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2022-08-08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归纳、总结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小学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模式”。为全面实施“小学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特制订本教学模式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落实新课程理念为宗旨,构建和实施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二、改革目标

1、目标多维

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只局限于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还应包含学生意志、情感、性格特征的形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因此,新型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包括:(1)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诸如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价值观、品德、审美情趣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2)掌握学科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过程方法目标;(3)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知识与能力目标。

2、多元互动

传统的课堂教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缺乏和谐的师生双向交流,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丧失,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新型的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全过程,师生实现交流、互动,在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

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在教学中是合作的伙伴、交心的挚友。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多元互动成为教学的亮点,只有多元互动才能产生教学的共鸣,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使课堂教学收到最大的教学益。

3、以学定教

学是教学活动的本源、基础与条件,教必须建立在学的基础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完全取决于能否按照学的客观规律而施教,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因学论教”。其一,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结构模式,都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以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来筹划。其二,课堂教学要渗透学科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只有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才能产生积极的整体效应。

4、方法优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风格等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一方面倡导“合作”、“探究”等,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科学把握好和运用好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等。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遵循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实践为主线能力为目标;育人为主旨。

三、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才能,发展其个性;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色彩,形成充满

激情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发扬教学民主,还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的权力。

——开放性原则。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这种开放性表现在学生心理安全方面,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表现在教学内容上,既不拘泥于教材,又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表现在思维空间上,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表现在教学结果上,不满足于课本、权威、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过程性原则。要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做法,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到引导学生探求未知上来,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加强思维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挑战性原则。教师要倡导和鼓励学生开展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敢于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敢于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敢于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质疑权威的结论等。 ——差异性原则。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学生的智慧类型、学习速度、个性特征等方面。通过实施差异性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要。 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1、“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2、“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自读—交流—积累(拓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常式),即“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这是小学精读课文教学的一种常用流程。该流程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也可以用

二、三课时完成,具体讲: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优美的文章可用一课时完成(一课时即能体现出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篇幅较长又难懂的课文可用二至三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但原则上以两课时为主,在两课时的教学中基本式的后两个流程可以有机地分散到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中,为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最后一个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课时中体现,这要视情况而定。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

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其导入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说明: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初读课文,畅谈收获”环节,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 (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说明:第一,(1)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第二,(2)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地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

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第三,(3)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低年级学生谈收获可以让学生说说认识的生字新词,并且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了解的,对一些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让他们交流自己感受和想法;中年级可以交流对词句的理解及方法,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把握;高年级可交流对词句的正确理解,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句,可以是对内容的困惑等等。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此外才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四,(1)、(2)、(3)三环节还可以进行整体教学,即,读书——识字——感知内容一体化,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文识字随文感知内容。第五,低年级暂不安排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进入中高年级后,对(1)、(2)两项要求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反馈予以落实。

3、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读文本”环节,细读理解的目的是在学生初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重点章节,进一步品读语言文字,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

(1)梳理初读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 (2)师生合作探究,理解重点内容,解决疑难问题。 (3)品读语言文字,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

说明:第一,(1)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找到导入细读理解阶段的切入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顺承第二阶段中的第(3)环节,要在第(3)环节的基础上梳理学生读书的收获和不明白的问题;二是根据学生的收获和不明白的问题梳理出导入学习重点章节的切入点。第二,(2)环节是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关键环节,该环节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要突出重点句段的学习;三是要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项目,达到文意兼得;四是要采取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譬如,可采取读议法、读画法、表演法、以问促读法、理解感悟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进一步掌握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五是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指导的过程中要看到学生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六是在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补充教学内容,扩充教学资源。第三,第

(3)环节是对第(2)环节的效果验证,看学生是否能通过朗读,感悟品味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读重点段落,反之可读全文,感情比较浓厚的课文可以配以音乐进行烘托渲染,朗读要达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在(2)(3)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根据文本和年级特点,将默读、小声读、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读、速读、略读、浏览等读的不同方式分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让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二是要根据读书的主体及文本内容,将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起读、师生领读、范读等读的不同形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三是(2)环节在低年级教学中不必突出重点段落的学习,也不要安排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说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归纳总结,教学时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第三阶段(3)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低年级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动,中高年级可安排一些阅读拓展活动。第二,要做好归纳总结。一是进一步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重在表扬激励;二是进一步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主题;三是布置作业,明确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复习导入,明确内容——领悟表达,积累运用——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2012-03-23 08:49:31)转载▼ 标签: 杂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串讲串问式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中实行讲解的模式由来已久,1923年《小学国语课程标准纲要》中就提出了这种教学方法。解放后,在1956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又明确提出了“阅读教学的进行采用讲读法”,“讲读的基本特点在于阅读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导”,讲解主要体现在课文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分析上,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串讲模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主体性教育"的开展,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于是在语文教学中又兴起了串问的教学模式,即通过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完成阅读任务。

串讲串问式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为依据,充分体现教师在分析问题方面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串讲串问式模式的目标是,通过串讲串问,主要达到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至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并没有充分考虑在内。

