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生态之路的作文

2022-11-18

第一篇:有关生态之路的作文

有关成长的初中作文400字成长之路

文秘助手()之有关成长的初中作文400字:成长之路

春的萌动,夏的奋发,秋的成熟,冬的蛰伏,四季在不断的更替,我们在不断地成长,从呀呀学语到懵懂少年。

成长中有痛苦,这是不能避免的,海底的贝壳只有经过百年细沙的磨炼,才能有珍珠那夺目的美丽,翩翩起舞的蝴蝶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炼,才能破茧而出,美丽的彩虹只有经过风雨的洗礼,才能绽放刹时的美丽……痛苦过,才知道欢乐的不易,才会更加珍惜欢乐,痛苦并快乐着,这就是成长。

成长中有美好,从一个爱哭的小女孩变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漂亮了许多,是让人欢喜的,懂事了许多,也是值得骄傲的。父母的关心,老师的负责,和同学的友谊,有了这些,即使有困难我也会陶醉其中。

成长中也有辛酸,每天看见父母辛辛苦苦的赚钱供自己上学,岁月无情,夺走了妈妈美丽的容颜,馈赠给的是弯弯的背,疼痛的肩。看着妈妈头上一根根银丝,仿佛记载着无数的岁月,我的心头一痛,发誓要好好学习,改变岁月无情的轨迹。

成长之路,有痛苦,有快乐,有美好,也有辛酸……正是惟其如此,生活才丰富多彩,惟其如此,我们才不断成熟、长大,去尽情享受生命赠予,感恩生活的馈赠。

第二篇:走生态文明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信丰县少数民族村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信丰县民宗局赖战潮

信丰县是全省少数民族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设有4个畲族行政村,辖32个民族村民小组,近年来,畲族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用自己勤劳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到目前为止全县四个少数民族村启动建设新农村建设点23个,占总自然村数的71﹪,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30﹪。

在新农村建设中,少数民族村特别注重生态的利用、保护、修复和开发,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一、把握利用环节,注重挖掘现有资源

1、充分利用原有规划推进村庄整治。农村很多村庄原有建筑特点体现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民居独具风格。民族村的村庄整治没有一味地拆旧换新,主要是开展“三清”“三改”,亮化、美化房屋,拆除闲置空心房,重新调整宅基地。在建设新居,维修旧居时,做到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配套建设好水、电、路等生产生活设施,使新房旧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一些民族村庄整治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相融合,山、水、湖、坡、树、草浑然一体,保持了原有田园风貌。

2、充分利用生态环境打造休闲场所。在村庄整治建设中,规划、建设好休闲场所是一项重要内容,民族村充分利用农户门前屋后树木绿地,村庄周围闲置水塘、荒废土坡等原有自然环境进行规划整理,并增加辅助设施,建成环境优美、功能比较完善的休闲场所。如安西镇田垅畲族村,投入部分资金,浇捣4000多米公共便道和通户便道,砌花坛、种绿化树、建篮球场、跑步器等体育设备,搭建110平米的畲族风格戏台,与原有古榕树、果树、小溪等生态资源一起建成面积超过1500平米,文体功能齐全的畲族广场,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3、充分利用民俗文化塑造畲族风貌。少数民族畲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承,信丰县的少数民族畲族尽管在历史的演变中民俗文化逐渐变得模糊,但在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结合新农村建设把民俗文化作为塑造新风貌的重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一些畲族民俗文化被挖掘整理出来,并通过有效形式得到充分展示和利用。如在田垅村新建以“和谐畲族”为主题的文化墙、民俗文化馆、文化广场、畲族舞台,组织开展民俗节日活动。今年在安西田垅畲族村成功举办“三月三”乌饭节活动,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畲族独特的民风习俗在新农村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有效的利用。

4、充分利用山地、水面资源发展生态产业。近年来民族村充分利用山地、水面等资源大力开发果业、农业、畜牧业等生态农业,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全力推行规模种、养植(殖)业。太平、田垅畲族村种植脐橙5000多亩;月岭、球狮畲族村种植烟叶、辣椒1000亩,水面利用率达90%以上。大力推行“猪—沼—果”生态种养模式,果园开发形成“一个山头一口塘,一个果园一栏猪”的生态景象,走出了一条畲族群众产业致富的好路子。

