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名著有感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读教育名著有感范文

读教育名著有感

读教育名著有感—《爱的教育》

李爽

说起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本书那就是—《爱的教育》. 泰戈尔曾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爱的教育》这本书读完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感到肃然起敬。再想想现在的孩子,他们

和马可尔差不多的年龄,可是却显得样无知,那样渺小,只要发生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就会把火往妈妈身上撒,真是太不应该了……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的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现在如果我们加以体会,就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有的想更悲观,则会自杀,表示他的抗议,这多可悲呀!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去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你就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你、爱你、帮助你、让你感到这是多幸福呀!

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 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第二篇:读教育名著有感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受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导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场现成方案。那么又如何让自己的语言能够直接诉诸学生的心灵呢?或者说又是怎样的课堂才算是诉诸学生心灵的好课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这两句话用两个鲜明对比的结果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发展的重大影响。人人都需要被尊重,被赏识和被鼓励。所以学生听到老师一句贬低斥责甚至不信任的话,心理就会逆反,和这位老师疏远,甚至迁怒于他所教的学科。反之,老师一句赞美、激励的话会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让他产生“向师性”,因为喜欢这位老师,这样,学生就会喜欢老师,愿意学他所教的科目。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这截然不同的结果提醒我们为人师者,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一定要慎之又慎。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教育理念,热爱孩子,关心尊重孩子,相信一切孩子在教育中能够向好的方向转变。他不否认有不好的学生,但也不肯定有不好的老师。对流行相当长的说法“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的说法,持否定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谁否定教学难教的学生确实存在吗?我相信,每一个人具有基本良知,每一个尊重基本事实的人,都会承认事实。事实上,难教的学生不仅存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最棘手的问题之一。面对当时苏联教育界有些人追求及格率而主张把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排除在外的情况,苏霍姆林斯基几乎是愤怒地表明了自己的教育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无视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复杂处境,更不能把教育失败的例子一味地打在教师身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确实也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他们来自各自不同的家庭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需要在教育工作中有创造性的工作方法,使他们逐渐地向好的方面转化。

苏霍姆林斯基向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的火花。学校必须把培养儿童紧张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当作教育的重要任务。增强孩子的智力劳动,激发他们对智力劳动的爱,使学生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

苏霍姆里斯基说过,要宽容地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仁爱和关爱,身为人师的老师,如果认定一个学生已无可救药,那么就会变得一步步走向更糟糕地步,因为同学看不起,老师看不上的学生是容易自暴自弃。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深深感到,宽容是一缕阳光,她照亮了学生的心,宽容是一丝春雨,她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宽容是一粒爱的种子,她会在学生的 1

心中萌芽。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请你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吧!

老师的师德首先表现在“碰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来自他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对教育的事业心。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2

第三篇:读教育名著有感

读教育名著有感有人说,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是的,圣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虽然贵重,但只要我们读好书,就会得到比黄金更贵重的东西——文化知识。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给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我们

的一切只能代表过去,未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张白纸,如何书写,还得看我们自己。一个女职员早上去上班,却毫无道理地被老板炒了鱿鱼。中午,她坐在单位喷泉旁边的一条长椅上黯然神伤,觉得生活失去了颜色,变得暗淡无光。这时,她发现不远处一个小男孩站在她的身后咯咯地笑,就好奇地问小男孩:“你笑什么呢?”“这条长椅的椅背是早晨刚刚漆过的,我想看看你站起来时背后是什么样子。”小男孩说话时一脸得意的神情。女职员一怔,猛地想到:昔日那些刻薄的同事现在不正像这小家伙一样躲在我的身后想窥探我的失败和落魄吗?我绝不能让他们看笑话,绝不能丢掉我的志气和尊严!女职员想了想,指着前面对那个小男孩说:“你看那里,那里有很多人在放风筝呢。”等小男孩发觉到自己受骗而恼怒地转过脸时,女职员已经把外套脱了拿在手里,她身上穿的鹅黄毛线衣让她看起来青春漂亮。小男孩甩甩手,嘟着嘴,失望地走了。从以上节选中,我感悟到:过去的生活,不管如何辉煌或暗淡,都随着时光如流水般远去。但生活中总是有一些人整日哀叹过去的痛苦或者满足于曾经的辉煌,似乎生活对他们来说,永远都是过去式。羁绊于过去之中,是很难洒脱地走向美好的明天的,不应让昨天的伤感,腐蚀今天的情绪,羁绊今天的步伐。感悟三: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另外我还阅读了魏书生等人的教育著作,感受颇多。“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赞誉。它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而我们怎样做才无愧于这些称呼和赞扬呢?热爱学生。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魏书生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要要教书就要先育人”,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曾经有一位学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无暇照顾他,他便自我放纵,学习不认真,作业不做,和同学打架。当了解到这情况后,我立即向他伸出关爱之手,找机会与他谈心,时常抚摸着他的小脑袋问寒问暖,鼓励他学习。慢慢的,他对学习不再马马虎虎了,一天天进步起来。我想,这就是师爱的力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公正无私的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我们要以前辈为楷模,并向身边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建立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面对着不成熟的青年学生,面对着正处于动态发展中的他们,我们要注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我们要以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谈吐来征服学生的心;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所读的这些教育专著里,专家们都建议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目光去看,用赏识的语言去说,不论什么孩子,他们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不断走上成功之路。曾有一位大学生回忆他的老师时说,他的启蒙老师从来不批评打击任何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碰到每个同学成绩不好时,总是说自己没有教好,请同学原谅。看到这些,我感到非常惭愧和不安,试问,在今天我们老师又有几个能做到这些呢?我只是粗略地把着几本书看了一遍,我越往下读,越感到坐立不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真需要彻底的改变了。读教育名著,让我感觉收获了很多,他让我意识到教师应该充盈着一颗爱心,把爱心的阳光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思想与思想撞击的火花,架起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一起拉响生命的琴弦。担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书上我们能知道更多故事,更多知识。我们要多读好书,用知识来塑造你自己,不断进步!读一本好书,有如交一个益友。书是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我们的人生道路,让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所以我以后还要读书,读好书,同时倡导并支持我的学生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以带动教

