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策略翻译理论建设探讨论文

2022-04-11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翻译策略翻译理论建设探讨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的墨学部分包含丰富的墨家核心术语。墨家核心术语作为墨家思想的精华,其恰当的英译对墨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起着关键作用。文章基于语料库研究《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墨学部分墨家核心术语的英译,以探寻墨家核心术语翻译策略和方法。

翻译策略翻译理论建设探讨论文 篇1:

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摘 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刚出版时就在许多国家遭遇查禁,在中国的译介过程也可谓是一波三折。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出现了十几个不同的汉译本,其中影响最大的两个全译本是饶述一译本和赵苏苏译本,但二者在翻译策略上存在很大差异。以原作为参照,从译者身份和译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两个角度出发,指出在翻译目的指导下选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并分析这两个诞生年代相差近80年的译本在翻译策略上出现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饶述一译本;赵苏苏译本;翻译目的;翻译策略

一、 引言

戴·赫·劳伦斯(1885-1930)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一生著作颇丰,许多作品都成为文学经典。作为其最后一部作品的长篇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以下简称《查》),因其露骨的性爱描写而颇具争议。作品刚一问世就引起轩然大波,备受人们的“非议”。英国人W·C·皮利称这部小说是“一部可以毫不含糊给我国文学抹黑的淫秽透顶的坏书”、“法国色情文学的炮制者在淫猥程度上也无法望其项背,巴黎偏僻小街的书摊上出售的那种下流的色情书刊与之相比也大为逊色。”[1]195英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也指斥劳伦斯笔下的人物“谈情说爱时不仅丧失了几个世纪所形成的高尚的文雅的风度,而且似乎重新陷入进化的变形过程中,回复到人猿鱼类以前的原生质的丑陋的交媾状态……作品使人们感到非常厌恶。”[2] 162-165甚至在1960年英国企鹅图书有限公司决定将《查》收入“企鹅丛书”时,该书遭到英国皇家法律顾问琼斯的指控,理由是该书“宣传肉欲,赞扬通奸,语言淫秽”,而且从“整体上看来,倾向于败坏心智和腐化读者心灵”。[1]219然而,种种指控与攻击无法抹去这部伟大作品的光辉,《查》终被宣告无罪而解禁。除此之外,《查》在海外的传播也颇为坎坷。当劳伦斯向国内悄悄发行《查》时,美国海关就已明确颁布了对它的禁令,并且一直到1959年政府才解禁此书。在日本,翻译《查》一书的日译者伊藤整和该书的出版、发行者小山书店负责人小山久二郎被送上了法庭的被告席,并以彻底败诉而告终。该书自出版之日起,就成为人们研究讨论的对象,至今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并拍成电影电视剧,被人们视为文学经典。本文将简要描述该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历程,并选取至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两部全译本——饶述一和赵苏苏译本,进行比较,探讨影响两个译本翻译策略的各种因素。

二、《查》在中国的译介

1928年3月,劳伦斯在意大利的弗罗伦萨首次自办发行《查》,而在中国,学者对《查》的研究与译介也几乎同时进行,始于20世纪30年代。同年11月,诗人邵洵美就在其主编的《狮吼》杂志上报道了劳伦斯新作出版的消息,并介绍了该作品的大致内容。几年之后,随着《查》的多种英文版本传入中国,陆续出现了该作品的相关评论,其汉译本也相继出现。这些译本跨越了近80年的历史进程,基本上分别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译者的身份、译本名称、翻译目的、策略方法等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该作品在中国内地的出版发行概况如下(见表1):

由于译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背景不同,他们的翻译行为目的也存在差异,其翻译策略和效果也不尽相同。

三、《查》翻译策略的影响因素

总观《查》在中国的各种翻译版本,以饶述一译本和赵苏苏译本影响最大,也很具有代表性。究其原因,是因为二者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前者采用“异化”翻译策略,而后者倾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

1.译者身份

在翻译过程,特别是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身份问题必然影响译者的翻译态度,而翻译态度对译文的言语风格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因此,译者身份是翻译活动中不可逃避的话题。

(1)饶述一的译者身份

饶述一是《查》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译者,他的真实身份一直不为人知。由于资料有限,饶述一的生卒年月、性别籍贯均无据可考。饶述一究竟是其真名还是化名也无从验证。他留存世间唯一的一篇署名文章只有一篇附在译作前的寥寥千字的译者序。该序由饶述一于1936年7月作于北京。在序中,饶述一写道“这本书的泛起,是前年在归国途中开始的。……本书系根据未经删节过的法国印行的大众版本(英文本)翻译的,兼以Roger Cornaz氏的法文译本作参考……有许多原文晦涩的地方,都是靠这本法译本的帮助解决的。”[3]4由上文可以推断,饶述一应该是民国时期留学人士,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并且精通英文和法文。熟谙西方文化为饶述一翻译《查》奠定了基础。

(2)赵苏苏的译者身份

相对于饶述一的神秘,赵苏苏的身份就简单明了得多。他曾长期做过翻译和编辑,有过海外生活经历,并且译作颇丰,译有二十多部文学作品,除了《查》外,还包括《莫格街凶杀案》、《白牙》、《巴拉圭消息》等,他也是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这些都为他能受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邀请提供了条件。

2. 译者的社会文化背景

译者的社会文化背景是确定翻译策略的主要制约因素。译者受到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熏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价值取向。

(1)饶述一追求“思想启蒙”的社会文化背景

1919年“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五四运动”后,中华民族打破了长期以来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的状态,在世界思潮特别是文艺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在当时,几乎所有的新文学作家都致力于翻译文学,所有的进步刊物都登载翻译文学作品。而且当时凡从事外国文学翻译的,都十分重视翻译西方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特别是和中国国情相近的作品。以陈独秀、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人为代表的翻译家,都是从感时忧国、改造社会的明确目的出发,来从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活动的。饶述一有过留学西方的经历,深受西方思想的熏陶,但又在中国当时追求思想启蒙的社会文化影响下,对现代文明进行批判。而《查》正是对这种现代文明的一种批判,于是饶述一才将其译介给中国读者。

