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实践论文范文

2022-05-11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医学实践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文章作者为研究医学生本科阶段全科医学教育实践培养方案与应用成果,在此次研究工作选择了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临床医学领域本科二年级的9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学生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态度和认识程度。为对照组学生提供常规教育,观察组学生在常规教育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综合实践教育管理模式。

第一篇:医学实践论文范文

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随着我国政治、文化与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的发展着,医学事业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为了满足我国居民的健康需求,需要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生进行预防医学的教育,以此来提高我国从医人员的整体素质,更好的为我国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本文将就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的教学现状进行研究,探讨出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策略。希望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的教学有所帮助,提高我国医疗团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非预防医学专业 医学生 预防医学教学 研究 实践

预防医学作为医学的三大分支学科之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公共卫生学科,在整个医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有别于其他类别的医学,它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的是人群的健康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促进人群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发生的一系列的可行性方案。进入2 1世纪以后,人类的各种传染病、突发性死亡率都在不断的增长,预防医学显得越发的重要,因此,除了加强对预防专业的医学生的教育之外,还要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的教育,确保他们在将来的岗位中能够学以致用,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发光发热。

1.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教学与实践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发出“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通知,90年代教育部又在“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专门设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所以各大高校就开始了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生进行了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研究,并将其投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对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开设了预防医学的课程,但是,由于此课程面对的是非预防专业的学生,所以,对从教教师是一种考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现状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不可以将其与专业的医学生进行同等的教学,需要把握一个度。但是,由于这不是医学生所学的本专业,许多学生认为学习这门知识也不能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就不是很明显。

2.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教学与实践的措施

2.1选用教材是要严格

对于非预防专业的学生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预防观念、群体观念环境观念有所认知,进而是他们形成良好的预防观念与思维。因此,这就对教科书具有一定的要求,所选的教材的内容必须是在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接收范围之内的,还需得到国家卫生与教育部门认可才可以。不得随意选用网络上的没有认证商标的教科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学质量。

2.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是新开始的教学课程,所以,该学科的教学的各个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没有完整的、固定的教师团队,大多数都是从预防专业里借调过来的教师,或者是从校外聘请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也就是说,非预防专业的教师的流动性很大,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加强非预防专业教育的师资团队的建设很重要。因为,具有结构合理、水平高超、相对固定的师资团队是提高非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

同时,还要做好教师团队的教学质量的监督工作。一方面,要让参与教学的教师进行集体的备课、试讲与教案的编写,这样可以让教师就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共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从教师的试讲中寻找出教师在讲课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的改正,确保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要求校领导或者是教科研的人员进行听课,监督教师在课堂上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与指导。还要求教师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不断丰富非预防专业教学领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完善教学模式的创新。

2.3增强学生的对预防专业的重视

要知道,对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进行预防专业的教学使为了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为他们着想。但是,许多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因此,就要提高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的预防专业的重视,让他们认识到这门学科对他们的重要性,只有这样,非预防专业的学生才可以认真的学习这门课程,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地提高非预防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3]。

2.4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

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让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专业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到相应的社区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医学预防专业对他们将来的从医道路上的重要性,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以此为未来的工作中做好铺垫。

总之,要通过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教育,让这些医学生建立起疾病的预防理念,增强学生的群体健康意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完善的稳定的师资团队,采用科学的、适当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同时,还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与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才可以不断地提高我国医学团队的整体素质,才能做好保障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工作。

参考文献:

[1]郭爱民,魏守刚,路孝琴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研究,2004,7(7):459-460.

[2]王增珍,黄绪镇,陈立功等.预防医学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改革及其效果总结[J].上海预防医学,1997,(12):533-535.

[3]李岩,周远忠,许洁等.如何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质量[J].遵义医学学报,2007,30(2):211-212.

作者:张利平

第二篇:医学生本科阶段全科医学教育实践与体会

摘 要:文章作者为研究医学生本科阶段全科医学教育实践培养方案与应用成果,在此次研究工作选择了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临床医学领域本科二年级的9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学生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态度和认识程度。为对照组学生提供常规教育,观察组学生在常规教育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综合实践教育管理模式。在综合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下,观察组学生基础知识(94.58±0.14)分、全科医学常识(93.68±0.34)分、临床技能操作(89.69±0.28)分、学习态度(96.08±1.54)分,总满意度为91.67%(P<0.05)。因此,全科医学教育管理需要采用科学方法,提高本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医学生;全科医学;教育实践;理论考核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主题

