祖籍台湾省高雄市,1965年出生于大陆,中共党员、台盟成员,研究生学历,生物化学硕士,经济学博士。

祖父张锡钧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日本侵略者占领台湾时,因领导岛内乡亲反抗日本侵略而遭到迫害,被迫离开故乡宝岛,来到大陆定居,去世后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父亲张荣国出生在大陆,不仅是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省台盟主委、省台联会长,还是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长期担任长江水利委员会的重要职务,为祖国水利工程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张晓东是第三代定居大陆台胞,父母言传身教,既关怀又严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1982年,张晓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被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1988年,因为表现突出而提前一年毕业,获硕士学位。1995年,他在武汉大学商学院完成经济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学习,获博士学位。

艰苦创业 尿桶掘金

张晓东的创业始于1988年。

那年7月,他和其他7名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凑齐2000元钱,抱着“实业报国”的理想,放弃体制内的安稳,毅然在众人的质疑声中“下海”创业,创办了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当代集团”)。“当代集团”的第一个产品,是从在公厕里收集的成年男性的尿液中提取尿激酶,这是一种在国际上非常走俏的用于治疗血管疾病的药品原料。10月,这些硕士生们租下一间旧石房,从收购站买回一些废旧设备和十几口大缸,每天用板车从几公里外往“作坊”拖尿液,行人见他们纷纷掩鼻“回避”。或许正是由于张晓东和同仁们一起吃过苦、受过罪,意志品质才真正得到意想不到的锤炼和升华,才真正懂得事业和生活的真谛,才能换来企业的一系列成功。

作为“当代集团”的联合创始人,他长期担任公司副总裁、总裁和常务董事等职务。1997年,集团控股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人福医药”在上海证交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数千家高科技公司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那时张晓东才32岁,在所有的上市公司中,他是最年轻的总裁。

目前,“当代集团”已经发展成为生物医药、房地产与旅游、农业纺织、资源开发、金融服务和高等教育等领域的产业投资、资产受托管理及企业并购、产业孵化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集团,下属企业近百家,业务遍布湖北、安徽、广东、江苏、新疆等大陆22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外地区,资产规模近300亿元人民币,净资产逾80亿元人民币,是湖北省最大、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

如今,张晓东身兼多重社会角色:中共十七大党代表、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董事、全国台联常务理事、湖北省台联副会长、武汉市人大常委、台盟武汉市委副主委、武汉市台联副会长……然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身份还是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董事长。

育人为本 质量至上

“当代集团”的创业团队来自于高校,有着注重教育投资的传统和情结,公司曾投资建成当代希望小学以支持希望工程,并在武汉建立了规模最大、条件一流的社会化学生公寓——南湖当代大学生公寓。在具体工作中,公司和高校有较多的实际接触和合作,这使得他们对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他们认为,创办高等学校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以便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从而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创办学校还有利于充实提高企业技术队伍水平,依靠学校雄厚的科技力量,开展企业产品研究,实现产、学、研结合,不断研制出新产品,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2002年12月6日,“当代集团”与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签署合作意向书,注入5亿元人民币,创办了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华夏学院是一个新生事物,无数双目光关注着她的成长。作为中国新机制办学的先行者和探索者,张晓东和学院同仁在发展过程中摸索前进。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是名牌高校武汉理工大学旗下唯一的独立学院,而且是与“当代集团”合作创办的。张晓东依然记得建校时的艰难:“几栋旧教学楼,全校只有70多亩地,最多能容下2000多人。由于环境不好,很多家长来学校看了后扭头就走。他们说,这个学校还没有县里的一所高中大。第一年,学校计划招收1600多人,最后报到率只有80%。

