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影响论文

2022-04-19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影响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农产品在外贸市场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资源比较优势和产品质量优势,也取决于外贸经营的组织优势。培育农产品对外贸易中的农民组织竞争主体,是中国农业走向世界的需要。农民组织有利于克服小农经营模式的固有缺陷,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外贸中的竞争优势,有利于增强外贸谈判中的竞争实力。

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影响论文 篇1:

我国蔬菜出口贸易走势、挑战及策略

摘 要:凭借着生产成本、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我国蔬菜产品出口产量增速显著,并逐渐跻身与国际市场,已成为我国在出口贸易中一项重要产业。但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下,蔬菜市场自身的变革和国际贸易壁垒都会影响到我国蔬菜产品的出口贸易。对蔬菜贸易市场的发展规模、种类结构和出口地区等现状进行分析,当前我国蔬菜出口方面存在国际贸易冲击、本土经济效益限制、技术缺乏等问题。促进蔬菜出口发展需要提升蔬菜品质、效益、科技含量,掌握国际规制应对贸易壁垒。

关键词:蔬菜产业;出口贸易;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

中国是蔬菜生产和销售的大国,在“菜篮子工程”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我国蔬菜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2018年,我国蔬菜产量达到8.48亿吨,是1985年的10.34倍,而种植面积达到3.47亿亩。其中,对外出口数量达到948万吨,同比增长2.5%。随着社会进步,消费者关注重点也由蔬菜的价格转向了蔬菜的品质,我国的蔬菜产品也由传统型向绿色型转变。目前,我国生产的众多蔬菜产品不仅可以用于满足国内需求,还可以通过出口来提高我国的出口贸易水平,其出口贸易呈稳定增长状态。然而,部分发达国家近些年开始实施质量的审核和限制进口贸易产品等措施,使我国出口蔬菜产品行业受到了一定的挫伤。本文主要从蔬菜产品出口的规模、产品结构、目标市场等方面分析当前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现状、问题,并且为解决我国蔬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以促进蔬菜出口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我国蔬菜产品出口贸易走势

(一)蔬菜出口规模

在跨世纪的30年间,种植面积从1985年的不足1亿亩到2018年的3.47亿亩,其增长率已经达到了年均18%。蔬菜的总产量也有了十分显著的提升,从1985年的0.8亿吨增长到2018年8.49亿吨,年增长率也保持在22%左右。价格方面,由农业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的批发均价为3.92元/千克,比2017年相比上漲5.1%,比近五年平均水平高2.8%。综上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良好,同时也极大地促进其出口贸易。由表1可知,我国蔬菜出口规模由2012年的741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948万吨,年均增长率达3.58%。可见我国蔬菜产品出口贸易水平越来越高。虽然总体形势一直尚好,但2012年蔬菜出口量的增加,出口额却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商品出口退税政策有变化,同时又有非关税壁垒影响我国蔬菜出口贸易,导致我国蔬菜出口额在2012年同比下降了14.8%。2016年蔬菜出口数量虽下滑-0.7%,但出口金额实现14.9%的增长率。到2018年中国蔬菜产品出口数量为948万吨,同比增长2.5%。其原因是国际市场对于蔬菜的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因此我国近年来的蔬菜产品出口量增长率不高,但我国依然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

