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与水体保护分析论文

2022-04-15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水污染与水体保护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使得水环境承担越来越高的污染负荷,引发水体环境破坏、水资源紧缺等问题,水污染总量控制作为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介绍水污染总量控制的理论背景,以县级区域为例,分析水污染总量控制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具体应用,并给出适用于县级区域水环境水质现状及污染发生特点的治理方案,供相关单位借鉴参考。

水污染与水体保护分析论文 篇1:

小型水体污染修复的方法现状和展望

摘要:水污染的形成源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小型水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导致环境污染,而且还威胁到人类的生活及发展。文章针对水体污染的问题进行了一些讨论,然后对水体污染修复过程的方法及展望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型水体;水污染;污染修复;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文献标识码:A

1 小型水体污染现状

水污染是少量的污染物进入水域,超越自我净化水体和水污染物的承载能力,造成了不良的变化,自然水生态系统的遭到破坏,破坏了水体的功能,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的现象。被污染的水叫做污水,水污染的形成源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在污染物排放方面,可以分为两类: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点污染源是指工矿废水、生活污水等通过管道、渠道集中而成的水污染源。地表水污染源,如农田排水、矿山排水、城市和工业排水等。此外,在城市相对较多的排气区,空气中的一些污染物下降到地下表层,进入水中。当原材料、废弃的燃料堆放在露天场地时,雨水(冲刷后形成的污水)就排入小型水体中。

伴随着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物被合成,现在已知的大概有700万多种,这里面有机物合成种类超过10万种,并且保持20%的增长速度。随意丢弃的合成废物凭借各种方式混入到小型水体当中,这部分的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污染存在着严重威胁,在很大程度上使某些小型水体环境造成积累性、持久性和慢性毒性的严重污染。进入小型生态水环境当中,这些有机污染物可以以食物链的传递方式在各个等级的生物体内存在,逐步在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体现出生态效应。最近几年以来,饮用水安全研究报告表明,存在于饮用水之中的污染物或许会导致降低婴儿的出生体重、发育不良、骨骼发育障碍和代谢紊乱等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同时对人体内分泌系统有潜在的安全隐患,有可能造成生殖功能障碍,新生儿性别比例的失调、女性乳腺癌、青春期早早发育,不仅危害个人,甚至可能影响到子孙后代,会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效应,这是当下国际上最受关注的世界性问题。

2 小型水体污染的修复方法

2.1 化学修复

化学修复小型污染水体的方法比较简单,一般根据污水体中的化学反应采取非分离,把污水里面存在的有害物质提取出来解决,然后将污染物质替换成有益物质。加入化学试剂是化学修复小型污染水体基本的方法,致使吸附剂改变污染水体里面的有毒物质,并使电位、pH正常化。根据胶体材料的化学性质以及絮凝原理,使藻类生物沉积在水底,同时维持Cu2+的正常浓度,达到消灭藻类的目的。化学修复方法的优点在于用量少、操作简单、见效明显,一般使用在应急预案。化学修复方法得投入大量化学试剂来治理小型污染化水体,费用成本很贵,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小型水体的生态环境也会受到影响。但是采取化学修复方法治理小型水体污染体现不出来可持续性,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本,所以在用化学修复方法的同时,应伴以其他手段辅助,才能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2.2 物理修复

2.2.1 调水冲污。调水治理污水是一种有效和普遍的方法。将干净、富含营养成分的水加入到被污染的小型水体中,对出现藻类等污染物的小型水体更换或者适当增添水量,然后适当地排出一些水量,加入的水能稀释营养盐的浓度,增加污染水体的容量,有效防止并抑制藻类繁殖。将致使明显的污染物进行转移,需要注意的是没有规划的操作将会导致更大的水污染发生,因此用调水冲污法很难有效控制富营养化藻类的过度繁殖和生长。

2.2.2 底泥生态疏浚。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水体沉积物,处于小型水体营养循环的中心步骤,属于水土界面中活性交换带。水体底泥营养成分来源自內源水体长期以往的积累,作为主要营养来源之一。疏浚治疗在技术上毕竟较难实现,费用大,影响它的修复因素也很多。非常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生活中主要当作辅佐措施来实施,是降低污染、修复小型水体生态结构的次要途径。