二、把握保护环节,注重生态文化的传承

1、保护古树。古树是大自然赋于人类的宝贵遗产。沧桑的古树写下了权威、厚重和生动的民居文化,也见证了一个地方的人文传承,在新农村建设中民族村对幸存百年的沧桑古树特别爱护,如足于古树的保护、围绕古树来规划、设计和建设相关公益设施,以设防护栏,树立避雷针等,使古树成为畲族群众生活休闲的一部分。

2、保护古祠。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牌位,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历来受到畲族人重视。“立祠堂以祭祖敬宗,续族谱为效法儿孙”,畲族祠堂有其固有的民族文化色彩,保护古祠堂,不仅是保护古建筑,更是保护畲族文化。2008年以来,在县民宗局的支持协助下,少数民族村把整理古祠遗迹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修缮了太平、球狮等兰姓畲族祠堂。

3、保护民俗。从广东潮州上杭等地迁徙至信丰的畲族有6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迁徙与融合过程中,畲族文化逐渐被同化,畲民原有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民俗文化逐渐消失,畲族语言 、畲族习俗、民歌与服饰濒临失传。因此,畲族文化民俗的抢救保护工作重要而紧迫,信丰县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并取得一定成效。如,通过恢复畲族“三月三”乌饭节,使畲族舞蹈、山歌、服装和美食等一批民俗得到保护,县里还成立畲族艺术团,专门挖掘整理,宣传推介,表演畲族民俗文化。今年上半年艺术团带着自己编创的歌舞在全市民族地区巡回演出,受到畲民的广泛欢迎。

三、把握开发环节,注重生态措施的配套跟进

1、引进开发主体。畲族群众在抓好自身的产业致富的同时,充分发挥当地的农业资源和生态优势,把龙头企业的引进与服务作为产业富村的重点,大力引进不同的开发主体,使当地村民在服务企业中解决就业、增长财富,在跟进企业发展中找到路子、共同发展。如少数民族太平畲族村先后引进浙江诸暨和台州客商分别创办了年出栏10万头生猪的诸信实业有限公司。和开发面积近3000亩的台信柑橘专业合作社,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生猪和果业产业的开发。

2、坚持开发标准。坚持生态开发标准,果业开发要求在保护公益林的基础上坚持集中连片原则,整地挖壕充分考虑水土保持的要求,做到留足戴帽山、统一规划设计、连片综合开发、分户规模经营,山、水、园、林、路综合配套跟进。同时抓好精品示范园建设,着重抓好果园三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实施统一的绿色食品(脐橙)标准化种植管理技术。太平畲族村外商台信公司全园采用滴灌技术,是全县建园标准最高的果园。

3、确保开发成效。通过引进开发主体、坚持开发标准、落实配套措施,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迅速扩大了产业规模,全县四个少数民族村开发果园达5000余亩,生猪出栏规模达到16万头,同时蔬菜、甜玉米、烟叶等产业都有较大发展;二是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就业和增收;三是带动了当地群众的产业致富,很多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信息的畲族群众在公司的示范带动下,以“公司+农户”或“公司带农户”等形式,扶持帮助群众创业,使当地群众找到了一条持续发展的路子。如太平畲族村刘学辉,通过与温氏合作养猪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仅果业一项就解决了900余人的就业问题,这些人从脐橙整地、施肥、修剪、打药、采果和营销等专业服务中获得全年可支配性收入达6000多元。

四、把握修复环节,注重损毁资源的恢复

1、“四荒”开发性修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农村“四荒”(即荒山、荒滩、荒塘、荒坪)现象,有些地方前几年稀土开采造成土壤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资源遭受损毁。民族村非常重视这些被荒废和被损毁环境的修复,通过广泛宣传教育,提高村民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实施“一大四小”工程,鼓励村民大量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并积极争取上面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和资金等政策扶持。通过几年努力绝大部分生态损毁区得到修复和治理,部分区域重现了青山绿树、细水长流的绿色生态喜人景象。

2、基础设施的修复。少数民族村部分山塘、水坝、水渠年久失修,存在一定的隐患,特别是2006年6.8洪灾和今年的“7.3”洪灾使太平和球狮等少数民族村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遭受严重损毁。在新农村建设中,当地注重这些基础设施的修复和完善。据统计,近几年全县少数民族地区共投入资金30余万,修复、加固山塘、水坝、水渠等水利设施;投入资金400多万元,硬化村组公路16.5公里,民族村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

