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与反腐范文

2022-06-26

第一篇:网络舆情与反腐范文

网络舆情与反腐

近年来,互联网正以超乎想像的发展速度与规模,日渐成为当前思想文化信息的重要“集散地”。同时,网络舆情也已随着微时代的迅速兴起,在群众中的影响日益增强。因此,当前形势下,如何积极科学应对网络舆情,使之转化为助推反腐倡廉工作的“正能量”,成为当前纪检监察机关面临的一项崭新而又严峻的课题。

一、微时代网络舆情发展现状概述

(一)我国互联网发展规模现状。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64亿,其中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占网民总数的74.5%,互联网普及率达42.1%;我国微博用户达3.09亿,其中手机微博用户达2.02亿,占微博用户的65.6%。网民的互联网沟通交流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微博快速崛起,中国互联网发展已进入了全新的“微时代”。

(二)微时代网络舆情现状及特点。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着较强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言论观点。这些言论和观点主要在论坛、微博以及对新闻的跟帖、转帖实现并逐渐加强。微时代网络舆情表达方式更加快捷、信息更加多元,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微时代下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复杂性。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加之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网民发布的内容较为广泛,往往鱼目混杂。

2、直接性。通过微博、论坛、新闻点评和网站等,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尤其是手机网民的增加,使得舆情发布、传播更加方便快捷。

3、互动性。网络事件之所以能成为舆论焦点,就在于网络本身开放式的环境,让大范围、大规模网民能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从而快速推动网络事件白热化,给应对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4、突发性。透过众多网络事件,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舆情发生之初并不起眼,几乎没有任何征兆,然而却在短时间内在一定范围形成巨大舆论力量,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二、微时代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三不”导致网络舆情应对积极性不高,即思想认识不够、敏感意识不强、主动意识不足。首先,对网络舆情工作认识不够,将舆情信息工作与纪检监察其他业务工作相分离,就办信而办信,就查案而查案,对可能引发的网络热点缺乏足够认识,对网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缺乏预判能力。其次,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研究分析少、工作部署少、检查落实少,往往事件在网上热炒,形成社会热点、焦点话题了,才去应对。2012年8月7日,安徽省庐江县的“艳照门”事件在互联网上呈现了大尺度、广范围的传播趋势,虽然最后证明该事件与庐江县无关,但是一个由传言构成的舆论场却把庐江县“拉下水”。在此过程中,由于应对网络舆情的被动,使得该县深陷于舆论漩涡之中。

(二)“三少”导致网络舆情应对系统性不强,即缺少监控技术、缺少引导机制、缺少应对预案。当前纪检监察机关处理网络涉腐舆情大多仍采取传统的办案程序,按常规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处理手段上不能适应微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此外,以江西省为例,目前江西纪检监察系统的舆情监控多依托网络监管部门,尚无自主研发的专门舆情监控信息系统,舆情信息搜集工作难以实现自动发现、归类、汇总、统计和热点话题的精确定位、自动预警以及有关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同时,纪检监察机关处理网络舆情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机制和应对预案,对网民关心的话题、事件回应滞后,疏导网民情绪的意识和手段还有待改进。2012年4月5日,一则题为《河南漯河市一房管局副局长持枪殴打记者》的视频在各大论坛和微博上疯狂传播,引发网友热议。事件初期,漯河市政府第一时间没有发出官方声音,使得网民质疑声音高涨,政府陷于被动。随着事件的发展,漯河市政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积极公布事件的处理进程,有效地化解了网友的猜疑。

(三)“三无”导致网络舆情应对专业化不足,即没有专门机构、没有专职人员、没有专项资金。首先,没有专门机构。目前我国各地区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大多由纪委内设部分科室协同“兼职”负责,从实际效果来看,往往缺少统一部署、统一调配,在网络舆情的研判处置上会出现滞后推诿现象,不利于“网络情绪”的及时回应和疏导。专门机构缺乏从另一个方面也导致舆情监测处置专职人员缺乏。纪检监察机关网络舆情工作基本上都是兼职,大多都以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主,把网络舆情工作作为“副业”,加之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业务培

