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2022-04-2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构建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应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的标准,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以适应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篇1: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摘 要: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数据信息渗入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领域。学生的价值取向、知识的发现都离不开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必备的能力。当前信息素养教育备受图书馆界关注,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本文就此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信息素養教育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图书馆;大数据;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

1 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1 直面大数据时代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渗透社会各个领域。各类信息通过大众媒介的过滤、加工、放大而不断融合,共享给受众。全球信息以开放性、全面性、即时性等特征日益增长。信息改变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因而信息的选择、获取、整合以及应用信息的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图书馆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为社会输送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合格大学生。

1.2 学生自我发展的基本要求

信息时代,丰富的信息开阔了视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了获取知识的便利性。但是同时也出现冗余信息、虚假信息、盗版信息和污秽信息。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有多少信息是应该了解的,有多少大学生能调动技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聚合?大学生应具备信息素养,凭借自己的阅读能力、搜索能力等学习技能对信息进行研判、分类和处理,最大限度地收获信息并从中受益,信息的获取与自身的信息素养有很大关系。素养是一个人的修养,它不仅包括知识、技术和能力,也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和身心素养等内容。“信息素养”是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给美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委员会的报告中首先提出的概念。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准确表述,定义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懂得如何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地利用所需要的信息”。信息素养是影响学生捕捉、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应该注重加强信息素养的提升,实现自我发展。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终身发展和数据时代的要求。

1.3 图书馆工作中迫切需要提升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从提出到实践经历了漫长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美国最早提出信息素养概念,信息素养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本国教育机构的认可。20世纪80年代美国图书协会将信息素养概念义定为较高的素养,并明晰了信息素养的含义,阐述了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终身学习的重要性。20世纪90年代,信息素养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信息素养教育成为各国教育机构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素养教育在许多国家逐渐发展起来。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图书情报学委员会联合组织召开了由多国信息素质专家参加的信息素养研讨会,这次会议上发表了“走向信息素养社会”的布拉格宣言,此宣言明确了信息素养能力对于个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推行和实施信息素养教育,鼓励各国信息素养实践,出台了信息素养的项目,制定了相关的信息素养标准和行动指南,力推信息素养教育的国际化。在我国,信息素养教育也成为高校图书馆界关切的焦点和研究热点,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图书馆已达成共识。在2019年召开的“信息素养与可持续发展”主题论坛会议中,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面向全体图书馆界提出了中国公民信息素养教育提升行动倡议。由此看出,信息素质教育的提出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开展知识交流融合成一体,并深入学生各种实践活动中,使信息素养教育与图书馆具体实践有机结合,是图书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各地高校图书馆普遍重视信息素养教育,加强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宣传和推送,借助于微信平台和网站营造浓厚的信息素养教育氛围。然而由于师资和馆内实践条件等因素影响,有一些馆员与学生没有参与这些实践活动。促进信息素养教育政策落地生根,指导学生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1],将信息素养教育人才培养落到实处,是图书馆服务的永恒主题。

2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图书馆对信息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信息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足。主要表现在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缺乏系统性,与各院系合作不多,协调不畅。图书馆内没有素养教育的指导文件,没有一套制度化的信息素养教育监督系统。同时,图书馆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意识及其数据资源开发、创新、分析的重要性研究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大数据资源的价值,导致很多资源处在闲置浪费状态。

2.2 馆员缺乏服务创新理念

大数据的出现,使图书馆的传统服务理念受到冲击,数字图书馆所呈现的服务手段网络化、服务内容数字化、服务方式个性化、服务项目的知识信息化等新特点,要求馆员充分认识大数据含义,树立数据思维,将大数据核心理念融入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当中。然而,从当前馆员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看,还存在信息意识薄弱、信息知识不足等问题[2],主要表现在固守陈旧服务模式,思维路径缺乏技术开发、知识管理等创新理念。创新理念是衡量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的重要指标,大数据背景下,陈旧、落后、传统的服务理念有碍于图书馆员准确地把握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目的和任务,有碍于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育内容,有碍于馆员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服务工作。所以,图书馆员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应转变服务观念,树立正确的创新理念,深化服务模式改革,促进人才培养。

2.3 学生的信息攫取能力有待提高

互联网让学生随时随地享受资源网络学习带来的便利,同时对学生网络信息索取中的很多学习环节提出了挑战,学生学习过程包含了需求识别、信息搜寻、待选信息的最后筛选等,大数据所产生的海量信息也给学生带来了信息过载问题。复杂的信息环境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才能得以生存[3]。信息的获取与利用取决于学生的教育程度,目前很多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能力水平较低,从选择性的信息检索过程来看,部分学生不能熟练地操作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资源和积累信息资源的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面对海量信息,有些学生知识面较窄,缺少检索技巧,没有合理的搜索策略,缺乏信息的组织能力和利用能力,不能完全熟练地操作信息技术,从而在大量的信息库中不能有效地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如何提高学生信息技能,是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3 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

