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2022-09-14

随着社会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计算机已经逐渐成为各行各业最基本的工具, 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已经逐渐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技能。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的操作技能, 很多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在第一学期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它的内容是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通过它培养学生计算机文化意识, 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奠定基础。本门课程的教学一般是从计算机知识零起点开始, 但现在全国不少中小学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 教育水平也日益提高, 这就产生了小学、中学、大学计算机课程都从零起点开始、都以学文字处理等办公软件为主的现象。特别是在中学普及计算机并实行计算机会考以后, 教学内容重复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新的形势下,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1) 随着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开展, 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将不再是“零起点”; (2) Internet、局域网等技术飞速发展, 计算机的使用已经由单机使用为主过渡到以网络为主, 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最基本的技能; (3)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 社会各界都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因此, 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该停留在原有基础上, 而是应从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起步。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伴随素质教育的开展, 现在各个中学里都已经开展了计算机基础课, 都是从基础学起, 都在重复学习windows、office的基本操作。因此不仅仅是教学内容重复、资源浪费的问题, 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轻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思想, 认为本门课程没有新东西可学。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除了要求掌握计算机最基本的知识和操作外, 主要任务是进行平台能力教育, 即进行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训练;内容应当包括当今主流系统软件平台和建立在平台之上的常用应用软件。应强化操作系统基础、网页设计基础、Internet基础、数据库基础、计算机信息安全、多媒体技术基础等方面的内容, 弱化Windows和办公处理软件的操作。改革课程内容结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中心目标, 作为计算机的入门课程,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从学生感兴趣的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入手, 除了让学生掌握搜索引擎、网页浏览、电子邮件收发等基本内容外, 引导学生课外自学一些网页制作技术, 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等等, 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上应由注重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增加网络使用与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 (包括图像处理、动画制作、多媒体制作) 、程序设计基础等知识。并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增加教材中少见、而学生需要掌握的其他新知识 (如常用工具软件和常用设备的使用等内容) 。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 任课老师还应分析就业需求, 精心提炼教学内容, 应以学习应用知识为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不是计算机理论人员或科研人员, 而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使用计算机处理问题, 他们中的大多数将是计算机应用人才, 而不是计算机专门人才, 这两者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不同的。如果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沿着计算机专业的方向发展, 不仅失去了非计算机专业的特点, 培养出来的人, 还可能理论与应用都不行。按照这样的认识,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例如, 目前介绍计算机基本知识, 几乎毫无例外地都从二进制讲起, 我们并不反对学生应当学习必要的二进制知识, 但是不问对象就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数制间的转换, 很难说有这个必要。应该说, 计算机基础教育实际上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 应当按照应用的需要和类别来设置层次和组织课程, 而不是按照计算机科学的体系来设置课程。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总体来说, 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来选取, 要着眼于人才培养, 要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多采用计算机+投影屏幕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优点是使教学内容表达趋于直观, 增大了课堂信息量, 提高了教学效率, 但教学的主体仍然是教师, 教与学关系还是“你教我学”, 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现在的教学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学习的时间,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 发挥教师提供引导、提供学习方法、提供学习资料的作用, 让学生主动学习。具体在教学中可以引如下的教学方法。

(1) 针对教育差异, 因材施教。虽然大部分学生之前已经学过计算机的基础操作, 但可能难免会有很少的几个学生之前没有学过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或者只学过简单的开机关机, 对计算机操作掌握程度不一致, 对这一小部分学生, 还是要区别对待。

(2) 根据教学内容, 分模块, 每个模块采用案例法教学。比如:可以把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等模块, 一个模块采用多个案例来讲解, 但案例的选取尤为重要, 最好选择贴近实际生活, 并能囊括本模块知识点的案例。这样,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可以把模块知识点融会贯通。

(3) 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上课前应先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内容, 精心设置各种问题, 问题的设置必须体现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过程然后, 接下来在教学过程中, 提出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讨论、解决。教师在讲解问题时, 不是简单地给出问题的解答过程跟结果, 而应该采用启发、引导方法, 让学生参与其中, 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会很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 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们自由分组合作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最终解决, 这样可以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也可以培养他们协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精讲多练, 加强实验指导, 转变教学理念, 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设情境, 引导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 其中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 同时也是主动参与者。

3 教学手段的改革

以往教学形式大多是教师在固定的场所, 利用简单的工具 (如:黑板、粉笔、投影、电脑) 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式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 受到场所、时间及心理因素的限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 传授知识的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投影仪、幻灯机到广播电视大学, 如今又出现了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 这种教学形式, 保留了广播电视大学的全部优点又增添了新的功能。教师可以将讲课过程的实况在网上发布, 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 学习任何内容, 而且可实时的与各地教师进行交流,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心理, 大大激发了其学习热情。

4 考试模式的改革

目前, 很多高校对这门课程的考核都采用期末机考形式来判断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水平, 可是这种考核形式有违计算机本身的应用规律。高校教育应当依照“素质教育”的要求, 树立以“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的考试观念, 注重学生平时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门课程考试模式可改为以实际应用问题的综合分析、实际解决、及动手能力为考核内容;以平时出勤纪律、平时上机作业、模块小测验、期末上机考试四个部分分别得分相加为期末总成绩。平时出勤纪律的考核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平时上机作业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基本内容, 加深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 熟练操作, 提高操作技能;模块小测验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后, 根据作业的要求和自己的兴趣,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篇具有实际意义的作业设计, 使学生在独立解决一个完整问题的过程中, 综合运用和发挥所学的技能, 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 侧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期末上机考试着重训练学生独立的上机实际操作能力, 全面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水平。

总之,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要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形势, 还要从学生的就业出发, 不断地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使计算机真正成为他们的一个工具。

摘要:本文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重复以及随着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改变这一现象, 在教学内容、考试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思路, 以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使计算机成为他们得心应手的工具。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试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 柯速约.论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互补性[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1 (3) :50~52.

[2] 刘卫国.当前深化计算机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

[3] 杨小平.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探讨[C].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4年会学术论文集, 2004:17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青年员工惰性心理的成因及对策下一篇:昆明高校体教专业篮球运动战术现状之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