训,从而导致网络舆情工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再次,没有专项经费。网络舆情工作在大多数地区往往流于形式,尤其是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在经费支出中几乎没有列出用于网络舆情的开支。

三、关于如何科学应对处置网络涉腐舆情的建议

近年来,借力中央高层惩治打击腐败所展示的决心,网络反腐、微博反腐蔚然成风,“表哥”、“房叔”、“房妹”等,一个个官员因网络举报而落马。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第12次联合调查显示,68%的网民最愿意通过网络曝光的方式参与反腐,其中87%的网民会选择匿名举报。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大多数网民参与反腐的主要途径,面对当前网络涉腐舆情存在的诸多问题,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工作。

(一)提高认识,正确引导,坚持主动作为、积极应对

实践证明,对网络舆论一味采取加以限制的“硬”做法或放任自流的“软”做法,都不能起到应有作用。网络是网民参与反腐倡廉的重要平台,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理性对待网络舆情,才能正确引导反腐倡廉网络舆论健康发展。同时,坚持客观、公正、平等的处置原则,以认真、细致、全面的调查还原事实,做到信息反馈快、研究分析快、调查核实快、处理落实快,通过快查快结表明坚决态度,积极回应媒体和广大网民。2012年11月23日,重庆市北碚区原区委书记雷政富在其不雅视频曝光后63小时被免职并立案调查;2013年1月21日,山东省农业厅原副厅长单增德因“离婚承诺书”,在12小时后被立案调查。这种对网络举报的高度重视和快速反应行为赢得了广大网民的一致好评。

(二)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坚持科学研判、规范处置

1、建立网络涉腐舆情组织领导机制。成立由纪委书记任组长,相关科室、纪工委负责人为成员的网络涉腐舆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处置,并积极组建网络舆情监测处置的日常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对有关网络媒体的相应反腐倡廉舆情进行收集和分析,组织协调有关舆情核查、督办及处置工作。建立联席会议机制,通过联席会议把宣传、检察、公安等主体纳入到舆情研判处置的队伍中来。

2、健全网络涉腐舆情引导干预机制。首先,充分发挥“议题设置”的功能。在网络空间里,各种各样的“议题”纷至沓来,常使网民感到莫衷一是,通过“议

题设置”可以把社会的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帮助网民提高对环境的认知,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其次,组织开展网络评论和政务微博互动,宣传法律知识,倡导文明上网,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再次,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活跃在网络论坛上的“意见领袖”已经成为网络舆论引导的生力军,重视对“意见领袖”的培养、引导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完善网络涉腐舆情监测研判机制。建立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的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研判机构,负责对重点领域的日常舆情监测。舆情监测研判机构要定期向领导提供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报告,监测报告以常态化监测和异常性监测为主,常态化监测以定期报告的形式反映到决策机构,异常性监测以及时报告的形式提醒领导决策,以启动相应的应对预案。同时,纪检监察机关要搭建权威的信息发布网络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开相关舆情监测处理情况,保证信息流通的即时性和常态化,让公众及时了解相关事件和工作进展。

4、健全网络涉腐舆情预警处置机制。建立敏感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根据网络舆情的性质、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因素,将网络舆情划分并制定重大(红色预警)、较大(橙色预警)、一般(黄色预警)三级预警响应机制。属于重大或较大的,在1小时以内向领导小组汇报,迅速启动应急处置机制;属于一般的,在2个工作日内按程序上报,提出拟办建议;一般舆情发生或者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的,要立即报告,以便及时调整措施。