串讲模式操作程序是:

(1)读课文,提出应该分析的字、词

(2)学生读课文、划分课文段落

(3)教师逐字逐句地分析课文

(4)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归纳中心思想

(5)教师分析写作特点

(6)布置作业

串问模式操作程序是:

(1) 读课文,提出应该分析的字、词

(2) 学生读课文,划分课文段落

(3) 教师逐句逐段地发问,学生随着教师的发问回答并理解课文

(4)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归纳中心思想

(5) 教师分析写作特点

(6) 布置作业

串讲串问式模式的教学主要采用“讲授--练习--强化”的策略。这种策略要求教师要讲清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教师的讲授应尽可能要言不烦,抓住要领,适合儿童的理解水平。练习设计要有层次,循序渐进,尽可能减少同一层面的机械重复。加强反馈矫正,以巩固学生的练习成果。

这种策略如果使用得当,可以使学生尽快地获得前人积累的知识,设计精当的练习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落到实处。但使用这种策略,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主动性不易发挥,反复的练习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二、导读式教学模式

为了改变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弊病,从九十年代开始,形成了“导读式”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导读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第一现代语文教学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为目标,这是该模式建立的主要依据。所谓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诱导和指导的作用,设计最佳教学方案,采用最佳教学手段、探索最佳教学结构,取得最佳教学效能。所谓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使他们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深入钻研的学习品质、有效的读书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所谓以能力发展为目标,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程度。

第二,语文教学本质上是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在教育原则上,

应该贯彻“以读为本”、学生群体参与语言实践的原则。努力做到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积极创设和谐气氛,保证学生的参与兴趣,变“讲堂”为“学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在教学观念上,牢固树立教为学服务,教以学为依据,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思想,

导读式教学模式的目标是:教师致力于“导”,学生循导学读,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主要方式,通过扎实有效地序列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在构建过程中,旗帜鲜明地针对"应试教育"表现在语文教学中的“重教轻学”、“重讲轻读”、“重知轻能”的弊病,确立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

一、掌握知识与学会学习相统

一、语文知识学习与语文能力训练相互促进,最终实现语言教学"内化为学生素质、外化为学生能力"的目标。

导读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1)引导预习。预习可在课前,也可在课上。预习的实质是教师把学生引入读书的殿堂,进入课文的境界,开始读书实践的第一步。与过去一般意义上的预习不同,,"导读式"教学赋予预习以崭新的含义,即培养学生学会读书和捕捉语言信息的能力。教师着力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设计预习提纲,设置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通过圈、点、批、注,使学生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引起思考。

(2)指导精读。这个环节是针对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住重点问题,以学习提示的形式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与所谓“串讲”、“串问”截然不同的是,“导读法”要求教师牢牢把握本课的教学目标,整体地而不是肢解地,重点地而不是泛泛地指导学生在反复读书中去领悟课文的思想和语言。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师与生、生与生的群体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使学生将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大胆地说出来,经过相互启发、借鉴、补充和矫正,得出正确的结论。“导读法”强调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议论、发表和交流的机会,做到有读有议,有启发,有共鸣,有争辩。所有结论的得出,都不是来自教师的灌输,而是来自学生自己的思考。这样就打破了教学参考书的框框和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真正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

(3)辅导练习。这一环节主要是辅导学生进行阅读基本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在读中学习写作以及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导读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宜采用"示范--模仿--迁移"的教学策略。采用这种策略,要求教师的示范阅读和分析应力求规范,确实能起到指导作用。教师应创造条件,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模仿。教师要设计好有助于迁移的教学情境,尽快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这种教学策略因其直观、富有鲜明的指导性,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因此收效比较明显。

三、自主学习式模式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九十年代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与导读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一致的。

首先,现代语文教学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为目标,这是该模式建立的主要依据。所谓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诱导和指导的作用,设计最佳教学方案,采用最佳教学手段、探索最佳教学结构,取得最佳教学效能。所谓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使他们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深入钻研的学习品质、有效的读书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所谓以能力发展为目标,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程度。

其次,语文教学本质上是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在教育原则上,应该贯彻"以读为本"、学生群体参与语言实践的原则。努力做到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积极创设和谐气氛,保证学生的参与兴趣,变"讲堂"为"学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儿童天生好奇,求知欲旺盛,如果不刻意压抑,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会提出许多问题,并设法去解决它。

第四,根据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发现法更为关心的是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实践,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活动。

自主学习式模式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

自主学习式模式的操作程序是:

(1)独立学习。在这个环节学生主要按"五步常规教学法"完成自学任务。这五步自学法是:查,查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和写作风格等资料。定,根据教师设计和课文前面的提示,明确学习目标。找,找出课文中易错的字、词和问题。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分,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划分段落。

