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汽车技术论文

2022-05-0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校企合作汽车技术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汽车行业作为广西的支柱产业,为解决企业对高质量汽车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协同培养汽车技术服务人才成为广西职业教育迫切的任务。为了深入了解广西汽车专业群校企合作现状,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因素,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汽车专业校企合作质量状态三个层面入手开展调研和分析,为广西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进行汽车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提供依据。

校企合作汽车技术论文 篇1:

校企合作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汽车智能钥匙系统是近年来随着汽车技术的迭代的产物,其特点具有便捷性和防盗性,现该系统已成为中高端车型的标配,其市场应用广泛,但汽车智能钥匙系统后市场服务能力还未能完全匹配。现阶段汽车维修企业缺乏掌握汽车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因此无法开展相关业务。为提高汽车智能钥匙系统专修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师资水平,改善办学条件,支持行业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的需求,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助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本文以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深化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探索书证融通有效途径,探索符合1+X证书标准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智能钥匙系统;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1  汽车智能控制技术人才匮乏

①汽车维修企业缺乏掌握汽车智能控制技术(包含汽车智能钥匙系统与控制单元专修技术)专业人才,因此无法开展相关业务,尤其在新能源汽车相关系统维修技术更为匮乏。为解决这方面系统故障问题,必须依托第三方专业技术企业进行维修。根据市场调研发现,这类专修技术企业数量极少,车辆品牌技术较单一,技术不够全面和系统化,并且这类企业也缺乏掌握汽车智能钥匙系统与控制单元专修技术的专业人才,而且专修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相关智能控制系统维修技术方面目前也在学习阶段。②汽车智能钥匙系统与控制单元专修技术需要具备较高较全面的汽车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涵盖了汽车智能控制技术(包括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和电子信息技术等)方面综合性知识与技能。目前企业技术员工对这类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缺乏有效的学习途径。大部分已从业的技术人员都依靠汽车维修经验和自主研究来学习这项技术,需求探索一套适合企业员工学习的课程体系资源。③通过调研企业与高职院校分析,汽车维修企业员工主要来源于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学生,但目前川内高职院校都没有开设汽车智能钥匙系统与控制单元专修技术专业课程来培养这类专业人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都未以汽车智能控制技术(包含汽车智能钥匙系统与控制单元专修技术)为核心设计课程体系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2  理清人才培养思路

根据行业企业需求,结合行业标准、国家1+X职业技能标准,结合学校现有条件,我院与合作企业成都盘沣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制定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以汽车智能控制技术为核心的专业建设方案。按照专业建设方案,逐步实施,通过校企合作,重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书证融通课程教学资源,校企共建1+X职业等级证书培训方案和考核标准,校企共建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养产学研双基地。(图1)

3  推進“汽车智能控制技术”为核心教学改革方案

3.1 分析人才需求  在“汽车智能控制技术(包含汽车智能钥匙系统与控制单元专修技术)”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飞速发展下,汽车融合了电子、通讯、嵌入式、计算机,甚至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汽车。在“汽车智能控制技术”人才培养方面,也因此出现了师资不足、设备欠缺、专业课程不成体系等问题,以及对专业定位可能不够清晰,导致学生就业层次偏低,仅瞄准主机厂、4S店、维修厂而忽视了用人需求更大、就业层次相对较高、发展空间较大的前端零部件企业。我们对汽车前端和汽车后端市场岗位需求做了调研分析,明确了岗位需求的技能。

3.2 重构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课程教学资源  根据行业企业需求,结合1+X标准,校企合作,重构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包含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单片机技术、汽车电控技术、车载网络技术、电机驱动控制系统、电池管理系统、自动驾驶主动转向技术、自动驾驶主动制动技术、自动驾驶感知技术原理(视觉感知、激光雷达、毫米比雷达、惯性导航、北斗与GPS定位等)、百度Apollo自动驾驶系统的规划、决策原理等。

