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使用信息技术论文

2022-04-25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教材使用信息技术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笔者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一线从教十余年来,用过的教材已经更新多次,从最早以LOGO语言为主的市编教材到目前的闽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亲历了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在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实验推广到普级。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正朝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但从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以闽教版教材为例)的使用过程来看,还有许多有待探讨的问题。

教材使用信息技术论文 篇1:

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使用探究

摘要: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一名农村高中信息技术老师,笔者在平常的教学中,为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和学生实际的信息技能间的差距所困惑。本文通过对教学现状、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分析,提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二次开发和优化重组教材等方法是解决这一困惑的较好思路。

关键词:教学现状 新课程理念 教材使用

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我县是一个山区小县,经济不发达,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升学考试不考,学校的硬件条件跟不上,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基本上不开设。有的学校即使开设了,也是形同虚设,基本上是让学生在教室中自习,一个学期接触电脑的机会难得有一次。试想,这种状况下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能好吗?多数农村学生到初中毕业时,信息技术水平几乎还为“零”。

二、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和教材特点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关照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努力将教学起点从“零起点”改为“非零起点”。原课程纲要中的“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操作系统简介”“计算机硬件结构与软件系统”等3个“零起点”模块在新课程标准中不再单独列出。对义务教育阶段已学过的学科知识不再进行低水平重复,不再进行单纯的软件操作,而是对已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提升,进一步综合、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

三、思考和研究

新课程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努力将教学起点从“零起点”改为“非零起点”,从以前单纯的软件操作到现在的信息技能的综合、全面的培养,而农村高中多数新生信息技术水平几乎还为“零”,这就存在了“断层”现象。在三年时间里,若要把信息技术水平几乎还为“零”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合格信息素养的公民,是件不容易的事。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问题。用怎样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呢?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摸索总结,笔者认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是解决这些问题一种好方法值得探究。

1.立足学生实际水平、认知规律,补充、删除、调整教材内容

我们在备课时,都有两个必备环节,一是学情分析,二是教材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就能明白自己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教材的内容结构是否适合我们的学生。对于教材,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要该补充的补充,该删除的要删除,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调整。

例如,在学习“文本信息的加工”一节时,教材紧扣新课程理念要求,示例内容简单,却囊括了文字的排版、流程图、结构图和表格的操作。教材面向的是各地区的学生,编者认为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学习过Word等字处理软件,有了一定的基础,认为“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在高中没有必要单独列出。所以,应从“非零起点”出发,而不是“零起点”出发。这就脱离了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多数农村学生是初次接触Word字处理软件。在教学时,笔者参照以前的老教材,对Word软件的最简单、最基本的编辑技能进行补充,从“零起点”出发,并结合新教材的知识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立足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更改教材中的操作示例和任务

“信息技术教科书要密切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实践以及当地的社会发展,适度设置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典型案例或研究性课题”,这是新课程教科书编写建议。教材是面向各地区的学生,不可能所有学生都有一样的生活环境和实践经历。因此,要立足我们自己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更改教材中不合适的操作示例和任务。

例如,在学习“数据信息的加工”一节时,教材所用操作示例是“本校学生吸烟情况调查结果”,这个示例我们学校没做过调查,也很难调查,对于我校学生是不合适的。因此,笔者在教学时把操作示例改为“XX班学生成绩统计表”,“XX班”就是正在进行教学的班级,且成绩表也是该班刚刚月考的成绩,学生一看自己的成绩就在上面,注意力很快就集中了,看到表格中总分、平均分、及格率、排名等各项指标,都惊叹该软件的功能,学习兴趣自然得以激发。教师再适时对学生提出要求:期中考试的成绩表也要你们来完成。结果,在讲解该操作示例时,每个学生都很认真,多数学生都能够完成操作。

3.立足家庭、学校的硬件、软件条件,简化或替换教材中的任务设计

前面提到,由于我县是经济不发达的山区小县,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的经费投入很不足,且基础设施落后,学生底子又薄。所以在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时,要立足学校的硬件、软件条件,简化或替换教材中的任务设计。例如,在学习“网络是如何工作的”一章中的“网络的规划设计”一节时,有一个问题:“张家伟一家三口人,有三台电脑,只装了一根宽带线,如何让三台电脑同时上网?”这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任务,应让学生参与实践,但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中根本没电脑,即使在县城的学生,家中也只有一台电脑,况且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要让学生独自实践,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教学时,笔者对此进行了简化,设计了一个在机房就可完成的任务:“提供接通因特网的网线、一台较好的电脑(老师用机)、两台学生电脑、一个交换机、若干条已做好水晶头的网线,请你们完成一个小型局域网的组建,让三台电脑同时上网。”这个任务中所用到的硬件材料,都是机房现成的,软件资料电脑上也安装有。学生通过教材上的介绍和平时的积累,加上老师的指导,大多数都顺利地完成了这个任务。这样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学习的效果就好多了。