2.3 生态修复

2.3.1 生物膜修复技术。生物膜修复技术把天然材料、合成材料当作载体,使修复水体表面形成一种特殊的生物膜。生物膜的表面积比较大,为微生物提供的附着面也比较较大,对污染物的降解有着巨大加强作用。生物膜法优点在于高效率的处理效果,在修复有机物和氨氮轻度污染方面很显成效。另外,生物膜修复负荷较高,减少占地面面积,接触时间也比较短,节约成本。同时在管理运行过程中不存在污泥膨胀的问题,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

2.3.2 植物修复技术。水生植物对水流动力扰动有着显著效果,有效稳固沉积物,为底栖生物提供理想的生存环境,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把光能转变成有机能,释放氧气进入水中,循环效果得以加强,净化被污染的水体。水生植物在生长同时,对碳氮氧通化并吸收,出现在水体表面,因此植物修复技术能降低水生物营养负荷问题。单一优势群落的生态系统不是最优系统,容易降低水体营养成分,造成二次污染。

2.3.3 人工浮岛技术。小型污染水体植物存在的周围污染细菌种类和数量都比正常水体多。水体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水生植物根部周围自我吸收净化实现。部分学者认为通过根际修复、根际稳固、根际转化净化水体。

2.3.4 生物操纵技术。合理降低或者减少浮游动物的数量,控制鱼类摄食浮游生物数量,进行范围内的水生动物繁殖力控制,提高鱼类摄食浮游生物的量,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受范围内。进行人工驯化有效固定微生物并使用基因工程达到永久性修复有机污染物的目的。

2.4 微波技术修复

微波修复技术的微波指的是频率在300~3000MHz的电磁波,离子在微波场中进行传导和两极旋转。被当作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微波辐射应用方面非常广泛。大部分微波磁性材料、过度金属化合物、活性炭具有吸收微波辐射的能力,形成的“热点”散发的热能远高于其他地带,故而更有几率发生在化学反应区域。另外在污染物降解方面也具有很大应用。微波作用机理过程为微波产生的磁场,磁场里面的极性分子发生碰撞导致极性分子进行高速旋转,分子的活性大大增强,化学键的强度被减弱,反应的活化能也被降低,化学反应的速率得到加强。此外,极性分子的剧烈碰撞让分子键锻炼,从而降解。与此同时,微波散发的磁场会干扰生物内的电场分布,对膜通透性、离子水平、内分泌以及神经水平都产生很大影响。

3 对小型水体污染修复的展望

我国小型水体污染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多变性等特点,涉及环境保护部、住建部、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部门。在修复一段时期以来后,中国科学院应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并进一步提供重要的科学技术支持水污染修复和治理。

3.1 强化基础理论研究,体现中科院的特色

水体的污染治理从根本上依赖于基础理论研究的进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具有很强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南京一座湖的水生态环境中心有一个基于水污染的理论研究长期研究储备,如物理领域,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水的变化引起的物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分析物理过程的机理和蓝藻水华形成机理及代谢生物在一些水体的爆发。针对水污染的关键问题,开发具有突破性水污染控制技术和控制措施是当前唯一的途径。

3.2 前瞻性部署新的研究方向,发展新型污染防治技术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POPs、内分泌干扰物等新出现的污染物,工业与生活污染排出的多种有害物质的复合污染已经形成。污染的湖泊、河流等很大程度上是由地表土壤水、地下水等引起的污染,目前在中国地下水污染较为普遍。同时,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对新技术的需求是部署新的水体环境污染与反复的关键一步,加大对控制地下水引起的水体环境污染研究的研究方向,对水体环境健康的影响开展深入的研究,使得到水污染控制的综合科学和技术支持。现有的水污染控制技术大多是在传统的理论框架下进行改进和结合的,在成本和效率方面难以满足国内对水质危机控制的需求。展开基础应用技术与应用化学、物理的研究,基于多学科研究、生态环境、水污染及其他污染,采用尖端技术分析研究(绿色技术),对污染物排放工业和矿物分析,研究清洁生产技术和其他微量污染物化学等关键技术,对中国科技发展与水污染防治和控制创新的发展方向起到重要作用。

3.3 开展集成研究,争取重大成果产出

发挥中国科学院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结合先前的研究成果,重点整合小水体开展基础理论技术示范工程,为重大成果的输出。以太湖盆地为例,充分发挥CAS在蓝藻水华机理、营养物质转化与积累方面的基础研究,采取实时、高密度、灵敏度高的监控平台,加大研究水华发生的机理,结合多年管理实践,研发出一套有效的小型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体系。天津市-河北省城市群随着重大项目的实施,水专项的组织、医院综合研究对水体污染有效控制方面的课题,对水污染负荷削减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流域驱动机制研究流域环境系统演化机理及过程的水质,开发关键技术及对策,系统地控制中国小型水体的污染。