3.1 丰富的馆藏文献

图书馆有丰富的文献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传统的纸质中外图书、期刊报纸以及政府出版物、科技报告、会议文献、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等特种文献,除了传统印刷文献资源外,图书馆还包括联机检索数据库和互联网信息资源等虚拟馆藏资源[4]。

3.2 先进的馆藏设备

图书馆不仅有各种传统的书库设备、阅览设备、复印设备、视听设备和培训室,还具有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化信息基础设备,这些现代化的馆藏设备是图书馆管理和素养教育服务的基础。此外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等在图书馆也得到深入地开发和广泛地应用,因此成为图书馆的技术优势[5]。很多图书馆顺应时代要求,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化技术网络为中心,利用现代化设备和手段,加强图书馆互联网建设,不断扩充信息资源。互联网使得图书馆从相对单向、封闭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走向开放性、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大环境,实现了图书馆与学生双向互动,因此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地域限制,在网上学习更加便利。

3.3 信息技术日渐成熟的馆员队伍

图书馆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团队,他们不仅了解图书馆的性质、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还掌握计算机、多媒体、通讯、数据库、图书情报知识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等,具备较强的洞察各种信息的能力,能在第一时间多方联动协调,有的放矢开展各项服务,他们是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引路人。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化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了适应新形势,高校图书馆利用得天独厚的教学环境,对任职馆员进行新技能培训,培养馆员的网络知识与网络技能,不断提升图书馆员的网络素质,以满足图书馆不断发展的要求。

4 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措施

4.1 提升信息素养教育资源配置的时效性

大数据时代,信息的迅速增长、超载与多元化给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陈旧的信息不能满足信息飞速发展环境下学生的个性需求,提升信息素养教育资源配置的时效性,迅速挖掘,实时处理海量信息成为大数据时代赋予图书馆的重要任务。信息的时效性是指海量的信息经过信息技术的加工、传输和使用的时间间隔及其效率。信息处理速度影响信息在不同时间具有很大的性质差异。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配置是指新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实时发生变化的同时,利用信息技术第一时间及时地捕捉信息并对其合理地分析和总结,发现学生培养所面临的问题,迅速为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资源配置提供依据和指定方向,更快地满足学生的实时需求。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图书馆要适应大数据带来的环境变化,及时更新替换原有信息,实时引进更新信息、处理信息,确保图书馆信息的时效性,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

4.2 拓展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下,网络信息的高效传输为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带来了变革,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呈现新特点,图书馆的服务不再是各自独立服务的个体,信息共享成为数字图书馆最大的特点。在大数据时代,云端的使用使得丰富的信息不再受时空与地域的限制,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在学校和家里获取各种所需数字信息,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图书馆虽有自己的服务系统,但是信息资源分布不均。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构建新媒体联盟,实现长期共享资源已达成共识。作为高等学校的信息中心、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图书馆应该不失时机,借助各馆的信息资源,扩充自身文献量的手机存储,拓展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和其他联盟密切联系、互相协助,以智慧校园联盟为依托,构建慕课、微课等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同时推进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建设,构建校园新媒体矩阵,推进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4.3 构建个性需求的大数据系统

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根据自己所需查找学习资料,根据自己的偏好浏览网站,自主在线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图书馆的机器日志数据记载并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行为状况。图书馆应该建立个性化教育的大数据系统,依托信息技术,通过采集、存储、挖掘和数据分析,掌握学生的个性爱好、学习需求、职业意向、心理动态和价值观等信息,加强对其思想行为的客观认识,及时调整信息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计划,对不同学科学生有针对性地配置或者调整相关信息资源,实现定向信息资源服务,使得信息资源配置趋于合理性、时效性发展。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精准性、针对性的个性化信息素养教育,达到个性化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

4.4 注重校园网络道德文化建设

数据时代,信息广泛渗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大数据信息传播所呈现的大容量、开放性、多功能、互动性、共享性、虚拟性等特征,不同的意识形态与不同的文化内涵,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行为,很多学生缺乏网络鉴别意识,在庞大的信息中不能选择有用的信息,有些学生自我管控能力差[6]。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应运用大数据手段,建立全面跟踪反映学生信息素养状况的大数据平台,依托大数据应用平台,通过学生上网的数据分析和馆内网络资源访问情况分析,搜索关键词,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氛围、行为风气和思想动态,如发现不良的网络舆情,及时扶正祛邪。针对网上不良言行,图书馆应该重引领、促参与,积极开展组织网络信息素养专题讲座,舉办辩论赛、征文比赛、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营造教育氛围,突出思想与文化引领,通过活动促进思想观念和社会规范教育,让学生的思想道德与信息素养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4.5 提高大学生知识检索技能,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