办学初期,独立学院招生还没有规范起来,有的学校为了抢生源,违规招收录取批次线下的考生,随意承诺为学生“专升本”。“当时那种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这么做。”张晓东说,在招生过程中,学校内部也曾经有过“规模”和“规范”之间的讨论。最终,大家达成共识:盲目追求规模只会给学院的发展带来伤害,只有规范招生,才能使学院的发展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董事会的每一项决议,都是建立在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及缜密的思考基础上,在独立学院生源竞争初现端倪的时候,经过“规模”与“规范”的深入讨论,学院审时度势确定了“育人为本,质量至上”的办学宗旨和“质量求生存、管理求规范、特色求优势、创新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严格坚持规范办学,为学院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8年的跨越式发展,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已经建成占地近600亩的漂亮校园,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经、管、文、艺等五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在校学生12000余人。

如今,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坐落在“九省通衢”之地的湖北省武汉市,地处武汉东湖光谷腹地。湖北是中国楚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成语“惟楚有才”既是历史的写照,也是对湖北发展教育的赞颂。作为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武汉,文化昌盛、教育发达,尤其高等教育更是在全国名列前茅,几十所省、部属高等院校犹如一串串闪亮的明珠镶嵌在武汉市的大小湖泊之间。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的横空出世,又为这串明珠添上了更为璀璨的一颗。特色办学内涵发展

2000年,张晓东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创新及全球化领导才能专业学习,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那一年,张晓东对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体会深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美国教育理念认为发现自己的才能是每个人的责任,而教育就是要给大家发现才能的机会。大学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为落脚点。”将特色融入教育,以特色办学和内涵发展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也一直是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始终不懈的追求。

特色体现在办学上,就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积淀、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价值取向、办学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方式。这些相对持久稳定的个性特色,是一所学校与众不同的“标签”,也必然是其特有的优势和持续发展的源泉与动力。“重实践、应用型、开放式、有个性”,这是华夏学院在人才及其培养模式方面的特色定位。这所学院实行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强化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注重提高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倡导开发和创新精神,加强与社会的联系,逐步与国际教育接轨,开展与国外合作研究和培养,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较强的实践能力、一定的专业知识、面向企业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院董事会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实验室建设,组建一批满足教学需要的实验项目,还将“每年投入1000万人民币用于实验室设备建设”明确写入发展规划。

近几年,华夏学院就业率一直位居独立院校榜首,并高出同类院校多个百分点。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喜人的就业率,主要依靠的是办学之初学院特色的专业设置。华夏学院按照国家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社会热点行业的要求,根据用人制度和人才市场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科发展规律,结合武汉理工大学和“当代集团”的各自优势,以及长江经济带和武汉市的地域特点,依托武汉理工大学的强项专业,发展自身特色专业,加强社会热门专业,注重学科相互支撑和交叉。即以生命科学与工程、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经济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三大学科为主干学科,以生命科学与工程为特色,涵盖理、工、文、法、医、管理等门类相结合的学科专业体系。

积极培育办学特色,强化特色意识,重视特色建设,既是我国大学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也是参与国际教育竞争的必然趋势。张晓东认为要办好一所大学,不仅要打造特色,还需要提升内涵。

2011年夏,华夏学院一场关于特色教学与内涵发展的讨论会在如火如荼地举行。“特色办学与内涵建设是构建华夏学院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这是张晓东在会上第一次比较明确和集中地阐释了学院特色办学及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

华夏精神 花开荆楚

大学之大,在于精神,在于理念。一种办学理念一旦形成,就会在教育各个环节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特有的校园人文价值体系,融入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中,进而影响一代代学子的人格和品质。

那么,华夏学院的精神和品质是什么呢?也许,我们从“马路孝子”刘普林的事迹中可以窥见一二。

刘普林是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大二的学生,他两年来替环卫工母亲扫大街的事迹在全国传为美谈,大家亲切地称他为“马路孝子”。面对社会的赞誉,这个腼腆的男孩说:“我一直成长在感恩的环境中,我只是做了一个儿子该做的事情。”

