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论文

2022-04-15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人文学科。中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文质兼美、充满热情与活力的人文性教育学科,比其他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高尔基曾说:“文学即人学”。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昭示了语文教育对人文精神的呼唤。本文主要就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作了简要探讨。

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论文 篇1:

关于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探索

摘要:初中的语文教育中,可以选择的人文教育因素和素材有许多,只有真正的将其进行挖掘,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当中的真正意义。下文就现阶段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存在问题和现状分析作为切入,就提高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人文教育整体水平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策略和方法。希望能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抛砖引玉。

关键字:人文教育 初中 语文 探索

【分类号】G633.3

语文这门学科与其他的学科有所差别,蕴含着许多的人文因素,甚至有许多有关于人文教育的思考在其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其他学科也有所差别,需要更加人性化地开展教学,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以确保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真正将人文教育落实其中。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人”,语文教师每天面对的群体是活生生的学生,因此每个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认知程度也是有所差距的,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的存在,真正的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从现实出发发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体现出学生个性以及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作用。故而,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分析

(一)内容设置与现实背离,缺乏人文思想的融入

我国初中语文教育当中大部分教师现阶段在人文教育的体现上还不够明显。首先,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课本教材的安排与教学内容的设置缺乏人文思想的融入。尤其是最近几年,新课程改革在我国不断的深入和推进,可是真正意义上的符合人文教育理念的课程内容却少之又少。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学生学习好坏的评价都是以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进行评判,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人文主义情怀的忽视。我国初中语文教学课本当中内容的设置大多数都是符合中考要求的,诸如语言、文法、修辞、甚至课文、文言文等,完全都是按照中考大纲安排的,缺乏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学生被这些略显枯燥的教学内容所掌控,框在这样的教学框架中缺乏对生活的思考,进而导致远离生活、缺乏了实践,学生也就无法真正的掌握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二)教育理念的偏差,忽视了人文精神和思想的融入

虽然新课程改革在我国不断的深入和推进,但是实际上教育理念的落后还是严重的影响和阻碍了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当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理念方面还是有所偏差的,统一、刻板以及充满功利性的应试教育背景之下,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必然会忽略情感、兴趣以及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忽略了语文情感教育的态度问题,必然也就削弱了它的人文属性和人文精神。导致语文学科丧失了人文教育的意义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完全沦为一科应试制度下的枯燥学科。

(三)教学评价的方法单一,缺乏人文精神的体现

传统意义上对于学生学习的考核,都是以考试为基础的。考试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仅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标准,甚至成为未来发展道路上重要的敲门砖。单一的评价标准影响了学生多维度的思考,同时对于学生个性的展现和个性化的发展都有所抑制。究其本质而言,现阶段的教学评价仅仅是一种“中考”束缚之下的教学考评行为。

二、提高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整体水平的策略和方法

(一)调整课程的安排,优化教学内容,体现人文思想

要想更好提升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整体水平,就必须要重新进行课程的安排和调整。对教学内容和教材不断的优化,挖掘教学内容当中可以体现出人文思想的内容,更好的实现对于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完善。实际上我国的初中语文课本当中,还是有许多人文素材可以挖掘的。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古文,教师讲授的时候除了要对重点字词、一词多义等等进行重点讲解,也应该对文章的内容与思想进行讲述,通过对课文的认识,明确用于直言的人精神的可贵。同时也说明肯于接受别人建议的人深得人心,并且还可以将这一现状深入到现实生活当中,用其来映射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现象的阐释。

(二)更新教育理念,体现人文精神

教育理念的更新换代,对于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要想改变当前我国初中语文的教学现状,植入和创新教育理念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非常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相当高的道德素养,这样才可以具备良好的情感态度,对于学生的教育也才可以有的放矢。教师要在开展教学的时候,生动形象的利用自己的能力尽可能的为学生展现出来,同时运用变化多样的教学语言让学生的注意力完全的集中到课堂教学当中,对于教学内容牢牢地进行把握,既带给学生亲切感,也让学生掌握了许多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三)创新和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实现人文化的评价要求

对学生的评价是任何教学活动开展的最终结果呈现,初中语文教学也绝不例外。做为初中语文教育的开展者应该学会改革和创新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更好的实现人文化的评价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局限于考试和成绩,判断一个学生的好坏也不能够仅仅依靠成绩来展现。教师应该建立起立體创新的教学评价体系,要让学生学会形成自我总结和他人评价等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考察系统,同时让学生学会张扬和展现学生的个性,以丰富学生的心灵,展现学生探究的过程以及学生亲自参与的实践程度为考察学生和进行评价的要求,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展现,进而更好的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掌握。

结束语:

要想有效的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就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应试,更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进而将人文主义情怀不断的渗入到教学当中。人文教育的开展不仅仅影响着学生的整体发展和个性张扬,更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方向。语文做为我国的母语学科,更是需要不断的与社会相联系,与实践相契合,这样才可以有效的实现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渗透和发展,更好的符合新课程改革对于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新要求,更好的开展初中语文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为学生的整体发展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瑞. 初中语文教材中人文教育内容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2]樊永平. 因材施教法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应用[D].鲁东大学,2013.