文献检索课程是提高大学生信息检索能力的重要手段。文献检索课是高校图书馆承担信息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真正系统地掌握信息检索技术、途径和方法,并具备从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中查找所需信息的能力[7],文献信息检索课在培养学生如何利用文献,提高信息素养起着重要作用。信息素养不是任何一门独立学科的学习目标或学习结果,而是一种积累式的结果。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广泛,信息素养教育应广泛地在各门学科中开展,图书馆应根据教育发展要求,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针对学生特点提供明确的、有针对性的相关资源和技能培养服务,这样既可利用信息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促进自学能力,同时又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信息检索、加工、筛选、获取、利用和交流的技能,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包括信息的需求、索取、评价以及利用,图书馆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主要围绕学生的检索技能、学科学习策略、个人能力素养提升等三个方面展开。在文献检索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了解基于关键词的概念检索以及知识推理检索方法,掌握信息检索、加工、筛选、获取、利用的技能,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自主检索过程中获取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4.6 构建创新型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制度

意识先行,制度到位。工作制度是图书馆实施素质教育的依据与保障。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制度的构建要以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为依据,完善测评体系,构建组织管理制度。对信息素养教育管理模式、系统、平台、评价、创新等相关内容进行科学管理,确保信息素养教育顺利实施与发展,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质量[8]。比如图书馆通过评估制度,对息素养培养目标做出判断,这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管理,还能加强馆员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

4.7 提高馆员的信息素养水平

图书馆员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参与者和践行者,其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由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数字图书馆呈现出服务对象的社会化、内容的数字化、手段的网络化、方式的个性化等特点,引发了图书馆服务重心的转移,图书馆由简单传统服务转变为全方位的文献信息服务。以网络化、数字化、移动化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图书馆,对馆员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作为新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除了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外,还应具备良好的信息反应能力、信息导航与信息加工能力。馆员应不断地用知识武装头脑,加强自身的素养建设,提高专业知识综合分析能力与信息检索能力,不断提高信息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徐爽.论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王秀兰,谢辉,梁建荣,等.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合作下的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8,35(34):13-16+24.

〔3〕牛晓艳.文献检索课与信息素质教育的优化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5):260-261.

〔4〕蔚晓慧.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职能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9(23):67-69.

〔5〕王静.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04):70-74.

〔6〕任海涛,魏巍,等.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建设[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7〕陈桂华.高校图书馆提高大学生信息检索能力的创新实践——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图书馆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3,10(23):232-233.

〔8〕董春輝.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路径——大理市探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之路[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9,35(10):82-85.

作者:段伟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篇2: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初探

摘 要:构建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应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的标准,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以适应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文献标志码:A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年提出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方面。Burnhein·Robert在《信息素养——一种核心能力》一文中指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要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一、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和文献检索课,但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

(一)信息意识淡薄

学生的信息源主要是来自课堂,对信息的需求存在应急心理。许多学生只是为适应某一阶段的需要或完成某一任务才去图书馆选材料、收集资料,应付了事。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

(二)信息能力亟待提高

许多大学生虽然对信息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通常没有目的和计划去阅读书刊,在遇到需要参考文献时,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往往不知从何下手。

(三)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欠缺

在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上,有相当多的学生仅认为“计算机犯罪”属违法问题,只有少数学生了解“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和“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也属于违法或不道德范畴。

二、国外的信息素养教育

目前,信息素养的教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荷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学开设了信息与计算机的相关课程。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三次研究,讨论如何进行用户信息技能训练。澳大利亚在1992年召开了有关信息素养教育的全国会议。美国课程管理协会通过了一项决议,提出信息素养应是学生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一部分,要求学校、学院和大学将信息素养内容结合到学校教育的教学大纲之中。日本在多次教育改革中,一再强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对于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生活的极端重要性,认为信息素养就是信息化社会的“生存能力”,每年一度的信息学水平考试已成为仅次于高考的全国第二大考试。韩国先后提出的4次教育改革方案,都不断强调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并对教育信息化提出新的要求。