4 结语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具体修复技术的发展,但也要注意小型水体的建设和管理,探索合理的管理機制,实现小型水体治理建设投资效益的良性循环,以及水利、生态等相关学科相结合,不同的水体环境污染采取不同的针对修复方法。此外,水体污染关系到整个生态系统,需要加以系统的管理手段。因此,在水生态修复技术不断探索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小型水体修复的维护和管理,从而实现长期的健康和小水体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黄铁青,庄绪亮,牛栋,等.中国科学院环境科技发展回顾[J].环境科学学报,2006,26(4).

[2] 殷福才,张之源.巢湖富营养化研究进展[J].湖泊科学,2003,15(4).

[3] 水科学研究中的若干基础前沿问题[A].香山科学会议第334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

[4] 董哲仁.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5] 张水龙,冯平.河流工程生态化的理论基础研究进展[J].三峡大学学报,2006,28(1).

[6] 邵美玲,谢志才,叶麟,等.三峡蓄水后香溪河库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J].水生生物学报,2006,30(1).

[7] 杨海军,内田泰三,盛连喜,等.受损河岸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6(1).

[8] 杨海军,李永祥.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与技术[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9] 李尚志,唐永琼.利用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进行生态修复[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22(3).

[10] 李话雨.生物-生态法修复受污染河流的实例分析

[J].中国科技信息,2008,(3).

(责任编辑:小 燕)

作者:黄榕 刘永康

水污染与水体保护分析论文 篇2:

探讨县级区域水污染总量控制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使得水环境承担越来越高的污染负荷,引发水体环境破坏、水资源紧缺等问题,水污染总量控制作为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介绍水污染总量控制的理论背景,以县级区域为例,分析水污染总量控制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具体应用,并给出适用于县级区域水环境水质现状及污染发生特点的治理方案,供相关单位借鉴参考。

关键词:县级区域;水环境治理;水污染总量控制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12.105

Discuss the total control of water pollution at the county level

Liao Xiangyang

(Chongr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reau of Fuzhou City,Jiangxi Province,Fuzhou Jiangxi 344200,China)

Key words:County area;Water environment control;Tota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污染物进入水环境之后,短时间内无法通过生态循环系统而有效消除,其以不同形态滞留在水体内,导致水环境中污染物结构不断复杂化,开展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技术难度和经费投入明显增加。因此,在水环境治理中,国家提出水污染总量内控制的要求,结合各水域实际情况,计算其污染物容纳的最大体量,以此为基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水污染总量控制对于水环境质量改善来说意义重大,有必要对相关实践经验做分析总结。

1 水污染总量控制理论背景

水污染总量控制形成于水污染浓度控制策略的基础之上,用以解决排放标准控制无法有效抑制水环境污染扩大的局面。1986年,我国颁布《关于防治水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正式提出污染总量控制的概念,并开始水污染总量控制制度体系的构建。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正式将水污染总量控制制度纳入国家战略层面,自此,该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落实。

水污染总量控制即对某一时段、特定流域内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限制的污染防治措施,其主要内容有:一是污染物总量按控制程序逐年递减;二是污染物总量依照流域范围进行划分;三是明确污染物排放实践跨度。水污染总量控制可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目标总量控制、容量总量控制及行业总量控制。

在县级区域水环境治理中,水污染总量控制多采用如下流程:开展县级区域水环境质量勘查,给出综合性的质量评估结果,结合勘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合理制定水质目标,然后通过污染源调查、治理方案设计及落实等,在既定时间内达成水质目标,进入下一治理循环。

2 县级区域水污染总量控制

2.1 设定水质目标

县级区域水污染总量控制水质目标的设定需考虑3点问题。第一,区域生产生活水平提升及社会发展对水环境质量持续性改善的需求;第二,区域总体发展规划中对各类水域的功能划分情况;第三,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

在县级区域,地表水污染构成包括企业生产污染、农村居民生活污染、农业种植及养殖污染、自然水土流失污染等。水污染总量控制也就是控制以上污染向水环境中的排放量,并兼顾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迁移、降解、转化的程度以及水体本身的消纳能力,因此,县级区域水环境治理主要针对点源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生产污染进行。总结以往水环境治理经验,单一的治理方式已经很难再适应目前复杂的水污染现象,必须将水资源开发规划、水资源保护、污染治理、產业结构调整等措施相结合,构建系统化的水环境治理方案[1]。