(2)讨论与交流。根据教学重点,安排学生有组织的进行讨论,并请有关同学汇报学习情况,在群体交流中达到释难、解疑、明理的目的。

(3)评议归纳。评议归纳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学习内容的评议归纳。教师应指导学生回顾课文的结构,明确课文的知识要点以及训练的基本要求。二是对学习过程的评议归纳。教师应引导学生就自主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运用进行总结、分析,并指出以后应注意的问题。

(4)巩固练习。根据课文要求,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练习,以巩固学习成果。

自主学习模式可采用“操作--领悟--运用”的教学策略,也可以采用“质疑--研讨--小结”的教学策略。但不管采用那种策略,学生的操作、质疑、研讨一定在前,教师的结论在后。实施这种教学策略,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运用于实践。从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作用看,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作用只是定向、点拨。十分明显,这种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由于采用这种教学策略费时太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好教学设计,精选教学内容,探索教学规律,指导学习方法。

以上我们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出发,分析了小学语文课的三种课堂教学模式,各种教学模式都有其自己的特点,都有其适用的范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合理使用各种模式。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本学期我们学校在践行“一案三性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倡导各学科、各教研组进行本学科不同文体、不同题材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大力动员全员参与,尽快创造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模式,争取使每位教师上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使年轻教师不再盲目,老教师也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大家携手进创造我们汶上第二实验中学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少走弯路,轻抄捷径,事半功倍,确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根据当前教育越来越倡导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教改主流,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已刻不容缓。我们经过努力研究出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导读感悟式”的教学模式,以读为主的古诗教学模式和趣味识字教学模式。下面我就上述三种教学模式加以阐述。

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一、导语激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导入可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学习新课架桥铺路。

二、初读感知

导入后让学生围绕课题自行设问,然后带着疑问读课文,在初步弄清疑问答案的同时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读完课文后,师生交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问题大体这样设计: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通过交流,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内容主旨。为探究奠定基础。

三、导读感悟。

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可能留下了语言文字背后不好理解的问题,这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并精当地点拨、讲解。课文中的大部分内容学生是可以一读就懂的,用不着教师泛泛地讲个不停,更无须一问一答地把课文支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读自己喜欢的课文,所以要抓住重点句子或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多层次、多种形式反复地读课文,讨论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难点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带着情感去美读,读出味道来。

四、积累运用

在教学中,课堂上,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并练习用这些词语或句子说话、写话,也可引导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资料或信息。

五、课外延伸

课文学习完了,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的课外延伸作业,或写或读,或抄或画,内容多样,形式活泼,以利于学生形成健

康的语文学习能力

识字课的教学模式

一.联系生活,揭题激趣(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

2.提出要求,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

3.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生词卡个读,小组读,齐读。

2.把生字带到课文中再朗读课文,并提出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四.丰富认识,引导诵读

1.再读课文并提出问题。

2.说说课文的大体意思。

3.每一行词语分类别是什么?

五.学习生字,练习书写。

1.识记生字。

2.教学字的偏旁的部首。(范写生字)

3.如何更好的记住生字。

六.作业设计及巩固

古诗教学模式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

感染力,低年级古诗教学可以设计这样四个环节:

(一)品读入情 让学生自由读、同桌读、男女生对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入情。通过反复的朗读,向学生渗透字音字形。

(二)感悟入境 中高年级此环节是抓住重点词语运用工具书、书上的注释简单感悟诗文大意。低年级进行识字写字教学,简单了解字义,进入情境。

(三)欣赏运用 教师可创设情境教学古诗:利用音乐欣赏古诗、研讨配画再现古诗、激发兴趣书写古诗、感情朗读吟唱古诗。

(四)背诵积累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式

【引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汇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模式”

一、基本模型

拓展延伸

平等对话

合作探究

自主研读

激疑生疑

深读启思

精读领悟4

初读感知

模型说明:学生对语文课文的学习主要以“读”为基本形式和途径,那么,其“探究”也应以“读”为基点,围绕“读”而展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模式,将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按照阅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课文的不同程度,划分为“初读、精读、深读”三个阶段,由“创设情境、激疑生疑、自主研读、合作探究、平等对话、拓展延伸”六个环节构成。一般而言,六个环节是逐步生成的,具有一定的序列性,但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

二、操作程序

(一)初读——探究中感知课文。

初读阶段,主要通过创设情境等手段,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目的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先行自主研读,在迫切的探究心理伴随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这一阶段一般可分成创设情境、激疑生疑、自主研读三个步聚。

(二)精读——探究中领悟课文。

精读阶段是学习课文的关键性环节,探究心理、探究性学习方式自始至终伴随着学生,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阅读、感受、理解、品评课文,最终领悟、吸收、内化课文内容。这一阶段主要分成合作探究和平等对话两个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以“读”的方式感悟品评、释疑解惑、内化吸收。当然这两个步骤不是截然分开的,较多的时候是交叉着进行的。

(三)深读——探究中拓展课文。

在“深读”阶段主要是完成“拓展延伸”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研读,进一步深化课文的学习,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探究心理,有条件时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最终养成。

三、模型讨论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模式要求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去阅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

