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

2022-09-25

论文题目: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学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摘要: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而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是社会未来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大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未来国家发展的命运和前途。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迄今为止,我国关于心理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学阶段,研究者们较为深入研究了中小学心理素质的影响机制与功能作用(张大均,苏志强,王鑫强,2017),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有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相对薄弱,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心理素质较中小学生更为复杂,缺乏客观有效的测量工具科学衡量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另一方面,受到家庭、学校、地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异质性水平较高,已有研究结果的差异性较大(王滔,2002;罗品超,2005;王沥滢,2016)。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国家和社会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亟待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系统研究。所以,本研究拟系统考察全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状况,探究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学业发展等主要发展指标的关系。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系统研究,无论对推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还是对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深入研究,都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包含3个子研究。研究一:通过考察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的测量等值性,旨在检验大学生心理素质测量工具的科学性;研究二:运用测量等值良好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在校大学生进行分层整群抽样的问卷调查,旨在考察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总体状况,探究性别、年级、专业、家庭居住地等不同类别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差异;研究三:以大学生主要发展任务为指标,考察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学业发展的内在联系。根据本研究主要结果获得了如下研究结论:(1)经检验基于心理素质双因子模型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学科类别的学生之间都具有良好的测量等值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测量的有效工具。(2)从大学生心理素质总体状况来看,总分以及分维度得分都呈现负偏态分布,心理素质水平低下的个体相对较少,说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表现相对较好。从分维度来看,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分要显著高于认知品质和适应能力。从人口统计学变量间的差异性来看,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状况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呈现显著差异。在性别上,男生的心理素质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并且两者在认知品质得分上的差异更为明显。在年级上,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U”型变化趋势,即大一和大四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在家庭居住地上,来自不同家庭居住地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分呈现出由省会城市、地州市、县城、乡镇和农村逐级递减的趋势。此外,独生子女的心理素质总分要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无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素质得分要显著高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经济带层面,东部地区学生心理素质显著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学生心理素质显著优于中部地区。(3)从大学生的主要发展指标来看,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以及学业发展之间均呈现显著的相关性。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后,通过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学业发展仍具有显著的影响;并且针对不同的发展指标,心理素质的内在功能作用各不相同。总的来说,认知品质对与学业成绩、个人成就等密切相关的指标起显著性影响,对涉及情绪情感、价值判断等指标的影响不显著;个性品质多对涉及情绪情感状态的指标影响显著,对于成绩、成就等方面的影响较弱;适应能力对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学业发展的指标都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心理素质;测量等值;大学生;发展现状;功能作用

学科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摘要

Abstract

Ⅰ 研究背景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心理素质

2.1.1 心理素质的概念

2.1.2 心理素质的结构

2.1.3 心理素质的特点

2.1.4 心理素质的测量

2.1.5 心理素质的功能作用

2.2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现状

2.2.1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

2.2.2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测量

2.2.3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点

2.2.4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功能作用

2.2.5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Ⅱ 研究构想

1 问题提出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假设

2.4 研究意义

2.4.1 理论意义

2.4.2 实践意义

Ⅲ 实证研究

1 研究一: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的测量等值性检验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假设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测量工具

1.3.3 统计分析

1.4 研究结果

1.4.1 各题项描述性统计

1.4.2 单组验证性因素分析

1.4.3 测量等值检验

1.4.4 讨论

2 研究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准备

2.3.2 实测过程

2.3.3 研究对象

2.3.4 测量工具

2.3.5 统计分析

2.4 研究结果

2.4.1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总体状况

2.4.2 大学生心理素质在性别上的差异

2.4.3 大学生心理素质在年级上的差异

2.4.4 大学生心理素质在家庭居住地上的差异

2.4.5 大学生心理素质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2.4.6 大学生心理素质在是否有留守儿童经历上的差异

2.4.7 大学生心理素质在不同经济带上的差异

2.4.8 讨论

3 研究三: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学业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关系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测量问卷

3.3.3 统计分析

3.4 研究结果

3.4.1 大学生心理素质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3.4.2 大学生心理素质对自尊的影响

3.4.3 大学生心理素质对正负性情绪的影响

3.4.4 大学生心理素质对焦虑的影响

3.4.5 大学生心理素质对抑郁的影响

3.4.6 大学生心理素质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影响

3.4.7 大学生心理素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3.4.8 大学生心理素质对学业效能的影响

3.4.9 大学生心理素质对学业倦怠的影响

3.4.10 讨论

Ⅳ 总讨论

1 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具有性别和学科的测量等值性

2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总体水平较高,并且存在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

3 心理素质能够预测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业发展和社会适应

4 研究贡献与研究不足

4.1 研究贡献

4.2 研究不足

Ⅴ 总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正能量儒家文化论文提纲下一篇:品牌文化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