(2)赵苏苏追求“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文化背景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西方各种思潮纷纷涌了进来。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大大解放,普遍认识到,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就包括了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文化及各项事业也随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文化事业的建设就是要继续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而随之产生的“文化民族主义”,就要求“中国人民在吸取外国优秀文艺作品的同时,不忘发展和弘扬本民族文化”。[4]49而赵苏苏的译本正是产生于这样一个时代,其翻译的很多词语都体现了中国特色。

3. 翻译目的

德国功能主义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以源化文为基础的、有目的的、人际间的跨文化言语交际行为”。[5]18《查》汉译本的两位译者饶述一和赵苏苏,身处不同时代,各自的翻译目的有着很大的不同。

(1)饶述一的翻译目的

饶述一在其译本的译者序中明确交代了自己翻译《查》的目的。“最近偶阅上海出版的某半月刊,连续登载某君的本书译文,便赶快从该刊第一期起购来阅读。不读犹可,读了不觉令人气短!原来该刊所拿的译文,竟没有一页没有错的(有好多页竟差不多没有一段没有错的),而且错得令人啼笑皆非。不待言,许多难译的地方,该译者连下笔都不敢,便只好漏译了。把一本名著这样胡乱翻译,不单对不住读者,也太对不住作者了。因此使我生了把旧稿整理出来出版的念头。……这是本书出版的一个直接的动机。”[3]4译者序标明时间是1936年7月。同年3月份,正值王孔嘉在半月刊《天地人》上发表《查》译文,他的译文确实也引起过争论。黄文得和倪受民分别发表在《天地人》第7期和第9期上的《<贾泰来夫人之恋人>译文之商榷》及《<贾泰来夫人之恋人>译文之商榷的商榷》[6]9-10都对王孔嘉的译文提出过意见。由此可以推断,饶述一提到的“某君”应该指的是王孔嘉。此外,饶述一还写道:“这本书之介绍到我们的蒙昧的中国社会来,介绍到我们未有生活而正在寻求生活的中国人群里来,是很有意义的。”[3]3据此我们可以看出译者更深层的翻译动机,在追求民主自由、思想解放的动荡年代,译者倡导社会启蒙,致力于民族进步,企图给生活在黑暗中的、寻求出路的中国人带来一线光明。

(2)赵苏苏的翻译目的

在《查》新译本中,赵苏苏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翻译目的,但他在《天津日报》的一次采访中透露了翻译《查》一书的缘由。他说道:“早年在国外生活的时候,我曾看过《查》的英文原著,也看过它的电影,自己非常喜欢。它并不是一部单纯宣扬‘性爱’的小说,他含有很多深刻的思想内涵,包括对(英国)上层社会的嘲讽、戏弄、挑战,以及对爱情的赞美。而它之前没有广泛地为我国读者所阅读。我觉得实在是一种可惜。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找到我,要我把这部著作翻译出来,介绍到读者当中去。我能成为这项工作的具体操作者觉得很荣幸,也一定要把它做好,并没有任何别的想法。”[7] 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在发行“廊桥书系”,其特点之一就是“选取曾经受到和正在受到各国读者欢迎的现当代外国畅销书”。[8]1《查》无疑是属于该系列的,于是人民文学出版社邀请赵苏苏重译此书。同时,人民出版社也指出,再版《查》这部以性为主题的外国小说也希望使当下的小说创作对性的认识与把握有一种新的提升和视点,使读者对于小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赵苏苏作为特邀译者,其翻译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再版此书的目的是一致的。

4.翻译策略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家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以源化文为基础的、有目的的、人际间的跨文化言语交际行为”。[5]55即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交际,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这也是饶述一与赵苏苏采取不同翻译策略的主要原因。

(1)饶述一“异化”的翻译策略

前文已经指出,饶述一翻译此书的深层动机是为了倡导社会启蒙、促进民族进步。并且饶述一在译者序中也指出:“印完后重读一遍,觉得自己的译文并无可吹的地方;不过在力求忠实于原文的一点上,便觉尽了力量。”[3]4译者采取了忠实大胆的策略,运用“异化”的翻译方法,甚至将文中大量的性爱描写逐一翻译出来,未加删节。作者采用此种翻译策略就是为了将劳伦斯对极端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观的抨击、对资产阶级文明的反抗完整地传达出来,以达到启蒙国人的目的。

(2)赵苏苏“归化”的翻译策略

赵苏苏翻译此书时中国已步入21世纪,当时盛行的“文化民族主义”要求发扬中国特色文化。所以赵苏苏倾向“归化”的翻译策略,委婉的翻译技巧,将原文中的许多词语翻译成富含中国文化的词语,对“个别性描写之处做了适当的淡化和技术处理”,[8]18,采用略译的方法。

从词语、句子和段落角度,举例说明饶述一译本和赵苏苏译本翻译策略的差别。

①词语翻译

劳伦斯在《查》中使用了大量与性有关的词汇。英国皇家法律顾问琼斯曾在法庭陈述中对《查》中粗俗字眼做过统计:“‘干’或‘操’这个字眼,在本书中至少出现了30次,我数过它们,但不能保证完全数遍了。‘cunt(阴道)’有14次,‘蛋’13次,‘屎’和‘屁股’各6次,‘cock(阴茎)’4次,‘尿’3次,还有许多其他的。”[9]15由于这些词汇数量众多,且在文中分布不一,本文仅选取描写男性生殖器官的其中一个词汇“phallus”的翻译进行比较。

例1:

原文:“……and believe me, the only bridge across the chasm will be the phallus!”……

“……and Duckes says the phallus is the bridge to what comes next. I wonder what it will really be?”said Clifford. [10]21

饶译本:“……相信我,将来深渊上唯一的桥梁便是一条‘法乐士!’”

“……达克斯说,‘法乐士’便是渡到将来去的桥梁。我奇怪究竟要来些什么东西?”克利福说。[3]5

赵译本:“……相信我的话吧,无底深渊上的唯一桥梁就是男人的老二!”