去收集、分析、处理与文本阅读有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将学生的学习始终置于一种主动探究的状态,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采用好探究模式,我们应注意教会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自已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重新定位,同时注重开发课程资源,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既以教材为主要凭借,又不拘泥于教材本身,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扩展、延伸。

当然,这一教学模式并非适合于所有课文及所有年级、学生在学习中采用。对于一些知识性的说明文章、抒情性的诗歌或相对而言比较浅显的课文,这一模式不一定适用。即便是适合采用这一模式学习的课文,对于年龄较小的中、低年级学生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也只能逐步培养、逐步展开。同时,在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进行中,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接受式学习”信息传递快的优势,将没有探究价值的知识和和信息,及时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活动模式”

一、基本模型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活动指导

方案设计

总结评定

拓展延伸

组织评议

活动交流

教师

学生

活动准备

活动实施

活动总结

模型说明:活动教学模式按三个大环节、四个具体步骤设计一篇课文的教学。大的环节包括: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活动总结阶段。具体分为四个操作步骤:从教师角度说,是“创设情境——活动指导——组织评议——总结评定”,贯穿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从学生角度说,是“激发兴趣——方案设计——活动交流——拓展延伸”,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学习策略。教师与学生两条线相得益彰,建构共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操作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的活动离不开具体的情境,都是在相应的情境中展开的。情境对学生的活动具有推动、暗示、移情作用,能使学生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结合课文,精心设计活动情境,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对课文及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兴趣为动力,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奠定基础。

(二)设计方案、活动准备

在学生进入活动情境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潜心会本文”,精读感悟,并以此为根据,在师生互动、合作的基础上设计活动方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设计,作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完成活动方案设计。

(三)组织评议、活动交流

这是活动教学模式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当好组织者,一方面,组织学生根据各自的活动方案,自主活动(可以个人活动或小组活动),在学生们能较好执行活动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增加体验。另一方面,组织好对学生活动的阶段性评价工作,及时肯定优点,同时指出不足,引导学生加以改进,使活动更趋完善。

(四)总结评定、拓展延伸

在学生活动交流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前一阶段的学习作出总结和评价。并对活动进一步拓展延伸,比如向课外开放,向其它语文训练方式延伸,从而进一步发挥活动效益,提高教学效果。

三、模式讨论

1.本模式运用范围

近年来,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教学模式。但每一种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运用范围。活动教学模式适用范围,一是教材,一般要求故事性、情节性较强的课文。课文精短的,可全文纳入这一教学模式;课文较长的,可选重点段纳入这一教学模式。而一些议论文、散文则不适宜运用这一教学模式。二是对象。一般适用于中高年级学生,因为这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发展各自的个性。

2. 处理好活动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1)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活动仅仅是学习的一种手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要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不应该单纯地为活动而活动,也不应该把教材文本丢在一边,一味地只是活动,要真正发挥活动的手段作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去钻研,去领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2)教与学的关系

在活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切实转变角色,充当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编导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欲望,激发学生活动兴趣,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展开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合作,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同时要帮助学生克服参与活动的盲目性,避免在活动中放任自流,保证学生活动规范而有效地进行。

(3)收与放的关系

活动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角色转变了,学生真正动了起来。但同时也极易导致课堂的失控,纪律松散,乱糟糟的,有时甚至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教师没有正确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教师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不是放纵,并不是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无原则地迁就学生,而应该“该出手时就出手”,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又要乱中求序,收放自如,力求放得开,收得拢。

(4)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活动教学,以活动为手段,以兴趣为纽带,因此,就“预设”与“生成”两者而言,教师更应注重“生成”。不能缚住学生手脚。活动方案不要预先设计,活动尽量不要预先排练。要让学生结合课文,自主设计活动,以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模式”

一、基本模型

初 读 课 文

自 主 质 疑

归 纳 分 类

定 向 导 疑

定向导疑

读 议 讨 论

多 法 解 疑

合 理 存 疑

鼓 励 探 索

初读、提问、记录

筛选、引疑、集中营

读、议、猜、辩等

延伸、拓展、探究

模型说明:本模型由四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初读课文,自主质疑”;第二板块“归纳分类,定向导疑”;第三板块“读议讨论,多法解疑”;第四板块“合理存疑,鼓励探索”。四个板块构成一个总体的框架。每个板块又根据其不同的教学任务,设定了相应的教学程序。

二、操作程序

第一步,初读课文,自主质疑。

要求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初步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记下不懂的问题,并自己尝试解答。无法弄懂的就写上“质疑簿”。

第二步,归纳分类,定向导疑。

这一步的关键是对问题进行“集中”。“集中”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归纳分类”。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可能既多又杂,有的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有的只是一些枝节问题、细节问题,远离课文的主旨,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这就要求教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抓住几个主要的问题。二是“定向导疑”,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某个关键之处,让学生模仿老师的方法,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以教师的“导”带出学生的“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归纳分类”必不可少,“定向导疑”不一定课课用到。如果学生的提问已经涉及到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定向导疑”就显得重复和多余了。

