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小学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课的教学策略

2022-09-27

小学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课教学有它根植的土壤,离开土壤的纯技术教学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缺乏生命力的,它在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的智慧和个性。 如何带领孩子走出“操作”的泥潭,让技术焕发活力,让学生不仅能掌握技术的操作步骤,更知道技术背后的概念、原理,技术获得的方法及用途,是我们面临的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1创设生活情境,还原问题始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该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 情境之于技术,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技术也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其生命活性,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消化。 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在课堂小社会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去理解技术,操作技术,消化技术,运用技术。

1.1激发兴趣,需求为本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会积极开动脑筋。 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游戏和动画片常常为他们的最爱,基于此,教师可以深入学生中间,寻找游戏或是动画片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契合点,通过设置“陷阱”,预设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或经验无法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直面 “困惑”,一种寻求处理问题的迫切“需求”随之而来。

1.2观察比较,“方法优化”

方法与方法之间,没有优劣之分,但有复杂和简便之别。 运用恰当的技术,可以简化一些繁琐的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片断例举:《初识画图》

出示任务:把纸张大小设置为800×600像素

师:老师想和你们比赛,看谁把纸张大小调整得又对又快。

生操作,一般做法是拖动画图区右下角的控制点,直到状态栏里的数据是800×600。

师通过“图像”菜单中的“属性”命令操作,提前做好 后等待。

生:老师用的什么方法呀? 我们也想学!

喜欢挑战,不服输是学生的天性。 在对比操作中,学生发现老师的操作更简便, 原来使用恰当的技术能够优化操作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给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 这就无形之中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渴望!

2组织交流讨论,注重方法迁移

没有思考的实践是盲目的。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实践之前教师可组织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其对问题解决的思路要有所规划,以指导下一步的操作实践。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强调让学生从分析问题入手, 掌握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上,要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入手,密切关注学生思维的起点,注重方法的迁移,让学生更好地将问题恰当地切入和转化。

这里强调两个“不同文件”之间的“复制粘贴”,其知识技能延续了前一课,只是在其中“打开另一幅画再粘贴”这一点上有些小小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说不能算是难点,因此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知识迁移让学生来尝试操作。 在这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的2个问题,第一小题是指向的“不同文件”,第二小题是把学生的眼光聚焦到“复制粘贴”上来,为学生的操作指明了方向,避免了学生操作的盲目性。

3鼓励自主探究,寻求合理帮助

科学教育指出:让学生应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在水中学会游泳”,如果学生不自己进行探索,就很难发现问题解决的要素和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能力就是通过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的一种能力, 它是一种探索活动”,因此,课堂上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已有的经验富有个性地进行探索实践。

当然,学生按照规划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 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地寻求帮助, 并且鼓励以同伴互助的形式展开活动。 在此过程中,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困难是基础, 倾听和反思自己的不足是关键, 意义建构和思维提升是目的。 如,可以引导孩子这么问:“我的困难是……? ”“我做到……(哪一步)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或者给同伴示范自己的操作过程“我尝试用……(什么操作)去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没有成功,能否帮我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等等;可以引导孩子这么听:听操作初的整体思考、听操作断层处的具体步骤、听操作后的改进与思考, 从而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再次操作巩固新知,实现意义建构。

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要在思路点拨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完成目标,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4发现新生问题,促进活性循环

传统说明书式的教学方法,变为学生在“用”中自觉地掌握相应的工具软件,此时,学生关注的已不再是信息技术本身,而是信息技术应用。

与此同时,学习是从“有问题”到“没问题”再到“有问题”的未知过程,学习的最终结果不是用所授知识消灭问题,而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引发新的生活问题, 此时教师的作用则是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把这类生活问题再一次地转化为信息技术问题,让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继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一位同学就向我询问, 他下载了一首 《让我们荡起双桨》,现在找不到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以后怎么做才能预防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从这一问题入手,教师便可以将其灵活转化为《文件大管家》的课前导入;再如,在《设置动画效果》一课结束时,教师出示了一段使用PPT软件制作的微视频,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引导其在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发现,把课堂拓展延伸到了课后。

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学科,技术是载体,但并不是全部。 技术中蕴含着人类丰富的、充满魅力的智慧结晶,操作中包含着各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步骤, 在实践操作课型实施过程中,只有走出“操作”的泥潭,技术的内涵才会被真正激活, 学生的信息素养才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摘要:当前的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课型中,过于关注技术的操练而忽视技术背后的概念、原理、技术获得的方法及用途的课堂教学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带领孩子走出“操作”的泥潭,让技术焕发活力,是我们面临的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从“追根溯源:为什么操作?”、“长程规划:如何实施操作?”、“探索实践:怎么操作?”、“学以致用:如何落实操作的应用?”等四个角度进行思考,提出四个可行的策略,谈谈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实践操作,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PE管在管道燃气工程中的应用探微下一篇:高强度钢板冲压冷成形后扭曲回弹特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