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学实践改革论文

2022-04-30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计算机教学实践改革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本文通过对现有的体育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课程的开设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现在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计算机教学实践改革论文 篇1:

高职计算机教学实践化改革的路径探析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也在迅速的发展,办学的目标也集中于为社会提供符合实际需要的实践性人才,进行专业化教学,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对计算机教学的实践化改革进行了探索探究,为计算机的教学的发展寻求一条科学高效的道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实践化

一、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代化中国是一个各行业都在发展的繁荣中国,因此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社会将友好之手深入了职业院校,因为职业院校以培养专业技术的实践人才为主,这也给职业院校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获得了社会的认可[1]。由于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一直在增长,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高职院校的生源也一直在扩大,是的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急剧攀升。但是,就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和培养计划还不够完善,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因此,作为以专业培养为主的高职院校也需要对教学方式,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但是,现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还是未能做到这一点,与实践格格不入。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只看重学生的实践,而忽略了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时间一再被缩减,基础怎能扎实?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有出色表现,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二、高职计算机教学实践化改革的路径

(一)建立完整的计算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现代化教育改革应该首先从课程设置入手,因为只有合理的课程设置,才能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系统,培养社会实践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对现在的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变更,要以符合社会需求的知识体系为课改目标。比如,近几年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单位的基本设备已经落后于时代的潮流,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考虑到这一基本情况,高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课程设置时应该要增加有关新型计算机的操作课程和维修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市场。如若不然,从高职院校做出来的学生还要进行二次培训才能上岗,这样的教学显然是没有竞争力的。所以,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一定要加强专业领域的理论教学,不断更新课程,增设心理辅导课程和人际交往的行为艺术学,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

(二)强化计算机实践教学环节

高职院校的宗旨就是向社会输送实践性人才,因此计算机的操作时学生应该培养的基本能力,是未来就业的关键。随着文明社会理念的不断践行,企业对个人的道德素质要求也很高,但是在进入企业后,有好的技术水平也是极其重要的,就现在的情况来看,企业在进行人才的选拔时,还是首先进行技能考验,观察学生的专业基础功底,有时候还要求有实践经验[2]。由此可见,实践教学时很重要的环节,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尽快消化知识,最后在实践中也能如鱼得水。因此,学校要增加计算机的实践课程,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专业素养高的实践型人才,提升竞争力。

(三)强化计算机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

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考核体系做支撑,因为现代化教育改革提倡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要想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培养既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全能型人才。从高职院校的教育情况来看,课程实验并未被很好的运用在教学中。本人建议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机制要采用两轮考核,首先进行理论知识的测验,然后在进行实践的考评。由于理论与实践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因此,百分制的测验中,理论和实践的分数各占一半。然后在技术实践科上设置及格线,只要技术实践不及格,则总成绩不及格。完善考核体系,可以改变学生原有的即时学习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丰收。

(四)利用优势资源延伸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

由于高职院校的发展速度加快,拥有的资源也日益丰富,校园里基本上都有庞大的网络系统,学校可以利用这一资源,建立网络交流平台,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进行学术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开拓思维。老师可以在校园系统里建立多个不同的虚拟实验室,供学生进行学习和交流。在网络实验室里,没有时间限制,任何时候都可以登录,进行学习,同时,也拥有着同网络系统一样大的空间,丰富的内容会让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体验,同时,网络实验室也易管理,可以进行远程指导和监督,通过反馈的信息及时改进设备。通过充分利用资源,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会增进师生的情感,同时促进共同进步。

(五)加强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系统的灵魂人物,因此要组成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要定期对教师进行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要关注时事和计算机发展动向,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提高技术水平,教师的榜样力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产生很大的有利影响[3]。教师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还要花心思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因此,老师要对学生的背景和学习状况进行了解,根据这一实际情況,探究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的学习,遇见无法独自解决的难题,要学会与同学合作,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教师要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的优良部分的同时,不断吸收先进的现代化技术,促进教育模式的现代化改革。

三、结论

总而言之,时代在进步,信息技术不断的在更新,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下顶住压力,不断前行,就必须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若贤.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之我见[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1(1):128-129.

[2]方陆明,唐丽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1(9):50-53.

[3]沈奇,张燕.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36-38.