与前所未有的媒体关注度及社会美誉度相比,更令张晓东高兴的是学院近8年来耕耘杏坛所凝聚成的良好的育人风尚及华夏师生所展示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院长吴永桥将这种精神凝练成“善于学习、刻苦钻研、提高水平;以人为本、爱岗敬业、团队协作;不畏困难、实践创新、乐于奉献”的华夏精神。张晓东强调,这所“年轻”的大学更需要精神的引领,凝聚师生的共识和向心力,促使学生成长成才并促进学院的发展,学生对华夏精神的自觉传承,也逐渐融入到学院校园文化中并内化成文化自信。

张晓东说:“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要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在重视实践的同时也要把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积极探索实践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新机制,励志教育、感恩教育、成才教育、学风教育在该校已经形成鲜明特色。

埋头苦干,孜孜以求带来了累累硕果。这所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多次受到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荣获“湖北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基层单位”,还有教师荣获“湖北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等称号。学院每年还拿出200余万元人民币资助贫困家庭的学生,并荣获“湖北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学院确立了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的工作理念,形成了有华夏特色的浓厚校园文化育人氛围,先后涌现出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刘普林、“湖北省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周林峰、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回乡创业优秀村官”许琦、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张娟、“湖北省三好学生”黄艳、“湖北省优秀共青团员”周燕和杨华等一大批先进青年学生典型。

张晓东把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形象地比喻为一只振翅欲飞的“雏鸟”。他还有一个宏大的设想:经过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努力,将学院建设成具有合理规模,以理工科为主干、以生命科学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形成本科生、研究生完整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真正实现凤凰涅槃。

作为一名台胞企业家,张晓东实业报国、心系教育,用一片赤诚之心践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支教心诚、功在育人!

作者:李敏 林一

第二篇:舞蹈《大山支教》叙事特点分析

[摘 要]

叙事就是讲故事,而叙事性舞蹈作为舞蹈诸多种类的佼佼者之一,已不再被“长于抒情,拙于叙事”所禁锢,它最大程度的将人类生活的本质,真实地、生动形象地再现于艺术的舞台。这种将故事与舞蹈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丰富的内涵也使其具有越来越深层次的影响力。本文在阐述作品故事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舞蹈动作的分析,简要总结叙事性舞蹈《大山支教》的叙事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对叙事性舞蹈的理论研究,是通过舞蹈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叙事;舞蹈动作;叙事特点

[收稿日期]2021-01-13

[作者简介]单宇婷(1999— ),女,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硕士研究生。(长春 130000)

一、舞蹈《大山支教》概述

(一)舞蹈中人物特点的介绍

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取材于真实的日常生活,却在主题立意的分量上又‘重’于生活。”[1]在现实中,有那样一些地瘠民贫、经济较为落后的山区,学校大都是破破烂烂的,更有甚者用砖块、木板等代替椅子和课桌。即使是这样恶劣的学习环境,甚至没有老师来给他们上课,也没能影响山区孩子们渴望学习、希望得到更多知识的心。而正有这样一群无私奉献的青年教师,走进深山,为山区的学生们带来知识与希望。在舞蹈《大山支教》中便塑造了这样两种人物形象:一群渴望知识的山区女学生与一位无私奉献的青年男教师。

1.支教教师的人物特点

教师这个词语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不过的,这个职业也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一提到这个词语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园丁、阶梯、钥匙等,这一个又一个的比喻,皆是教师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些行为皆隐藏在日常生活与教学的不经意间,看似渺小却能给予学生极大的温暖与鼓励。作品中,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缝衣服等意象性动作,和结尾处几次不舍的转身,描绘出了一个耐心、心细、重情义的支教教师人物形象。

2.山区学生的人物特点

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那些一出生就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他们几乎从小就历经风雨、饱经风霜,但却仍然可以从他们那一张张淳朴单纯的小脸上看到对生活的憧憬与接受教育的渴望。作品中,通过面带笑容的左右摆头、高举手回答问题、多重变换的插秧和除草等意象性动作,和结尾处率真大胆的集体独白,描绘出了阳光、勤奋、孝顺、重情的山区学生人物形象。体现了山区学生积极上进、淳朴可爱的特点。

