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论文范文

2022-05-1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校携手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我国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话题,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更多父母亲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数量与日俱增的当下,尤为值得关注。本文以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及现状为基本出发点,重在探析这一问题和现状存在的具体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以促进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工作。

第一篇:家校携手论文范文

家校携手,共同成长

摘要:班级的管理工作是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之一,它一般具有系统性、多样性等特点,但同时也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家庭教育更是班级管理工作强有力的后盾。因此,本文就针对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家校合作进行探究,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初中;班级管理;家校合作;策略

初中阶段的教育管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要能够准确把握这一阶段的教育实践重点,提升管理教育效果,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做好引导。因此,笔者对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家校合作进行探究,希望能够为教育管理体制的优化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初中班级管理中家校合作的意义分析

随着教育管理理念的不断革新,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如今的管理教育要求。在传统班级管理中,家长很少参与管理,从而导致有的家长不自觉地加深了自己的教育焦虑心理;而有的家长则认为学校教育与自己无关,导致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缺失,因此,让家校合作,实现共同管理是当下教育管理的趋势。除此之外,现如今的教学管理模式在不断更新完善,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从家庭、学校等多方面渠道来获取知识,并不再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作为学习发展的唯一渠道。因此,学生在这一学习成长过程中,就更需要学生家长和教师一起来支撑他们的需求,如果能够将家长的力量引入到班级的管理教育当中去,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益,也会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当前初中班级管理中家校合作的问题

1.管理理念有偏失

对于初中班主任而言,其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在家庭教育、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现阶段还是有很多家长的教育管理理念,仍然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和束缚,认为学校教育管理和家庭教育并没有太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相互分离的,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和家长自身并无联系等,这就让家校合作的管理理念存在认知偏失,不利于家校进一步的沟通和合作[1]。

2.管理方法有冲突

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主要是以班级整体的发展为前提,对班级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故此,在班主任教师进行日常管理时,更注重班级大趋向发展的思考和分析;而家庭教育则是以单个学生的发展为前提,仅仅只是围绕着一个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管理。因此,就会有很多家长认为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缺乏对自己孩子管理教育的针对性,而也有部分教师认为家长的管理教育方法太过于绝对,没办法真正落实到班集体的管理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长此以往,家长和班主任双方之间的管理方法就出现了差异和冲突,从而没办法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更不用说让双方之间的管理工作协调开展了。

3.管理目标有失衡

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革新,素质教育理念已经越来越被教育工作者们认可和青睐,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教育时,需要从学生的学习水平、道德素养和学生个人潜能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但是现如今,仍然还是有大部分的学生家长会被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思想束缚,大都是以孩子的学习成绩来判断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因此,班主任教师在与家长合作时,就容易产生管理教育目标的差异,从而收获不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家校合作交流效果,在实践管理互动中的结果更是不尽如人意。除此之外,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正是处于比较叛逆的时期,如果班主任和家长的管理目标不能达成一致,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反而还可能会增加他们的逆反心理,更不利于班主任教师的管理工作和家长的教育工作。

4.管理战略有矛盾

在对初中生进行管理时,家校合作管理模式在管理战略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对家长而言,他们大都是以“经验”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管理和教育,虽然这种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可靠性,但是当学生长期处在这种“静态”管理教育环境下时,就很容易导致学生没办法更好地处理不同生活环境下的各种问题,例如他们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环境适应能力的问题等,从而非常容易影响初中生的阶段发展和长期发展[2]。而班主任主要是根据专业教育理论展开管理工作,形成班级管理体系,但是和家长的观点相悖,这就会导致在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家校合作的矛盾一直都会存在。

三、初中班级管理中家校合作的解决策略

1.纠正管理教育理念存在的偏失问题

初中班主任在进行日常班级管理工作时,需要对各学科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引导,并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这也是实现家校合作的基础条件。只有他们的管理教育观念从思想上得到正确地引导,才能够真正落实家校合作管理教育,从而形成家校合作的教育管理体制。简单地说,就是要纠正家长在管理理念上的认知偏失问题,让他们正确对待家庭教育管理和班主任教师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班主任还可以让家长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的工作中,从而更好地形成正确的管理理念,以配合家长的日常管理工作。

例如,班主任在新时期开展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时,首先应该从纠正家长管理理念的角度进行实践。班主任可以经常借助微信、电话等多种形式和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在了解学生在家学习情况的同时,及时和家长探讨并教授怎样更好地与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交流,从而增加家长对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信任。其次,班主任可以利用家长群等交流方式,适当开展一些有关家庭管理教育和班级管理关系等方面的话题,与家长共同探讨,这样从学生家长的角度着手,班主任就可以将家庭教育和班级管理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更好地对初中生进行管理[3]。最后,班主任还可以邀请家长来到“家长课堂”上,让他们也来参与到班集体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從而更容易促使家长不断转变原有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