3、生态环境的修复。以“三清三改”为切入点开展村庄整治,开展“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推进“三改”(改水、改厕、改路),美化、亮化房屋,拆除闲置空心房,保护生态环境,彻底改变了少数民族村基础设施落后,村庄内外道路不通,公共卫生差,厕所乱搭乱建,饮水不卫生,村里蚊蝇遍地,村庄环境脏乱差的面貌。目前,民族村均建立了“三清三改”公约和理事会监督执行、定期检查评比的“三清”工作长效机制;建立了“理事会+保洁员”的保洁工作长效机制,解决了脏乱差的突出问题,美化优化了人居环境。

第三篇:生态城市—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公园绿地、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市急剧膨胀,人口大量集中,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人们原有的恬静、典雅、幽深的生活环境受到破坏。环境恶化、生态失衡,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突出因素。人类和环境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在环境质量日趋恶化的今天,人们必须主动地改善和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通过园林绿化向城市输入自然因素,构成完整的绿地系统和优美的景观。从而达到净化空气、防治污染、调节气候、改良土壤、改善生态,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条件,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目的。

在城市绿地中,公园绿地因其面积大、植物和景观内容丰富、位置重要,成为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很多城市过分追求绿化对城市的装饰作用,绿化布局追求大气派,大尺度空间和大色块,不分场合环境,一律不栽大树或少栽大树,只是运用低矮的小灌木(主要是色叶植物)、草坪、花卉构成大草坪和复杂的图案来营造景观。不仅景观单调,更谈不上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市区的公园特别是大型的公园及风景林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具有吐故纳新的作用,其功能对于城市犹如肺脏,因而是“城市的肺”,对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城市规划的高度出发,对公园绿地进行生态研究和生态规划设计,提高城市的生态化,是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何提高城市的生态化,进一步建设生态城市,人们逐渐认识到仅把眼光盯在扩大绿地的面积上还远远不够,必须依靠科技对城市中绿地在生态类型、斑块群落结构空间格局等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来提高城市的总体绿化面积和景观整体的生态效应。 从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园林、规划、生态等方面的专家对园林生态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如绿色三维量、生长绿当量、绿色廊道、生态墙、城市生态产业、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等理论。从而在城市生态化建设和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期。

一、城市生态化研究概况

通过近几年的研究来看,在国际上,城市生态的研究热点大致可概括为五个方面,即绿地景观单元的类型、空间配置及生态过程、城市化对绿地系统格局和过程的影响、绿地景观的多

重评价、城市生态规划和设计与景观社会经济的研究等。但首先是以城市生态研究和规划设计为核心,其次是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再次是城市景观的格局的有效配置、城乡过渡带的绿地系统规划等。其中,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理论以及方法的研究对满足城市规划、经济发展、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及水利、园林、环境保护等城市决策管理的需要,提供了理论的保障。

1.1 植物的生态机理研究

近年来专家们的研究,不仅在植物的降温、增湿、吸入CO2及有毒气体、释放O

2、抗污滞尘、杀毒和减低环境噪声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令人注目的成果。而且其他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新的发展如从植物个体和群体的生态功能、植物生态效应的生理机制等的发展到定量研究这种作用和绿地定额的关系等。

1.2 城市绿色廊道效应

通过绿色廊道沟通城市内外部之间的物质流动,恢复城市外部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使城市的动、植物群落间相适应。自然绿色廊道决定着城市的景观结构和人口的空间分布模式,而且在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景观生态设计师已开始将自然绿色廊道的结构设计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城市生态规划设计中。

1.3城市绿地布局结构对城市气候的影响

学者们通过利用绿地的生态学格局过程和尺度相结合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城市绿地的时空格局,把城市绿地生态学研究由定性向定量化大大推进了一步,如绿地的时空格局对物种、种群分布以及物质和营养的水平流动过程的影响,这些方法也部分应用于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的分析上,如城市绿地广场和天空可视因子对城市温度格局的影响。

二、生态城市的科学规划

城市的发展建设是以城市规划为总纲,科学地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提高等,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2.1经济发展指标主要是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三个重点,建立起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各产业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加快能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的科学合理的利用等。

2.2社会发展指标要突出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主要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线系统完好率、消防、抗灾、交通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援系统、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

2.3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置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同时应优先考虑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原生态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三、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的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居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3.1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园林、建筑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一方面,景观设计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二是要做好河、湖等水体两岸林带的景观设计,三是要做好市内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代理念及现代生活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共享性。