第三步,读议讨论,多法释疑。

贯穿这一教学过程的主要手段是反复地读书,因为通过“读”这一最基本的途径,可以解决许多疑问。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互相“议”,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回答不了的问题,或者观点不一致的问题,再组织全班同学讨论。“辩”也是一种很好的解疑方法,如果在“辩”中出现争持不下的局面时,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拔引导,以帮助学生归纳筛选,理出头绪,正确地开释疑难。当然,解疑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猜、查、画、演等等,实际操作时,运用什么方法,要看具体的情况。

在完成这一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两点必须说明:①任何解疑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应该有所交叉。②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解疑,读书都是最基本的要素,只有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其它解疑方法才会显得有意义、有价值,否则,所谓的这法那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四步,合理存疑,鼓励探索

存疑是为了进一步探求知识,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下去,并转移到下阶段的学习中去,它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模型讨论

1.“问题模式”完全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精神。这是它的优势。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也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它的适用范围上。内容比较“实”的课文,比如写人记事的,较为适用;内容比较“虚”的课文,比如描景抒性的,就不大好用。就是说,我们要根据课文去选“模式”,而不能用“模式”去套课文。

2.“问题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是对教学过程要有充分的“预设”,要尽可能多的估计到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去自主解决这些问题。其次,也是最重要的,要关注“生成”资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能总想把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再次,教者要具备较强的调控能力,要善于对问题进行筛选分类,特别是当学生对某些枝节问题纠缠不休时,要巧妙地将他们引到对主要问题的解决上来。

3.“问题模式”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不能机械地套用“模型”,可根据实际情况作些变化和微调。如第四步“存疑”的环节,就不宜每次都用,课上能解决的一定要当堂解决,如果每堂课都留个问题的尾巴,对树立教师的形象是不利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讨论模式”

一、 基本模型

提出问题 组建小组 营造氛围

(教组织交流

指点方法

(程序)个人自主学习全班交流探究

(学生)默读、思考、圈画 流、品味、感悟、朗读

(教师) 观察、了解 导、点拨、评价、小结

师)讲清要求

小组合作讨论分工、发言、倾听、集中 交倾听、指点、引导、了解 引

二、操作程序

㈠个人自主学习

1、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时应提出一两个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问题可先由老师提出,而后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提出。需要指出的是,提出的问题最好能围绕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应是有一定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或是有争议的问题,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要讨论。

2、指点方法

提出问题后,有时还需指点方法,否则学生还是不知如何做,特别是刚开始时。有了方法,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3、自主学习

此环节主要是学生按要求默读思考,圈画批注,教室里尽可能保持安静,尽可能给足思考的时间。此时老师要注意观察、了解信息。如发现普遍问题可让暂停,进行相应指导。在孙老师的课上,我们看到学生专注地读书、思考,并拿笔画、注。

㈡小组合作商讨

1、组建小组

教师应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讲请要求

讨论前需讲请要求,如怎么讨论、具体的方法、先后的顺序等。

3、小组合作讨论

合作商讨时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要深入参与到小组中,倾听、指点、引导、了解。要引导围绕主题真正讨论起来,制止“万马齐喑”的局面和看似热闹的不切题的讨论。要真正让全体学生参与,要么在发表意见,要么在倾听思考,尽可能不让一人游离于小组之外。要给足时间,划出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讨论,而不是图形式、走过场。有的讨论学生刚进入状态,或谈兴正浓,老师却因为时间关系命令停止,这会影响讨论的效果。 ㈢全班交流探究

小组讨论时有的问题不能解决,或分歧较大,难以形成统一意见。有的问题需全班交流,使思维得到碰撞,相互获得启迪,实现资源共享。这就需小组发言人集中小组的意见参与全班交流,个人亦可补充,充分发表意见,开展探讨研究。

1、营造氛围,组织交流。

交流时可根据讨论的内容营造一定的氛围,通过各种形式,如以比赛的形式、采访的形式、辩论的形式、导游的形式等展开交流。

2、全班交流探究

全班交流探究时要紧扣问题、结合课文重点段落的语言文字品味、感悟,同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时地引导、点拨、评价、小结。

三、模式讨论

1、小组讨论教学是一种发现学习,它所花费的时间有时是传统教学“告诉”式的1.2—1.3倍,因此时间安排尤其要紧凑,无需讨论的不要讨论。要合理分配各阶段时间,避免一二阶段形式化、把主要时间仍集中到第三阶段。

2、为了提高讨论的效果,要教会学生讨论:⑴学会发言,先想后说,组内发言声音要小,不影响其他小组;⑵学会倾听,集中注意,不随便打断别人,努力记住要点;⑶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要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⑷学会总结,用简单的概括性语言总结小组意见;⑸学会反思,意见不一致,熟是孰非,亦或皆可,学会判断;借鉴合理成分,修改完善答案。