(二)蔬菜出口结构

目前我国出口的蔬菜结构由保鲜蔬菜和加工蔬菜以及脱水蔬菜等蔬菜种类为主,通过我国出口蔬菜的数量和出口蔬菜的种类就可以看出我国蔬菜生产力的强大。

在我国蔬菜产品出口结构中,保鲜蔬菜占据较大比重,其出口金额位列各产品种类之首。在2018年的出口数据中,保鲜蔬菜不管是数量还是金额在出口总量中的占比都超过了50%,这也证明了保鲜蔬菜在我国出口蔬菜中的地位之高,是我国蔬菜出口的主要部分。其二,目前我国的加工蔬菜出口量和出口额位于总蔬菜产品的第二名,2018年我国加工蔬菜的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达到了211.33万吨和32.56亿美元, 占总蔬菜比例都在20%以上。其三,冷冻蔬菜方面,2018年的加工出口中冷冻蔬菜的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为126.45万吨和23.60亿美元,而冷冻蔬菜的出口量占比为15.17%,而它的出口额占比也达到15.21%。其四,蔬菜汁方面,2018年的蔬菜汁的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为18.47万吨和6.90亿美元,所占总蔬菜份额的2.21%和4.45%。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我国在蔬菜的产品结构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其主要是因为目前蔬菜领域内的保鲜技术和初步加工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蔬菜产品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品种优势,还对蔬菜的产品结构以适应国际市场做出了一些调整。

在蔬菜种类上,番茄、大蒜、蘑菇位居出口量位于前三,其次分别为萝卜,黑木耳等。在优势蔬菜产品品种中,蘑菇成为出口额增长的主力,占2018年蔬菜出口总额的21.7%,同比增长14.4%,而大蒜则占出口总额的13.1%,同比减少38.1%。通过对国外优秀蔬菜品种的引进和杂交,不仅可以改变国内蔬菜品质比较差现状,融合国内外蔬菜的优点,还可以根据国外市场需求,对出口蔬菜的品种结构进行优化。

(三)出口市场分布

从出口的地区和国家来看,目前我国已经向国际上190多个国家出口了蔬菜产品,其中以同我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居多,主要分布在东亚和南亚等地,欧美市场则相对较小。由表3数据可知,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是我国蔬菜主要出口地区,其中越南和日本位居2018年第一、第二位,占比分别为15.6%和15.1%,同样排在前十的还有美国、荷兰等国。由于2008年出现金融危机,影响到日本从我国进口蔬菜数量,但美国和俄罗斯以及韩国等国家从我国进口蔬菜规模却在不断增大。

二、蔬菜贸易出口面临的挑战

(一)大国经济效应的限定性

近些年来,蔬菜出口在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不管是出口规模还是出口品种数量都增长显著,2018年,我国蔬菜出口数量达到948万吨,同比增长2.5%,出口金额达126.15亿美元,同比下降4.1%。在全球所有蔬菜贸易中,新鲜未加工产品占比达到70%,而欧美市场的新鲜农产品市场份额增速基本已停止,而我国对外贸易基数较大,也给蔬菜出口扩大出口市场带来一定难度。首先,由于世界贸易绿色技术壁垒的影响,我国蔬菜出口的门槛越来越高。国内蔬菜产业虽量大面广,但在集约化、产业化方面尚有较大不足,短期内难以从包装、冷链运储藏方面达到国际标准。其次,全球蔬菜贸易主要以本土市场为主,全球罐头蔬菜产品逐渐受到冷遇,而浅加工蔬菜制品受欢迎程度日渐提升,受新鲜和便利性的限制,这使得我国蔬菜出口比较优势受到较大限制。再次,贸易协定对于蔬菜贸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蔬菜出口的价格优势及关税减免,国外许多国家以反倾销的贸易保护手段对我国蔬菜产品发起反倾销诉讼,由图1中可知,1995-2018年全球贸易救济案件6101件,而中国则是全球受反倾销及保障措施影响最大的国家,涉华贸易救济案件达到1919件,全球总计占比约31.45%。受中美贸易局势紧张等多重因素影响,2018年全球占比则回升到41.09%。在这种形势下,极大地影响到中国蔬菜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