(一)研究目的

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是医学生在本科阶段需要学习的一项重要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们在学校和实习期间,充分地了解到医学专业的核心知识技能,以此提高学生们对全科医学的学习兴趣,真正认同全科医生的工作内容。此次研究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提出不同教育指导方法对医学生在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托,进一步探究综合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积极作用,期望能够为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提供有益指导,提高本科医学生的全科实践能力和水平。

(二)研究主题

学生的理论知识成绩和专业实践技能水平能够直接反映出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够反映出不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全科医学实习要求学生们具备基础知识、全科医学常识、临床技能操作,同时也要求学生们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因此,此次研究将考查重点放在了上述几个方面,以此探究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研究过程

(一)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工作选择了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临床医学领域本科二年级的9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学生人数为48名,男性28名,女性20名。学生年龄从17岁至2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18.42±0.31)岁;对照组学生人数为48名,男性26名,女性22名。学生年龄从16岁至21岁不等,平均年龄为(18.25±0.73)岁。两组组员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方法

1.资料收集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学生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态度和认识程度。通过此种方式,可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为后续教学管理方法的优化调整提供重要参考。

2.教育指导

为对照组学生提供常规教育,观察组学生在常规教育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综合实践教育管理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全科医学教育实践。首先,组织学生提前进入校医院进行全科实习;其次,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通过合作探究方式,研究全科医学的特征和本質内涵;最后,为学生提供理论考核和实践评分,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三)观察指标

指标共两个,其一为学生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对比分析;其二,调查获取学者对待全科医学内容的态度。

三、结果

在综合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下,观察组学生基础知识(94.58±0.14)分、全科医学常识(93.68±0.34)分、临床技能操作(89.69±0.28)分、学习态度(96.08±1.54)分。两组学生在各项评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四、体会

(一)全科医学的特征

全科医学是医学专业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诞生于1968年。全科医学虽然在我院经历的发展时间较短,并且直至20世纪末才正式确立在医学教育工作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对我国医学教育体系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始终具有关键作用。从目前国内的全科病房组织管理状况来看,大部分的医生都是从基层医院和社区门诊转型而来。虽然我国已经在2010年开始着手培养全科医师,但是就实际发展情况来看,专业化的培训、宣传讲座与学校教育指导等,都需要经过漫长的周期才能看见成效。同时,部分院校的教育工作仅停留在理论知识讲解方面,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导致了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之后,即便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在实践应用环节仍无从下手。综合医院设立的专科医学病房当中,收治的病患病症繁杂,涉及的科室较多;全科医学病房中,医师可以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临床治疗技术手段与最新的研究成果等,全面地对病症进行治疗。因此,在对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管理工作中,也可以提供最全面的教育和指导,并为其提供实践的基地。

(二)全科医学的发展

在现代化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师群体要关注到学生群体的特征和学习发展需求,为学生们提供更适合的专业教育指导方案。比如,根据本文的研究得出,综合性教育管理方法对学生们学习和掌握全科医学专业知识具有积极影响。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还要重点关注到学生的实习教学。通过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全科医疗站当中进行实习或者参观,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全科医生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有利于学生们更全面地了解全科医学的概念与独特的知识内容,为学生们今后的学习、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在发展的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在今后发展中,全科医学需要重点加强内部管理,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和发展理念。明确全科医学作为时代产物的身份地位,在我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建立并完善全科医学病房。在传统的专科医学临床实践过程中,关注点主要放在了病人的疾病治疗方面。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全科医学将关注的重点从原本的病症方面转移到了病患身上。因此,全科医学在临床实践中,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的对象也不断增多。同发达国家严格的全科医学临床准入与管理制度相比,国内的专业医生主要是由基层社区门诊和一级医院的医生转型而来。大部分的全科医生自身的学历较低、年龄层偏高,且业务素质较差。对此,在今后的教育和临床管理中,要集中力量发展、提升全科医疗水平。比如,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角度出发,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医疗水平和沟通能力,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从而更好地与患者建立联系,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方位评估,指导患者通过改变自身行为的方式,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工作。

(三)全科医学在医学生本科阶段的建设策略

1.加强学科建设

积极鼓励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参与全科医学教育研究和学术探讨会议。此外,秉承“科研促进教学”的发展理念,在校园内部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打造专业化的学术研究平台,与学生共享学术研究成果,鼓励研究创新。在校园内部形成学术研究梯队,带领本科生开展全科学术研究,提出多个相对稳定且有研究价值的研究主题,加大科研力度的投入。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是保障医学院校本科阶段人才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基础,培养一支具有过硬专业学术知识和良好教育品格的师资团队,可以为学生全科医学水平的提升提供重要的支持和引导作用。针对国内部分医疗院校师资团队力量不足的情况,国家教育部门要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加速人才培养进度。比如,引进学术骨干和青年人才,可以为我国的全科医学发展提供人才知识。此种方式不仅可以强化全科医学的理论教学和管理工作,同时也可以为社区带教等多样化的全科医学教育指导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全科医学教材建设