[3]于铁. 浅议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 中国校外教育,2013,29:121.

[4]张焕霞. 浅议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8:187-188.

[5]盛玲. 初中语文教材自我认识内容的缺失及弥补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

作者:班春生

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论文 篇2: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

摘要: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人文学科。中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文质兼美、充满热情与活力的人文性教育学科,比其他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高尔基曾说:“文学即人学”。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昭示了语文教育对人文精神的呼唤。本文主要就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作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人文教育;教学方法

丰富的人文知识孕育着博大的人文精神。文学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人生情感以及人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文学是人的生活教科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是很鲜明的,自主、互动、充满热情与活力的语文课堂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学习文学作品,不能仅仅拘泥于课文的“思想内容”、“主题”层面,应更多地挖掘其中的人性内涵。因此,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在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非常必要的。

人文教育不仅仅是对人文知识的把握,更是透过人文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是单纯地把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关于人生的意义价值给予阐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人文态度。在语文学习中,不丢语文本色,保持根本任务;学习和运用母语来表情达意,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洞察人生,启发他们思考人生。那么,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途径有哪些呢?

一、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注重教育的育人功能

教育本身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人性化的事业。“教书育人”是教育者的基本职责。教育者不仅仅承载着传道解惑的文化使命,还肩负着健体强心的伟大使命。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心灵的交流者,情感的激发者,思维的启发者。在树立学生正确认知观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维护学生的心里健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教育的天职是育人,现代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而培养个人的人文素养,则是核心。例如,在学习《项链》一课时,对于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我们不能狭隘地认为玛蒂尔德就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而因此加以批判。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理解她的苦恼、追求与辛酸。十年的辛酸给予她直面生活、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因此,她也是可爱的。从多角度去分析人物形象,并试图思考人生的意义,对学生探寻生命意义、思考人的价值有直接的启发作用。在《边城》一文中,通过对翠翠与爷爷的祖孙情、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的描写,折射出人性至真、至纯、至善的美,它所表现的自然、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对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有良好的感染作用。

二、改革教材,更多地倾注人文知识

传统的教材观认为“课本是传授知识之本”,把教材看作知识的载体,这是不全面的。在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看来,语文教材不仅应传授语文知识,更应培养和提升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着眼于语文文化与发展的时代要求,开拓了语文教材改革与建设的新视界。

1. 教材的编写体现出人本化,由传统的知识本位逐渐走向人格本位,引导学生认识到鲜活的生命形态,促进其人格发展和生命成长。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渗透着人文因素,贴近心灵,贴近生活。如:七年级下册《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课后研讨和练习就有这样一个讨论:你如何看待文中所说“壮美趣味”,并且试着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是怎样看待的?这样启发学生,把经历人生困难看做一种“战斗的欢乐”,一种值得回味的经历,因此幸福充满趣味,这实际上就体现了一种乐观主义情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2. 教材编写活动化,课程内容动感化。即教材中逐渐突出活动性学习,如课后练习中体现学习的自主探索活动、实践学习活动、体验学习活动等。

3. 教材增加名著阅读篇章,让学生能从伟大的精神灵魂中热爱其人文思想,感悟生命,学会生存。

三、教育方式的转变,投入更多人文关注

首先,从师生关系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导作用。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学应当以教师引导、启发为主,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导”比“教”更重要,但是,我国的传统教育,甚至当前教育,始终坚持一种权威的价值取向——崇古、崇圣、唯书、唯上,这样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崇尚求同,忽视求异,甚至千人一面。在教学中,学生推崇教育的权威,往往成了教学活动的被动客体,丧失了主体地位。这样,其独立人格、丰富的个性与创造性都在这样的文化价值中被封杀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注意拥有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其独立个性的发挥,使之成为具有主观能动性、富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

其次,从教师态度上来看,应注重情感的投入,关注学生心灵、人格的发展。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能从感知、体验、分享受教育者内心世界入手,进行语文教育。语文本来就是一门人文性非常浓厚的学科,充满人情味。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关系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贯彻平等原则、关爱原则、信任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关注其心灵发展。相信学生,包容学生,激发他们的潜力。