3.2城市的产业设计主要是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努力推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现认证、环境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创建绿色企业等。

3.3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的设计一要合理布局,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和发展模式,二是节能低耗无污染,选用环保的建筑材料,避免造成光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三是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四是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水体的坡岸绿化等,可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的绿化覆盖率。 城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是从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全方面进行的综合研究,是以人为本制定的战略性的能指导和控制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蓝图和计划。

四、结语

二十一世纪是人们称为以生态学为时代背景的世纪,在当前全国很多省市争创生态省、市的浪潮激荡下,我们园林工作者责无旁贷,需要尽快实现思想转变,提高意识,更新观念,深化理论,通过实施生态化建设目标,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协调监控、推进市场、公众参与、营造风尚、区域合作等有力措施,必会将生态建设稳步有序推进,将我们的城市建设成为一个清洁,优美,安静的美好家园,真正实现自然、社会和人居环境和谐有机的结合。

作者简介:

王刚勇/1967年/安徽省淮南市园林管理处/淮南市城市园林

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园林工程师

二OO四年七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成功之路”

——贺国强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侧记 本报特派记者 刘维生 桂榕 傅云 魏星

早春的北京,春寒料峭。人民大会堂江西厅内鲜花吐蕊、棕竹翠绿,春意盎然。

3月7日,对江西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来说,是一个热切期盼的日子,也是一个激昂振奋的日子。

下午2时55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和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在省委书记苏荣、省长吴新雄等陪同下走进江西厅,与江西代表们一起审议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深情的关怀,郑重的嘱托,温暖的话语,让代表们深受感动、备受鼓舞。江西厅内真情涌动,洋溢着喜悦与温馨,热烈的掌声一次次响起。

“我对江西发展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也要向大家表示祝贺”

“大家都知道,贺国强同志一直心系江西老区人民,高度关注江西发展,曾经多次到江西考察指导工作。今天,又亲临我团看望全体代表,并与大家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江西人民的亲切关怀和对江西工作的高度关心,是对全省人民的巨大鼓舞、巨大鞭策。”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江西代表团 1 团长苏荣主持代表团审议,他的开场白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话音未落,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今天下午很高兴来到江西代表团与大家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已经到过江西两次,今天见到大家,感到十分亲切。” 这是贺国强第一次与江西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他饱含深情的问候,让代表们倍感温暖。

代表们不会忘记,长期以来,贺国强对江西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抗灾救灾等各方面,都给予了直接指导和关心支持,并极大地激发了江西人民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坚定信心,形成了强大动力。

代表们铭记在心,2008年1月30日至2月1日,在我省抗击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最为关键的时刻,贺国强书记受胡锦涛总书记的委托,带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巨大关怀,亲临我省灾区一线,指挥部署抗冰救灾工作。正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创造了6个月的电力抢修工程任务22天完成的奇迹,夺取了抗击冰雪灾害的全面胜利。

代表们记忆犹新,去年11月8日至11日,贺国强再次带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江西老区人民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来到江西考察指导工作,下鄱阳湖、到景德镇、深入南昌,对江西工作给予面对面的指导。

2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江西如何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胜利、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贺国强十分关心。

“过去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西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江西同全国一样,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回升向好、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年初预期,多项指标在全国位次前移。”说起江西的发展成就,吴新雄代表如数家珍,“江西生产总值增长13.1%,增幅在全国列第10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9%,增幅在全国列第10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1%,增幅在全国列第6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增幅在全国列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3%,增幅在全国列第5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2亿美元,增长11.7%,在全国列第3位……”

“刚才新雄省长列举了一连串的数字,表明江西一是经济总量做大了,二是发展速度加快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江西作为一个中部省份,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了40多亿美元,十分不容易。”贺国强插话说。

贺国强对江西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过去一年,是江西经受严峻考验、取得新的成绩的一年。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顽强拼搏,真抓实干,全省各项事业都取得可喜成绩。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人民生

3 活进一步改善,生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党的建设扎实推进,全省上下呈现出干事创业、风正劲足的良好局面。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也极其珍贵,我对江西发展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也要向大家表示祝贺。”