(二)舞蹈中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叙事性舞蹈作品《大山支教》的开头,阵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伴奏与学生群舞的和声映入耳帘,预示着课堂的开始。学生们围成一个圆圈坐在地上,暗示着山区学习环境的艰苦,圆圈的中心是一位戴着眼镜的青年男教师。在这个队形上是一段群体齐舞,寓意学生们在跟着老师学习知识。

齐舞过后,学生们散开几堆分拨有层次地做高举手的动作,竞相向老师举手提问,教师有耐心地依次解答指导,为三人舞、四人舞与五人舞片段。展示

了即使山区的学习环境艰苦,但也没能影响学生们渴望知识与学习的心,以及学到知识后的高兴与欣喜。

下课铃声响起——放学了,学生们与老师挥手再见,学生群舞从舞台两侧下场,音乐声随之转变。两侧学生以一度空间和二度空间的横线调度上场,动作缓慢、迈着大步,分别模仿着不同的务农动作,伴随着音乐声,交代了山区学生们放学回家在田地里劳动的故事情节。随即教师也加入其中,向孩子们学习农活,讲述了师生一起劳动的故事情节。劳动过后有几位调皮的学生追逐嬉戏撞到老师,老师并没有生气反而加入到学生们的游戏之中,配以欢快的音乐,教师与学生们玩耍的动作,采用流动式线形舞蹈调度,都体现出了教师的温暖与耐心以及学生对老师的喜爱之情。

舞蹈来到高潮部分,所抢夺的信被学生们打开,欢快的音乐声戛然而止,周围的灯光变暗,一束追光照亮信封随即旁白响起,信中内容公开——“儿子,妈想你了,在那里支教结束,就回来结婚吧”,旁白结束灯光恢复。信中内容的公开预示着教师与学生们即将分别。此时的舞台上教师与学生群舞分别占据左右两侧,老师想要拿回信来,学生们却张开双手祈求老师留下。学生群舞的追赶与教师的转身躲避进行不断的位置转换,体现了学生们的不舍、恳求老师能够留下来的情节发展。紧接着一段老师与学生的简短双人舞,学生滚落下来,老师想扶却只能转身离去,老师转身的同时,学生群舞集体喊出:“老师!你别走,等我们长大了嫁给你”,此时作品被推向了情感爆发的最高点。学生们将教师层层围住,强烈的音樂声慢慢减弱。随着暖色调灯光的转变加入,柔和轻快的音乐也随之响起,学生们回到了开头的队形,再一次响起了朗读声,老师依旧站在中间,带领着学生们,交代了教师留下继续支教的结局。

二、通过舞蹈动作讲述故事情节

叙事,就是讲故事,但舞蹈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是通过肢体语言来向观众表达的,无声无言、无字无文,此时舞蹈的叙事性便是最难发挥的一处。叙事性舞蹈的动作来源需要去探索和挖掘现实生活中那些生动感人的生活事迹,并以舞蹈的艺术形式展露出来。“生活题材的作品不但能够使观众与舞蹈艺术之间拉近距离,同时也警醒着我们。”[2]舞蹈作品《大山支教》同众多叙事性舞蹈作品一样,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舞蹈结构进行编排与表演。

(一)“缝衣角”为结局做铺垫

“意象只不过是叙事过程中添加的要素,它的使用并非愈繁愈佳,而要讲究适度与自然。”[3]作品《大山支教》中出现的意向性动作——“缝衣角”:教师在一度空间以单膝跪地、身体前倾的姿态模仿缝衣服的动作,为磕破衣服的学生缝补,加深了教师亲切的人物形象刻画,与此同时预示着师生感情的再度升温,为教师牺牲自己更好的生活条件选择留在山区继续从事支教生涯的结局做铺垫。“有铺垫的叙事舞蹈能够完整地呈现叙事。”[4]