(二)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减弱

在我国蔬菜出口的各个优势中,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占据较大比重。如今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更加密切,也更加复杂。蔬菜产业大多以天然资源或者劳动力成本为优势,因其进入门槛较低,受比较优势陷阱因素影响,自身优势会随市场竞争的激烈而逐渐丧失。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日渐增长,特别是我国沿海地区的工资及租金不断上涨,其结果就会减弱我国蔬菜出口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另外,由于蔬菜出口受劳动力及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影响较大,引起自然资源禀赋的充足性,政府及企业往往疏于制度和技术的创新,以致于政策及经济发展模式制约了蔬菜出口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产品技术的不良性

相比而言,美国的蔬菜出口在加工、冷链仓储运输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加高,使其蔬菜出口突破了距离的制约,远销日本等亚洲国家,挤压了中国在亚洲市场的份额,并成为我国蔬菜增长的制约因素。技术水平的落后导致了我国蔬菜产品出口种类非常稀少,这种方式虽然成本低但使获得的利润更低,而且国内企业之间的贸易摩擦比较严重,卫生水平也达不到国外的标准。我国的蔬菜出口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在国际市场上,蔬菜的供应量是非常大的,而需求量却比较小。所以质量的好坏决定了消费者是否接受你的产品。时代的发展要求我国的农业要尽快地进行转型,由笼统的发展产量到集中发展质量形式。

(四)贸易条件的多变性

由于蔬菜产业进入门槛较低,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入到全球市场竞争中,造成全球蔬菜价格的不断下跌。中国较大的进出口规模,也会因大国经济效应而造成进口产品价格的上升,使我国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另外,由于世界经济受下行压力的影响,发达国家在其就业压力较大时往往会采取各种贸易壁垒措施,以降低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规模,减少其国内产业和就业的压力,从而给我国蔬菜出口带来不利影响。

三、蔬菜贸易出口面临问题的策略

(一)提升蔬菜出口品质,掌握国际规制

为了减少绿色壁垒对其市场的冲击,我国可采取引进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来解决其产生的影响。要顺应时代发展形势,健全预警机制建设,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积极研究应对方案,以应对国际贸易壁垒。要健全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以连接蔬菜加工的各个产业以及收集市场反馈信息,与国际上先进蔬菜加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而使蔬菜产业能够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另外,我国政府也可以做出一些努力,首先,要加强对自身质量检测和要求,要对蔬菜生产的全过程有严格的规范,建设与国际接轨的蔬菜生产线,掌握了解各国的食品法律、饮食上风俗习惯以及对蔬菜产品的标准和需求,这样不仅能保护我国的出口利益,还能及时了解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与更新,并且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当前主要发展中国家的想法及需求。

(二)提升蔬菜生产规模效应

在蔬菜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中,蔬菜产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国蔬菜生产结构布局中,要加大资本、技术和人才等多种因素的集聚性,对资本及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应当在适应蔬菜生产的区域内,提高蔬菜供应区的规模,加大国内蔬菜生产基地的分工和合作,尽可能实现我国蔬菜产量的增长,从而提升蔬菜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推动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的发展。我国蔬菜出口受地理距离的影响较大,但地理条件无法改变。因此,应加大对生鲜蔬菜仓储运输技术的研发创新力度,积极建立以冷链物流为主的蔬菜仓储运输体系,完善经营管理体制,改善生鲜运输基础配套设施,加大对第三方蔬菜物流企业的支持力度,以确保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缓解地理距离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提升蔬菜产品技术含量

在全球蔬菜市场中,鲜食消费增速高于整体蔬菜消费增速,而加工消费率超过28%,新鲜和便利也成为蔬菜消费的主流发展趋势。为降低蔬菜损耗率,本土市场依然是全球蔬菜贸易的主导贸易流量。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蔬菜出口贸易增长,就必须要从本国蔬菜贸易市场的内部着手,把传统以出口量获利的观念转移到产品的质量品牌上来,这样才能让我国蔬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具优势的位置。对当前我国的蔬菜产品市场而言,我们更应注重的是其产品的质量,所以在产品的生产环节上,企业要对蔬菜市场重新定位,调整生产环节中落后因素,适时地淘汰老旧设备,引进业内先进的生产技术,让蔬菜等农贸产品依托先进的生物技术和栽培技术,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购入高科技设备,使生产环节的工作效率能有大大提高。最后,引进或研发冷冻和保鲜技术,进一步来提高和丰富我国蔬菜产品的质量和出口结构,这些技术的投入不仅能让蔬菜的附加值有所提升,还能让我国的蔬菜出口贸易能够成功转型。