(三)依托科技,搭建载体,坚持公开高效、智能管理

目前很多网站利用在系统中设置禁用词的方法对发布的信息进行自动审核,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但总的来说,不良信息在网络空间肆虐的现象还十分严重。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最新科技,打造一个符合党的反腐倡廉工作需要、符合广大群众新的更高要求、符合网络传播发展规律的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平台。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先行试点开发、使用以应用为导向的网络舆情预警监测系统。网络舆情预警监测系统以“全面遴选、集成创新、有限目标、重在实用”为指导思想,自动实现与主流网站搜索系统的对接,加强对网评、跟帖、博客等网上反腐舆情的跟踪监控,为纪检监察机关实现科学管理、智能管理、高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四)夯实基础,健全队伍,坚持监测到位、及时准确

首先要加强和完善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完善规范应对处置突发性案事件新闻发布工作,制定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规范和完善新闻发布的内容、形式,及时、有序、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其次要建立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员队伍。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员要坚持值班监看网络舆情,及时报送信息,发生重大涉腐舆情时要24小时值班“盯网”,确保能及时发现、报送、处置网上的重要信息,同时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员专业化培训。再次要建立民间义务网络廉政观察员队伍。民间反腐败需要借助于政府反腐败机构的权威及机制查处腐败分子;而政府反腐败机构则要借助于民间力量扩大信息来源,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制定法规,完善制度,坚持依法约束、依规管理

明确将网络监督纳入法制化轨道。积极制定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以约束,使网络舆情的监管法制化、有序化进行。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科学界定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信息与保密信息、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的界限,合理界定非法信息的范围。针对当前反腐倡廉网络舆论中存在的侵权、诽谤、无序现象,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加以防范和调控。要从保护和规范群众网络监督权出发,明确网络舆论监督权的法律界限,包括保护群众网络监督权的法规条例以及禁止性规范和惩罚措施。要加强对互联网经营企业的管理,建立健全网站、论坛、微博等平台信息采集和发布的审核制度,严厉打击利用网站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造谣惑众、侵犯人权的违法行为,有效维护网络环境的纯洁性。

第二篇:健全网络舆情处置机制 推进反腐倡廉工作

网络的高速发展正在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我国社会舆

论和信息的传播方式。目前,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社会中的话题、焦点极易衍生为网络舆论的热点,网上舆论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

随着各种论坛、博客、微博客等互动栏目发展迅速,网民获取信息、表达诉求、发表意见的方式日益多层次化和多样化,网上交流日益快捷、互动,这也导致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和偏差性等特点,控制难度大,容易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因此,积极应对与引导网络舆情显得尤为重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健全网络舆情处臵机制,积极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全面把握网上反腐倡廉信息,争取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维护社会稳定,营造有利于反腐倡廉建设的良好舆论环境。

我国反腐倡廉网络舆情机制起步晚,底子薄,缺少专职机构、缺少专职人员、缺少专门经费。加上少数单位个别人员的思想认识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导致在网络舆情构建过程中一些问题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主动意识不足,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研究分析少、工作

部署少、检查落实少,往往事件在网上热炒,形成社会热点、焦点话题了,才会去应对;二是责任意识不足,认为网络舆情工作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事,是“副业”、虚事,甚至可有可无;三是对网民群众参与支持反腐倡廉的诉求估计不足,在信息化条件下,网民对纪检监察工作的信息公开要求、参与监督要求越来越强,但一些单位对此认识不够,将舆情信息工作与纪检监察其他业务工作相分离,就办信而办信,就查案而查案,对可能引发的网络热点缺乏足够认识,对网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缺乏预判能力。

健全网络舆情处臵机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而且在短期内难以取得明显的成效,需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万众一心、矢志不渝的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对内可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对外可以增信释疑,清除误解,消除不良影响,引导和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健全网络舆情处臵机制,积极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势在必行,现就加强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处臵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首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明确建立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处臵机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一是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处臵机制的健全和深入推进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

