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法律问题研究

2022-09-14

一、“网约车”的性质界定

“网约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共交通, 而是根据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的交通方式。目前有把“网约车”纳入出租车的趋势, 在新出台的《暂行办法》中, 这一观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与传统的交通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与传统的出租车, 在一定程度上, 监管模式、运行方式、责任承担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通之处。其与传统出租车区别有以下几点: (1) 在车辆运行资格上, “网约车”的范围更加广泛, 其吸纳了许多私家车进入到“网约车”的行列。 (2) 在成本方面, “网约车”的成本更加低廉。 (3) 在监管程度上, 现行法律并不能很好的对“网约车”进行规制。因此仍然存在许多安全隐患。通过对其性质的认定, 我们能更清晰的看到由于“网约车”是个新兴事物, 现行法律仍然滞后, 其仍然存在着许多法律漏洞。

二、“网约车”的发展现状

“网约车”这种运行模式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出现, 目前政府和社会承认了其合法性, 但仍有一部分学者反对这种新型形式进入市场。“网约车”在很大程度依然是依靠市场进行调解, 由于其是科技和社会进步发展的产物, 由于法律滞后性的特点, 法律发展状况与其发展现状仍然不匹配。由于这种不匹配的状况, 使“网约车”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其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争议。在合法性方面, 是否将“网约车”纳入到交通运输方式存在争议, 因为之前的“黑车”一直是不合法的, 之前还一度严厉打击黑车。目前的网约车是私家车车主挂靠在网络平台上, 在形式上比之前的“黑车”规范合法, 但是仍然存在争议。在网约车的车辆运行资格的问题上, 各个地区的门槛高低不同, 有的地方要求的证件过于严格, 还会限制数量。在安全方面, 因为近期人身伤害事件频发, 人们对“网约车”信任度降低, 安全感降低。

三、我国目前出台的关于“网约车”的相关法律分析

2016年11月1日正式施行的《网络预约出租车暂行管理办法》, 其规定了车主, 网络平台的权利与义务, 《暂行办法》也说明了把“网约车”纳入到出租车的范畴已经是一种主流的观点。而且其进一步明确了网约车和网络平台的法律关系和责任分担。并且各地也根据具体情况出台了相应的新政策来适应本地的发展。然而其在安全保障、违法违约、信息泄露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在责任认定方面也是模糊不清, 使受害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济。

四、网约车法律问题分析

(1) 车主与乘客自主性过大, 没有相关配套法律。目前车主和乘客在订单的处理上, 有很大的自主性, 乘客在司机接单后的几分钟之内取消订单是不承担任何责任的。目前还没有法律对这种现象进行规制, 这样就会浪费许多人力、财力。另外, 在支付车费的问题上, 需要靠乘客凭自觉支付, 如果不支付会影响下一次打车, 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逃单的问题, 仍然没有法律进行规制。 (2) “网约车”是否实名制缺少相关法律的监管。“网约车”因为需要网上进行申请, 只要各种证过关, 车辆即可投入运营, 并不会实际审查实际运营者和申请人是否为同一人。因此, 一旦发生侵害到乘客人身安全的案件, 网络平台很难提供真实运营者的相关情况, 增加了破案难度。例如:最近发生的空姐遇害案, 犯罪嫌疑人就是利用其父亲的名义进行登记, 而犯罪嫌疑人才是实际的运营者。此案说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法律出台去规范申请步骤。因此, 法律应该重点对这方面进行监管。 (3) 相关网络平台没有尽到监管职责, 追责机制尚不完善。许多乘客反应, 遇到“网约车”司机懈怠、绕路、人身侵害等的情形, 乘客会向网络平台进行投诉, 网络平台并没有把相应的处理结果反馈给乘客。由此可看出网络平台对乘客的投诉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法律对类似事件并没有一套详细的追责机制。例如:近期发生的空姐遇害案, 已经有过乘客投诉过车主性骚扰, 网络平台联系车主无果。但是这样的车辆认可继续运行, 这就极大的增加了乘客的安全隐患。目前, 尚没有相关法律明确网络平台的赔偿标准和详细的追责办法。 (4) 与传统的经营模式冲突, 尚无相关法律去解决相应的冲突。出租车与“网约车”的冲突愈演愈烈, 恶性事件频发。在一些地区, 发生了打架斗殴、政府门前静坐示威等恶性事件。在没有“网约车”的时候, 出租车占领了大部分的市场, 当时虽然也存在着一些“黑车”, 但是政府并没有承认其合法性。由于“网约车”的一些先天的优势, 比如:因为网络平台补贴, 而且运行车辆都是私家车, 使其价格相对低廉。因此其推广速度飞速, 人们也逐渐认可并依赖“网约车”这种交通方式。但是其对出租车行业冲击严重, 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控。在市场自主调解的情况下, 仍然会存在许多不正当竞争的情况, 没有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去解决冲突。 (5) 更多私家车投入运营, 对城市交通造成挑战, 尚无相关法律调整。许多私家车投入到“网约车”的运营之中, 除了方便乘客, 给乘客更多选择, 方便我们生活之外, 同时也给了城市交通更多的压力。对相关的道路运输监察部门来说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也就需要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整顿城市的交通状况。“网约车”的出现对城市交通来说, 又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五、关于解决“网约车”法律问题的对策分析