3.3 提升师资双师素质,提高师资教学水平  由于对“双师”认定标准缺失,致使各个学校认定“双师”的标准各异,从而出现“双师”比例统计不准确,“双师”认定要求降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这预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将得到极大的改善。职业教育教材资源之前基本是普通本科通用教材,近些年来才有了高职高专系列教材,中职教材更少。教辅大部分使用的是PPT,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线上资源等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仍然缺乏。在教法方面,主流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模式,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纯理论教学方式既枯燥又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通过与成都盘沣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结合自身优势资源,企业提供真实项目“设备+教师+项目资源”,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完成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课程考核,实现学校师资兼职企业技师,企业师资兼职学校教师,形成“校企双向互认”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4  实施校企合作,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4.1 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双基地、研究基地建设方案  我校和成都盘沣科技有限公司围绕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智能控制技术方向)专业建设,共同制定了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实训基地实现从基础课程至核心课程的教学、科研、培训和考核全覆盖。重点研究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单片机技术、汽车电控与车载网络技术、新能源汽车控制技术、智能汽车感知技术、车联网技术等技术项目。

4.2 校企合作实施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就业质量  校企双方采用以“学校课程+企业课程+校企共建1+X书证融通课程+企业岗位实践课程”为导向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结合课程教学为主的内容架构,将企业的实践培训和学校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以满足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储备的需要。企业导入真实企业项目融入课程教学,提供就业岗位或实习岗位。第1学期学习学校课程,第2学期学习企业课程,第3学期学习校企共建1+X书证融通课程,第4学期到企业岗位实践学习企业课程,第5学期学习校企共建1+X书证融通课程,第6学期到企业岗位实践学习企业课程。

4.3 建立人才资源库,为优质企业推荐人才  校企合作建立人才资源库,为前端零部件企业和汽车后市场维修企业定向培养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为企业提供符合岗位需求的生产技术研发员、技术员,新能源汽车售后维修技术员。

4.4 校企合作开发教学科研设备  学校与成都盘沣科技共同开发了系列教学科研设备,其中围绕汽车智能钥匙系统与控制单元专修技术应用与课程改革研究课题开发了PFAutoECU-IV总线实验开发系统,利用实验开发系统培养学生掌握汽车智能钥匙系統与控制单元专修技术。围绕产教融合背景下基于智能新能源汽车1+X证书试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开发了PFAutoECU-Dcan-X新能源汽车网关控制娱乐系统技术模块考核系统。

5  总结

分析市场需求,引入企业对市场的精准把控力度,整合校企资源,重构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工程设备+双师资+工程项目资源”为教育教学方式,以“学校课程+企业课程+校企共建1+X书证融通课程+企业岗位实践课程”为导向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学校与企业人才供需关系,解决了以往培养学生与行业企业需求的脱节问题。

参考文献:

[1]路平,孙灿,张进明.基于CAN/LIN总线技术的车身控制器设计与应用[J].汽车电器,2016(02):14-15,19.

[2]相铁武.基于CAN/LIN总线的汽车通信网络设计[J].内燃机与配件,2020(06):213-214.

[3]罗峰,孙泽昌.CAN总线系统原理、设计与应用汽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323-350.

作者:李中志 赖冬寅 周少璇

校企合作汽车技术论文 篇2:

校企合作模式在广西职业院校汽车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中的现状调研分析

摘要:汽车行业作为广西的支柱产业,为解决企业对高质量汽车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协同培养汽车技术服务人才成为广西职业教育迫切的任务。为了深入了解广西汽车专业群校企合作现状,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因素,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汽车专业校企合作质量状态三个层面入手开展调研和分析,为广西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进行汽车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提供依据。

关键词:校企合作;汽车人才;影响因素;合作质量

0  引言

根据《广西汽车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相关规划,到2020年,广西汽车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汽车工业规模和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实现销售收入340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800亿元;年产销突破320万辆。广西汽车产业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汽车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广阔前景,为汽车职业教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汽车行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是广西大中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目前广西全区共有各类职业院校差不多400所,其中90%的学校开有汽车专业,汽车专业群如何抓住机遇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协同发展,是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调查目前校企合作的企业国企占37.5%、民营企业占50%、合资企业占12.5%,其中企业规模200人以下的企业占77%,校企合作对象以民营企业和小规模企业为主。那么企业参与合作的动因,校企合作的质量以及合作的形式将是调研分析的主要指标。