“……杜克斯说,男人的那活儿是通往未来的桥梁。我想知道究竟会怎样?”克利福德说。[8]89

例2:

原文:And afterwards, when they had been quite still, the woman had to uncover the man again, to look at the mystery of the phallos. [10]78

饶译本:当他们完毕了后,当他们十分静息下来的时候,妇人重新要去发现男子,去瞧瞧那“法乐士”的神秘。[3]19

赵译本:后来,他俩静静躺着的时候,女人非得再看看男人,看看他神秘的命根子。[8]123

从上文的例子可以看出,饶述一将“phallus”音译为“法乐士”,并说明:“‘法乐士’系从前希腊人用于狂欢节时,用以象征阳具之物,此处便指阳具言。”而赵苏苏却将其意译为“男人的老二”、“男人的那活儿”和“命根子”。相比之下,饶述一的翻译比较大胆直接,而赵苏苏采用较为委婉的翻译方法,对这些有关性的词语进行了淡化处理。

②句子翻译

在句子的处理上,饶述一仍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而赵苏苏却使用“归化”的策略,采用汉语中对应的词或套用汉语中的固定表达形式。本文选取两例有代表性的语句对二者的翻译策略进行比较。

例1:

原文:It was more than her gossip. It was Mrs. Gaskell and George Eliot and Miss Mitford all rolled in one, with a great deal more, that these women left out. [10]101

饶译本:那比闲话更甚的,什么格丝太太、佐治·爱里欧、美福小姐凑在一起。[3]102

赵译本:不只是闲话,是嚼舌头。张家长,李家短;仨蛤蟆,五只眼。[8]221

例(2)

原文:What the eye doesn’t see and the mind doesn’t know, doesn’t exist.[10]185

饶译本:眼所不见、心所不见的事情,是不存在的。[3]142

赵译本:所谓眼不见心不烦。[8]262

从上文的例子可以看出,饶述一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是忠实于原文的“一对一”的直译。而赵苏苏则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用意译的方法将原文翻译成“张家长,李家短”、“眼不见心不烦”等含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句,更易被中国读者接受。

a. 性爱描写的翻译

《查》之所以在英美两国遭禁三十余年,除了不雅词汇的大量使用外,作者对性爱场面的露骨描写是其遭禁的最主要原因。饶述一和赵苏苏两个汉译本封面上均标明为“全译本”,但是笔者将两个译本对比后发现,赵译本还是有删节,而且在征得其同意的情况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再删掉了几百个有关性器官或性爱描写的文字。总的来说,赵译本中段落的删节是最明显的。下面本文将选取一处代表性的性爱描写场景进行具体分析。

例1:

原文:“Arena Ah!”he said, leaning forward and softly stroking her face.

“Th’art good cunt, though, aren’t ter? Best bit o’cunt left on earth. When ter likes! When tha’rt willin’!”

“What is cunt?”She said.

“An’doesn’t ter know? Cunt! It’s thee down theer; an’what I get when I’m i’side thee, and what tha gets when I’m i’side thee; it’s a’as it is, all on’t.”

“All on’t,” she teased. “Cunt! It’s like fuck then.”

“Nay nay! Fuck’s only what you do. Animals fuck. But cunt’s a lot more than that. It’s thee, dost see: an’tha’rt a lot besides an animal, aren’t ter?—even ter fuck? Cunt! Eh, that’s the beauty o’thee, lass!”

She got up and kissed him between the eyes, that looked at her so dark and soft and unspeakably warm, so unbearably beautiful. [10]219

饶译本:她身体向前倾着,他轻抚着她的脸。

“您真是个好‘孔’(Cunt),您是这大地上剩下的最好的小‘孔’儿。当您喜欢的时候!当您愿意的时候!”

“什么是‘孔’?”她问道。

“怎么,您不知道什么是‘孔’!那是您下面的那个;那是我进您里面时我所得的那个,也是我进您里面时您所得的那个。”

“那么,‘孔’是像交合了?”

“不。不!交合只是做的事情,禽兽也能交合,但是,‘孔’却是强得多了。那是您自己,明白不,您是异于禽类的,可不是?——甚至当您在交合的时候。‘孔’!嗳,那是使您美丽的东西,小人儿。”

他的两只幽暗的、温柔的、不能言语形容的、温暖的、令人不能忍的美丽的眼睛望着她。她站立起来,在他这两眼间吻着。[3]256

赵译本:“啊!”他说,探过身子,轻轻抚摸她的脸。

……

她爬起来,吻她眉心,他的两只眼睛看着她,目光那么幽暗、温柔,说不出的温暖,令人不能忍受的俊美。[8]390

此例是康妮与梅乐士之间的一段对话。梅乐士谈到康妮的私处时用了“cunt”一词,根据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中的解释,“Cunt is an extremely offensive word that some people use to refer to a woman’s genitals. [VULGAR, VERY OFFENSIVE]。可见“cunt”为英语中的粗话。饶述一将这大段的性描写全部直译出来,对于“cunt”的翻译,饶述一则采用谐音的方法将其译为汉语中的“孔”,而且还加了一个脚注“译者注:cunt是方言,读音如‘孔’,那么意义也差不多了。”而赵苏苏却采用了略译的翻译方法,直接省去了5个段落。

此外,在原文的章节中的很多段落充满了英语方言。两位译者对英语方言的翻译,风格差别很大。饶述一在译者序中说:“劳伦斯为了给这书以一种特殊的地方风采,里面有不少谈话是用Derbyshire的土话写的,中译无法用任何一省一地的方言去代替,所以只好一体译成国语。在这一点上,原文的生动处未免受了点影响的了,这是无可奈何的。”[3]305相对于饶述一的直译,赵苏苏对方言的翻译更多样化。他在译后记中写道:“书中梅勒斯时不时说上一通的德比郡土话,更是难以准确地移植成中文,只好试着用汉语中的乡音俗语替代,难免画虎类犬。”[8]390赵苏苏为体现中国语言的丰富多彩,将原文中出现的英语方言翻译成山东和北京方言。例如将英语方言“I”全译为典型山东话“俺”, 其他的还有“你丫”、“哥们儿”、“老爹”等。

综上所述,饶译本的典型翻译策略就是“异化”原则,行文上向原文靠近,达到了译者“力求忠实于原文”的目的。而赵译本主要采取了如下翻译方法:一是对书中的性词汇进行包装,使用委婉语;二是大量使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搭配;三是对书中大量性描写进行删节;四是将英语方言译为中国地方方言;五是行文上向读者靠近,运用“归化”的流畅中文。