(1) 对取消订单的时间进行科学分析, 严格管控。对于“网约车”双方的自主性较大的问题, 双方可以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来进行选择是否继续使用网约车辆。针对目前诚信缺失, 责任意识淡薄的情况, 许多人为了自己方便, 随意取消。这就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法律, 各地根据道路情况等实际情况限制取消订单的时间, 明确取消订单的法律责任。 (2) 对车主进行一定的线下审查。目前, 对“网约车”车主的资格审查仅限于线上审查, 但是并没有审查实际运营人和车主是否是同一人, 相关网络平台可以根据情况在线下进行一定的审查、抽查等。例如:伪装成乘客进行审查。对车主与实际运营人不符的情况, 可以取消其运营资格。 (3) 进一步细化对网络平台的责任追究。目前对网络平台的责任追究机制尚不健全, 对网络平台在何种情况下追责以及赔偿数额进行进一步的细化, 明确网络平台的法律责任以及追责机制, 进一步增强网络平台的责任意识。 (4) 出台相应的法律, 保护乘客的人身安全。乘客的安全问题频发, 因为乘客的安全问题, 相关网络平台一度处于风口浪尖的位置之上, 一时间人心惶惶。主要问题大多集中在女性的安全问题。因为不仅乘客可以对司机的服务进行评价, 司机也可以对乘客进行评价, 司机在接单之前通过评价就可以知道乘客的性别, 这样就极大的增加了犯罪几率, 乘客的安全也就有了很大的风险。这就需要明确乘客如果受到人身伤害的责任承担, 相关法律需要进一步创设并且细化, 尽最大努力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明确网络平台和实施侵害的“网约车”运营者的责任, 通过法律对潜在的犯罪分子进行威慑, 同时通过法律监督网络平台履行相应的职责, 提高乘客对“网约车”的信任度。同时使乘客倘若受到人身侵害, 依然能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 缓解交通压力。私家车也进入运营行业, 造成的道路拥挤以及安全问题也就逐渐显现出来, 这就对相关部门提出了问题, 造成了挑战, 需要靠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自己的智慧去解决。例如:限号、控制私家车进入运营行业的数量。通过科学的评估, 测出城市能够容纳的车辆数量等等。 (6) 正确处理“网约车”和出租车的关系“网约车”和出租车还没有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由于不平衡的状态, 就会使双方的矛盾升级, 并且愈演愈烈, 这也是一些恶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 要改变这种状态, 就需要相关法律以及政府出台一些新政策, 通过国家干预来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市场无法调节的情况下, 由政府出面来缓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使两者相辅相成, 实现共赢。

六、总结

城市交通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生活水平的提高, 科学技术的进步, 使“网约车”这个新的运营方式出现, 其在方便人们生活,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给人们节省了时间、金钱的同时, 也出现了许多法律问题。因为科技的发展就是一把双刃剑, 总会有漏洞, 有的人就会利用法律的漏洞实施违法犯罪, 这时就需要抓紧通过法律去规制新事物。

国家也在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律及时的应对“网约车”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通过对“网约车”相关的法律的制定和完善, 使“网约车”适应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 使其更加规范、合法, 使“网约车”能够真正的造福大众。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网约车”现象营运而生。科技的发展必然会导致许多新鲜事物的产生, 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冲击传统的经营模式, “网约车”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 也产生了许多法律问题。本文重点研究“网约车”产生的法律问题。

关键词:网约车,法律问题,挑战

参考文献

[1] 王静.中国网约车的监管困境及解决[J].行政法学研究, 2016 (2) :23.

[2] 贺天宇, 戴志.我国网约车监管制度比较与完善[J].法制与社会, 2017 (2) :43.

[3] 周丽霞.规范国内打车软件市场的思考--基于美国对Uber商业模式监管实践经验借鉴[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5 (7) :45.

[4] 叶媛媛.海口发布网约车新政征求意见, “条件”相对宽松:开网约车不必有本地户口[N].海南日报, 2016 (11) :11.

[6] 薛志远.网约车数量管制问题研究[J].理论与改革, 2016 (6) :6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探究会计信息失真的因素和解决措施下一篇:分析继电保护不正确动作的主要步骤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