(四)拓展蔬菜国际市场,实现产业协调

我国应该积极培育新的出口市场,由于我国蔬菜出口市场相对较为单一,难以承受一些国际贸易保护政策的不利影响。因此扩大我国蔬菜出口市场迫在眉睫,不仅要提高蔬菜产品的销售量和蔬菜质量,还要打开我国蔬菜出口在欧盟和北美洲等地区的市场,扩展市场到非洲等地区,以确保我国蔬菜出口市场多样化,从而提高我国蔬菜产品出口在国际风险下的抵抗能力。同时,要在保证蔬菜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开发创新蔬菜种类,保证我国蔬菜出口能够全方面地满足国际需求。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地跨多个纬度,由此便形成了我国多样性的气候类型,而我国的各种农作物、蔬菜的品种和类型也因此而十分丰富,这无疑是我国蔬菜生产的巨大优势。因此,可以根据蔬菜所需的自然气候条件来进行合理分配,让各种蔬菜产量能够满足国际化市场的一般需求。在蔬菜的推广和营销上,可以尝试开办蔬菜展销会和产业大赛等活动来进一步提高蔬菜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石昊飞,郭林宇. 我国蔬菜出口受阻情况及原因分析[J].中国蔬菜, 2018(12):11-14.

[2] 秦亚冰. 我国蔬菜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分析及发展对策探讨[J].价格月刊, 2017(6):20-23.

[3] 刘彬, 王书军.国外降低生鲜蔬菜物流损耗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對外经贸实务, 2015(2):84- 87.

[4] 李斯更, 王娟娟.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措施[J]. 中国蔬菜, 2018(6):6-9.

[5] 孟高飞.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与中亚5国蔬菜类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J]. 世界农业, 2018(3):106-113.

作者:艾玲

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影响论文 篇2:

农民组织: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竞争主体

摘要:农产品在外贸市场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资源比较优势和产品质量优势,也取决于外贸经营的组织优势。培育农产品对外贸易中的农民组织竞争主体,是中国农业走向世界的需要。农民组织有利于克服小农经营模式的固有缺陷,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外贸中的竞争优势,有利于增强外贸谈判中的竞争实力。

关键词:农民组织; 险期限农产品对外贸易; 竞争主体

加入WTO之后,中国开放了农产品市场,冠以各种头衔的“洋协会”纷纷登陆中国。据新华社上海报道,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在上海设立中国总部和办事处的“洋协会”已达到65家。农产品贸易市场面临着更加剧烈的国际竞争,要获得外贸竞争中的一定优势,不仅要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拓宽销售渠道、抢占滩头份额,还需要培养有力的团队竞争主体,散兵游勇式的外贸竞争不是别人的对手。积极发展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使农民组织成为农产品对外贸易中的竞争主体,有利于改变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弱势地位,增强竞争实力,推动中国农业走向世界。

一、合作经营有利于克服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小农缺陷

作为WTO组织成员,中国的农产品经营不仅与全国的城乡市场联系在一起,而且越来越紧密地与全球经济和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对市场形成的高度依赖,使中国大宗农业产品面对国际市场的巨大压力,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势在必行。竞争力的提高,首先需要在流通领域之外下功夫,生产环节是关键。目前我国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导地位的农业经营模式,“是中国历史上人口规模最小的小农经济”,①无法适应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小农生产方式置身于国际大市场竞争,存在着很多缺陷。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一是生产成本较高。在强大的市场压力下,农民要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也就必须要在种子、化肥、农药、水电上不断增加投入。在过去的20多年中,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几乎几年一涨,比较起一些农业大国的机械化大农场,中国小农的生产成本很高。就小麦、大米、棉花这些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业产品而言,我国的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 20% 到 70%。②生产高成本所产生的副效应是经济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