4.依据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话题或内容来安排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关注的、时代性强的事物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例如在学习“网络信息检索”一节时,教材上用的操作示例、活动设计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笔者设计了三个有代表性的活动,分别是“搜索神州七号发射的时间”“搜索我国航空母舰建造的相关情况”“搜索智利地震的最新情况”。这三个活动都是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连以前从没上过因特网的学生也积极参与进来,效果非常好。又如,在“学习信息技术与青少年”这节时,教材要求我们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避免网络陷阱的伤害,而这些理念的东西太笼统了。笔者就在教学时,补充了学生最近最关心的几件事,其中之一就是高一年级两个学生家长受到手机网络陷阱的伤害,被骗走几万元钱的事。骗子通过一些非法途径获取了家长和孩子的详细信息资料,致使家长相信了骗子的话,最后上当受骗。这些事例让学生深有感触,更能够提高信息的安全意识。

四、总结推广

经过几年的总结积累,笔者把平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成果写进了校本教材,笔者和同事们都感到,使用这种校本教材,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学习效果也得到明显提高。

总之,教材是可变的,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新教材,正确认识新教材。在教学设计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创造性地优化重组教材,是教学实施的关键之一。我们只有理解、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创造性地去使用、开发教材,并不断地反思总结,才能把进入高中时信息技能几乎为“零”的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作者单位:江西省石城县石城中学)

作者:邓扬汶

教材使用信息技术论文 篇2: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笔者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一线从教十余年来,用过的教材已经更新多次,从最早以LOGO语言为主的市编教材到目前的闽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亲历了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在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实验推广到普级。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正朝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但从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以闽教版教材为例)的使用过程来看,还有许多有待探讨的问题。

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1.唯教材而教,进行“填鸭式”教学

一些教师受长期以来形成的“教教材”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教学时仍然在照搬复述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填鸭式”教学,对教材没有深挖创新,甚至只是片面理解教材内容。

如,在执教闽教版教材“上行键操作”一课时,很多教师就是单纯地“用教材教”,只是将书上的3个操作步骤读一遍,然后就让学生自己练习。其实这一课的第三步“上行键手指分工图”的内容,就非常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拓展,帮助学生记住指法。在教学时可以用“为字母找家”的游戏方式先记忆上行键的排放位置,再以编口诀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指法:食指向上R和U,T、Y紧靠中间走……除此之外,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交流“上行键”哪个手指操作比较方便,并找出本小组认为最好的识记方式。

以上这些方法的运用不是教材能给教师的,而是要教师依靠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在教材的基础上能更有效地使用教材。

2.把“随意变换、增删教学内容”理解为教育创新

笔者发现部分教师把“随意变换、增删教学内容”看成是“用教材教”,看成是教育创新。教学前的教学设计大刀阔斧地改变教材,挖空心思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盲目增加教学活动环节,喧宾夺主,使改编后的教案丢掉了教材中原有的精华。

有一节闽教版新教材课的教学内容是“制作简单表格”,教师用了几分钟的时间讲解如何在WORD中制作简单的表格,接下来学生就按着教师的要求进行表格的设置和相关内容的操作。学生操作还不到十分钟的时间,课程到这里还没有偏离教材的主线,也能体现教师的教学内容。可是学生这时还没有操作结束,教师就出示了一份制作精美的表格作品,同时用了大量的时间来演示这份作品,喧宾夺主,忽略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丢掉了教材中的精华,不但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还造成了课程资源的浪费,非常可惜。

3.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基本不用教材

笔者发现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基本不用教材,这样的现象比较多。有些教师认为现有的教材没有意思,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时常出现一节课从头到尾未让学生翻开教材的现象。浪费了宝贵的教材资源,导致学生疏远课本。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教材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性材料,对学生来说,让学生学会预习自学,用书来指导自己,也是培养信息素养的一个体现。

比如闽教版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系统安全与防范”一课,教材中对几种常用的杀毒软件、电脑病毒防范方法及如何使用一些常用的杀毒软件都介绍得非常清楚,学生通过预习看书,基本能理解几种常用杀毒软件的使用方法,在学生自学预习后,教师再加以点拨、讲解,强化训练学习目标,本课就会成为一节成功的课。所以,教师在课堂中一定不能忽视教材的引导作用,要让学生学会看书。

二、教材本身具有一定缺陷性和局限性

1.教材可读性较差,学生对教材的学习没有兴趣

教材由专家编写,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学术性,但由于教材对文字要求准确和简洁,课程中许多生动有趣的细节无法呈现在教材上,导致可读性较差,学生对学习教材没有兴趣。

笔者认为,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材只是承载学习内容的一种材料和介质,只是供师生学习、分析、研究、探索的基本材料,课内外的学习活动才是最活生生的课堂。教材不应该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更不可能等同于课程本身。教师应该以课程标准为纲,以教材为介质,结合相关课程资源来组织学习活动,而不能仅仅做教材内容的传递与解释。