四、 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翻译目的来看,饶译本和赵译本都充分再现了原著不朽的文化艺术价值,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意向。就接受程度而言,赵苏苏的译本更符合中国现代读者群的要求,富有中国文化的特色。总的来说,任何一部译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受到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影响。同样,饶述一和赵苏苏的《查》译本都是时代的产物,顺应了时代的要求,译文的存在就意味着原文的重生,意味着译者的成功。同时也可以看出,进行译本比较不能单纯以译本是直译还是意译来进行优劣评价,而要结合译者的翻译目的,分析译者是在怎样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要着眼于译者在进行文化传递过程中具有什么样的特色及他们各自对文化交流所做的创造性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子仪. 世界禁书:从《爱的艺术》到《撒旦诗篇》[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5.

[2]曾繁林. 20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饶述一.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

[4]梁彩梅.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赵苏苏译本的评析[J].长春大学学报, 2011,(21).

[5]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6]《天地人》月刊社编辑.《贾泰来夫人之恋人》编者按[J]. 天地人,1936创刊号.

[7]章元. 劳伦斯悄悄复活——专访《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新译本译者赵苏苏 [N].天津日报, 2004-02-20.

[8]赵苏苏.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9]《译海》编辑部. 审判《查泰莱夫人的情人》[M].广州:花城出版社, 1996.

[10]Lawrence, D.H. Lady Chatterley’s Lover [M].London: Penguin Group, 1997.

作者:苗文超

翻译策略翻译理论建设探讨论文 篇2:

基于语料库的《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墨家核心术语英译研究

摘 要:《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的墨学部分包含丰富的墨家核心术语。墨家核心术语作为墨家思想的精华,其恰当的英译对墨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起着关键作用。文章基于语料库研究《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墨学部分墨家核心术语的英译,以探寻墨家核心术语翻译策略和方法。结果发现,方克涛更偏向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多样,以直译、意译为主,辅以音译、汉字注释、同义词的方法,翻译形式多样,而其中包含深层次的原因。

关键词:《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墨家核心术语;语料库

收稿日期:2021-08-18 修回日期:2021-10-03

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墨子》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传播与影响”(19BYY130)阶段性成果

墨家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流派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墨家术语是墨家思想的精髓,研究《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中的墨家核心术语英译,总结其翻译方法和策略,有助于促进墨家思想在海外的传播。本文以方克涛的《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墨学部分为语料,以墨家核心术语为研究对象,探究方克涛的翻译策略、方法及其原因,以期为同类型作品的核心术语翻译提供借鉴,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在海外的传播。

1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及其墨学部分

英语世界的“墨子”或“墨家”网络词条信息较多,其中最为详细、最有价值的一处见《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1]。该百科全书由斯坦福大学语言和信息研究中心主办,将有关世界哲学的主题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在网站免费向大众开放,普及哲学知识。网站内容涵盖哲学流派、思想、人物、事件等,目前共有1600多个词条。内容全面,检索方便。词条编撰者多为哲学领域专家,内容审核严格,质量高,定期更新与修改。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中的墨学部分总计44 919词,分为《墨家》和《墨经》两篇,均由加拿大籍汉学家方克涛(Chris Fraser)撰写[2-3],目前无中文版本。其中《墨家》于2002年发布,2020年最新修订;《墨经》于2005年发布,2020年最新修订。方克涛现为香港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期从事墨学研究,研究成果受到比利时、美国等国汉学家的认可。

在《墨家》篇,方克涛讨论了“墨子与墨家”“墨家十论”“追寻客观标准(‘法’的概念)”“认识论”“逻辑与论辩”“政治理论(尚贤)”“伦理学”“宗教”“历史影响和衰落”。在《墨经》篇,方克涛从后期墨家学说的聚焦点出发,阐述了“背景知识”“文本”“伦理学”“语言的哲学(名与实、言与举)”“认识论(知识)”“异同”“论辩与逻辑”。在文末,作者列出了参考文献、墨子现有英文译本、西方相关论著和相关互联网资源,结构完整,内容真实可靠。方克涛撰写的词条并未一味地宣传墨家思想,而是通过翻译墨家核心术语以及部分墨家古句,分析和探讨了墨学重要观点。

2 国内外墨家核心术语研究综述

墨家核心术语研究与《墨子》和《墨经》的翻译密不可分。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墨家哲学术语的概念出发,集中研究了术语的内涵意义。胡适的英文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选译了《耕注》《贵义》《法仪》《十论》《墨经》,探讨了“三表法”“知识”“故”“法”“宇”“久”等术语的深层含义[4]。冯友兰的英文讲稿《中国哲学简史》翻译了《小取》全篇,节译了《公输》《公孟》《非儒》《十论》《墨经》等,阐释了“兼爱”“天志”“明鬼”“知识”“名”“辩”等术语[5]。陈荣捷(Chan W. T.)在《中国哲学文献选编》中翻译了《兼爱中》《天志上》《非命上》全篇,节译了《耕柱》《尚贤》《尚同》等,说明了“非攻”“非乐”“节葬”“尚同”“尚贤”等核心术语的含义[6]。

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思想史》选译了《天志》《尚同》《经说》《经》《小取》的部分内容,分析了《墨经》中的“言”“坚白”“法”“类”“名”“故”“同异”“闻”“见”“辩”等术语。葛瑞汉(A. C. Graham)在《后期墨家的邏辑学、伦理及科学》全篇翻译了《墨经》四篇,为西方研究《墨经》奠定了重要基础。葛瑞汉对《十论》也有所讨论,对于“兼爱”“非攻”“尚同”“三表法”等进行了解释。戴卡琳(C. Defoort)翻译了《兼爱》上中下篇,认为“兼爱”是早期墨家的核心思想[7]。陈汉生(Chad H.)全篇翻译了《小取》,选译了《经》《经说》,对“三表法”“名”“言”“实”等墨家核心术语进行了拓展[8]。