2.2 明确设计流量

水污染总量控制中设计流量多选择枯水期某保证率的水量,主要是考虑到该水文时期水体总量最少,其中承载的污染物数量也最少,以该水量作为水质预测及规划的核心参数更为安全可靠。

在实际工作中,需根据不同水域的实际情况确定其设计流量。例如,若流域常年有水,可取其枯水期月平均流量为计算样本,样本数据来源至少为近10年,以90%保证率的枯水期月平均流量作为设计流量;若流域为集中式生活用水水源,保证率应取95%;若为农业生产用水水源,或存在既有水利工程设施,可选取近10年最低水位的水体容积作为设计流量;若流域仅在汛期有水,可将设计流量定为0。

2.3 计算纳污能力

水体纳污能力与其水量大小、污染物时空分布有关,县级区域在设计水体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制时,需将具体保证率下的水体水量作为基础,准确预估水体最大污染物容纳量。

2.3.1 纳污量限值

纳污量限值指的是某水域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污染物体量,结合水体设计流量、水体功能及水质目标,计算其纳污量限值。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生活用水水源地水库无须进行纳污量限值计算。从纳污量限值的计算方法可以看出,该参数主要受水质标准浓度的影响,且与水体自净能力有关,如水体扩散系数、自净系数等。此外,上游水体水质变化、流域排污点设置位置及排污流量等,也会对纳污量限值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于设计流量为0的水体,已经不具备自净能力和稀释能力,因此在计算纳污量限值时可予以忽略。

2.3.2 污染物衰减系数

污染物衰减系数用于衡量污染物随时间维度的变化,体现污染物影响周围环境的能力,是水体纳污能力的重要指标。不同种类的污染物在不同水体条件下,其衰减系数可能存在明显差异,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断面法进行衰减系数计算,具体公式为:,其中,K表示污染物衰减系数,C1、C2分别表示水体上断面和下断面的污染物浓度,Vs表示设计流量下的水体平均流速,Δx表示水体上、下断面间距。除该标准公式,污染物衰减系数计算还存在经验公式,即K=0.066+0.5u,其中u表示设计流量下水体平均流速,若计算过程缺少必要数据资料,可采用经验公式[2]。

2.3.3 水体纳污能力

水体纳污能力计算结果是制定水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方案的重要依据,水环境中污染物的存在不可能实现时空均匀分布,因此在计算水体纳污能力时,环境容量指标无法被充分利用,即无须考虑混合容积和降解量的问题。依照以上思想,得到水体纳污能力计算公式:,其中,W表示水体纳污量限值,K表示单位换算系数,C表示污染物排放标准,Q表示水体流量,q表示污水排放流量,C0表示水体污染物的初始浓度。

若县级区域为平原地形,因其水域多为季节性,仅在汛期有水,且设计流量为0,在计算水体纳污限值时,无须考虑污染物衰减自净,其纳污限值也多设为0。

2.4 确定控制方案

为确保水污染总量控制中水质目标充分达成,需要采取一系列手段控制水体中污染物的总量,污染物的控制两可根据当期水质目标,水体纳污限值、污染现状、污染排入情况等进行确定,污染物消减量=水体纳污限值-污染标准值。

3 县级区域水污染总量控制方案

在明确县级区域水体污染物消减量之后,需要通过污染负荷的合理划分,对水污染总量进行控制。

3.1 水污染总量控制原则

水污染总量分配方法包括等比例分配、费用最小分配、按贡献率削减排污量分配等。进行污染物总量分配时,需满足如下原则:

依照水域控制断面或控制点的水质标准,划分各排污口的允许排放强度和排放总量。

依照允许排放强度和排放总量划分各排污口的允许排放总量及消减量。

按照各排污口实际排污强度划分允许排放强度及削减率。

按照排放污染物的影响系数划分水环境治理责任。

3.2 水污染总量控制方法

县级区域水污染源主要来自企业生产、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因此排污状态相对稳定,在进行排污总量分配时,可依照污染物排放量及污染程度进行。

构建污染物总量分配模型:,其中M表示区域水污染控制总量,fi表示分配系数。分配系数需要根据污染物排放程度及各污染源间距离进行计算,有公式,其中x0m0表示各点源污染影响因子总和。排污强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m、x、u、A、K、C0分别表示排放强度、控制断面与排污断面间距、水体平均流速、过水断面面积、污染物降解系数和污染物初始浓度[3]。