学发展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应密切关注国内、省内、市内反腐倡廉大事,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提高效率为重点,扎实推进反腐倡廉舆情网络信息收集、研判、报送、处臵工作,为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舆情网络信息服务;二是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处臵机制的建设要以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决策,坚持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基本原则,坚持灵敏高效、快捷畅通的基本原则,坚持立足本地、面向全市、面向全省、面向全国的基本原则,把处臵网络舆情工作的着眼点放在事关反腐倡廉建设的大局上,放在人们对反腐倡廉重要决策部署的思想反映上,及时反映舆情动态,深入分析舆情态势,科学提出对策建议,全面、及时、高效;三是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处臵机制的建设要以全面收集舆情网络信息,密切关注、及时发现和全面收集涉及本地本单位反腐倡廉建设和纪检监察机关的舆情网络信息为主要任务,深入分析舆情网络信息,加强对舆情网络信息及舆情动态的分析。

其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提高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加强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和网络宣传工作列入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制度反腐建设范畴、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综合目标考核范围,健全机制,建立一套反应快速、运转有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认识,树立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各司其职、守土有责的思想观念。

增强主动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直面而不是回避网络舆情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把关注舆情作为一种常态工作来对待,把正确引导、妥善处臵舆情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坦然接受网络监督,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公开透明。进一步提高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尽快建立和全面推行责任落实制度,将加强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和网络宣传工作列入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制度反腐建设范畴、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综合目标考核范围,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认识不足、应对不力、处臵不当,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再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工作中要提高与网络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做到善待网民、善用网络、善管网站,依托相关单位和新闻网站的资源,更加迅速地了解掌握反腐倡廉重大舆情信息和重要网络举报。要直面而不是回避网络舆情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把关注舆情作为一种常态工作来对待,把正确引导、妥善处臵舆情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坦然接受网络监督,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公开透明,在应对网络舆情时,本着宜疏不宜堵、宜快不宜迟、宜统不宜分的工作方法,加强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合作,拓宽掌握网络舆情的渠道,及时做好正面引导工作。

最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工作中要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和网络宣传工作体制,提升网络宣传队伍工作水平。一是落实责任,不断加强队伍管理,组建网络舆情专制管理队伍,培养专业人才,立足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积极争取支持,把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作为党委、政府舆情工作的重要内容,理顺关系,切实加强与宣传、公安、工信等部门以及相关网络媒体的沟通联系;二是培训学习,提高舆情网络信息收集、研判、处臵和网上舆论引导能力,锻造一支经得起考验的网络舆情处臵队伍;三是依托科技,打造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平台,不断创新手段,提高效率,开发专用舆情监控系统,应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最新科技,打造一个符合党和国家的反腐倡廉工作需要、符合广大群众新的更高要求、符合网络传播发展规律的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平台。

健全网络舆情处臵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有序进

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正确评估成绩,克服麻痹思想,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处臵机制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切实提高责任感、使命感,万众一心,扎实推进,以崭新的姿态,昂扬的斗志应届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第三篇:网络舆情与问政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成为全世界网民最多的国家。信息化助推全媒体时代强势来袭,其拥有跨媒介的报道体系,集合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电信等各种传播工具,涵盖了人们接受信息所需要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全部感官,不同阶层、喜好的受众可以选择合适的媒介接受信息和实时反馈,实现传播效用最大化,促使社会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各级政府在“人人皆记者、人人皆媒体”的时代环境下,在媒介高度融合的全媒体语境中,如何更好地开展网络问政,有效应对网络舆情,重塑政府形象成为政府面临的全新课题。

一、全媒体时代网络问政发展状况

网络问政作为全媒体时代民意表达的特殊方式,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注,网络问政平台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更加热衷“上网访民意、下网解民忧”,积极探索网络问政模式,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人民网“地方政府留言板”自2006年创办以来, 品牌效应和社会美誉度逐步提高,在政府和网民之间搭建了信息交流平台,越来越多的省委书记省长、地级市领导与网民在线互动。2010年9月8日, 人民网和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共同推出“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网友可直接与中央领导、代表委员、部委领导、省长书记、公安局长等政府领导、部门互动对话。网络问政在中央、地方领导的重视下,在网络媒体和广大网民的

推动下,“草根们”的声音愈加铿锵有力,也使其自身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二、全媒体时代网络问政特点