二是产品难达到现代市场所要求的合格标准。在农产品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不断严密的情况下,质量认证、食品标签、规格要求、“绿色包装”等技术项目,对于小农户生产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小农户的生产过程随意性大,难以规范和控制,产品很难达到统一的标准。许多农户为了提高产量不断加大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这样的产品,不仅过不了出口质检关,现在连国内消费者也拒绝消费。即使小农采取了标准化的生产和管理,也会因为缺少统一的质量认证、规范的包装与商标、以及有效的宣传手段,而无法得到广大消费者认可。在数量和规模日益扩张的超市中,海外进口或国内大农业公司生产的农产品越来越多,零散农户的产品往往只能在国内农贸市场或地摊上与小商贩和普通市民打交道,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

三是市场信息不灵。许多农产品的市场周期性特征明显,单个农户无法了解、更无法驾驭,往往依据短期的市场信息做出生产计划,或环顾周边邻里举动“跟风式”地安排生产经营。结果产品一上市就呈现饱和状态,或市场行情已发生根本变化,使农户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处于现代市场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小规模家庭经营,就好比汪洋大海中的小船,毫无竞争能力与抵御风险的能力。农民只有联合起来或组织起来,以团队协作的优势和集体的力量去克服分散小农固有的缺陷,在农业国际化商海中打造“绿色航空母舰”才是出路。有两种基本的联合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建立各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专业协会,用“自愿加入、民主管理、交换劳动、协作互利”的原则,将农户联合起来。在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内部,以契约方式协调成员的利益和行为,瞄准市场需求和规则,努力按照技术标准进行生产,争取较大的市场份额,使农户获得收益。农民合作组织建立初期,会遇到缺乏资金周转或缺少市场营销网络与市场经验等困难,但毕竟比起个体农户来容易克服。国际经验表明,任何地方只要小农经营仍占一定规模,它都必然实行合作经济。西方国家以及日本、韩国,普遍是以农民合作组织来维护和实现广大农户的利益。第二种方式是组建大的农业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由龙头企业生产市场所需要的农产品,农户或以土地入股,或以订单缔约,加盟龙头企业的经营活动。大规模的农业公司比小农具有更多的优势,可以采取标准化的管理,增加资金投入,从而满足市场的要求。农户则可以通过加盟来降低高成本、高风险的压力,避免专业化水平低、信息不灵、经济实力弱等缺陷。

二、组织营销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外贸中的竞争优势

近几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起伏不定。从国外市场看,发达国家有了几百年的世贸历史,不论市场体系、体制还是贸易经验都已臻于成熟,处处占据优势。尤其是一些国家不断采取苛刻性的技术壁垒及反倾销制裁,限制农产品进口。从2006年开始,日本、韩国、欧盟等国家或组织的一系列食品安全卫生新法规全面启动。新法规大幅抬高了进口农产品的门槛,对蔬菜等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影响巨大。我国由于刚刚入世,外贸体制处于转型时期,国际市场经验和信息方面相对不足,现行农产品质量管理机制比较薄弱,各地区情况的差异又比较大,导致农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不强。

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资源比较优势和产品质量优势,也取决于农产品营销主体的组织优势。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过程,如标准化、品牌、商标、包装、储运、公关、贸易谈判等,都直接影响着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一样,都是决定农产品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在国际商战中,散兵游勇式与规模建制的不同市场主体所发挥的作用绝对不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专业性协会,主要是围绕着某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而建立起来的,便于资源整合与技术提高,从而取得规模效益和竞争优势。中国农民面临的竞争对手,是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极高的大农场主及其组成的合作社联盟、大公司企业,甚至是由农产品出口国组成的国际性垄断集团。要使我国农产品有能力与国外的各种专业协会和大集团进行竞争,有实质意义的举措,就是尽快培育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经营组织载体,建立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此来提升农产品外贸中的竞争优势。