鼓励的话语,殷殷的嘱托,令代表们深受鼓舞,会场掌声四起。

“切实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保护好、建设好、发展好”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令4400万江西人民欢欣鼓舞。如何实施好这一国家战略,成为今年“两会”江西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也是贺国强书记十分关心的问题。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全省林业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来自林业战线的代表刘礼祖说,新世纪以来,江西林业做了两件有意义的事情,一是在全国率先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林农说,现在存钱不如种树,山上就是“绿色银行”。二是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掀起了全社会造林绿化的新高潮,开创了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新局面。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如今已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先导工程、品牌工程。

贺国强听后点头表示赞许,他说:“江西是林业制度改革的试点省,为全国提供了经验,探索了路子。江西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二,今年森林覆盖率要达到63%,了不起啊。”

4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刘和平代表说,萍乡是江西的老工矿城市,也是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面对资源枯竭、结构单

一、发展方式粗放带来的严峻挑战,萍乡市将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他建议,中央能否考虑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4年财政补贴适当延长。

“4年财政补贴是针对你们一个城市,还是对所有转型城市的政策。”贺国强关切地询问。

“是对所有转型城市。”刘和平代表回答。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贺国强说。

张勇代表在发言中说,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证明,谁重视城市、重视城镇化,谁就可能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先人一步,为加快发展赢得新的机遇。

……

听了代表的发言,贺国强充满深情地说:“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是江西良好生态环境的优势区域,也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去年我到江西考察,也到了鄱阳湖,对此深有感触。”

“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中央从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贺国强语重心长地说,江西广大干部群众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

5 和部署,切实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保护好、建设好、发展好,充分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龙头带动作用,切实促进江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贺国强接着说,如何实现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江西省委、省政府的认识是清醒的、思路是正确的。你们提出的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的思路,以及“三个不搞”的工作原则,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希望坚定不移地抓好落实,真正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成功之路。

时间在一分一秒中过去,会场气氛越来越热烈。

“各级领导干部要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江西代表有关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改善民生方面的发言和提出的意见、建议,贺国强格外关注。

潘逸阳代表在发言时建议说,“廉租房建设应构建以廉租房实物配租为主,以经济租赁房、新市民公寓及棚户区改造等为补充的住房保障模式。同时,应逐步向新生代农民工、待业大学毕业生、新录用公务员等‘夹心层’群体倾斜,以实现对无房群众住房保障全覆盖的目标。应规定对保障性住房与商业住宅‘插花’建设实行强制性规划,即商业住宅区达到一定面积的,必须配套‘插花’建设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与廉租店铺,以防止城市‘塌陷’,出现贫民窟等问题……”

6 “保障性住房建在城市繁华地带,建设成本会不会很高,如何解决?”贺国强问道。

“我们财力虽然有限,但对实施民生工程不打折扣。同时,将通过推动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设立产业基金等形式,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直接融资,从而解决资金问题。”潘逸阳代表回答说。

胡幼桃代表紧接着发言说,在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中,我们既充分考虑广大老百姓的基本需求和愿望,统筹兼顾各个群体的利益,体现社会公平;又坚持站在最困难群众的立场上,优先解决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突出“雪中送炭”。从2007年投入50亿元起步至2010年连续四年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省级财政共投入资金600多亿元,实现了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教育资助政策全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政策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全覆盖。

“你们在财政收入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能做到这些,确实不容易啊。”贺国强对我省财政加大民生投入表示充分肯定。

围绕民生,代表们有很多话要说。虞国庆代表在发言时介绍说,去年,我省教育投入占到了GDP的3.58%。下一步,将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提高办学和人才培养水平。同时,希望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

……

一言一语总关情。从民生到民愿,贺国强无不牵挂,他语重心长

7 地说,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密切联系群众的表率,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

“每次到井冈山,都是对我思想的深刻洗礼”

“我是来自基层的代表。”担心轮不上发言,前面的代表话音刚落,万凯代表就赶紧“抢”过话筒争取发言机会。

万凯代表围绕如何加强政府部门自身建设发言说,政府做出的决策是否科学、民主,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是否符合实际、经得起检验,群众最有发言权、评判权,要把政府的工作评判权真正交给群众,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在认真听取代表发言后,贺国强就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作了重要指示,他饱含深情地说:“我曾经多次到过井冈山,每次到井冈山,都是对我思想的深刻洗礼。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的诞生地,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不但培育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火,而且成为中国革命富有民族特色的精神之源。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形成的全部优良传统及革命精神,无不与井冈山精神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提出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

8 我批评之风。”贺国强指出,这“四个大兴”与井冈山精神一脉相承,是井冈山精神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把弘扬“井冈山精神”与落实“四个大兴”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保证。