高等院校在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条件就是教学材料。教学材料是否完备以及教学素材建设是否全面,直接影响到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所以,在进行教学管理工作中,要明确教学實践活动受到教学材料质量的直接影响,并关注到教学材料对最终教学成果的间接影响。当前,国内本科生教育工作、研究生教育、全科医学规范化培养等均不在同一层面上,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教学管理目标下,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优化筛选,选择最适合的材料,以此丰富现代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积极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管理经验的主编参与到教学材料编写中,丰富教学案例资源库,完善全科医学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 洽,王春光,刘永立.“深化医改,分级诊疗”政策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探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9,17(2):97-99.

[2]苏 健,徐 冰,季 州,等.全科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和满意度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4):31-32.

[3]米尔阿迪力·麦麦提,阿热孜古丽·阿不力孜.全科医学在临床中的实践与探索[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53,60.

[4]白吉可,吴任钢.团体心理辅导在全科医学专业人际沟通与合作教学与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实践模式中的干预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8,34(21):3385-3388.

[5]谭德红,徐玉梅.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实践路径优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9):1217-1220.

作者:陈小云 李思盈

第三篇: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实践研究

摘 要:通过回顾分析课程整合的国内外发展状态和趋势,探讨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内容和方法,阐释课程整合的优势和注意问题,应借鉴既往研究成果,积极探索适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及教学模式,以早期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完成学科教学目标,进而指导临床医学生临床实践,达到培养合格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 基础医学 课程整合 实践研究

整合临床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可以早期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对指导临床医学生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整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即要打破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主题,以深化教改为动力,以学生培养为中心,探索适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及教学模式[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趋势和研究内容

1.1 国内外发展现状趋势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20世纪后期世界发达国家尝试进行课程改革并获得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出现了行政主体多元化、课程设置现代化等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1)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与综合[2],日益突出的学科之间的通融性、知识的网络性、社会问题的普遍多学科性的特点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这与学校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衔接及课程设计的综合性息息相关。(2)强调人文教育应有机结合职业教育、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实际情况,突出课程结构的综合实践性趋向[3],这对于我国教育领域开展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2 主要研究內容

课程整合涉及课程结构、内容、资源和课程实施等,将临床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进行整合,可以早期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对指导临床医学生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整合打破了教师学科的思维局限,迫使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需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自主创新地研究、使用和开发教材。

课程整合教学团队选择有多年教学经验、勇于创新、具有自我挑战意识的教师来执教,先由课程组制定整和教材实施方案,然后培训教师。

按照课题组分工,课题组成员带动对课程整合有兴趣的老师,根据研究目的率先行动,按照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和课内外整合的基本路径,深入解读和研究教材文本,全面实施课题研究。

在备课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学期不同基础医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即课程组组长组织解读教材,确定需要整合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在个人独立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集体研究讨论整合的程度、教法和学法以及执行时的注意问题,要各抒己见和建议并做出客观评价),确定应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课程,之后以周为单位制定教学进度计划表。在授课前2周应按照要求写好教案做好课件,并分发给授课教师。

2 课程整合的主要方法

将临床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进行整合,分为基础学总论、概论、系统模块三部分,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正常到异常的顺序进行。利用现有教材进行教学整合;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进行整合;利用计算机进行虚拟实验的教学整合[4];利用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整合[5]。课程整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1 PBL教学

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全程授课过程以学生为主体,10名学生为一小组进行讨论的形式。授课教师分三幕给出临床案例,学生分工合作,通过头脑风暴、建立假说、小组讨论、查阅资料、共同分享等解决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功能代谢变化等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及讨论来理解。

2.2 CBL教学

以典型临床案例导入,把重点知识主线贯穿在案例中,始终以案例为主线,进行解析。通过CBL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系统医学理论基础知识分析临床案例,追根溯源,增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网络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将小而有趣的内容制作成微课、慕课的方式进行网络教学,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利用学校已有网络教学平台发布教学大纲、课件、教学视频、相关临床案例、图库及括展知识内容,弥补课题教学时间的不足。授课教师业余时间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指导学生自学、布置作业、自我测试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作相应调整。