1. 整合地方资源,提升农产品外销能力

针对加入WTO后,单个农户无法进入外贸市场的状况,积极进行体制创新,培育团队主体。动员广大农民加入经济合作组织与专业协会,引导农户与龙头企业或专业基地建立稳定的产供销关系,共同走向市场,共同增加收入。在经济实体的运作下,在有条件的地方,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品,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以产业链为整合手段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培植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提升地方农产品外销能力。

2. 优化出口农产品结构

合理安排农产品出口的品种及其比重,是基本的外贸策略,这不但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出口份额,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改善外部经济环境。实现农产品出口结构的优化,需要随时根据国际市场动态来调整国内农产品的生产与营销,工作量大且复杂,仅靠国家外贸机构和一些外贸公司的筹划操作,难以应对外贸市场的风云变幻。农民组织直接与生产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农户相连,既熟悉农户的生产经营项目,又了解地方资源优势和潜在实力,在动员和组织农户调整产品结构上,具有地利人和之便。政府外贸部门、外贸公司可与农民组织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把农产品出口的调整方案,通过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加以落实。近20年来,国际市场对农产品和食品需求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原料和初级农产品形式的贸易比重下降,以加工品和食品形式的贸易比重上升。2006年“广交会”再次表明:一些粗加工、老面孔、技术含量不高的商品几乎无人问津。我国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业产品因生产成本偏高而竞争力相对较弱,而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如果蔬、水产、畜牧、药材、花卉等,则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中显示出一定的竞争力,在欧美也有一定市场。在有关部门指导下,通过农民组织的运作,发挥本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努力发展副加值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3. 实施农产品标准化战略和绿色营销战略

不断严格的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了很多障碍。深加工不足、技术标准不健全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形势空前严峻。世贸组织在有关协定中,也明确要求所有成员采用国际标准,并作出规定,在因技术问题发生国际贸易争端时,采用国际标准的一方,有理由被认为没有给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我们只有遵循国际贸易规则,苦练内功,通过提高技术、保证质量、达到标准,来破除这些障碍。要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建成先进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做好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努力适应不同市场的准入要求。只有通过农民组织才能配合外贸机构做好下列工作:一是宣传培训。向农产品外销的从业人员宣讲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树立质量规格意识、食品安全意识、商标品牌意识,培养运用标准化手段对农产品实行生产与加工过程质量监控、管理的能力。二是加强对生产加工过程的管理监督和产品的质量检测,严格把好质量关,尤其监督农药、化肥、激素、添加剂等的正确使用,严格执行技术标准,保证不合格产品不出村。三是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走绿色营销之路,对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过程,讲究天然滋味、绿色包装、人情关切和文化品位;注重环境、资源与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沿着保护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和降低资源消耗的方向发展。

三、团队机制有利于增强外贸中的谈判实力

中国入世后农产品国内市场变成国际市场,存在着谁来充当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主体,谁来代表中国与国外的大公司、大集团、大行业组织进行谈判抗衡的问题。“洋协会”到中国来,目的是攻占中国的农产品市场。我们不仅需要生产出国际竞争力的农贸产品,也需要培养与国外大公司、大行业协会相抗衡的竞争主体。从国外经验看,经济合作组织不仅是各国农民生产、加工、销售农产品的基本组织方式,也是政府有关部门在农产品外贸谈判中的重要依靠力量。我国目前在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谈判席上,普遍情况是:一边坐着国外农业产业协会的高层人士,全权代表几十至数百家农场主的利益,实力强劲;一边坐的却是中国地方政府的官员,处境显得尴尬。因为我国农民没有自己的产业组织,与农产品国际贸易相关的民间组织发展滞后,“起诉倾销或应对反倾销的农民组织尚未发育”,③派不出自己的代表,凡事只好由政府出面。朱镕基总理早几年就曾在一个文件上批示说:“我国各种协会要能像美国大豆协会那样就好了”。④我们必须加快扶植龙头企业,加快培养农民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让农民组织对内成为政府外贸谈判的坚强后盾,对外成为与他国市场主体谈判争锋的英勇斗士。