贺国强说:“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特别是坚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书记、省长以及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率先垂范。在开展作风建设以及抓紧解决当前在反腐倡廉重大问题方面,江西有许多经验在全国推广,这要感谢江西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包括我们人大代表在内,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希望各位代表在开会期间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亲切话发展,坦诚议大计。贺国强殷切寄语:“在历届省委、省政府工作的基础上,当前,江西的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着重要的历史机遇。希望江西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去年春节考察江西时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抓住和用好宝贵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贺国强情真意切的话音刚落,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再次响起。这掌声,是喜悦,是憧憬,更是对江西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勇气!

苏荣最后用洪亮的声音道出了4400万江西人民的共同心

9 声: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带领全省人民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强大引擎,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决不辜负党中央对江西的重托,决不辜负贺国强对江西的期望!

下午5时50分,全团审议结束,贺国强与代表们一一握手话别。热烈的掌声中,充满对来日相聚的期盼。

第五篇:走生态文明美丽发展之路

编辑:admin 时间:2013-2-4 21:47:00

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是全国原生态保存完好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将“生态立市”确立为五大战略之首,作出了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的战略部署,提出坚持不懈地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和又好又快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的战略构想。

呼伦贝尔市建设生态文明取得的成就

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的特点。一是生态环境良好,生态质量较高。呼伦贝尔市素有“北国碧玉”和“绿色净土”之称。呼伦贝尔草原总面积 8.4万平方公里,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大兴安岭森林作为我国北方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呼伦贝尔面积13万平方公里;河流、湿地星罗棋布,嫩江、额尔古纳两大水系,有大小河流3000多条,湖泊500多座;生物多样性丰富,生长着3000多种植物和400多种兽类和禽类。其完整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东北亚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乃至国家的重要的自然生态屏障,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二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导致生态环境脆弱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运动为呼伦贝尔草地脆弱性奠定了特殊的地貌格局和脆弱的地表物质基础;自然条件的严酷性、气候的波动性、使这一地区成为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带;虽然植被覆盖率高,净化条件好,但大部分草原地区降雨量小,且干旱多大风,腐殖土层薄,沙源丰富,植物再生能力低。随着近代以来对这里的开发,加剧了草原深林脆弱化的进程。因此国家把呼伦贝尔草原沙地治理区和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列为限制开发区域。从而也就决定了呼伦贝尔发展的要求比其他地区更高。

呼伦贝尔市建设生态文明的成就。一是坚持四退四进,全面实施生态建设工程。“退”,就是恢复自然生态,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一是退耕。二是退牧。三是退“伐”。四是退“小”。“进”就是发挥生态优势,发展新型特色产业,把更多的劳动力从原始粗放的种养业中解放出来,从对森林、草原、耕地的过度索取中解放出来。一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二是推进新型农牧林区建设。三是推进新型服务业。四是推进新型边境区域合作。入驻的一些大企业在利用俄蒙资源上取得新进展。

二是加强生态保护,构筑北疆绿色生态屏障。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管护、“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和保护、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多项工程。积极开展沙漠治理,据全国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通过大规模综合整治,呼伦贝尔沙化土地总面积比2004年缩减了36.4万亩;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比2004年缩减了 8.9万亩。有监测记录以来,呼伦贝尔沙地沙化土地面积首次出现缩减。

三是全力开展生态市创建设。为进一步发挥生态与资源优势,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在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基础上,2006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生态市创建工作,编制了《生态市建设规划》,计划到2015年,实现国家级生态市的建设目标。2011年针对生态建设的实际,呼伦贝尔市提出以森林草原为基础,以市区绿化为核心,以道路林网为脉络,以森林产业发展为重点的创建森林城市的战略布局。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关于加强草原保护建设的决定》等多项政策措施。

呼伦贝尔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难点

长期积淀的环境问题和新的环境问题并存的双重压力。纵观呼伦贝尔的发展历程,曾一度把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和资源供给作为发展的优先选择,逐步形成了以森林采伐、煤炭采掘、土地屯垦、逐水草养牧为主的资源依赖型经济。这种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索取过大,草场承载量过大,导致草原退化;大兴安岭森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严重破坏。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呼伦贝尔生态资源相当丰富,但却处于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起步阶段,发展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虽然近年来呼伦贝尔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以煤炭、电力为主的资源型、能源型的产业结构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对资