3.3 水污染总量控制措施

3.3.1 污水排放定额

污水排放定额管理主要针对县级区域的生产性企业,企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污水排放点相对固定,可实现统一化管理,引入污水排放定额管理机制,即结合各企业生产属性、生产规模的不同,为其分配相应的污水排放量定额,依照定额完成情况,对企业进行奖惩[4]。

污水排放定额管理的顺利执行首先需建立一套完善的定额管理体系,对定额分配标准、排污要求、奖惩措施等做详细规定,使得定额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据可依。第一,在各县级、乡镇企业排污口安装污水自动监控装置,对内企业排污情况做在线监管。第二,明确县级区域水环境总体容量,以此为基础,重新审视区域产业结构发展规划是否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做合理调整,然后再结合区域发展布局及水质目标,确定当期的水污染治理任务清单,对企业排污情况做严格监管,鼓励其自主进行生产方案调整,以削减排污量。第三,在水环境治理的同时,协同开展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发挥合力提高水污染治理成效。

3.3.2 加强水质改善

相较于一般城市,县级区域在生态资源保有量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虽然近年来入驻县级区域的生产性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区域水环境污染治理面临更大的压力,但县级区域的生态资源优势并未被消除。水污染总量控制中,为有效达成水质目标,应充分利用起各项具备突出生态属性的水质改善技术,發挥区域资源优势以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

例如湿地技术,湿地生态系统包括土壤、浅水、水生生物、微生物等生态要素,可同时发挥物理、化学、生物的污水处理功能。县级区域在开展水环境治理工作时,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湿地资源,通过湿地改造、开发,发挥其水污染治理功能。如结合当地水环境及自然条件特点,采取弃土填湖的方式打造平原湿地蓄水湖泊复合体。除湿地技术外,土壤渗滤技术对于县级区域的水质改善也非常适用,发挥林地、农田、草地等生态系统的污染物固定、降解作用,逐渐提高水体质量。

4 结论

水污染总量控制对于县级区域水环境治理成效提升来说意义重要,建议有关单位加强水环境监管工作,结合区域水环境特点合理确定水质目标并计算污染物消减量,通过污染配额、水质改善等手段,强化水污染总量控制成效,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顾骅珊,张学刚.基于环境容量的长三角近岸海域水污染总量控制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20,32(03):38-43.

[2]尹炜,裴中平,辛小康.现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人民长江,2019,50(08):1-5+19.

[3]翟敏婷.河流水质模拟及污染总量控制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9.

[4]陈义.基于容量总量及断面达标的流域水污染控制[J].环境与发展,2018,30(03):52-53.

收稿日期:2020-09-26

作者简介:廖向阳(1965-),男,汉族,本科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治理。

作者:廖向阳

水污染与水体保护分析论文 篇3:

制约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摘 要: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已列入国家、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据国家住建部数据显示,全国295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超过七成的城市存在黑臭水体,总认定数高达2014条。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已经成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亳州市为例,简要分析了亳州市黑臭水体整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如何破解相关难题,提出了相应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亳州市;黑臭水体;综合整治;问题;建议

城市黑臭水体不仅给群众带来了极差的感官体验,也是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水环境问题,国务院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安徽省发布的《安徽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在“十三五”期间,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每半年向社会公布治理情况。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应于2015年底前完成水体排查,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于2017年底前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于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的治理目标;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2015年8月,国家水利部、环保部和农业部制定并印发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目前该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相继启动。受规划不合理、排污集中、截污不够、流量不足等因素影响,城市水体普遍污染较重。所谓“黑臭”主要属于环境景观、物理指标范畴,是指在视觉上河流水体呈现因污染而产生的明显异常颜色(通常是黑色或泛黑色),同时产生在嗅觉上引起人们感觉不适甚至厌恶的气味,是水体感官性污染最常见的一种现象。

1.亳州市黑臭水体综合整治现状

亳州市主要河流有包河、涡河、惠济河、小洪河、亳宋河、武杨河、武家河、白洋河、宋汤河、赵王河、油河、洺河、界洪河、涡楚河、阜蒙新河、西淝河、茨淮新河、芡河、北淝河。其中,包河属洪泽湖水系,西淝河、茨淮新河、芡河、北淝河属淮河水系,其余为涡河水系。2015年底,我市出台了《亳州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亳政〔2015〕81号),用于指导今后的各项水污染防治工作。明确规定到2020年,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省政府目标责任书要求,其中,西淝河段断面水质2017年改善至Ⅲ类,涡河涡阳义门大桥断面水质2018年改善至Ⅴ类,涡河岳坊大桥断面水质2020年改善至Ⅴ类,涡河龙亢断面水质2020年前保持Ⅳ类;全市53条二级以上支流(涡河、西淝河、茨淮新河等骨干河道为一级支流,下同)及重点三级支流水质持续改善。引江济淮亳州段输水线路水质达到工程规划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亳州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2016年5月31日,市委办、市政办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实行“河长制”的通知》(亳办[2016]35号),按照河长10千米以上且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筛选原则,全市共筛选出河流53条推行“三级河长制”。城区黑臭水体整治范围由市建成区延伸至县区政府所在地建成区,三县一区均编制了黑臭水体整治计划。