外贸经验表明,在有关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谈判中,各国领导人都会有意无意地以国内的支持力或压力为参照,来确定自己谈判的回旋余地。如果一个国家农民组织化程度较高,那么这个政府的领导人就会因为有农民组织作后盾,而理直气壮地与外国对手折冲尊俎,步步为营,坚守自己的谈判立场;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强有力的农民组织,那么它在谈判桌上因为缺少后盾或压力而使坚守阵地的决心游移。欧盟各国政府在与美洲贸易组织谈判农产品贸易时,农民组织就举行游行示威,给本国政府增添讨价还价的筹码。爱尔兰政府出席欧盟农业政策有关的谈判时,爱尔兰农民协会通常会组织全国范围农民的示威活动,以支持本国政府,为政府领导人在欧盟谈判桌上增加砝码。我国因缺少行业组织的有力支持,使得政府在对外谈判中有势单力薄之感,“入世”谈判的艰难就与此有关。在2001年的北京“中外农业现代化比较国际研讨会”上,来自欧盟的专家针对中国的“入世”谈判的情况曾建议说,中国应该建立各种农民协会,发育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成为政府在国际谈判中的有力后盾。⑤

在国际农产品贸易纠纷中,很多情况下代表农民与他国贸易机构进行谈判的通常不是政府,而是农民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世贸组织的规则规定,反倾销诉讼的实施,必须得到占国内同类产品总产量25%以上的生产者的支持。缺乏行业组织的农民,难以形成反倾销诉讼实施力量。近几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屡屡遭受技术壁垒和反倾销的限制,不断引发国际贸易纠纷,就因为我们缺少一个对等谈判的主体——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而经常处于被动地位。⑥

加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民间公关与信息沟通,农民组织也大有作为。在遇到贸易争端时,各种专业协会可以通过进口国民间渠道广泛搜集信息、了解情况,或利用国外民间力量,尽快制定出应对办法,为磋商、谈判等过程准备更为充分的条件。技术性壁垒和反倾销策略的运用是把“双刃剑”。一个国家运用这些方式阻挠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会给出口国经营者造成损失,但同时也使本国市场缺少了物美价廉或异国特色的进口商品,给本国的经销商和消费者带来利益上的损害。这种做法未必会得到本国消费者的一致拥护。这就为出口国经营者提供了一种可能,即可以由行业协会出面,通过沟通进口国的民间组织,联合起来,向他们的政府施加影响,使其作出一定让步,解除某些产品的贸易壁垒,使出口经营者和进口国消费者实现双赢。

①老田:《选举与自治能够帮助农民解决什么问题》[J]《三农中国》2004年第3期。

②王晓毅:《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农民问题》,

三农中国网http://www.sociology.cass.net.cn/shxw/xcyj/t20060406.htm。

③商务部《“WTO 后过渡期”中国的农业变革》,

http://botou.mofcom.gov.cn/column/print.shtml?/ 2006-03-08 09:12。

④参见《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通讯》2002年第23期。

⑤程同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的必要性》[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

⑥韩俊 秦中春等,《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影响因素》,

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 =11&ID 2006-9-10。

(责任编辑王可侠)

作者:李凯中

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影响论文 篇3:

环境与国际贸易

摘 要 经济全球化和环境问题的全球化,都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现阶段的现象。在人类经济活动的低级阶段,环境问题仅是局部的点的问题。但在人类社会经历了将近三个世纪的工业化后,使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经济与环境问题的全球化,使得管理与规则的制订也日益由国内而趋向全球化。