(二)“读信”将作品推向高潮

“舞剧中,音乐叙事话语可以帮助塑造形象,增添感染力,并对交代剧情和展开情节也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5]作品中“读信”舞蹈动作出现在嬉闹舞段后。师生共同劳动后又一起玩耍起来,这部分舞蹈临近尾声时,老师拿出了一封收到的信,顽皮的学生们看到后抢了过去,一小段师生抢信的情节引出转折——支教临近尾声,老师将要离开,学生们的挽留,为高潮做铺垫。最终一名学生抢到了信,呈双腿打开至肩宽、身体前倾、双臂高举过头拿着信的动作姿态后,旁白响起信中内容。旁白结束预示着教师的支教生活即将结束,离别悄然而至。此时的学生群舞频频出现张开双手的动作,表示挽留与不舍,以刚刚出现的旁白读信声做铺垫,瞬间将情绪渲染至高潮,牵动观众的心绪与思维。

三、通过舞蹈动作塑造人物形象

叙事性舞蹈作品就像是枝繁叶茂的大树,故事内容是它的主干,“人物”就像是它的灵魂。“人物”作为情节发生的动因,在作品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以事件与情节为脉络从而形成舞蹈中不同的人物行动,并根据这些不同的人物行动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

(一)运用“挥”“跑”“缝”塑造教师形象

“叙事性舞蹈作品创作取材于现实生活,因而在进行舞蹈人物形象塑造时更加重视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丰富舞蹈表演技巧从而增添人物的个性和特色。”[6]作品中教师“挥”的动作展现为高举单侧手臂“点”与单侧手臂由左向右的线性运动动作。动作幅度较大表现出了教师仔细、耐心教学的一面。作品中教师“跑”的动作展现在几次不同调度的三人舞、四人舞、五人舞指导教学的运动路线上。教师“跑”的动作都采用了手臂快速摆动与高抬腿的动作形态,表现出了教师认真、负责的一面。作品中“缝”的动作展现在作品中间部分,师生一起劳动的过程中,有一位学生不小心摔倒弄破了衣服,老师看到后急忙过去。通过捏住的拇指与食指在学生衣服上的来回运动,模仿出了为学生缝衣服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师生情感的进一步强化并打造出了教师手巧、温暖、细心的一面。

(二)运用“摆头”“举手”“拔”“锄”塑造学生形象

在舞蹈作品《大山支教》中,编导通过左右摆头、高举手等动作设计的频繁出现,打造出了学生们淳朴、阳光、好学的一面。作品中“拔”“锄”的动作展现为学生群舞采用二度空间的挥动着臂膀,由上至下的大幅度运动,展现出了翻土与锄草的动作。一度空间的群舞,身体幅度较小,将目光集中在手部,展现出了除草与插秧的动作。这两组意象性动作,描绘出了学生们在田地里劳动的生活场景,打造了学生们勤劳、孝顺、朴实的一面;通过舞蹈作品结尾部分身体前倾张开双臂、整齐震撼的独白,打造出了学生们可爱、大胆、重情的一面,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配以合适的音乐与舞蹈动作,十分细腻地刻画出了山区学生多面生动的人物形象。

四、通过舞蹈动作揭示作品主题

舞蹈,一种对美的研究与追崇,其优美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的审美取向都是对感触“美”的一次真实再现。它作为艺术的一种,所展示的真谛也同其他艺术种类一样,是为反映人类社会生活而不断发展的。叙事性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更加富有思想情感,所构成的舞蹈语言往往可以表明一种思想倾向、宣扬一种人际关系、鞭挞某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能够使观众有所感悟。

(一)“教”“陪”“留”以歌颂教师

作品中教师“教”的动作展现为多次挥舞手臂,认真大幅度的指点黑板教学等意象性动作。就像是园丁,用自己的心血浇灌着祖国的花朵;又像那渡船与钥匙,将学生们载向知识的彼岸、为学生们打开学识的宝库。作品中教师“陪”的动作展现为模仿学生群舞与学生们一起在田地里面劳动,向孩子们学习如何耕地、除草与插秧的意象性动作。该舞段讲述了教师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助孩子们并为她们分担农活的故事情节,像极了学生们的朋友,为学生们放学后的劳动送去了温暖与欢笑。作品中教师“留”的动作展现在作品的最后部分,几次的大步闪躲与回头,展现出内心的激烈波动。表达了虽然教师也很想念自己的母亲与原来的生活,但又舍不得这群渴望获得知识的山区学生。“教”“陪”“留”这三部分教师的舞蹈动作都生动体现出了教师的认真负责与奉献陪伴精神,既歌颂了教师这一形象,又为青年教师树立了良好榜样。