3、为调动各组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可引进竞争机制,采取评选最佳小组的办法。加分依据: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效果好,全班检测交流时发言多、质量高、有创意的小组„„小组讨论时,组长的角色伊然是一位小老师,他起组织、管理、指导、协调作用,要选拔、培训好小组长,发挥其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自读模式”

一、基本模型

初读寻疑

(初读、圈画)

再读导学

(合作、交流)

精读思悟

(讨论、释疑)

赏读积累

(欣赏、品味)

熟读运用

(延伸、探究)

模型说明:本模型由五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初读寻疑,自主质疑”;第二个板块“再读

导学,归纳总结”;第三个板块“精读思悟,集中释疑;第四个板块“赏读积累,提倡赞赏”;第五个板块“熟读运用,延伸创造”。五个板块构成一个总体的框架,每个板块又根据其不同的教学任务设定了相应的教学程序。

二、操作程序

第一步:初读寻疑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初步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文的空白处或相应的地方写上自己的理解、感受,同时对文章含义深刻的,自己不能搞懂的语句,做上标记。 第二步:再读导学

学生通过自主初读,对课文有了初步理解,产生了一些疑问,在此基础上,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1.合作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般四人一组)说说在初读中读懂了什么?是怎样读的?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在小组内自主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或者观点不一致的问题,再组织全班同学讨论。

2.归纳总结

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个人所得时,总会出现一些分歧,教师切莫急于解答而应相机诱导。讨论过程中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能既多又杂,有的远离课文主旨,有的没有讨论价值,有的甚至没有实际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进行整理、归纳,抓住文中的主要问题,展开讨论,巧妙点拨,开释疑难。

第三步:精读思悟

贯穿这一教学过程的主要手段是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围绕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到重点段落,抓住重点语句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品一品以解决诸多疑问。 第四步,赏读积累

对于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课文,我们教者要从语言文字内容中挖掘出丰富的思想内涵,抓住关键处分析、推敲。让学生欣赏、品味、多读多背,体会课文的内容美、形式美。 第五步:熟读运用

学生的头脑中已积累了部分精辟的词句后,我们又该如何教给他们将这些运用到语言实践中,形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呢?

1、在模拟表演中运用。让学生在角色模拟中通过语言的表达,声音的模仿,情感的表露,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迁移练习中运用。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的语言文字对学生的继续内化起了很重要的迁移作用,教师应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或写联想文,或写模仿文。

3、在延伸实践中运用。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实验、写调查报告等方式让学生把课内所学运用到生活中,让语言文字进一步得到创造运用。

三、模型讨论

1、“自读模式”完全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学生按“初读—再读—精读—赏读—熟读”的顺序阅读课文,把读、思、悟、用贯穿在一起,使课堂统一于“以读为主”的整体教学中,达到了增长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和谐统一。课堂上学生通过“寻疑—释疑—感悟—积累—运用”的学习过程,主动地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创造运用,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2、教学模式是特定教学情境下的特定产物,与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该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自读模式”强调的是如何将启发式导读贯穿到整个教学,因此在应用该模式教学时,应以读为轴心,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来完成教学任务,否

则会事倍功半。2“自读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在教学教程中要有充分的“预设”,要尽可能预料学生将会提出哪些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懂得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提出某些枝节问题时,老师要能巧妙地根据课文归纳总结到中心问题上。3“自读模式”在具体操作时,不能机械地套用“模型”应根据实际情况作些微调。如:第五步“模拟表演”的环节,对于没有表演因素的课文就不宜生搬硬套,否则会弄巧成拙。还有在运用“延伸实践”这一环节时要找到与课文的结合点创设情境,不能游离于课文之外。

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模式”

一、基本模型

激趣导入

学习感悟

迁移体验

运用巩固

链接积累

点击生活

拓展课程

走出课堂

模型说明:针对传统语文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我们提出并构建 “开放的语文教学模式”。该模式以人为本,以“开放”为核心,按“激趣导入——学习感悟——迁移体验——运用巩固”四个主要环节设计流程。根据教学实际,选择“链接积累”、“点击生活”、“拓展课程”、“走出课堂”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各个环节的教学。

二、操作程序

第一步:激趣导入

1、链接生活积累

学生对自己了解或者知道的东西总是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和兴趣,教学伊始紧扣学生的这一特点,链接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积累,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激发其学习兴趣,自然学得积极主动。

2、音乐渲染情境

听觉的刺激,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感官,形成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初步体验词作所描绘的意境;而感受的表达和交流,充分调动其学习探究的主动性。

第二步:学习感悟

1、开放学习方式

①范读课文,注意生字及课文的朗读;

②自学课文,要求:

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读课文;

b、自学形式不限:可一人自学,也可小组合作自学;

c、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借助各种学习条件和手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记下不明白的地方。

课堂上,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文字。读中生疑,品中释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同时,更有利于其思维空间的拓展和求异思维的发展。

2、点击学生生活

本阶段的三个环节均指向于生活,课堂教学中,我们把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学习语文,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生活体验,把学生生活的需要、语言文字训练与儿童心理发展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让生活实践与语文学习融为一体。