三、提高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建议

中国有其独特的国情和教育现状,不能完全照搬外国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和方法。我国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必修课,对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非常重视。但是,计算机文化基础只讲授对计算机的认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简单的编程能力等方面的知识,还处于信息技能层次。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所高校专门开设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系统课程。我认为高校应该提倡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和开展各种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活动。具体建议如下:

(一)构建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标准

从国外大学信息素养教育情况来看,许多大学都有自己的信息素养标准,最详细的是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在2001年1月制定并通过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我国目前还没有一所大学制定自己的信息素养标准,建议教育部应组织专家,借鉴发达国家信息素养教育的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特色,展开讨论,制定我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引进必要的信息素养认证制。各高校再根据该标准制定各自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信息素养教育应达到以下目标: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形成“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效益”、“信息就是生存权”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能用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规范自身行为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确定所需信息的种类、范围和价值的能力;培养学生建构和完善科学的信息策略,从而有效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地分析、评价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有效、准确地利用信息资源,创造性地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能力等。

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道德与信息法规教育、信息能力教育等。其中,信息意识教育主要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或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包括信息需求意识、信息获取意识、信息时效意识、信息超前意识、信息创新意识等。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教育要求大学生防止信息垃圾与信息污染,不制作、传播、使用不良信息,不借助网络进行人身攻击,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商业秘密、隐私权,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信息能力教育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包括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等。

(二)构建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宜采用三级教育模式,即初级培养、中级教育和高级培训三个层次:针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信息基础知识和信息利用基本技能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最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与信息接受意识;针对二、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专业类检索工具和信息资源利用能力的培育,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及学习的主动性;针对四年级和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进行信息理论教育,着重结合专业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信息收集、利用与评价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承担研究课题,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提供信息依据。增开信息素养系列公共必修课,如信息素养导论和信息检索两门公共必修课。“信息素养导论”的主要教学目标为: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掌握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信息检索的主要教学目标为: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

(三)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各门课程中,把信息素养的培养纳入到各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评价体系中

信息素养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是一种综合性教育。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只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实施,而应该渗透到各门课程中,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课程要安排适量的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留出大量通过查检资料才能完成的作业,强化学生利用信息资源的本领,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能,通过整合达到以下教育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四)营造丰富多样的、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环境

1.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在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查询、信息网络、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构建新型数字化图书馆,使之成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改变传统的“三室一库”(外借室、阅览室、资料室、书库)的闭架服务格局,新建视听阅览室、电子信息资料室、光盘检索室和Internet资源检索室等新型全方位开放的服务格局。

2.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相互协调、资源优化,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广阔场所和多种途径。网络中心应该为学生提供安全、畅通、优化、多样化的网络服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任务是加快全校教育信息化步伐,改变教师和学生的传统教育观念,带动全校师生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和学习,建设学科网络资源库或网站。

3.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各种各样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和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上课也是一种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

4.动员社会力量营造一个安全的学校周边环境。要规范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学校周边网吧的安全管理。

(五)教师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成败,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在教学中自觉运用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处理教学信息,一方面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另一方面可以更加直接生动地教给学生获取、处理、利用信息的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可以通过举办信息素养培训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分析、评价与教学有关的信息。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追踪本学科发展的新趋势的能力,并将这些纳入到大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当中。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是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最佳方式,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开展不同层次的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信息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协作精神。目标驱动式教学方式,教师只给学生分配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由学生自己选择、决定,这样能极大地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总之,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培养目标,而且是每个信息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和基本生存能力。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应借鉴2001年“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以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高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2(3).

[2]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敬业.信息素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全球教育展望,2001(5).

[4]桑新民.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0(11).

〔责任编辑:张家恩〕

作者:王 东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篇3: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培养优化研究

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优化的路径方法,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开展研究信息素养教育以及提高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借鉴。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大学生

根据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点使得我们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要以关爱学生为基础,引导学生自我反思、独立思考、独立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同时积极发挥他们的主观创造性,让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在面对大学生关于信息素养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我们要加强启发式的教育,加以正确的引导,加强自律意识教育,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要引导大学生重视信息素养,加强自我教育,让信息素养教育真正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做起。

一、培养大学生运用信息媒介的基本能力

(一)加强对媒介信息选择与甄别能力

职业院校拥有丰富的校园媒介资源,可以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氛围,在利用媒介的时候有些人可以从各种媒介资源中获取学习的有效信息,接触新鲜的事物,开阔自己的视野,但也有些人从媒介信息中模仿不良行为,使自己的性格变坏,痴迷于虚拟世界,这就特别需要我们在信息素养的培养中注重对大学生媒介信息选择和甄别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和判断能力。作为大学生自身来说应该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媒介资源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从海量的媒介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独立的进行理性思考,获取合理有效的媒介信息,同时加强对媒介信息的驾驭能力、选择能力和甄别能力,让媒介能真正的为我所用。