(二)“读”“劳”“惜”以启发学生

作品中学生群舞“读”的动作展现为双手模拟书的形态放于胸前,跟随伴奏的朗读声配以左右摆头的动作形态。“对于塑造丰满人物性格的现实题材的舞蹈作品来说,表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表演该动作时学生群舞皆坐在地上,但脸上的笑容却十分灿烂。交代出了山区并不好的学习环境,但学生们并没有因学习环境恶劣而放弃学习,反而怀有一颗感激的心,认真跟随老师学习。作品中学生群舞“劳”的动作通过多个队形与调度配以在田地里做农活的意象性动作,表达了孩子们在山区所要做的农活之多,展现出了山区孩子的实际生活状况。作品中学生群舞“惜”的动作展现为作品读信旁白后,学生群舞张开双臂的动作形态。意为她们十分珍惜这少有的教师资源,珍惜与老师相处的时光,不愿老师离去,体现出学生重情义的形象。综上所述作品中的学生形象启示有三:努力学习、知足感恩并尽量主动分摊家务,值得广大学生学习。

结 语

舞蹈作为中学進行素质教育的方式之一,对于学生的身心与思想都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它作为一种能够寓教于乐的艺术教育方式,对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来说是渗透教育的妥善方法之一,其题材的选择便显得至关重要。叙事舞蹈《大山支教》是有一定成分呼吁教师资源能够平均分配、山区孩子们的素质教育也应得到重视的一部作品,并在一定程度上也启发与影响了当下生活条件富足的孩子们,让他们能够抱有一颗知足感恩的心并怀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学习,十分具有教育意义。

注释:

[1]

刘 炼.中国当代舞蹈创作思想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9.

[2]刘 炼.舞蹈叙事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123.

[3]杨 义.中国叙事学(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425.

[4]刘 炼.叙事舞蹈创作修辞技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85.

[5]龚 倩,伍彦谚.门文元舞剧创作叙事特点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4):80—85.

[6]梁 琪.叙事性舞蹈作品表演中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研究[J].戏剧之家,2019(35):106.

[7]周 宏.舞蹈精品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64.

(责任编辑:韩莹莹)

作者:单宇婷

第三篇:高师院校顶岗实习支教的探讨

摘要:顶岗实习支教是新形势下加强师范教育实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强化在校师范生能力素养、深化高师院校职前教育培训模式、优化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实习目标与支教目标的矛盾、教学计划与顶岗支教的矛盾、现实特点与实习安全的矛盾等问题。要建立完整的师范生成长体系和优秀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调整课程计划,提前进行师范技能课程学习,建立安全管理联动制和开发实习安全责任险,推进高等师范院校顶岗实习支教工作科学发展。

关键词:师范院校;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对策

近年来,高校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作为改革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备受关注。顶岗支教既是高校师范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以笔者对所在师范院校学生进行了解和调查,根据实习学校、指导老师和实习生的情况反馈,归纳了高等师范院校顶岗实习支教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高等师范院校顶岗实习支教的意义

1、强化在校师范生能力素养

与传统的教育实习相比较,顶岗实习支教使师范生作为一个正式的教师占据教师岗位,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把实习活动和实际教学工作统一起来,这种“做中学”的培养思路更能促进师范生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发展。一方面,师范生在顶岗实习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教育教学能力得到全面提高。通过与一线教师的接触,了解到现行中小学教学的实际需要,使得实习生变压力为动力,寻找差距,促进师范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从多角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发展具有实践价值的教学技能,丰富教育教学经验,提高其教育教学的“临床经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由于顶岗实习时间长、工作独立性强、内容也相对丰富,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较快。顶岗学生认识到“师范”两个字的深刻含义,作为一名老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2、深化高师院校职前教育培训模式