1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

准确把握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是做好校企合作的前提,针对广西汽车后市场情况,开发设计校企合作意愿和动因调查表,甄选了校企合作20项动因调查因子。通过校企双方自身的需求,按照重要程度的对其中10项进行排序,并分别赋予相应的分值,根据所有填写者对选项的排序情况,通过加权平均等方法计算平均综合得分,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排序越靠前。计算方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 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从数据表来看,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与学校加强联系、促进企业内部专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与工作表现好的学生预先签订协议和物色满意的员工。这表明广西汽车企业还是比较有远见的,他们参与职业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为了得到优秀的人才,从学校中得到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同时,企业方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合作参与职业教育,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讲授、实习指导等环节,能够使专业人员掌握的企业的核心技术知识和能力得到整理、加强和扩展,提高企业的知识储备。校企合作给企业带来的新理念,也是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希望得到的。数据分析体现绝大多数企业对短期利益方面并没有特别的看重,满足季节性和特殊项目的要求、从事简单劳动、学生是物美价廉的劳动力这些因素都排在了后面。这充分说明了广西汽车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的人才培养质量,如果相关政策引导到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会很快的形成,有助于校企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也有助于技能型人才的成长和培养。

通过数据的分析论证,实现深度校企合作,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制定校企定期交流制度,只有不断交流,才能摩擦出合作的火花;专业群要利用师资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与企业人员丰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开展技术交流活动,共同提高校企双方人员的理论实践能力。同时,从调研数据来看,企业参与的目的首先是企业自身核心竞争优势的提升,短期利益并不是企业最看重的,所以校企合作基础薄弱的学校,可以大胆的走出校门,同企业寻求校企合作关系,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质量。

2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形式的分析

校企合作的形式能够体现出校企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合作的实质效果,因此列出了企业参与合作的14项合作形式,校企双方根据实际合作情况进行选择,按照重要程度其进行排序,按照前面所述的计算方式,最终平均综合得分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广西汽车专业校企合作形式排前五的分别是:企业最愿意参与的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开展校企文化交流,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和专题讲座。这充分说明了广西汽车企业很愿意发挥自身的优势,同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在排名前5位的合作形式中,企业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企业的要求,指导专业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实现校企文化交融,学校应该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开展专业建设,为企业提供优质人才和员工培训机会,实现校企合作双赢。同时也要注意到,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设施、联办职业学校、为学校提供教育经费排在后面,也表明企业为了降低风险,参与职业教育的人、财、物的投入都不会过大。

3  汽车类专业校企合作质量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潮流,调研数据表明99.36%的人认为校企合作模式和育人质量有很大的关系,95.52%的人认为校企合作模式和育人质量是协同关系。优质的校企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广西高校汽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如何,合作质量受哪些因素影响,需要在理念和政策上需要哪些调整等,都需要进行调研统计和梳理。

3.1 校企合作不同模式产生的效果分析

合适的合作模式是校企双方合作的重要方式,不同的模式产生的效果也有差别,分别从校企合作促进创新、双方提供人才、双方聯合共建和多方参与联合共建这四种维度,按照不满意、部分满意、比较满意、满意和超越五个层次,进行调研分析,在合作质量方面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创新合作模式方面,38.81%的企业和学校认为相互认可;22.39%的校企双方相互基本认可,28.36%的校企双方部分认可,10.45%的校企双方互不认可,而校企双方达到非常完美,深度产教融合的评价为0。

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校企双方在,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双主体合作育人等常用合作模式的评价中,47.76%的校企双方比较满意,有5.97%的单位认为超出期望值,有5.97%的单位认为不满意。

校企双方联合共建的模式主要体现在基地共建、实体合作、联合培养等模式,53.73%的单位对共建模式比较满意,1.49%的单位认为超越期望,5.97%的单位不满意。

多方参与共建模式方面,校企双方部分满意的占 31.34%,满意占 43.28%。基本满意占 16.42%。

整体来说,广西汽车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有一半的单位到达预期效果,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很少有超出期望值的单位,因此对于校企合作模式还要进行探索、创新和实践,找出合适的新模式。