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

第四篇:读教育名著有感

读书能引领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发展。经过读书和自身的不断学习,不断的面对变化,不断地进修,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读书,教育力量的关键来源,读书的过程,是在寻找自己的同时也塑造着自己。读书能维持自身较高的文化素养,较浓的书卷气息、学习与时俱进,工作上不懈探索。做一个富有思想的教育者,就意味着心灵的自由,就意味着独立思考,就意味着不迷信权威,就意味着让思想的火炬熊熊燃烧。

以前,也看过不少书,但有时看过了,有的只有一道淡淡的印象留在心底,更多的是书过无痕。但是在一次查阅资料时,翻看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寒假我又抽时间再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使我有很深的感悟。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我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现谈谈自己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1、开发生活化的教育环境

在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陶行知说:“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小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我们可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不断地变换学习场所,引导孩子生动、活泼、主动地活动,以促进孩子的发展。我们可以将孩子带出空间有限的教室,走进空间无限的课堂,我想这一定会是深受孩子喜爱的一种形式。

2、寻找生活化的教育内容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幼儿的实际需要,适合幼儿实际发展的,是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否定一切资源。学校附近社区内有不同行业的人,

我们应从充分发挥他们的职业特点和特长,为孩子服务,这样做,可以让孩子了解了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

3、生活是活的教育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孩子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趣,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陶行知在《拆表的故事》里对那位拆表孩子的母亲说的那段话,告诉了我们一种活的教育方法,即走出去把“修表铺”当课堂,“修表匠”当老师,“修理”当演示,孩子看“当”观察。社会是个大课堂,它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演示着它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博大精深的,对我们小学教育有着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但生活是活的,人是活的,我们要活学活用,不能死搬理论,这样才能造就具有活本领的新一代接班人。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第五篇:读外国教育名著有感

读洛克《教育漫话》有感

在英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教育思想家是洛克,他的教育思想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起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他的绅士教育思想至今影响着英国甚至世界的教育观念及教育实践。

《教育漫话》由几封信整理而成,全书的主题是论述“绅士教育”,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体育,他主张锻炼人健康的身体以培养健康的精神;第二部分论述德育,主张理智克制欲望,培养良好的德行;第三部分论述智育,主张通才教育,同时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培养智力,反对死记硬背。洛克认为,绅士要既有贵族的风度,能活跃于上流社会和政治舞台,又要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洛克的教育思想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意识映射。

我国教育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洛克的影响。近代梁启超有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教育,不但是精神方面的塑造,更在于身体上的改善。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的本钱,我们在提高自我知识素养的时候更要以强健的身体为支撑。自小学至大学,我国教育部门始终把体育视为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可或缺的体育课程更是体现了这一宗旨。近几年来我国在体育方面取得的一系列巨大成就不得不说明了我国在教育方面的进步。

在德育方面,洛克认为在各种品行中德行占第一位,极度强调人的德行。在道德教育方面,他主张说理并通过实践养成习惯,保持下

去。她和其他名家教育思想如我国的孔子一样,都重视“德”,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与其思想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其德育思想与以前的学校只重视知识的灌输思想相比的确是一大进步,这同时也是教育史上思想的一大历史性进步。

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提出的教学科目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实际即为“通才教育”,我认为其思想有一定合理之处,首先,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使人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只有掌握全面的知识才更有利于人的价值的实现。其次,它也符合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需要。例如各大高校一些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就是为了培养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自二十世纪以来,各个学科及高度分离有高度联系,综合化占主导趋势,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我们只有不断扩大知识面,了解各种学科的理论、方法,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在另一方面,也有其不可取之处。人的能力是多样的,表现在不同的领域。其能力受多种复杂的因素制约,通才教育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我们不可能在绝对的意义上实现它。而且,现代科学的发展也更需要一些更加专业化的人才。因此,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对待其通才教育思想。

不管如何,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在现在、在将来都会是人类的智慧结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连达沃斯会馆范文下一篇:读马克思传有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