职前教育阶段的师范生教育实习、见习是高师院校完成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由于大多数师范生都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并且实习时间较短,所以接收实习学校并不愿将实际教学任务交给师范生,使他们在实习期间专业水平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学校实习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因此,在探索的状态下,寻找另一种有效地教育培训模式,推行高师院校顶岗实习支教,以达成各方面“合作、互利、双赢,”具有重大意义:(1)顶岗实习支教是提高师范院校实习质量的有益改革;(2)顶岗实习支教有利于师范院校更新传统教育观念及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顶岗实习支教有利于促进师范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优化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当前,大多数师范生都被派往农村及城市周边地区进行顶岗实习支教,这也体现了顶岗支教的根本目标之一就是培训并改善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1)顶岗实习有效缓解贫困地区农村师资短缺。通过顶岗实习,可以缓解中学师资紧张状况,填补农村中学师资不足的现状;(2)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顶岗实习改变了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脱节的弊端,架起了师范生和农村教师“双向培训”的桥梁和纽带,为工作任务繁重的农村中学教师提供了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3)顶岗实习为农村中学输送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高等师范院校顶岗实习支教存在的问题

1、实习目标与支教目标的矛盾

顶岗实习支教,顾名思义就是师范生通过顶岗既达到了实习的目的,又支援了中小学一线的教学力量。但是在现实中,支教的目标往往能有效达到,而实习的目标却不容易实现。我们需要师范生到师资力量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支教,提高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但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每年置换师范生到这些学校实习。但是,由于这些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大都不太理想,实习生在这些学校的实习过程中,教育教学技能方面得不到较好的指导,也学不到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实习生难以在有限的条件中成长,实习的目标有可能不能完全实现。

2、教学计划与顶岗支教的矛盾

本科高师院校一般学制都为四年,前三年进行基础性学习,后一年会安排教育实习、其他实践性课程和基础性学习课程。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第四年的上学期会安排学生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教育实习,而后还需进行基础性课程学习,下学期会安排毕业论文等实践性课程,这样学生才能修得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学分顺利毕业。而顶岗实习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实习,一般都时间较长、任务较重。这就意味着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将会落下一些基础性课程,也会影响到毕业论文的完成。

3、现实特点与实习安全的矛盾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普遍都比较薄弱,所以大多数师范生参加顶岗实习支教都被派往农村及城市周边地区,使得支教点具有地域较广、分布较散的特点。另外,学校带队教师的人数也十分有限,不可能每个实习学校都配备相应的带队教师,而实习学生又普遍安全意识不高,这就使安全隐患机率大大提升。意想不到的人为事故或一些偶然的伤亡事故在实际支教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直接影响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切身利益和思想情绪。

三、解决高等师范院校顶岗实习支教问题的对策

1、针对实习目标难实现的问题,建立完整的师范生成长体系和优秀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师范生的成长不是靠一次性的实习来实现的,而必须通过一体化的师范教育体系来培养。师范生成长体系应包括学习、见习、练习、演习、实习和温习六个环节。因此,在支教实习之前和之后,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进行,如果能把这些工作切实做好,则可大大提高支教实习的效果,弥补支教实习学生实习目标难以实现的不足。特别要指出的是见习与温习两个环节。首先是见习,农村学校的条件难以与城市学校相比,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都存在很多不足。实习生在这样的学校实习,虽然得到放开手脚进行教育实践的机会,但也使他们得不到更为严格的规范管理,难于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见习的机会,弥补实习中存在的不足。加强教育见习,做好实习生顶岗支教前的专业思想教育和教学技能培训,使学生基本具备从教能力。其次是温习。在实习之后,实习生必然对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疑问。针对这些认识与疑问,我们有必要安排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指导教师给予指导,使学生在反思中得到启发,对一些错误的教育做法有正确的认识,减少负面影响。另外,还可结合实习生在实习中发现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同时,优秀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实习支教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可以由实习学校选配的骨干教师与高师院校教师联合组成,两部分的指导教师都必须优化队伍,强化管理,才能保证实习的质量。对于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高师院校可以与当地教育局加强沟通,结合当地实际,协商制定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拔机制,由当地教育局筛选、指定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原则上一名指导教师指导两名左右的实习生。