关键词 国际贸易;环境问题;影响

一、环境与国际贸易问题的关系

1、环境与国际贸易问题的提出

由于生产涉及环境,因此贸易与环境有关,这是早就存在的客观事实。但国际社会对环境与贸易之间关系的关注,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发展观的变化及由此引起的绿色浪潮的发展为背景的。

然而,由于为了保护环境而采取的措施中往往利用贸易手段,所以环境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国际贸易。人们形象地把这种影响称为“绿色壁垒”。

现行的环境保护措施在引导商品生产和保护环境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这些规范部被大量地滥用。一些国家借保护环境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主要有:

——环境标准对出口商具有隐含的歧视性;

——实行内外有别的双重环保标淮;

——专门针对出口国家或商品制定环境条例;

——制订超出国际公认标准要求的环保标准;

2、环境与国际贸易问题的内涵

环境和国际贸易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方面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国际贸易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对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没有必要在环境保护和国际贸易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二者对人类的生存和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都是必不可少的。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是基于现行国际贸易政策与环保政策的冲突。

环境与国际贸易问题是国际经济秩序在国际贸易领域的表现。

国际贸易与环境之间的不协调或冲突放到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这个大背景上加以考察,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矛盾往往与其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的差距和利益冲突紧密相连。

发展中国家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发达国家的双重标准和环境壁垒。

二、国际上关于环境与国际贸易问题的状况分析

1、影响国际贸易环境保护规则

对于环境与国际贸易问题,当今世界主要有两股力量,即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和WTO。尽管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但它们制订的环保措施都对国际贸易有一定的影响。

除此之外,影响国际贸易的环境规则还有自愿性标准如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有关规定和重要的区域性标准如欧盟的标准。

以上这些规则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国际贸易的进行和发展。

2、环境规则对跨国融资的影响

环境规则对跨国投融资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国严格的环境规则将导致企业投资于其他国,使未达到这些标准的企业或产业转移,可能对他国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然而严格的环境政策也可能促使跨国企业采取有利于环境的行动,从而产生正面影响。

3、国际贸易中环境规则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和时代的发展,影响国际贸易的环境规则也在不断发展。

——《生物安全议定书》的签订;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发展;

——与环境有关的技术壁垒(TBT)的发展。

通过对国际上环境与国际贸易主要状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影响国际贸易的环境规则日益增多,涉及的范围也逐渐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扩展。

由于各国贸易特点不同,受影响的程度也不同。一般来说,以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国家较容易受到来自国际上和主要贸易对象国的环境规则影响。

由于技术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容易在现在和将来的环境规则的制定和实施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处理环境与国际贸易问题的影响

国际贸易中的环境规则对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重要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影响对于中国的工业化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国际贸易中存在的国外需求是最终需求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国际贸易中的环境规则对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按环境规则要求进行结构调整

——增加环保投资,发展环保产业是大趋势

——技术进步产生了对环境有利的趋势

——绿色农业、绿色制造业、绿色纺织业、高新技术产业、知识经济的兴起。

1、新的发展观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等观念更新了人们的认识,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

但是就当前而言,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还存在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环境与国际贸易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2、国际贸易中有关环境规则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很多重要的出口贸易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发达国家的环境壁垒的挑战,其影响涉及出口产品本身和出口贸易的各个环节。

——农产品和食品出口

——机电产品出口

——其他商品出口

——服务贸易——生态标志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包装规定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环境与国际贸易问题必将对我国对外贸易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为此,我们必须在动态的全球化进程中把握我国工业化的特点,来研究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泊溪《环境与国际贸易》

[2]连晓霞《我国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

作者简介:周欣(1992-),女,江汉大学文理学院经济学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作者:周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力电子技术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地方金融机构金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