3.2 校企合作双方参与的程度

根据目前的状况校企合作的程度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类,第一类是比较浅度的合作,主要局限于实习毕业生的双选和招聘方面。第二类是中度合作,校企双方根据需要进行培养人才,主要形式有订单制,现代学徒制等合作模式。第三类是比较深度的合作,实现校企共建和资源共享,比如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培训中心等,从人力、物力和财力多方面深度合作。

根据调研和统计结果显示如图3所示,浅度合作相对简单,双方的要求和期望值以及紧密程度不高,所以合作效果基本符合双方的意愿,满意度相对较高。而深度合作紧密程度高,从结果来分析,合作的效果相对于合作初衷来说,有13.24%的单位认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只有2.94%的单位超出预期。中度合作程度的从数据看趋于中间值。

总体结果显示随着合作程度由浅入深,双方的合作面的扩展,双方的多层次的接触,正在合作质量和满意度方面会有更高的要求,往往与双方设定的初衷有一定的偏差,导致实际效果高清低于期望值,因此还需要合作双方不断的探索,尽量找到各自需求的平衡点。但是从总体效果来看,基本满足双方需求的单位也达到了71.56%,无论合作程度深浅,参与双方都是从中受益的。如何更好的提升合作质量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3.3 校企双方合作意愿(功能)的分析

分别从校企合作储备人才、降低用工成本、教师培养、解决就业、市场开发、技术创新、技术消化吸收和仪器共享等功能方面进行调研分析,统计出来的合作效果如图4所示。

校企合作双方在储备人才、降低用工成本、教师培养、解决就业这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认可度最高的是(雷达图的红点标识处):企业获取了储备人才(50%)。基本认可或认可度高之集中在教师得到了培养、学校解决了就业问题以及企业降低了用工成本(雷达图的绿点标识处);部分认可的是:信息交流和疑难咨询(技术的消化和吸收)以及技术创新合作需求方面(雷达图的蓝点标识处)。不认可最高的是重大仪器设备共享(雷达图的黄点标识处)。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广西校企合作基本找到了平衡点,合作效果比较理想,满意度达到预期效果。而市场开发、技术创新、技术消化吸收和仪器共享等方面合作效果不太理想,还没有找到双方共同需求点,尤其是重大仪器设备共享这个功能,有26.47%的单位还没有这个方面的合作。因此,如何保持现有的效果良好的合作项目,寻找新的合作点是校企双方乃至政府部门共同面对的新课题。

4  校企双方取得的效益

校企双方的效益主要表现形式为,企业注重员工的技能服务水平,企业在社会中的声誉以及企业的效益,学校注重招生就业、办学影响力和教师职业能力等指标,而双方深度合作又可以促使科研成果增加和成果转化。

根据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双方都产生明显的效益。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在招生方面得到社会认可,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办学实力得到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提升。企业通过合作,企业效益明显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信誉得到提升和认可,员工技能服务水平得到增强。但是在科研成果项目和成果转化方面效益还不是很明显。

5  校企双方认可度、合作能力方面

图5为校企双方认可度、合作能力雷达图,在对广西汽车专业群校企合作相互评价中,对于合作的频率、创新合作模式、为双方培养所需人才、联合共建、资金雄厚、设备先进、技术领先、创新能力突出等方面的调研发现,大部分学校和企业认为基本符合或符合了双方的期望值,认为校企合作期望值达到,超越状态的只占2.88%,校企合作处于,不符合状态的占了5.56%,这说明了广西汽车专业群校企合作提升的空间还比较大。

认可度比较高的是(雷达图的红点标识处):校企为双方培养了各自所需人才、合作频率以及校企合作中学校的主动性。基本认可的是(雷达图的绿点标识处):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主动性、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员工的牵线搭桥作用、校企创新合作模式方面;部分认可的是(雷达图的蓝点标识处):校企双方建设资金雄厚程度以及校企双方的创新力。不认可最高的校企合作中官方的中介作用(雷达图的黄点标识处)。校企合作雙方满意度非常高,双方非常认可的比例很小(雷达图箭头所指区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广西汽车专业的校企合作中,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企业为学校培养教师方面,校企双方满意度高;学校对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强,企业次之,说明学校对企业的吸引力方面还待加强;校企双方为对方提供设备共享的建设资金方面,合作双方尚不满意;政府或官方引导开展校企合作方面则最不尽如人意;超出校企双方合作期望的占比很小,广西汽车专业的校企合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6  结束语