源的依赖偏重,“原字号”产品和初级产品比重大,资源约束加剧,环境压力加大。

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和加快发展的态势并存的双重挑战。由于呼伦贝尔具有巨大的生态屏障作用,国家把呼伦贝尔草原沙地治理区和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列为限制开发区域,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生态保护责任重大。

而呼伦贝尔市仍处于欠发达地区,发展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虽然呼伦贝尔市经济多年保持较快增长,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总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但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在内蒙古自治区处于中低水平。因此,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有更大期盼,对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有殷切期盼。为适应人民的新期待,“十二五”期间,呼伦贝尔市提出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达到 2130亿元的目标,经济总量将有较大增长,能源、资源消耗还要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足的基本情况将不会改变。因此,经济社会发展与总量控制的矛盾仍然突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投入严重不足和科技支撑薄弱并存的双重困扰。呼伦贝尔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所在,改善其生态环境质量,无疑是一项巨大的经济社会工程,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一个地区生态环境投入的多少,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承受力、资源环境约束力等因素。呼伦贝尔既是生态脆弱地区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承受力弱,没有外来资金,特别是国家资金的注入,难以开展大规模的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虽然国家实施了天保工程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除去国家层面的补偿制度,当地政府又根据实际建立了一些奖励补偿制度。但保障水平偏低也是不争的事实,基本上是温饱型的保障。以治沙为例,随着治沙造林成本逐年提高,现在每亩治理成本已经达350元以上,而上级下达资金仅每亩100元,上级拨款不足,自有资金有限,导致治沙步伐缓慢。资金不足又导致科技支撑能力薄弱、作用发挥不够。缺乏必要的科技投入,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以致生态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也成为严重制约生态建设的一个现实问题。

呼伦贝尔市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

尽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随着国家把呼伦贝尔草原沙地治理区和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列为限制开发区域,当地政府职能、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表现在:一是当地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生产受到诸多限制,为生态保护与建设,当地政府和群众在发展经济方面做出了极大的牺牲,需要为他们的牺牲建立起稳定的保障机制。二是当地政府承担的生态保护与建设任务更加繁重,地方财政新增支出压力明显增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三是各级政府既要抓生态保护,又要在确保机构正常运转、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实现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任务非常艰巨。要妥善解决好这些困难和问题,在呼伦贝尔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自身努力的同时,必须依靠上级的大力支持,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尽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尽快解决草原森林保护建设国家重点工程投入不足、补贴标准低、覆盖面小、内容较单一等问题。通过建立持久、稳定的长效机制,对呼伦贝尔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因生态保护丧失发展机会或增加的发展成本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有效解决这里面临的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更好地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美丽与保护发展同行。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近年来呼伦贝尔一直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是大力推进发展模式的绿色化。良好的生态、丰富的资源,优美的环境是呼伦贝尔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是最重要的发展资本。要把生态保护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继续实施休牧、禁牧、轮牧等保护性措施,恢复生态环境。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做大做强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要把节能减排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通过减排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方式,努力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探索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发展路子。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包括碳汇交易、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以生态和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为主导的经济形态。

二是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的规模化。继续按照“点状布局、集约设置、深度转化、循环利用”的发展原则,加大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力度,工业进一步向园区集中,加快大园区建设;以严格的环境准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突出抓好一批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培育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与电子信息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是努力提高产业结构的科学化水平。加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注重发展生态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和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旅游休闲、家政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从而形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信息业―生态服务业“四位一体”的生态产业和经济结构。

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一是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鉴于呼伦贝尔是欠发达地区,生态建设中所需投资巨大和投资能力有限的矛盾还将继续存在,因此,必须确定国家投入为主、地方配套投资为辅的机制,争取国家较大的资金投入以获得显著的建设效益。

二是建立有效的投入激励机制。调动生态建设各参与主体及受益主体的积极性。进一步明确“谁建设、谁收益”的原则,出台明晰的产权制度和配套政策,鼓励和吸引国内外的投资者投资于生态建设或与之相关的产业。

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和支撑,高起点地实施生态建设。加强对呼伦贝尔生态环境演变趋势和区域生态建设的研究,加强对退化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和恢复改良途径的研究,积极开展碳汇核算和碳汇交易研究,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生态建设质量和效益。

作者:陆玉敏

来源:《学习时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员工心态与企业发展下一篇:员工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