再次,从教育评价来看,语文课程的有些方面显得太片面狭隘。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学生成绩、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语文本来是文化的传承载体,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鲜明标志。但在单纯的“应试”下,却显得黯然失色,丧失了人文性特征。

四、受教育者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培养不能忽视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学生心灵世界的丰富与否,直接关系到其人文素质。课外阅读与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巨大的提升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认识历史、洞察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文学作品和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丰富经验的来源,也是让学生认识社会,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下转第83页)(上接第62页)分析矛盾、剖析人生的重要手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老庄,感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读李白,聆听其强烈自尊、傲岸不羁的自然本性;读哈姆雷特,琢磨其对人的生存、死亡与灵魂的探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实践,开发自身潜能,提高自我人文意识,也是人文教育的一种方式。

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成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文教育关注学生心灵、个性,健全人格,完善人性,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本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中学语文课程更突出人文性,对受教育者提升人格修养,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尤为重要。我们也不愿看到我们的下一代失去传统文化品质,失去人类精神家园,成为没有理想、没有信念的教育产品。因此,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应重塑人文精神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机械的教育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成为有文化、有修养,自由、健康、和谐的社会人。让我们和下一代一起留住我们民族的根、守住民族的魂。

(作者单位: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职业中学 032500)

作者:张秀梅

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论文 篇3: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

摘要:语文具有工具性,更具有人文性,重视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落实,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人格,有利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文章立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是素质教育得以推广的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思想境界的提高,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能突出语文学科的教学教学作用。

一、于教材中开发人文教育素材,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具有人文精神,是初中语文课本内容的重要特点。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以塑造形象、生动的艺术形象去感染读者,让读者的精神世界得以净化。初中语文教师要促进人文教育与语文教育的结合,就要积极发现语文课本中的人文教育因素。全面分析课本内容,将具有人文精神的内容开发出来,并以此为载体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乐观对待生活,全面思考人生,才能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提高。

首先,教师可以结合课本教学内容,以提问与交流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开放的互动中提高个人人文素养水平。比如在讲解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借助“为人民服务”的主题,让学生讨论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含义,更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为大家服务的人与事,促进学生建立奉献与乐于助人的理念。

其次,教师要通过课本内容的开发,向学生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财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当代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文章。比如在讲解《木兰诗》时,教师可以借助《木兰诗》中所传递的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孝顺理念向学生传播正能量,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个人行为,不断改正生活中的坏毛病,让学生成为更优秀的人。

二、落实情感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借助情感去塑造学生的品质与人格,有利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无形落实。促进初中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教师要关注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更要关注学生的特点。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位作者所写下的文学作品,都带有个人情感与主观看法。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认知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知识背景不足,对于同样的文学作品,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得到不同的感悟。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通过情感去感化学生,影响学生,带领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提高。語文教师应当是了解学生性格特点,并能够在教学中把握与利用学生年龄的特点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对学生加以耐心引导,让学生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才能让学生获得人文熏陶。比如在讲解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教师可以利用最近火热的《父亲》这首歌,煽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了解父亲对家庭的付出以及对自己的爱护,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课堂中流露出自己的个人感情,才能促进学生父亲观的改变。在对父亲的看法转变后,学生才会积极去优化自己的个人行为。

其次,教师要利用人物性格的刻画,带动学生情感的波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课本中的点滴文学之美,让学生在文学氛围中接受正确的人文精神。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岳飞、刘胡兰这些爱国人物时,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述语文知识点,还要利用情感化的手段塑造人物个性,让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并通过课堂学习了解文学作品所歌颂的英雄人物的魅力,将这种崇拜之情转变成为对自己的监督动力,提高对个人人文素养水平的要求,自主提高。

三、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将语文教育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促进语文教育生活化,是让语文教学魅力得以凸显的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本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将文学作品与真实的生活联系起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历,促进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真实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共鸣,落实人文教育。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选择与初中学生个人生活经历相近的教学内容作为人文教育的切入点,促进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经历。比如在讲解《我的老师》时,作者海伦凯勒因为身体条件原因,对老师有着不同的情感。教师可以从这一角度入手,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求学经验,分享自己最为敬重的一位老师。激发学生的个人情感,促进学生认识到教师的重要性,建立尊敬教师、感恩于教师的个人观念,才能促进学生成长。又如在讲解《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环境破坏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的环境灾难,促进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深入思考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用文学力量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是语文教学的特权,更是语文教育的使命。

四、小结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引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中的人文精神。利用多样化的方法,促进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落实,才能让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得以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加军.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18).

[2] 胡勤平.承精髓,重人文——新课改语文教学案例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08).

[3] 张希艳,刘元克.初中语文教材选文的生命教育价值实现策略[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04).

作者:邓大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自主学习模式下中学数学论文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胜任力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