从校企合作的动因,合作的形式,合作质量,合作双方取得的利益和合作双方的认可度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和分析,总体来说校企合作模式在在广西职业院校汽车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获得校企双方的一致认可,在人才培养层次方面广西汽车企业还是比较有远见的,校企合作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在深层次的合作方面还有待加强,需要政府部门政策性的引导和指导。

参考文献:

[1]刘菊香.广西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模式创新[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4):53-57.

[2]吕家将,江铃.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与思考[J].船舶职业教育,2019(7):1-4.

[3]陈玉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育新能源汽车人才—以无锡交通分院新能源汽车专业为例[J].内燃机与配件,220(1):266-268.

[4]吴灵芳.基于CDIO教育背景下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教育界:高等教育,2017(11):108-109.

[5]刘存香,刘学军,黄云奇.广西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现状与分析[J].中国市场,2017(36):27-29.

作者:王洪广

校企合作汽车技术论文 篇3:

基于校企合作下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探究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以及绿色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国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为相关节能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多元化通道,同时也为职业院校建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提供了平台,进而为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但是由于该专业或课程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在校企合作进程当中深度不足,而且课程体系的建设不科学,或多或少影响了人才的培养效率,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加以重视,深化校企合作的同时,出具更完善的课程理论体系和实践平台,为培养出高素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基于校企合作下,谈谈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校企合作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 教学改革 策略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Strategy of New Energy Vehicle Technology Course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Zhao Jingju

Key word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new energy vehicle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reform, strategy

1 前言

近年來,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逐渐发展,国家大力提倡开展节能技术的研究工作,并侧重于引导高校和高职院校来对相关的高端人才加以培养和引进。这样一来,不仅推动了行业的进步,同时也为青年人的就业提供了保障。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因此无论是课程体系的建设还是校企之间的融合进步,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加强联动,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机制和实践化平台。

2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和课程的基本概述

2.1 专业介绍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达到10万亿元,人才需求为85万人左右,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基于此,各大高校和职业院校为了能够丰富教学体系,新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专业,并开展多样化的新能源技术教育,其中包括新能源汽车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和新能源应用技术等,不仅专业多元化,而且教育手段也呈现出多极化的特点。尤其是近几年来,新能源汽车逐渐驶入快车道,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新能源汽车制造岗位,技术人才由最开始的严重空缺,到如今得到妥善的补充和安置,不仅解决了青年人就业发展的问题,同时也为相关技术的升级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2.2 特点

首先,实战性强。该门课程以新能源的维修和使用为基本的开发契机,需要邀请国内外企业专门的维修技师和培训专家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并依照企业需求现状对新能源汽车等相关的课程进行设计和开发,使专业设计和课程的创建符合企业实际的工作内容。

其次,适用性较强。要求高职院校相关学科负责人能够结合当前的新能源发展趋势,对整体的课程结构进行更为多元化的把控,一方面使课程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另一方面使课程内容和实践体系可以适应新能源汽车专业方向的学生应用,以便于为其日后的就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保障。

最后,配套资源相对丰富。高职院校组织企业能人和学校教师共同研发新能源汽车专业的教材,要求教材的性能和教学的设备需要互相符合和匹配,使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强化的基础上完善技能,并以任务驱动来有效地承接任务工单,从而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3 基于校企合作下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改革教学的意义

3.1 有利于搭建多方主体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高职院校在进行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当中,依托深度的校企合作,能够使学校、企业以及新能源行业实现“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无论是教材的更新、人才的培养,还是后续资源的应用,都能发挥出各方主体的优势,并形成合力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专业化人才。尤其是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订单化项目的新形式,可以直接借用学校的知识、技能结构、课程模式、成绩评定以及人才规模等,帮助企业来获取更高端且针对性强的对口人才,并完善人才的培养效率,进而为各方主体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提供多元化的平台[2]。