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网络问政更彰显出“普遍化、制度化、融合化、实体化”等发展趋势。

(一)网络问政开展的普遍化

网络问政的普遍化是指经过多年的发展布局,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开展的网络问政,无论在地域、部门、机构、人员、行政级别还是受众等方面,都已具备规模化和普遍化特征。

(二)网络问政运作的制度化

网络问政的制度化是通过互联网延伸党政机关职能的一个长期过程,也是整个国家社会组织与群体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一方面表现为政民互动内容与形式变迁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表现为党政机关行政方式、组织机构、人事结构和制度体系的完备化。

(三)网络问政渠道的融合化

随着媒体融合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问政与传统问政方式结合,技术层多种媒体形式、多种技术工具融合。传统问政和网络问政实现了内容与技术形式的顺畅对接,问政效果得到极大提高。

(四)网络问政效果的实体化

网络问政效果的实体化是指广大群众和网民在网络问政活动中表达的各种诉求,反映的各种问题,都能收到党委政府的及时回复,网上反映的现实问题能够在网下得到妥善解决。网络问政也成为了密

切联系群众,关注民生民情的务实举措。

三、全媒体时代网络问政的效用

(一)职能转变: 助推服务型政府建设。网络问政开启了政府了解民意、排解民忧的新窗口,助推服务型政府建设。网络问政搭建了政府与群众沟通的平台,在社会矛盾越来越多的今天,网络舆论监督作为民众与政府二者之间的平台,有效缓解二者之间的紧张程度,一定程度的释放社会的不满情绪,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网民通过网络“晾晒”或者“吐槽”,使众多隐性的社会问题显性化; 政府透过网民的境遇和心情,为显性化的社会问题分配政策资源,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确定具体的目标和任务。自下而上的分解服务目标,布置服务任务,划分责任范围有助于促进政府转变执政观念,有效提高了服务型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二)参政议政: 拓宽公民参与政治途径。博客、微博、论坛、手机等现代工具所带来的问政形式的多样化,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了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热情,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范围、渠道、手段和效果。传统问政形式也在全媒体时代的倒逼下谋求变革,比如网络信访、网络听证、电子市政厅等,拓宽了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参与需求。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参政议政方式,都可以畅通与政府对话的网络渠道。

(三)网络监督: 政府工作透明化的必要条件。权力的正常行使离不开对其规范、限制和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是确保权力规范、

透明、阳光的必要条件。传统媒体的独立和成熟使其不再以党政喉舌、传声筒这个单一的角色存在,而是承担了更多社会监督任务,各种反映社会问题、矛盾的板块、栏目见诸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网络监督以其特有的优势从多种监督形式中脱颖而出,跨越中间环节,方便快捷,廉价高效。由众多网友编织的网络信息“监督网”促使政府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主动接受网民监督。

(四)引领舆论,化解矛盾:塑造政府崭新形象。网络问政的往往是多种矛盾激烈碰撞所引发的社会深层问题,政府检测、追踪网络舆情的能力,化解矛盾的态度直接关系全媒体时代政府形象的塑造。由于网络与现实的双轮驱动,现实矛盾如得不到恰当解决便会在网络意见领袖、网络水军的集体推动中膨胀,借助浩大的舆论声势逐步走到媒体、政府面前,吸引决策部门的眼球。网络问政帮助政府辨析问题的轻重缓急,使政府在应对危机中从容镇定,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是政府处理问题的“导航仪”, 塑造形象的强有力工具。

2009年7月江苏常州网友“认真”在常州中吴网、化龙巷等论坛发帖称该市环保局长不作为,必须引咎辞职。今年3月11日,常州市环保局通过网络发帖对网友“认真”发动“人肉搜索”,后来,环保局长周斌向他送上了2000元“网络监督奖”,以此感谢他对常州环保工作的监督。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认为,在当下部分地方政府的思维模式仍然停留在把持批评态度的网民说成“别有用心”,甚至不惜千里迢迢地跨省抓捕网民的背景下,常州环保局长周斌对于批评其工作的网民的态度无疑博得了掌声一片。