3、沟通学科联系

语文教学不能囿于语文学科本身,应该与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学联系起来,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整体。课堂上,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文本情景画出来,交流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不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而且把静态的文字变成学生头脑中优美的图画、自己个性化的语言,完成练习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促进内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古诗词的解读能力。

第三步:迁移体验

课程文本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内容,而是一种有待于开发、构建的学习资源,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加以选择、延伸和处理。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培养了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四步:运用巩固

1、在活动中运用

唱唱:跳跳:教教: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巩固运用语文:唱唱、跳跳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配乐、设计让学生感到新奇;做小老师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2、在实践中运用

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运用,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终止。因此,让学生走出课堂,运用所学知识,成为本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环节的设计,将个体和群体、合作与探究、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加强了对文本知识的巩固,同时促进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

三、“开放模式”的思考

1、注重灵活运用。该模式只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模式,并不代表它是固定不变的,更不是万能。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不同的课文,灵活运用该模式或者将几种不同的教学模式结合起

来综合运用,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注重营造良好氛围。该模式的实施,需要教师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真诚合作,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之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迸发智慧的火花。

3、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该模式的“开放”并不是无限制,无目的,它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只有大胆地“放”,巧妙地点拨,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促使学生创新本能的萌发,生动活泼地发展。

4、注重学生人人参与。本模式注重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以教师的点拨结合学生个体自读自悟、群体讨论交流,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根据个别差异,激励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辐射模式”

一、基本模型

相关文本

(作者)

(主题) 课

相关文本

文 相关文本

(题材)

(写法)„„

相关文本

模型说明:所谓辐射式阅读就是以课文为轴心,通过对同一作者或同一主题(题材、写法、对象„„)等相关材料进行辐射拓展阅读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既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能从广度和深度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从而超越文本,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奠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操作程序

1、课前预习,自查资料。课前让学生搜集古今中外思乡思亲的诗歌,引导学生建立资料收藏夹,在学习小组内共享交流,从而丰富知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实践的能力。

2、精读课文,感知领悟。这一步作为辐射阅读的铺垫必不可少,学生只有深入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学和老师对话,才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辐射比较,探究积累。精读品悟课文之后,以课文为内核,辐射比较相关材料,探索它们在思想内涵、语言表达等诸方面的异同,之后练习背诵,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4、拓展延伸,迁移训练。如果说第3步骤更多体现了教师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辐射阅读,这一步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自主辐射阅读,全班交流搜集的与课文有关的文本,拓展积累,我们称之为“二次辐射”。在此基础上,迁移训练,或进一步阅读相关书籍,或进行读写结合,水到渠成。

三、模式讨论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语文能力培养“强化素质”的趋向,语文教学和考试评价中的跨教材文本阅读的成分将有所增加,辐射式阅读教学模式适应了这

种趋势,以课文为轴心辐射阅读,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强调源于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为学生课外大量阅读铺垫,致力于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人生伴侣。其次,它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让学生自查资料,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探究比较,积累升华,并且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法,由一点而辐射拓展比较。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进行辐射式阅读,且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的关系,一般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及其以上使用。当前在课改实践中有一些甩开教材的“怪”现象值得我们警惕,辐射式阅读关键要找准课内和课外的结合点、所教课文向课外阅读的延伸点,它不是无源头的辐射,不是完全脱离文本、游离于课堂的辐射,不是天马行空,盲目拓展,课堂教学和辐射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另外,由于现有课时的限制,辐射阅读时间上的保证、学生阅读素质的检测与评价等也值得我们深思,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模式”

一、 基本模型

模型说明:“体验模式”大致可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情境体验,感知文本”。教者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手段,复习前面所学内容,出示新教材,让学生初读感知课文。第二板块“角色体验,探究文本”和“生活体验,感悟文本”。教师运用“表演性”和“生活化”的手段,如角色扮演、链接生活等教授新教材。第三板块“活动体验,创新文本”。教师通过“活动化”的教学手段,力求超载文本。在师生共同参与体验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依次为:思启激趣——感受体验——领悟升华。而一堂课就是由这三个基本环节的重复叠加完成的,即由师生共同开发和设计的一系列语文体验活动构成。这儿最关键的就是学生必须借助体验来达到对文本的领悟、升华、创新,师生创设的语文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

二、操作程序

(一)、情境体验,感知文本

课堂教学伊始,创设模拟文本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受生活、建立鲜明的文本形象,然后带领学生整体回顾课文内容,感知文本,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急切地想走进文本,以获得更强烈的文本体验,营造一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教学氛围。

(二)、角色体验,探究文本

教师在借助课文的情境,让小朋友们演一演,当小导演。学生汇报自己找到的认为可以表演的内容。

学生以“小导演”的身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在小组内研究一下怎么演。小组学习开始前,老师提醒每组的学习小组长要安排好每个小导演发言的次序,注意讨论的时候声音不要太大,以免影响其他小组的活动。小组讨论。(学生认真地自主研读、探究课文,不但要找出可演的内容,而且还要研究怎样演,为什么这样演,使他们体验、理解课文。)