比如,闽教版新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课至第七课为LOGO语言的学习内容,和旧版本的市编教材LOGO语言相比,前者对LOGO语言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面积的简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用LOGO语言编制的一部分图形操作不出来。这是因为闽教版新教材中的命令被简化后,一部分原来要求掌握的命令被删除,学生无法完成相应的操作,教材的缺陷导致了教学的背动。所以,教师在教授LOGO语言的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前后对比,认真备课的同时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找出教材中的优缺点,合理并带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把课堂效益最大化。

2.教材本身的不足和局限性

教材不是万能的,也会存在这样或是那样的不足与问题,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地区,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各地区的每名学生的需要。

比如,闽教版新教材教学内容安排如下:三年级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四年级习WORD与图像图片内容;五年级学习幻灯片制作、网络知识、网页制作;六年级学习动画制作与LOGO语言。对于软硬件好的学校来说,教学上述知识内容比较轻松,但是对于一些教学条件较差、软硬件不到位的学校来说,跟着教材教学就变成了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又如,五、六年级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电脑基础操作要求较高,条件较差的学校比较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

三、寻找问题根源,研究对策

1.吃透教材,强化新课程理念

笔者认为创造性运用教材的基础是吃透教材。课程实施中许多普遍性、根本性的问题,其根源就在于教师没有真正吃透教材,甚至出现敷衍了事,不认真备课,甚至是没有备课的现象。如果教师对某一内容的“知识与技能”把握不到位,对教材理解尚且存在偏差,怎能保证把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也使得教师对新教材的创造性运用和开发变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吃透教材”就是要明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了这些,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的创新才不会偏离教材。同时,教师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学习与提升,学习新课程理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把新课程所倡导的“适应学生”“适应地方”的理念变为现实。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需要教师的再加工和创造,将教材内容变成发展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教育内容。

2.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地区、所有学校和所有学生,且教材与当地的教育发展也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应该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更新知识,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创新。许多教师往往把教材、教学参考书当作课程的唯一资源。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要求学校和教师积极开发、搜索有利于教材开发的各类资源,丰富课堂教学。

“用教材教”的本质是要求教师能够具备学习活动设计与把握的能力。关键在于教师要做教材的主人,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于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将教材内容激活,赋予其生命力,使无趣的文字、静止的符号变成有声有色的兴趣源泉;在于教师能根据不同学生、不同要求等实际情况,在不改变教材精华的前提条件下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当然,要做到这些,需要教师具有较为丰厚的知识积累和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

总之,要实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实现“用教材教”是非常关键的,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通读课程标准和教材,逐步做到把握教材内涵要义,同时强化新课程理念,真正理解教材中的精华即“吃透教材”,才能做到对教材驾轻就熟。

作者:郑云颖

教材使用信息技术论文 篇3:

对信息技术课新教材使用的体会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这套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对于改变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半年来,笔者对新教材的教学有一定的收获,也有困惑,就新教材的使用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1 全面把握教材内容,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新教材的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终身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再单纯做知识方面的权威,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教给学生,而应当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首先,要全面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钻研到教材中去,去感悟和品味教材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形成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课程标准是一个要求贯穿于教学中的“纲”;而教材是教学的具体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具体依据。

其次,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建立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教師必须做到让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想,给予他们以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新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的蓝天,彻底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活”起来,把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多言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应该尽量全面考虑,能够根据需要为学生创设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的情境,让学生能通过学习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并能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2 重视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实践探究

2.1 自主探究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巧妙设置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状态。学生进入探究情景后教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学中自究,在自究中自悟。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注重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学探究的实效。

2.2 合作探究学生在自学探究后,提出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疏导,整理出几个重点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可以小组间相互启发、相互探讨,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通过交流讨论,学生能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开阔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可以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创新。

2.3 实践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一节课所得,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启发学生提炼探究方法,把知识活学活用等。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计恰当的分层次的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在此阶段,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凭借,把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通过观测、调查,查阅文献资料,观看影像资料和上网等形式,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3 在教学实践中对新教材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和困惑

1)高中新教材与初中现行的技术性的教材相比,跨度较大,衔接有断层,在教学中有时无所适从;部分学校不重视,没有按要求开课,课时不足(每周一节),师资缺乏,使得课程实施较为困难。因此,必修教材中的知识用36课时完成有很大难度。

2)新教材的理念很好,但是笔者感觉书中涉及的知识面广度有了,深度不够,泛泛而谈。如果光讲不动手,开始学生可能会听,但很快就会失去兴趣;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有空的感觉,因此心中比较迷茫。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只有靠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

3)新教材中使人感觉有些简单的内容复杂化,有些让学生一看就明白的内容还用大量的篇幅在那里阐述。由于信息技术课在中学教学中的实际地位,因此教材中有些安排的实践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后去完成,好像不太现实,有些理想化,这就必然对信息技术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只是一种课程资源,如何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投入到新课改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是每一位教师需要不断总结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第二中学)

作者:张巧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泥沙进展研究论文下一篇:初中美术素描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