“批评有奖”应该成为尊重公民监督权、表达权,善待网民的又一个范本,“知政失者在草野”,政府的工作不可能完美无缺,可以说,网民们恰恰是监督政府施政的一面“明镜”,“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的目的也正是要把这面镜子擦得更亮。

四川省广元市地处川北,毗邻陕、甘两省。“数字鸿沟”的原因导致四川的网络问政在全国不算走在前列,广元实行网络问政是在2008年,时值“5·12”特大地震发生之后,政府工作千头万绪,群众也急需与政府保持良好的沟通对话。广元市因此开通了网络社情民意直通车、建立书记、市(县)区长、部门网上信箱,开办“建言献策”论坛。2010年12月开通“微广元”官方微博。政府几年来共搜集到全国各大论坛涉及广元市的8500余条网民诉求贴文,市内“建言献策”论坛的3810条意见和建议,一一得到官方ID回应,广元因此成为“24小时在线政府”。市民与政府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积极投身于参政议政中去,为市政建设出谋划策。由于书记市长信箱的一封检举信,2010年4月市政府全面开展违法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因为建言献策论坛的一次讨论,2010年2月市区64座公厕陆续实现免费。截止2011年底,市网管中心收集来自人民网、四川在线、广元新闻网等留言板留言网民投诉、求助、咨询5.5万件,回复率100%,办结率99.8%。2008年以来,广元市连续保持非访“零进京”、集访“零到省”的记录。

总之,我认为网络问政不仅构建了政府、公众、媒体参与社会生活的现实图景,也诠释了在媒介融合时代的新媒介理念,这为构建和谐、多元的媒介生态环境的开辟了新途径。各级政府应该愈加重视网

络问政的积极效用,全面打造和丰富具有公信力、影响力和生命力的网络问政平台,把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和艺术,全力做好全媒体时代下的网络问政。

第四篇: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与规律及舆情掌控与网络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法(上)

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与规律及舆情掌控与网络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法(上) 试卷

选择全对

1、单学刚副主编指出,互联网已经取代传统媒体,成为民意表达最主要、最活跃的渠道。

正确

错误

2、单学刚副总编指出,现在网上的一个共识是“无图无真实”,发文字可信度低,真假难辨,但是如果配上图片和视频,可信度就会大大地提升。

正确

错误

3、单学刚副总编指出,应对网络危机,应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舆论引导放在第二位。

正确

错误

4、单学刚副总编指出,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已经使得传统的社会舆论构成发生了变化。

正确

错误

5、单学刚副总编指出,1999年后,中国网民开始以自主方式在网上发表观点,推动事件发展,甚至干预事件的结果。

正确

错误

6、单学刚副总编指出,2003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媒体的元年。

正确

错误

7、单学刚副总编指出,2008年后,我国互联网延续了大事频发的状态。互联网推动社会进入了“大众麦克风”时代。

正确

错误

8、单学刚副总编指出,目前网络舆情在国内没有特别明确和权威的概念。

正确

错误

9、单学刚副总编指出,尽管互联网舆情不是全部舆情,但它至少可以作为社会舆情的一个窗口,加以衡量、评价、引导。

正确

错误

10、单学刚副总编指出,互联网的发展不但使得大众有了更多的表达渠道,而且对政府的工作也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正确

错误

11、单学刚副总编指出,互联网日益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舆论的独立源头。

正确

错误

12、单学刚副总编指出,在中国,互联网监督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网上也存在不少负面情绪、主观因素,谣言在网上大行其道,很多网络上小问题容易被放大成大问题。

正确

错误

13、单学刚副总编指出,博客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具备在突发事件中进行现场直播的效果。

正确

错误

14、单学刚副总编指出,微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信息公开,推动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给突发事件的应对带来一些挑战。

正确

错误

15、单学刚副总编指出,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形式登录,以140字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正确

错误

16、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达到()

1.85亿

2.85亿

3.85亿

4.85亿

17、著名市场调查公司美国尼尔森发布的亚太各国网民的用户习惯报告称,在整个亚太地区,下列哪国网民最喜欢发布负面评论?