2.我市黑臭水体综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黑臭成因复杂,污染类型繁多。为指导城市政府及相关的咨询和设计机构很好地选择治理技术,《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从控源截污、内源控制、生态修复、活水循环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工艺技术,明确了技术的适用范围、设计要点和限制条件。但是,城市黑臭水体的位置和公众敏感度有所区别,污染成因及治理目标要求不尽相同,不宜用统一的标准选择治理技术,而应结合不同水体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技术方法。黑臭水体整治应体现系统性和针对性原则,强化“一水体一方案”的技术要求,强化整治方案的顶层设计,每个技术或工程应有明确的目标。就我市35个黑臭水体而言,大都为城区内封闭式水域,再加上城区雨污管网分流不彻底,这些水体自然成了藏污纳垢的载体,导致自净能力下降,水质黑臭程度逐年升级。

2.2再生水工作启动缓慢。入境河流水质难以保障,影响了本地区水污染防治治理效果:从2011年到2015年我市水质自动站监测结果表明,涡河河南入境的主要污染物COD、氨氮等指标常年都处于严重劣五类状态。城镇污水处理率较低,亳州市城镇污水处理率仅75%,城区老城区污水收集配套管网建设缓慢,仍为雨污合流制,需结合老城区改造逐步推进老城区污水收集配套管网建设,实现雨污分流,做到全收集、全处理。工业污水治理效果不满足要求,没有专门集中处理化工等工业废水的处理厂,工业园区、工业聚集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未做到全覆盖,个别工业企业污水未能达标排放。以上原因造成地表水污染严重,城区黑臭河道比例较大,市区黑臭水体超过90%。

3.亳州市黑臭水体综合意见建议

3.1严格落实“河长制”,实施河道禁养区管控。建立市、县(区)、乡(镇)三级“河长制”,由市、县(区)、乡(镇)政府有关负责同志分别担任辖区内河道(段)的“河长”,强化协调调度,促进河道水质和水环境持续改善。“河长”负责组织实施相应河道(段)的水环境综合整治,采取措施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节约保护水资源,及时处置水环境应急事件。相关部门协助“河长”履行指导、协调和监督职能,开展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二是加强河道养殖区污染管控。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在涡河、西淝河、茨淮新河及引江济淮亳州段沿线等区域划定限制养殖区,科学制定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养殖面积不得突破水域面积的30%。实施水产養殖池塘网箱标准化改造,鼓励有条件的渔业企业开展集约化养殖。积极推广人工配合饲料,逐步减少冰鲜杂鱼饲料使用。加强养殖投入品管理,依法规范、限制使用抗生素等化学药品,开展专项整治。到2020年,全市池塘健康养殖比重达到80%以上。

3.2构建水污染防治新机制。 为了客观和科学合理的确定亳州市35个黑臭水体治理最终的水质考核标准,建议设置更具有实操层面的监测管理平台,对各个水体代表性断面布置监测传感器,既便于实时掌握水质状态,对运营单位进行考核;同时建立市民监督、举报制度和市民志愿者小组对河沟进行管理,充分利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共同促进黑臭水体的消除以及生态系统的恢复。按照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环境管理转型的总体要求,改革创新水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依法施策与市场驱动并举,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多主体共治,推动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新机制。落实地方政府环境质量负责制,实施“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同时,加强对县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作的调度及通报制度,推行问题清单制和逐一销号制,把河长制落实情况和黑臭水体整治纳入市政府考核县区政府的重要内容,对实施进度迟缓导致我市全省位次靠后的,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问责,确保全市35条黑臭水体整治高标准完成任务,为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奋力走在皖北前列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

邢化峰(1973年10月——),男,高级工程师,亳州市首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第四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相继从事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和机动车污染监管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21篇次。

作者:邢化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煤矿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论文下一篇:机场公安机关反恐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