作者:张华

计算机教学实践改革论文 篇2:

关于体育院校中计算机教学实践改革的初探

【摘 要】本文通过对现有的体育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课程的开设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现在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体育 教学 计算机 改革

1 引言

根据教育部对高校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要求,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各高校的共识,这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体育院校也不例外,目前,计算机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也在迅速的发展,如体育统计、体育信息管理系统、兴奋剂检测等。在体育院校的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应用为主。其一,让体育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着重培养其实际使用计算机软硬件的能力;其二,使体育类的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建立程序控制的思想,并学会借助工具软件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其三,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开阔思路,建立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科研和技术问题的方法。

2 现在体育院校中的计算机教学现状

现在的体育院校中主要开设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其他计算机相关的选修课。这些课程中基础课中主要是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office基本应用和常用工具软件的应用。选修课中主要包括:数据程序设计基础、Photoshop图像处理、dreamweaver网页制作、flash动画制作等。

3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院校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就学习过计算机基础,而另外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样的情况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一概而论,不但不能使学生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反而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是一种时间的浪费,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课程设置不合理,有些学生在毕业以后走上了与计算机相关的岗位,他们还要自己再学习一些相关的程序设计语言,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不能够把现在的应用以及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很好的囊括在其中。在图像网页设计课程中,虽然能够把现在比较流行的网页设计教授给学生,但是有内容比较杂,学生也是不能够清楚分析,最后导致课程学生的选择目的只是为了得到4学分,不能够实现使学生真正的掌握基本技能的教学目的。另外,这几门课程之间没有相互关系,也就是说每个课程一段,也没有和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结合在一起。计算机是个工具学科,它是为所有的其他的学科服务的。在这些课程学习之后学生不能够真正的领悟到计算机与自己学习的专业有什么联系,也谈不上用计算机来辅助自己的专业。

学时分配不合理。在计算基础教学中我们分配的学时不足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对于一些基础好的学生来说学时多,但是对于没有前期课程,也没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来讲这个学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也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是囫囵吞枣,稀里糊涂,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教学和测试内容单一、不灵活。在我们现在的教学过程和最后采用的考试方法依然是传统的模式——讲授理论和笔试或者是上机操作。这样的方式不能够足以体现计算机学科的灵活性。

4 计算机教学改革

分层次教学:第一层次是计算机基础教育,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本层次主要包括计算机一般知识、指法训练、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Linux等)的常用使用方法和常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等内容。第二层次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要求学生具有一种高级语言编程和上机调试程序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把计算机应用到本专业。

分对象教学。体育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好动不好静、文化基础比较差的特点,另外对于一些理论性很强的东西他们不是很感兴趣。应该根据不同计算机水平的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爱好。也有利于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

调整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我们可以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部分理论单列为一门课程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是理论性质的了解内容,也是后期我们要开设其他课程的一门先导课程。另外我们把程序设计和网页制作划分为两门课程,但是我们可以多设置几门程序设计语言和网页的制作工具。

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在我们原来的基础上把一些理论的课程也都通过计算机来使学生掌握,但是对于理论的东西要降低难度知识了解。对于一些应用的课程就要把讲授和实验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满足体育院校学生文化水平低的特点。考试方法我们不能够采用原始的考试方法应该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把理论考试和我们一些基本的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法来考察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的机会。开放网络实验教学,加强对网络实验的教学管理。在全校创建网络化教学系统,为学生提供网络化教学平台,在校园网上开放能供学生自学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

5 结束语

要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明确教育目标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前提,稳定的教学组织和师资队伍是关键,科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材是基础,充足的设备和较高的使用效率是硬件保证,先进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管理是软件保证。我们经过教学经验总结,采取适应形态学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让未来的体育人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来创造体育事业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渝, 黄贤英.《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新探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03).

[2]曹福德. 如何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质量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3]齐迎春.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与改革.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2(05).

作者:郭松

计算机教学实践改革论文 篇3:

结合EDA技术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践改革

摘要:本文对目前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在计算机专业教学实践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将目前的EDA技术融合到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与实践中,极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素质提高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关键词:教学实践;EDA技术;自主创新

1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现状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阶段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其先修课有电子技术基础,其后继课程有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本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单机系统硬件各部分的基本组成原理和工作机制以及相关的基本理论,建立起计算机系统的整机概念,为提高学生在硬件方面的专业素质和以学习能力为代表的发展潜力,为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是以前的教学实践中在CPU硬件设计这一重要内容方面存在严重不足。CPU、DSP处理器乃至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技术及相关课程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应该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计算机专业对于软硬件综合设计人才的培养是责无旁贷的,也是本专业的特色与亮点。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如果只会使用计算机而不会设计CPU和计算机,那么和其它专业比较就没有优势,不符合计算机专业的办学宗旨而缺失市场竞争性。调研表明,国内大多高校仅将“计算机组成原理”定位为“计算机科学导论”和计算机模型认知的层面上;而在实验与实践方面,“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实验则主要是在一些由分离元件构成的实验平台上,完成简单模型CPU的验证性实验,基本谈不上设计。这显然难以满足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关于“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并开出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核心技术已经愈来愈集中在集成电路芯片和软件这两项之中,其中CPU和OS设计技术是最核心的两项技术。特别是高性能计算机技术一直是衡量国家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国都作为一种国家行为,不断加大这方面的资助力度。美国的许多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中也都安排了CPU设计方面的课程和实验内容,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门相关课程是“计算机系统设计”。学生在实验课中,须自主完成(即自行设计)ALU、单指令周期CPU、多指令周期CPU,乃至实现流水线32位MIPS CPU和Cache的设计。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本科生也有相似的课程和实验,即“计算机组成与设计”课,实验要求学生以各自独立的形式,用VHDL语言自主实现CPU、VGA显示控制模块等接口,并最后实现于FPGA中,及完成软硬件调试。此外,如加利福里亚大学和Berkeley等学校在基于FPGA的超级计算机研制方面都实现了大量成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向国外的先进教学实践学习,将EDA技术融合到“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实践中。