由此可见,目前墨家核心术语的研究主要是从微观方面定性地探究术语的深层含义,对墨家术语翻译的研究较少,且缺乏定量分析。因此,本文建立《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墨学部分的英语单语语料库,选取一定的墨家核心术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统计和定量分析,探究方克涛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并讨论其原因。

3 语料库建设及术语提取

构建《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墨学部分语料库旨在对墨家核心术语英译进行数据统计和量化分析,以考察其翻译策略和方法。首先从该百科全书网站下载墨学部分内容复制粘贴到Word文件中,对语料进行预处理(将“.+空格”替换为“.^p”进行分行,转换为txt格式等);然后导入WordSmith Tools,使用WordList功能中的Statistics统计语料库基本信息(见表1);建成语料库后运用AntConc检索。

形符指的是语料库总词数,类符指的是语料库中不同单词的数量,类符和形符之间的比率彰显词汇多样性,数值越大,词汇越丰富。由表1可见,《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墨学部分为英文撰写,总体上少重复,词汇丰富。

为界定和提取墨家术语,本研究采取以下步骤:(1)术语被定义为专业领域内指称概念的词或词组[9],先通读英文语料,根据文中的注释、汉字提示和段落核心主题,初步确定墨家术语共96个;(2)使用AntConc软件中的检索功能和单词列表功能,统计词频,提取与第一步筛选后相符合的术语;(3)参考张岱年主编的《中国哲学大辞典》中的墨家术语,通过人工筛选,确定了48个墨家核心术语(见表2)。

通过AntConc工具检索统计48个墨家核心术语的频次,发现出现频次前10的是“辩”(193)、“知”(187)、“法”(180)、“利”(155)、“名”(110)、“类”(92)、“兼爱”(70)、故(66)、实(64)、说(48)。這些出现频次高的术语体现了墨家思想的不同观点,与冯友兰提出的后期墨家思想分为认识论、逻辑思想、社会政治思想等相一致[5]:“知”代表认识论,“闻、说、亲、名、实、合、为”是对知识进行具体的分类;“辩”代表逻辑思想,《墨经》阐述了“辩”的目的、分类、原则、方法等;“法”“类”“故”是墨子提出的重要逻辑概念;“利”和“兼爱”代表社会政治思想;其余的墨家哲学术语便是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补充,虽然在文中出现频次不高,但仍是墨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方克涛在翻译墨家思想时,会根据自身的理解,参考已有研究,对墨家核心术语的阐述也有所侧重。

4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墨家核心术语的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许多学者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翻译策略进行分类。韦努蒂(L. Venuti)将翻译策略分为归化和异化[10],而熊兵细分了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11]。由于该百科全书的墨学部分是哲学文本,哲学术语作为一种文化专有项,本文在分类上除采用以上两位学者的观点之外,还借鉴了张南峰所总结的艾克希拉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12],总结出墨家核心术语翻译策略及方法,如表3所示。

根据以上翻译策略和方法,对提取的48个墨家核心术语英文译名进行归类,统计每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对应的墨家核心术语译名在文中出现的频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4.1 从宏观看墨家核心术语的翻译方法

归化和异化是两大翻译策略,对译文产生不同的效果。“异化”的本质属性是“原文作者取向”,即译者在翻译中尽量向原文作者靠拢,具体表现为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文学、文化特质,保留异国风味[11]。墨家思想深邃,有些术语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等词,方克涛采用了汉字加拼音的方法,保留了中国文化。“归化”的本质属性是“译文接受者取向”,即译者在翻译中尽量向译文接受者靠拢。具体表现为尽量用目的语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学、文化要素来替换源语的语言、文学、文化要素,恪守、回归目的语的语言、文学和文化规范[11]。方克涛在对墨家核心术语处理时,也会顺应西方人的思维和习惯以意译的方法解释术语内涵,有助于西方读者理解墨家思想。统计方克涛翻译墨家核心术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归化为864次,异化为677次。

可见,方克涛处理墨家核心术语时,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且更偏向于归化。《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为哲学文本,作者主要意在普及世界哲学知识,所以对于晦涩难懂之处,方克涛采用了意译和释译的方法,有助于西方读者接受。从前期墨家到后期墨家,墨家思想也在不断进步,方克涛对于其逻辑学中具有代表性的术语如“名”“实”,采取了直译+音译+汉字注释的方法,为西方读者感受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带来了便利。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读者也更容易接受。

翻译策略上,方克涛更偏向于归化。《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为英文撰写,主要面向西方世界读者。中西方思维差异较大,如果一味地保留原文的色彩,会给西方读者的阅读带来难度,降低读者的阅读期待;仅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墨家核心术语中所包含的文化色彩则会流失,所以方克涛在采用归化翻译策略的同时,对一些术语进行音译+汉字注释的文内加注。由此可见,方克涛在翻译墨家思想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也传达了中国古典哲学的风貌。

4.2 从微观看墨家核心术语的翻译方法

整理48个中文墨家核心术语对应的英文名称后,发现方克涛在处理多个术语时,使用了两种及以上的英文译名。可以看出,对于不同语境下的术语,方克涛采用了灵活的翻译方法,英译形式多样。结合具体的术语,笔者发现墨家核心术语翻译方法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4.2.1 术语英译种类多样

对墨家核心术语的英文译名种类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果如图1。

由图1可以看出,只有一种英文译名的墨家核心术语有25个,出自早期墨家的有8个(尚贤、非攻、非乐、非命、节用、节葬、明鬼、兼),出自后期墨家的有17个(悖、害、重同、体同、类同、合同、狂举、虑、辟、侔、援、推、亲、闻、止、达名、私名)。其中,早期墨家思想的8个术语还历经英语名称的演变,方克涛在2007和2015年的版本给出了两种翻译,体现了概念的演变。例如“节用”“节葬”的“节”从2007年版的“Thrift”到2015年版的“Moderation”,“非攻”“非乐”“非命”的“非”从“Rejecting”到“Condemning”。以上演变体现了方克涛有从直译到意译的趋势,对术语内涵的理解也在改变,这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术语的含义。而后期墨家术语概念相对稳定,方克涛选用的翻译方法也相对单一,术语和英文译名之间一一对应。