学生汇报各自的研究所得。在汇报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内容,有意识地寓朗读的指导及训练于小导演的“示范”之中,并尽量练到位。在这一过程中,重点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课文内容,唤起学生的角色体验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语文教学理念得到极好的体现。这样的过程,是学生理解、感受文本的过程,更是运用语言的过程,语文能力培养落到了实处。

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角色,戴上头饰,小组合作演一演。让学生们扮演角色,在身临其境的表演中,使语言文字内化,思想得到升华。

6、请一小组学生到讲台前汇报演出。

7、师生共同评价演出。(教者在这里运用“角色体验”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演一演、评一评、议一议的过程中体会文章情感和思想。)

(三)、生活体验,感悟文本

教师在学生潜心学文基础上,唤醒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深入体悟、欣赏课文。

(四)、活动体验,创新文本

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见解写出来,既尊重了学生的感受,又将写的训练“挤”进了课堂,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师小结: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小朋友有不同的感觉,老师尊重每一位小朋友的意见。《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句话揭示了学生阅读活动的本质。学生由于各自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和家庭背景的不同,其看问题的角度、眼光也会有所不同,呈现出不同的个性。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模式讨论

体验教学的目标即让学生以认识主体的身份,亲自参与课堂中生动活泼的体验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快乐、痛苦、成功、道德评价等,获得丰富的个体经验,以再创造的形式建构起自己对文本内容、作品意蕴的理解,促进儿童的整体和谐发展。体验教学的试验很有价值,它的价值在于使教学活动无意识化和高效化,对研究教学中无意注意很有意义;同时它尊重了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体验”,张扬学生个性,树立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目前,国内外对体验教学模式正大力倡导和实验。

体验教学模式和其它教学模式一样,受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限制,需要和其它教学模式互相交叉使用,互相补充,互相取长补短,融合于整个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之中。从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体验教学的课堂才有生命和活力!

第五篇:小学音乐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教学模式不断改革,音乐学科的教学也迎来了一系列崭新的变化。要求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丰富和多样,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拓展,音乐课堂气氛宽松而和谐。小学音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已经成为了教育热点问题,现根据学科的特点谈一谈音乐学科基本类型课教学模式。

一、音乐课堂教学类型

课堂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形式,可分为单一课型和综合课型。

单一课型指在一节课中,只进行一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完成一个主要任务,其内容集中、单纯、突出中心,能有效地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如唱歌课、欣赏课、乐理课、视唱练耳课、节奏训练课等。

综合课型是指在一节课中,进行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内容,完成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任务,其教学内容丰富,有讲、有唱、有听,有艺术实际,有层次变化,生动活泼,课堂气氛活跃。如唱歌与欣赏的综合课;乐理、唱歌与欣赏的综合课;乐理与唱歌的综合课等。

二 、以歌曲教学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

本教学模式充满快乐、全员参与、给学生创设空间、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增进友谊;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情感态度。基本模式如下: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游戏、音乐故事、律动、肢体表演、媒体播放或谈话等方式导入新课。

第二步:感悟体验,提升思想(展示歌曲背景,激发学生高尚的思想)

本环节根据歌曲表现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或不同季节风情,利用多媒体或图片向学生展示该地域该民族的民俗习惯、风光或民族歌舞,同时播放本课歌曲音乐,让学生在欣赏民族风情的同时感知歌曲旋律。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尊重民族文化等思想感情。

第三步:范唱歌曲,激发兴趣

由多媒体画面展示歌曲所表现的情景(播放录音或老师范唱),给学生全方面的视听撞击,使歌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步: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1、学习歌曲节奏:

在欢快的击掌中让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学生们逐步学会自己击打节奏,较难的节奏老师适当讲解。

2、按节奏读歌词:

低年级学生认字少,学习歌词时,会有许多生字不认识,按节奏读歌词为学习歌曲清除障碍。

3、学唱歌曲:

在前面的环节中学生已经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可让学生把自己听到的唱一唱、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指导,或利用直接跟琴学唱、变换不同方式的模唱、接力唱、教师领唱等形式来教学。

4、练习歌曲:给学生展示空间,让学生之间相互听唱,或指定学生独唱、男女生分唱、边律动边唱、对唱等形式练习歌曲。多种练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使课堂氛围积极活跃。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每一个小环节都紧扣教材,让学生在愉快的打节奏、读歌词、学歌曲中,学会音乐知识、增加音乐素养。

第五步:创新表现,拓展延伸

让学生根据音乐旋律自创舞蹈动作,相互表演、乐器伴奏、同学合作共同表演、或根据音乐强弱音的分布,用手势表现等。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创编中培养创造能力,分享与同学合作的快乐。

最后,概括整合。在悦耳的乐声中,在同学们欢快的舞蹈中,音乐课落下帷幕。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在平日教学中注意积累、注意学习,才能真正领悟到音乐课堂教学的真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师成长下一篇:小学支教活动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