2、针对顶岗支教与教学计划时间冲突的问题,调整课程计划,提前进行师范技能课程学习

现在顶岗实习支教的时间选择大多在大四阶段,而通常计划中,关于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的课程开设通常也是在大四阶段,也就是说,参与顶岗实习支教的师范生可能在支教之前根本没有接受过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培训,当他们进入到实际教学中时就面临着一个较长的适应期,而抽调部分师范生进行顶岗实习支教,又涉及到对这些学生的课程安排,教学成本增加。针对此情况,根据具体需要,学校应调整教育教学计划,为顶岗实习支教制定了专门的培养方案,明确顶岗实习支教的任务、计划和安排,以确保其专业素质。特别是对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课程安排,应有一个事先规划。学校要在各院系课程计划的基础之上作出综合调控,在一、二年级为学生开设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到了三年级在学生专业知识较扎实的情况下应有计划地开设相关师范技能课程。可通过必修课程的形式开设一些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方面的课程,如教师入职指南、教育研究方法、规范汉字书写、教师口语表达等;也可通过选修课程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性的修读一些教育理论技能拓展方面的相关课程,如中外教育名家选讲、国外教学法流派、演讲与口才、英语书法与简笔画等。通过提前开设师范技能课程和师范课程的多样性,保证实习师范生在进行实习支教之前,已经接受过相关培训,以提高支教水平。

3、针对实习安全难确保的问题,建立安全管理联动制和开发实习安全责任险

顶岗实习支教期间,学生的安全问题是头等大事。高师院校要认真做好顶岗实习支教前期各项安全准备工作,建立安全管理联动制。在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支教前,学校、支教学校和学生本人或家长三方应该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各方的安全责任、权利和义务;学校要做好学生的实习安全教育工作,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其自我防护能力,使其充分认识到顶岗支教中安全的重要性,了解在偏远学校工作、生活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在学生顶岗实习支教期间,学校要制定责任心强并具有带队经验的教师担任带队教师,带队教师全面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宣传、教育、监督和管理。学生在实习期间,带队教师应与实习指导人员加强联系、沟通,配合做好实习期间安全管理工作。

顶岗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将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学校参加此项实习实践活动。实习期间的安全保障问题将会更加突出。然而,关于师范生顶岗实习期间所面临的劳动保护、人身伤害等安全问题,现有的政策、法规未予明确保障,如果在此时能尽快开发出针对顶岗实习学生的保险产品,会为高校、实习学校、学生三方都提供极大地权益保障。

顶岗实习支教可以说是构建有中国特色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制度的成功探索,是融高师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发展为一体的新思路,是把高师教育与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统一、联合起来的一种新尝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社会效果。高等师范院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顶岗实习支教工作的研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同时高等师范院校要精心组织,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创建示范性基地,确保顶岗实习长期、和谐推行,把这项有利于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有利于促进师范院校改革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系统工程进一步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许高厚.教育实习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戴孝悌.顶岗实习,置换培训:一种双赢的施教模式[J].中小学管理,2007,1.

[3]郑婕.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建议[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2.

[4]李纯武,彭蓉.抓好衔接过渡 夯实顶岗实习[J].教育论坛,2005.

[5]王玉牛.师范院校顶岗实习的新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2,10.

[6]秦秋田,廖嗣德.关于高师本科院校学生试行“顶岗实习”的构想[J].1999,2.

作者:董恬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债务融资论文范文下一篇:行政争议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