3.2 进一步优化了课程教学改革水平

高职院校想要进一步优化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效率,需要建立以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改革机制,以便于优化课堂教学水平。在实践中,要求教师能够以真实的情境为基础,从企业当中引进高质量的项目和工作任务来开展实践化教学时,教学内容体系获得深度改革,并设计出符合教学流程的真实业务模块和教学内容,以便于促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这样一来,依托真实的项目和真实的案例,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实习者的学习兴趣,从而树立更为崇高的职业理想。

3.3 对教学实践实行了全方位的指导

基于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进行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大多实现了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授课,并生成专业化的双导师制。这样一来,高职院校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基础,而且也可以直接与院校对接来确保项目任务数量的充足,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专业化的实践保障,并生成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体系,共同强化监督课程。例如,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专业化的教学计划,采取“三分理论、七分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之上,以学生为中心对其实践流程和理论夯实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使学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学以致用,为日后的就业发展提供保障。

4 基于校企合作下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4.1 建立“双导师”制,设计优质的教学方案

高职院校在进行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如果单纯依靠学校教师的力量来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和专业的课程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此,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够联合企业的专业员工,例如技术指导、管理人员等开展深度密切的合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立双导师制,一方面由学校的专业教师为学生传授与时俱进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由企业的员工来为学生们传达当前企业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的需求现状、工作细节以及岗位需要等。同时,多方教师主体还需要依照行业法则以及院校人才的现状来设计更加优质的教学方案,使学生们可以在夯实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具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了解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而为落实职业规划提供更为多元化的保障[3]。

4.2 开展深度合作,创建多元化的实践基地

高职院校以往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仅与学校建立了浅层次的联系。如让学生们有机会参观企业的实训项目,或者是临近毕业到企业中实习,这样虽然也能够增强学生们的见识,开阔其眼界,但是由于校企合作不足,难以让学生们真正体验到新能源汽车技术等相关行业的前进方向。基于此,高职院校需要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的合约,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多元化的实践基地。首先,学校要承诺每年为合作企业输送一定数量的人才,解决企业的用人危机。其次,企业也应该毫无保留地对新引进的合作院校的人才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其多多接触最新的项目任务,强化人才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也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增添活力。其中实践基地的建設一方面可以依托政策优势获得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以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出资在校外或企业旁建设一定规模的实践基地,供学生们定期参与学习。

4.3 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丰富实践教学环节

想要进一步改革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在深化理论讲述的基础之上,可以更多地探索实践教学的环节。并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生成多媒体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紧跟行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之上,使学生可以学习新能源汽车网联化以及智能化等核心的技术。其次,引导学生们来体验国家著名车企一汽大众等公司的企业文化,了解汽车产业全面加速电动化的产业布局,以此来获取技术亮点。最后要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内外组织的新能源汽车创新设计大赛,通过布局电路、焊接车身以及设计图纸等各环节,让学生更明确地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制造过程和设计方法,从而深化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4.4 优化考评方式,拓宽学生评价通道

为了可以进一步客观公正地检验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效果,要求企业导师和学校的专业教师能够联合起来,将学生们的考评模式进行有序的升级,拓宽评价渠道。例如课程结业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均占30%,剩下的10%则考察学生们日常的学习和实践态度,以及学习积极性等。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评价效果,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促进考核方式的改革,为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4]。

5 结束语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一方面可以搭建多方主体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另一方面也能够对教学实践实行全方位的指导。基于此,在具体的校企合作和教学改革中,应该建立双导师制,设计优质的教学方案;开展深度合作,创建多元化的实践基地;在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的基础之上,可以丰富教学实践环节;最终通过优化考评方式,拓宽学生的评价通道,使评价结果更加公正客观,进而为培养出高素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的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余磊,刘淳.浅谈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模块建设与研究[J].时代汽车,2020(23):74-75.

[2]赵生昌.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0(19):235-236.

[3]张正旭.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分析[J].南方农机,2020,51(12):120.

[4]赵青青.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改革与探索[J].中外企业家,2020(05):225.

作者:赵京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管理财务报表论文下一篇:美术专业素描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