此外,还有一些墨家核心术语内涵丰富,一种英文译名满足不了其意义的传达,对于这种术语,方克涛使用了多种翻译方法。英文译名6种及以上的术语共有8个(法、实、辨、名、故、知、类、举);具有5种英文译名的术语1个(是非);具有4种英文译名的术语有3个(利、说、同异);具有3种英文译名的术语有4个(兼爱、意、同、谓);具有2种英文译名的术语有7个(天志、辞、亲知、是而然、说知、为、类名)。其中,翻译方法最多的术语为“法”,共有18种译名,方克涛对“法”所代表的概念,使用同义词来解释,例如“model or paradigm (fǎ法)”“fa (standard, model)”,在意译和音译的方法上进行变化。

方克涛的翻译方法根据术语内涵的不同而改变,针对具有一种内涵的术语,其翻译方法也相对单一,主要是意译的方法;针对有多种内涵的术语,译者翻译方法种类多样,处理灵活。

4.2.2 术语英译形式多样

方克涛对于术语的最终译名呈现,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英文译名在长短、单复数、词性等方面有差异。英文译名首次出现时译名较长,比如“天”译为Heaven (Tian, literally the sky),文内多以Heaven或Heaven (Tian)的形式出现。根据上下文,译名单复数也会改变,如“法”,一般用单数fǎ (model or standard)、model、standard、exemplar等,在谈及“三表法”及相关概念时则用复数fǎ 法 (models)、models、standards。根据句法的需要,同一墨家核心术语的英文译名既有形容词,又有名词,如“同异”,既翻译成“sameness”(tóng同) and “difference” (yì異),又翻译成tóng/yì 同異(same/different)。

综上,方克涛对于术语的英文译名呈现形式没有统一标准。当术语首次出现时,术语通常较长,除了直译和意译外,还会辅以音译、汉字注释、解释等文内加注。根据语境、句法的需要,术语单复数形式、词性会相应调整,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

4.3 案例分析

根据图2,笔者选择了翻译方法种类多且在文中出现频次较高的2个墨家核心术语,“名”(110)和“实”(64)进行分析。

4.3.1 名

“名”是后期墨家最具有代表性的术语。“名”在文中有9种译名,对应不同的翻译方法,以直译为主。

“音译+汉字注释”“音译+汉字注释+解释”的翻译方法一般不单独出现,常作为直译或意译的辅助,在术语初次出现或者并列比较时使用,帮助英文读者理解术语“名”的内涵。各译名在形式上有单复数(names、name)、标点符号(“names”、names)、词性(naming、name)的差别。

例1.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小取》)

方译:The text continues by introducing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disputation: By names (míng 名), mention stuff (shí 實); by expressions (cí 辭), put across thoughts (yì 意); by explanations (shuō 說), bring out reasons (gù故). Accept and propose on the basis of kinds (lèi 類).

例2. 名。物,達也,有实必待文多也命之。马,类也,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实也。(《经说上》)

方译:They do identify three types of names, according to the scope of their denotation (A78): “all-reaching” names, such as ‘thing’ (wù物), “reach to” or denote anything. “Kind” (lèi 類) names, such as ‘horse’, consistently “proceed to” (xíng 行 c.f. denote) all things similar to each other in some feature. “Personal” or “private” names, such as the proper noun ‘Jack’, “stop-at” one thing only, the individual that bears the name. (A78).

例3.故我曰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墨子》第47章,贵义)

方译:So as to my saying the blind don’t know white and black, it’s not by their naming, it’s by their selecting. (Book 47, “Valuing Duty”)

例1给出“名”的定义,即“举实”,例2说明了“名”的分类,即“达名”“类名”“私名”。从例1、例2中可以看出,当整句是在说明概念时,对于墨家核心术语,方克涛会采用直译+(音译+汉字注释)(如例1)的方法;而当该术语表达字面意思时,则使用直译的方法(如例2)。例3中,“名”意为“给予名称”,译为“naming”,与“selecting”相对应,使用了动词词性。

对于不同古句中的“名”,方克涛的翻译方法各不相同。墨家思想对“名”与“辩”的关系有深刻的讨论。例1中,源语阐述了“辩”的基本领域,表达了相关概念内涵,“辩”的前提是“以名举实”,为了阐述此点,译者选用了增译和直译,在句子的开头使用增译表明原句的意义,对具体概念使用直译,既保留了原文的特色,又让读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名”与“辩”的关系。

例2中,“名”作为一种概念范畴,分为“达名”“类名”“私名”三类。整句话运用了释译的方法,方便英文读者理解。例3中,原文通过举例表明“名”和“实”的关系,译文采用意译,使用了介词短语体现原句中所传达的辩证关系。

由“名”的翻译以及所在古句的翻译可以看出,译者翻译方法的选择受到语境和术语概念内涵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选用最合适的方法。

4.3.2 实

在墨家学说中,“名”和“实”密不可分,“名”“实”具有指称和被指称的关系[13]。“名”是认识事物的根本,而“实”是认识世界的基础,决定“名”,即取实予名。

范礼博还认为名实之差主要是对“实”的本身认识不清楚造成的[13]。从表5可以看出,针对“实”这个术语,方克涛使用了多个同义词,如stuff、things、objects、reality、events、situations,且不断变换形式,使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如音译+汉字注释+(意译+解释)、意译等,给予“实”内涵多元的解释。如例1,“实”译为stuff (shí 實),和原句结构对应,各个术语译名形式也保持一致。

5 原因探究

对于墨家核心术语,方克涛以归化策略为主,直译和意译相结合,辅以音译+汉字注释,翻译方法多样,不拘泥于规范,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5.1 文本类型

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指出信息型文本主要是表达事实、信息、知识、观点等,其语言特点是逻辑效应,文本焦点是内容而不是形式,翻译时应使用简洁明了的白话文传递与原文相同的概念和信息[14]。《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科普世界哲学流派、事件、人物等,介绍不同的哲学思想和主题,属于信息型文本。该百科全书查找条目方便,对哲学主题的叙述条理清晰,侧重内容表达。此外,“信息型文本”功能的核心是“真实性”[15]。方克涛所撰写的墨学部分作为“百科全书”的一部分,在翻译墨学哲学术语及其所在古句时,注重信息内涵的传达,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式,一方面使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法,另一方面对于术语进行拼音和汉字的加注,突出信息和客观性,忠实于源语,旨在将源语的含义准确表达出来。