2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计算机学科领域中人才的培养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其目标应该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计算机部件或系统设计技术及创新设计能力的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包含“自主”这一重要因素。但是“创新”未必具备“自主”。例如,某项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完成;某嵌入式系统控制软件的开发成功等,都可能包含一些前人未曾有过的创新,甚至可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但它们不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这是因为它们都是基于某一CPU平台上的软件开发,离开了CPU,这些软件中的所有创新价值都归于0,因为CPU是别人的。这就是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决不能脱离自主创造设计能力的培养,没有了自主的创新便不是真正的创新。

通过以上的讨论不难发现,在计算机技术的教学中,“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必须加入代表现代技术发展的EDA技术相关教学内容和合理的实验设计才能够承担起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即原始性创新能力培养的重任。

3课程改革目标的探讨

基于以上问题的考虑,在教学中应采用基于VHDL的EDA技术中实现CPU和计算机系统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技术。诸如基于微程序控制模式的8位CISC模型CPU设计,基于状态机控制模式的16位CISC CPU设计,MCS51单片机系列兼容型单片机软核系统设计,基于流水线技术的16位RISC CPU设计,以及基于SOPC技术的软核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等等。其所有的实践设计和示例都应采用与国际接轨技术,目标如下。

3.1与国际接轨

教程中的多数内容应是能与发达国家许多高校计算机本科相关教学内容和实验模式相吻合的,使我们的学生也有可能象国外学生将自己设计的芯片拿去面试,带上自己的设计芯片、系统设计HDL程序、整机网表文件和时序仿真结果去应聘,其效果比普通的成绩单更能说明学生的创新和设计能力。

3.2包含基于EDA的符合现代工程设计技术的CPU设计

首先,在原有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中增加理论向工程实际转化的符合现代计算机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的硬件设计内容。这在传统的实验模式中往往不是这样,因为在传统的实验模式中虽也有“设计”内容,但主要是根据不同实验系统各自规定的方法,用既定的分离元件(也有包括部分可编程器件)和接口器件进行拼装搭接而成,学生无法从这样的“设计”过程中了解真实的现代实用CPU基本设计技术。

其次,使学生在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软件设计技术的同时,达到学会计算机硬件设计技术。计算机的软硬件设计技能是一个合格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本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离开了硬件设计,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便无从谈起。从而使以前不少计算机专业学生存在“重软轻硬”,“欺软怕硬”,甚至“只软不硬”的现象,学生们只将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在各种编程环境、开发工具、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的集成技术上面,对于硬件技术的学习和应用研究不感兴趣或忘而生畏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3.3创造能力的培养

从创造能力培养的角度看,软件设计人员只须拥有逻辑上的单向一维思维能力就能保证软件设计的成功,即过量单纯的软件设计,不断强化设计者纯逻辑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显然,这与培养植根于多维多向的发散性思维方式和非逻辑思维方式的创造能力是相违背的。因此,多数纯软件设计训练只能归类为技能性和知识性训练。

而硬件系统设计则不同。首先,硬件系统可以有许多相关或互为独立的模块组成,相关模块的关系可以是同步,也可以是异步。其次,硬件系统设计本身并不能离开软件设计,因此硬件系统的构建是一个软硬综合的并发系统,设计和把握它自然必须拥有并发和多维的思想方法。例如在时序问题和竞争冒险问题的解决上有时还可能用上非逻辑思维方法。而VHDL正是描述和设计硬件系统的计算机语言,它的语句都是并发的,甚至包括进程中的顺序语句。基于EDA技术和VHDL的计算机设计训练无疑十分有利于强化发散性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4教学实践总结

通过对本届63位学生教学实践的探索,我们发现结合了EDA技术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90%以上的学生通过学习对计算机设计有了清楚的认识,解决了以前不少计算机专业学生存在“重软轻硬”,“欺软怕硬”,甚至“只软不硬”的现象,极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白中英.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 唐朔飞. 计算机组成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肖朝晖(1970-),男,汉,湖南衡阳人,重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无线电及计算机应用。

E-mail:xiaozhaohui@cqit.edu.cn

作者:肖朝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学堂乐歌与音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