2.4 交换教学

在各器官组织学构造及超微结构、临床用药等部分适当采取交换教学。在教学开始前,将学生分组布置教学内容,由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组内讨论后制作幻灯片在课堂进行汇报教学,老师给予总结、评价及答疑。通过交换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PPT制作、团队合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主动学习的能力:课前进行预习,每一章节学习前要阅读《课程学习指南》的学习要求,知道学习的大概内容及重点。对所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及疑问点进行标记;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课堂笔记,跟上老师的思路,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并做好课堂笔记,要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课后要及时复习,整理重点内容,并适当做一些习题,巩固知识。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学,PBL教学要积极思考、自主查阅、整理资料、共同分享;积极参与交换教学,锻炼自主学习及语言表达能力。

3 课程整合的优势、注意问题与既往研究

3.1 课程整合的优势

与传统教育相比较,课程整合打破了基础和临床的界限,两者之间能够实现融会贯通,精简和不重复的授课内容更加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课程整合实现基础医学纵向联系临床医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识记重难点知识,更有利于系统疾病的深入探究;课程整合能设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课程整合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和协作,有利于不同学科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促使教师共同探索新内容新方法,提高团队协作精神。

3.2 注意问题

教学合作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可体现为教师结对合作,即教育教学中的传、帮、带,在同一学科的年轻教师与老教师两人结成对子,在教育教学中相互学习、合作与交流。某学科教师个体与其他学科教师个体合作:即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涉及与同一教学内容有关的同一学科或不同学科教师之间不定时不定向的沟通合作,形成同一学科或不同学科间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合作方式:(1)教研室成员部分或集体合作,集众人之长,避己之短。(2)教体个体与其他学科教师个体合作,优势互补,实现整合。(3)教研室之间的相互合作,同一学科教师优势难以无法解决相同的问题,与其他学科教研室或其教师合作往往可使问题迎刃而解,实现多方协作,推出精品。(4)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这是各种合作的落脚点,教学结合,教学相长。

3.3 既往研究回顾

研究显示[6],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培养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学生广泛认可。

应提倡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Meta分析显示[7],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教学学生成绩和成绩优秀率均高于传统教学组,比传统教学法能很好地提高医学生的学习成绩及综合能力。王冰洋等[8]研究显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法的日常考核成绩、病案分析能力和教学模式满意度均显著高于传统教学法,能顯著提高教学质量。基于“器官为中心”的中医药院校西医基础课程整合教学改革模式能打破学科壁垒,使各学科紧密融合为一个整体,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整合能力[9]。吴敏范等[10]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在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教学中开展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按器官系统进行教学,探索基础医学教学新模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进一步完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提供参考。

要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基础医学整合模块课程。姜文霞等[11]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基于基础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涉及多学科及人体几乎各器官系统疾病发生机制与转归等主干桥梁专业知识,针对具有知识点呼应、内容宽泛、与临床紧密联系承上启下的特征,构建了基础医学“损伤、感染、免疫与修复”的全英文模块课程;模块教学从知识结构出发进行反向课程设计、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教学手段、持续改进教学评价及保障体系;通过优化传统学科教学体系和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促进基础医学的建设,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为国家培养了更多能够适应未来全球发展所需的人才。

课程整合是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基础医学课程教师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整合的需要,通过相互之间的团结协作,整合出更加生动贴切的课程内容,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琳琳,韦磊,李帅,等.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及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管理,2019,5(2):124-128.

[2] 杨乐梅.学科资源整合 提高综合素质[J].考试周刊,2017(64):5-6.

[3] 邱忠维,戴光惠.整合课程:放语文到综合实践的天地中[J].今日教育,2014(3):47.

[4] 丁美荣.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计算机网络研究性实验教学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5):163-166.

[5] 陈淑琼.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协作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05,4(3):149-150.

[6] 梁英,廖海涛,黄洪柯,等.高职护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9):86-89.

[7] 葛振英,贺红梅,陈明亮,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教学效果的Meta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6):435-438.

[8] 王冰洋,徐晓艳,杜华,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31):40-42.

[9] 陈会敏,姚小卫,邹小娟,等.基于“器官为中心”的中医药院校西医基础课程整合教学改革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8):1985-1986.

[10] 吴敏范,姚阳,邹丹,等.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9):120,136.

[11] 姜文霞,余莉,陈小平,等.以结果为导向的基础医学整合模块课程的构建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9):652-656.

作者:王燕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美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教师阅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