2.解决管理教育方法存在的冲突问题

对于班主任来说,他们在进行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时,更注重的是大部分学生的成长教育和发展,再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由此看来,班主任最主要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制力,这和家长心目中的针对性教育大不相同。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更应该脱离家长的“溺爱式”教育,不断训练并提高自身的独立性,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就从这一层面来说,想要更好的解决管理教育方法存在的冲突,更需要对教育管理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例如,班主任在探索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时,可以着重对其中存在的冲突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分析。首先,班主任在组织学生开展班级活动时,对人员的安排上,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能力进行班级工作方面的安排,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思想意识上逐渐形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其次,班主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实践活动的安排等多种方式,积极主动展开班主任的管理教育工作,和学生家长从管理教育方法上进行沟通交流,对学生进行管理。再次,班主任还可以多注意观察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情况,不定期地实施家访活动,向学生家长沟通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并和家长共同分析和探讨教育好孩子的有效方法。最后,班主任应该积极根据初中生的发展需求和成长特点,及时更新管理教育的方式方法,从而逐渐形成更加完善的、系统的三方合作的教育管理体系。

3.调和管理教育目标存在的失衡问题

对于学生而言,无论是家长以学习成绩为判断标准的教育目标,还是班主任以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教育目标,总的来说,其最终的管理教育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积极、健康、全面地发展。由此看来,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家校合作的关系,发挥出家校合作的价值意义,解决双方之间存在的教育目标失衡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教师必须注意两者的科学调和。

例如,班主任在组织开展家校合作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能够明确新课改教学理念的要求和培育目标,在这一基础上,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方的有效联动,尽可能地确保双方教育目标的均衡性调和[4]。首先,班主任可以以新课改下对学生的培育要求为标准,逐渐加强管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情况,积极鼓励学生借助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手段,不断对个人潜能进行挖掘和发展。其次,班主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班级中开展一些培养学生爱好的活动,并通过亲子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各式各样的班集体活动。最后,班主任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家长会等活动,和学生家长面对面交流,帮助家长对自己孩子在学习、品德等多方面有一个全面地了解,用实际结果来“说服”家长,引导他们走出思想教育的“怪圈”。

4.调节管理教育战略存在的矛盾问题

班主任在构建家校合作关系时,还需要注意调节双方管理教育战略方面存在的矛盾,从而更好地让教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简单来说,班主任需要将教育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整合,使其更具有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形成班级管理体系[5]。此外,班主任也要注意听取家长的意见,对班级管理的计划进行合理调整,从而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例如,班主任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向学生家长进行定期沟通,及时对学生的性格、习惯等多个方面了解和掌握,并能够在组织班级活动时,适当地听取并采用家长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此外,班主任还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家长讨论怎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从而解决教育目标上的差异,并以学生的长期发展和阶段发展为指标,进行班级管理总结分析工作。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者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只有当家长对学校和教师保持信任,并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形成良好一致的共育理念,才能够真正实现家校合作。在初中班级管理中实施家校合作的管理教育方式,不仅仅是当下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为了满足现如今初中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从而更好地培育学生成为发展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郭丽薇.家校携手,助力成长——关于初中班级管理中家校合作的思考[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14):107-108.

[2]王兴德,于芳.做好初中住校生管理工作的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27):24-25.

[3]余永波.基于家校合作的初中班级德育管理探究[J].科学咨詢(科技·管理),2020(7):47.

[4]何玺.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家校合作现状调查及分析[J].考试周刊,2020(38):157-158.

[5]蔡玉.浅谈新形势下初中班级家校合作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J].新课程(中),2018(8):225.

(作者单位:桓台县起凤中学,山东 淄博 216407)

作者:王海燕 彭学娟

第二篇:温情携手相伴,家校社会共育

摘 要:我国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话题,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更多父母亲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数量与日俱增的当下,尤为值得关注。本文以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及现状为基本出发点,重在探析这一问题和现状存在的具体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以促进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工作。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现状;原因探究;应对举措

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但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人生价值观念上及时的引导和帮助,一定程度上更是缺少了父爱与母爱,进而产生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上的偏离,甚至出现心理发展的异常,有时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性格内向,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更有甚者,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打架斗殴。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既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同时也是社会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可谓时不我待。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及现状探究

1.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影响健康成长

笔者所在的兰州市皋兰县水阜学区,就有很多的留守儿童,他們大部分寄宿在学校,周末回家。这些孩子监护人多为祖父母,家庭教育缺失,缺少亲情呵护,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

2.缺少健康的道德意识和审美情趣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不能对孩子给予应有的关心爱护,为减少内疚感与负罪感,父母亲邮寄零花钱,让孩子在物质方面得到享受,但殊不知,金钱不是万能的,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很难形成,反而滋生了铺张浪费、大手大脚的陋习,相伴而生的是“网红”“拜金主义”等片面的消极思想。还容易受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尤其是当下手机、电脑、游戏、网咖等不良社会因素的诱惑,加之年龄尚小,缺乏基本的是非判断,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优秀道德行为的严重缺失和不良行为的相继产生。

二、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原因剖析

1.自身因素

留守儿童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自然是没有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没有良好的是非判断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防范能力和抵制诱惑能力严重不足;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孩子的自律能力难以形成。

2.家庭因素

父母外出务工,与孩子的交流沟通甚为缺失,留守儿童不能享受基本的健全的道德教育。尤其是那些由亲朋代为照顾的孩子,这一问题尤为严重,亲朋对留守儿童也只是尽到照顾生活的责任,其他方面尚难涉及。