5.2 翻译目的和读者类型

该百科全书编委会在“条目内容的指导原则”中写道:“《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作为权威的参考著作,适合哲学领域的教授和学生以及对哲学话题权威讨论感兴趣的人使用。”[16]由此可见,该百科全书既需要提供权威的哲学资料,同时面向大众读者,还需要有科普性、趣味性、互动性,这对条目撰写者是个巨大的挑战。墨家思想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所以方克涛主要运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根据源语的内涵与语境,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体现了译者的翻译行为以目的语读者为主,考虑其语言接受习惯以及知识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源语内容。

5.3 现有研究成果的影响

在方克涛撰写墨学部分之前,已有多位学者梳理墨家学说思想,形成了学术专著及论文,如胡适、冯友兰、陈荣捷、陈汉生等。他们的作品并不是完全的译著,而是围绕核心主题,翻译、阐释墨家核心术语和原文。方克涛参考了现有研究成果,例如胡适的《先秦名学史》中在探讨墨家逻辑学的“知识”话题时,以解读术语含义为主,提供原文翻译作为支撑。方克涛对于墨学词条的撰写,同样以哲学内涵为主,原文翻译为辅,使用增译的方法,在句子开头表达源语的属性。在术语翻译上也有所借鉴,如胡适将“名”译为“name;names (predicables);the predicate”,根据上下文语境使用直译或意译,且在文内加注,方译术语“名”参考了胡适的翻译,并在术语内涵上延伸了“words”这一含义。由此可见,现有研究成果会对译者翻译产生影响,且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会影响墨家核心术语的英译,在翻译处理方法上呈现多样性。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的墨学部分,方克涛对于“知”“辩”“名”“实”“故”“法”等墨家核心术语较为关注,出现频次高且译名种类多,这些术语也是墨家认识论、逻辑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的代表。对于墨家核心术语的翻译,方克涛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策略,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且使用了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以意译和直译为主,伴有音译、汉字注释和同义词,根据术语内涵改变翻译方法,根据语境调整译文形式。可以看出,方克涛以目的语读者为主要考量,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期待,同时保留了原文的中国文化和思想风貌,其翻译主要受到了文本类型、翻译目的、读者类型和前人著作的影响。

哲学典籍术语翻译需要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以读者为中心,进行归化翻译;同时亦要以喜闻乐见的中国文化形式(拼音、汉字注释、插图、音视频)等辅助意译的传统翻译方法以进行部分異化处理,保留中国传统哲学术语的特色,从而实现术语翻译的目标,促进墨家思想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西方世界的传播。

参考文献

[1]丁四新, 董红涛, 阎利春. 英语世界的《墨子》研究综述[J]. 人文论丛, 2010: 197-234.

[2]FRASER C. “Mohism”,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EB/OL]. (2001-10-21)[2020-09-22].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mohism.

[3]FRASER C. “Mohist Canon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EB/OL]. (2005-09-13)[2020-11-20].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mohism.

[4]HU 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 [M].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1922: 53-118.

[5]FUNG Y-L.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Vol. I[M]. BODDE D,edite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48: 118-128.

[6]CHAN W T. 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 211-231.

[7]DEFOORT C. Are the three “jian ai” chapters about universal love? [C]//DEFOORT C, STANDAERT N. The Mozi as an Evolving Text. Leiden/Boston: Brill, 2013: 35-68.

[8]CHAD H. Language and Logic in Ancient China [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3.

[9]鄭述谱. 术语翻译及其对策[J]外语学刊, 2012(5): 102-105.

[10]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11]熊兵.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中国翻译, 2014, 35(3): 82-88.

[12]张南峰. 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评介[J]. 中国翻译, 2014, 35(1): 18-23.

[13]范礼博. 名家和墨家的名学理论比较[J].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丛, 2018(1): 18-25.

[14]张美芳. 文本类型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 中国翻译, 2009, 30(5): 53-60.

[15]原传道. 英语“信息型文本”翻译策略[J]. 中国科技翻译, 2005(3): 50-57.

[16]Guidelines and Policies for Entry Content[EB/OL].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20-11-20].https://plato.stanford.edu/guidelines.

作者简介:

王秀文(1972—),女,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料库语言学、计算机辅助翻译、英语测试,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省部级、校级项目,出版专著《网络英语交互式学习研究》《外语交际测试理论与实践》,参编多本教材,在《外语界》《山东外语教学》《中国英语教学》《江苏社会科学》《外语学刊》等发表过多篇科研和教学论文。通信方式:xiaoyuwxw@126.com。

于晴(1998—),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方式:qing-yu@nuaa.edu.cn。

作者:王秀文 于晴

翻译策略翻译理论建设探讨论文 篇3:

兰州城市轨道交通公示语翻译研究与探析

【摘要】2018年即将开通的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标志着兰州迈入了地铁时代,这顺应了交通运输“走出去” 与“交通+文化”模式的国家战略政策。本研究通过对全国地铁公示语的英译探析,对其翻译策略进行梳理研究和分析,望对兰州城市轨道公示语翻译实践和理论有所帮助,以期推动公示语翻译实践与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公示语; 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王婷妹(1983.03-),女,汉族,甘肃永靖人,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文献综述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双语服务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2018年兰州城市轨道交通即将运营,其中双语服务体系中的公示语英译成为兰州轨道交通能否顺利运营的重要考量标准。生态翻译学中的适应选择理论要求翻译文本要符合目的语读者的交际期待,翻译过程体现中国的人文情怀,注重以人为本。