中国

日本

韩国

印度

18、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互联网

微博 博客

论坛

19、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较2010年底增加约()

1100万人

2100万人

3100万人

4100万人

20、单学刚副总编指出,在2009年77起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中,其中()率先在互联网曝光。

13件

23件

33件

43件

21、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机制。

网上舆论引导

信息化工程开发

网络制度化

网络信息化

22、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

1/3 1/4 1/5 1/6

23、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提出,地方和行业政府主管部门,在发布信息和处理突发事件时要改变对互联网“三不”现象,其中不包括下列哪项“不”?

不理

不用

不管

不学

24、“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将关注新闻时事、在网上直抒胸臆的网民称为()

“新意见阶层”

“意见网民”

“网络意见领袖”

“网络公知”

25、根据单学刚副总编所讲,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指的是()

微博 博客 社群 论坛

26、天津社科院刘毅先生认为,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认知

态度

情感

辟谣

27、单学刚副总编指出,一般负面舆情的发展过程包括以下哪几个周期?

潜伏期

爆发期

持续期

终止期

28、根据单学刚副总编所讲,对于舆情现状研判有以下哪几个角度?

时空研判

民意研判

社会研判、法律研判

政治研判、技术研判

29、下列哪些属于网络舆情应对的六大指标?

信息透明度

动态反映

网上技巧

问责处置

30、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网络舆情瞬息万变,每个事件背后都有不同的利益关系、不同的事发原由、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可能有放之四海都成立的真理,更多的问题还是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危机的发生,往往是现实工作中某些环节不尽如人意带来的。如果工作中确实存在问题,我们应该把解决问题作为危机应对的前提。

危机应对更多的要上升到制度层面、规则层面去解决,而不能依靠某些负责人个人的意愿去解决。

现阶段,网络舆情发展过于迅猛,速度过于快,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应对机制,往往不能非常有效的应对危机。

第五篇:大数据时代与网络舆情分析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在数据体量、复杂性和产生速度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网络舆情分析、网络舆论引导方法已超出了现有常用的框架。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网络舆情是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基础和晴雨表,准确分析网络舆情,把握网络舆情的内在特征及其在演化过程中的潜在规律,对于新形势下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维护网络社会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大数据在网络舆情分析中价值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海量数据集合,必须通过深度挖掘、计算、分析才能创造价值的海量信息。大数据的价值不在信息本身,而在于通过分析数据关联性预测未来。网络舆情分析是网络舆论引导的前提,而大数据技术为网络舆情分析、预测提供了支撑和保证。 一)、舆情分析、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价值:传统舆情分析是对已发生的网络舆情进行监测,而这种方法的局限在于其滞后性。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就是挖掘、分析网络舆情相关联的数据,将监测的目标时间点提前到敏感消息进行网络传播的初期,通过建立的模型,模拟仿真实际网络舆情演变过程,实现对网络舆情预测。 二)、网络舆情全面是实现大数据价值的条件:大数据技术要预测舆情,首要条件是对各种关联的全面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传统数据时代,分析网民观点或舆情走势时,只关注网民跟帖态度和情绪,忽视了网民心理的变化;只关注文本信息,而较少关注图片、视频、语音等内容;只观察舆论局部变化,忽视其他群体的舆论变化;只解读网民文字内容,而忽视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舆情分析角度看,网民仅仅是信息海洋中的“孤独僵尸”犹如蚁群能够涌现高度智能而单个蚂蚁如附热锅到处乱窜。大数据时代,突破了传统数据时代片面化、单一化、静态化的思维,开始立体化、全局化、动态化研究、分析网络舆情数据,地看似关紧要的舆情数据纳入分析计算的范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物流企业信息化范文下一篇:我们的食物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