3.学校因素

学校因为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师资力量的短缺等因素,与留守儿童相关的德育教学课程明显不够,有些农村学校甚至没有德育课程,有些即使安排了德育课程,但也流于形式,难以落地生根。学校往往将教育教学管理的重点放在了考试成绩上面,对留守儿童的德育、心理健康、美育等方面缺乏应有的关注。

三、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及现状的应对举措

1.家庭教育和父母关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和基础

“父母的第一使命,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成为好父母,就是成为家庭环保主义者。家庭环境好,孩子好;家庭环境出了问题,孩子就成为问题儿童。留守儿童大多如此,有时候,孩子生病了,需要吃药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自由、幸福的港湾,父母的爱对孩子来说是无价之宝,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关心子女,切不可为了赚钱而错失了孩子最佳的成长时机。

外出务工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每天和孩子通电话,或者微信联系,让孩子时时感受父母对他们的关心和惦记,好像父母就在身边一样;常给孩子写信,并将信寄到孩子的学校,让孩子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满足孩子小小的虚荣心;在孩子生日、六一儿童节等一些重要节日,给孩子送一些有意义的小礼物,增近与孩子的情感;关注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了解其在学校的表现,尽可能掌握孩子最近的思想、心理状态。

2.学校德育教学的参与其中,更显重要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学工作。留守儿童往往缺少家庭的亲情教育与有效监管,当孩子没有按时到校时,学校必须第一时间联系其家庭,了解没到校的原因,及时化解减少孩子的人身伤害。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是不完整的,学校和老师的德育教学和生活关怀就显得极为迫切。

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在身边的关心和爱护,学校老师是和他们相伴最多的成年人,在长期的教学的过程中,往往能结下深厚的情感,有些留守儿童甚至把老师当成自己的父母亲,所以,步入深秋,天气变冷,要叮嘱孩子多穿衣服,学生感冒不适,及时联系家长,有必要时还应带孩子就医,老师做好了这些,孩子才会依恋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必然有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若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老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督促其完成,尽可能不严肃批评,注意教育方式,充满耐心,言传身教,使其改正。班主任在班级内可以开展心连心等爱心活动,尽可能让这些留守儿童多参与,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情,以培养其健全人格,成为有用的人才。学校还应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慢慢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道德品质。

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已经成为当下重要的社会问题。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保障机制,形成多管齐下、齐抓共管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必然会有效推动我国文明社会的全力创建。

作者:李舜祖

第三篇:家校共携手 谱写教育新篇章

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以及素质教育的开展,使我们逐渐意识到想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家庭教育的地位日益突出。如何有效的进行家校共育成为当下教育的主题。

孩子年龄小,独立性和自觉性也较差,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教师就是孩子的第二任老师,是孩子成才的指明灯,因此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礎。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唯有家校合一,才能最终促成孩子的健康发展。下面就结合笔者个人的实践谈谈如何进行有效的家校共育。

一、 家访

家访是老师和家长联系的主要渠道,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获取真实信息的主要途径。家访过程中要有礼有节,避免告状式家访,而且教师在家访过程中要做好家访记录,针对共性的问题要做到面对面的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及时总结经验。在家访的过程中应避免埋怨、指责、批评,教师要有诚心和爱心,要以学生的优点或进步为起点,做到多鼓励、多表扬,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发展。

二、 家长会

家长会是学校和家长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家长和教师们进行沟通了解的好机会,不仅可以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更是良好家校共育方式形成的有效途径。每学期可以举行三次家长会,①学期初一次:主要让家长了解本学期的班级现状;分析学生的期末成绩;家长参与制定本学期奋斗的小目标。②学期中一次:汇报成绩;针对学生近期表现与家长沟通。③学期末一次:向家长宣传假期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请家长监督孩子认真完成。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孩子在班里没有被发现的问题,因此教师与家长要相互沟通思想,共同寻求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一起承担教育孩子的重任,也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更好的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三、 开办家长学校

请家长进校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从而了解学校,认识学校与学校的教育活动保持一致。成立家长委员会,调动家长及社会成员改善社会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有力的教育资源去优化、促进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家长代表参与学校政策的制定,参与学校后勤的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随时让家长进教室听课,家长与子女相互交流,使教育教学更透明。家校联系的畅通无阻,有效地加强了家校合作,实现了二者的和谐发展。

四、 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

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更为重要。小学生们就像一张白纸,关键是家长和老师如何去规划。当今社会,孩子们抗挫能力太差,这就要求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能以爱的名义一味的溺爱或对孩子让步。家长应在孩子受委屈、挫折之后给孩子们分析事因,讲明道理,让孩子能勇敢的挑战困难。老师的眼光也不能仅仅关注孩子的分数,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更重要的是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对他们的正确引导,耐心的教育。总之,家长与老师更应重视学生的身心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素质,使孩子将来在逆境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斗志,促使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校共育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有利于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优化学校教育的环境。家校共育,让我们携手同行。

作者:付崇娴 怀玉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论文下一篇:山东建筑大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