纵观近年国内外城市轨道公示语的翻译研究与发展,国内大致从翻译理论探讨、翻译问题与现象分析和翻译策略与技巧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王洁(2012)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来规范西安地铁公示语的翻泽。李稳敏,钱洁(2016)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了中国地铁公示语的英译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易崎,李晖(2017)应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转换翻译方法对公示语翻译失误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修改意见。周国春(2006)探讨上海地名翻译的相关标准、规范和条例,提出了原文地名合理翻译的解决方案。卫思雨(2016)指出西安地铁双语服务中的诸多问题,提出改进双语化服务环境的翻译策略。喻旭东(2017)对无锡公示语的英译分析指出应该遵循准确现范、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文明礼貌的翻译原则。王树槐(2012)提出地铁公示语翻译应遵从习惯原则、简洁醒目原则、译名从实原则、因况省译原则、通俗易懂原则、足够清晰原则、委婉礼貌原则。陈哲(2015)总结青岛地铁公示语英译的不妥之处,并提出改进问题的相关翻译策略。吴祝霞(2016)提出以意译为主、直译为辅,尊重文化差异、遵从文化习惯等策略。梁志芳(2017)指出地铁公示语翻译应当标准化、通俗易懂、礼貌等。

二、生态翻译理论

生态翻译理论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主体,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适应中进行选择,又要在选择中适应。此理论关注语言、文化、社会以及人类为依托的生态大环境,要求努力搭建原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桥梁从而实现翻译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生态翻译学中的“适应选择”可有效指导轨道交通公示语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要实现语言与文化的统一,译者需要考量整体翻译生态环境,认真解读每条公示语的含义与文化要素,最终实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对等翻译。公示语翻译原则要求公示语译本要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文化、思维和习俗,满足目的语读者的交际期待。

三、地铁公示语翻译研究

1.地铁公示语英译问题。Chinglish是地铁公示语翻译中常出现的问题,英语译本经常套用汉语的表达方式,译为“Crack Window Glass”, 西安地铁站名中的“会展中心” 被译为“HUI ZHAN ZHONG XIN”,这样的译文既没有考虑生态环境,语言形式也没有进行适应性选择。地铁公示语“上一站”译为“Previous Station”,朗文词典中对“previous”的解释为: having happened or existed before the event, time, or thing that you are talking about now ,显然不符合上一站的意思表达,此处应用“last”比较符合译语读者的交际期待。翻译时不应按照母语的表达方式逐字逐句去译,应当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形式的转换。

地铁公示语中的 “自动售票”有两种不同版本的英译: Automatic Ticketing突显“自动”二字,翻译更加贴切。“当心碰头”被译为 “Warning Overhead Obstacles”和“Watch your head”,后者更简洁通俗。在公示语翻译中要避免逐字逐句硬译以及过度翻译。 比如“紧急停车按钮”应翻译为“Emergency Stop”,但是常被翻译为 “Emergency train stop button”,很明显这是按照中文的字面意思翻译的。在地铁车厢紧急开门装置操作指引中 “手动开门”被翻译为 “Push door open by hand”,而更能被目的语读者接受的译法应该是“Open door manually”。

由于地铁公示语具有指示性和警示性,所以在翻译中译者要精确表达语言,传递文化,从交际层面适应选择,实现文本的交际目的。如 “No Leaning”, “No Smoking “,這些译本体现出公示语的简介,并且完整地传达了公示语的“警示”交际效果。

2.地铁公示语英译策略。地铁公示语是在特定场所、情景、有限的时间内了解一个信息,所以必须简单明了。地铁公示语的英译首先要遵守语言规范,译文具有可读性,还要为外国读者可接受,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其次地铁公示语英译要遵守标准化原则,译文应该规范、标准,并参照国际上通用的的表达。我们可以直接照搬英语中现成的对应表达,参照和改造英语里类似的表达,并依据英语的习惯和思路进行创译。(丁衡祁,2006:16 )。王树槐(2012:31)指出地铁公示语的特定语境,提出公示语翻译要译名从实,传递译本实际内容,避免名实不符的错误。礼貌策略是公示语翻译中应当采用的策略,“缓和语”“对象转换”“对象大众化”“对象中心化’和“明示礼貌”等。(梅美恋、陈冀,2011:346-347 )。公共场所的公示语宣传警示牌一般采用命令语气,翻译时要注意礼貌原则,考虑具体的场合与对象,考虑被提示对象的阅读心理与情感。

总之,地铁公示語英译要理解英汉表达差异,力求译文语言形式的简洁易懂。要实现原文本和目的语语用等效,要注重英汉文化差异。英汉属于不同文化种类,公示语翻译要以译语文化为中心,考虑英汉双语转换过程中的文化因素,避免文化冲突。

四、地铁公示语翻译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生态翻译理论指出在公示语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以语言层面的准确性和可读性为基本原则进行适应性选择,从而确保译文符合译入语的基本习惯,确保在语言层面上实现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语用等效。生态翻译适应选择论对兰州轨道公示语的翻译具有指导作用,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检验生态翻译模式的有效性;通过确定翻译策略与指导原则,检测该模式的信度和效度,为兰州城市轨道公示语的翻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2.应用价值。第一,兰州城市轨道交通公示语的英译将为广大国际游客的出行提供便利,为本地居民的英语学习搭建平台,同时也为城市语言生态环境建设做出贡献。交通公示语是文化的承载者,其英译质量将影响城市国际化形象的塑造及整体城市文化宣传。第二,近年来“生态”一词在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成为自然、健康、生态平衡与和谐共生的代名词。生态翻译学中的 “生态”也体现出兰州城市轨道交通在减少兰州市城市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兰州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中所起到的贡献。第三,本研究对翻译教学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照。在翻译教学中可以将兰州地铁公示语的英译研究作为教学案例,为传统的翻译教学提供新思路、方法和鲜活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授之以渔,帮助学生学习找到提高翻译能力的合适渠道、扩大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其自主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Dollerup, Cay. Eco-translatology in Translation Theory Contexts [J].Journal of Eco-Translatology,2011(1):34-40.

[2]丁衡祁.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语,逐步确定参考性译文[J].中国翻译,2006(6).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罗选民,黎土旺.关于公示语翻译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2006( 4).

[5]梅美恋,陈冀.英国公共交通工具上公示语的使用特点[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利一学版),2011(3):344-349.

[6]王树槐.地铁公示语翻译:问题与原则[J].上海翻译,2012(3).

作者:王婷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信息化风险与规避分析论文下一篇:材料类专业选修课课堂教学论文