(二)加强对媒介信息认知与质疑批判能力

在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老师要去了解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点,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动态,积极改进信息素養教育的内容,改进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方式,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创新信息素养的多媒体技术,利用形式多样的素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增强信息素养教育的活泼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认知能力、质疑能力和批判能力,注重大学生对媒介信息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融入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在日常行为规范中融入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积极了解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形成信息素养教育习惯,引导他们积极接受媒介信息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为他们日后的学校乃至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对媒介工具的使用能力

我们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要积极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全面提升大学生使用和运用媒介工具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大学生运用媒介工具来增强对媒介信息的认知和批判意识,引导大学生善待、善用及善管新媒介工具,从制度上加强对媒介工具的规范,加强对新媒介工具的引导和监督,让大学生自觉抵制庸俗、低俗的媒介信息,同时我们要积极构建新媒介工具的意识形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渗透,让大学生学会有效的利用媒介工具来服务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发展,真正让新媒介工具成为大学生行之有效的工具来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让信息素养成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二、优化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四个维度

(一)认知维度

信息素养教育是由信息素养衍生出来的,而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认知维度尤为重要,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处在社会化进程非常重要的阶段,他们对大众媒介工具依赖度较高,他们通过媒介工具来获取信息,了解和认知社会及世界,通过媒介工具来获取学习内容及课外知识,也通过媒介工具来实现人际交流及娱乐,大学生普遍存在求知愿望强烈、兴趣广泛等特点,同时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又少,所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他们普遍的依赖媒介工具来获取知识、信息,利用媒介工具来娱乐、消费,媒介工具在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必然会对他们的认知产生影响,这就使得我们要让大学校园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引导,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信息素养课程,形成正确的信息素养认知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积极参与到信息素养的各项教育活动,从而让大学生正确认识信息素养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和社会意义。

(二)情感维度

我们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积极开展信息素养的情感教育,强化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切身体验,例如,在信息素养课程中,我们要学生先自己通过媒介工具获取信息,然后引导他们互相交流学习感受和心得,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情感,使信息素养教育更有效的进行。通过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坚韧的性格和意志,从而可以促进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具备人格魅力,促进其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大学生的情感状况不仅关系到他们通过媒介工具提升自己生活、学习的能力,也关系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情感教育出了重视他们的情感发展以外,我们还要用每个人对情感情绪的特殊机制来改善和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力和有效性,从长远来看,这必将促进我们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审美维度

审美是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一种表现力,审美可以让每一个人感受、欣赏生活中的美,也能欣赏到艺术与自然科学的美,随着媒介工具的改变,也必然会影响到审美的改变。艺术只有通过媒介工具才能存在及表现出来,我们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中,必须要培养他们具备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艺术活动,反思艺术的表现形式,通过有效的媒介工具来改变和影响他们的审美价值,而对艺术价值的审美只能在媒介系统中产生,媒介系统也可以进行储存,促进审美价值的流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的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艺术创造,如果没有媒介,艺术和审美将无从谈起。比如电视、电影、微电影等新媒介形式的出现,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会带来全新的审美,形态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变革信息素养教育,从而引起对艺术审美的变革,改造对艺术的审美可以通过改变和塑造信息素养主题的感知、思维、观察和情感方式来实现。

(四)道德维度

随着网络媒介文化的发展,多样性的网络信息容易导致大学生思想的混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的冲突增加了他们价值选择的难度,从而影响到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现在的大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强烈的好奇心也使得他们能迅速的接受新事物,极容易受到网络媒介中不良信息的蒙蔽,因此我们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更应该站在道德的维度来深入发展,让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融入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在德育教育模式中寻找与信息素养教育恰当的切入点,把他们信息素养的提升与社会理想与现实及远大理想结合起来。高职院校的教师应不断提升道德教育的品质,树立自身优良的师德师风和职业道德,更用心的去关注大学生的道德成长,教师在信息素养的道德培养中,要强调大学生的创造性,提升他们创造无限价值的愿望,通过对他们的道德教育使其道德修养不断提升,精神不断升华,文化不断丰富。

参考文献:

[1]   白传之,闫欢.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   邵瑞.中国媒介教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   喻国明“.碎片化”语境下传播力量的构建[J].新闻与传播,2006(5):13.

作者简介:

邢新(1978—),女,汉族,山东泰安人,教育学硕士,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研究方向:信息素养教育。

作者:邢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一统教学初中历史论文下一篇:农业和税收政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